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點_第1頁
高考語文知識點_第2頁
高考語文知識點_第3頁
高考語文知識點_第4頁
高考語文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知識點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1代詞

1、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當句中的賓語。例如:

(1)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譯

作"這樣做”,分別充當"欲"和"為"的賓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之:

提到動詞"有"之前的賓語,指代前面所說的情況。)

(3)野語有之曰。(《底子秋水》之:指代"野語”的內(nèi)容,可譯為“這樣的話",充

當"有"的賓語。)

(4)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之:指代馮諼,充當"見”的

賓語)

(5)公賜之食,食舍肉。(《鄭伯克段于鄢》之:指代潁考叔,充當"賜”的近賓語。)

2、用于賓語前置的結(jié)構(gòu)中復指提到動詞之前的賓語。此時原有的代詞詞匯意義消隱,

只起提賓的語法作用。例如:

(1)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我之謂:謂

我。)

(2)《詩》日:"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謂乎:

大概說的就是這吧。)

(3)其李將軍之謂乎?(《李將軍歹I」傳》其李將軍之謂乎:也許說的就是李將軍這類

人吧。)

(4)惟陳言之務(wù)去。(《答李翊書》陳言之務(wù)去:務(wù)去陳言。)

連詞(結(jié)構(gòu)助詞)

1、置于名詞性偏正結(jié)構(gòu)(定中結(jié)構(gòu))的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多種修飾關(guān)系,通

??勺g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為?(《季氏將伐顓臾》)

(2)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國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

翠鳳之旗,樹靈瑁之鼓。(《諫逐客書》)

2、置于主謂短句的主語后、謂語前,取消原有的獨立性,使之變成名詞性偏正結(jié)構(gòu),

在更復雜的句式中充當主語、賓語、狀語、定語等。此時根據(jù)上下文,通??勺g作"的"、"……

的時候"……的樣子"、”……的情況(條件)下"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ā豆讶酥秶病饭讶酥秶玻汗讶藢τ趪业?/p>

治理。充當全句的主語。)

(2)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馬伶?zhèn)鳌防盍嬷疄閲老鄧豪盍姘缪莸膰老鄧?。充當?/p>

中主語。)

(3)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莊子秋水》爾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

因為河水滿溢而自我炫耀的樣子。充當"似”的賓語。)

(4)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前赤壁賦》東方之既白:東方已亮。充當

"知"的賓語。)

(5)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李將軍列傳》廣之將兵:

李廣帶兵的時候。充當狀語。)

(6)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張

中丞傳后敘》南霽云之乞救于駕蘭也:南霽云向賀蘭進明求救的時候。在全句中充當狀語。)

(7)此吾之所為師也。(《馬伶?zhèn)鳌肺嶂鶠椋何規(guī)煆牡?,充?師"的定語。)

動詞

1、表示"去"、"往"、”到......去"、"到達"等意思。如:

(1)驅(qū)而之薛,使吏民如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卷。(《馮諼客孟嘗君》之薛:到達薛地)

(2)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李將軍列傳》所之:去的地方、去處)

介詞

1、作為介詞,"以"的用法較多且意義復雜,但基本內(nèi)容是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或憑

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視為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變化。分別說明如下:

表示憑借,基本用法和意義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人、某物為依據(jù)或憑借,可譯為"用"、

"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五代史伶官傳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馬伶?zhèn)鳌罚?/p>

2、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種技能為依據(jù)或憑借,意義有所虛化,除可譯為"用""拿"

外,還可譯為"憑借"、"依照"、"根據(jù)"等。例如:

(1)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寡人之於國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3)皆以用戰(zhàn)為名。(《李將軍列傳》)

(4)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論毅力》)

(5)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shù)十輩。(《馬伶?zhèn)鳌罚?/p>

3、有的表示憑借某種身份、資格或地位從事某事,意義更為抽象。例如:

(1)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2)其后四歲,廣以衛(wèi)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李將軍歹!J傳》)

4、表小原因

原因是導致某種結(jié)果的愛輯根據(jù),因此此種用法可視為表示憑借用法向更為抽象的事

理邏輯方面的延伸和發(fā)展,可譯為"因"、"因為"、"由于"等,有時也可直接翻譯為“憑著"、

"憑借"。例如:

(1)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2)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陳情表》)

(3)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

(5)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答李翊

書》)

(6)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張中丞傳后敘》)

5、表示帶領(lǐng)

可以帶領(lǐng)、帶領(lǐng)的其實也一定是可以依賴、可為憑借的,因此也與表示憑借的用法有

一定的關(guān)系,有時甚至也可直接翻譯為"憑"、"靠例如:

(1)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jīng)氓》)

(2)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張中丞傳后敘》)

6、表示時間

(1)"以"的此種用法相當于"在"、"于",有時可據(jù)需要譯為"按照二例如:

(2)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李將軍歹I」傳》)

(3)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於國也》)

(4)表示關(guān)涉或處置對象

7、"以"的此種用法相當于"把"、"讓"等。例如:

(1)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卷。(《馮諼客孟嘗君》)

(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馮諼客孟嘗君》)

(3)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馮諼客孟嘗君》)

(4)必以其言為信。(《張中丞傳后敘》)

副詞

1、作為副詞,"以"主要表示某種情態(tài)或語氣。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馮諼客孟嘗君》)—以:只有,也就是。

連詞

2、作為連詞,"以"的語法功能與"而"類似,只不過通常只用于表示順承接續(xù)的種。

種關(guān)系,可譯為"就"、"來"、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鄭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將軍列傳》)

(3)且碩茂,蚤食以蕃.(《種樹郭橐駝傳》)——蚤食以蕃:果實結(jié)得早而且結(jié)得多。

(4)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

(5)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前赤壁賦》)

(6)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馬伶?zhèn)鳌?

動詞

1、"以"作為動詞,常見的是"認為"、"以為"的意思。例如:

(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莊子秋水》)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2、"以"字結(jié)構(gòu)用作補語

在古漢語中,由"以"構(gòu)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時常用作動詞或動詞性短的補語成分,表示

這一動作行為的方式、工具、憑借或關(guān)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用法基本不再

出現(xiàn),相關(guān)內(nèi)容通常用狀語或動詞賓語的形式出現(xiàn),這是在閱讀理解時應當注意。例如:

(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一樹之以桑:把桑樹種在那里(或:

在那里種上桑樹1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申之以孝悌之義:教給

他們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書》)——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

的道理、知識告訴你。

3、省略了的介賓形式

在古漢語中,當介詞"以"后面的賓語是代詞(如"之二"是"之類),而且所指代的

對象已在前文出現(xiàn)時,那么這個代詞賓語時??梢允÷?。閱讀和理解時又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個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對象出現(xiàn)在前面的'中,相距較遠,翻譯時就應當把這個代詞

賓語補出。例如:

(1)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鄭伯克段于鄢》)—請以遺之:請求把君王的煮肉

送給她。

(2)左右以告。(《馮諼客孟嘗君》)——手下把這件事告訴孟嘗君。

(3)責畢收,以何市而反?(《馮諼客孟嘗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債的錢買什

么回來?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一民以殷

盛,國以富強:百姓因為變法而富足,國家因為變法而強大。

(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陳情表》)—無以至今日:

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無以終馀年:不能靠我度過殘年。

(6)欲將以有為也。(《張中丞傳后敘》)一打算留著這條命有所作為。

4、另一個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對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譯時可直

接將它作為"以"的賓語對待。這種情況也可看作是"以"的賓語為了強調(diào)而提前的形式。例

如:

(1)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禮

記大同》)

(2)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一秋以為期:以秋為期。

(3)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轆。(《諫逐客書》)——用驅(qū)逐客卿的方式幫助敵國,

用減少人才的行為使仇人獲利。

(4)請其矢,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一盛以錦囊:用錦囊裝起來。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傳序》)一系燕父子以組:

用繩索把燕王父子捆起來。

(6)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則某知罪矣。(《答司馬諫議書》)一

一責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時間太長為理由批評我。

(7)而賊語以國亡主滅。(《張中丞傳后敘》)一語以國亡主滅:告訴(他們)國家

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張中丞傳后敘》)一責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

城為理由指責張巡、許遠。

5、"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凝固結(jié)構(gòu),主要有兩種意義:

一個是復合動詞,表示"認為"、"覺得"的意思,這較為常見。例如:

(1)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客孟嘗君》)

(2)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3)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答司馬諫議書》)

另一個是省略了代詞賓港的"以"字結(jié)構(gòu)與動詞"為"組合而成,因此是兩個詞。理

解和翻譯時必須把"以"的賓語補出,才不致產(chǎn)生誤解。例如:

(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將伐顓臾》)——以為東蒙主:讓他(指顓臾君)

東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2)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辭之以為博。(《莊子秋水》)—以為名:以此博取高潔

的美名;以為博:以此換取博學的贊譽。

(3)長鐵歸來乎,無以為家?。ā恶T諼客孟嘗君》)——無以為家:沒有用來養(yǎng)家的資

財。

(4)傳其事以為官戒,《種樹郭橐駝傳》)—寫下他的事跡,以此作為官員的戒鑒。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2一.明確考綱要求

1、理解B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

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

2、分析綜合C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觀點態(tài)度。

二.近四年寧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試題特點

(一)選文特點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為史傳文和散文兩大類,以近四年寧夏卷為例,2007節(jié)選自

《新唐書?韋丹傳》,2008節(jié)選自《晉書?嵇紹傳》,2009節(jié)選自《宋史?朱昭傳》,2010節(jié)選自

《明史?花云傳》,四年皆為史傳類,文章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間。史

傳類文章無^記人(一人多事)和記事(一事多人)兩類。前者結(jié)構(gòu)特點是:人-簡歷-性格特點-事

件①-事件②……如2007年的《韋丹傳》;后者結(jié)構(gòu)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結(jié)局,

如2009年的《朱昭傳》。

(二)設(shè)題特點

以近四年寧夏卷為例,文言文試題分為兩種類型:選擇題(3道共9分)和主觀翻譯題(2

道共10分),其中三道選擇題測試角度也很固定,分別是實詞考查、信息篩選、分析概括題。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3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好的標題就像《老

殘游記》中在明湖居說書的那位明眸善睞的白妞,讓人欲罷不能。,如果題目貼切具體、簡潔

新穎,就能引起卷老師的注意,留下美好印象。

那么,中怎樣自擬標題昵?

1.源于話題,高于話題。

話題往往能夠直接充當標題,但這樣做不具體、不生注,不能"秋波流轉(zhuǎn)"、"顧盼生

輝",不能讓閱卷老師"一見鐘情二要想有新意,出亮點,必須在擬題上動腦筋,下功夫,必

須對話題進行一番“精加工二如2005年高考中,江蘇考生報寫的《豹子飛奔》運用形象的

比喻,巧妙的切合了題意,給文章增添了動人的情趣;貴州考生寫的《忘記傷口,銘刻陽光》

則用對比手法,顯示了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湖南考生寫的《那魚?那鷹?那人》運

用猝然并列,福建考生寫的《晶瑩雪,寂寞林》巧用雙關(guān),山東考生寫的〈〈美哉,我的大好

河山〉〉句式倒裝,個性鮮明,先聲奪人。

2.統(tǒng)帥全篇,串珠攢玉。

考生擬寫標題要考慮表達主題的需要,以擬出文體特色,服務(wù)于自己的寫作思路。例

如,小小說《櫻桃紅了》就是一個匠心獨運的標題。"櫻桃紅了"是文章的標題,又是貫穿文

章始終的一個美麗的意象,且有耐人尋味的象征意義。仔細品讀全文,"我"不就是成熟的"紅

櫻桃”嗎?初次審問的對象是"我"高中時的同學玲,"我"是那樣的動情和不安,竟一句也沒

有審問,因為"我"還是一小朵初綻的櫻桃花,而今接到玲的電話,我是刃阱羊的沉穩(wěn)堅定,同

學之間感情猶存,但它已經(jīng)絲毫不在影響我對事物的判斷。標題牽動全篇,而又韻味深遠。

3.掌握技巧,點鐵成金。

一個好題目的誕生,有的是精雕細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厚積薄發(fā),有的靈光乍

現(xiàn),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對一些基本技法的靈活運用。下面是考場作文擬題的一些常見技法:

(1)、直敘法。話題作文只圈定一個寫作的范圍,并未限定所寫的內(nèi)容,最簡單的擬題

方法就是直接以所敘事件作為標題。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寫的《流淚的日記本》、《一滴水的

世界》、《父親的游戲》、《搬家的啟示》、《永遠的蘇武》等都直陳其事,事件是文章標題,又是

行文線索,有利于考生寫出結(jié)構(gòu)完整,層次清晰,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2)、觀點法。這里所說的觀點,就議論文而言,是指論點,就記敘文而言,是指主題。

以觀點為題,中心明確,讓人一目了然,據(jù)此選材,有的放矢。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寫的

《別小看了平凡與普通》、《讓紀念閃耀真理的光芒》、《學會紀念》、《本沒有意外》、《平凡成就

偉人》、《擁有自己的位置》、《適合自己的才最好》都是觀點式的標題。

(3)、借用法。把歌曲、名言警句、成語俗語等引入文題,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推陳

出新、出奇制勝的效果。同時,還加深了作文的文化意蘊。

如,《人民日報》有一篇通訊的大小標題,全部弓I用古詩名句:

《映日荷花別樣紅——響水縣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紀實》(IE標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小標題一)

《為有源頭活水來》(小標題二)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標題三)

《日出江花紅盛火》(小標題四)

五個標題全部引用古詩,全部出自唐宋名家之手。它的妙處不僅僅在于引用,而更在

于靠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釀造了意境,暗示了主題。如果我們縱向考察四個小標題,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

的良苦用心:在"源頭活水"的滋養(yǎng)中,響水縣經(jīng)濟與社會不斷發(fā)展壯大,終于迎來了"江花

紅盛火”的繁盛局面。

再如,《春風”欲度玉門關(guān)"》(西部開發(fā)),《誠以養(yǎng)德,信以修身》(誠信),《怎一個"道

歉”了得》(美軍用飛機撞毀我機)等都是化用了現(xiàn)成的詩文名句寫成的好標題。

(4)、修辭法。靈活巧妙運用修辭手法,能使標題新穎含蓄,精煉生動,使文章錦上添

花。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與的《生如夏花》、《點一盞快樂之燈》、《揀出記憶里的沙子》、《呼

喚黑臉》、《掀起你的?紅蓋頭》、《人生四瓶飲料》、《綻放心中的玫瑰》等題標,比喻形象,生

動活潑,讓閱卷老師興趣陡增。再如以"音樂"為話題作文,《心靈的變奏》、《生活中的陽光》

等題目,比喻新穎鮮活,使人過目不忘;《一個沒有樂隊的指揮》、《一個沒有指揮的樂隊》對

比鮮明,各得其得其妙;《人生五線譜》、《愛情變奏曲》巧用借代,饒有趣味。

(5)、懸念法。文章中巧設(shè)懸念,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妙不可言。在文題中設(shè)懸念,

同樣能引人注目,讓人產(chǎn)生急于閱讀的欲望,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寫的《八?十八?二十八》、

《兩份病危通知單》、《誰是英雄》、《生活中的“黑馬"》、《駕起天使的翅膀》等。

(6)、聯(lián)想法。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相似性,利用事物間的相似性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

象,由對已知事物的感知而聯(lián)想到與其在形式、內(nèi)容、性質(zhì)、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關(guān)性

的其他事物,也可擬出別開生面的題目來。比如以"樹"這話題作文,考生就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

擬出了很多見解獨到的題目,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談本與末的關(guān)系》《木秀于林:談個

體與集體的關(guān)系》等,這些題目不僅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而且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

好的標題是文章的亮點,影響到文章的評分,考生在訓練與考試中,要充分注意“標

題自擬”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4選用句式要能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選用恰當?shù)摹⑴c情景相

符合的句式;變換句式要根據(jù)特定的題目要求,在保持原句意思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原句的句

式。

①選用句式一般不單獨設(shè)題,設(shè)題采用選擇題形式,與連貫考點相結(jié)合;變換句式題型

較多,以主觀題為主,題型有創(chuàng)新,有時與簡明、連貫、得體等考點綜合考查。2011年高考

卷注重長短句的變換和書面語口語的變換。

②選材貼近實際,從日常生活或最新新聞或重大事件中選材,如2012年浙江卷食品

添加劑問題的材料。

真題體驗

1.12012湖南卷]下列選項中的詩句填入《夏日西齋書事》一詩畫橫線處,恰當?shù)囊豁?/p>

是0

榴花映葉未全開,槐影沉沉雨勢來。滿庭鳥跡印蒼苔。

A.只道林間無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門巷深深過客稀

D.寒氣偏歸我一家

[解析]B本題考查選用句式,兼及語言表達的準確、連貫,同時還考查了一定的古詩

文閱讀理解能力。先看內(nèi)容照應。這首詩是《夏日西齋書事》,詩人以細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

幽靜清美的夏日圖畫,體現(xiàn)了詩人此時寧靜淡遠的心境和情趣。小院地偏正是一種心遠地自偏

的意境,這種人跡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當時詩人的心境,且與下句滿庭鳥跡印蒼苔相照應。

再看平仄押韻。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韻且為仄聲,即可排除C、D;從平仄來講,

二、三句平仄相連,三、四句平仄相對,目主要看2、4、6三個字,第二句為影、沉、勢,

即仄平仄,那么所填這句所對應的三個字亦應為仄平仄,那么,A項是仄平平項是仄平仄,

C項是仄平仄,D項是仄平仄,即排除A項;解答本題首先需要通讀全詩,理解詩意,詩意理

解準確的話,可以直選答案。

2.[2012浙江卷]從下列材料中選取必要的信息,為食品添加劑下定義。(3分)

①食品添加劑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質(zhì)。

②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劑既可以是化學合成物質(zhì),也可以是天然物質(zhì)。

④食品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質(zhì)和色、香、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及解析參見本講現(xiàn)場指導。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5(一)《勸學》

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印證了這句話。

2.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句話與荀子《勸學》

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觀點相同。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

來提升自己的兩個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闡明了學習要

持之以恒的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強調(diào)君子并非有何差異,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6.強調(diào)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在文中強調(diào)學習應當用心專一,并且從正面設(shè)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

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二,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逍遙游》

1.在《逍遙游》中描繪大鵬依然有所恃的是:拎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蟋姑"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

不知晦朔,蠕蛀不知春秋。

3.作者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腿鳥的"海運將徙"作對

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jié)論來說明大鵬鳥的

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xiàn)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

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句了三類人的是:至人

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7.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fā)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

至極邪?

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是: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9.當看到大鵬經(jīng)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

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用g鳥的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枕而止。

(=)《師說》

1.韓愈所說的V,有其獨特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是:彼童

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

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圣人之所以

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tài)度,認為這樣做,最

終導致的結(jié)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責無賤,

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韓愈眼中的師生關(guān)系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

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6.《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四)《阿房宮賦》

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說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2.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歷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

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3.不吸取經(jīng)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

后人而更忌后人也。

4.《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是: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5.《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nèi)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

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

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xiàn)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

得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7.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的

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qū)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

對秦統(tǒng)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

亦念其家。

9.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是:奈

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jié),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

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賦》

1.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際相接的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的軍容盛狀的是:觸臚千里,旌旗蔽空。

3.敘寫江水流逝卻始終長流不息,月亮盈虧卻無所增減的哲理的: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用高超的于法描寫動人的音樂: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蔑婦。

5.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是:寄蜉蜻于天地,渺滄海之

一粟。

6.寫清風明月為吾享用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

成色。7.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無人禁止,無窮無盡的: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9.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10.寫月亮升起后,對游人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則是游人對明月的喜愛的:少焉,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11.寫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飄蕩,似乎是在浩蕩的宇宙間乘風飛行,飄飄忽忽升入仙境里

去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2.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召喚月亮飛行的: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

章。

13.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xiàn)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14.寫客人簫聲之悲傷幽怨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15.用蛟龍縫婦聽簫聲的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釐

婦。

16以月亮作比,描寫世間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的.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17從

不變的角度,描述人與萬物的關(guān)系: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18.文中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雖小也不能占有: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19.寫

作者蕩漾江中,與麋鹿為伴的是: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20.寫作者與友人于扁舟舉杯共飲的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21.用比喻的修辭于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

寄蜉蜻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2.描寫詩人行舟的感覺,像身上長上了翅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3.詩人在飲酒后,唱出對遠在天邊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詩經(jīng)衛(wèi)風?氓》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

1.寫女子在無奈下與男子約定婚期的是: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2.用動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是:于嗟鳩兮,無食桑甚。

3.寫女子家人對其不理解的是: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

4.與"青梅竹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5.寫女子不愿同氓終老的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6.通過寫桑葉凋落喻指女子年華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7.寫女子在斷墻上眺望心上人,見到心上人后前后行為差異的是:不見復關(guān),泣涕漣

漣;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

8.寫女子回憶小時候與氓嬉戲玩耍的快樂場景的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9.寫女子為人婦后早晚辛苦勞動的是: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寫男子變化無常,三心二意的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10.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jīng)驗的:“于嗟女兮,無與土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

(七)《離騷》

1.《離騷》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語句是:長太息以

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離騷》中寫自己雖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貶黜的兩句:

余雖好修娉以鞭羈兮,警朝淬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寫自己對美好德行

的追求,至死不改。

4.《離騷》中用香草做比喻說明自己遭貶黜是因為德行高尚的兩句:既替余以蕙^兮,

又申之以攬麓。

5.詩人怨恨楚懷王昏瞧糊涂,輕信謠言的語句是: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6.《離騷》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對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兩句: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7.《離騷》中表明自己因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誹謗的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

諉謂余以善淫。

8.《離騷》中表明自己所處的社會本來就是善于投機取巧,違背規(guī)矩的現(xiàn)狀的兩句:

固時俗之工巧兮,規(guī)矩而改錯。

9.《離騷》中表明當時社會中的人們違背準則,把茍合取悅別人奉為信條的兩句:

背繩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為度。

10.《離騷》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亂社會中煩悶失意,走投無路的兩句:

他郁邑余傳僚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11.《離騷》中表明作者寧可死去,也不會和世俗小人一樣媚俗取巧的兩句:

寧浦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12.《離騷》中用大鳥和小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食鳥之不群

兮,自前世而固然。

13.《離騷》中用方圓不相合說明自己^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

孰異道而相安?

14.《離騷》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賢為榜樣的兩句(表明自己追

慕古代圣賢,寧死不失正義):’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離騷》中屈原委婉表達自己后悔選擇做官,想要歸隱的兩句: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佇乎吾將反。

16.《離騷》中屈原表達趁著迷途未遠,趕緊回到正路的兩句: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

迷之未遠。

17.《離騷》中屈原通過自己退隱后騎馬到達長滿蘭草的水邊和長滿椒樹的山崗表明自

己從朝廷隱退為了修養(yǎng)自己的兩句: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18.《離騷》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責,不如隱退的兩句: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

復修吾初服。

19.《離騷》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yǎng)自己的兩句:制芟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

裳。

20.《離騷》中屈原表明即使沒有人了解自己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內(nèi)心買好就可以的兩

句話: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21.《離騷》中屈原通過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帶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潔的兩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22.《離騷》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樂趣,而他窮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兩句: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格修以為常。

23.《離騷》中用反問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會改變自己志向的兩句: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2(《離騷》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帶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純潔的品質(zhì)沒有虧損的兩

句: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

25.表現(xiàn)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6.表現(xiàn)詩人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詩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7.表現(xiàn)詩人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詩句:寧遹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28.表現(xiàn)詩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詩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表現(xiàn)詩人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八)《蜀道難》

1.《蜀道難》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蜀道難》中運用夸張修辭方法,寫出秦蜀之間崇山疊嶺、不可逾越的是: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3.《蜀道難》中寫出水石相激、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是:飛湍瀑流爭喧魅,礫崖轉(zhuǎn)

石萬壑雷。

4.運用夸張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掛倚絕壁。

5.虛寫映襯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歷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7.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開篇以蜀地方言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下雄渾感情基

調(diào)的是"噫吁藏,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運用夸張的手法

表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少有往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

巔",進一步表明秦、蜀之間為高山峻嶺所阻擋。

9.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引用神話傳說為其增添了浪漫氣息,如引用“五丁開山"

一神話的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10.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神話、夸張、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有“上

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摹寫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是"捫參歷井仰脅

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1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

愁空山。為我們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

13.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詩人先用"連

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飛湍瀑流爭喧眩,礫崖

轉(zhuǎn)石萬壑雷"寫出水石激蕩、山谷空鳴的場景。

14.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是“劍閣崢蝶

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J

1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

句的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guān)切。

16.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的長嘆中,

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功業(yè)難成的一聲嘆息。

(九)《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杜甫在《登高》中發(fā)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抒發(fā)了漂泊

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

3.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

鳥飛回。

4.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

江滾滾來。

5.用落葉和江水抒發(fā)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

來。

6.情景交融.意境曠達,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的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獨登臺。

7.道出郁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唯以排遣的是:

艱難苦恨繁霜督,潦倒新停濁酒杯。

8.本詩的主旨句(表現(xiàn)詩人憂國傷時)的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

鳥飛回。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十)《琵琶行》

1."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由琴聲想到珠玉聲,是聲音的類比聯(lián)想。

2.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4.描寫琵琶聲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

槍鳴”。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蘊含離別之意的是:河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十一)《錦瑟》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語文知識

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的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

思華年。

2.《錦瑟》一詩的頸聯(lián)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表現(xiàn)的這種可望不

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

3.《錦瑟》用典的四句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

田日暖玉生煙。

4.《錦瑟》一詩中回環(huán)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惆悵苦痛,讓人為之哀惋不已的是:此情

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十二)《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一個詰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這個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無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含蓄地表現(xiàn)出李煜對人生絕望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

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表現(xiàn)詞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時光面前感慨無限,同時放筆

呼號,發(fā)出一聲深沉的浩嘆的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直接抒發(fā)亡國之恨的是:4腰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

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對比手法,反襯出人生無常的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

是朱顏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詞人遙望金陵想象,并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慨嘆的

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夸張.設(shè)問手法寫出愁思的多與深廣的是:問君能有

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是:問君能有幾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將現(xiàn)實與過去對比來寫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愁的多與綿綿不斷的是:問君能有幾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十三)《念奴嬌?赤壁懷古》

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橘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的英氣勃發(fā)。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運用比喻修辭描寫赤壁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的一句:亂

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點題,又為周瑜出場營造聲勢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具體描寫"江山如畫”之意的是:舌田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達詩人曠達之情的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十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孫權(quán)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不禁

感嘆的兩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嘆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quán)那個英雄、風流余韻,

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風雨,一去不返了的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3.辛棄疚贊嘆劉裕北伐的赫赫戰(zhàn)功的兩句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4.寫劉裕的兒子劉義隆輕率舉兵北伐,結(jié)果吃了敗仗,張皇南逃,狼狽不堪的是:元

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5.詞人借歷史影射現(xiàn)實,說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著時光的流逝,

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的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6.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為國立功的是: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6對字音的考查,高考命題有何規(guī)律?能否幫助我們分析一下?

(1)常見常用的多音字是考查的重點。因為不少人易將多音讀成一個音,或不理解字義

而將幾個讀音弄混。如暑假(j⑶、假(j⑶手、教。陪。)學生、給(jD付、參與(yCO、為(w的他人。

(2)越來越注重考查常見常用但習慣上易誤讀的字音。高考考查的難字僻字愈來愈少,

這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應用性、生活性、社會性。即使出現(xiàn)個別較難的字音,也基本上是課

文中出現(xiàn)過的如持(ji)角之勢,雖相對生僻,但在課文中出現(xiàn)過。

(3)形聲字是高頻考點。試題所涉及的漢字大都是形聲字。

(4)試題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的。

(5)可以參考試題調(diào)研的語言基礎(chǔ)專題

(6)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

(7)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答題技巧:古代多單

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的詞,古義盡可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

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

(8)四個選項比較、權(quán)衡,增強準確性。

另外,逐個審讀容易出錯的字,從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別字。如果懷疑

某個是別字,可以寫出幾個同音字來比較,可以寫出幾個形似字來比較。通過分析形聲字的形

旁來推導這個字的含意,再放到這個詞語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對于獨體字或形聲字中的形旁

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聲字可以通過分析詞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來確定它是不是別字,還可以通過對

整個詞語的理解,來尋找不合語境的別字。還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們平時的積累了。

高考語文知識點篇7【散文閱讀】

一、標題作用

①可能成為線索,便于齷結(jié)構(gòu)思路。②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和多層含義,表達感情、

態(tài)度2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運用表達技巧,能吸引讀者。

二、開頭作用

①總領(lǐng)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節(jié)或引出話題。

③為下文情節(jié)作鋪墊或與下文構(gòu)成對比。④制造懸念或埋下伏筆,吸引讀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句(段)一總領(lǐng)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筆。

②尾句(段)——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耐人尋味。

③轉(zhuǎn)承句(段)一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一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點睛句(E殳)一點明中心,統(tǒng)領(lǐng)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⑥情感句(段)一抒發(fā)強烈內(nèi)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一看似矛盾而寓意卻深刻,表現(xiàn)深刻內(nèi)涵、見解。

四、結(jié)語作用

①總結(jié)全文,呼應開頭,使文章結(jié)構(gòu)完整。

②卒章顯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寫)C③升華情感,深化主題。

五、線索作用

①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貫穿全文。②層層遞進,逐層深入。

③把感情推向高潮(線索類型:中心事件、感情、具體事物、時空變化。)

六、景物描寫

①提示時間、季節(jié)和環(huán)竟,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②渲染氣氛,奠定基調(diào),暗示社會環(huán)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③烘托敘寫對象的某種特征。④為下文鋪墊,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七、引文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