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庸”精要.ppt_第1頁
“孟子”“中庸”精要.ppt_第2頁
“孟子”“中庸”精要.ppt_第3頁
“孟子”“中庸”精要.ppt_第4頁
“孟子”“中庸”精要.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講義 武漢大學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 哲學學院 郭齊勇教授,孟子,孟子,名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幼年喪父,靠慈母仉氏含辛茹苦,撫育成長?!懊夏溉w”“斷機教子”,“乃所愿,則學孔子也。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成年以后從事私人講學 四十歲以后懷著政治抱負周游列國(先后到齊、宋、鄒、滕、魏,并兩度居齊),傳播仁義之道、仁政學說 六十歲以后回到故鄉(xiāng)從事教學與著述“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漢代,孟子被朝野視為輔翼經(jīng)書的“傳”。孟子之書,經(jīng)后漢趙岐刪定為七篇,流傳至今。 中唐之后,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上升 北宋,孟子與孔子比肩,論語孟子已駕于六經(jīng)之上,第一節(jié) 性善論,告子主張的“性無善無不善”論 有人主張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論 (世碩) 無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論 孟子的“性善論” 荀子的“性惡論”,告子主張“生之謂性”。 在上古時代,“生”字與“性”字互訓。,第一節(jié) 性善論,孟子則提出了與當時流行看法迥然有別的有關人性的新看法 人性本善,就像水向下流。而人的不善,不是由他的本性決定的。也就是說,人之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現(xiàn),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第一節(jié) 性善論,犬之性與牛之性不同,牛之性與人之性不同。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為人,或者說人與禽獸的本質(zhì)差異,在于人有內(nèi)在的道德的知、情、意,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屬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第一節(jié) 性善論,人內(nèi)在的具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等等道德的同情心、正義感、羞恥感、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鑒別、判斷 這些東西就是道德理性“仁”“義”“禮”“智”的萌芽。這是天賦的,人內(nèi)在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強加的。把這些萌芽狀態(tài)的東西擴充出去,就可以為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ch,恐)惕(t,懼)惻隱(哀痛)之心非所以內(nèi)(納,結(jié))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o,求)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第一節(jié) 性善論,你內(nèi)心有一個無條件的道德要求和絕對命令,使你不暇思索地去做 人作為道德主體,自己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第一節(jié) 性善論,仁、義、禮、智、信等等,不完全是社會他在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則。這就是道德生活的內(nèi)在性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心,既是理,又是情,孟子把良心稱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礎或根據(jù)。良心本心是上天賦予的,“此天之所與我者”,“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第一節(jié) 性善論,孟子揭示了關于人性的新的觀念:人具有不同于動物或它物的特殊性,這就是道德性。 孟子不否認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他的意思是,如將自然欲望作為人之本性,則無法講清人之與動物或它物的區(qū)別 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尺,“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照著人天生的特殊資質(zhì)、情狀去做,自可以為善,這就是我所謂人性善,而有人在事實上為不善,不能歸罪于所稟賦的質(zhì)性上,非天之降才爾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聽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hun)之悅我口。 食草曰芻,牛羊是也。食谷曰豢,犬豕是也,“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第一節(jié) 性善論,道德的根據(jù)在自己,元無少欠,一切具備。在道德精神的層面上,探求的對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內(nèi)。 道德的自由是最高的自由,不受外在力量的左右,因為道德的行為總是自我命令的結(jié)果,第一節(jié) 性善論,反躬自問,切己自反,自己覺識到自己的行為無愧于天人,就是最大的快樂 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達到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直捷的了,第一節(jié) 性善論,“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cu)然,見于面,盎(ng)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第一節(jié) 性善論,君子的本性,不因他的理想大行于天下而增加,也不因他窮困隱居而減損,因為本分已經(jīng)固定了 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之心可以反映到他的神色是純和溫潤的,還表現(xiàn)在他身體的各方面,乃至于手足四肢的動作上,“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是真實無妄,是天道的運行規(guī)律,又是一種道德體驗的狀態(tài),是對本心良知的最終根源“天”的一種虔誠、敬畏之情,第一節(jié) 性善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第一節(jié) 性善論,仁義禮智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充分擴張善心,就能體知這一本性,也就可以體驗天道,懂得天命 保持本心,培養(yǎng)本性,才能事奉上天 無論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們都悉心修養(yǎng)身心,善待天命,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網(wǎng),用作動詞,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輕易,容易)。,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仁政應從劃分田界開始。人民有土地宅園,有桑麻、家禽、家畜,無凍餒之虞,有絲衣,有肉食,是行仁政的結(jié)果,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反對暴政,反對濫殺無辜,主張輕刑薄稅?!耙祝ㄖ危┢涮锂?,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謹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教育可以使人“明人倫”,造成“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的社會風氣,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所謂“明人倫”,就是教民懂得并實踐社會生活的準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掌握了仁義道德,好象居住在“仁”里,行走在“義”的路上,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孟子“仁政”思想是對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發(fā)展。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著名思想。他很看重民心的向背,認為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第二節(jié) 仁政學說,孟子的民本思想對歷代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家影響很大,成為中國乃至東亞重要的政治資源,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 以德抗位,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天爵是在價值世界里才能達到的境界,而人爵只是世俗的功名利祿。天爵作為精神世界里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尊嚴,操之在己,求則得之,不可剝奪,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君子所追求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 道德原則或精神理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依賴他人賜予的最為寶貴的東西,這就是“良貴”。別人給你的貴位不是“良貴”,“良貴”是自身具有的,“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志是心之所之,是導向。志可以調(diào)動氣,這是正向;反過來,氣也可以影響志,這是逆向。孟子主張二者互動,持志與養(yǎng)氣相配合 要善于保養(yǎng)盛大流行的充滿體內(nèi)的氣。保養(yǎng)浩然之氣的根本在于養(yǎng)心,即恢復、保任四端之心。,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孟子主張調(diào)動氣來配合道義,不僅使理義集之于心,而且使理義之心有力量,可以擔當,可以實踐,可以使理想變成實現(xiàn) 浩然之氣是天地之氣,也是我們生而有的氣,只要不人為地傷害它,而善于保養(yǎng)它,就能合乎道義,輔助道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為標準是: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第三節(jié) 人格修養(yǎng)論,“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思1、 孟子為什么要批評當時流行的“生之謂性”之說,其性善論的要旨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22、 孟子的仁政思想辨析 33、 孟子的修養(yǎng)工夫論與人格理想的當代價值,中庸精要 武漢大學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 哲學學院 郭齊勇教授,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第31篇 尚書之周書中,有洪范與呂刑兩篇,都提倡中道 洪范的“皇極”,即是“無偏無陂(頗),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的政治哲學智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以天道為性,即萬物以天道為其性。性是天道落在各存在物之存在上說,所以此性字的意義,不是物的形質(zhì)結(jié)構,不是各物的生理自然之性,不是由此類相狀概括而成的“本質(zhì)”,而是使一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創(chuàng)造性的原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好學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誠明謂之性,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