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論文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_第1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30/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1.gif)
![畢業(yè)論文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_第2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30/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2.gif)
![畢業(yè)論文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_第3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30/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3.gif)
![畢業(yè)論文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_第4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30/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4.gif)
![畢業(yè)論文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_第5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30/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6483c8eb-9d7f-42a0-8347-741d2712efd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建議目 錄一、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一)中學古詩詞約四分之一的篇目都運用了典故(二)為中學古詩詞教學提供了可貴的參考資料(三)理解古詩詞用典,和學生一起感受古代語言的魅力二、中學古詩詞用典不受重視的原因(一)典故定義尚不明確、不統(tǒng)一(二)典故本身很難,師生易逃避。(三)考試的指揮棒下,典故在考試中很少涉及(四)語文新課標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只字未提典故(五)教材編寫方面的某些問題導致典故不太受重視三、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相關建議(一)中學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典故的教學方法1、利用典故的故事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利用典故的歷史性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3、
2、充分運用考證源流、系聯(lián)“今典”等方法學習典故(二)考試中應適當涉及典故(三)語文新課標中應有所涉及典故(四)學術界應該盡早形成關于典故的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五)教材編寫方面逐步加以完善。在漢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典故攜帶著自身獨特的文化意蘊貫穿了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在長期的使用和發(fā)展過程中,它逐漸定型為漢語言中一類特殊的語料群。早期人們對典故的認識在修辭學的框架中起步,雖然當時人們對其態(tài)度褒貶不一,但是,隨著歷朝用事實踐的發(fā)展,古代詩話、文論中也不乏對其運用細則的探討,主要集中在運用的方法、要求和禁忌方面。進入20世紀,人們進一步對典故進行了理論上的研究,涉及到內涵界定、與成語熟語的關系、典故辭書的編纂
3、及其文化蘊含等各個方面,并且對文學作品中具體的典故運用實踐從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評價,多具美學色彩。最近三十年間,有關典故問題的探討呈平緩趨勢,研究者多是從某個側面或者某個小角度入手,成果以論文形式為主,一些相關著作中雖然也有所涉及,但論述專著不多。從目前研究概況來看,研究者們在對不同文體典故事實的描述、典故運用過程及其效果的分析、典故運用的“史”的梳理等方面都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也有一些新的進展。到現(xiàn)在為止,關于典故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對個別作家、作品的用典藝術及其特征的個別分析,而關于古詩詞用典的總結性的研究很少。在這篇論文中,我打算專門研究中學教材中選錄的古詩詞的用典,就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
4、的必要性、中學古詩詞用典不受重視的原因以及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相關建議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希望我的一點研究成果可以為中學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幫助,對他們的語文教學具有一點參考價值。一、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必要性(一)中學古詩詞約四分之一的篇目都運用了典故初中和高中教材共選錄了136篇古詩詞,而約四分之一的篇目都運用了典故,可見,典故也應該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充分說明中學古詩詞用典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二)為中學古詩詞教學提供了可貴的參考資料到現(xiàn)在為止,關于典故的研究也很多,可是,大部分是對個別作家、作品的用典藝術及特征的分析,而很少有人專門研究中學教材中選錄的古詩詞的用典,我相信我在
5、該論文中的一點研究成果能對中學語文教師的古詩詞用典教學提供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為中學生的典故學習提供更加全面而豐富的參考資料。我在這里對中學教材古詩詞用典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同時對這些典故進行分類摘錄如下:中學教材中古詩詞用典的情況很復雜,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六種: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借用。第一,明用。所謂“明用”就是借其意而明用之,也就是對典故進行較為簡單的概括或者引述,讀者一看就能明白。例如:1、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其一)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例1很明顯引用了呂尚典和伊尹典,借這些歷
6、史故事,寫出了詩人既迷茫又充滿希望的矛盾心理。例2中“出師未捷身先死”明用諸葛亮最后一次率領軍隊北伐曹魏時,尚未結束,卻病死帳中的歷史故事。杜甫借諸葛亮對蜀漢忠心耿耿直到最后一刻的悲壯故事來抒發(fā)自己壯志未酬的極度苦悶之情。例3中的前一句話明用了謝靈運的特制木屐的故事:因為謝靈運經常游山玩水一定要到高峻幽深的地方,所以,他為自己準備了一種特制的木屐,在木屐底下裝著可以活動的前后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后齒。而例3中后一句話則典出謝靈運登師門最高峰中的“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李白僅僅將原句中的“共”字換成“身”字。第二,暗用。暗用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從字面上一點也看不出來,而是暗含在典故
7、之中,比較隱蔽難懂。例如:1、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2、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4、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例1運用了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焙汀皵埬靖越Y芷兮,貫薜荔之落蕊。”中的“芙蓉”、“薜荔”兩詞。作者登城樓而望,特意描寫芙蓉與薜荔,以此象征著自己美好而芳潔的人格,用典如鹽入水,不露痕跡。例2,李白在這首七絕詩中用折楊柳笛曲寄托思鄉(xiāng)之情,這一處是對典故非常成功的暗用,是詩歌情景交融的典型代表作。例3“青楓浦上不勝愁”中
8、的“青楓浦上”暗用楚辭·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水。”和九歌·河伯中的“送美人兮南浦。”所以,這句話隱含著離別的意味。例4運用了“蓬山”和“青鳥”兩個典故。道家典籍中傳說的三座海上仙山是蓬萊、方丈和瀛洲。蓬山為蓬萊山的簡稱,為三座仙山之一,但在這里暗含思念的人所在之地?!扒帏B”,傳說中是西王母傳遞信息的神鳥,這里暗指傳遞信息的人。通過使用這些神話傳說和想象的典故,表現(xiàn)了一種朦朧而含蓄的愛情。此處用典十分巧妙、自然,幾乎不留任何痕跡。第三,正用。典故的含義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完全一致,大多數(shù)用典屬于這種類型。1、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李白將進酒)
9、2、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姜夔揚州慢)正用典故按一定的標準可以分為用“事典”和用“辭典”兩類。用“事典”就是把神話傳說或者歷史故事凝練成詩句,然后運用于詩歌之中,用來反映時事,表達思想感情。而用“辭典”就是指引用前人的現(xiàn)成詩句來表達思想感情,并且使所用的典故與上下文語境構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即既借用了原句,又直接取用了原句的詩意。上面的例1就是一個用“辭典”的典型。例1中“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边@兩句借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詩句:“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薄瓣愅酢笔抢畎仔闹谐绨莸膶ο螅诔⒅薪洺1徊录?,壯志難酬,這一點引起了詩人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李白有直接取用了曹
10、植此處的詩意。例2“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中的“豆蔻”取自于杜牧贈別詩中的“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的這首詩是他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而作?!扒鄻恰币嘀父杓俗∷?,而“青樓夢好”取自于杜牧遣懷詩中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在揚州時,常去青樓游玩。姜夔引用杜牧有關描寫揚州的詩句來憶古傷今。如今,縱然有杜牧那樣的才華,面對如此荒涼凄清的揚州,也無法寫出“豆蔻”之類的詩句。姜夔這里所運用的典故與杜牧贈別詩的題旨相符合,這是典型的正用典故。第四,反用。反用是指“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達一種與原典意思相反的思想感情,得出一個與通常評價完全相反的判斷。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11、。(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2、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王維積雨輞川莊作)3、云中誰寄錦書來?(李清照一剪梅)例1中的“相見”運用了典故?!跋嘁姟背鲎圆茇а喔栊兄小皠e日何易會日難”表達了戀人之間,相別容易,難的是相聚,感嘆戀人相別的頻繁與相聚的短暫。但李商隱在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感慨相見固然很難,可是分別之痛更使人難耐,將戀人的戀戀不舍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例2中的“海鷗何事更相疑”反用了典故。列子·皇帝篇記載:海上有人與鷗鳥十分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鷗鳥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密切關系。但王維在“海鷗何事更相疑”中“反其
12、意而用之”,變成了海鷗不懷疑自己,暗示出作者無欲無求、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這樣還會有誰無緣無故地猜忌作者呢?由此表現(xiàn)了王維隱居山林、超凡脫俗的閑情逸致。根據(jù)晉書記載:竇滔妻蘇氏曾經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寄給了他在外的丈夫。后來人們就習慣于用“錦書”來指妻子寫給在外丈夫的信。而例3李清照在“云中誰寄錦書來?”中則是反用其意,借用“錦書”來指在外的丈夫寫給妻子的信件。作者在這里是盼望他丈夫給自己來封信,表達了作者對丈夫的擔心與思念,將女人的細膩感情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第五,化用。所謂化用,就是以前人的詩詞句為基礎,根據(jù)需要將典故重新加以改寫,有時甚至將典故拆散并且溶化在字里行間與自己的作品融為一體,借以表情
13、達意?;靡话悴惶y懂,但是,要是在字面上找出化用的原文依據(jù)很不容易,因為典故引用的原句、意義和作者使用的句子、意義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中學語文教材中化用的例子很多,這里分別一一列舉如下:1、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陶淵明歸園田居)2、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3、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4、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5、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6、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7、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8、所守或
14、匪親,化為狼與豺。(李白蜀道難)例1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使用典故,實際上熟悉莊子這本書的人會發(fā)現(xiàn)這一句其實化用了莊子·人間世中的“虛室生白”與“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等語句,表達詩人心靜如水的生活狀態(tài)。例2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边@兩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詩詩句:“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意思是由于憂傷,到了半夜還睡不著,就起來彈琴。例3中的“明月樓”、“月徘徊”化用了曹植七哀詩中的詩句:“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張若虛在這里不僅借用了曹植的原句,而且將曹植原句中中那種凄冷憂傷的詩意借用過來了。例4化用了范仲淹寫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崩?中
15、的“一覽眾山小”化用了孟子·盡心上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例6中的“載不動許多愁”化用了蘇軾虞美人中的詞句“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例7“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化用了西晉左思蜀都賦中“一人守隘,萬夫莫向?!焙臀鲿x張載劍閣賦中“一人荷戟,萬夫趑趄”。例8“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被昧宋鲿x張載劍閣賦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句子。李白的這兩句話通過引用典故是提醒人們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且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丑態(tài),由此表達了作者對國事的深切關心。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證明了詩人的憂慮是有很大的
16、現(xiàn)實意義的。第六,借用。所謂借用,就是借典故來表示另一種與典故本身無關的事物。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的古詩詞運用到的典故沒有借用的例子。所以這里舉課外的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如文心雕龍·情采 :“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中的“彬彬君子”出自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是就一個人的品行而言的,告訴人們既要有外在的風采,又要有內在的品質,才能算一個君子。劉勰在這里則是借用這個典故來說明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必須統(tǒng)一。典故的使用方法比較多,以上提到的這幾種是較為常見的。這幾種用典方法有時甚至在同一篇作品里也交替使用,即便是篇幅很短小的一首詩里也可能出現(xiàn)幾種用典的
17、方法。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使用了化用和暗用兩種用典方法。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使用了化用和反用這兩種用典方法。(三)理解古詩詞用典,同時和學生一起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欣賞古詩詞時,如果我們不熟悉一些用典的常識,不理解其中的典故,就不能理解古詩詞的基本內容,也更無法真正領略古詩詞用典的語言藝術。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的上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敝械摹?八百里”,如果我們不知是用典,那連基本的詞意都無法譯出。此典出于世說新語,晉王愷有牛名“八百里駁(jiao)”,王濟與愷比射,以“八百里駁(jiao)” 為賭物,濟射獲勝,遂殺牛作炙。這個典故在這
18、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這位將軍射箭的技術相當好;二是殺牛分給部下烤來吃,以充軍炊。此典一經破譯,詞意便暢通無阻了。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我們才可以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語言魅力。而且古詩詞作為一種典型的古典文學,本身濃縮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學習古詩詞用典,欣賞古詩詞,和學生一起品味古代語言的魅力,這具有重要的人文傳承意義,有利于我國經典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另外,就典故自身而言,典故是在詩文中援引前人故事或者有來歷出處的詞句。所以,學習典故可謂是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很好方式。作為表達思想、傳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古詩詞用典自有它獨特的美學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用典具有豐富的民族人文傳承意義。典故是
19、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典故吸納了豐富而可貴的人文資料,以其凝重的文化內涵弘揚著民族的傳統(tǒng)與精神。例如,辛棄疾利用典故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發(fā)表議論。詞的上片寫登樓遠望所見之景和“無人會,登臨意”的苦悶,下片則用三個典故來展開論述“登臨意”。第一個典故是根據(jù)世說新語· 識鑒云“ 張秀鷹辟吳王東曹椽,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抗菜藥羹、妒魚膾,日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辛棄疾對張翰因思鄉(xiāng)而棄官歸里的做法持否定的態(tài)度。辛棄疾認為在故鄉(xiāng)淪陷、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他登高望遠應該思念故鄉(xiāng),但更應該懷念包括故鄉(xiāng)在內的整個淪陷區(qū)。第二個典故,“
20、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根據(jù)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記載,許祀在天下大亂之時,不憂國憂民,而去為自己購買田地房產,辛棄疾對此也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辛棄疾認為如果自己也象許祀那樣只顧一己之利,一定會遭到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恥笑。第三個典故,“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备鶕?jù)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詞人與桓溫不同,他嘆息自己南下多年,而恢復中原的希望不能實現(xiàn)。辛棄疾借用典故將自己內心深處強烈的民族意識表達得非常明顯。古詩詞用典,為后人提供了無數(shù)啟迪,這是一種寶貴的、且不為當今強勢文明所淹沒的精神資源。第二,古詩詞用典展示了修辭的技巧之美。20世紀90年代,復旦大學文
21、學院教授吳禮權在他的博士論文委婉修辭研究中明確定義說“用典,是一種運用古代歷史故事或有出處的詞語來說寫的修辭手法?!崩?,用典中的“明用”,就是在詩文中引用過去的人或事來表達不便直說或受格律詩字數(shù)限制不能用很多話表達出來的感情。所以用典在辭格上還可以稱之為“引用”,即古代詩詞理論家所說的“用事”的“用”。例如,在行路難(其一)中李白在寫到他經歷了重重磨難而茫然失意時,他的激情似乎一瞬間凝滯了,“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前半句引用了呂尚(姜太公)的故事,相傳呂尚80歲在渭水的磻溪邊垂釣時遇到周文王而后得到重用;后半句引用了伊尹的故事,相傳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湯王委以國政時,曾夢見自己乘船在
22、日月旁邊經過。作者運用這兩個典故想說明,雖然現(xiàn)在前途“冰塞川”、“雪滿山”,十分險惡,但是作者對從政仍有所期待。通過引用古代故事,抒寫了詩人的迷惘和希望,憂憤和樂觀的情懷。古詩詞用典在辭格的形成中還體現(xiàn)“借代”的特點?!吧膛恢鰢蓿艚q唱后庭花”。這“后庭花”便是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典出隋書·五行志:“禎明初,后主作新歌,詞甚哀怨,令后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詞曰: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時人以為歌讖。此其不久兆也?!标惡笾骰挠诼暽?,不理朝政,終至亡國。杜牧泊秦淮詩用“后庭花”借代亡國之音,表達了詩人對晚唐朝政的憂患意識?!苯璐栌邢喈敺秶鷥人壮杉s定的支撐。而“后庭花”也正得益于詩歌的
23、廣泛傳誦從而得以在社會上擴大影響。另外,還有一種襯托式用典,即把用事目標落在典故的襯托意義上,也就是通過用典來映襯題事,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其中正襯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其中,“明月樓”、“月徘徊”化用了曹植詩句。其詩云:“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保ㄆ甙г姡瑥闹锌梢钥闯?,張詩不僅借用了原典的詞句,而且將曹詩中那種空蒙寂冷的環(huán)境氛圍也暗暗地移植過來,流溢出凄迷纏綿的情思,襯托出樓頭思婦望月懷人的哀傷之情。上述主要是從修辭學方面體會用典,分別就修辭格中的“引用”、“借代”、“襯托”等方面加以論述典故的
24、運用。 通過修辭技巧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用典的藝術美。第三,古詩詞用典具有“隱秀”之美。中國古代詩論講究:詩要有“味”, 尤其是有“味外之味”,這也是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的重要傳統(tǒng)之一,而且一向被認為是文藝美學理想的最高境界。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提出文學作品重在言外之意,有“味”的作品也就具有“隱秀”的特征。按劉勰的解釋,“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也。隱以復義為工,秀以卓絕為巧?!薄坝赏饴兜男愣I會到內在的隱,是文學藝術之所以有味的原因所在”。在詩詞用典中,“秀”即典故本身的形象、故事,隱即典故蘊含的意義。用典,既包含典故事件本來的意義,又有詩人在“用事”
25、時的個體感悟。錦瑟是詩歌“隱秀”特點的典型代表作。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具體分析這首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擺脫了原典事理的限制,而借用原典表達出如夢如幻、迷惘凄清、悵然若失的復雜感受?!扒f生曉夢迷蝴蝶”,原典不過借以闡發(fā)萬物原無差別的“齊物我”的思想而已,李商隱詩中卻拋開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發(fā)的人生如夢引發(fā)一層濃重的迷惘感傷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鵑”,由原典的悲哀意蘊引發(fā)傷春的感慨?!皽婧T旅髦橛袦I”,由原典的凄清哀怨之意抒發(fā)了回憶往事的感傷情懷?!八{田日暖玉生煙”,也由原典的感傷之情
26、傳遞了往事不可挽回的失落情感。詩人在宣泄悲傷哀怨的情懷時,多個典故層層推進,使得整個詩篇充溢著失落無奈的情緒。另外,這些典故本身也帶有如夢如幻、迷惘凄清、悵然若失的意味,與詩人內心的感受情緒相吻合,使得詩歌情感更加鮮明。不過,詩歌的情感脈絡雖然容易把握,但詩歌的思想內容卻難以明了,因為這些典故不是用以表達某種明確的意義,而是借以傳達某種情緒感受。詩人的情感與典故的意義實際已達成和諧統(tǒng)一。二、中學古詩詞用典不受重視的原因(一)典故定義尚不明確、不統(tǒng)一到現(xiàn)在為止,關于典故的定義問題,還存在著內涵不明確、指稱混亂的現(xiàn)象,導致典故的理論概念與語言事實脫節(jié)。還有,典故定義的不明確、不統(tǒng)一導致了相關詩詞句
27、式的解釋方式、典故辭典編纂、注釋體例等一系列的相關問題?;诘涔蔬@一語言符號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多變、外緣模糊等特點,典故相關問題的解決舉步維艱。可以說,典故研究已經陷入了困境。正是由于典故定義的不明確、不統(tǒng)一,中學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好多典故注釋、解釋不明確的困惑,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典故時也感到了同樣的困惑,所以,這是造成中學古詩詞用典不太受到重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二)典故本身很難,師生易逃避就典故本身而言,典故本身十分深奧、很難懂。所以,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中,師生很容易選擇逃避典故。例如,辛棄疾在千古傳誦的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中總共運用了孫權、劉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28、”、“佛理祠下”、“廉頗老矣”六個典故。短短的一首詞,卻運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如果我們掃除不了典故理解上的障礙,就無法理解這首詞的基本內涵,也根本不可能從中得到辛詞藝術的享受和辛棄疾思想的熏陶。(三)考試的指揮棒下,典故在考試中很少涉及現(xiàn)在雖然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大背景,但中國教育的現(xiàn)實事實上仍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所以,中學教學仍然是在中考、高考的大指揮棒之下進行,而典故卻在歷年的大小考試中很少涉及,尤其是中考高考這樣的大型考試中,典故考得微乎其微,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十年的中高考中,只有2002年的全國高考題中考到了古詩詞用典。這樣,中學的古詩詞用典很自然得會被冷落,甚至是放棄。(四)語
29、文新課標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只字未提典故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大綱,卻只字未提典故。這當然會引導中學師生不重視古詩詞典故教學。(五)教材編寫方面的某些問題導致典故不太受重視初中和高中教材在編寫方面絕大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古詩詞部分教材的編寫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材注釋解釋不透或者不全,有的甚至使人無法理解典故,更體會不到典故美在何處。尤其像用典中的“化用”,如果書上注釋不點明并作詳細說明,人們根本不知道其中運用了典故。例如,李白蜀道難中的“地崩山摧壯士死”取自于“五丁開山”的故事,教材注釋如下“相
30、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回到梓潼的時候,看見一條大蛇進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他的尾巴,其余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全被壓死,而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 3 此處的注釋把這個典故故事講得非常透徹,也很形象,但唯一的缺憾是未點出典出何處,這個典故應該出自華陽國志,李白直陳此典,用來說明蜀道初開的不凡經歷。而點出典出何處的好處是有興趣或者有用處的話便于查找以進一步了解。又如,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運用了典故,教材注釋還行,但不夠透徹。因為通過
31、注釋我們只能簡單了解到這里是用姑娘思念情人來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但曹操此處實際上分別以青年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君主禮待嘉賓,來抒發(fā)自己渴求賢才、以禮待之的心情。作者在引用這些詩句時,把自己對賢才的思念說成猶如青年男女熱戀時的思念之情,把自己渴望禮遇賢才說成猶如鹿得蘋然后呼同伴相食的誠懇之情,顯得真摯、熱烈、自然。因為曹操在南征北戰(zhàn)、戎馬倥傯的生涯中,深深地感到賢能之士對其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重要作用,思賢若渴之情油然而生,而且這種情感非常強烈、深切,其程度不借助熱戀中青年男女的刻骨相思與鹿得蘋呼同伴相食的誠懇則不足以表達。所以,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子衿 和鹿鳴中的成辭。短歌行引用子衿 和鹿鳴的句子已
32、達到了渾融自然的境界。又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虛室有余閑”也運用了典故,但是教材未就典故方面做任何注釋。“虛室有余閑”表面上寫室內空曠閑敞,人也很悠閑。但是,熟悉莊子一書的人會發(fā)現(xiàn)這一句實際上化用了莊子人間世中的“虛室生白”與“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等語句及其詩意入詩,表達詩人內心的虛境和與道同一的生活狀態(tài)。沒有必要的教材注釋幫助,必然會給典故教學帶來很大困難,師生也更無從體會到典故的藝術美。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鼻擅畹剡\用了語典,此典出自于南朝宋代文學家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這一句詩,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蘇軾的這兩句詩由此成為千古流傳
33、的名句。然而,教材注釋未就此做任何說明。2、還有部分詩詞關于典故的注釋可能不太規(guī)范,影響人們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例如,按照教材注釋的解釋,王維使至塞上中“屬國過居延”的“屬國”可以理解為典屬國的簡稱。漢代將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成為典屬國,這里是詩人用來自稱自己使者的身份。但是,另外一種較為權威的說法是:這里的“屬國”有多種意思,其一是把屬國當作典屬國的簡稱,是使臣王維的自稱;其二是把屬國當附屬國,可以理解為經過居延屬國或附屬國一直延伸到居延以外。這種情況屬于一典多指,這是詩詞中典故運用的常見現(xiàn)象,為作者的故意安排,因為有些典故有多重含義,作者可以借此方便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也有讀者的無意生發(fā),或正誤
34、或反誤。這有時也是造成詩意朦朧難解的原因之一。我認為教材注釋只取其中一個意思違背了作者一典多義的初衷,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又如,韋莊菩薩蠻中的“壚邊人似月”運用了典故,香港珠海大學中研所博士翁淑芳在其著作韋莊詞用典析論中明確指出:“壚邊人似月”引用了杜牧黃州偶見作中的詩句:“有個當壚明似月”。然而,課本注釋卻如下:“壚邊”指酒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妻卓文君長得很美,曾當壚賣酒:“買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針對同一個典故,但卻不同的兩種解釋,這有待我們進一步斟酌。三、中學古詩詞用典研究的相關建議(一)中學教師注意典故的教學方法1、利用典故的故事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5、不少學生認為古詩詞枯燥,不太喜歡學習,加上典故比較難懂,給學生理解古詩詞帶來不少困難,但是,以典故中蘊含的故事為突破口,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例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中的最后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運用了典故,作者引用了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的故事:廉頗曾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晚年因不被趙王所用而逃往魏國。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才想起了廉頗,想請他出山相助。于是,趙王派人了解廉頗的意思。一心想為趙國效力的廉頗就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并且披掛上馬,為了表示自己年紀雖大,可仍精神抖擻,壯志未減,完全可以上陣作戰(zhàn)。但是,使者接受了別人的
36、賄賂,向趙王謊報:“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趙王因此又沒被重用。辛棄疾在此以廉頗自喻,“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愿意為國家犧牲一切的愿望,也更加含蓄地表達了拳拳報國心、濃濃報國情不被理解的惆悵。利用廉頗的故事將辛棄疾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還增加了詩詞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典故故事,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學習古典文學的濃厚興趣。2、利用典故的歷史性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引用了諸葛亮的故事:雄才大略的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后又輔佐劉禪,在他最后一次率軍北伐曹魏時,尚未結束,就病死軍中。
37、諸葛亮對蜀漢可謂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志在匡國的杜甫正是借對諸葛亮的悼念與贊美,痛惜他大功未成竟身死,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通過這個典故的運用,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便于我們理解詩詞內容,又讓我們從中了解到了關于諸葛亮的一些歷史知識,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典故的這一特點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同時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3、充分運用語境意會法、系聯(lián)“今典”等方法學習典故語境意會法就是指賞析典故時要善于進入詩詞的意境,結合具體的語境加以準確理解。由于每個典故都凝聚著某些不斷發(fā)生的心理體驗,蘊含著許多人類的文化意義,所以,當我們讀到詩歌中的典故時,在腦海
38、中自然而然地會浮現(xiàn)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這一連串聯(lián)想中,詩歌意境得到了凸現(xiàn)和豐富。在這里,典故已成為讀者欣賞具體作品進入審美過程的一種重要方式。只要善于展開豐富想象,進入詩人創(chuàng)設的詩情畫意,便能揣摩典故所蘊藏的含義。例如,錦瑟一詩通過“迷”、“托”、“思華年”、“情惘然”等詞表達了一種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內心體驗,渲染了一種感傷凄美的悲劇藝術氛圍,將人引入了一個迷離、恍惚的意境。有了這一整體把握,對莊周夢蝶,望帝魂化杜鵑等典故化實為虛的創(chuàng)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而準確的的體會。關于“今典”,陳寅恪先生曾在讀哀江南賦中談到了:“解釋詞句,征引故實,必有時代限斷。然時代劃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則難。蓋所謂今
39、典者,即作者當日之時事也。故須考知此事發(fā)生必在作此文之前,始可引之,以為解釋。否則,雖似相合,而實不可能。此一難也。此事發(fā)生雖在作文之前,又須推得作者有聞見之可能。否則其時即已有此事,而作者無從取之以入其文。此二難也?!薄?】由此說明分析一篇文章用典的同時還應該考察大的時代情緒、當時文人的普遍心態(tài)以及彼此就某種情感的共鳴,也就是時代歷史所造就的心理的共通性。(二)考試中應適當涉及典故典故知識很少考,但并不代表不考。一旦考試中涉及到,如果不了解基本的典故常識,就很難理解古詩詞內容,答對題目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中的古詩詞鑒賞部分給出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詩:“誰家
40、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要求學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這個題目的設計,是在考查學生對古典詩詞中用典藝術的鑒賞,而學生是否理解古詩詞中的典故是關系到這道試題答案正確與否的關鍵。用典就是在詩詞中引用歷史故事或者傳說。古人講究用典,既可以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以增加詩歌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因此,學生要正確地解答此題,首先必須要了解“折柳”這個典故。“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灞橋,朝人送客到此折柳相贈,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或送別之
41、詞。但從本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來看,這里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實“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簡稱,這首曲子往往用來表示惜別懷遠之情。本詩描寫的場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李白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笛聲,細細一聽,笛聲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仍舊還漂泊在外,這不禁更勾起了作者內心的思鄉(xiāng)之情。可見,折柳”在詩中寓有依依惜別之意。這首詩著重寫作者的一種思鄉(xiāng)之情。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在這首詩中,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引起的。所以說,折柳”在詩中地位實為重要。不了解“折柳”這個典故的含義,學生答題可能不得要領。應該在考試中,尤其在像高考、中考這樣的大型考試中,像以上的例子這樣適當涉及典故知識。(三)語文新課標中應
42、有所涉及典故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和中學語文教學的大綱,初中和高中新課程標準應該適當涉及典故,以引起初中和高中教師的必要關注和重視。(四)學術界應該盡早形成關于典故定義的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關于典故的定義,盡管辭海對它早有鑒定,但是,各家對典故的定義各有看法,致使典故的定義目前有十多種。但是,要想對其進行研究,就得對其定義作出一個較為明確的、權威的規(guī)定,復旦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禮權在“用典”的定義及其修辭學研究評用典研究中認為羅積勇教授的新著用典研究中對于“用典”的定義比較科學,他也有同樣的看法。其定義是:“為了一定的修辭目的,在自己的言語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來歷的現(xiàn)成話,這種修辭手法就是
43、用典。” 【2】如果典故的定義僅僅到此為止,那么這與前此的其他各家的定義也無多大區(qū)別??上驳氖牵_教授并非到此為止,而是通過三組十個例證的詳細分析,指出“引用典故,關鍵不在引,而在于用,即引來之后是否為我所用,是否產生了或例證、或比較、或替代的功用?!?【2】很明顯,這種概括是有分量的,也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創(chuàng)見。然而,羅教授還不止于此,又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并非“用典”的五種情況。這里就不細說了。所以學士界應該盡早形成一個對于典故定義的較為準確、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五)教材編寫方面逐步加以完善。中學語文教材在古詩詞典故的編寫方面有好多精彩的地方。例如,按照課本注釋的解釋,李白行路難(其一)中“閑來垂釣
44、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分別引用了兩個典故故事:80歲的呂尚在渭水邊上垂釣終遇周文王而得到重用和伊尹遇商湯王之前曾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邊。這樣注釋就將此處的用典解釋得很到位了,表明了作者雖感覺前途險惡但仍有所希望。又如,曹操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也使用了典故,課本注釋如下:“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意思是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4 這里不僅點明典出何處,而且引用原文進行解釋,進一步說明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理。還有,課本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個典故的解釋如下:“據(jù)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在吃飯時曾三次把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力資源招聘居間合同格式
- 文創(chuàng)園區(qū)衛(wèi)生間翻新合同
- 牛棚承包合同
- 化工產品購銷合同
- 電商承包合同協(xié)議書
- 玩具銷售合同范例
- 喝啤酒大賽比賽規(guī)則
- 場地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
-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九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聽評課記錄
- 企業(yè)戰(zhàn)略規(guī)劃知識管理系統(tǒng)作業(yè)指導書
- 2024年10月自考13003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試題及答案
- 華為經營管理-華為激勵機制(6版)
- 2024年標準化工地建設管理實施細則(3篇)
- 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英語+ 含答案
- 2024護理不良事件分析
- 光伏項目的投資估算設計概算以及財務評價介紹
- 干燥綜合征診斷及治療指南
- 糧油廠食品安全培訓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領導力》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電力安全工作規(guī)程(完整版)
- 電力基本知識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