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飲食風俗禮儀_第1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日常飲食風俗禮儀 飲食習慣三餐膳食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煙醬醋茶”,全是有關吃喝的,雅些稱“飲食”。悠悠萬事,惟此為大,不可須臾離也。不獨凡人,圣人也是如此,有言為證:“食、色,性也?!辈华殗耍贤庖踩绱?,費爾巴哈說:“心中有情,腦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位于黃河懷抱里的山西,由于自然的、社會的多種歷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山西飲食文化也有著自己的一定特色。 山西人的飲食風俗,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tǒng)的生活特色,大范圍屬“北方型”。但與毗鄰的河北、陜西、內蒙、河南諸省區(qū)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獨特的地區(qū)性。 嗜好面食,兼喜湯飯

2、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飲食習慣,夸張地說,每飯幾致無面不足、無饃不飽,相沿成習,由來已久。這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源流、相襲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糧食作物應有盡有,品種多達數十種。北中部盛產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區(qū)呼粘者為黍子)、梁谷、莜麥、蕎麥、稻子、豆類(有豌豆、黑豆、綠豆、大豆、黃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蠶豆等十多種)、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產小麥、玉米、谷子、稻子等。這些品種繁多的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數以千計的面食來。各種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誘人。許多農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湯,粗細搭配,粗糧細作,細糧精制,烹制技藝十分豐富。就

3、是谷子盛產區(qū)的農家,以米為粥或撈飯,也要搭配拌湯、湯面之類的面食。湯面中熗入油,或放蔥花,或加香椿嫩芽。這種粗茶淡飯,既能滿足人們的口腹,又有濃郁的黃土高原農家氣息,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晉中平川地區(qū),農家的午餐幾乎都以面條、面片等面食為主,或剔或揪,或搟或壓,或撥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條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粗有細;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繚亂,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國。各種各樣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佐料,聞一聞濃香四溢,吃一吃風味別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生活條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講究一個月內不重樣;普通農家吃雜面(高粱面摻和白面、豆面、玉米面

4、,或高粱面摻和榆皮面都稱“雜面”)每天也要變個花樣。北部地區(qū)的黃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區(qū)的白面饃,無論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當然,山西面食為人所賞識的還得數剔尖、拉面、刀撥面、刀削面,號稱“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別是在晉中平川,幾乎每個農家婦女都可以剔一手相當講究的剔尖。雜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細如一,長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長可短,可粗可細。粗者空心柔軟,細者心實滑利。拉面,農家婦女以“小把拉面”見長,可拉成寬和窄、圓和扁、粗與細乃至三棱等多種造型。就是這么單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舊社會),在勤勞智慧的農家婦女手里,竟變得如此多姿多味!通過煮、蒸、炸、烤諸手段,把單調繁瑣的

5、家務,變成了詩化的勞動,或勞動的詩化,讓你從心底贊嘆:這些黃土坡的婆姨們! 山西人喜喝湯飯的習慣由來已久。除晉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長治一帶居民,至今鄰里相見,開口先問“喝了沒有?”山西絕大部分地區(qū)長年干旱多風,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體,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勞作,絕少有飲水啜茗的條件,全靠吃飯時的湯水一并補充;且山西人過去吃飯少有蔬菜,全憑鹽、醋相佐,口味明顯偏重,從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湯食的習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譜中,湯飯的種類最多,吃法也最為講究。低檔的可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檔的可款待普通賓客,高檔的則為高級筵席中的佳湯美羹。如晉中一

6、帶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錦空心拌湯等,都是比較講究的湯飯。山西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吃飯先喝湯,一輩子不受傷?!背愿娠埱跋群赛c湯飯,是許多居民家的“飲食規(guī)范”。這從衛(wèi)生角度講,這是很有道理的。吃饃、餅之類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湯,或做點湯面,有條件的家庭還要熬些油茶之類的湯食。吃干面條后喝點面湯則是山西居民最為突出的飲食習慣?!昂仍仠伿场?,據說是傳統(tǒng)飲食古訓。許多農家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持這種習俗。如果你有機會來山西民間作客,酒足飯飽之后,家庭主婦定會給你盛來一碗面湯,請你也來用“原湯化原食”。這并非陋習,倒是很有點科學道理。 愛吃鹽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間百姓愛吃鹽、醋的習慣,歷

7、史悠久,區(qū)域廣泛。這同當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氣候和多數人以雜糧為主的生活條件有著直接關系。例如,貧乏的餐桌上,全靠鹽、醋來調味;艱苦的勞作之后,身體需要大量鹽的補充。山西民間百姓的飯菜中用醋量很大,這種飲食習慣是眾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堿性強,加上晉人以雜糧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來中和、助消化。一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從能吃飯開始算起,一直到他壽終正寢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xxxx年的必備之物。榆次、太谷、祁縣等地的腌大頭菜,平定的豆葉菜,定襄的老咸菜,長治一帶的甜絲菜,太原的醬菜,臨猗的醬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較有名的。5xxxx年代以后,小鹽逐漸被湖鹽、海鹽所取代,人

8、們食用小鹽的習慣始有改變。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習慣至今仍無多大變化。 除了鹽醋之外,各地居民對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人們一向將大蔥、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視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調佐料。比較富裕的家庭將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飯,居民稱其為“細咸菜”。這還是款待親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蔥、大蒜直接佐餐的的習慣,將辣椒切碎,調以鹽醋佐餐更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離不開辣椒面,里面加鹽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晉南較普遍,晉中一帶當屬平遙、介休、靈石、汾陽諸縣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質最佳者有晉城巴公大蔥,應縣小石口大蒜,代縣辣椒,河津、臨汾韭菜,

9、平順、盂縣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運入,民間需求量也頗大。 商家“莊飯”,精益求精 說到飲食習慣,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別具一格的“莊飯”。山西商人在我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有著特殊地位。他們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閉式經營到聯(lián)合的壟斷性經營,由純坐商發(fā)展到專事金融的票號,反映著封建末期經濟演變的軌跡。我們通過衣食住行這些活躍的事象,可以窺見他們有特色的傳統(tǒng)習慣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間共同的飲食習慣外,還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風俗。特別是大商巨賈,每頓飯都講究干稀搭配,葷素調劑,主食以面食為主。燒(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從造型到花樣乃至風味,都達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太谷縣的曹家、祁縣的渠家和

10、喬家、平遙縣的雷家等大商巨賈,每餐猶如宴賓,一桌飯花費幾十兩銀子是常事。就連早晚兩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選擇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風味純正獨特;山珍海味擇優(yōu)而用;“八冷八熱”因時而易。廚工都要聘地方名師,有大師傅、二師傅,并有葷案、面案、菜案等明確分工,還有專門掌炒瓢的、端盤的、獻菜的(即執(zhí)席者)、斟酒的、捧痰盂的、遞毛巾的、送嗽口水的等等,講究程度不亞于官宦之家。無怪乎民間有“財主家中一頓飯,窮人家里半年糧”之說。太谷居間還有“上有天堂府,下有用通五(太谷北洸村曹氏設在縣城的商業(yè)總機構)”之說,意思是:“用通五”的吃喝,可與天堂神仙的生活相媲美。僅曹氏一家的膳矇呼和分布在全國各地商號內的廚工

11、,最多時就有6xxxx年日食三餐,吃飯不得上街,合家圍坐,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各就各位,不得違例。就餐時嚴守“食不語”的古訓,餐桌上不得拋米撒面。巨商大賈主仆界限極嚴,就餐另是一番規(guī)矩。男女主人分別進食,一般不與他人共餐。男仆端盤、端碗,女仆一旁服侍。先酒后菜,先葷后素,先咸后甜,先飯后湯,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飯菜放的位置都有規(guī)定。傭人、仆人另設鍋灶,多食粗茶淡飯,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5xxxx年代以后,各地居民的食制都有變化,日食三餐已成常式,合家圍桌共食日漸成風。廣大農村居民夏秋兩季仍有端碗上街吃飯的習慣。 特定的歷史地理條件和經濟文化因素,形成山西獨特的食物結構、烹調技藝以至飲食

12、風尚。 早餐 北中部居民的早餐食譜中,最常見的是“和子飯”。其基本組合為小米、薯類、蔬菜和各種面制食物飯菜合一,是所謂“調味飯”。由于地域差異,各地對這種飯食的制作方法、輔料配備又都各有特色。有以小米為主,加煮紅薯、山藥蛋、黃豆、糊面的;也有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的;還有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蘿卜條的等等。層次低的叫“糊面和和飯”,中等的叫“和子飯”,高檔的稱“流尖菜稀粥”。其中,“和子飯”的種類最多,以加入的輔料不同而有幾十種名稱?!懊诇伬镏笃印笔菚x北應縣一帶地道的家常飯。忻州市以公路為界,路東的居民喝“豆散散”,路西的居民多是小米加“黃豆錢錢”(將清水泡漲后的黃豆用石碾壓扁)。河曲

13、一帶居民常吃一種特有的酸稀粥,做法是把米放入特制酸湯內,在xxxx年之內可以不重樣。雖說這個統(tǒng)計不一定準確,但說明山西湯面花樣之多,確實罕見。 在湯類食物中,還有一種稱“茶”的,如牛油茶、羊油茶、素油茶、面茶等等。都用面粉炒制而成,加入什么輔料,就稱什么“茶”。如杏仁茶、花生茶、芝麻茶、豆瓣茶等等。過去,油茶是有錢人家冬季早餐中最常見的湯食之一,配以麻葉、饃、餅之類的干食,既有營養(yǎng),又美味可口。普通人家大多喝面茶,即將白面或高粱面炒熟,加入食鹽,糊為湯狀,稍煮即成,民間稱“暖肚湯”。 山西民間百姓喝湯飯,一般都要搭配干食。如喝和子飯要搭配貼餅、窩頭;喝米湯搭配煎餅、谷壘(太原人稱“撥爛子”);

14、喝糝糝搭配烙餅、花卷;喝拌湯搭配撈飯、燜粥等等。如果湯飯中熬煮的蔬菜瓜豆較多,則不搭配干食。早餐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一個“稠”字。民間所說的“和子飯,里頭熬著紅薯、山藥蛋”,指的就是這種以“稠”為特色的茶飯。 山西只有臨汾及其以南地區(qū)的居民早餐食譜中,以饃、餅之類的干食為主,三餐一般都不喝湯飯。偶有客至,或請工匠幫忙時,便以水代湯,或沖碗蛋湯、荷包雞蛋作為“湯飯”。當地最講究的湯飯類食物,是羊肉泡饃。萬榮等地早餐前還有吃“晨饃”的習慣,是一種特殊的飲食風俗。 如今,山西民間的早餐逐漸向簡單、方便、講求營養(yǎng)的方向發(fā)展。城市居民的這種變化最為突出,各種各樣的方便食品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主要早餐。農家的早餐

15、,仍以傳統(tǒng)場飯為主。早餐單純喝湯飯的習慣也正在逐漸改變。連湯飯配以具有各地地方風味的燒制、蒸制、煮制、煉制面食,已成為當今山西人早餐的一大特色。傳統(tǒng)湯飯類食物在山區(qū),特別是在尚未徹底解決溫飽問題的偏僻山區(qū)居民的食譜中,仍占重要地位。但是,山西民間“糠菜半年糧”的歷史已告結束,只喝湯飯無干食搭配的生活習慣也已發(fā)生了變化。過去巨商大賈食譜中十分少見的的鮮奶、奶粉、麥乳精之類的高營養(yǎng)品,而今已經成為嬰兒、孕婦。老弱病殘甚至普通居民強身壯體的飲食了。城市居民和農村先富起來的部分農民早餐中的豆制品及肉蛋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食物結構有了明顯變化。高蛋白、低脂肪類的食物逐漸取代高淀粉類的傳統(tǒng)食物,也已成為

16、必然之勢。講究營養(yǎng),適合口味的各種面食成了人們的共同需求。 午餐 山西民間的午餐,按烹調方法分,有蒸、煮、煎、炸,燒、烤、燜、烙、餾、煨、貼、炒等十多種。蒸饃、煮面、煎餅、炸糕、火燒、烤餅、切面、烙餅、餾米(類似蒸)、煨山藥、鍋貼、炒面,即是常見午餐食品。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居住在太原一帶的古人就已經學會了蒸飯。經過四千多年的不斷傳承,如今山西民間制作的蒸食已有上百個花樣。無論小麥面、大麥面、高粱面、莜麥面、玉米面以及黍米面等,都可以蒸制出造型各異、精美可口的面食來。農家婦女制作的各種蒸食,有的達到了精雕細刻的程度。白面蒸??芍瞥蓤A形、方形、長方形、扁圓形等花樣?;x的造型就更多了,有以花卉

17、為名的,有以走獸為名的,還有以飛禽為名的。包餡蒸食有葷、素兩大類,以肉的種類為名的,有牛肉包子、豬肉包子等。以餡兒為名的,有糖包子、豆包子、棗泥包子、澄沙包子等等。面羊、棗卷(有的地方稱“棗山”),有以十二生肖為名的,有以云彩、花草、蟲鳥、魚類等為名的,大小有別,造型各有千秋。白面蒸食中的燒麥(太原人稱“稍梅”)、蒸餅、蒸餃、花糕等,都是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面制食物。其中,有的已進入高級餐館銷售。省城太原及大同、榆次、長治等地都有專賣“燒麥”的飯館。晉南居民一日三餐都作為主食的白面饃,晉中居民常吃的玉米面棗窩頭,晉北居民的美食莜麥面栲栳(當地人稱“窩窩”)等,都是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tǒng)蒸食。紅面團子

18、、紅面蒸餃、紅面魚魚、雜面谷壘、玉米面發(fā)糕、養(yǎng)面碗館饦,玉米面、黃豆面蒸制成的“豆蛋蛋”等,也都是午餐食譜中最常見的。黍米面蒸食,以棗糕最為講究。各地市場上出售的棗糕、夾餡糕都是糕中之精品。山西的蒸食花樣繁多,僅莜麥面一種,就有窩窩、圪卷兒、饸饹、魚魚、切條、“創(chuàng)渣子”“蒸餃老鴉含柴”“囤囤”(也稱“行李”),以及谷壘、拿糕、“磨擦子”等十多個花樣。 中部居民午餐食譜中的面條花樣更多,吃法也最為講究。過去,商賈大戶講究一月不吃一頓重樣面;普通農家也常常要變換個花樣。 搟面條,是山西農家最普通的面食之一。一般的搟面條,寬窄約xxxx年輕后生同時進餐。剔尖技藝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

19、是中部家庭婦女的拿手好戲,較紅面剔尖速度更快,變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鐵板(居民稱“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鐵筷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于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于面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是面食之鄉(xiāng)家庭婦女的一絕。太原一帶及介休民間稱剔尖為“八(撥)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創(chuàng)此面食的傳說。變尖、撥魚、轉盤剔尖等,是由剔尖發(fā)展演變而來的,都是中部居民講究的面食。過去,有錢人家大多講究吃“三合面”剔尖。這種剔尖,粗細勻稱,軟硬適宜,配上小炒瘦豬肉澆頭,是上好的傳統(tǒng)面食。 山西人午餐食譜中最常見的還有拉面

20、。拉面有大把、小把之分,也是山西面食中歷史悠久、工藝講究、種類繁多、享有盛名的面食之一。早在清代后期,太谷巨商曹氏、祁縣大賈喬氏,雇用廚師時就以拉面技藝高低為標準。民國年間,在太谷“廣”字號藥鋪當廚師的,無一人不精于拉拉面。許多人都可以拉出圓形、扁形、窄形乃至空心、夾餡等多種樣式的拉面來。有的甚至可以拉至九扣,拉成銀絲縷縷,美稱“龍須面”。民間的小把拉面保留著傳統(tǒng)的風格和特點,普及程度相當高。中部地區(qū)家庭婦女,大多可以拉出一手十分精細的小把拉面來,用以改善生活或款待親朋好友。晉南民間也有不少善做小扯面(即小把拉面)的。小把拉面與大把拉面略有區(qū)別。小把拉面一般不用鹽堿,全靠“撐面”功夫,使面筋而

21、柔韌,富有彈力。將面撐好后,搟成約一指厚的面片,再切成一指寬的面條,逐條拉長。拉到筷子粗細時入鍋。也有的一拉數條,可拉至香柱粗細,揪掉面頭,將面條入鍋略煮即熟。以羊湯為澆頭,是秋冬季節(jié)居民的上好午餐。小把拉面,也可拉成寬、窄、圓、扁等幾種形狀。其中,以圓而細者為佳品,款待賓客時都吃這種拉面。大把拉面一般要用鹽、堿少許,水溫、和面、揉面都有講究。耍面時,搖伸、合攏要靠臂力和技巧;拉面時,伸拉、晃條全憑功夫。絕技則在切頭、抻面成形入鍋的一瞬間。一名好手,一把即可拉三四公斤左右的面團。山西人過去以拉面為業(yè)者頗多,大多都能獲利。而今,精此技藝者已為數不多。 刀削面也是中部居民午餐食譜中有名的面食之一。

22、過去,普通商號、店鋪午餐常食此面。各地飯館中都有專營刀削面的,頗受食客的青睞。刀削面也有稱“梅葉面”的。飛刀削面是山西面食中的一絕。削出的面條又薄又長,配以炸醬的澆頭,頗有風味。省外各地也有經營刀削面的,店門上多懸掛有“山西刀削面”的招牌。山西的削面名氣之盛由此可知。 午餐食譜中的“眼眼食”,是中部居民對漏面、饸饹(有稱“河撈”“河漏”的)、擦尖、抿蝌蚪、壓缽缽、擦片子等面制食物的總稱。因面團通過特制的有“眼眼”的炊具壓制而成形,故稱“眼眼食”。制作這些面食,和面要軟,有的甚至呈稀糊狀。面條成形后,長短、寬窄、粗細整齊統(tǒng)一,口感柔滑,容易消化,雜糧產區(qū)居民都喜歡吃這類面食。有的“眼眼食”還可以

23、用來待客,算是比較講究的家常飯。過去,商家或大戶人家多食漏面。漏面如同漏粉,用大葫蘆鑿眼為炊具,大多為一個眼。山西人在外地商號中當廚師,以漏面技藝高而出名的大有人在。太谷人楊氏曾于民國年間在北平某商號當廚數十年,以漏面絕技贏得商界眾多名廚師的贊揚。諸多“眼眼食”中比較普及的是饸饹和擦尖。雜糧產區(qū)的居民,幾乎家家都有這類炊具。有的家庭隔幾天總要吃頓“眼眼食”,謂之“改善生活”。過去,普通百姓吃的饸饹等“眼眼食”,大多用高粱面加豆面或加榆皮面制成。蕎麥產區(qū)則用蕎面制成的饸饹,配上羊肉澆頭,調以陳醋,味道確實獨特。條件好的人家吃的饸饹,多用“二合面”或“三合面”制成,既有營養(yǎng),又易消化,配以葷素澆頭

24、,非常可口。 北中部居民午餐食譜中還有許多用手掌或手指制作的面食。如:“圪饦”“搓魚兒”“圪搓握猴猴”“握溜溜”等等。圪饦以“三臺面”制成的為佳品,蕎面制成的則別有風味,用高梁面(沸水燙面)制成的,食時柔而利口。吃饦一般用一手拇指在另一手掌中將面丁推捻成卷曲形狀,也有在柳條笊籬連上推捻成螺紋形的。技藝高者還可將面切成筷頭大小的塊狀,在案板上兩手拇指雙雙推捻,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一個人推捻,可供十多人同時進餐?!佰俅辍笔巧轿骷彝D女制作高梁面及小雜糧面的特殊技藝,方法與推捻圪饦略同。區(qū)別在于揪出的指頭大小的面團夾在兩手之中,兩手稍稍用力一合,一手向后一援,再向前一搓,小面團即成箭頭形狀落案。

25、 搓制面食是盛產高粱、莜麥地區(qū)家庭婦女的一絕。搓制的面食,形如小魚,蒸而食之,香味甚濃。忻州一帶精此技藝者,可在案板上雙手同時搓,搓出細如粉絲的面魚來,最多一次可同時搓xxxx年,山西的餅面業(yè)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各地都有專營餅面者。從業(yè)人數之多,又精于制餅者,以襄垣人為最。太谷的油甘餅(即現(xiàn)今的“太谷餅”),就是由襄垣人于太谷縣溝子村開設的“天和居”餅面鋪所創(chuàng)。清末,太谷的餅面業(yè)競爭異常激烈。縣城以外的平川,中等以上的村莊,幾乎村村都有餅面鋪,不時有新花樣、新品種出現(xiàn)。僅太谷的名餅就有6xxxx年臘月還要磨制水煎餅(高粱加水磨成糊糊煎制而成),作為臘月到次年正月的主要干糧。晉北人用玉米面制成的煎

26、餅叫“攤糊兒”或“攤折餅”,大同人則稱“chu(方言音譯)餅”。較富裕的人家多煎制白面、豆面、蕎面三合面煎餅,炒面食之。風味獨特。陽城、晉城、沁水等地的小米面煎餅則另有特色,色黃味香,柔軟可口。晉中平川還有一種稱“糊塌塌”的面食,成品柔軟,酥香味美,小孩、老人食用尤為適宜。臘肉煎餅是飯館、小攤販專賣的一種高檔煎餅。煎餅卷上臘肉,蘸上湯汁,是相當講究的傳統(tǒng)美食。大煎餅,以餅大而得名,直徑約35厘米左右,用二合面(豆面、白面)煎制而成。過去,太原等地常有手推車專營大煎餅生意的,這種煎餅,物美價廉,非常實惠。餅類食物中,還有一些是在節(jié)日走親戚或探望產婦、病人而專制的,如春餅、疤餅等等。 中部地區(qū)食譜

27、中,對餐飯、餾飯都有嚴格區(qū)分,如餾米、餾各壘等,不稱蒸,而“餾”。其實都是用蒸氣熟食的一種方法。餾米,多用于時節(jié)或改善生活。谷壘是典型的山西人菜飯合一食品,是一日三餐的常食之物。以面的品種分,有白面谷壘、高梁面谷壘、玉米面谷壘、莜面谷壘等數種。以加入的蔬菜種類分,又有蘿卜谷壘、豆角谷壘、榆錢谷壘、芷蓿谷壘,食時各有獨特風味。茄子谷壘制作難度較大,削皮、切丁、過水、滾面都比較容易,難度在于掌握蒸制時間。時間稍長,菜面脫離,炒時不利;時間過短,面熟而菜生,難以入口。要想恰到好處,一要視茄子的老嫩,二要把握好火候。許多家庭婦女蒸出的谷壘,光澤好,有彈性,用豬油加蔥花食鹽炒而食之,柔嫩可口,芳香味長。

28、北部居民常吃的莜麥面谷壘,顆粒如黃豆大小,筋韌細膩,使人常食不厭。春季吃白面芷蓿谷壘,更是講究。過去,連巨商大賈也常常“染指”。 中部居民午餐食譜中,還有一種稱“呵”(方言)的食物。凡先炒好菜,后放面食再加熱成熟的就稱之為“呵”,就是菜面同制法,如“呵饃饃”“呵尖尖(面條)”“呵疤餅”等等。呵飯其實與熘飯同出一法,都是靠蒸氣將熟食熱制而成。豬肉白菜燉豆腐“呵饃饃,是晉中平川最講究的飯菜之一。過去,正月十五前后,才有可能吃這種“呵”制食物。所有的面制食物乃至大小米飯都可以“呵”著吃,如腌酸菜“呵”高粱面“水煎餅”;炒白菜“呵”白面搟尖尖(面條);小炒豬肉“呵”白面饸饹餅;炒金針(即黃花菜)“呵”

29、疤餅;炒雞蛋“呵”米飯等等。 普通人家的午餐食譜中,還有一種稱“鍋貼兒”的食物。和面、制法近似窩頭,也類似“呵”,區(qū)別在于將拍成窩頭形狀的食物(比窩頭薄一點)貼在鍋內(稍偏上),鍋底加水(水要少,不可淹住鍋貼),蓋鍋煎煮,半小時左右即成。食物熟,水已盡,和窩頭相比,卻另是一番風味。 煨食,過去是貧寒人家食譜中最常見的食物,多見于山藥蛋、紅薯、南瓜以及嫩玉米的煨制。制作方法近似市場上賣的烤紅薯。許多人家有在柴草灰本燃盡時煨制食物的習慣。山區(qū)居民還有將搟好的面餅直接放入已切好的爐子中煨制的,民間百姓戲稱之為“圪道猴”。 炒面,即古人的“糧”,制作簡單,便于攜帶,過去是普通人家冬季的常食之物。貧者常

30、在炒面中摻和谷糠,富裕人家則以玉米、黍米、黃豆、大棗等為原料,先炒后磨,然后過籮,是炒面中品質最佳的一種。盛產柿子的地方,將柿子摻入炒面中食用,涼甜可口,風味獨特。炒面多在伏天制作,據說,伏天吃炒面還可以防治痢疾。北部地區(qū)民間百姓大多吃莜麥面炒面,除拌食之外。大多和山藥蛋混合蒸成窩窩和谷壘食用,另有一番風味。 “碾點”是季節(jié)性很強的一種食物,只有在農家夏季的餐桌上方可見到。過去,中部一帶農家麥收前常有青黃不接、等米下鍋的境況,于是忍痛將剛剛灌漿后的小麥割回,先將嫩粒搓下,煮熟后再用小石磨磨成細如麻繩的條狀食物。配以涼菜攪拌而食,雖系“粗糲之食”,卻有獨特的表香味道。 油炸面食在山西民間的食譜中

31、不算太多。比較有名的有油梢奴、漿糖油面、包餡油糕、生炸油糕、油花花、油蛋蛋、油疙瘩、油饃、麻葉以及油炸元宵等數十種。其中,以“油梢奴”最為講究。過去,只有富裕人家才有條件吃這種油炸面食。油梢奴以白面為主料,以香椿嫩芽或牡丹花瓣為輔料,加入雞蛋、食鹽、五香粉等佐料炸制而成。色澤金黃,外脆里嫩,芳香誘人。 漿糖油面,是晉中一帶在年節(jié)前后非常講究的面食之一。過去有錢人家都用以供神。將這種面食放在瓷器內,可數月保持濕潤,色澤不變,涼甜味香如初。一般人家多用白面加堿、糖炸制成油花花、油蛋蛋之類的油食,雖不如漿糖油面可口,但也很有特色。 山西民間吃的油糕,大多用黍米面包糖或豆餡制作而成,有用油炸的、也有用

32、油煎的,還有用水煮的。用胡麻油炸的黍米面包棗泥餡或糖豆餡油糕,品質最好,味道最香,食時外脆里嫩,香甜可口。北部地區(qū)的油糕,舊時大多為逢年過節(jié)或待客食品。黍米連皮磨成,不過籮將面加水和成團,上籠蒸熟后,經油炸制,不包餡的叫“毛糕”,味道也很美。在晉南鄉(xiāng)寧一帶,每逢農歷四月初八的古廟會,俗稱“油糕會”,趕會者多以吃油糕為樂。不能趕會的,也得讓人捎回幾包油糕,在家分享其樂。鄉(xiāng)寧油糕與雁北一帶的油糕有一個共同特點:皮脆肉嫩,味道甜美?!八脑鲁醢擞透鈺笔加诒彼谓∪?公元963年),距今已有xxxx年的歷史。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盤上,有5xxxx年,不窮一天”,趕會者以吃飽油糕為快事。過去,貧寒之家

33、只能吃油煎糕,俗稱“擦啟糕”(因只在糕的底部刷少許油,在鏊上燒燙而成,故名)。更有貧寒人家,如靈石等地的居民,過去多用水煮而食,雖滴油不見,亦稱“水煮油糕”。生炸油糕都用發(fā)酵生面作制而成,色澤金黃,香脆可口,是廟會中頗受客商游人歡迎的一種午餐食品。山西民間還有將白面饃切片,油炸蘸鹽而食的習慣,俗稱“吃油饃”。油炸元宵,過去多見于巨商大賈之家。元宵入油鍋易爆,俗有油炸元宵要“放氣”之說。元宵入油鍋先沉后浮,浮起后,立即用漏勺拍壓,使之“放氣”,便可免爆炸。 麻葉、油疙瘩等油制食品,也是山西民間食譜中的精品。炸制麻葉俗有“三礬二堿”之說,然而,晉中一帶精此技藝者多用水餳和面,香油炸制。這種麻葉膨松

34、柔軟,色澤金黃,外脆里嫩,芳香可口。一般人家大多知用鹽、堿,而不知用水餳之奧妙,所以炸制出的麻葉筋韌咸香有余,膨松柔軟不足。 中部居民午餐食譜中,還有一種稱“菜疙瘩”的面食。究其源,也是在“糠菜半年糧”的艱辛日子里,被迫無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無論用白面、高粱面、豆面都可以作為主料,山藥蛋、茴子白、大白菜、胡蘿卜、茄子、豆角、菠菜、韭菜、莙荙、甜菜葉等都可以作為輔料,取材板為廣泛。將菜面混和,稍加水攪拌成糊狀,再用筷子將沾上面糊的菜塊夾入沸水鍋中煮熟即成。用油煎蔥花,加入蒜泥、鹽、醋,有的加面醬,制成調味汁,蘸而食之?,F(xiàn)在多是炒西紅柿調和蘸食。精此技藝者,在夾入鍋中的一瞬間,兩筷頭輕輕張開,塊狀物立即變?yōu)槠瑺钗?。有的則先將面粉和成糊狀,再將洗凈的蔬菜切成條狀,一條條放入面糊中,再逐條用筷子拖入鍋中。這種俗稱“菜疙瘩”的面食,食譜中則稱“拖葉兒”,是山西面食中的一種特殊食物。菜疙瘩以白面、豆面加菠菜制成者品質最佳,營養(yǎng)最高。中部居民常將這種面食作為老弱病殘以及孕婦產婦的營養(yǎng)物。 糊糊也是北中部居民午餐食譜中的一種特殊面食。民間有“糊糊疙杵,三攪三焐”之說。把面粉加水攪成糊狀,入鍋用小火燜煮、攬三次,焐三次即成。蘸芥辣汁或食用菜疙瘩的佐料均可。這種面食以蕎面制成的最好。高粱面糊糊冷食、熱食皆可。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