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西方古代自然觀和中國古代自然觀的異同_第1頁
試論西方古代自然觀和中國古代自然觀的異同_第2頁
試論西方古代自然觀和中國古代自然觀的異同_第3頁
試論西方古代自然觀和中國古代自然觀的異同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論西方古代自然觀和中國古代自然觀的異同【摘要】自然觀就是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中西方古代樸素的自然觀 總體上都認為自然界是有規(guī)律的,統(tǒng)一的;強調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同時,二者在哲學,自然科學觀,邏輯等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娟P鍵字】西方古代自然觀 中國古代自然觀 差異與不同【 Abstract】Nature is the general view of nature,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world outlook. Both ancient Chinese and W estern view ofnature

2、in general are the simple thought that there is a law and unity of nature. They also emphasize the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things and do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ut simultaneously,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between them on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logic, etc.【 Key word】acient western nuture aci

3、ent Chinese na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1什么是自然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不只消極地適應而是積極地作用于自然界。在這一相互作 用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對自然界本質的認識。因此,自然觀既不象唯心主義所說的那樣, 只是人的思維的自由創(chuàng)造; 也不象機械唯物主義所說的, 只是思維對自然界的消極反映。 構成自然觀基礎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自然觀就是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不 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唯心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產(chǎn)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處在永恒運動、變

4、化、發(fā)展中的物質世界;自然界一切現(xiàn)象 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自然界的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前提和 基礎;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基礎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任何時代的自然觀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與當時的自然科學發(fā) 展水平密切相關。反過來,它又對自然科學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在歷史上,最先出 現(xiàn)的是神話形態(tài)的自然觀進入階級社會以來 , 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心主義自然觀的對壘 日趨明顯。唯心主義自然觀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唯物主義自然觀大體經(jīng)歷了三個大 的發(fā)展形態(tài)。在古代,人們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不斷運動的整體,由 此形成樸素的自然觀。近代科學深入自然界的各

5、個細節(jié)進行孤立靜止的考察,由此產(chǎn)生 形而上學自然觀?,F(xiàn)代科學則日益廣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種聯(lián)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 發(fā)展著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這一科學的自然觀對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日益發(fā)揮著積極 的作用。2. 中西方古代自然觀的差異2.1 西方古代自然觀的特點希臘哲學中,主體與客體、心靈與自然是十全十美的。笛卡爾開創(chuàng)了“主客二分” 式的哲學主導原則,成立了一個完全分別于古希臘的哲學體系。在笛卡爾看來 , 有兩種 實體 : 一種是精神或心靈、靈魂、自我,性子是能頭腦而無廣延;另一種是物質實體, 包羅人的軀體,其性子是有廣延而不及頭腦。這兩種實體不但性子分別,并且各具有分 別的效力、屬性,這樣,笛卡爾

6、將主觀與客觀、靈魂與物質對立起來,西方哲學的二元 論思維此后開頭。弗蘭西斯培根竭力煽動成長自然科學。他提議:“人的知識和人的氣力合而為一”; “到達人的氣力的路線和到達人的知識的路線是緊挨著的 , 并且險些是一樣的”,煽惑 人們成長科學技能 , 進步人類征服自然的本領 , 創(chuàng)建人對自然的統(tǒng)治。 在康德的哲學中 , 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聯(lián)系被視為一種立法聯(lián)系 :“人為自然立法” ,“自然的最高立 法務必存在于我們心中 , 即存在于我們的冷靜中 , 我們不用借助體驗從自然中去尋覓自 然的廣大次序 , 而是相同, 我們務必按照自然的廣大次序從存在于我們感性和冷靜中的 體驗或許條件里去尋覓自然”。他

7、以為人對外部自然界的聯(lián)系是自主的、能動的,縱然 唯物主義論者以為認識是無法決定物質的。黑格爾則以無比樂觀的筆調寫道:“自然對 人無論發(fā)揮和動用怎樣的氣力 嚴寒、兇橫的野獸、火、水,人總會找到應付這些氣 力的方法,而且是從自然界自己得到這些方法 , 使用自然界來應付自然界自己?!?。費 爾巴哈將神學溶化在人學之中,在他看來,人類可以征服一共器械,也許得到人所必要 的任何產(chǎn)業(yè)。綜上所述,近代西方自然觀對人與自然聯(lián)系的領會具有如下特性 : 第一,主客體二 分。以為靈魂與物質、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是根基分別的兩個范疇, 由此引發(fā)出主體何如領會客體 , 人類何如征服異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題目。第二 , 宣揚人

8、類理性至上論或 自然科學全能論。 以為人類依附科學和理性 , 在征服自然、 改革自然方面有無窮的本領 , 自然只只是是人類征服和改革的方向 , 固然具體的個體氣力是有限的 , 但人類的氣力倒 是無窮的 , 人在改革自然的過程中 , 當下征服不了的困難未來必能征服。2.2 中國古代自然觀點的特點 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 家自然經(jīng)濟思想以及以后的演變, 與西方古代的自然經(jīng)濟思想比較, 除在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暗婪ㄗ匀弧笔堑兰业慕?jīng)濟思想,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 類社會的道。道家從

9、自然哲學出發(fā),主張經(jīng)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 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fā)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 張的刑政。義利思想即關于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guī)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袄敝饕?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 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主張重義輕利, 先義后利。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 提出了各種富國思想見解或政策。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 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

10、賦稅思想對土地課征賦稅 是中國封建社會農(nóng)產(chǎn)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jīng)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國 古代的經(jīng)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于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 的論述。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jīng)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 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 古代的經(jīng)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 大商品生產(chǎn)與交換、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2.3 中西古代自然科學特點的比較2.3.1 古希臘自然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比較 古

11、希臘自然哲學包容哲學和早期各門自然科學,那時哲學和自然科學還沒有分開,沒有單獨分立的學科,后人為了研究方便把有關世界本原論以及對于運動一般規(guī)律的認 識提列出來歸到哲學里 ,形成自然哲學獨特的認知領域。無論是關于物質構成的恩培多克 勒的“四根說”還是阿拉克薩哥那的“ “種子說”以及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論”,都把對 世界本原的認識后來轉移到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層面上。后期的“原子論”的思想已經(jīng)接 近近代化學原子論的基本思想 ,近代化學原子論的創(chuàng)立者道爾頓承認他的原子論得益于 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論”思想 ,大科學家牛頓也認為古代“原子論”對它的科學研究影響 很大。如果說整體論采用的是綜合法,那么“原子論”

12、用的就是分析法。而近代科學總 體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分析法或分解法。認識層次的逐漸分化是近代科學的一大特點, 而這個思想最初來源于古希臘的原子論,沒有原子論也就沒有今天的各種學科。中國古代哲學是帶有濃郁思辨性質的自然觀。如“陰陽說”主張陰陽和諧是一切事 物運動變化的內在原因;“五行說”則認為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組 成,元素之間相鄰相生,相間相克;柳宗元的“元氣說”為萬物都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 而成,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運動變化的原因,張載認為“凡象,皆氣也”, 并提出“一物兩體”“不有兩,則無一”的矛盾論觀點;王夫之的“方動方靜,方靜旋 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理論闡述了

13、動與靜的辯證關系??傊?,我國古代自然觀更多 討論的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和對運動規(guī)律的思辯解說,純粹是各家的主觀臆測。對事物的 認識是從整體角度考慮的,注重的是辨證統(tǒng)一,對問題的討論也只是泛泛而談,不作深 究。2.3.2 中西方數(shù)學方面的比較 西方哲學家喜愛幾何,注重數(shù)學推理和證明。許多哲學家同時也是大數(shù)學家,他們 崇拜數(shù)學,尤以柏拉圖為最。他曾在他創(chuàng)辦的“柏拉圖學院”門口寫有“不懂數(shù)學者不準入 內”的牌子。到了后期,歐幾里德將所有幾何命題通過一組公設推導出來。他的幾何原 本把古希臘數(shù)學推向理論最高峰,開創(chuàng)了公理化方法的先河,使數(shù)學理論首先達到體 系化,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在古代中國, 數(shù)學基本上

14、是一門實用性科學, 學科的發(fā)展隨生產(chǎn)實際的需要而變化, 多為條塊分割型的, 而且集中在代數(shù)領域; 而在古希臘 ,數(shù)學不但著重于向理論方向發(fā)展, 遵循嚴密的邏輯形式,而且創(chuàng)建了一些研究數(shù)學理論的基本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 公理化法等。而中國古代數(shù)學在這方面卻是個空白,雖然中國古代數(shù)學成就不斐,但偏 重于代數(shù)運算,算法很高明,卻沒有形成一套理論體系,知識比較零散,各部分關聯(lián)性 差,沒有形成體系,而且還集中在代數(shù)領域,幾何方面似乎羞于啟齒,即使計算結果的精確度異常的高。如祖沖之把圓周率推算到 3.1415926 至 3.1415927 之間。無論是九章 算術 ,周髀算經(jīng),還是海島算經(jīng)、測圓海鏡、四

15、元玉鑒等都是在算法 上精益求精,力求數(shù)字的準確。這與中國古代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應用,重視天文觀測應用有 關。2.3.3 中西方邏輯方法的比較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論述了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其中歐幾里德的 幾何原本是系統(tǒng)化運用邏輯推理的范例,工具論為后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方法 論基礎。雖然我國戰(zhàn)國時期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中也采用了多種形式的邏輯推理, 如二難推理、類比推理、假言推理或它們的組合,但都僅限于社會學說領域,自然科學 中沒有看到使用邏輯推理,而且即使士大夫高談闊論中運用了邏輯推理,也難以保證邏 輯推理就成為科學研究的普遍工具。史實是在中國古代的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中,找不到用 邏輯推理形成公理

16、化體系的著作。把邏輯推理上升到理論層面上進行系統(tǒng)總結,這只有 在古希臘科學中才能看到,而中國古代的科學缺少這種特殊的東西。因此,東西方自然哲學的思想理論雖然有明顯的相似性, 特別是對世界本原的看法, 無論是中國的“五行說”,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很難說它們之間有什么本質 的差別。但是古希臘自然哲學遵循形式邏輯原則,力求形式的圓滿;而中國自然哲學遵 循辯證邏輯原則 ,注重哲理的思辯 ,不考究命題在形式上的統(tǒng)一; 西方科學有一種刨根究底 窮追不舍的精神 ,注重單個因素的作用; 而中國科學一直把和諧統(tǒng)一作為最高境界 ,注重整 體的完整一致 ,忽視個體的力量。這種科學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古代的自然

17、哲學走向兩個 完全不同的方向。一種是自然哲學進一步理論化,形成嚴密的符號邏輯系統(tǒng),并和嚴格的實驗相接合,形成自然科學理論;另一種是進一步抽象概括,和道德觀念相結合,形成遠離自然科學的倫理哲學。結果 ,西方走上了第一條道路,而中國走上了第二條道路,中國 哲學最終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說教的工具,而自然科學一開始就缺乏嚴密的理論指導,只 憑經(jīng)驗和需要選擇研究方向,所以難以形成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從歐洲古希臘文明和中國古代科學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古希臘科學在思想和方法方 面已接近近代科學的特征, 它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不在于給后人留下了偉大的物質文明, 而在于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

18、法,這才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文 化財富。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技術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古希臘科學偏重理論思維 ,講究思維方式的特點,決定了它必然具有巨大的發(fā)展 潛力,而中國古代科學在這方面卻先天不足,這不能不是制約它發(fā)展,與近代科技失之 交臂的原因。3. 中西方古代自然觀的共性雖然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的自然觀有如此多的差異,但是他們也有很強的共性。這些 共性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總體上都認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認為自然界是有規(guī)律的,統(tǒng) 一的;強調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認為自然界是演化發(fā)展的,并且認為這種演化都是從某種 混沌到秩序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古希臘的Hesiod的神譜里認為第一

19、個神是“開俄斯”即chaos,提出了由“混沌”到大地、星空、山脈、海洋再到萬物的宇宙起源觀點。而中國的莊子中也有類 似的混沌故事,說的是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儵和忽經(jīng)常在 混沌的領地相會,混沌待他們很好。儵和忽商量著要報答混沌的好處,說:“人都有七 竅用來看、聽、吃和呼吸,它卻沒有,我們試著來為他來鑿孔”。一天鑿一個孔,七天 混沌便死了?;煦绫緛硎莻€球型,對稱性為無窮。為混沌鑿七竅實際上將他的對稱性降 低到了只有左右對稱,這樣低對稱性的秩序便產(chǎn)生了。從這點來看,這兩種文明的自然 觀對萬物的起始有著極其相似的見解。中西古代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樸素自然觀:以火、或者水作為世界的本源,比如古希 臘七賢之一泰勒斯認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他們樸素自然觀具有相同的特點:第 一,肯定世界的物質性;第二,具有樸素辨證法的思想因素;第三,力圖從具體的實物 尋找世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