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錨問題情境激發(fā)主動探究_第1頁
拋錨問題情境激發(fā)主動探究_第2頁
拋錨問題情境激發(fā)主動探究_第3頁
拋錨問題情境激發(fā)主動探究_第4頁
拋錨問題情境激發(fā)主動探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拋錨問題情境激發(fā)主動探究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lián)系,在實際情境屮 進行的。在義務教育物理課堂實驗教學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強 烈的好奇心,誘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動機,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的 創(chuàng)造活動。因此,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是教學流程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切 不可等閑小覷。1喬納森(djonassen, 1999)等教學論專家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問題 驅動學習,不是先從理論或原則出發(fā),而是要運用有趣的、投入性的和真 實的問題,幫助形成學習者的問題意識或主人翁感。為此,問題的結構應 該是不良的,有一些方面或部分必須由學習者去定義或建構。2物理具 冇非常鮮明的“以物明理和物理滲透

2、”的學科特點,直觀生動的物理實驗 更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智慧的最佳選擇。3在義務 教育階段的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從情境中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 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以專門的“錨”(anchor)作為支持物啟 動教學,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在同伴協(xié)作中解決問題,這便是所謂有效的 拋錨式教學。4一、創(chuàng)設懸念性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懸念性問題情境,是指教師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設置一些學 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物理問題,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激發(fā)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的心智往往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在 物理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習內

3、容的特點和教學需要,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 點上創(chuàng)設懸念性的問題情境,圍繞這一個“錨”,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大 膽猜想、努力探索,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例如在“流速與壓強的關系”這一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 個實驗:選取一合適的漏斗,喇叭口朝下,將一乒乓球放入其中。問學生: “對著漏斗嘴使勁向下吹氣,乒乓球會怎樣? ”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回答: “會掉下來?!钡珜嶒灲Y果正好相反。這一出乎學生意料的懸念情境,無 疑強烈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思維力,他們渴望探索發(fā)現其中的科學奧 秘,于是主動閱讀和實驗分析的欲望被有效地激發(fā)出來。二、創(chuàng)設階梯性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深度學習階梯性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

4、中,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 結構和思維水平,設置系列化的循序漸進的問題,由此引發(fā)認知的沖突, 喚醒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從克服困難和自己探索中 形成排惑解難、尋根究底的強烈愿望,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設計階梯性問題,學生一般不會 覺得有認知沖突,易于進入學習情境,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地 體驗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后,學牛進一步求新、求異、求巧的思維創(chuàng)新 意識將進一步被激發(fā)。例如在“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中,假如一上來就 要求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實驗,那學生將無從下手。筆者設置了有梯度的問 題情境,采用“鑲嵌式教學”的形式

5、為學生主動學習搭建腳手架:1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索有關?引導學生冋憶生活經驗,開展 有意義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依據。女m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因為人走在冇水的路面上容易滑倒等等。2如何研究一個量與多個變量的關系呢?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控制變量 法”的應用,并以此為解決問題的鑰匙,設計實驗步驟,在同伴協(xié)作中探 究物理量之間的關系。3. 如何測量木塊所受到的摩擦力?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兩力平衡的知識, 當木塊在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就等于摩擦力。4從實驗研究中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學生分析實驗記錄的數據,歸 納得出與書本相同的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 粗糙程度有關。

6、5.實驗中要想得到正確的結論,操作上需注意哪些方面呢?為引導學生實驗建構關于摩擦力的知識,筆者參考杰斯帕伍德巴 瑞問題解決系列(jasper woodbury problem solving series) 5軟件 中的情境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了上述階梯性摩擦力主題學習路線,解決方 案的多樣性隨問題難度的增加而增加,整體考慮學生探究能力目標的逐步 達成。在前四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屮,教師觀察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的參與, 適時恰當地指導思考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由淺入深地探究學習?!皢栴}5”的設置,更有助于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反思實驗,嘗試改良探究 方法和過程。學生仔細冋味本實驗設計的缺陷和疑點,如用手

7、拉動時候無 法確保木塊作勻速直線運動應加以改進等等,思考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物理實驗方法,精確測量數據,有效思維得到了延長。三、創(chuàng)設發(fā)散性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羅杰斯(c. rogers, 1983)認為,學習是彌散性(pervasive)的, 可以使學生的行為、態(tài)度,乃至個性都會發(fā)生變化。6發(fā)散性問題情境, 是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決與學習主題有密切聯(lián) 系的知識,從而深化學生對新知的理性詮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 捷性。創(chuàng)設發(fā)散性問題情景,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各種思想,這些思想可能簡單, 乂可能復雜;可能周密,乂可能偏頗。如果深入探討,可以使學生對某一 問題的性質和解決方案認

8、識得更全面、更深刻,進一步防止思維僵化,思 路狹窄。如在學習了 “托里拆利實驗”后,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教師提出若干發(fā)散性的問題,以考察學生頭腦風暴解決問題的能力:1.把玻璃管子傾斜或換用其他形狀的管子,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仍 為760mm嗎?2把玻璃管上提或下壓(玻璃口不離開水銀面),管內外水銀面的高 度差仍為760mm嗎?3. 若實驗時玻璃管屮冇少量氣體殘留,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會怎樣 變化呢?4. 如果把實驗山平原地區(qū)移到高原地區(qū),情形又是如何呢?5在實驗中,如果在玻璃管頂端開一個小孔,水銀會從小孔噴出來嗎?6在實驗中,如果把水銀換成水,結果會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圍繞主題的發(fā)散

9、性問題,是一種涉及事實積累的有意義學 習,可以啟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系統(tǒng)建構,在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屮進一步透徹地理解托里拆利實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 力??茖W合理設計的發(fā)散性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多加度、多層次地立 體思考,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靈活多元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創(chuàng)設陷阱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慎密思考以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實驗富有趣味性,可以激起學生參與學 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實驗形象直觀,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冇 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意義學習是一種行為、思維和情感主動參與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式 時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學習,這是一

10、種非指導性教學。7為了在義務教育物 理實驗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個人參與,教師在介紹正確思維過程的同時,可 以有意設計一些“陷阱”,讓學牛誤入歧途,引導學牛對問題進行深入探 究,掌握知識點。如在“浮力” 一章中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時,教師將物體緩慢地放入水 容器中,但又沒有完全浸沒在水中時,提出問題:“在這個實驗中,我們 發(fā)現不但體積v在變化,而且深度也在變化,那是不是可以說物體所受的 浮力f的大小也受到深度的影響呢? ”學生觀察思考后或許會萌生不同的看法,不妨讓學生自由爭辯。教師 貝!采用隨機訪問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的方式,再次引導 學生學會觀察,用心探微:將物體

11、完全浸沒在水中,同時改變浸沒的深度, 發(fā)現物體所受的浮力f不再發(fā)生變化。經過課堂研討,學生深刻認識到: 原來體積v的大小是由物體在液體中“侵占”的空間來決定的,與深度無 關。如此有趣味的學習,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l、創(chuàng)設拓展性問題情境,促進學牛后續(xù)發(fā)展拓展性問題情境,是指在學生完成了一定的知識建構后,通過創(chuàng)設拓 展性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進一步深度學習,探究某一問題的多樣化解決 策略,促進學生可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如在學習了 “測量固體的密度”這一內 容后,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提出問題:“現有天平、量筒、燒杯等器 材,請設計多種測量未知液體的密度的方法。要求:說明測量方法及所測 液體密

12、度的表達式,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多,哪一組的方法好?!睂W生情 緒高漲,討論熱烈,紛紛獻計獻策。方法一:先用天平測出燒杯的質量ml,再加入未知液體測出總質量 m2;然后將燒杯中的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體積vo方法二:先在量筒屮倒入左量的未知液體,測出其體積v;再用天 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l,然后將量筒中的液體全部倒入空燒杯中測出總質 量m2。方法三: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未知液體,測出其體積vi;再用天 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l,然后將量筒中的部分液體倒入空燒杯中測出總質 量m2;最后測出量筒屮剩卜'的液體的體積v2o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后得知:由于未知液體在倒的過程中無法全 部倒干凈

13、,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都會導致實驗結果有誤差。止是這些具有挑戰(zhàn)性、探索性的拓展性問題開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力和潛能,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在義務教育物理課堂實驗教學中嘗試拋錨式教學,教師要依據課程標 準和教學目標,積極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支持性的環(huán)境,提供與真實情 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個性化問題情境,以此為“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 事件、解決問題,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構意義,是新課程物理教學的現 實需要和有效策略。同時,在課堂現場也要善于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 勵他們自己生成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項目,為他們的科學索養(yǎng)及問 題意識增殖自主創(chuàng)新的生機內涵。參考文獻1 黃樹生簡說

14、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及其方案規(guī)范j 江蘇教育研 究,2009 (10a).2 jonassen, d. , k. peck & b. wilson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nj: prentice hall. p. 194.3 王超良物理實驗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中的作用j教學月刊(中學 版),2011 (11)4 高文,十海燕拋錨式教學模式(二)j全球教育展望,1998(4).5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2) thejasper experiment : an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m hannafin & s. hooper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