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故里——隴西_第1頁
李氏故里——隴西_第2頁
李氏故里——隴西_第3頁
李氏故里——隴西_第4頁
李氏故里——隴西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下李世故里在隴西,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qū)。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chuàng)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戰(zhàn)敗被俘降于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 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于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

2、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 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 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后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參考資料: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qū)中部,渭河上游,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定西市,東西寬 52 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轄10個鎮(zhèn), 15個鄉(xiāng),280個村,24個居委會,16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48.76萬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 5.99萬人,農業(yè)人口 42.76萬人, 人口密度203人/平

3、方公里,居住著漢、回等12個民族。全縣 已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 農村貧困面下降到2.8%,3 個村達到小康標準。隴西又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面積2408平方公里,人口 49.8萬人。她以悠久的歷史彪炳于華夏文明 史冊,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為隴右政治、 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甘肅省最早的省會。這里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古建筑威遠樓雄居縣城中心,聲聞四達;省級森林公園仁壽山亭臺樓榭,風景秀麗。天下李 氏源于隴西,"隴西堂"聞名海內外。幕這里區(qū)位優(yōu)越,交通便利。東達古都西安,西臨省會蘭州, 隴海鐵路縱貫東西,寶蘭二線橫跨境內,定隴公路建成使

4、用, 連霍高速穿境而過,多條國、省公路與鐵路在 ”旱碼頭"文峰鎮(zhèn) 交匯,成為連結周邊數十個市州縣的交通樞紐。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隴西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還一度成為甘肅省最早的省會, 是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下下李氏源于隴西, 歷代英才輩出,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分別于1994年、 1997和2000年成功舉辦了 "隴西李氏文化全國研討會"、"隴西 李氏文化旅游觀光節(jié)”和"隴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國研討會暨西部大開發(fā)隴西經貿洽談會 " 。隴西將成為凝聚中華文化的重 點縣之一。 隴西是全國地

5、道藥材的重要產區(qū)之一,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 品質優(yōu)良,素有"千年藥鄉(xiāng) "之稱。全縣共有各類中藥材資源 313 種,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連續(xù) 5 年穩(wěn)定在 26 萬畝以上,其中 黨參、黃牗紅牘芪、柴胡等地道中藥材面積占中藥材種植面積 的 90%左右,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文峰、首陽兩大藥 材市場年交易達 10 萬噸以上,交易額超過 5 億元。上??疾?團在認真考察了當地的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后,將 隴西縣作為上海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隴西李氏源自于顓頊孫皋陶之后, 世為理官, 到了周朝時文化名人老 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師。其后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 李崇之次子

6、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 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 魏晉時期, 隴西李氏在亂世 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 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 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 并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 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 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xù)出了 10 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 隋,建立唐朝,開創(chuàng)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 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隴西十三房支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范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 6 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北朝時期有李平涉獵群書,

7、好 禮易,頗有文才。子李諧,文辯為時所稱,與盧元明二人才 器,并為鄰國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學甚有家風。庶弟李蔚,涉觀史 傳兼屬文詞,昆季并尚風流,長裾廣袖從容甚美。弟李若,聰敏頗傳 家業(yè),風采詞令有聲鄴下,時人稱為京師灼灼,崔儦、李若。李彪, 好學不倦,后為中書教學博士修撰國史。子李志,博學有才干,年十 余便能屬文。 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屬文, 有聲洛下。唐朝時有狀元李 琚,善書法尤工 " 八分書"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 始祖李潛。唐有李渤,和兄長李涉一起隱居廬山一 心讀書,因隨身帶著一只白鹿而被稱為白鹿先生, 現今白鹿洞書院立 有先賢祠。李遜與弟李建皆好學講習

8、不倦。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后有李靖少有文武才略,為一代名臣。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zhèn)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涼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因此 這一房稱為姑臧大房, 即后世墓志銘所說的“稱閥閱者姑臧大房也”。 李承長子李韶,學識豐富,時修改車服及羽儀制度,皆令韶典焉。李 韶長子李玙,曾孫李師上,聰敏好學,雅有詞致,為符璽郎,文林館 學士,后與范陽盧公順, 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稱為康寺三少。 李玙弟李 瑾,美容貌,有才學,為著作郎,典修儀注。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學。 弟李行之善守門業(yè),多識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篤好古文,精心典禮。 曾孫李義琰是唐高宗時宰相, 器

9、宇軒昂,博學多才。義琰有侄孫李稹, 有清名,但是卻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職配不上自己的門第, 所以給人寫 信、扎子,落款只寫“隴西李稹”而不寫他的官職。 李行之子李玄道, 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學士之一。其孫李亶,為修書學士,撰寫古今內 范一百卷。李亶孫李揆,為唐肅宗宰相,少聰敏好學,善屬文,美 風儀,善奏對,每有敷陳,皆符獻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詩人,擅長 絕句,尤工七絕。另一侄李隨,狀元及第。曾孫李專美少篤為文,與 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雖布衣徒步, 視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 唐太宗曾降詔以戒其弊風, 終莫能改。其間有未達者, 必曰:“姓崔、

10、 盧、李、鄭了,余復何求耶!”唯專美未嘗以氏族形于口吻,見寒素 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隨侄孫李蔚,清河崔程姨夫, 為唐僖宗時宰相, 子李洵,“閩中文章初祖” 黃滔以文士禮儀對待, 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另一侄孫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動如飛, 傳之藩鄰,無不聳動,即時巨川之名聞于天下。李韶弟李彥,為中書 博士,時朝儀典章,咸未周備,彥留心考定,號為稱職。子李充,為 太學博士。子李士英,有文才。彥之六代侄孫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贈 詩云“李舟名父子, 清峻文章伯”, 為古文運動先驅之一, 李舟著韻 書一部。彥弟李虔,子李曉博涉經史, 早有時譽。子李超性方雅善制, 博涉經史。子李大師好學,無所不窺,善綴文。子李延壽為二十四史之南北史作者。 虔弟李蕤, 子李諺為太學博士, 弟李義遠亦為國子博 士。又承弟李輔,為中書博士。長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書 郎。伯尚弟李仲尚,儀貌甚美,少以文學知名。年二十,著前漢功 臣序贊,時人號為后生可畏。輔弟李佐,子李神俊,風韻秀舉,博 學多聞,篤學好文雅,老而不輟。凡所交游,皆一時名士,汲引后生, 為其光價,四方才子,咸宗附之。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沖,十代孫李翱,勤于儒學博雅好古,為文 尚氣質與韓柳齊名。其復性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后為武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