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的文體特征與主題表現(xiàn)[文檔資料]_第1頁
“記”的文體特征與主題表現(xiàn)[文檔資料]_第2頁
“記”的文體特征與主題表現(xiàn)[文檔資料]_第3頁
“記”的文體特征與主題表現(xiàn)[文檔資料]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 記 ” 的文體特征與主題表現(xiàn)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關于岳陽樓記,歐陽黛娜的教學實錄和孫紹振的解讀文章,都強調了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和 “ 或異二者之為 ” 等句中 “ 異 ” 字對理解全文的關鍵作用。他們的分析頗有見地,不過,在談及這篇文章的文體特點時,卻也都留有一些缺憾。歐陽代娜在課上針對學生問及 “ 記 ” 這一文體時,是這樣回答的: 記,本是一種比較自由活潑的古代散文體裁,可以記事,亦可以議論。熔記敘、抒情、議論于一爐。本文記敘的篇 幅雖然不少,但這只是一種鋪墊,為了烘托中心思想而寫。它的主體部分在第四部分之中,是用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1 其所謂的第四部分,就是作者提出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這一命題的部分。孫紹振在他的解讀文章中,則把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歸結為 “ 情理交融 ” : 實際上先天下之憂,是永恒的憂,后天下之樂,絕對地不樂。這不像是全是哲理的全面性,而是抒情特有的絕對化。不過這種情,也就是志,是哲理,也就是道,結合在一起的,不過這種志道互滲,和通常所說的情景交融不同,而是情理交融。也正是因為這 樣,所謂文以載道,實際上,這個道,并不純粹是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其中滲透著范仲淹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是道與志的 高度統(tǒng)一。 2 抒情議論,是就表達方式而論的;情理交融,是就表達對象而論的。兩者觀點從不同側面互為呼應,有著相通的分析思路,而這種相通性,正顯示了他們分析文體時共有的一種缺憾,那就是把前文的 “ 記 ” 和后文的抒情議論部分,人為地割裂了。 無論是歐陽代娜還是孫紹振,他們在引述原文第四部分分析時,都忽視了一個基本的文本事實,就是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既不是作者的直接抒情,也不是作者的 直接議論。如同前面部分的記敘是假托了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面對不同景物和念及個人遭遇而發(fā)生的或悲或喜,接下來,當作者提出 “ 或異二者之為 ” 時,也不是在直接說自己,而是以古代的仁人志士為描寫對象。按照作者文中所言,他是在探究另一種人的心理狀態(tài),即所謂的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 。盡管我們不妨說,遷客騷人的悲喜交加,有范仲淹自身的現(xiàn)實影子,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也有作者隱含的理想訴求,特別是最后一句 “ 微斯人,吾誰與歸 ” ,更是把他對理想的追求直接表達了出來,但在行諸文字的主體部分,作者卻把自己放在了一個隱含的邊 緣位置,是以對他人覽物之情的記錄,顯示了 “ 記 ” 的一以貫之的表達方式。即使第四部分的主體部分有抒情和議論,但這種抒情和議論,是作者在 “ 記 ” 的前提下對他人思想情感的一種轉述和想象,因為這種轉述和想象被更具主導性的層面 “ 記 ” 所統(tǒng)攝,所以這部分真正能夠與作者自身的 “ 記 ” 的層面并列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議論),其實只有一句話,即 “ 微斯人,吾誰與歸 ” 。由此帶來了兩個常常被人忽視的 “ 異 ” 的意義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 第一,為何在所謂的主體部分,寫景和抒情改變成議論和抒情。如果確如我所言,這里仍有 “ 記 ” 在貫穿 的話,其內在的變異又是怎樣的? 第二,為何作者把自身的立場放在了一個邊緣位置,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議論抒情,都是以對他人的心態(tài)言語記錄而呈現(xiàn)的? 先談第一個問題。 文章主要部分所寫的 “ 以物喜 ”“ 以己悲 ” ,都為這些抒情主人公假設了一個在特定時空的行為,即 “ 登斯樓也 ” 。發(fā)生在這一特定時空的行為,是跟一己的榮辱得失聯(lián)系起來的,哪怕面對美景而有寵辱偕忘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是立足于當下的,是有一種生動的現(xiàn)場感的。這種生動的現(xiàn)場感,通過精致的對偶性語言,得到了充分的表達。然而恰恰是這種生動性的 表達,遭到了一些強調文以載道的古文家的譏笑,后村詩話就有圍繞著岳陽樓記的一段傳聞: 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尹師魯讀之,曰: “ 傳奇體耳! ” 對此,雖然目錄學家陳振孫為之辯護曰: 然文體隨時,要之理勝為貴。文正豈可與傳奇同日語哉!蓋一時戲笑之談耳。 3 但其在辯護詞中,把 “ 理勝 ” 作為超越時空的一個永恒的特點標舉出來,似乎也暗示了我們,岳陽樓記的文章立意,在很大程度恰恰在于對具體時空的一種超越。雖然從表達方式看,寫景抒情的變異是因為主 體從遷客騷人變而為古仁人,但在 “ 記 ” 的總體框架中,時空從當下的 “ 斯樓 ” 拓展開來,即通過引入古人的跨時段性以及廟堂和江湖兩個隱喻性地點,使具體的時空被提煉到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層面。古人胸懷的理想性以及江湖和廟堂的隱喻性意義,使文筆很難再落實到具體的一己之身和一地之景,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 “ 天下 ” 的集合性概念。在天下之外再設定其先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把個人的胸襟也拓展至無限大了。據(jù)此,我們可以說,表達方式的變異,跟人的外在空間與心靈世界的無限拓展有必然聯(lián)系,跟把描寫對象從具體層面 提升至抽象的一個集合性概念有必然聯(lián)系。在這過程中,具體的生動性被揚棄,描寫的對象不需要再依托一個直接的時空框架,具有超時空特點的語言和心靈世界,在抒情議論中得到了有力的表達。然而,不是自我的直接抒情和議論,而是轉述他人之言的“ 記 ” 的特點,依然把抒情和議論一并涵蓋了。在 “ 我 ” 的記敘中再細分出他人的覽物之情和議論抒情的差異,這是分析岳陽樓記整體結構時不能忽視的兩個層面。 這就涉及我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不論是前文的記敘和抒情,還是后文的抒情和議論,為何作者總是以對他人的感覺和議論的記敘來表達呢?或者 說,為何作者是以他自身隱含的總的記敘框架,來把他人的覽物之情、個人悲喜以及超邁的思想感情呈現(xiàn)出來?盡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流露的自身立場和志趣,但假托他人的迂回曲折的表達,不是要比自己直接出場的表達,力量更為薄弱嗎?作者這樣處理的意義又究竟何在? 也許有人認為,因為范仲淹當時并沒有在場,他只是受滕子京的書信之托來寫這篇文章,其內容主體基本是對他人覽物之情的揣摩,也在情理中。 4但這不是關鍵的原因。在我看來,正因為把他人作為記敘的對象,才給反思自身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機會。我們與其說遷客騷人和古仁人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還不如說,這正是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一種客觀投射。在假想的從遷客騷人向古仁人的變異中,作者自身的心靈世界完成了一次提升,而提出古仁人的對象,更有特殊的意味。盡管先哲有當仁不讓的說法,但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的境界畢竟超邁高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