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悅傾向探究蘇軾詩文豁達之根源解析_第1頁
從禪悅傾向探究蘇軾詩文豁達之根源解析_第2頁
從禪悅傾向探究蘇軾詩文豁達之根源解析_第3頁
從禪悅傾向探究蘇軾詩文豁達之根源解析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從禪悅傾向探究蘇軾詩文豁達之根源摘要:蘇軾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詩文豪放豁達,他的身上凝 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元素,其中佛學思想是影響蘇軾詩文豁達的主要原 因。本文就從儒家忠君愛國思想、佛學“追求自性”的思想、道家無欲無念的 思想三個層面來分析蘇軾詩文豁達的根源,這一切叉都建立在他對生活的熱情 之上,關(guān)鍵詞:禪悅傾向豁達蘇軾蘇軾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他 的詩、詞、文、書、畫任何一項,都足以冠絕當時、澤被后世。王國維在文 學小言中對蘇軾這樣評價:“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碧K軾 這樣一個文化巨人,在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無疑都占有著相當崇

2、高的地 位。更重要的是,蘇軾身上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元素。在他的詩文中, 禪悅傾向隨處可見,而他對佛語的使用,更是隨手可拈,應(yīng)用自如。佛學思想 對蘇軾詩文深有影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有人說這種思想讓這位學子思想消 沉,對人生悲觀自憐。其實不然。如果從佛學角度來深入地剖析,就會發(fā)現(xiàn), 正是禪悅傾向造就了這位學者更為曠達、超脫的品質(zhì)。、蘇軾作為中華民族的集大成者,早期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根深蒂固孔子先生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在古代成為正統(tǒng)思想,它影響著一代代的讀書 人,蘇軾作為儒家思想的接受者,其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也就和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有某些相似之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儒釋道三家,以及三家的融合。蘇軾 先

3、是吸收儒家治平思想,重實用之學,不為無用之空言,提出有為而作。蘇軾 十分贊賞杜甫的詩作,及他“一飯未嘗忘君”、譴次不忘于君”的儒家忠君 愛國思想。早期所寫的黃牛廟即以“不服箱”、喵前行客拜目舞,擊鼓 吹簫屠白羊”的高高在上的黃牛神與苦磽確”、“倆角磨崖四蹄濕”、 “青芻半束長苦饑”的“山下耕?!弊鞅容^?!安环洹钡狞S牛喻在上者, “山下耕牛”喻辛勞的勞動人民,表達了他對后者的冷憫之隋和對前者的帆 剌。再如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 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 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當時蘇軾任密州太守,寫這首詞時三十九歲,卻自稱“老夫”,特別耐人 尋味。“為報”句寫出太守與人民的親切關(guān)系和頗為閂負的豪情,下闋抒寫為 國效力的愿塑。從熙寧三年到七年,遼和西夏數(shù)次南侵,北宋政府割地賠銀, 喪權(quán)辱國,令許多有氣節(jié)之上義憤難平。故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 夙愿和盤托出。這首詞前段寫打獵的場而,有聲有色。后段從打獵引申到“射 天狼”,表現(xiàn)出作者抗擊敵人的壯志和決心。全篇充滿了豪邁的氣概。由此可 見蘇軾早期的理想與抱負。、雖然一生命運多舛,但佛學“追求自性”的思想仍在其詩文中占主導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fā)憤讀書而入仕,他 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5、年輕時“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仁宗嘉?二年(1057),二一歲時考取進士,開始了他 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蘇軾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 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他也迅即卷入了這一浪潮。在嘉?六年的對策中,他就發(fā)表過改革弊政的議論,對政治改革取比鉸溫和的態(tài)度,因此,當王 安石推行新法,從變更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手實行改革時,他與歐陽修等一大批 文人一起站在反對新法的立場上,因而卷入了上層政治沖突。在王安石執(zhí)政期 間,蘇軾主動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變法失敗,元豐二年,正在湖州任職的蘇軾突然被逮

6、捕 下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攻擊朝廷的新法,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后蘇軾 雖經(jīng)營救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精神上卻因這一場卑鄙的文 字獄受到沉重打擊。后仍囚政局動蕩,一再遭貶,由于長期流放的折磨,加上 長途跋涉的艱辛,一病不起。于1101年,卒于常州,時年64歲。蘇軾在北宋 中期多年的政治斗爭和權(quán)力傾軋中,一直扮演著一種奇怪的角色。正如他的侍 妾朝云說他“一肚皮不合時宜”(費袞梁溪漫志)。貶謫黃州可以說是蘇軾生命的轉(zhuǎn)折點,雖然在這之前也也曾接觸過佛學。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與老莊哲學、魏晉玄學融合,其特點是“我心即佛, 佛即我心”,倡導心下頓悟,即無需選擇山林寺廟趺坐修行。由于

7、它的方法比 較靈活方便,所以為歷代文人樂于接受。蘇軾學佛如同白居易,思想較為駁 雜,閱讀的佛經(jīng)也較多,早在二十六歲時,蘇軾就寫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這樣充滿人生空漠感的詩句,暗合了禪宗的空觀境界,但蘇軾真正開始大量接觸佛 學是在黃州。佛教叫人向善,追求執(zhí)著,白性境界吸引著世人,面對迫害,蘇 軾有一種審美式的視死如歸,這與他的禪學修養(yǎng)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他看來,禪 學有一種靛人生的積極意義。就是在黃州期間,他自號東坡居上,彷徨于山 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也可以說是在他絕望的時候,佛學理化了他的 哀愁和痛楚。離開黃州時,蘇軾經(jīng)過廬山

8、,在東林寺拜訪了??偠U師,蘇軾頗 有所晤,作偈一首:“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此后,隨著蘇軾在政治及仕途 E的連遭波折,不斷徙移于東 南各州,他開始對人生的虛幻有更深的體會。也就更多地將佛典禪語作為詩文 的素材,詩句“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中“新羅國”是景德傳 燈錄中的一個典故,“坐覺一念逾新羅”意指人的意念瞬間就可以想到很遠 的地方。而佃應(yīng)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cè)缥岷卧娋?,則化自金剛經(jīng)“應(yīng) 無所住,而生其心”。蘇詩中不僅常見到直接出自佛經(jīng)的夢、幻、泡、影、露、電、浮漚、浮 云、微塵等象征虛幻不實的意象,而且有不少他自己創(chuàng)造陛描寫的轉(zhuǎn)瞬即逝的

9、自然現(xiàn)象或心理現(xiàn)象。如百步洪中關(guān)于急流輕舟的一連串博喻:有如兔 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逼淇焖傺?疾令人眼花繚亂,南時間的短暫而自然轉(zhuǎn)向人生的無常,而“飛電”的比喻本 有極虛幻的性質(zhì)。因而,在蘇軾表現(xiàn)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詩歌中,始終貫穿著一個 鮮明的禪學主題,即人生如夢,虛幻不實。這一主題,在“烏臺詩案”后他貶 謫黃州的作品中更加突出,特別是在詞中,他不斷低吟著世事一場大夢,人 生幾度新涼”(西江月?黃州中秋),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 奴嬌?赤壁懷古),“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南鄉(xiāng)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這正暗合了禪宗的自性空靈。三、

10、融儒佛道三家于一體,解瀆于山水之間,造就其詩文風格明快、豁達 豪爽蘇軾每到一個貶戍的地方,就放開胸懷,盡情走進深山,走下河灘,面對 山川美景,游歷奇花異草,真正做到了清心澄碧,曠達胸懷,也在山水間尋求 解脫。禪宗思想強調(diào)“人生如夢,煩惱亦是虛妄,勘破諸法皆妄,便能獲得真 正解脫”。他正是用禪宗精神來彌合人生與自己的感性存在之間的分裂,意識到人生虛幻,從而游戲人生,以嬉笑怒罵的態(tài)度來消解緩和內(nèi)心的 痛苦。在他感嘆人世如夢的時候,也表達了他的灑脫?!皟|遇孰非夢,事過吾 何求?!彼远U宗的“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認為一切都應(yīng)順乎自然,以求 得個人心靈的平靜。因而當種種不幸襲來之時,他都以一種曠達的宏

11、觀心理來 對待,把這一切視為世間萬物流轉(zhuǎn)變化中的短暫現(xiàn)象;并在人生中尋求美好 的、可以令人自慰的東西。譬如他被貶到當時為遠惡之地的嶺南時,吟道: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到密州任太守時,密州連年災(zāi)荒。 身為太守的蘇軾,也只能到郊外采枸杞、甘菊充饑。蘇軾為此做了一篇后杞 菊賦肯定地回答聊以充饑的杞菊好吃。蘇軾食杞菊而甘之如飴,體晤到了 “無往不樂,游于物外”,達到了禪宗的高境了。禪宗教人觀察不潔凈之物,以抑制內(nèi)心街望的擴張,排除煩惱欲望的困 擾,獲得一種從世俗中脫身的喜兌;只留下內(nèi)在的、純凈的、自然的、適意的 樂趣。如果人達到了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無上境界,就獲得澄澈透明的智 慧。

12、蘇軾自己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者唯有像參禪一樣,澄懷靜心諦觀萬物,才能培養(yǎng) 出良好的創(chuàng)作心境,表達出精深的意境。蘇軾曾感嘆地說:“我能夠在眾人京 奇的目光中,走著坎坷人生路,就是因為這股流淌心中的曹溪清泉?!边@股泉 正是來自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來自對生活的熱隋。如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睛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這里昕寫的都是尋常景象,但染上作者主觀 E的腧h兌心情,一切都變得 善解人意,諧趣而快樂。熙寧六年(1073)二月,蘇軾前往富陽、新城等地視察 春耕。雨過天晴,準備外出的人,心情為之振奮。在詩人心目中,是東風

13、有 情,故意吹走了陰云,吹斷了雨聲。走在路上,遠遠望去,白云給山頭戴上了 一頂絮帽;旭日初生,紅里泛黃,如一面銅鑼掛在樹梢。桃花伸出籬外向人露 出笑臉,清澈的溪水映出了裊裊垂柳,好一派令人心曠神怡的仲春田野風光。 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高超的比喻手法,特別是擬人 化的手法,賦予無情之物以有情,寫出了鄉(xiāng)村風景的清新活潑,同時也透露了 作者無比興奮歡決的心隋。事實上,蘇軾并未在禪宗思想那里找到真正的歸 宿,他對禪宗常常采用一種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真正能幫助蘇軾擺脫困惑和痛 苦、體驗到人生自由的不是禪學,而是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那些或莊或諧的富有禪 意的文字本身,才使他感受到一種真正的生命欣悅。由此可見,蘇軾始終未脫根塵,始終保持著生活的熱情,才使得他的詩在 曠達詼諧之外別具一番詠嘆的庸凋。人只要有正常的欲望,只要心地清明,不 為欲望所迷,同樣無礙禪境。出淤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