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一通三防技術【一份非常好的專業(yè)參考資料】 _第1頁
礦井一通三防技術【一份非常好的專業(yè)參考資料】 _第2頁
礦井一通三防技術【一份非常好的專業(yè)參考資料】 _第3頁
礦井一通三防技術【一份非常好的專業(yè)參考資料】 _第4頁
礦井一通三防技術【一份非常好的專業(yè)參考資料】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礦井一通三防技術 2 一、煤炭在能源生產(chǎn)與消費中的地位 能源的種類很多。 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核能等 在我國能源生產(chǎn)及消費構(gòu)成中,煤炭占主要地位。我國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國家,是世界最大煤炭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 在未來的 50 60年內(nèi),隨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電和核電的發(fā)展和推廣,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重會有所下降,但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 3 二、煤礦自然條件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儲量居世界第三位。 但與其它產(chǎn)煤大國相比較,我國煤層賦存條件較差, 95的煤炭產(chǎn)量是井工生產(chǎn)的,自然災害較為嚴重。 國有重點煤礦中 高瓦斯和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的礦井占 49 2 有自然發(fā)火傾向的礦井占 57 5 有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占 89 5 部分礦井還受熱害、水害的威脅 4 三、 煤礦安全生產(chǎn)形勢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努力,煤炭行業(yè)現(xiàn)在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瓦斯、礦塵、水、火、 熱、沖擊地壓、頂板等災害對安全生產(chǎn)的威脅,對主要災害源基本上實現(xiàn)了安全監(jiān)測。 由于我國煤礦地質(zhì)條件復雜,技術裝備落后,職工隊伍素質(zhì)低,資金嚴重不足以及其他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安全生產(chǎn)的主動權(quán)。迄今為止,礦山災害仍然十分嚴重。 煤礦重大、特大事故的頻頻發(fā)生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chǎn)經(jīng)濟損失,并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和國際影響。 5 我國煤礦產(chǎn)量占全世界的 31%,但煤礦死亡人數(shù)占到了全世界煤礦死亡人數(shù)的 79%。 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與國外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2000年 全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 5.77 2004年 全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 3.08 2005年 全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 2.81 2006年 全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 2.04 美國的百萬噸死亡率 0.03,波蘭和南非 0.3。 6 四、煤礦存在的安全隱患 2005年 2月 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瓦斯治理工作,會議決定組織國家煤礦安全專家組,對煤礦逐個進行 “ 會診 ” 。 2005年 4月 20日,國家安監(jiān)總局、煤監(jiān)局、發(fā)改委和科技部等部門在北京召開啟動大會。會后,從全國抽調(diào) 91名專家,分赴 45戶重點國有煤礦企業(yè)共402個煤礦開展 “ 會診 ” 。 煤礦安全專家 “ 會診 ” 于 7月結(jié)束。 7 通過煤礦安全技術會診,表明我國煤礦存在比較普遍的安全隱患問題,涉及到采掘、機械、用電等方面,主要有: 采掘接替緊張,普遍采用不正規(guī)的開采方法和人員相對集中的生產(chǎn)方式 通風系統(tǒng)不合理,通風設備設施老化,風量富余系數(shù)小,通風阻力分布不合理,穩(wěn)定性、可靠性差,抗災能力低 礦井瓦斯抽采能力不足,預抽時間短 防突技術、裝備落后 煤層自然發(fā)火嚴重,防滅火系統(tǒng)不完善,防滅火技術及裝備不足 礦井突水威脅大 機電設備陳舊,安全級別不夠,電氣安全隱患多 安全管理嚴重滯后 專業(yè)技術人才嚴重匱乏 安全投入嚴重不足 8 五、主要對策 抓好 “ 一通三防 ” 工作 更新設備,消除不安全因素 優(yōu)化礦井通風系統(tǒng),提高礦井通風系統(tǒng)可靠性和抗災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 9 第一章 礦井通風基礎 第二章 礦井通風系統(tǒng)及通風方式 第三章 礦井通風安全管理 第四章 礦井瓦斯防治 第五章 礦山防塵 第六章 礦井火災防治 10 第一章 礦井通風基礎 礦井通風是保障礦井安全的最主要技術手段之一。 煤礦五大自然災害中瓦斯、礦塵、火災災害均與礦井通風有關。 利用機械或自然通風為動力,使地面空氣進入井下,并在井巷中做定向和定量地流動,最后將污濁空氣排出礦井的全過程就稱為礦井通風。 礦井通風的任務 在礦井生產(chǎn)過程中,將地面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井下各個作業(yè)地點,以供給人員呼吸,并稀釋和排除井下各種有毒、有害氣體和礦塵,創(chuàng)造良好的礦內(nèi)工作環(huán)境,保障井下作業(yè)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勞動安全。 11 第一節(jié) 礦井空氣及其流動 一、礦井空氣概述 1、地面空氣與礦井空氣 ( 1)地面空氣的組成 氧氣 (O2) 20.96% 氮氣 (N2) 79.00% 二氧化碳 (CO2) 0.04% 惰性稀有氣體氦、氖、氬、氙等計入 N2 中。 濕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12 ( 2)礦井空氣 地面空氣進入礦井后,成分、性質(zhì)發(fā)生變化,例如: 氧濃度降低 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混入有毒有害氣體 空氣狀態(tài)參數(shù)(溫度、濕度、壓力等)改變 13 ( 3)空氣主要成分的性質(zhì) 氧氣 (O2 ): 人體維持正常生命過程所需的氧氣量取決于人的體質(zhì)、精神狀態(tài)、勞動強度等。一般,人體耗氧量與勞動強度關系: 休 息 耗氧量 0.2-0.4 L/min 輕勞動 耗氧量 0.6-1.0 L/min 重勞動 耗氧量 1.8-2.4 L/min 造成礦井空氣中氧濃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人員呼吸;煤和其他氧化物的氧化;煤炭自燃;各種有害氣體使氧濃度相對降低;瓦斯、煤塵爆炸 缺氧窒息是造成礦井人員傷亡的原因之一。 14 氮氣 (N2 ) 惰性氣體,無毒、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空氣中濃度升高,氧濃度相對降低,也會導致人員窒息性傷害。 可用于防滅火。 井下主要來源有:井下爆破;有些煤巖層中涌出。 二氧化碳 (CO2 ) 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 新鮮空氣中含有微量 CO2對人體無害,對呼吸中樞神經(jīng)有刺激作用。若完全不含,不能維持正常呼吸功能。搶救傷員人工輸氧時氧氣中往往加入 5%的CO2 15 空氣中 CO2過高時, 將使氧濃度相對降低,輕則使人呼吸加快,呼吸量增加,嚴重時可造成人員中毒或窒息。 CO2 1% 呼吸加深,但對工作效率無明顯影響 CO2 3%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頭痛,很快疲勞 CO2 5% 呼吸困難,頭痛,惡心,嘔吐,耳鳴 CO2 7-9% 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約 10分鐘可昏迷 CO2 9-11% 幾分鐘內(nèi)可導致死亡 井下 CO2主要來源: 人員呼吸;煤和有機物氧化;爆破;煤自燃;瓦斯、煤塵爆炸;有的煤巖層中放出,甚至噴出。 16 煤礦安全規(guī)程 對氧氣、二氧化碳濃度標準的規(guī)定: 采掘工作面的進風流中,氧氣濃度不低于 20%,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 0.5% ; 總回風巷中二氧化碳濃度不得超過 0.75%; 當采掘工作面風流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5%或采區(qū)、采掘工作面回風道風流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 1.5%,必須停工處理。 17 2、礦井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 主要有 一氧化碳 (CO) 硫化氫 (H2S) 二氧化氮 (NO2) 二氧化硫 (SO2) 氨氣 (NH3) 氫氣 (H2) 瓦斯( CH4) 在第四章作專門介紹 18 一氧化碳 (CO) 血液窒息性氣體,可引起中毒。 CO 0.02% 2-3小時內(nèi)可引起輕微頭痛 CO 0.08% 40分鐘內(nèi)出現(xiàn)頭痛、眩暈、惡心, 2小時內(nèi)體溫、血壓下降、脈搏微弱,可能出現(xiàn)昏迷。 CO 0.32% 5-10分鐘內(nèi)出現(xiàn)頭痛、眩暈, 30分鐘內(nèi)可能出現(xiàn)昏迷并有死亡危險。 CO 1.28% 幾分鐘內(nèi)出現(xiàn)昏迷和死亡。 主要來源 井下爆破、礦井火災、煤炭自燃、瓦斯爆炸、煤塵爆炸等。 19 二氧化硫 (SO2) 對眼睛、呼吸系統(tǒng)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主要來源 含硫礦物的氧化與自燃、在含硫礦物中爆破、含硫礦層中的涌出。 二氧化氮 (NO2 ) 對眼睛、呼吸系統(tǒng)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中毒。 主要來源 井下爆破 20 硫化氫 (H2S) 對眼睛、呼吸系統(tǒng)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中毒。 主要來源 有機物腐爛、含硫礦物的水解、礦物氧化和燃燒、老空水和舊巷水中放出、有些礦井的煤層中涌出。 氨氣 (NH3 ) 對皮膚、呼吸系統(tǒng)有刺激作用。 主要來源:爆破、用水滅火、部分巖層中涌出。 氫氣 (H2 ) 空氣中濃度為 4%-74%時有爆炸危險。 主要來源 井下蓄電池充電時可放出,有些煤層中涌出。 21 22 防止有毒有害氣體危害主要措施 : 搞好通風工作 做好檢查工作 采用抽放或局部通風的辦法 有針對性的采取有關技術措施 加強檢測 23 3、人體熱平衡與礦井氣候條件 ( 1)人體熱平衡 新陳代謝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之一。人從食物中攝取營養(yǎng),在體內(nèi)進行緩慢氧化而生成熱量。 熱量: 一部分用來維持人體自身的生理機能活動 一部分用來滿足對外做功的需要 其余部分必須通過散熱的方式排出體外,才能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24 ( 2)人體散熱方式 人體散熱主要是通過皮膚表面與外界的對流、輻射、汗液蒸發(fā)三種方式進行,三種方式的散熱主要取決于空氣溫度、濕度、流速等因素及其組合情況(氣象條件或氣候條件)。 根據(jù)傳熱學原理: 對流散熱:主要取決于周圍空氣的溫度、流速 輻射散熱:主要取決于周圍物體的表面溫度 蒸發(fā)散熱:主要取決于周圍空氣的相對濕度和流速 正常情況下,人體依靠自身的調(diào)節(jié)機能,使產(chǎn)熱量與散熱量之間保持著動平衡,體溫維持在 36.5-37 之間。 25 ( 3)礦井氣候 指礦井空氣的溫度、濕度和流速這三個參數(shù)的綜合作用狀態(tài)。這三個參數(shù)的不同組合,便構(gòu)成了不同的礦井氣候條件。 礦井氣候條件的三參數(shù)是影響人體熱平衡的主要因素。 空氣溫度對人體對流散熱起著主要作用 濕度影響人體蒸發(fā)散熱的效果 風速影響人體的對流散熱和蒸發(fā)散熱的效果。 26 衡量礦井氣候條件的指標 國內(nèi)外衡量礦井氣候條件的指標很多,主要有: 干球溫度 濕球溫度 卡他度 同感溫度 27 礦井氣候條件的安全標準 我國 干球溫度 煤礦、金屬礦采掘工作面: 26 煤礦 機電硐室: 30 世界主要產(chǎn)煤國 俄羅斯 干球溫度 德 國 同感溫度 美 國 同感溫度 英 國 濕球溫度,同感溫度 波 蘭 干球溫度 28 二、礦井空氣主要物理參數(shù) 1、溫度 2、壓力(壓強) 3、密度、比容 4、粘性 5、濕度(絕對濕度,相對濕度) 29 三、風流能量與壓力 能量與壓力是通風工程中兩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們既密切相關又有區(qū)別。 風流之所以能在系統(tǒng)中流動,其根本的原因是系統(tǒng)中存在著促使空氣流動的能量差。 當空氣的能量對外做功有力的表現(xiàn)時,就把它稱為壓力。壓力是可以感測的。因此,壓力可以理解為單位體積空氣所具有的能夠?qū)ν庾龉Φ臋C械能。 30 壓力的兩種測算基準 根據(jù)壓力的測算基準不同,壓力可分為絕對壓力和相對壓力。 ( 1)絕對壓力:以真空為測算零點 (比較基準 )而測得的壓力稱之為絕對壓力。 ( 2)相對壓力:以當?shù)禺敃r同標高的大氣壓力為測算基準 (零點 )測得的壓力稱之為相對壓力。 31 風流總是從總能量 (機械能 )大的地方流向總能量小的地方。 總能量 (機械能 ):靜壓能;位能;動能 風流的點壓力:指測點的單位體積 (1 m3)空氣所具有的壓力。 在井巷和通風管道中流動的風流的點壓力,就其形成的特征來說,可分為靜壓、動壓和全壓 (風流中某一點的靜壓和動壓之和稱為全壓 )。 在壓入式通風時,系統(tǒng)中任一點的相對全壓恒為正值,所以稱之為正壓通風; 在抽出式通風時,系統(tǒng)內(nèi)任一點的相對全壓恒為負值,故又稱為負壓通風。 32 四、風流流態(tài) 1883年英國物理學家雷諾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同一流體在同一管道中流動時,不同的流速,會形成不同的流動狀態(tài)。 當流速較低時,流體質(zhì)點互不混雜,沿著與管軸平行的方向做層狀運動,稱為層流 (或滯流 )。 當流速較大時,流體質(zhì)點的運動速度在大小和方向上都隨時發(fā)生變化,成為互相混雜的紊亂流動,稱為紊流 (或湍流 )。 33 雷諾曾用各種流體在不同直徑的管路中進行了大量實驗,發(fā)現(xiàn)流體的流動狀態(tài)與平均流速、管道直徑和流體的運動粘性系數(shù)有關。可用一個無因次準數(shù)來判別流體的流動狀態(tài),這個無因次準數(shù)就叫雷諾數(shù),用 Re表示。 實驗表明,流體在直圓管內(nèi)流動時, 當 Re2320 時,層流; 當 Re 4000時,紊流; 當 Re=2320 4000時,不穩(wěn)定的過渡區(qū)。 34 在實際工程計算中,為簡便起見,通常以 Re = 2300作為流體流動狀態(tài)的判定準數(shù),即 Re2300 層流 Re 2300 紊流 煤礦安全規(guī)程 規(guī)定,井巷中最低允許風速為0.15m/s,通過測算,可以得出: 礦井內(nèi)所有通風井巷中的風流均呈紊流狀態(tài),僅在采空區(qū)、密閉區(qū)、風墻等處滲漏時才有層流流動。 35 第二節(jié) 井巷通風阻力 當空氣沿井巷運動時,由于風流的粘滯性和慣性以及井巷壁面等對風流的阻滯、擾動作用而形成通風阻力,它是造成風流能量損失的原因。 井巷通風阻力可分為兩類: 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 36 一、摩擦阻力 (沿程阻力 ) 礦井風流沿程流動過程中因與井巷壁面摩擦及風流內(nèi)摩擦而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 摩擦阻力定律 摩擦阻力系數(shù), 單位: kg/m3 或 Ns2/m4 Rf 摩擦風阻, 單位: kg/m7 或 Ns2/m8 223QRQSLUah ff 37 二、局部阻力 因井巷邊壁條件變化,風流的均勻流動在局部地區(qū)因阻礙物 (巷道斷面突變、巷道彎曲、風流分合、斷面阻塞等 )的影響而被破壞,風流流速大小、方向或分布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渦流而造成的能量損失。 由于局部阻力所產(chǎn)生風流速度場分布的變化比較復雜性,對局部阻力的計算一般采用經(jīng)驗公式。 局部阻力定律: Rl 局部風阻 , kg/m7 或 Ns2/m8 2QRh ll 38 三、礦井總風阻與礦井等積孔 1、井巷阻力特性 在紊流條件下,巷道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均與風量的平方成正比, 摩擦阻力定律和局部阻力定律的綜合,表示井巷通風阻力與風阻、風量之間的關系, 可寫成一般形式, 稱為通風阻力定律: 2RQh 39 井巷的阻力特性曲線 對于特定井巷 , R為定值 。 用縱坐標表示通風阻力(或壓力 ), 橫坐標表示通過風量 , 當風阻為 R時 ,則每一風量 Qi值 , 便有一阻力 hi值與之對應 , 根據(jù)坐標點 ( Qi, hi) 即可畫出一條拋物線 。 該曲線就叫該井巷的阻力特性曲線 。 風阻 R越大 , 曲線越陡 。 40 2、礦井總風阻 已知礦井通風總阻力 hRm和礦井總風量 Q,即可求得礦井總風阻: Rm是反映礦井通風難易程度的一個指標。 Rm 越大,礦井通風越困難; 2QhR Rmm 41 3、礦井等積孔 用礦井總風阻來表示礦井通風難易程度,不夠形象,且單位復雜。因此,常用礦井等積孔作為衡量礦井通風難易程度的指標。 RmhQA 19.1mRA19.142 礦井通風難易程度分級 礦井通風難易程度 等積孔 A (m2) 容 易 2 中 等 12 困 難 1 43 四、降低井巷通風阻力措施 ( 1)降低摩擦阻力 選用摩擦阻力系數(shù)小的支護方式,減少摩擦阻力系數(shù); 保證有足夠大的井巷斷面; 減少巷道長度; 避免巷道內(nèi)風量過于集中,早分風、晚匯合。 ( 2)減少局部阻力 盡量避免井巷斷面的突然擴大或突然縮小,斷面大小懸殊的井巷,其連接處斷面應逐漸變化。 盡可能避免井巷直角轉(zhuǎn)彎。 主要巷道內(nèi)不得隨意停放車輛、堆積木料等。 加強礦井總回風道的維護和管理,對冒頂、片幫和積水處要及時處理。 44 第三節(jié) 通風動力 為保證空氣連續(xù)不斷地流動,就必須有通風動力對空氣做功,使得通風阻力和通風動力相平衡。這種克服通風阻力的能量或壓力叫通風動力。 一、自然風壓 1、自然通風與自然風壓 2、自然風壓的影響因素及變化規(guī)律 影響自然風壓的決定性因素是礦井進回風兩側(cè)空氣柱的密度差,而影響空氣密度又由溫度、大氣壓力、氣體常數(shù)和相對濕度等因素影響。 45 3、自然風壓的控制和利用 自然風壓既是礦井通風的動力,也可能是事故的肇因。因此,自然風壓的控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新設計礦井在擬定通風系統(tǒng)時,應充分考慮利用地形和當?shù)貧夂蛱攸c,使在全年大部分時間內(nèi)自然風壓作用的方向與機械通風風壓的方向一致,以便利用自然風壓。 根據(jù)自然風壓的變化規(guī)律,應適時調(diào)整主要通風機的工況點,使其既能滿足礦井通風需要,又可節(jié)約電能。例如在冬季自然風壓幫助機械通風時,可采用減小葉片角度或轉(zhuǎn)速方法降低機械風壓。 在多井口通風的山區(qū),尤其在高瓦斯礦井,要掌握自然風壓的變化規(guī)律,防止因自然風壓作用造成某些巷道無風或反向而發(fā)生事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