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醫(yī)學)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ppt_第1頁
(優(yōu)質醫(yī)學)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ppt_第2頁
(優(yōu)質醫(yī)學)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ppt_第3頁
(優(yōu)質醫(yī)學)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ppt_第4頁
(優(yōu)質醫(yī)學)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國內發(fā)展迅速 康復設計嚴謹、科學性強、實用簡便 與手術配套的關節(jié)康復計劃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使康復治療模式發(fā)生重要轉變 康復醫(yī)學的進步為關節(jié)外科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主要內容,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與康復的基本概念 關節(jié)功能解剖與生物力學基礎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治療 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并發(fā)癥,3,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治療,4,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與康復的基本概念,采用人工關節(jié)假體治療嚴重關節(jié)損傷與關節(jié)疾病、重建關節(jié)功能的重要手段,術后康復的目的加強關節(jié)周圍肌群的力量,重建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防止粘連與組織攣縮,保持正常關節(jié)活動度,5,手術適應癥,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骨性關節(jié)炎 類風濕

2、性關節(jié)炎 強直性脊柱炎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創(chuàng)傷性骨關節(jié)炎 某些骨折,6,手術禁忌癥,包括各種炎癥 神經性病變 髖部肌力不足 骨骼發(fā)育未成熟者,7,矢狀面屈曲0-140 伸展0-15 冠狀面外展0-45 內收0-30 外旋0-45 內旋0-50,行走: 髖屈90,伸10 最終:屈130伸10 坐位:屈髖、屈膝90 穿脫鞋襪:髖外展15,最終達30 外旋8,最終達20,正常髖關節(jié)的最大活動度,8,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基本原則: 個體化 循序漸進 全面訓練,9,基本方法,術后13天開始,每組動作10-15次, 2-3次/天 踝泵運動:踝關節(jié)背屈與蹠屈,收縮下肢肌肉,防止靜脈血栓 股四

3、頭肌、腘繩肌、臀大、臀中肌肉等長收縮練習 髖關節(jié)旋轉練習,伸直位和屈髖位練習,臀部不離床 上肢肌力練習,恢復力量,能較好地使用拐杖,髖外展:平臥保持足趾向上,下肢伸直外展 髖屈曲:平臥屈膝,向臀部滑動足跟,屈髖700 伸髖:平臥收緊臀肌,略抬臀,保持5 秒 站立屈髖:抬膝,屈髖700 站立伸髖:下肢伸直,向后伸 站立髖外展:下肢伸直,向外展,10,11,12,13,14,術后康復程序,第一天 平臥,6h不用枕頭,腹式深呼吸 踝泵運動,15次/1h 等長收縮 第二天 半臥位,床頭300 股四頭?。荷熘毕サ乳L收縮 屈髖30范圍內等張收縮練習 臀肌收縮、上肢肌力訓練,15,康復程序,術后1-3周 用

4、助行器部分負重站立和行走 本體感覺訓練,步態(tài)訓練,16,康復程序,行走訓練: 第2天下地站立,用助行器輔助行走 第3天 逐漸加大行走距離 上下階梯,17,正確的臥位姿勢,平臥,患肢置中立位+外展位,兩下肢之間放枕頭,防止髖內收向外脫位 平臥,腘窩處放軟墊,膝屈曲150 術后2周 平臥,勿側臥位 2周 可向健側臥,在兩下肢之間放枕頭,保持兩下肢外展 3月 可向患側側臥位,18,正確的使用拐杖,1月 雙拐 2月 單拐 3月 獨立或用手杖,握于健側, 手杖和患肢同出,19,正確的翻身姿勢,伸直術側髖關節(jié),保持旋轉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大粗隆后面,向術側翻身,防止患肢外旋。俯臥位,有利于被動伸

5、展髖關節(jié) 與站立、平臥相比,坐位是髖關節(jié)最容易出現脫位、半脫位的體位 向健側翻身,患肢不能過中線和內旋,20,坐位練習的正確姿勢,伸髖練習 坐于床邊,雙手后撐 主動伸直髖、膝關節(jié) 屈髖練習注意髖關節(jié)適當外展,置于旋轉中立位,控制范圍屈髖70-900,21,體位轉移的正確姿勢,臥位起坐轉移 雙臂支撐力量起坐 ,控制屈髖角度 床旁坐位轉移 患側轉位移動控制患側髖關節(jié)內收 翻身活動 雙側均可,鼓勵向患側翻身 坐到站轉移 健側膝、足在前。患膝、足在后 ,屈髖不能超過90,22,術后何時站立負重和開始步行練習,視手術假體類型,手術操作、病人體力恢復情況而確定骨水泥固定型假體:在術中無骨折,無植骨等情況,

6、則在術后13天即可進行步行練習 多孔表面骨長入型假體:則至少在術后6周才可以步行練習 如有股骨骨折,行走負重練習視x線情況推遲在術后至少2月 上下樓,23,髖關節(jié)內收、內旋、半屈位,最易出現假體撞擊脫位,應避免雙膝并攏 雙足分開時身體向術側傾斜的體位,髖關節(jié)過度屈曲 內收、內旋位 假體易撞擊脫位 坐位不易過低,髖關節(jié)容易脫位的體位,24,早期康復注意事項,切勿屈髖內旋位,伸髖外旋位 避免術側置于外旋伸直位,為防止患者向對側翻身,保持術側肢體外展,在雙腿之間置入三角墊,防止下肢外旋 盡早進行訓練,防止粘連,控制運動量,25,脫位的常見原因,同一髖既往有手術史,肌肉萎縮,關節(jié)囊松馳,神經疾病引起的

7、外展肌萎縮等 手術前入路易引起前脫位,后入路易引起后脫位,外側入路脫位率較低 外傷或術后下肢放置體位不當: a、過度屈曲,內收和內旋可引起關節(jié)后脫位,如病人坐在低木凳,試圖站立時 b、伸直位過度內收和外旋引起前脫位,多見于前方入路,或假體位置過于前傾者,26,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40%70%) 深部靜脈血栓繼發(fā)肺栓塞發(fā)生率在4.6% 19.7% 征陽性: 踝關節(jié)急劇背屈,使腓腸肌和 比目魚肌迅速伸長,激發(fā)血栓所引起的炎癥性疼痛 異位骨化 是遠期失敗的主要原因 之一 發(fā)生率在5%7%,常在術后1年內,術后3個月內的發(fā)生率較高。 假體松動 X線透亮區(qū)-假體周圍骨質吸收

8、和纖維膜形成,2有意義(骨水泥 - 固定不確切,非骨水泥 - 骨未長入假體),27,術后康復,不要坐低椅和沙發(fā) 不要髖低于膝 不要側臥 不要雙足重疊(仰臥),28,29,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30,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31,膝關節(jié)是人體關節(jié)中功能與結構最復雜的關節(jié)。全膝關節(jié)的人工假體研制,手術操作技術和康復程序設計都基于對膝關節(jié)的解剖和生物力學知識的理解。 人工全膝關節(jié)10年的優(yōu)良率為90%。美國和歐洲每年20-30萬 病例。80年代 術后1200 康復治療是改善 的最佳方法。,32,王惠芳,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33,膝關節(jié)是人體關節(jié)中功能與結構最復雜的關節(jié)。全膝關節(jié)的人工假體研制

9、,手術操作技術和康復程序設計都基于對膝關節(jié)的解剖和生物力學知識的理解。 人工全膝關節(jié)10年的優(yōu)良率為90%。美國和歐洲每年20-30萬 病例。80年代 術后1200 康復治療是改善 的最佳方法。,34,膝關節(jié)的解剖,膝關節(jié)骨結構有三部分;股骨+脛骨+髕骨 半月板(纖維軟骨組織) 肌肉、韌帶 協調運動,穩(wěn)定關節(jié),35,適應癥,膝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藥物使用6月 膝功能障礙 某些膝部骨折 保守治療失敗,36,膝關節(jié)置換的目的,解除膝關節(jié)疼痛,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置換目的,糾正膝關節(jié)畸形,恢復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37,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人工全膝關節(jié)是由三部分組成: 股骨假體 脛骨假體 髕骨假體

10、結合方式 骨水泥 生物技術特殊處理 都安全可靠,38,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外科程序,39,術后康復評定,膝關節(jié)評標準(J 1976,6A,754) 6+1 項 - 疼痛 30分 - 功能 22分 - 活動度 18分 - 肌力 10分 - 屈膝畸形10分 - 穩(wěn)定性 10分 - 減分項目 臨床分為四級:優(yōu)85 ,良 70-84 中60-69, 差59,評分法( 1989,248:13) 膝評分 疼痛 50分 - 活動度 25分 - 穩(wěn)定性 25分 -減分:- 屈曲攣縮 - 伸展滯缺 - 對線 功能評分 - 行走能力 50分 -上下樓能力 50分 - 行走時輔助-減分,40,術后康復,術后康復解決的

11、主要問題: 使關節(jié)活動度達到正常 使膝周肌力強壯而緩解疼痛 對病人進行康復知識教育 了解康復程序 免撞擊、跑跳、蹦 配合運動訓練,41,術前康復指導,深呼吸,咳痰麻醉吸入、臥床、鎮(zhèn)靜劑,不能足夠深的呼吸 學習使用拐杖 學習上下階梯 學習正確行走,42,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床旁站立 1d 移乘輪椅 1d 助行行走 1d 扶拐行走 2-3d,43,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膝關節(jié)()主動運動 等長收縮 10次/0.5-1h 踝泵運動 10次/0.5-1h 平臥屈曲 10-15次 2-3次/ d,44,術后康復,規(guī)范訓練對膝功能完全恢復的重要性 20-30 / d,2-3次/ d 步行30, 2-3

12、 t / d,45,術后康復,46,術后早期康復,盡可能主動屈膝至最大程度重復,47,術后早期康復,行走 治療師指導負重 助行器或拐杖 輔助站立平衡 2-3周后去拐杖,48,術后早期康復,行走 伸直膝足跟先著地向前邁進 膝或踝屈曲全足踩地,為一完整的腳步足趾離地,膝和髖屈曲,將開始下一步。 步態(tài)有節(jié)奏,平穩(wěn),不要跛行 糾正步態(tài) 增加步行時間,49,術后早期康復,上、下樓梯訓練肌力、耐力和適應力 增加步行時間(完全恢復要幾個月) 根據情況開始以下訓練,50,術后早期康復,51,正確的行走方式,正確使用拐杖:直立平衡 前移助行器 術肢前移 后跟先著地 身體前移 足平于地 足趾離地 步幅均勻,頻率均

13、勻 2-3周改為單拐或手杖 不要跛行 不要只用健側負重,52,術后階段康復計劃, 保護性康復階段(0-4W) 目標:保護創(chuàng)傷區(qū)愈合,控制炎癥 疼痛與腫脹。預防制動的不利影 響, 訓練 彈力襪6W,防深V血栓冰敷15-20,3-4 床旁康復訓練治療:第1天 開始,踝泵 足踝旋轉訓練,53,術后階段康復計劃,屈曲訓練:健腿助力屈曲 15 床邊膝屈曲:保持3-5s,滑墻+沙袋,坐輪椅-屈膝-輪椅前移至膝緊張;坐位-屈膝-健足助力后移;俯臥-屈膝-牽引;膝固定自行車; 伸展訓練直腿抬高,壓膝短距伸展+沙袋,2-3次/天 負荷訓練:術后2-3d,扶助行器行走,上下階梯, 3-6w 500,54,術后階段

14、康復計劃,:過渡期康復訓練階段(8-12w) 目標:恢復與保持, 增加下肢肌力 術后4-8w開始室內自行車,繼續(xù)上下階梯訓練 、直腿抬高、柔韌性訓練、水療 平衡訓練,55,術后階段康復計劃,:最小限度的保護(3-6M) 目標:在術后35M保持全,100%負重 無伸屈遲滯 抗阻力肌力、耐力和本體感覺訓練 恢復正常步態(tài),去拐行走1000-2000 股四頭肌強力訓練 直腿抬高+負荷3-5斤,等速訓練、彈力帶、踏板和器械訓練 固定自行車10-5,12w增至20-30輕度阻力,56,術后階段康復計劃,:恢復運動能力訓練(6月) 目標:保持肌力、耐力、本體感覺訓練 安全平緩的恢復運動 治療:繼續(xù)肌力、耐力和本體感覺的訓 練方案,逐漸完全恢復醫(yī)生同意的運動,57,術后康復注意事項,睡眠時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