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_第1頁
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_第2頁
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群舒初議舒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休養(yǎng)生息在這塊古老的大 地上。在有關文字資料中,可以查找的文明史,也能夠追溯到 三千多年前。公元前世紀中期,生活在古舒大地上的人 們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舒國”,從而開始了舒城最早的一 段文明史一一“群舒”的歷史。可惜,一是時間太久遠,二是資料不完備,群舒的歷史 概況,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想要一下子說清楚,也實在有 難處。我的這一“初議”,只是就我掌握的文字、考古資料, 講講群舒的來龍去脈、發(fā)展概況、重大事件、版土范圍以及 消亡過程等等,同有興趣的朋友探討探討。一、群舒是皋陶后裔中一支舒氏所立相傳,舒國君侯是皋陶的一支偃姓

2、舒氏后裔。要講清楚“舒”、“群舒”,必須從皋陶說起。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某種原因,我們一行四十余 人不得不從六安步行回舒城。途徑六安卅里鋪時,我們看到 路旁的皋陶墓,不自禁祭奠一番,以表達對這位先哲的敬意當年,皋陶墓一抔黃土,芳草萋萋,高約六米;墓頂自 生一顆小樹,蒼翠碧綠,生機勃勃;墓前立一方碑,碑上鐫 刻“古皋陶墓”四個工整渾厚的大字,碑字為清朝人吳坤修 手書。皋陶是上古時代先哲,與唐堯、虞舜和夏禹,同為上古 “四圣”,公認為“司法鼻祖” 。他是我國先秦歷史中,影響 較為深遠的大人物。史書和考古已驗證,虞舜封皋陶于六(六安) 。后來, 夏禹又把英(湖北英山) 、六分封給他的小兒子。他去

3、逝后, 就安葬在六安。這就是六安古稱“皋城”的原因。皋陶的后人,有李(理) 、江、嬴(秦) 、趙、偃等分支 姓系。其中, 偃姓分支就生活在六安、 英山,以及江淮大地。二、群舒立國凡五百余年 根據史料,夏、商之后,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諸侯, 將皋陶的一支偃姓后裔,按照助周克紂的功績,封為子爵, 讓他們就地立國。于是,在江淮之間,就有了“六、蓼、徐、 宗”和“舒”等諸侯國。這就是“淮夷”諸國。其中,舒國是偃姓后裔中的一小分支舒氏所立。 舒氏部落首領舒應,是皋陶的 35 世孫,受封古舒大地, 建立舒國。自此,他們以國為姓,平順發(fā)展三百多年。到了 春秋中期, 舒君與諸子一下子建立好幾個帶 “舒” 字的

4、小國: “舒、舒蓼、舒庸、舒鳩”等。這就是“群舒” 。春秋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同為淮夷的大國 徐國,兄弟鬩墻,同室操戈,滅亡了舒國。但是,舒君諸子 多英豪,紛紛據險自立,列土守護。他們四面點火,八方冒 煙,攪撓入侵者,捍衛(wèi)故國家園。徐國控制不了局勢,于是 在原先舒國范圍內,出現了多個舒君與諸子建立的帶“舒” 字小國:“舒、舒鳩、舒庸、舒蓼”等等。這四國都是司馬 遷統計的春秋 105 個諸侯國中的四個。如果按照左傳的 注釋,另外,還有“舒龍、舒鮑、舒龔、龍舒” ??梢赃@樣說,一“舒”而成“群舒” ,是抗擊入侵者的 需要,是守護故國家園的產物。現代史學泰斗范文瀾在巨著 中國通史簡編 修訂本中

5、, 曾有一段這樣的論述:“淮水流域 小國有舒(安徽舒城縣)、六(安徽六安縣)、蓼(安徽霍邱縣西北) 。又有舒蓼、舒庸、舒鳩、宗 四小國。大國有徐(安徽泗縣北) 。通稱為淮夷。 ”括號 內注釋也是原文。這里講到的七個小國里,也有史遷總結的群舒里的四 個。它們的所在地,能說明的,也一一注釋出來。他說舒國 在“安徽舒城縣” ,六、蓼轄地也明確注釋。至于舒蓼、舒 庸、舒鳩三個舒姓國的位置,就沒有說。不過,從范老的話中,可以分析出:注出轄地的,是西 周時代就有的各個偃姓小分支封國,而沒有注出轄地的,是 指到了春秋時期,舒國諸子自立諸舒后,一“舒”而成“群舒”,群舒的轄地自然就在原先舒國的轄地,即古舒大地

6、上, 沒有再注釋的必要了。綜上所述可知,自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西周初年,舒 應立舒國;再到公元前七世紀中期,好幾個帶“舒”字國出 現;再到公元前 508 年之前,諸國逐一為楚所滅,群舒立國 凡五百余年。三、群舒諸國先后為強楚所滅群舒是三等小國,在春秋王權衰微、大國爭霸的動蕩歲 月里,為求生存,只能依附西鄰強楚,成為楚國的附庸。后來,東鄰吳國也強大起來。群舒不堪強楚欺凌,背楚 附吳,導致楚兵鎮(zhèn)壓。結果,群舒諸國被各個擊破,兵敗國 除。左傳文公十二年公元前 615年,楚令尹(相國) 成嘉滅舒國,俘獲國君舒平。公元前 601 年,楚莊王滅舒蓼。公元前 574 年,楚共王滅舒庸。公元前 546 年,楚

7、康王命令令尹屈建滅舒鳩。春秋時代,小國、弱國永遠處于被欺凌,甚至被消滅的 境地。但是,在古舒大地上,群舒諸國抗爭過,奮斗過,也 曾上演過一出出活生生的歷史劇。盡管悲劇成分多,但也不 失威武雄壯因素,給人啟迪,催人奮進。東周列國志 ,對楚令尹屈建剿滅舒鳩的戰(zhàn)爭,即舒 鳩之戰(zhàn),曾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從舒鳩角度看,這場戰(zhàn)爭打 得很悲壯,很有知名度。舒鳩之戰(zhàn),一共打了三仗。 第一仗是離城伏擊戰(zhàn):舒吳聯軍戰(zhàn)車合圍,萬箭齊發(fā), 射殺楚先鋒養(yǎng)由基, 副先鋒息桓嚇得倉皇逃跑, 才撿了條命。 養(yǎng)由基大名鼎鼎,可是春秋第一射手,能百步穿楊、百發(fā)百 中的一代名將, 他就這樣, 殞命在古舒大地上, 可憐、 可悲! 但多

8、少也有點羅成式的悲壯色彩, 也可贊, 可嘆! 這一事件, 在古代戰(zhàn)爭史上,也不失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二仗栭山突圍戰(zhàn):屈建和息桓在山高林密的栭山,集 全軍設圍,舒吳聯軍中計失勢,吳軍敗回,舒軍只好退守都 城鳩里。第三仗鳩里保衛(wèi)戰(zhàn):鳩里城城小兵寡,不敵楚軍攻勢, 結果城破陷落,君侯自刎殉國,太子被俘,舒鳩覆滅。十七年后,公元前 529 年,楚平王弒兩王而自立,為取 悅民心,鞏固統治,放回舒鳩太子,讓其復國。其它諸舒: 舒、舒蓼和舒庸也相繼復了國。不過,在公元前508 年,楚國又一次把它們全都消滅了。從公元前 615 年至公元前 508 年,前后百年間,群舒諸 國先后被楚國滅亡, 版土納楚。 從此,

9、 立國五百余年的群舒, 在古舒大地上,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秦漢以后,古舒地置舒縣、龍舒縣,后又合并為舒縣 自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 年),設置舒城縣以來,縣名沿用至今。四、古舒大地上的群舒版土 參照諸多資料,所謂“群舒” ,其實有兩解。 狹義的,就是前面講到的帶“舒”字的舒姓諸國。 廣義的,是淮夷的統稱,指六、蓼、徐、宗等皋陶后裔 中一支偃姓各分支的封國,當然包括帶舒字的群舒諸國在 內。這是運用借代修辭法的說法。關于狹義群舒諸國的版土,歷來史家多有判斷,譬如范 老。我也看到一份今人繪制的春秋地圖,群舒大概位置就在 楚吳兩大國的夾縫之中(歷史地圖春秋地圖)。舒鳩國,在舒城縣城東鄉(xiāng)和肥西縣東部

10、一帶,都城鳩里 (即舒鳩城)就在現在舒城縣城東郊。舒國,在縣城東南,包括廬江、桐城部分。舒蓼國,在縣城西南,包括桐城、潛山一部分。舒庸國,在萬佛湖西南,以及六安一部分。 龍舒國,在曉天,以及岳西、霍山一帶。 至于群舒中的其它國家,圖上沒有,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從舒鳩之戰(zhàn)的三場作戰(zhàn)地點,我們也能估摸出舒 鳩國的大概范圍,并據此也可以推測出其它舒姓諸國的版土 大小。如果這種推測能成立,那么群舒諸國的轄地,豈不是比現在的鄉(xiāng)鎮(zhèn)地域大不了多少據上可知,群舒諸國轄地,就是以現在的舒城縣為中心 區(qū)域,包括各鄰縣的一部分,我們就姑且叫它“古舒大地” 吧。五、群舒的歷史回聲在古舒大地上,群舒已消逝兩千五百多年

11、,但它們綿延 五百余年的厚重歷史,即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也是中華 民族文明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今天重提這個古老話題,是想通過這段文明史的介 紹,提升對家鄉(xiāng)歷史的理性認識, 并引領人們憑吊古人遺跡, 聆聽歷史回聲,進而增強對家鄉(xiāng)熱土的摯愛之情。當然,舒城的歷史,舒城人都會有一定的了解。舒城的 現實情況,應該更不陌生吧。下面我們就到大家都熟悉的地 方,比如鳩里墩、桃城(桃溪)、春秋山去看看吧。舒鳩國的都城,叫鳩里,也叫舒鳩城(老版詞源詞 條)。此城在當年保衛(wèi)戰(zhàn)中被楚軍夷為平地。這一廢墟,人 們稱之為“鳩里墩”。再后來,由于此遺址距離縣城正好九 華里,口語中便成了“九里墩”了??脊膨炞C,這里的春秋

12、 晚期墓葬出土物,有侯王級貴族殉葬青銅器具等百余件,還 有兩段銘文證明墓主是舒國某一君侯,可惜字跡銹蝕嚴重, 難以通讀。離城伏擊戰(zhàn),射殺楚先鋒養(yǎng)由基,副先鋒息桓被嚇得倉 皇逃跑。這一戰(zhàn)績彪炳史冊,鼓舞人心。聯系這一史實,人 們從“離”字很自然想到“逃”字,于是便把這一戰(zhàn)場地名, 改為“逃城”,意思差不多,卻表述了輝煌的戰(zhàn)斗成果。后 來,時間沖淡了人們的歷史印象, 后人的后人漸漸習慣把“逃 城”寫成“桃城”(即桃溪),讀音未變,只是歷史色彩退去, 地域特色顯現了。栭山突圍戰(zhàn),舒吳聯軍中計,導致戰(zhàn)爭形勢逆轉。后人 為記取這一沉痛歷史教訓,此戰(zhàn)場便用大時代稱謂相稱,把 栭山改名為“春秋山”,銘刻在古舒大地上,直至現在。舒國的版土,有一部分在現在的廬江縣內,至今那里仍 有一小鎮(zhèn)叫“舒”,這是合乎邏輯的歷史遺留下的稱謂。但 是,自群舒消亡,至U公元三世紀周瑜時代,已經相隔八百多 年,“舒”縣也早已設置在舒城縣境,有人竟然讓大歷史學 家陳壽把那里判斷為周瑜的籍貫,即周瑜只能是“廬江府舒 村人”了,這不是開史學巨擘的玩笑嗎同時,舒城之所以叫“舒城”,而廬江為什么不叫“舒江”,這是“舒國”、“群舒” 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沉淀,厚重的牢不可破,它豈能因某人 的淺薄語言所能改變也有個別出版物,撿個爭論中的東西當“紅棗”,竟然私自改變傳統的結論,質量如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