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_第1頁
第四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_第2頁
第四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_第3頁
第四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_第4頁
第四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一、填空題:1、斜裂縫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支座附近的彎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產生 超過了混凝土的 極限抗拉強度而開裂的。2、斜裂縫破壞的主要形態(tài)有:、 、 ,其中屬于材料充分利用的是。3、梁的斜截面承載力隨著剪跨比的增大而。4、梁的斜截面破壞形態(tài)主要有三種,其中,以破壞的受力特征為依據(jù)建立斜截面承載力的計算公式。5、隨著混凝土強度的提高,其斜截面承載力。6、隨著縱向配筋率的提高,其斜截面承載力。7、對于情況下作用的簡支梁,可以不考慮剪跨比的影響。對于 情況的簡支梁,應考慮剪跨比的影響。8、當梁的配箍率過小或箍筋間距過大并且剪跨比較大時,發(fā)生的破壞形式為;當梁

2、的配箍率過大或剪跨比較小時,發(fā)生的破壞形式為 。9、對梁的斜截面承載力有有利影響,在斜截面承載力公式中沒有考慮。10、設置彎起筋的目的是 、 。11、為了防止發(fā)生斜壓破壞,梁上作用的剪力應滿足 ;為了防止發(fā)生斜拉破壞,梁內配 置的箍筋應滿足 。12、梁內設置鴨筋的目的是 ,它不能承擔彎矩。二、判斷題:1、某簡支梁上作用集中荷載或作用均布荷載時,該梁的抗剪承載力數(shù)值是相同的。( )2、剪壓破壞時,與斜裂縫相交的腹筋先屈服,隨后剪壓區(qū)的混凝土壓碎,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屬 于塑性破壞。 ()3、梁內設置箍筋的主要作用是保證形成良好的鋼筋骨架,保證鋼筋的正確位置。( )4、當梁承受的剪力較大時,優(yōu)先采用

3、僅配置箍筋的方案,主要的原因是設置彎起筋抗剪不經濟。()5、當梁上作用有均布荷載和集中荷載時,應考慮剪跨比的影響,取 M ( )Vh06、當剪跨比大于 3 時或箍筋間距過大時,會發(fā)生剪壓破壞,其承載力明顯大于斜裂縫出現(xiàn)時的承 載力。( )7、當梁支座處允許彎起的受力縱筋不滿足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要求時,應加大縱筋配筋率。 ()8、當梁支座處設置彎起筋充當支座負筋時, 當不滿足斜截面抗彎承載力要求時, 應加密箍筋。( )9、梁內設置多排彎起筋抗剪時,應使前排彎起筋在受壓區(qū)的彎起點距后排彎起筋受壓區(qū)的彎起點之距滿足: s smax ()10、由于梁上的最大剪力值發(fā)生在支座邊緣處, 則各排彎起筋的用量

4、應按支座邊緣處的剪力值計算。11、箍筋不僅可以提高斜截面抗剪承載力,還可以約束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延性,對 抗震設計尤其重要。 ( )12、影響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混凝土強度等級,截面尺寸大小,縱筋配筋率,冀緣尺 寸的大小。( )13、鴨筋與浮筋的區(qū)別在于其兩端錨固部是否位于受壓區(qū),兩錨固端都位于受壓區(qū)者稱為鴨筋。 ()14、材料圖又稱為抵抗彎矩圖,只要是材料圖全部外包住彎矩圖,該梁就安全。( )15、為了節(jié)約鋼筋,跨中和支座負縱筋均可在不需要位置處截斷。( )16、設置彎起筋僅用于抗剪時,還需滿足斜截面抗彎和正截面抗彎。( )17、不設彎起筋的梁,不會發(fā)生斜截面抗彎不足。

5、()18、斜拉、斜壓、剪壓破壞均屬于服性破壞,但剪壓破壞時,材料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斜截面承 載力計算公式是依據(jù)剪壓破壞的受力特征建立起來的。()19、設置彎起筋的排數(shù)越多,其抗剪承載力越高。()20、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載力公式中沒有考慮梁的受力縱筋用量對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影響。( )三、選擇題:1、關于混凝土斜截面破壞形態(tài)的下列論述中, ( )項是正確的。A 斜截面彎曲破壞和剪切破壞時,鋼筋應力可達到屈服 B 斜壓破壞發(fā)生在剪跨比較小(一般1)或腹筋配置過少的情況C剪壓破壞發(fā)生在剪跨比適中 (一般 1 3 )或腹筋配置適當?shù)那闆r D 斜拉破壞發(fā)生在剪跨比較大(一般 3 )或腹筋配置過多的情況2

6、、下列影響混凝土梁斜面截面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中,( )項所列有錯?D 縱筋配筋率和縱筋抗拉強度A 剪跨比 B 混凝土強度 C 箍筋配筋率和箍筋抗拉強度3、鋼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計算位置是()D 受壓區(qū)彎起筋彎起點處C 適筋破壞受力特征建立的D 塑性破A 跨中正截面 B 支座中心截面 C 受拉區(qū)彎起筋彎起點處4、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是依據(jù)()A 斜壓破壞受力特征建立的 B 剪壓破壞受力特征建立的 壞受力特征建立的5、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中沒有體現(xiàn)()影響因素。A 材料強度 B 縱筋配筋量 C 配箍率 D 截面尺寸6、受彎構件中配置一定量的箍筋,其箍筋的作用()是不正確

7、的。A 提高斜截面抗剪承載力 B 形成穩(wěn)定的鋼筋骨架 C 固定縱筋的位置 D 防止發(fā)生斜截面抗彎不 足。7、受彎構件產生斜裂縫的原因是()。A 支座附近的剪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剪強度 B 支座附近的正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剪強度 C 支 座附近的剪應力和拉應力產生的復合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D 支座附近的剪應力產生的復合應 力超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8、斜截面破壞有三種形態(tài),其中屬于脆性破壞形態(tài)的有()。A 斜壓破壞和斜拉破壞 B 斜壓、剪壓和斜拉破壞 C 剪壓破壞 D 斜拉破壞9、下列簡支梁的剪跨比的取值范圍中, ( )屬于剪壓破壞A 1 B 3 C13 D 1.410、鋼筋混凝土板不需要進行抗剪

8、計算的原因是()。A 板上僅作用彎矩不作用剪力B 板的截面高度太小無法配置箍筋C 板內的受彎縱筋足以抗剪D 板的計算截面剪力值較小,滿足 V Vc11、受彎構件中配箍率過大時,會發(fā)生()。A 剪壓破壞 B 斜拉破壞 C 斜壓破壞 D 受彎破壞12、選擇抗剪箍筋時,若箍筋間距過大,會發(fā)生()A 剪壓破壞 B 斜拉破壞 C 斜壓破壞 D 受彎破壞13、設置彎起筋抗剪時,彎起筋抗剪公式中Vsb 0.8Asb f y sin 中的系數(shù) 0.8指(A 斜截面破壞時彎起筋沒有屈服 B 與斜裂縫相交的彎起筋沒有屈服C 斜裂縫處的彎起筋在剪壓區(qū)不能達到受拉屈服 D 與彎起筋的彎起角有關的系數(shù)14、計算第二排彎

9、起筋用量時,取用的剪力的設計值為()。A 前排彎起筋受壓區(qū)彎起點處對應的剪力值 B 支座邊緣處對應的剪力值C 前排彎起筋受拉區(qū)彎起點處對應的剪力值 D 該排彎起筋受拉區(qū)彎起點處對應的剪力值15、材料圖也叫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圖,其形狀()。A 與梁上的彎矩包絡圖相同 B 與梁內的縱筋布置情況有關 C 與梁內的箍筋和彎起筋用量有關 D 與梁上的剪力值大小有關16、受彎構件的剪跨比過大會發(fā)生()。A 斜壓破壞 B 斜拉破壞 C 剪壓破壞 D 受扭破壞17、受彎構件箍筋間距過小會()。A 斜壓破壞 B 斜拉破壞 C 剪壓破壞 D 受扭破壞18、受彎構件箍筋直徑過小會()。A 斜壓破壞 B 斜拉破壞 C

10、剪壓破壞 D 影響施工質量19、梁支座處設置多排彎起筋抗剪時,若滿足了正截面抗彎和斜截面抗彎,卻不滿足斜截面抗剪, 此時應在該支座處設置如下鋼筋( )。A 浮筋 B 鴨筋 C 吊筋 D 支座負彎矩筋20、設置抗剪腹筋時,一般情況下優(yōu)先采用僅配箍筋的方案,其原因是()。A 經濟 B 便于施工和設計 C 防止脆性破壞 D 保證抗剪箍筋能夠屈服21、抗剪設計時,規(guī)定: V 0.25 c fcbh0 是為了防止()A 斜拉破壞 B 斜壓破壞 C 受拉縱筋屈服 D 脆性破壞22、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時,其計算位置()是不正確的D 受壓區(qū)彎起筋的彎則應先選定箍筋用量,A 支座邊緣處 B 受拉區(qū)彎起筋的

11、彎起點處C 箍筋直徑或箍筋間距變化處起點處23、梁的斜截面承載力計算時, 若采用即配箍筋又設彎起筋共同抗剪的方案,再計算彎起筋的用量,選定箍筋的用量時,應滿足()。svsvmin B ssmaxCddmin D 同時滿足 svsvmin , ssmax ,dmin24、矩形截面梁上同時作用有均布荷載 q 和集中荷載 p 時,當屬于以集中荷載為主的情況時,其剪跨比的計算公式為()。MapaABCDVh0h0ql025、確定支座處縱筋的截斷位置時,應從理論斷點處向處伸長一段距離,其原因是()。A 防止支座負縱筋在理論斷點處被拉拔出來 B 防止發(fā)生斜截面受彎破壞 C 有足夠的安全儲備 D 防止脆性破

12、壞26 設計受彎構件時,在( )情況下不必繪制彎矩包絡圖布置受力縱筋。A 僅配箍筋的簡支梁 B 有支座負筋的伸臂梁 C 不設置彎起筋的伸臂梁 D 設置彎起筋的伸臂梁27、繪制材料圖時,每根鋼筋承擔的抵抗彎矩應按與()。A 受力縱筋直徑的大小成正比分配彎矩 B 受力縱筋截面面積的大小成正比分配彎矩C 受力縱筋根數(shù)的多少成正比分配彎矩 D 彎起筋截面面積的大小成正比分配彎矩28、設置彎起筋的目的, ( )的說法不確切。A 滿足斜截面抗剪 B 滿足斜截面抗彎 C 充當支座負縱筋承擔支座負彎矩 D 為了節(jié)約鋼筋充分 利用跨中縱筋29、關于材料圖的作用, ()的說法不確切。A 反映材料的充分利用程度B

13、確定縱向鋼筋的彎起位置和數(shù)量C 確定支座負縱向鋼筋的截斷位置 D 防止發(fā)生斜壓破壞30、梁內設置鴨筋的目的是()。A 滿足斜截面抗彎 B 滿足正截面抗彎 C 滿足斜截面抗剪 D 使跨中受力縱筋充分利用31、材料圖越貼近該梁的彎矩包絡圖,則說明()。A 材料的充分利用程度越高 B 材料的充分利用程度越低 C 梁的安全儲備越大 D 越可能發(fā)生斜 截面抗彎不足32、設計受彎構件時, 如果出現(xiàn) V0.25c f cbh0 的情況, 應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V 0.7ftbh0 時,(A 加大截面尺寸 B 增加受力縱筋 C 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 D 增設彎起筋33、矩形、 T 形和工字形截面的一般受彎構件,

14、僅配置箍筋,當A 可直接按最小配箍率 sv,min 0.24 ft 配箍筋 B 可直接按構造要求的箍筋最小直徑及最大f yv間距配箍筋 C 按構造要求的箍筋最小直徑及最大間距配箍筋,并驗算最小配箍率 D 按受剪承載力 公式計算箍筋用量四、簡答題:1、斜裂縫產生的原因是什么?2、鋼筋混凝土梁斜截面破壞有幾種類型?它們的特點是什么?3、影響斜截面破壞類型和承載能力的因素是什么?4、斜壓破壞、斜拉破壞、剪壓破壞都屬于脆性破壞,為何卻以剪壓破壞的受力特征為依據(jù)建立基 本公式?5、對多種荷載作用下的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進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什么情況下應采用集中 荷載作用下的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對剪跨比

15、有何限制?6、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的適用條件是什么?c 是什么系數(shù)?如何取值?7、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時,何時不需考慮剪跨比的影響?8、為什么彎起筋的設計強度取 0.8f y?9、如何選用梁中箍筋的直徑和間距?10、受彎構件設計時,如何防止發(fā)生斜壓破壞、斜拉破壞、剪壓破壞?11、鋼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載力應驗算哪些截面?12、什么叫抵抗彎矩圖(材料圖)?有什么作用?13、如何確定縱向受力鋼筋彎起點的位置?梁內設置彎起筋抗剪時應注意哪些問題?14、什么叫腰筋?有何作用?如何設置?15、什么叫鴨筋、浮筋,說明它們起什么作用?為什么不能設計成浮筋?16、工程實踐中,抗剪設計的方案

16、有哪兩種方案?如何選擇?17、縱向受力鋼筋可以在哪里截斷?延伸長度ld 有何要求?18、為什么要對縱向鋼筋在支座處的錨固長度和數(shù)量有所要求?19、伸入梁支座的縱向受力筋的數(shù)量有何要求?20、簡支梁下部縱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las 有何要求?不滿足要求時,應采取什么措施?21、連續(xù)梁及框架梁伸入支座鋼筋錨固長度有何要求?22、彎起鋼筋的錨固長度有何要求?23、梁內箍筋的形式有哪幾種?24、梁內箍筋的肢數(shù)如何確定?五、計算題:4-1 如圖 4-1 所示,某矩形截面簡支梁,截面尺寸 250 500mm,承受均布荷載設計值為90KN /m(包括梁自重),C25混凝土,箍筋為 HRB335級鋼筋,縱筋為

17、 HRB400級鋼筋。2 25+ 2 182( As 982 509 1491mm2 ),環(huán)境類別為一類。要求:1)當僅配箍筋時,計算箍筋數(shù)量;2)當即配箍筋又配彎起筋時,計算腹筋數(shù)量;3)將以上兩種方案進行配筋比較。題 4-1 附圖箍筋直徑及間距要求如表 1、表 2 所示。)表 4-1注: fc 11.9N /mm2,ft 1.27N/mm2,fy 360N/mm2,fyv 300N /mm2表 4-24-2 某矩形截面簡支梁承受荷載設計值如圖 4-2 所示。采用 C25混凝土,配有縱筋 4 25 ,箍筋為 HPB235級鋼筋,梁的截面尺寸 b h 250 600mm,環(huán)境類別為一類,取 a

18、s 40mm ,試計算箍筋數(shù)量圖 4-2 題 4-2 附圖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復合主拉應力2、斜拉破壞 斜壓破壞 剪壓破壞 剪壓破壞3、降低4、剪壓破壞5、提高6、提高7、以均布荷載為主的簡支梁,以集中荷載為主8、斜拉破壞 斜壓破壞9、縱向受力筋的配筋率10、承擔剪力 承擔支座負彎矩11、V 0.25 c fcbh0mindmin12、抗剪二、判斷題:1、× 2、×3、× 4、× 5、×6、×7、×8、× 9、× 10 、× 11、12、×13、14、 15、×16、&#

19、215;17、18、19、×20、三、選擇題:1、 C 2、 D3、 C 4、 B 5 、B6、D7、C 8、 B9、C10、D11、C12、B13、C 14、A15、A16、B17、A18、B19 、B20、B21、B22、D23、D24、 B 25、A26A27、B28、B29、D30、C31、A32、A33、C四、簡答題:1、受彎構件受到彎矩和剪力的作用。在彎矩和剪力為主的區(qū)段內,在它們產生的正應力和剪應力 共同作用下,在受拉區(qū)產生復合主拉應力 pt ,當 pt 超過混凝土的極限抗拉強度時,將會產生 斜裂縫,會發(fā)生斜截面破壞。2、(1)斜壓破壞:當梁的箍筋配置過多或過密或梁的剪

20、跨比較小時(1),隨著荷載的增加,在剪彎段出現(xiàn)一些斜裂縫, 這些斜裂縫將梁的腹部分割成若干個斜向短柱, 最后因混凝土短柱被壓碎而 導致破壞。( 2)剪壓破壞:當梁內箍筋的數(shù)量配置適當時( 13),隨著荷載的增加,首先在剪彎段受拉區(qū)出現(xiàn)垂直裂縫,隨后斜向延伸,形成斜裂縫。當荷載增加到一定數(shù)量時,會出現(xiàn)一條主要斜裂縫即 臨界斜裂縫。此后,荷載繼續(xù)增加,與臨界斜裂縫相交的箍筋達到屈服強度,同時剪壓區(qū)的混凝土在剪 應力共同作用下,達到極限狀態(tài)而破壞。(3)斜拉破壞:當箍筋配置得過少且剪跨比較大時(3 ),斜裂縫一旦出現(xiàn),箍筋立即達到屈服強度,這條斜裂縫將迅速伸展到梁的受壓邊緣,構件很快裂為兩部分而破壞

21、。以上三種剪切破壞的形式態(tài),就其承載力而言,對同樣的構件,斜拉破壞最低,剪壓破壞較高,斜 壓破壞最高。但就破壞性質而言,均屬脆性破壞。其中,斜拉破壞脆性最突出,斜壓破壞次之,剪壓破 壞稍好。3、(1)剪跨比:是一個無量綱的計算參數(shù),反映了截面承受彎矩和剪力的相對大小。廣義的剪跨比:MVh0以集中荷載作用下的簡支梁,計算截面的剪跨比為:h0均布荷載作用下:h02)混凝土強度等級:混凝土強度對梁受剪承載力的影響很大,梁的抗剪承載力隨混凝土抗拉強度 f t 的提高而提高。3)配箍率和箍筋強度: 箍筋的配箍率:svAsvbsnAsv1bs最小配箍率sv,min0.24 ft f yv有腹筋梁出現(xiàn)斜裂縫

22、以后,箍筋不僅可以直接承受部分剪力,也能抑制斜裂縫的開展和延伸,提高 剪壓區(qū)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和縱筋的銷栓作用,間接地提高梁的受剪承載能力。試驗研究表明,當配箍量 適當時,梁的受剪承載力隨配箍率的增大和箍筋強度的提高而有較大幅度的提高。(4)縱向鋼筋的配筋率:縱向受力筋能抑制裂縫的擴展,使斜裂縫上端剪壓區(qū)的面積較大,從而 能承受較大的剪力, 同時縱筋本身也能通過銷栓的作用承受一定的剪力。 因而縱向鋼筋的配筋量增大時, 梁的受剪承載力也會有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我國規(guī)范中的抗剪計算公式并未考慮這一影響。4、(1)由于斜拉破壞時,斜裂縫一旦出現(xiàn)抗剪腹筋馬上屈服,斜截面抗剪承載力接近于無腹筋梁 斜裂縫產生

23、時的抗剪力,配置的抗剪筋未發(fā)揮作用,不經濟。(2)斜壓破壞時,與斜裂縫相交的抗剪腹筋未屈服,剪壓區(qū)混凝土先壓碎,雖然斜截面抗剪承載 力較高,但抗剪筋未得到充分利用,也不經濟。(3)剪壓破壞時,與斜裂縫相交抗剪腹筋先屈服,隨后剪壓區(qū)混凝土壓碎,鋼筋和混凝土都得到 充分利用,所以斜截面承載力計算公式依據(jù)剪壓破壞時的受力特征建立更為合理。5、當梁承受集中荷載或雖然承受多種荷載的作用,但集中荷載對支座或節(jié)點邊緣所產生的剪力值 占總剪力值 75%以上的情況時采用,如下式所示。1.75AsvV Vuftbh0 fyv sv h0 + 0.8Asb fy sin1s為剪跨比, 1.5 影響)。3 ( 較小時

24、,大多發(fā)生斜壓破壞)3 時,對抗剪強度無明顯6、(1)公式上限值最小截面尺寸:防止發(fā)生斜壓破壞當 hw 4時,V 0.25 c fcbh0 bh當 hw 6時, V 0.2 c fcbh0 b當 4hbw 6,V (0.35 0.025hbw) c fcbh0c 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hù),當C50 時,取 c=1;當 =C80 時,取0.8其間按內插法求得。(2)公式下限值最小配箍率和箍筋最大間距:防止斜拉破壞箍筋的配箍率:AsvsvnAsv1 ,最小配箍率ftsv,min 0.24 )sv bsbsfyv梁中箍筋最大間距:s smax梁中箍筋的直徑:d dmin7、對于以承受均布荷作用為主的矩形截

25、面梁、承受任意荷載的T 形和工字形截面梁,都可不考慮剪跨比的影響,按一般情況的抗剪公式進行計算。AsvV Vu 0.7ftbh0 1.25fyv sv h0 + 0.8Asb f y sins8、考慮到靠近剪壓區(qū)的彎起鋼筋在斜截面破壞時,其應力達不到fy 的不均勻系數(shù)。d9、如表 4-1 、 4-2 所示,且不小于受力鋼筋直徑的 d 。410、(1)當滿足min , s smax ,以及 d dmin 時可防止斜拉破壞;hh( 2)當滿足 hw 4時,V 0.25 cfcbh0; hw 6時, V 0.2 cfcbh0 ; bb4hw 6,V (0.35 0.025hw) c fcbh0可防止

26、斜壓破壞;b b c c 0(3)滿足斜截面受剪承載力公式,配置一定量的箍筋可防止發(fā)生剪壓破壞。11、如圖 4-3 所示。圖 4-3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位置( 1)支座邊緣處;(2)彎筋彎起處;(3)箍筋面積或間距改變處;( 4)腹板厚度改變處。上述截面都是斜截面承載力比較薄弱的地方, 所以都應該進行計算, 并應取這些斜斜面范圍內的最 大剪力,即斜截面起始端的剪力作為剪力設計值。12、抵抗彎矩圖,也叫材料圖,是按實際配置的縱向受力鋼筋所確定的梁上各正截面所能抵抗的彎 矩圖形(簡稱 MR 圖)。抵抗彎矩是構件的內在抵抗,它與構件的截面尺寸、縱向鋼筋的數(shù)量及其布置 有關。( 1)反映材料利用的程

27、度。 顯然,材料圖越貼近彎矩圖,表示材料利用程度越高; (2)確定縱向受力鋼筋的彎起數(shù)量和位置。設計中,將跨中部分縱向鋼筋彎起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用于斜截面抗剪,其數(shù)量和位置由受剪承載 力計算確定;二是抵抗支座負彎矩。只有當材料圖全部覆蓋住彎矩圖,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才有保證; 而要滿足截面受彎承載力的要求,也必須通過作材料圖才能確定彎起鋼筋的數(shù)量和位置;( 3 )確定縱向受力鋼筋的截斷位置。 通過繪制材料圖還可確定縱向鋼筋的理論斷點及其延伸長度,從而確定縱向鋼筋的實際截斷位置。13、若用彎起抗剪,則彎起點的位置應同時滿足 如下要求:如圖 4-4 所示。(1)滿足斜截面抗剪要求:由抗剪計算確定;(

28、 2)正截面抗彎的要求: 材料圖覆蓋彎矩圖。 彎 筋與梁縱軸線的交點應位于按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理 論斷點(或不需要點)以外;( 3)斜截面抗彎: 彎起點應設置按正截面抗彎承 載力計算該鋼筋強度充分利用點以外,其距離應h0s 0 處;2當不滿足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要求時,應適當加密 箍筋或增設鴨筋。 圖 4-4 鋼筋彎起點的位置14、當梁高大于 700mm 或腹板高 hw 450mm 時,應在梁的兩個側面沿梁高度配置直徑不小于8mm 縱向構造鋼筋 (俗稱腰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的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bhw 的 0.1% , 且其間距不宜大于 300400mm 。(1)防止梁過高,混凝土外凸;

29、(2)控制由于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形在梁腹部產生的豎向裂縫;( 3)控制拉區(qū)彎曲裂縫在梁腹部匯成寬度較大的裂縫。15、如圖 4-5 所示:圖 4-5 ( a)吊筋;(b)鴨筋;( c)浮筋(1)當縱向鋼筋彎起不能滿足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彎承載力和抗剪承載力要求時,可設置單獨的僅 作為受剪的彎起鋼筋,稱鴨筋。(2)而不能采用僅在受拉區(qū)有較少水平段的錨固長度的浮筋的形式,以防止由于彎起鋼筋發(fā)生較 大滑移使斜裂縫有過大的開展,甚至導致截面受剪承載力的降低。(3)在次梁和主梁的相交處,由于主梁承受由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其腹部可能出現(xiàn)斜裂縫,并 引起局部破壞。因此規(guī)范規(guī)定應在集中荷載附近 s 2h1 3b 的

30、長度范圍內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以便 將全部集中荷載傳至梁的上部。16、(1)只配箍筋和方案;(2)即配箍筋又配彎起筋方案。前者施工方便但不經濟,后者將跨中多余部分的鋼筋彎起用來抗剪,鋼筋得到了充分的運用,抗剪 鋼筋配筋量較前者小,經濟但施工麻煩。因此,工程實踐當中,對于獨立梁,一般設置采用后者,對于 框架結構的梁一般選擇前者,但也不絕對。即工程實踐中二者都可以選擇。17、(1)鋼筋混凝土梁下部縱向鋼筋不允許截斷,只能彎起。( 2)鋼筋混凝土連續(xù)梁 框架梁支座截面的負彎矩縱向鋼筋不宜在受拉區(qū)截斷。如必須截斷時,其截斷的位置如圖 4-6 所示,及其延伸長度 l d 應滿足表 4-3 的要求。表 4-

31、3 鋼彎矩鋼筋的延伸長度 ld圖 4-6 鋼筋延伸長度和切斷點18、支座附近的剪力較大,在出現(xiàn)斜裂縫后,由于與斜裂縫相交的縱筋應力會突然增大,若縱筋伸 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夠,將使縱筋滑移,甚至被從混凝土中拔出引起錨固破壞。為了防止這種破壞,要 對縱向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和數(shù)量有所要求。19、當梁寬 b 150mm時,不應少于 2 根;當梁寬 b 150mm,可為 1 根。表 4-4 簡支梁縱筋錨固長度20、簡支梁下部縱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las (如圖 4-7)應滿足表 4-4 的規(guī)定。as當縱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符合表 4-4 的規(guī)定時,應采取下述專門錨固措施,伸入支座的水平長度不應小于 5

32、d1)在梁端將縱向受力筋上彎,并將彎折后長度計入l as內,如圖 4-8 所示。as圖 4-8 縱筋向上彎折圖 4-7 縱筋錨固長度 lasas2)在縱筋端部加焊橫向錨固鋼筋或錨固鋼板,如圖4-9 所示,此時可將正常錨固長度減少 5d3)將鋼筋端部焊接在梁端的預埋件上,如圖4-10 所示。端部加焊鋼筋或鋼板圖 4-10 縱筋與預埋件焊接圖 4-11 梁縱筋在中間支座的錨固21、(1)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支座或中間節(jié)點范圍;當計算中不利用其強度時,對光面鋼筋(2)下部縱向鋼筋根據(jù)其受力情況,分別采用不同的錨固長度:las 15d ,對月牙紋鋼筋取 las 12d ,并在滿足上 述條件的前提下,

33、一般均伸至支座中心線;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 (支座受正彎矩作用) ,其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 la ; a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壓強度時(支座受負彎矩按雙筋截面梁計算配筋時) ,其伸入支座的 錨固長度不就小于 0.7l a 。22、彎起鋼筋的彎終點外應留有錨固長度, 其長度在受拉區(qū)不應小于 20d,在受壓區(qū)不應小于 10d; 對光面鋼筋在末端尚應設置彎鉤,如圖 4-12 所示,位于梁底層兩側的鋼筋不應彎起。圖 4-12 彎起鋼筋端部構造( a)受拉區(qū);( b)受壓區(qū)23、(1)封閉式箍筋:采用 135 度彎鉤;2)當 T 形截面梁翼緣頂面另有橫向受拉鋼筋時,也可采用開口式

34、箍筋。如圖4-13 所示。24、梁內箍筋的肢數(shù)如何確定?梁內一般采用雙肢箍筋。當梁的寬度大于 400mm ,且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 4 根時,應設置得合箍筋(四肢箍) ;當梁的寬度很小時,也可采用單肢箍。如圖 4-14圖 4-14 箍筋肢數(shù)圖 4-13 箍筋形式五、計算題:4-1 解題思路: 受彎構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設計題,承受均布荷載,采用抗剪承載力的一般公式 計算,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即僅配箍筋的方案和即配箍筋又配彎起筋的方案。從設計和施工方便角度 考慮,采用前者,從經濟角度考慮,則采用后者。222【解】 fc 11.9N / mm2 , ft 1.27N/mm2, fy 360N /

35、mm2,f yv 300N / mm2 , h0 500 35 465mm1、內力計算11支座邊緣處截面的剪力設計值為: Vqln90(4.2 0.24) 178.2KN2 n 22、驗算截面尺寸是否滿足要求hwb4652501.86 4 ,0.25 c fcbh0 0.25 1.0 11.9 250 465 345.84KN V178.2KN截面尺寸滿足要求3、驗算是否需要按計算配置箍筋0.7ftbh0 0.7 1.27 250 465 103.35KN V 178.2KN 所以應按計算配置箍筋4、箍筋計算:(1)按僅配置箍筋方案 計算單位長度上的箍筋面積Asv 由V Vu 0.7 f tb

36、h0 1.25fyv sv h0得 sAsv V 0.7 f t bh0 178200 103350.42 s1.25f yvh01.25 300 465 箍筋直徑及間距的確定選用 6箍筋( Asv1 28.3mm2 ),雙肢箍, n 2Asv2 28.3則 s sv 132mm0.429 0.426取 s 130mm< smax 200mm (滿足構造要求)即所配箍筋為 6130 驗算配箍率svsv,minbsnAsv1bs0.242 28.3250 1300.241.273000.17%0.10% (滿足要求)2)按即配置箍筋又配彎起筋的方案(有兩種計算方法,工程實踐中多采用方法二,

37、更具有實用性。 方法一 先按構造要求選定6200 的雙肢箍 驗算配箍率svAsvbsnAsv1bs2 28.3250 2000.11%sv,min0.24 ftfyv0.241.27 0.10% (滿足要求)300 計算彎起筋的面積 Asb由V Vu 0.7 f tbh0 1.25fyv Asv h0+0.8Asbfysin 得 sV 0.7 ft bh0 Asb1.25f yvh0s0.8fy sin178200 103350 1.25 3002 28.32004650.8 360 sin452126mm22254.5mm2 ,彎起位置如圖 4-4根據(jù)已有的正截面配筋, 可將中間 1 18

38、彎起 45°角,則 Asb所示。 驗算是否需彎起第二排鋼筋按構造要求,設第一排彎起筋的彎起點距支座邊緣為50mm( s smax 200mm ),則彎起點 D受拉區(qū)彎起點)支座邊緣的水平距離為:該處( D點)的剪力設計值為: VD50 500 25 25 500mm1980 5001980178.20133.20KNAsv 該截面的抗剪承載力為:由 Vcs 0.7ftbh0 1.25 fyv sv h0 s2 28.3103346 1.25 300 465 152.69KN VD 133.20KN200 D由以上驗算,說明第一排彎起鋼筋的彎起點 D 已完全進步由混凝土和箍筋承擔的剪力

39、 Vcs 內,不 cs需要彎起第二排鋼筋。(5)配筋比較: 經過上述兩個方案的計算可見,配置彎起鋼筋后,箍筋的用量減少了,而縱向受拉鋼筋并未增加, 而是得到充分的利用,故第二種方案比第一種方案經濟。方法二根據(jù)已有的正截面配筋,可將中間 1 18 彎起,則 Asb 254.5mm2 ,彎起 45°角,彎起位置如圖 4-4 所示。 計算單位長度上箍筋的面積由V Vu 0.7 f tbh0 1.25fyv Asv h0+0.8Asbfysin 得 sAsv V 0.7ftbh0 0.8fyAsb sins1.25f yvh0178200 10335 0.8 360 254.5 sin450.1321.25 300 465 箍筋直徑及間距確定2選用 6箍筋( Asv1 28.3mm2 ),雙肢箍, n 2200mm ,取 s smax 200mm則 sAsv2 28.3 429mm smax0.429 0.132即所配箍筋為 6200 驗算配箍率svAsvbsnAsv1bs2 28.3250 2000.11%sv,min0.24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