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含答案_第1頁
初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含答案_第2頁
初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含答案_第3頁
初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含答案_第4頁
初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初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練習(xí)題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廣①既歸鄉(xiāng)里,日令家共具②設(shè)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shù)問其家金余尚

有幾所,趣③賣以共具。居歲余,廣子孫竊謂其昆弟④老人廣所爰信者曰:"子孫幾⑤及君

時頗立產(chǎn)業(yè)基址,今日飲食費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說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閑暇時為廣

言此計,廣日:“吾豈老悖⑥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食與凡人

齊。今復(fù)增益之以為贏余,但教子孫怠墮耳。賢而多財,則捐⑦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

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造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

以惠養(yǎng)老臣也,故樂與鄉(xiāng)黨宗族共餉其賜,以盡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說服。

(《漢書疏廣傳》)

【注】①廣:疏廣,西漢宣帝時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②共具:擺設(shè)酒食用具。③

趣:催促。④昆弟:同族兄弟。⑤幾:希望。⑥老悖:年老昏亂,不通事理。⑦捐:舍棄

(1)下列句子中劃線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廣既歸鄉(xiāng)里(已經(jīng))B.足以共食(值得)

C.吾既亡以教化子孫(通"無",沒有)D.不欲造其過而生怨(增加)

(2)對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食/與凡人齊。

B.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食/與凡人齊。

C.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食與凡人齊。

D.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食/與凡人齊。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今復(fù)增益之以為贏余,但教子孫怠墮耳。

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養(yǎng)老臣也。

(4)文中所寫的疏廣的做法對于我們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鑒之處?請簡要評析。

【答案】(1)B

(2)A

(3)①現(xiàn)在再給他們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會使子孫養(yǎng)成懶惰。②另

外,這些金錢是皇帝用來給我養(yǎng)老的。

(4)疏廣的做法看似不盡情理,但他的一番議論又使人如夢初醒。使子孫后代安逸

于舒適的環(huán)境中,百害而無一利,只有讓他們自己奮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

也不能富孩子,當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解析】【分析】(1)B項,足的意思應(yīng)為足夠,故B錯誤,選B。

(2)本題可先根據(jù)語境,把句子翻譯一下,分析句子有幾層意思,哪地方應(yīng)該停

頓,再在原話上劃分節(jié)奏。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吾難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孫的事了?)

/顧自有舊田廬(我想已經(jīng)有了舊的田地與住宅)/令子孫勤力其中(子孫在那里勤勞)/

足以共食(足夠供給衣食)/與凡人齊(與普通百姓差不多)。故選A。

(3)本題注意:①復(fù),又。增,增加。益,使…更多。以為,作為。贏余,多余。

但,只。怠墮,懶惰。耳,罷了。②又,另外。此,這。所以,用來?;蒺B(yǎng),加恩撫養(yǎng)。

(4)本題明確疏廣的做法;評價其做法。①具體做法:"日令家共具②設(shè)酒食,請

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疏廣告老回到家鄉(xiāng),每日讓家人提供酒食,請宗族親屬、過

去的老朋友和賓客,一起娛樂。多次問家里剩錢還有多少,趕快拿出去賣了用來供應(yīng)酒

食。他比較盡情的花銷自己的錢財,不想給子孫留下過多的財物。②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分析。

"賢而多財,則捐⑦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

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可以看出疏廣的做法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因的,不想過多的

錢財消磨了子孫的意志,或者縱容了子孫。③借鑒意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故

事,使子孫后代安逸于舒適的環(huán)境中,百害而無一利,只有讓他們自己奮斗,才能打造出

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當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故答案為:(1)B;(2)A;

(3)①現(xiàn)在再給他們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會使子孫養(yǎng)成懶惰。②另外,

這些金錢是皇帝用來給我養(yǎng)老的;

⑷疏廣的做法看似不盡情理,但他的一番議論又使人如夢初醒。使子孫后代安逸于舒

適的環(huán)境中,百害而無一利,只有讓他們自己奮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

能富孩子,當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

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

⑵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

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中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

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

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

(3)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應(yīng)做到:忠實原

文、語句通順、表意明確、語氣不變、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

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

⑷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yīng)注

意,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

【附參考譯文】

西漢宣帝時一位大官叫疏廣,告老回到家鄉(xiāng),每日讓家人提供酒食,請宗族親屬、

過去的老朋友和賓客,一起娛樂。多次問家里剩錢還有多少,趕快拿出去賣了用來供應(yīng)酒

食。這樣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自跟宗族老人中與疏廣關(guān)系最好的人說:"子孫希望

趁疏廣在時稍微建立一點產(chǎn)業(yè)的基礎(chǔ)?,F(xiàn)在飲食快把財產(chǎn)消費完了。應(yīng)該從老人的角度,

勸說疏廣買一些田地與住宅?!崩先司驮陂e暇時給疏廣提出這種想法。疏廣說:"吾難道

老糊涂了,不想子孫的事了?我想已經(jīng)有了舊的田地與住宅,子孫在那里勤勞,足夠供給

衣食,與普通百姓差不多?,F(xiàn)在再給他們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會使子孫養(yǎng)

成懶惰。如果是賢材,財富多了,就會損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財富多了,就會增加

他的罪過。而且,富人,容易招群眾的埋怨。我既然沒有什么可以用來教育子孫,也不想

增加他們的罪過而又被很多人埋怨。另外,這些金錢是皇帝用來給我養(yǎng)老的,所以我與鄉(xiāng)

親、宗族共同享受皇帝的恩賜,以度我的晚年,不是可以嗎?"于是他的親朋好友都被說

服了。

2.解釋下列句子力嚇劃線的詞。

①至若春和量明②屬予作文以記之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④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日光;通"囑"囑托;以……為快樂;還

【解析】【分析】根據(jù)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屬"屬于

通假字,"樂"屬于詞類活用,"景""更"屬于古今異義。

故答案為:日光;通"囑"囑托;以……為快樂;還

【點評】此題考查解釋文言實詞的能力。文言實詞的解釋要求準確并符合語言環(huán)境,

這就要求學(xué)生在平時學(xué)習(xí)時要注意積累、背誦,尤其注意課下注釋中出現(xiàn)的詞語,必須重

點記憶,答題時可按記憶回答。課下注釋中沒有的詞語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理解,還要注意

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特殊現(xiàn)象。

3.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曹劌論戰(zhàn)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

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

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患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

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

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

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②神弗福也()③望其旗靡()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歷史散文,以精練的筆法和精當?shù)募舨盟茉炝瞬軇O具軍事指揮才能

的統(tǒng)帥形象。

B."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這句話體現(xiàn)出鄉(xiāng)人對權(quán)貴的嘲諷和消極態(tài)度。

C.在作戰(zhàn)時機的選擇上,魯莊公的兩次決策均遭到曹劌否定,一方面從側(cè)面反映出

魯莊公在軍事上的輕率,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他的從善如流。

D.文章以曹劌的活動為線索,詳寫論戰(zhàn),略寫請見、參戰(zhàn)等,詳略得當,有力地突

出了中心。

【答案】(1)目光短淺;賜福,保佑"到下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訴訟事件,雖然不能全部明察,雖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

清楚,但一定要用誠心對待。②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減,到

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窮盡了。

(3)B

【解析】【分析】(1)根據(jù)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

"鄙"屬于古今異義詞,"福"屬于詞類活用。

(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guān)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

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①獄:(訴訟)案件;察:明察;情:實情。故此句可以

翻譯為:大大小小的案件/訴訟事件,雖然不能全部明察,雖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

楚,但一定要用誠心對待。②鼓:擊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

可以翻譯為: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減,到第三次擊鼓時士氣

就窮盡了。

(3)ACD分析理解正確。B"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quán)者

鄙陋寡見;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曹劌關(guān)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故答案為:⑴目光短淺;賜福,保佑;倒下

⑵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訴訟事件,雖然不能全部明察,雖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

楚,但一定要用誠心對待。②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減,到第

三次擊鼓時士氣就窮盡了。

⑶B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jù)平時對課文注

釋的識記及積累,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解釋。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

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字詞。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

整體意思,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

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

⑶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

旨,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關(guān)鍵語句意思,分析文章寫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個選項并

作出選擇。

4.古詩文閱讀。

(-)黃州安國寺記

(宋)蘇軾

元豐二年十二月,余自吳興守得罪①,上不忍誅,以為黃州團練副使,使思過而自

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

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

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③自落,表里脩然

④,無所附麗⑤,私竊樂之。且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⑥。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

之。連笑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

行。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余不得辭。

【注釋】①指蘇軾在吳興任太守期間因"烏臺詩案”獲罪,被貶黃州。②罪垢:指罪

孽。③染污:煩惱。④脩(xiao)然:超脫的樣子。⑤附麗:附著,依附。⑥賜衣:指朝

廷對佛教高僧的賜衣和賜封號制度。

(二)行香子?述懷①

(宋)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

②,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

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注釋】①元祐元年(1086),蘇軾被召還朝,但是政敵多次以類似"烏臺詩案"

之事欲再度誣陷蘇軾,遂提筆抒懷。②石中火:指擊石迸出的一閃即滅的火花。

(1)下列加下劃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求所以自新之方往之汝家,必敬必戒B.回一、二日輒往遂于外人

回隔

C.私竊樂之宴酣之樂D.具石請記之百廢縣興用

(2)用7"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

(3)文中寫僧人繼連有何用意,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wù)勀愕目捶ā?/p>

(4)為蘇軾詞中畫線的句子"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設(shè)計朗讀。(可從停

連、語速、節(jié)奏、重音、語調(diào)等方面入手,答出一點即可)

(5)上面兩篇古詩文中,蘇軾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請結(jié)合《黃州安國寺記》相

關(guān)內(nèi)容,品析詞中畫橫線的詩句”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語言上的妙處。

【答案】(1)B

(2)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記的緣由;二是繼連于紛擾世事中依然心無奉掛,保持內(nèi)心的淡

泊,讓蘇軾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時蘇軾被貶,安國寺成了蘇軾排遣內(nèi)心苦悶的地

方,繼連在此寺為僧十四年,卻不留戀賜衣封號。蘇軾借寫繼連表達自身的人生追求,希

望如繼連一般用淡泊、豁達的心境去消解被貶謫的苦悶。

(4)"嘆"字重讀,并稍作停頓,此處要讀出悲嘆之感。"隙中駒""石中

火""夢中身"此處感嘆時光易逝,應(yīng)連讀,讀得緩慢、低沉。"夢"字重讀,強調(diào)人生

如夢,稍縱即逝,悲涼之感盡顯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語,音韻和諧,"一張""一壺""一溪"三個量詞,

簡單純粹,如他在安國寺的生活”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脩然,無所附麗",此刻他

就是個閑人,清清靜靜。

【示例2]琴“"酒""云"與之相伴,意象空靈,與《黃州安國寺記》中“物我相

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達了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tài)度,給人以美的

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動用法,以…為樂;快樂。D詳細;通

"俱",全、都。

(2)這句話的意思是:燒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審察,心靈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據(jù)此可知這句話的斷句方法是: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

(3)結(jié)合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我(蘇軾)將調(diào)離吳興要到汝這個地方去。結(jié)合繼連

的語言、動作分析,繼連在寺院里當了七年僧人,該賜予他法號,但他卻打算辭去離開,

他的徒弟與父老都挽留他。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愛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會有

危險?!弊詈筮€是辭去離開了。由此看出繼連是一個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這一點讓

蘇軾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慚愧,蘇軾希望自己希望如繼連一般用淡泊、豁達的心境去消解

被貶謫的苦悶。由""繼連說:"本寺還沒有文記",要我寫一篇記,我推脫不了。由此

可知文章寫繼連交代了作記的緣由。據(jù)此分析答題意對即可。

(4)結(jié)合這句話的內(nèi)容及表達的感情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過像快

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jīng)歷一樣短暫。其實是感嘆

人生苦短,人生如夢,稍縱即逝。據(jù)此設(shè)計朗讀腳本,"嘆"字應(yīng)重讀,"嘆"字重

讀,并稍作停頓,要讀出悲嘆之感。"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此處感嘆時光易

逝,應(yīng)連讀,讀得緩慢、低沉。"夢"字重讀,強調(diào)人生如夢,稍縱即逝的感慨。這樣的

題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結(jié)合語境及寫作背景理解這句話表達的作者的感情,雖有滿腹才學(xué),卻不被重

用,無所施展。姑且借現(xiàn)實中的歡樂,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何時能歸隱田園,不為國事

操勞,有琴可彈,有酒可飲,賞玩山水,就足夠了。從詞語運用的角度分析,"一張

琴,一壺酒,一溪云"用了三字短語,音韻和諧,"一張""一壺""一溪"三個量

詞,簡單純粹,就像他在安國寺的生活”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脩然,無所附麗",

此刻他就是個閑人,清清靜靜。

故答案為:⑴B

⑵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記的緣由;二是繼連于紛擾世事中依然心無牽掛,保持內(nèi)心的淡

泊,讓蘇軾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時蘇軾被貶,安國寺成了蘇軾排遣內(nèi)心苦悶的地

方,繼連在此寺為僧十四年,卻不留戀賜衣封號。蘇軾借寫繼連表達自身的人生追求,希

望如繼連一般用淡泊、豁達的心境去消解被貶謫的苦悶。

(4)"嘆"字重讀,并稍作停頓,此處要讀出悲嘆之感。"隙中駒""石中火""夢

中身"此處感嘆時光易逝,應(yīng)連讀,讀得緩慢、低沉。"夢"字重讀,強調(diào)人生如夢,稍

縱即逝,悲涼之感盡顯于此。

⑸【示例1]用了三字短語,音韻和諧,"一張""一壺""一溪"三個量詞,簡單

純粹,如他在安國寺的生活”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脩然,無所附麗",此刻他就是

個閑人,清清靜靜。

【示例2]琴“"酒""云"與之相伴,意象空靈,與《黃州安國寺記》中“物我相

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達了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tài)度,給人以美的

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jù)平時對課文注

釋的識記及積累,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解釋。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

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字詞。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

譯成現(xiàn)代漢語,然后再根據(jù)語感和結(jié)構(gòu)進行劃分。

(3)本題考查賞析文章某個內(nèi)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把握文章內(nèi)容、人物形象及主旨

的基礎(chǔ)上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分析:①這一內(nèi)容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這一內(nèi)容與

文章其它內(nèi)容有什么關(guān)系;③這一內(nèi)容對表現(xiàn)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題考查設(shè)計朗讀腳本的能力。設(shè)計朗讀腳本要從感情基調(diào)、朗讀的語速、語

調(diào)、語氣、節(jié)奏等方面對文章某個片段進行朗讀設(shè)計。結(jié)合此題的關(guān)鍵是要理解語句的

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再分析這種感情主要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xiàn)出來的,哪些詞語就應(yīng)該重

讀。

⑸本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表達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類題,一定要遵循"詞不離

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答題原則,認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

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具體語境,分析詞句的表達效果。

【參考譯文】

宋元豐二年十二月,我任職吳興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權(quán)貴,皇上偏愛又不忍心

責備我,所以把我降職為黃州地方的團練副職,給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第二年,即元

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衛(wèi)生,收收一路勞累的心

思,就開始閉門思過,尋找改過自新的方法。

探得吳興城南邊有個安國寺,樹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錯。過一兩天就去燒香

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審察,心靈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尋求罪過產(chǎn)生的原因是

不可得了,心靈清凈,雜念全無,感覺良好。早去晚歸了五年的時間。

寺里有個和尚叫繼連的,做和尚頭七年被賜予佛衣,又過了七年,賜予他法號,他打

算辭去離開,他的徒弟與父老都挽留他。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爰到侮辱,懂得

停止就不會有危險。"最后還是辭去離開了。聽說后我心里有點慚愧。元豐七年,我將調(diào)

離吳興要到汝這個地方去。繼連說:體寺還沒有文記,請我做一篇記。"我推脫不了。

5.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方山子傳

蘇軾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

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

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日:嗚呼!此吾故人陳情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

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

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

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佟J箯氖掠谄溟g,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

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

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閭里之俠皆宗之宗:尊奉B.近節(jié)讀書折:改變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樣子D.往往阻狂垢污陽:通佯,

假裝

(2)給句子劃出停頓(限斷三處):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3)翻譯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②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評此文說:"隱"字"俠"字乃一篇之主腦。請選出下面四組中

全都是具體描述方山子"隱"的生活、思想和行為的一組()

①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②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

③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④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⑥晚乃遁于光、黃間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5)有人說《方山子傳》一文是蘇軾被貶至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

意這一說法,請結(jié)合傳記內(nèi)容以及蘇軾當時的處境闡明理由。

【答案】(1)C

(2)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

(方山子)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

(4)B

(5)作者寫方山子,實際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詩文遭禍,不便直言,于是在文

中隱約其辭。"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有志于用世,卻不得賞識任用,仕進無

門,隱退以明志,蘇軾藉此流露出同為"懷才不遇”的感慨。當方山子得知蘇軾境況時,

“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從無聲到有聲,從內(nèi)心痛苦到慶幸自己遠離官場,

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實是蘇軾與方山子產(chǎn)生共鳴所致。蘇軾這篇傳記于文字之外,又寓

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方山子傳》是

蘇軾在黃州的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1)C.矍然:驚訝睜眼相視貌。故選C。

(2)根據(jù)句意: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叵肫鸱缴阶幽贻p的時候,是酗酒任性,喜

歡使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故句子劃分為: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

用財如糞土。

(3)本題注意關(guān)鍵詞:蔬食:吃素食。故:原因。兩句都要補出主語——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俠"。故選B。

(5)考此題很難,圍繞"自悲不遇"結(jié)合文中一兩處內(nèi)容分析即可。作者寫方山

子,實際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詩文遭禍,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隱約其辭。方山

子又與蘇軾馬上論兵及古今成敗得失,且"自謂一世豪士",氣宇軒昂,然而,正是這樣

一位報國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淪于窮鄉(xiāng)僻壤,終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

道不公,蘇軾與方山子的際遇同等,兩人同屬"不遇",所以蘇軾文中通過這些實例的強

烈對比,充分表現(xiàn)了對宋統(tǒng)治者的極端不滿和怨恨,雖未直言,但字里行間飽含其意。方

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目"園宅壯麗,與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卻完全摒棄

了這些榮華富貴,捐棄功名利祿,決然遠離塵囂,遙跡山林,自愿過起艱苦的隱居生活,

原因就是由于對北宋政權(quán)極度不滿和喪失了信心。蘇軾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面是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發(fā)泄對宋朝廷的憤怒,作者通篇無一字一句憤懣之

語,可字字句句都凝聚著蘇軾對統(tǒng)治者的痛斥。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方山子傳》是

蘇軾在黃州的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為:⑴c

⑵余既聳然異之I獨念方山子少時I使酒好劍I用財如糞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

(方山子)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

⑷B

⑸作者寫方山子,實際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詩文遭禍,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

隱約其辭。"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有志于用世,卻不得賞識任用,仕進無門,

隱退以明志,蘇軾藉此流露出同為"懷才不遇”的感慨。當方山子得知蘇軾境況時,“俯

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從無聲到有聲,從內(nèi)心痛苦到慶幸自己遠離官場,妻子

奴婢"自得之意"實是蘇軾與方山子產(chǎn)生共鳴所致。蘇軾這篇傳記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

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方山子傳》是蘇軾

在黃州的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jié)合

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jié)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

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注意對選項進行逐項的理解,仔細辨析。

⑵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語句的斷句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結(jié)合句

意進行斷句,注意括號里的限制條件。

(3)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

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

正確理解。

⑷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題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內(nèi)容,結(jié)合文

章進行判斷選擇。

⑸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nèi)

容,注意文章的關(guān)鍵語句的理解和分析。

【參考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品行,鄉(xiāng)里

的游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

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

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在山里來往,沒有

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

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哎,這是我的老朋

友陳情陳季常呀,怎么會在這里呢?方山子也很驚訝,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

訴了他,他低頭不回答,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

妻子兒女奴仆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

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叵肫鸱缴阶幽贻p的時候,是酗酒任性,喜歡使劍,揮金如土

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的隨從,身藏兩箭,在西

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韁繩,獨自躍

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wù)撈鹩帽兰肮沤癯蓴≈?,自認為是一代

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xiàn),這怎么會

是一位隱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理應(yīng)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場,到現(xiàn)在已得聲名顯赫

了。他原本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還有田地,每年

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不去享用,偏偏要

來到窮僻的山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

有很多奇人異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

吧。

6.閱讀以下文言語段,完成小題。

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趙公①,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災(zāi)所被

者幾鄉(xiāng),民能自食者有幾,庫錢倉粟幾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使各書以對,而謹其

備。

州縣吏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歲腹窮

人,當給粟三千石而止。公斂富人所輸,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

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憂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為給粟

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

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公

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

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選自曾鞏《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

【注釋】①趙公:趙撲(1008-1084),字閱道,謚清獻,衢州西寧(今浙江衢

縣)人。晚年執(zhí)越州政務(wù),政治卓著。②故事:向來規(guī)矩。③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意思。

①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_______②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

(2)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C.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D.于城市效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二處)

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為己任",請聯(lián)系本文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分別簡

要分析"C"的具體內(nèi)涵。

【答案】(1)謹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

(4)(趙公)讓人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lǐng)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lǐng)半升。

(5)本文:趙公在百姓受災(zāi)中與民同憂。《醉翁亭記》:寫歐陽修雖被貶仍治理好

滁州,與民同樂的思想。

【解析】【分析】(1)"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讓各縣呈文上報知州,并且謹

慎地作好準備。謹:謹慎。"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從未稍微懈怠,事無論巨細必

定親自處理。少:稍微。

(2)A.前者"足以"連用,完全可以;后者"因為"。B.都是表遞進,"而且"。C.

都是代詞,"他,他的"之意。D.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故選A。

(3)此題較容易,根據(jù)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

失所恃。譯為:招募兩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醫(yī)藥和飲食委托給他們,讓那些病人不失去

依靠。此題要注意把相關(guān)的幾個意思之間劃開。

(4)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朔":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粟":代指糧食。

"半":領(lǐng)一半。

(5)要答好此題,首先要整篇閱讀好兩篇文言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并要

注意議論抒情的語句,充分把握內(nèi)容,然后歸納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個

什么主要觀點。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

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

為趙工在百姓受災(zāi)中與民同憂?!蹲砦掏び洝吠ㄟ^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游人

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與民同樂的理想。

故答案為:⑴謹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屬以視醫(y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

⑷趙公)讓人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lǐng)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lǐng)半升

⑸本文:趙公在百姓受災(zāi)中與民同憂。《醉翁亭記》:寫歐陽修雖被貶仍治理好滁

州,與民同樂的思想。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jié)合

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jié)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

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

⑵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時注意常用虛詞的積

累,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理解。

(3)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語句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進行

斷句,要結(jié)合現(xiàn)代語法,注意停頓。

⑷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

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

正確理解。

⑸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主題賞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

文章,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準確把握主旨的賞析情感,要結(jié)合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分析理

解。

【參考譯文】

熙寧八年夏天,吳越一帶遭遇嚴重旱災(zāi)。這年九月,資政殿大學(xué)士趙公出任為越州長

官。在百姓未被饑荒所苦之前,就下文書詢問所屬各縣遭受了災(zāi)害的有多少鄉(xiāng),百姓能夠

養(yǎng)活自己的有多少戶,應(yīng)當由官府供給救濟糧的有多少人,讓各縣呈文上報知州,并且謹

慎地作好準備。

州縣官吏登記報告,全州孤兒、老人、疾病、體弱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共有二萬一千九百

多人。向來規(guī)矩,官府每年發(fā)給窮人救濟,應(yīng)當發(fā)到三千石糧米就停止。趙公征收富戶人

家上繳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糧米,共得谷物四萬八千多石,就用它來補助那救濟的

費用。讓規(guī)定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lǐng)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lǐng)半升。趙公擔心領(lǐng)米

的人太多會相互踐踏,又讓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領(lǐng)米,并且每人一次領(lǐng)兩天的口糧。他

又擔心鄉(xiāng)民將流離失所,就在城鎮(zhèn)郊外設(shè)置了發(fā)糧點共五十七處,讓各人就便領(lǐng)糧,并通

告大家,離開自家的不發(fā)給糧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嚴重。官府設(shè)立病院,安置無家可歸的病人。招募兩位僧人,把

照料病人的醫(yī)藥和飲食委托給他們,讓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趙公在這段時間,早晚勞心

力,從未稍微懈怠,事無論巨細必定親自處理。給病人吃藥吃飯的開銷花的多是自己的

錢。百姓不幸遭遇旱災(zāi)瘟疫,能避免輾轉(zhuǎn)死去;即使死了也不會無人收斂埋葬,都是靠趙

公的力量。他的德政雖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對人民的仁愛卻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7.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

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

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彳扁,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

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

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

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①膝上。有人從長安②來,元帝問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

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⑤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⑥?"答日:"日

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⑦。"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

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⑧?"答日:"舉目見

日,不見長安。”

(選自《世說新語》)

【注】①元帝:司馬睿,其長子司馬紹后繼位為明帝。②長安:西晉的封國,此時的

長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陽,西晉時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潸

(shan),流淚的樣子。涕,眼淚。⑤東渡:晉元帝為瑯珊王時住在洛陽,好友知天下

將要大亂,就勸他回到自己的封國,鎮(zhèn)守建康,意欲建立一個復(fù)興帝室的基地,這就是所

謂的"東渡"。⑥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你認為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意謂,認為。

⑦居然可知:根據(jù)這一點可以知道。⑧邪(y6):同"耶"。

(1)解釋句子中劃線的詞語。

①神弗福也_______

②彼竭我盔_______

③明帝問何以致泣_______

④元帝星之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具以東渡意告之。

(3)有人認為,【甲】文中的魯莊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實他并不"鄙"。

請結(jié)合原文內(nèi)容闡釋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兩文都主要以哪種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疽摇课倪@個小故事表現(xiàn)

了明帝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案】(1)賜福、保佑;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為什么;對……感到驚奇

(2)①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他人。②元帝把東

渡的意圖詳細地告訴了他。

(3)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盡職盡責,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求

教,不恥下問。

(4)語言描寫;機智、聰穎、機敏、聰明、隨機應(yīng)變。

【解析】【分析】(1)根據(jù)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

"福""異"屬于此類活用。

(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guān)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

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①安:有"養(yǎng)”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

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

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譯為: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

它分給他人。②具:詳細。意:意圖。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元帝把東渡的意圖詳細地告

訴了他。

(3)結(jié)合魯莊公的語言、行動進行分析,從"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可以

看出從魯莊公在盡職盡責,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這是魯國得以取勝的重要條件;戰(zhàn)爭

中,聽從曹劌的指揮,可以看出魯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當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虛心

向曹劌請教戰(zhàn)術(shù),可以可從他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等,這些都說明魯莊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寫魯莊公和曹劌的對話,【乙】文主要是客、晉明帝、晉元

帝的對話,因此這兩篇短文都用語言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結(jié)合晉明帝的語言進行分析,晉明

帝當時只有幾歲,當被大人問是長安遠還是太陽遠這個問題時,他第一次回答說是長安

遠,而且理由非常充分,這充分表現(xiàn)出他的機智、聰穎,他不僅聰明,還會隨機應(yīng)變,這

從他第二次回答這個問題時可以看出來,兩次同樣的問題,答案卻迥然不同,但都讓人很

信服。

故答案為:⑴①賜福、保佑;②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③為什么;④對……感到

驚奇

⑵①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他人。②元帝把東渡

的意圖詳細地告訴了他。

(3)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盡職盡責,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求教,

不恥下問。

⑷語言描寫;機智、聰穎、機敏、聰明、隨機應(yīng)變。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文言實詞中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

多義、古今異義是考試中經(jīng)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錯的題目,這樣的知識只能靠平時

勤記憶,多應(yīng)用。復(fù)習(xí)時可以整理成冊,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熟練記憶,這樣答題

的準確率就會提高。

⑵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只要字字對譯,

不丟關(guān)鍵字,語句通順就可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

切忌漏翻關(guān)鍵詞語。

(3)本題考查對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nèi)容,概括

人物性格從言行入手??梢灾苯诱θ宋镌u價的詞語,也可以自己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語句進行

概括,學(xué)會結(jié)合原文從原文中找到依據(jù)。

⑷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zhì),而不是

指外表特征。從人物的具體行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方面進行分

析:也可以描寫人物所使用的正面、側(cè)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進行分析;還可以從文章所使

用的寫作手法,如對比、襯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議論語句來分析人物的

性格特點。

【附參考譯文】

【乙】晉明帝只有幾歲的時候,坐在元帝膝蓋上。有個從長安來的人,元帝就向他詢

問洛陽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明帝問元帝因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東遷的原委

詳細地告訴了他。于是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與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明帝回答說:

"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這顯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詫異。第二天,元帝

召集群臣舉行宴會,把明帝所說的意思告訴了大家。然后又重新問明帝,明帝卻回答說:

"太陽近。"元帝大驚失色,問:"你為什么與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因

為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是總是看不見長安?!?/p>

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諸將效①首虜,畢賀,因問信日:"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

臣等反背水陳③,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shù)也?"信日:"此在

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日:’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

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

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