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景詩詞欣賞.ppt_第1頁
白居易春景詩詞欣賞.ppt_第2頁
白居易春景詩詞欣賞.ppt_第3頁
白居易春景詩詞欣賞.ppt_第4頁
白居易春景詩詞欣賞.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白居易春景詩詞欣賞,執(zhí)教老師:劉曉芳,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gu),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解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

2、shn)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從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間。 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盡:指花都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開始,剛剛開始。 長恨:常常惋惜。 春歸:春天回去了。 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 轉(zhuǎn):反。 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剛剛盛放。我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沒想到春天反倒在這深山寺廟之中了。,賞析: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

3、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dāng)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yīng)的。它們字面上是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xiàn)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fā)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

4、。“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痹娙讼氲剑约涸驗橄Т?、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5、。,解釋: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齊平,即春水初漲。 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zhuǎn)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 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地。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行不足:百游不厭。足,滿足 陰:同“蔭”,指樹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譯文: 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云垂得很低。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 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 最喜愛湖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賞

6、析: 白居易在杭州時,有關(guān)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lián)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兩個地名連用,顯示出一種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tài)天容。頷聯(lián)寫仰視所見禽鳥?!皫滋帯倍郑串嫵鳅L歌的此呼彼應(yīng)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罢l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xiàn)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頸聯(lián)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

7、”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lián)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尾聯(lián)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盡。,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fēng)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解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人學(xué)習(xí)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8、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fēng)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賞析: 詩人構(gòu)思巧妙,從草寫到古原,寫到送別,把草與送別自然的連到一起。詩的前四句寫了草的旺盛生命力。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9、則寫春草讓古原煥發(fā)了生機。在這樣一派生機與活力的春色里,詩人與朋友告別,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 全詩措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 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解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 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

10、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譯文: 江南的風(fēng)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fēng)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賞析: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fēng)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在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yīng)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