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理論研究 目錄 一·對于本課題的界定 1·勞動要素的界定 2·收益的界定 3·參與分配的界定 4·本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 1·以往“勞動者有剩余價值索取權”的理由能否成立? 2·勞動者是否有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可能性? 3·有利于勞動者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因素 4·不利于勞動者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因素 5·部分替代勞動要素參
2、與收益分配的舉措 三·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 1·財政支出對于低收入的調節(jié) 2·財政收入對于高收入的調節(jié) 四·國民收入重新分配中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 1·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形式:取得信貸 2·對勞動者信貸的主要內容 3·對勞動者信貸的主要特點 4·對勞動者貸款需要解決的問題 五·政策建議:工會組織在促進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中的作用 一·對于本課題的界定 1·“勞動要素”的界定 在本課題執(zhí)筆人執(zhí)筆的前一份報告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研究 中,提出“所
3、謂總體勞動者,就是分別承擔了個體勞動者的勞動職能中的一部分勞動職能的一切勞動者的總和?!币虼?,“總體勞動者”應該包括把自己的勞動“與資本相交換”的工人、腦力勞動者-白領勞動者-科技勞動者、作為資本家雇員的經(jīng)理、資本家兼經(jīng)理、純粹的股東五類人。如果再加上自雇的勞動者即個體勞動者,共有六類人提供了勞動。 上述提供勞動的六類人都與分配活動有關。從而,參與分配活動的“勞動要素”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作為他人雇員或自雇勞動者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者付出的勞動(用W1表示) W1+作為他人雇員或自雇勞動者從事腦力勞動的勞動者付出的勞動(用W2表示) W2+作為資本家雇員的經(jīng)理付出的勞動(用W3表示) W3
4、+資本家兼經(jīng)理付出的勞動(用W4表示) W4+純粹的股東付出的勞動(用W5表示) 如果從理論上分析一切勞動要素與收益的關系,那么,至少有“資本家兼經(jīng)理”、“純粹的股東”這兩類勞動者都以股東的身份直接參與了收益的分配。在很多情況下,“作為資本家雇員的經(jīng)理”這一類勞動者也以擁有股票期權的方式直接參與了收益的分配。 但是,考慮到我國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分配形式的認識過程,考慮到我國分配政策與鼓勵資本、技術、管理投入之間的關聯(lián),考慮到我國習慣的語境(“勞動要素”是與“資本要素”、“技術要素”、“管理要素”等要素相對立的范疇),因此,第一,“勞動要素”不可能是指W3,因為經(jīng)理的勞動是作為“管理要素
5、”存在的;第二,“勞動要素”也不可能是指W5,因為股東的勞動是作為“資本要素”存在的;第三,“勞動要素”也不可能是指W4,因為資本家兼經(jīng)理是作為“資本要素”和“管理要素”的復合物存在的。 總之,本課題所說的勞動要素是指W2,即自雇和他雇的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 2·“收益”的界定 廣義的收益是income,即收入。收入至少可以包括三個層次:第一,毛收入,從價值構成上看是(C+V+M);第二,新增收入,從價值構成上看是(V+M);第三,純收入,從價值構成上看是(M)。 在討論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文章中,人們約定俗成地把純收入(M)作為收益。換言之,人們在討論勞動
6、要素如何參與收益分配時,實質上是在討論勞動要素如何分割剩余價值這一種特定的收入,而不討論勞動要素對于其他價值部分的分割。本文也遵從這個約定俗成的說法。 3·“參與分配”的界定 在本課題執(zhí)筆人執(zhí)筆的前一份報告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研究中,提出:“價值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是:提供了被市場承認的活勞動。價值分配的依據(jù)是:擁有對生產要素的權利。價值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和價值分配的依據(jù)是不同的,創(chuàng)造價值并不能夠成為分配價值的依據(jù)?!?#160; 既然價值分配與價值創(chuàng)造無關,而與所有制有關,與所有制所涉及的各種生產要素有關,那么,勞動作為價值形成的要素無權參與分配,但勞動作為勞動者提供的生產要素有權參與價值的分配。因此,
7、“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不應從價值創(chuàng)造的角度進行分析,而應從生產要素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就是分析勞動作為生產要素之一,是以何種方式和以何種數(shù)量分配收益。換言之,就是分析勞動要素的承擔者勞動者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如何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由此形成了本文與其他類似文章的第一個重要區(qū)別: 第一個區(qū)別是:其他文章是從“應然”的角度分析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即分析勞動要素如何“應該”分割剩余價值,而本文是從“實然”的角度分析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即分析勞動要素“實際上”如何分割剩余價值。其他文章基本上是一種道德訴求,而本文是一種基于市場經(jīng)濟運行環(huán)境的實證分析。 分配是決定或改變
8、權利的歸屬。在本文中,權利既可以是所有權,也可以是使用權。換言之,勞動要素參與收益的分配,既可以是參與收益的所有權分配,也可以是參與收益的使用權分配。由此形成了本文與其他類似文章的另外兩個重要區(qū)別: 第二個區(qū)別是:其他文章只把收益的所有權分配當作收益的分配。而本文認為,無論是勞動者獲得收益的所有權還是使用權,都有助于勞動者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應作為工會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三個區(qū)別是:其他文章只把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放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框架內,而本文認為,應該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重新分配這三次分配活動中對于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進行探討。 4·本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課
9、題有解決的問題是:在國民收入的三次分配中,勞動要素W2的承擔者在收益(M)分配中獲得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方式。 具體目標主要有: 在國民收入不同的分配階段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各種可能的形式; 在國民收入不同的分配階段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面臨的問題; 工會能夠發(fā)揮的作用。 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 在初次分配中,討論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建立在這樣一種基礎上:勞動與資本的對立。當勞動者自己的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時,一切勞動所得都歸勞動者所有,不存在從而也不可能索取剩余價值。只有當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僅有自身的勞動力可以出賣,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或“貨幣出資人”得到時,才存在
10、勞動者能否對于剩余價值主張收益權的問題。 所有分析勞動要素能否參與收益分配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判斷基礎:目前我國勞動者(主要指“藍領工人”)的收入太低,或收入狀況不佳,需要改進。這種判斷的基礎是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以來基尼系數(shù)的不斷提高、我國一部分企業(yè)高層管理人員實行的年薪制收入與普通工人低收入的巨大反差等事實。本文也同意這種判斷。但是,分析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對于收益的分配,不能建立在單純的道德訴求上,而應建立符合邏輯的嚴密推導上,建立在對于我國經(jīng)濟運行的客觀分析上,建立在對于我國國情的準確把握上。 1·以往的“勞動者有剩余價值索取權”的理由能否成立? 以往主張勞動者有權索取剩余價
11、值的理論大致有以下幾種“故事版本”: 人力資本說:認為勞動力也是一種資本,是一種投資,它象貨幣資本一樣,也應獲得回報剩余價值。 我們可以把勞動力的投入理解為一種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一樣,都可以也都應該獲得回報否則就沒有人愿意投入這種“資本”。但問題在于,不能說勞動沒有得到剩余價值就沒有回報。每一種投資都能獲得回報:在貨幣資本獲得剩余價值的同時,勞動力這種“資本”也獲得了它的回報工資。所以,人力資本學說不能作為勞動者必然獲得剩余價值的理由。 使用價值源泉說:認為勞動力與資本、土地等一樣,也是使用價值或財富的源泉,因此也應該獲得報償。 毫無疑問,勞動力與資本、土地等一樣,也是使
12、用價值或財富的源泉,同樣對于財富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人投入勞動力,就不可能形成財富。但問題在于,對于形成財富是有益的,就一定可以主張對于剩余價值的權利嗎?這里明顯缺少了邏輯鏈條。對于形成財富必不可少的要素,無疑都要參與對于財富的分割,或者說,所有要素都有權分割財富。類比只能到此為止,從這里不能得出所有要素都有權分割剩余價值的結論。事實上,勞動者獲得的工資,就是勞動力這種要素對于財富的分割。而且,作為形成財富必不可少的各個要素在參與財富的分割時,不一定是要素的天然承擔者參與財富的分割,而是這種要素的所有者在參與財富的分割,例如,奴隸作為勞動者并沒有參與財富的分割,而是奴隸這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
13、在參與財富的分割。因此,說勞動力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從而可以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也理由不足。 生產要素說:認為勞動力與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一樣,都是生產要素,所以也有權分割剩余價值。 這種說法與使用價值源泉說沒有本質區(qū)別,不再贅述。 分配公平說:認為剩余價值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所以勞動者也有權分割剩余價值,否則分配就不公平。 這種說法與馬克思的“剝奪剝奪者”的理論是不同的,它還承認貨幣出資人有權獲得一定的(雖然不是全部的)剩余價值,而不是要徹底否定出資人獲得剩余價值的權利。問題在于:勞動者通過分割剩余價值,是否一定獲得分配的公平? 如果我們把分配的公平理解為分配數(shù)量與投入勞動多少之間的相關關系,那么,
14、分配公平與否要看最終的分配總量,而不是看分配形式。在舊中國的一些企業(yè),老板把伙計的工資改為股權作為對于績優(yōu)伙計的鼓勵。但是,用股權代替工資,在分配上有可能更不公平,因為當企業(yè)業(yè)績不良時,擁有股權而失去工資的伙計可能沒有任何收入。所以,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不一定能實現(xiàn)分配的公平,除非這種參與分配可以實際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 四馬分肥說:這是一種尚未有人提出但在邏輯上有可能被提出的說法,即認為既然在我國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曾經(jīng)存在過對民族資本家的利潤“四馬分肥”的實踐,在今天就仍然可以實行勞動者對于貨幣出資人的剩余價值的部分剝奪。 事實上,“四馬分肥”具有明確的過渡性,它是
15、一個新生的“革命政權”和“革命黨”為了最終剝奪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而采取的過渡性措施。如果不是在革命時期,而是在和平時期,這種過渡性措施只能導致社會沖突、資本外逃和社會生產的崩潰。在當前“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不可能通過剝奪資本的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因此,特殊時期采取的特殊做法不能成為今天勞動者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理由。 綜上所述,所有已知的關于勞動者有剩余價值索取權的理由均不能成立。 2·勞動者是否有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可能性? 所有已知的勞動者有剩余價值索取權的理由都不能成立,并不等于勞動者根本沒有索取剩余價值的可能性。這里,我們探討一下勞動者索取剩余價值在理論上的可能性。
16、如果勞動者沒有對于剩余價值的要求,剩余價值是完全屬于貨幣出資人的,因此,勞動者要求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是要在貨幣出資人的身上割肉。在這個意義上講,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必然形成一種利益的沖突。在這個利益沖突中,雙方都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勞動者要求在工資之外獲得一部分剩余價值,貨幣出資人要求獲得全部剩余價值,而且,雙方的要求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這樣,勞動者要求一部分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就必然引發(fā)勞動者與貨幣出資人之間的利益博弈。博弈的結果,取決于雙方能夠調動多少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資源,取決于雙方各自的實力,取決于雙方努力的程度等。 從理論上講,任何博弈都存在出現(xiàn)任何一種結果的可能性。因此,勞動者
17、要求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并不是沒有可能的。當然,理論上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的博弈結果是兩回事。對于“勞動者參與收益分配”博弈結果進行預測,需要分析博弈中各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有利于勞動者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因素 我國工人階級在憲法中的崇高地位 在我國的現(xiàn)行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按照憲法的規(guī)定,我國的工人階級處于“領導階級”的崇高地位,這是工人階級爭取獲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最大的政治資源。 我國執(zhí)政黨的“依靠方針” 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zhí)政黨,多次反復強調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工人階級是執(zhí)政黨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執(zhí)政黨的
18、階級基礎,因此從理論上講,執(zhí)政黨為了自身的利益,也需要對于作為其階級基礎的工人階級的要求給予滿足。如果“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是當前工人階級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之一,執(zhí)政黨應當全力支持。而且,執(zhí)政黨決定辦的事情,一般來說是沒有辦不成的。 我國黨和政府對于分配不公等問題的關注和決心 我國執(zhí)政黨和政府歷來關心職工群眾的生活,對于職工群眾關心的問題歷來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整頓和規(guī)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笨梢?,黨和政府有決心解決分配不公、分配差距過大等問題。如果職工在工資足額到位的基礎上參
19、與剩余價值的分配,確實有助于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是符合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精神的。 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有助于勞資雙方的和諧 如果職工能夠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那么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必然得到提高,職工對于企業(yè)的關心度也必然提高,從而企業(yè)的貨幣出資人就可以從職工生產效率的提高、職工的合理化建議等方面獲得回報。因此,職工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有助于企業(yè)中勞資雙方的和諧共處。 4·不利于勞動者取得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因素 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與一般分配原則不符 在已知的人類社會中,微觀領域價值的分配取決于對于生產要素的權利,取決于生產要素所有制。這是初次分配的“鐵律”。這個“鐵律”也同樣適用
20、于資本與勞動對立的場合。在存在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的條件下(無論與勞動對立的是單獨的資本家,還是若干股東),勞動者所唯一擁有的是對于自身的使用權,勞動者只能憑借這個“資本”去謀生:勞動者與資本家達成協(xié)議,勞動者以對自身的暫時支配權利(勞動力)與資本家的工資相交換。這樣,資本家獲得了勞動力,工人獲得了工資,雙方平等(在法律意義上的平等)交換,各取所需。工人貢獻了勞動力并獲得了工資之后,雙方的交易已經(jīng)完成,雙方的權利義務已經(jīng)了結,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工人在得到了工資之后還可以參與企業(yè)的利潤分配。工資就是資本家對于工人的唯一承諾。 資本家在履行了對于工人的承諾之后,超過成本的部分自然屬于資本家,如果有剩余
21、的話。這個剩余,就是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就是資本家通過自身在所有制中的優(yōu)勢地位所取得的價值,或者按馬克思的話說是“工人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資本家的這種優(yōu)勢地位就是出資。既然資本對于生產財富是必需的,既然資本都是有主物,既然資本在一般情況下是“稀缺物品”,既然不能得到回報誰也不會投資,那么,在存在勞動與資本對立的條件下,資本家取得剩余價值就是合乎情理的。資本家在付出成本(包括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后,可以取得價值的增值,是資本家進行投資的唯一動機。因此,任何人,只有出資(無論是單個自然人出資還是若干股東出資),都有權取得利潤。在這個場合,奉行的是無歧視原則:任何人,無論其膚色、種族、
22、宗教信仰、國籍、黨派、出身等等,只要出資,一律可以獲得剩余價值的索取權。 勞動力供大于求 勞動力的供求狀況對于勞動者分配的形式也有一定影響。 當勞動力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條件下,勞動者只能獲得工資,而不可能取得剩余價值的分割權或索取權。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條件下,不要說勞動者獲得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勞動者甚至連補償勞動力消耗的價值也難以完全得到。 在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條件下,勞動者有可能憑借其相對稀缺的優(yōu)勢地位,向資本家要求剩余價值的索取權,迫使資本家接受其條件。 但是,即使是在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條件下,資本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寧愿增加工資而不是給予工人剩余價值的索取權。當新增價值(V+M)一定時
23、,資本家給工人增加工資和給工人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在經(jīng)濟上幾乎是等效的:兩者都使資本家實際獲得的收益減少。對于資本家而言,給予工人一定的剩余價值索取權,等于增加了人力成本,從而等于減少了收益。從稅收的角度看,或許資本家更樂于給工人增加工資,而不是給予剩余價值索取權,因為直接增加成本在稅收上更有利于資本家。從工人的角度看,能夠增加工資一般也就感到滿意了,沒有必要非得要剩余價值的索取權。當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極少數(shù)工人由于具有技能上的不可替代性,會憑借其獨特地位迫使資本家接受其要求剩余價值索取權的主張。 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勞動力供給大大超過需求,且由于我國人口基數(shù)龐大、人口增長慣性的作用,至
24、少在本世紀的前五十年內,這種勞動力供過于求的情況不會改變。在勞動力的這種狀況下,勞動者想要安安穩(wěn)穩(wěn)拿地到工資已屬不易,想要拿到剩余價值索取權,難比登天。 法律法規(guī)很難對企業(yè)的貨幣出資人做出分割剩余價值的義務性規(guī)定 假設國家通過有關法律強制實施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索取權,那么勞動者參與收益分配的情況就會出現(xiàn)。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自1978年以來,我國的工作重點從搞階級斗爭轉變到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是硬道理”,發(fā)展經(jīng)濟成了政府和老百姓壓倒一切的客觀需要。發(fā)展經(jīng)濟需要投資,投資需要有回報,需要投資人取得合法的收入,需要投資人打消顧慮。考慮到我國剝奪資本家資本的歷史,考慮到我國長期“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殘
25、酷經(jīng)歷,考慮到最近二十年我國理論界和坊間對于“先富”的一部分人的多次詬病(是否合理暫且不論),投資人的顧慮也確實有存在的理由。為了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十六大”提出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保護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就是為了打消投資人的顧慮,使投資人一心一意在國內投資搞建設。因此,如果這時國家制定有關“貨幣出資人必須把利潤的一部分交給勞動者”的義務性規(guī)定,恐怕只能導致投資人顧慮重現(xiàn),撤資外逃,使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陷于停頓。 5·某些替代“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舉措 人們之所以提出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問題,是因為我國勞動者的
26、工資收入偏低。而勞動者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勞動力的供求關系在總量上和結構上失衡。 雖然我國的國情使勞資雙方在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分配上的博弈結果難以預料,但我們可以通過對于宏觀經(jīng)濟的調節(jié)改善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場機制對于勞動力價格的自發(fā)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當于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作用。 第一,促進勞動力供求總量平衡 當前我國的勞動力供大于求,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勞動力需求,減少勞動力的供給。為了增加勞動力需求,可以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可以廣開就業(yè)渠道,促進勞動力的自主就業(yè);可以增加國家工程的安置性就業(yè)等。為了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應進一步實施節(jié)制生育的
27、政策,加大鼓勵晚育的力度,并可考慮對于婚后自愿不育的家庭進行鼓勵;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規(guī)模(包括擴大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教育的規(guī)模),推遲初次就業(yè)年齡;在勞動強度較大或對身體有害的特殊行業(yè)(如機械、冶金、采掘、化工等),進一步降低退休年齡;有計劃地在一些行業(yè)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分時制(part-time)工作崗位等。 第二,制定并不斷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在勞動力供求總量不平衡條件下,為了確保勞動者的收入可以實現(xiàn)勞動力的更新和發(fā)展,需要用法律或行政的手段限制勞動力市場供求對于決定勞動力價格的自發(fā)作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并根據(jù)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物價水平、通貨膨脹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等因素,對于最低工資水平
28、不斷進行調整,使勞動者分享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果。 第三,開展勞動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指導 在勞動力結構性失衡的條件下,為了促進勞動就業(yè),需要開展勞動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指導。其目標是:使長線的勞動力(相對于某個行業(yè)而言過剩的勞動力)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從而有可能向短線轉移;使失業(yè)的勞動力及時掌握勞動就業(yè)的信息,縮短摩擦性失業(yè)的過渡期限;指導失業(yè)人員充分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劣勢,準確地對自身定位,避免錯過就業(yè)的機會。 三·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 “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再分配中以公平為主。以公平為主,就是通過財政分配,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分配的公平。 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調節(jié)收入
29、分配的差距,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措施:第一,增加針對低收入階層的財政支出,以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第二,增加針對高收入階層的財政收入,以降低高收入階層的收入。 財政分配主要是對于剩余價值的分配,因此,增加針對低收入階層(主要是作為他人雇員或自雇勞動者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勞動者、失業(yè)人員)的財政支出,以及針對高收入階層(主要是作為資本家雇員的經(jīng)理、資本家兼經(jīng)理和純粹的股東)的財政收入,實際上就是再分配領域勞動要素參與的對于收益的分配。 1·財政支出對于低收入的調節(jié) 財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全體國民(包括勞動者)分享的:如財政資金建設的公共設施、政府提供的服務、轉移支付等。 其中,財政支
30、出中的社會保障支出,與勞動者關系最為密切。財政支出中的社會保障支出,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yōu)撫等方面的支出。這些財政支出,也是由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分享,但是,社會保障中的一些內容,勞動者分享的機會更多一些: 一部分社會保障內容主要由勞動者享受。例如,失業(yè)保險主要由勞動者享受,因為勞動者在勞動市場上的地位比其他社會成員更脆弱,更容易失去工作,特別是技術含量較少的勞動者。再如,工傷保險也主要由勞動者享受,因為勞動者遭遇工傷的幾率比其他社會成員高得多。 一部分社會保障內容幾乎完全由勞動者享受。例如,只有低收入階層的人或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才能享受社會救助,享受社會優(yōu)撫的人也往往是低
31、收入階層的人或完全沒有收入的人。 因此,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為社會成員特別是勞動者提供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是勞動者在再分配領域參與收益分配的主要形式。 我國當前在社會保障領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第一,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問題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社會保險是主要的部分,也是唯一需要企業(yè)直接出資參與的部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只覆蓋城市事業(yè)單位、大部分公有制企業(yè)和一部分非公企業(yè),在公有制企業(yè)中仍然有許多企業(yè)未參加社會保險,相當多的非公企業(yè)沒有參加社會保險,有大量的農民工游離在社會保險的大門之外。 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可以避免社會動蕩,使那些因為失
32、業(yè)、工傷、疾病等原因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可以安然度過艱苦的歲月,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其次,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體現(xiàn)了勞動者地位的平等,有助于消除對于一部分勞動者(農民工、從事低技術含量工作的工人、從事臟苦累工作的工人)的歧視,促進工人階級的團結。再次,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體現(xiàn)了納稅*利與義務的對等。無論是公有制企業(yè)的工人,還是非公企業(yè)的工人,無論是城市土生土長的工人,還是剛剛進城的農民工,都是納稅人,都為財政收入做了貢獻,從而都應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務,都應成為財政的社會保險支出的受益人;最后,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可以更好地發(fā)揮社會保障的互助互濟作用。 第二,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問
33、題 雖然財政資金不是社會保障的唯一資金來源,但畢竟財政承擔著“最后支付人”的角色,即當社會保障資金不足時,財政要進行資金的“兜底”。因此,財政資金對于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jīng)濟體制改革之后,我國的隱性失業(yè)變?yōu)轱@性失業(yè)且失業(yè)人數(shù)在膨脹,新舊體制的轉換使我國的企業(yè)(特別是非公企業(yè))的工傷有所增加,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使我國需要靠養(yǎng)老保險支付來維持生活的人急劇增加,這些都使我國社會保障所需要的資金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社會保險工作)開展時間不長,缺乏資金積累,使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捉襟見肘。例如,我國的養(yǎng)老保險由于缺乏資金積累而出現(xiàn)了“空賬運轉”的尷尬局面。 為了使我國
34、的社會保障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可以考慮采取以下措施:開征社會保障稅,以法律的強制性保證應該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yè)和個人及時足額地繳納;繼續(xù)推行國有資產的減持,使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模式由現(xiàn)在實際上的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向積累制過渡。 2·財政收入對于高收入的調節(jié) 財政支出以財政收入為前提。沒有財政收入作為依托,政府就難以保證對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因此,勞動要素在再分配領域參與收益分配,需要以增加財政收入,特別是增加針對高收入階層的財政收入為基礎。有關部門應該通過稅收等手段適當降低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或減少其財產,并通過財政分配把這部分剩余價值轉移到勞動者手中,以達到調節(jié)收入水平、遏制兩極分化、促進共
35、同富裕的目的。 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涉及到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全部十一個應稅項目,最突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薪金所得(如經(jīng)理人員實行的年薪制工資)、勞務報酬所得(如演藝明星走穴、作廣告的收入)、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如企業(yè)家的股權收入)、財產轉讓所得(如商品房炒作者的收入)等。此外,還有在個人所得稅應稅項目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投資所得(如股市大腕在證券市場的差價收入)。 針對高收入階層的主要收入來源,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稅制: 第一,拉開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的累進稅率的檔次。我國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實行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每級的稅率相差5%,全月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500元
36、的部分(第一級)稅率為5%,全月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000元的部分(第九級)稅率為45%??煽紤]增加工薪所得的累進稅率的級數(shù),或在稅基較大的等級中適當提高稅率。 第二,提高勞務報酬所得的加征率或實行累進稅率。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勞務報酬所得實行比例稅率,扣除費用(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后,稅率為2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征收。加征率一般為50%,即稅收征管部門認定“一次收入畸高”(如唱一首歌得到幾萬元),加征后的實際稅率也不過30%。對于畸高的勞務報酬所得,可以提高加征率,也可以改比例稅率為累進稅率,按年計稅,
37、分月預繳,以增加對于畸高的勞務報酬所得的稅收調節(jié)力度。 第三,對于股息利息所得按不同項目分別設立征稅項目,加大對于股票、非政府債券收益的稅收調節(jié)力度。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實行比例稅率,稅率為20%,銀行利息所得與股票股息紅利所得、債券利息所得(政府債券免稅)稅率一樣。事實上,一般勞動者擁有的金融資產主要是銀行存款和政府債券,只有高收入階層才會大量購買股票和非政府債券。因此,可加大對于股票、非政府債券收益的稅收調節(jié)力度,實行按年計稅、累進稅率。 第四,增加投資所得的應稅項目。在我國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關于個人投資收益的應稅項目。事實上,在我國股票市場上,股市大腕很難
38、有作長線的,其收益中絕大多數(shù)不是股息紅利收益,而是股票差價收益。對于這種收益,應在個人所得稅中列為應稅項目,以調節(jié)其收入。 第五,開征遺產稅。遺產稅是世界各國通行的稅種,是對于高收入階層的最終調節(jié)措施。開征遺產稅,可以限制富人的財產數(shù)量,可以限制不勞而獲,可以促進富人后代的積極進取,可以有效地增加財政收入。我國應盡快開征遺產稅。 第六,加強對于高收入階層的稅收監(jiān)管。由于高收入階層往往沒有代扣代繳義務人,或其主要收入不是從本單位取得的收入,或其個人就是法人代表,可以實際控制單位的財務運作,從而高收入階層的偷稅漏稅情況十分嚴重。應加大對于高收入階層的稅收監(jiān)管,有效地調節(jié)其收入。
39、0; 四·國民收入重新分配中勞動要素對于收益的分配 1·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形式:取得信貸 經(jīng)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后,分配進入第三階段重新分配(信用分配)。在這個階段,勞動要素也可以參與收益的分配以取得貸款的形式參與收益的分配。 經(jīng)過前兩次分配之后,雖然所有的社會財富(包括剩余價值M)都確定了所有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已經(jīng)確定所有權的剩余價值的使用權仍然可以發(fā)生變化,勞動者可以參與對于剩余價值使用權的分配。 發(fā)生剩余價值使用權變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從信用供給方進
40、行分析。其一,企業(yè)經(jīng)過財務分配之后,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處于閑置狀態(tài),如企業(yè)利潤中的后備資金在企業(yè)發(fā)生了意外事件或自然災害時才會動用,企業(yè)利潤中用于生產發(fā)展的資金、用于擴大集體消費的資金等需要積累到一定規(guī)模才能使用。其二,擁有股權的個人經(jīng)過初次分配之后,手中掌握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會處于閑置狀態(tài),無論這部分剩余價值是打算用于生活消費還是打算用于投資。第三,財政收入的一部分也會處于閑置狀態(tài),這不僅是因為財政資金的收入與支出之間有時間差,而且因為財政收入有可能大于財政支出而產生財政贏余。這樣,企業(yè)、個人和政府手中所掌握的剩余價值,都可以成為銀行信用資金的來源。 其次,從信用需求方進行分析。在經(jīng)過初次分配
41、和再分配之后,勞動者擁有所有權的貨幣(或財富)數(shù)量已經(jīng)確定,其中一部分勞動者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他掌握的貨幣或財富難以滿足他的基本需要包括生活方面的需要和就業(yè)方面的需要,從而需要進行借貸。 企業(yè)、個人、政府所擁有的閑置剩余價值,為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提供了可能性。勞動者在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貨幣需要為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提供了必要性。剩余價值的提供者和剩余價值的需求者通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彼此聯(lián)系,使勞動者可以以有償、有息的方式取得剩余價值的使用權。這就是在重新分配領域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方式。 2·對勞動者信貸的主要內容 對于勞動者的信貸,從貸款目的上看,主要包
42、括以下內容: 第一,對于勞動者接受勞動培訓的信貸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勞動者隨時可能失業(yè)。勞動者一旦失業(yè),就需要通過適當?shù)膭趧优嘤栒莆招碌膭趧蛹寄?,為重新就業(yè)做準備。但是,勞動培訓本身需要一定的經(jīng)費,這些經(jīng)費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撥款或其他撥款(如工會組織的撥款)的支持,就勢必有至少一部分勞動培訓是需要向接受培訓的勞動者收費的。隨著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新出現(xiàn)的就業(yè)崗位中的技術含量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所需要的勞動培訓的經(jīng)費也相應地越來越多,財政撥款的勞動培訓經(jīng)費就會日益顯得捉襟見肘,從而那些免費的勞動培訓往往是不需要很多經(jīng)費的“大路貨”培訓。而且,一般來說,勞動培訓的費用與相應的勞動崗位的工資水平呈正相關
43、的關系,即現(xiàn)在為了接受勞動培訓而進行的“投資”越大,將來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的工資“回報”就越大。同時,在收費的勞動培訓中,收費越高,接受培訓的人就越少,從而接受該種培訓的勞動者在未來就業(yè)的機會就越大(競爭者較少)。因此,勢必有一些勞動者為了將來的就業(yè)機會而愿意接受收費較高的勞動培訓。問題在于,這些暫時斷絕了收入來源的失業(yè)者未必能夠拿出足夠的錢來接受這樣的勞動培訓。這樣,這些失業(yè)者就需要通過信貸獲得所需要的勞動培訓費用。 第二,對于勞動者就業(yè)的信貸 一部分已經(jīng)失業(yè)或雖然尚未失業(yè)但收入太少的勞動者可能會選擇自主就業(yè),即自己創(chuàng)業(yè)。但是,自主就業(yè)需要一定的資金,用于購置設備、添加人手、辦理手續(xù)、進行采
44、購等。隨著自主就業(yè)人數(shù)的增加,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不需要很多資金的行業(yè)越來越人滿為患,從而自主就業(yè)的門檻會越來越高。這就使選擇自主就業(yè)的勞動者需要通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借貸。 第三,對于勞動者生活的信貸 勞動者無論是否失業(yè),都有可能在生活上發(fā)生困難。生活上的困難是由于相對于支出需要而言的收入太少造成的。一方面,勞動者是支出需要在加大:住房制度改革、醫(yī)療制度改革、教育領域的收費或變相收費等,都使勞動者的支出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勞動者相對于其他社會階層的人而言收入較少: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從而失去收入來源;由于經(jīng)濟環(huán)境原因而失業(yè);非充分就業(yè)(從事臨時性的工作或非全日制工作);低收入;被克扣
45、工資;家庭人口中需要贍養(yǎng)、撫養(yǎng)的人多可以說,勞動者在生活方面是非常脆弱的,家庭成員中一有風吹草動(生病、工傷、添丁、失業(yè)、升學),勞動者的生活就難以為繼。勞動者的這些生活困難,有些并不能或不能完全通過社會保障得到解決,從而,勞動者需要在生活困難時得到貸款。 3·對勞動者信貸的主要特點 第一,無抵押、無擔保。勞動者由于其收入較低而往往積蓄較少,除了少量銀行儲蓄外,金融資產往往很少,即使有一定的財產(如住房),其財產也往往不符合我國抵押貸款的規(guī)定,不可能將其財產作為抵押物。勞動者的個人財產少,也使勞動者很難找到愿意為其承擔風險的擔保人。從而,對于勞動者的貸款,往往既無抵押,也無擔保,只能采取信用貸款的方式。 第二,小額。由于對于勞動者的貸款只能采取信用貸款的方式,加上勞動者就業(yè)、收入的不穩(wěn)定,使銀行或其他貸款機構對于勞動者貸款的風險很大。銀行或其他貸款機構為了降低風險,不可能對于勞動者發(fā)放大額貸款,至多只能對于勞動者發(fā)放小額貸款。 第三,低息以及對于貸款的貼息。勞動者的低收入、低積蓄使勞動者對于高利息的承受能力很低如果利息高到超越了勞動者的承受能力的話,只能使勞動者破產,甚至引發(fā)社會悲劇。所以,低息是勞動者唯一可以接受的貸款利息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風險管理標準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暖系統(tǒng)安裝與環(huán)保監(jiān)測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勞動爭議處理勞動合同范本合同模板3篇
- 海南政法職業(yè)學院《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自由力量訓練課程設計
- 工程施工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制度范文(2篇)
- 超重失重物理課程設計
- 二零二五年度房產拍賣公證合同3篇
- 通信bpsk課程設計
- 船政課程設計
- GB/T 5267.5-2024緊固件表面處理第5部分:熱擴散滲鋅層
- 裝配式疊合板安裝施工方案
- 【學易金卷】2023-2024學年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期末全真模擬提高卷(三)(A4版)(北師大版)
- 學校膳食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和職責
- 2024秋期國家開放大學本科《中國當代文學專題》一平臺在線形考(形考任務一至六)試題及答案
- 期末(試題)-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2024伊利在線測評題
- 安徽省A10聯(lián)盟2025屆高二上數(shù)學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人民日報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船舶建造安全監(jiān)理技術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
- 燃燒仿真.燃燒數(shù)值模擬方法:化學反應動力學模型:燃燒仿真前沿技術與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