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名言警句.doc_第1頁
仁義禮智信名言警句.doc_第2頁
仁義禮智信名言警句.doc_第3頁
仁義禮智信名言警句.doc_第4頁
仁義禮智信名言警句.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_關于解釋: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 愛人利物之謂仁。莊子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義,利也。墨子 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禮記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谷物也。只有結(jié)滿谷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于曲。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鬃?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茨献又邞],義者行,仁者守。春秋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jīng)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論語關于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禮之用,和為貴。不學禮,無以立。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fā)展為成語“當仁不讓”。)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一、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離婁上)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大學)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泰伯)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盡心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孟子離婁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大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孟子公孫丑上)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盡心章句上)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學)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大學)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里仁為美。(論語里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回也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仁則榮,不仁則辱。(孟子公孫丑上)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孟子告子上)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后獲。(論語雍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大學)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孟子離婁上)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仁人無敵于天下。(孟子盡心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萬章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二、義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直道而事人。(論語微子)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論語衛(wèi)靈公)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論語顏淵)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告子上)君子義以為質(zhì)。(論語衛(wèi)靈公)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離婁下)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義者,宜也。(中庸)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孟子盡心上)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知恥近乎勇。(中庸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大學)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論語泰伯)聞斯行諸?聞斯行之。(論語先進)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 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孟子盡心下)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大學)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盡心下)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論語堯曰)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大學)三、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庸)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論語泰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庸)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寜戚。(論語八佾)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離婁下)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論語學而)知止而后有定。(大學)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必也正名乎!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禮以行之。(論語衛(wèi)靈公)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子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孟子盡心上)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中庸)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陳善閉邪謂之敬。(孟子離婁上)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中庸)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學而)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中庸)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四、智好學近乎知。(中庸)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論語公冶長)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大舜)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論語泰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ㄖ杏梗┪崛杖∥嵘恚ㄕ撜Z學而)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知者不惑。(論語子罕)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論語為政)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離婁上)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夫子焉不學,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ㄕ撜Z憲問)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執(zhí)中為近之。(孟子盡心上)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五、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中庸)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上)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主忠信。(論語學而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橫也,夫然后行。(論語衛(wèi)靈公)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大學)有諸己之謂信。(孟子盡心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言語必信。(孟子盡心下)辭達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wèi)靈公)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知之也。(論語憲問)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ㄕ撜Z子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