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開頭助詞
1.用古文于開頭的語氣助詞
夫,發(fā)語詞無實意。
比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
此外還有〃"維"〃且〃〃蓋〃等等。
給樓主找了些資料:
文言文的發(fā)語詞是指用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fā)議論,起到
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
可以省去。如〃夫""維〃"且〃"蓋〃等均是發(fā)語詞。
〃夫〃字作為句首語氣詞是從指示代詞〃夫〃虛化而來的。它經
常放在句首表示要發(fā)議論,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稱之為"發(fā)語
詞",現(xiàn)代有的語法書稱之為"提頓語氣詞〃。例如:夫將者,國之
輔也?!秾O子?謀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餓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錯《論貴粟疏》
2.語文古文助詞,之,者,所,也矣,焉,耳,乎,哉,夫,耶,
所1.用作助詞。
(一)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彼白纸Y
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
等。
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
竊符救趙》)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送東陽馬生序》)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后序》)
(二廠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
作用。
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后序》)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
者,世莫能知,故隱屠聞耳。
(《信陵君竊符救趙》)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
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后序》)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3.
復音虛詞"所以”。
“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
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
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
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也。
(《鴻門宴》)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師者,所以傳道
受業(yè)解惑也。
(《師說》)【所謂】所說的。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
說》)【所在】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2.所在之
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②急趨之,折過
墻隅,迷其所在。(《促織》)口]為1.動詞:(1)做。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
則易者亦難矣。
"(《為學》)(2)成為。"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鴻門宴》)(3)擔任。”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陳涉世家》)“公為都御史,與太監(jiān)某守遼東?!保ā队浲踔?/p>
肅公翱事》)(4)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中峨冠而多髯者
為東坡。
"(《核舟記》)“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保ā痘畎濉罚?)
通“謂
可譯為“說二”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日:’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2.介詞:(1)表被動。
”吾屬今為之虜矣?!保ā而欓T宴》)”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屈原列傳》)"焦仲卿妻劉氏,為促卿母所遣。"(《孔雀東
南飛》)(2)給,替。
”皰丁為文惠君解牛?!保ā垛叶〗馀!罚暗┤震嬍孔?,為擊破沛
公軍!”(《鴻門宴》)"此人——為具言所聞。
"(介詞后面省略賓語“之“,”為之具言所聞”即給桃花園中的人詳
細地說出所聽說的事情。(《桃花源記》)(3)向,對。
”如姬為公子泣?!保ā缎帕昃`符救趙》)"媼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為之泣。
"(《觸龍說趙太后》)(4)因為。"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
o
"(《齊桓晉文之事》)"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保ā洞鹚抉R諫
議書》)3.語氣詞:位于句尾,表疑問、感嘆、反詰,可譯為“呢二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何辭為?"
(《鴻門宴》)焉1.語氣助詞。(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二)有時用于反詰語氣,
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三)“焉”在句中,作形
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碎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鐘山記》)2代詞。相當于“之”。
如:使皇武子辭焉。(《肴之戰(zhàn)》)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去今之墓而葬
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記》)[2]3.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等。
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割雞焉用牛刀(《論
語》)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置土石?〃4.兼詞。
的后面時)小心水燙??!小點兒聲??!行不行?。坎还苡冒。?、ra—
(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時,在兒化韻后面時)沒法治
啊!隨便吃?。∈裁戳瞬黄鸬氖掳。∷峭跣《。∵@兒多好玩兒啊!
6、[ZA]一(在舌尖前元音?i
4.文言文虛詞整理
十八個常用的虛詞1.【而】(一)用作連詞。
L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噪
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
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
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信駁
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
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
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
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
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陳
情表》)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
幾何離(《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①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
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③項王按劍
而踞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系,①余亦悔
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戰(zhàn)》)8.表示目的關系,①韁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
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
"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禺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n
o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
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
而壞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
"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
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
防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而后】才,方
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
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繁之未嘗,而況大甄乎!臣雖下愚,知其不
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①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尸
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
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2.【何】(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
么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
"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
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
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
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
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二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傳序》)(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
"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其辱人賤行,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
之奈何?”(《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
賦》)【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
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長
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
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
暴見孟子》)【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3.【乎】(一)用作語氣助詞。L表疑問語氣。
可譯為"嗎"”呢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
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2.表示。
5.18介文言文虛詞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而1.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一)表示并列關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勸學》)(二)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三)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
于水上。
(《石鐘山記》)(四)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五)表示假設關
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佝而起。(《捕蛇者
說》)2.用作代詞。
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
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鋒,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
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一撫尺而已。
(《口技》)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1.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
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
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乃入
見。
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
戰(zhàn)》)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二)
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
傳》)(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戰(zhàn)》)(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
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樂師乘風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記》)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
書?西南夷傳》)(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
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信陵君竊符救趙》)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
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
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
手段或方式。
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
山記》)(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
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
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
貽之。
(《師說》)斂賢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不宜妄自菲
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譯為〃因為"。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信陵君竊符救趙》)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游褒禪山記》)(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
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
的結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以十九年而刀
刃若新發(fā)于硼。
(《庖丁解?!罚椤椤ㄔ谖难灾薪洺S米鲃釉~和介詞,也可
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
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
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1.用作介詞。
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
可譯為〃向〃〃對〃等。例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
也?!?/p>
(《桃花源記》)(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
“替〃〃給〃等。
例如: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公為
我獻之。(《鴻門宴》)(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
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
行。
(《晏子使楚》)(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
著〃、〃為了〃。
例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
列傳序》)(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
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
止,行為遲。
(《庖丁解?!罚┍硎颈粍雨P系。讀陽平聲,可譯為
"被"。
”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
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有決瀆于
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6.高中文言文實詞、虛詞總結
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總結。
(只選出了例句,雖然比較粗糙,但全是時間凝成,涵蓋1---6冊
除詩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删幊删毩?,也可附上解釋編成講義)
第一部分:(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1、愛:老臣賤息舒祺,
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過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同上)愛其
子,擇師而教之。
《師說》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栋⒎俊粪捣?!使六國各愛其
人,則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读鶉?/p>
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上于盆而養(yǎng)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
官責。《促織》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風鬟雨鬢。
《柳毅》蓋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愛其生,此真丈夫之志
《柳毅傳》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洱R桓》是以帶
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勾踐滅吳》2、安:如寡
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zhàn)!《燭之武》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
故?"《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
安。
《歸去來》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
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病梅》不天斤斧(37),物無
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
《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蟆乎?《屈原》安在公子能
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同上)3、被: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五人〉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孔雀〉未幾,成歸,聞妻
言,如被冰雪?!洞倏棥饭四吧先艘?,而能急之。
幸被齒發(fā),何敢負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間,
鼓以鱗須,被以云雨,將迫毅以死。今體被衣冠,坐談禮義,盡五常
之志性,負百行之微旨。
(同上)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
《報任安書》4、倍: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過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鴻》前列絲竹,后羅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間?!读銈鳌?/p>
5、本: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予本
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恫∶贰繁咀詿o教訓,兼愧貴家子。
《孔》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蛾惽椤?/p>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逍遙》
(23)z24)
舟人皆側立,曰:〃此本無山,恐水怪耳。
《柳》蓋亦反其本矣⑤!今王發(fā)政施仁⑥《齊桓》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報任安書》6、鄙: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敢竭鄙減,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滕王》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盡,鄙
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報任安書》"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7、
兵: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
倫制其兵。《過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摘,鑄以為金人十
二,以弱天下之民。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揭竿
為旗;天下有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六國破滅,非兵不
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則遣
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伶官》強奏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嬴聞晉
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信陵君》8、?。毫罟伦印⒐褘D、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
《勾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觸龍》質性自然,非
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
乃使人復葺南閣子。
《項》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又
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天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而江浙之梅皆病。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天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9、察: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妲宇宙之大,俯察品類
;成
(rm0
《滕王》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妒姟非?/p>
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陳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人又誰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信陵君》10、朝:朗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日:……《鄒忌》燕、
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哆^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項》我世世為濟僻
,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請與之。
《逍遙》18個常見文言虛。
7.18個文言虛詞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字數(shù)原因,沒有粘貼完,請見
諒?。鄱?、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
與、則、者、之]一、【而】(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娛
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
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
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晡駁
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
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
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
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
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陳
情表》)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
幾何離(《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①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
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③項王按劍
而踞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系,①余亦悔其
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戰(zhàn)》)8.表示目的關系,①韁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
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
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
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
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
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防而
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
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诩冀浛戏敝磭L,而況大甄乎?、鄢茧m下愚,知其
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
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
舅姑爰其子,不能御(《柳毅傳》)二、【何】(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
么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
"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
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
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
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
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二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傳序》)(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
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其辱人賤行,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
之奈何?"(《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
賦》)【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
”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
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
見孟子》)【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三、【乎】(一)用作語氣助詞。L表疑問語氣。
可譯。
8.文言文的十八個虛詞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L【而】(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者(《勸學》2.表示遞進關
系??勺g為n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
祿(《陳情表》)4.表示轉折關系。
可譯為“但是""卻二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5.
表示假設關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①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7.表示因果關
系,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8.表示
目的關系,①緝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二)通”爾〃,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①而
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三)通〃姆: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而后】才,
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
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2.【何】(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
么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
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
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2.用在形容詞
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①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ㄈ┳髡Z助詞,相當于
'喇〃。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
"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何以】即
〃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
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
趙(《觸龍說趙太后》)【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3.【乎】(一)用作語氣助詞。1.表疑問語氣。
可譯為“嗎"”呢、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
至此乎?(《庖丁解?!罚?.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匚宴》)3.表測度或商
量語氣,可譯為“吧"。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莊暴見孟子》)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
出于此乎?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哪曠”呀"等。①宜乎百姓
之謂我爰也(《齊桓晉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
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
于)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捕蛇者說》)(乎:在)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④吾嘗疑
TT7B
JAiz.o
(乎:對。)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論語》)(乎:對。)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乎:對于)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罚ê酰罕龋嘁?/p>
吾一日長乎爾。
(爾:比。)(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4.【乃】(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
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
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桃花源記》)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
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二
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
9.文言文虛詞
焉一、兼詞。
同時兼起介詞“于〃和代詞"是〃的作用。例:①懼有伏焉(在
那里)《曹劌論戰(zhàn)》②高束焉,度藏焉(在那里)《黃生借書說》二、
代詞。
1、表疑問。用于動詞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
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同"之〃的用
法。
例:②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它,指這篇文章)《捕蛇者說》③
時而獻焉(它,指蛇)《捕蛇者說》三、語氣助詞。常用在句尾,表
陳述、疑問、感嘆的語氣。
可譯為"呢""了""啦〃等或不譯。例:①因以為號焉(不譯)
《五柳先生傳》②萬鐘于我何加焉(呢)《魚我所欲也》③三人行,
必有我?guī)熝桑ú蛔g)《〈論語〉十則》四、用在形容詞后,相當于
〃然〃,可譯為"……的樣子〃。
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樣子)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
于〃然而〃、"可是"、"卻"。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
父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
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
例:①一絲而累,以至于寸。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
"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
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
就或不譯。
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茲。
(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
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得惟我而已。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
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賴膚覺之助,而后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
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后見也?!付鴽r」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
進一層的意思。
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诩冀?/p>
肯繁之未嘗,而況大輒乎!乎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嗎〃、
呢’。
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
造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
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復飲乎?
(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
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
①孰為汝多知乎?、趯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
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
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繁
之未嘗,而況大鰥乎?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
乎為五人也。
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于"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圣
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
齊國其庶幾乎。
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⑸同〃于〃。例:①叫囂
乎東西,照突乎南北。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③吾嘗疑乎是。
(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
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那。(乎:引進動作的對象。)
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乎:對。)(11)子言未發(fā)而哀樂具乎其前。
(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
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卩岛?,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厶旌?,人乎,
而竟已乎?、吮硎旧塘空Z氣,相當于〃嗎",〃吧〃。
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
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于是乎書其⑴用作第三人稱,
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
例:①其子日:"不筑,必將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敵。(其:它們的。)
③其夫吃語。(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鄭子之徒,其賢不及
孔子。
(其:他們的。)⑥其。
10.文言文大部分用哪些詞
據(jù)統(tǒng)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愛、安、被、倍、本、
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
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
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
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
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shù)、率、說、私、
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
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
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另外還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屬于考察范圍。文言虛詞較之
實詞比較復雜,靈活多樣,難以區(qū)分和把握。
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于、者、
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會輿論引導策略:2024年記者證試題及答案
- 2025石嘴山市房屋租賃合同
- 2024年計算機基礎考試學習資源試題及答案
-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含答案)
- 打好語文基礎的試題及答案
- 就業(yè)困難群體創(chuàng)業(yè)支持保障方案
- 2025二手車交易合同范本()
- 2025企業(yè)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 2025健身器材租賃合同范本
- 遼寧廣告職業(yè)學院《國際法前沿》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招標投標法培訓課件
- 針灸治療呃逆
- 2024年中考英語復習:閱讀七選五 專項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
- 《吸收與解吸》課件
- 綜合實踐活動(1年級下冊)第1課時 走近身邊孝順的好榜樣-課件
-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項目式學習
-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3單元核心素養(yǎng)教案
- DB43-T 1712-2019 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智能預警系統(tǒng)安全防范要求
- 2023年云南省接受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試題
- 初三英語試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進措施
- 關于在生產過程中物料流轉的交接和管理規(guī)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