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論文-談《涉江》中的兩段錯簡.doc_第1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談《涉江》中的兩段錯簡.doc_第2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談《涉江》中的兩段錯簡.doc_第3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談《涉江》中的兩段錯簡.doc_第4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談《涉江》中的兩段錯簡.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當代文學論文-談涉江中的兩段錯簡摘要周建忠先生認為涉江根本沒有錯簡,對此觀點本人不敢茍同。涉江一文不僅在首段中存在著錯簡,而且最后亂辭一段也是錯簡。關鍵詞屈原;涉江;錯簡;周建忠Abstract:ZHOUJian-zhongthinksnowrongrhythm(jian)appearsinQUYuanspoemShejiang,onwhichtheauthorofthispapercantagree.Thispaperpointsouttwowrongrhythms(jian)inQUYuanspoemShejiang,withoneinthebeginning,andanotheroneintheend.Keywords:QUYuan;Shejiang;wrongrhythm(jian);ZHOUJian-zhong周建忠先生在涉江教案一文中對第一段的評述這樣寫道:“這一段描寫大多數句子是對句,但也有三句一組的。由于句式形式上的不夠工整,自古以來研究楚辭的人都認為這里面有錯簡,而我認為根本就沒有錯,因為這是在屈原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表達堅定而又非常執(zhí)著的情懷,因而或三句一組,或兩句一組,從他情感的起伏變化來看這是很正常的?!?筆者執(zhí)教此文多年,近來又讀了林庚先生的從楚辭的斷句說到涉江2121-134和周老師的涉江教案兩文。深感與林老師有相同的意見,即認為涉江一文不僅在首段中存在著錯簡,而且最后亂辭一段也是錯簡。為此寫這篇文章與周老師商討涉江一文是否存在錯簡的問題。一、楚辭的流傳以及錯簡產生的緣由戰(zhàn)國末期還沒有“楚辭”這一概念。“楚辭”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楚辭的結集是劉向完成的。也就是說,漢以前,屈原的作品還不是“經典”。那么,由戰(zhàn)國至漢代,由“無名”到“命名”,由“民間”而“經典”的過程,亦是一個對楚辭的建構過程。那么楚辭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應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楚辭主要作品大多作于流放途中,其傳世方式與史官所記官家行狀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當時書寫的媒介是簡冊,古代記事、作文寫在竹片、木片上,稱之為“簡”。以屈原如此浩繁的文本制成簡冊,一定汗牛充棟。讓一個流放之人完成如此工作,也不太可能。且如此之多的簡冊能歷經秦始皇的劫灰完好無損地傳到漢代,更是無法想象。所以屈原作品最初以民間口耳之間散播、流傳的可能性最大,后來才逐步地形諸文字。當“楚辭”從主要以“聲音”為主的文本,逐步過渡到文字的文本時,自然會出現如缺失、誤漏、訛誤等,有時串簡的繩子斷絕,次序散亂,便形成“錯簡”。我們都知道,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把楚國人屈原、宋玉所創(chuàng)作的騷體詩和漢代諸人的擬騷詩匯編成集,共16卷,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遂又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可是這部集書不知是什么原因未能流傳下來。到了東漢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給劉向所編的楚辭作注,又加進他自己寫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書為楚辭章句,為17卷。王逸的17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這就是現存最古的楚辭注本。可是由于當時的書寫工具和印刷排版方式的落后,自然影響到這本書的流傳和編纂,后世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和內容有異的文本。如朱熹的景元刊本楚辭集注,系光緒十年(1884)遵義黎氏(庶昌)刊于日本東京使署。同時黎氏在牌記中提及“用朱熹系朱監(jiān)宋理宗端平乙未(一二三五)年刊本?!薄K慰局杏袣q鷹龍、朱在、朱監(jiān)二篇跋文,此本已佚。猷幸先生曾說宋刊本是“今日我們所見楚辭的最古和最完整的一個刻本”,并列舉了宋元兩猷先生所提到的問題也是存在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在1997年篆原版重新刷印時曾將此本與宋刊本復校,出校記44條,今并附在書后,供讀者參考3??梢姵o一書中存在嚴重的訛字、脫字、缺失、誤漏、訛誤、錯簡等現象,是在所難免的了。二、楚辭斷句特點楚辭與詩經在篇章體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其斷句在句式、語調和押韻上則有著更明顯的差異。1句式加長而不整齊我們都知道詩經作品主要是四言詩,篇幅不大,以重章疊句的形式構成。與詩經相比,楚辭作品句式大都比較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薄般溆熊瀑忮⒂刑m,思公子兮未敢言”、“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這些句子比起詩經的四言來說,句式都已經加長了。林庚先生也說:“一種是承繼舊有詩經的形式,而把它加長適合散文語吻的長度?!薄叭欢o大部分的佳作,仍然都寄托在全新的散文形式上,離騷,九章,九歌,以及招魂的亂辭,稍后的九辯,都莫不借這自由的表現完成它的篇章。同時這全新的散文形式,自然比起改良體要參差而不整齊,這語吻詞的運用,乃更成為必要了?!?2“兮”的使用作用除句式加長之外,楚辭中還大量使用“兮”字語吻詞,這幾乎成為楚辭體最明顯的標志。“兮”字在詩歌中的出現當然不始于楚辭,詩經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帶有“兮”字的詩句,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但是楚辭中的“兮”字使用頻率遠遠高于詩經,如在現存的屈原作品中,除了天問、招魂外,其他作品都廣泛使用了“兮”字。林庚先生認為:“兮字在楚辭里因此有了兩種用法,前者我們若叫改良體,這后者或者我們叫它革新體吧,而二者的分別是顯然的。前者大部分是兮字之間隔著一個整齊的四言的重疊,遇到這種的句法,我們便可以斷定兮字應當在句尾;后者兮字之間普通成為不大整齊的詩行,而凡有兮字處并不用韻,遇到這種的句法,我們便可以斷定兮應當在半句上;前者所謂仍沿用詩經里兮字的用法而加以改良,后者才是楚辭里所獨創(chuàng)的形式。”2121-134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楚辭中的“兮”字不僅使用頻率極高,更有著增強節(jié)奏、代替虛詞起語法作用等,而這正是屈原的創(chuàng)造,是楚辭所獨有的。3借重雙聲、重疊排偶形成詩化的節(jié)奏楚辭使用雙聲、重疊排偶形成詩化的節(jié)奏。這是繼詩經兩百年之后,在先秦散文基礎上出現的向詩體轉化的發(fā)展與革新。如惜頌中的句子“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都是重疊排偶的運用;九歌里句子“吉日兮辰良”“瑤席兮玉瑱”也都是重疊詞語的運用,“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筮”亦莫不然。這些都是在借助于古漢語中的排偶的形式在先秦散文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詩體形式。它的使用讓詩歌產生了一定的節(jié)奏,讀起來就有朗朗上口之韻味。借助重疊詞語使語言的節(jié)奏感加強,使之具有詩歌韻律感,這是楚辭繼先秦散文后讓語言詩體化的一大特征。林庚先生也認為:“楚辭上更大的原則,則是句法上的重疊,楚辭之所以開偶句的先河正是這重疊使然,重疊是一切節(jié)奏的基本。”2121-1344押韻采用AABB的形式如果說重疊使楚辭富有詩的節(jié)奏感,是楚辭能歌唱的一大特征;那么采用AABB押韻形式則是使楚辭能歌唱具有韻律感的另一特征。詩是與歌唱聯(lián)系在一起的,押韻則是詩詞的主要特征。楚辭是由先秦散文走向詩詞的過渡形式,其押韻也有其自身的規(guī)則。林庚先生說:“原來押韻的最自然的形式可以分為三種:ABAB,AABA,AABB(或AAAA)?!薄皬倪^去詩經的讀法上看,楚辭的句法至少變長了一倍,對于一般讀者當然一時難于習慣,楚辭本來是由散文走到詩去的過渡形式,在這過渡中所以便采用了AABB(或AAAA)過渡的押韻方式。因為這樣的押韻可以作兩行看,也可以作四行看,這樣,也就便于把詩行過渡到長一倍?!?121-134楚辭的斷句有其自身這幾點特點,那么下面我們來看看涉江一文是否也存在錯簡的問題。三、涉江開頭一段中的錯簡楚辭里句法最復雜的莫過于涉江中的首段,然而理解了前面楚辭斷句的特點后,此段的斷句也就迎刃而解了。涉江首段共九句,是寫自我品格和超俗的理想: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HK也許有人會問,你為什么這么斷句,不那樣斷句呢?從上面的楚辭斷句規(guī)則可以知道,兮字是斷句的標志,且同一篇里只能是同一種用法(亂辭除外),所以只能是這樣斷句。其中第八句中“與天地兮同壽”與“與日月兮同光”是一個排偶的重疊,使涉江形成詩化的節(jié)奏,所以只當作一個句子?!斑@樣句式長短不齊,惟其不齊才有楚辭形式上的發(fā)展”2121-134。從AABB押韻的角度來審視這段文字,不難發(fā)現,一二句“衰”、“嵬”押韻,三四句“璐”、“顧”押韻,五六句“螭”、“圃”不押韻。林庚先生說:“駕青虬兮驂白螭與被明月兮佩寶璐對仗,音韻已夠鏗鏘,便不必再有韻尾的重復;所以螭字不押韻,我們反覺得句法上增加了變化,減少了呆重?!?121-134我贊成他的觀點,也認為這里不必拘泥押韻。七八句中“英”、“光”押韻,九句是孤句。為什么會有孤句?是如周老師所說的“因為這是在屈原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表達堅定而又非常執(zhí)著的情懷,因而或三句一組,或兩句一組,從他情感的起伏變化來看這是很正常的”嗎?我看未必,作為感情的抒發(fā),這里卻使人感到情感抒發(fā)受到了限制;作為詩歌押韻或對仗的表現形式,到似乎缺少了一句。這就是許多楚辭研究者所認為的,也是我要說的,這里漏簡了,或者錯簡導致了這種現象。在就近的文章中找,我們果然就會發(fā)現了一個也是孤句且與“湘”押韻的語句“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文章第三段只五句,引古人古事說明“忠不必用,賢不必以”是社會常態(tài):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HK這里第二三兩句中“以”、“醢”押韻,五六兩句中“人”、“身”押韻。而第一句是孤句,從AABB押韻的角度看,它也應該是一個錯簡。聞一多亦說:“上當脫兩句,所缺二句詞意蓋與忠不必用二字相偶。”4與首段比較我們就不難發(fā)現,它應該與前面的孤句成對偶: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HK林庚先生說:“接輿、桑扈都是南人,所以正引用來作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注腳,辭意的通順豈有比這個再好的。若照原來的情形,接輿一句放在后段,就文義說,不免與伍子一句有重疊之病,而哀南夷的一句與上文又全不銜接。”2135說得多么中肯,確切。四、涉江最后一段亂曰也是錯簡我們知道,亂辭是楚辭合樂的尾聲部分,可以譯為“合唱”,其唱法已弄不清楚了,但從文辭上看,它應該是一篇的結語,其作用是總結全文,以見旨趣。王逸說:“亂,理也,所以發(fā)理詞指,總撮其要也。屈原舒肆憤懣,極意陳詞,或去或留,文采紛華,然后結括一言,以明怕趣之意也?!?47韋氏解說:“輯,成也。凡作篇章,篇義既成,撮其大要為亂辭?!?47如離騷一文的亂辭部分“國無人莫我知兮”和“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兩點就是對全文的總結。九章中在涉江序列后的另一篇哀郢,它的亂辭部分是詩人以高度濃縮的語言總述哀戀郢都、思歸故土之情。其中“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庇螟B獸依戀故土作喻,表明至死不渝的懷鄉(xiāng)思國之情。它與前文緊密相連,是詩人思想境界的升華部分??墒沁@篇涉江,前面記述的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時的行程經歷,抒發(fā)了無可奈何的痛苦以及堅持理想,寧可“愁苦終窮”,也絕不“變心從俗”的心情;后面亂辭卻描寫的是楚國社會政治如何黑暗,小人登上堂壇,賢士不亡則死的地獄現狀,于是決定遠行。這段的“亂辭”是這樣寫的: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HK這里以鸞鳳、辛夷喻忠臣,以燕雀、烏鵲喻奸徒小人,概括楚國社會政治是非逆行,忠奸倒置的情狀。這段亂辭中沒有一句是對前面的總結,若一定要聯(lián)系起來看,到覺得這段亂辭是對全面部分的發(fā)展。正如吳孟復所說:“按宋淳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