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文論復習資料 (1)選擇題第一章 : 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藝觀 ,大體上表述于以 (" 興觀群怨 " 為核心的批評觀 )2、孔子的 "詩可以興 "中的"興",朱熹解釋為 ( "感發(fā)志意 " 和"托物興辭 " )3、孔子在論語 八佾中說: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4、孟子 "以意逆志 "的"意",從他的思想體系及他說詩的狀況來看 ,乃是指(讀者之意 )5、孟子在萬章下 中說:"頌其詩 ,讀其書 ,不知其人 ,可
2、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 ."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 "與民同樂 "的文藝美學思想正是在其 "仁政 "與"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學基礎是孟子的 (" 仁政"理論)7、孟子 "知言養(yǎng)氣 "說中的 "養(yǎng)氣"是指作家應該 (從人格修養(yǎng)入手 ,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 )8、莊子文藝美學思想之核心 ,教材認為是 (崇尚自然 ,反對人為 )9、莊子 "得意忘言 "和"言不盡意 "說主要是指
3、(文學作品要含蓄 ,有回味 ,追求意在言外 )10、 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論偏于浪漫主義、象征主義,這是受到 (莊子較深的影響 )第二章 : 兩漢1、司馬遷認為 :真正偉大的作品 ,大都是作家堅持理想和正確的政治主張 ,而遭到統(tǒng)治勢力迫害后 ,為了抗爭迫 害而堅持斗爭的產(chǎn)物 ,并因而總結(jié)出了 ("發(fā)憤著書 " 說)2、 毛詩大序的作者據(jù)漢書的儒林傳、藝文志應該是 (衛(wèi)宏 )3、 毛詩大序認為 :詩歌創(chuàng)作要合乎 "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而在揭露和批評黑暗方面 ,又必須("主文而譎諫 ")4、 "詩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
4、,發(fā)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這幾句關于情志關系的論述出自 (毛詩大序 )5、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這幾句話出自(司馬遷史記 屈 原列傳 )6、王充論衡的主旨是 ("疾虛妄" )第三章 : 魏晉南北朝1、最早提出 "文人相親 ,自古而然 "這一看法的古代文論家是 (曹丕 )2、提出"詩賦欲麗-這一觀點的是(曹丕典論 論文)3、認為"文以氣為主",因而提出了 -文氣"說的古代文論作品是 典論論文A、文心雕龍 體性B、文賦 C、D、詩品序4、認為
5、 "蓋文章 ,經(jīng)國之大業(yè) ,不朽之盛事 "的古代文論家是 (曹丕)5、在文體論上把文章分為 "四科 "、八種和十類的古代文論家分別是 (曹丕和陸機 )6、提出了 "詩緣情而綺靡 "說的是 文賦.暨音聲之迭代 ,若五色之相宜 ."這里的 "會意 "是指 (具體構(gòu)7、陸機文賦說 :"其會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遺妍 思)雅、艷的五條標準 .這五條標準都是用音樂來比喻 .其中,能真正感動人 )8、對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 ,陸機提出了應、和、悲、 的"悲"是指 (文學創(chuàng)作要能充分體現(xiàn)鮮明的
6、愛憎感情9、魏晉南北朝時期 ,最重要的一部體大思精的古代文學理論、美學理論著作是 (文心雕龍 )10、劉勰對文學本質(zhì)的看法是 (道是其內(nèi)容 ,文是其表現(xiàn)形式 )(" 風即文意 ,骨即文辭 ") 詩品 )11、劉勰提出了 "體性"的概念 ,講的是 (文學作品的體裁風格與作家才性之間的關系12、文心雕龍 風骨篇中的"風格",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認為13、 與文心雕龍一起 ,代表了齊梁時期文學批評最高成就的是(14、鐘嶸文學思想的核心是 (" 直尋 " )詩經(jīng)和楚辭15、鐘嶸評詩 ,把歷代五言詩人分為兩大體系 ,它們的源
7、頭則分別是1、第四章 : 隋唐五代2、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 ("興寄" 和"風骨"說)提出詩歌應該 "骨氣端翔 ,音情頓挫 ,光英朗練 , 有金石聲 "主張的是 陳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4、5、 界皎然的詩論作品除詩儀一卷外 , 最重要的是 詩式提出 "取境"問題,并認為 "取境"有易、難兩種情況的唐代詩論家是 皎然韓愈提出了 "氣盛言宜 "論.所謂 "氣盛"是指作家 仁義道德造詣很高而體現(xiàn)出的一種精神境界,一種人格境6、韓愈的 "不
8、平則鳴 "論,從實質(zhì)上看是繼承了 司馬遷的 "發(fā)憤著書 "說7、8、提出 "文章合為時而著 ,歌詩合為事而作 " 的唐代文論家是 白居易 提出 "長于思與境偕 ,乃詩家之所尚者 " 理論的唐代詩論家是 司空圖司空圖的 "韻味"說,從理論淵源上看 ,是本于 鐘嶸詩品的 "滋味"說10、提出 "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的"四外 "說來論述意境的特殊性質(zhì)的古
9、代詩論 家是 司空圖9、第五章 : 宋金元1、在道與文的關系上 ,歐陽修在答吳充秀才書里的觀點是" 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 "2、提出 "詩窮而后工 "的古代文論家是 宋代歐陽修3、(作文應)"如行云流水 ,初無定質(zhì) ,但常行于所當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態(tài)橫生 ."這段文論出自于 蘇軾的 答謝民師書4、在送參寥師一詩中提出用佛教 "空靜 "觀來說詩的是 蘇軾5、6、7、8、9、蘇軾的所謂 "枯淡 "說,其意思是 指詩應在平淡中隱含豐富的意味和理趣 李清照在論詞提出的著名觀點是詞應&
10、quot; 別是一家 "宋代詩話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 嚴羽滄浪詩話 提出以禪喻詩的 "妙悟 "說的古代詩論家是 宋代嚴羽 提出 "詩有別材 "、"別趣"說的是 嚴羽的滄浪詩話10、批評宋詩 "以文字為詩 ,以議論為詩 ,以才學為詩 "的是 嚴羽11、元好問的論詩十三首第六首 :" 心畫心聲總失真 ,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 ,爭信安仁拜路塵 ." 這是 批評潘岳文格與人格的不統(tǒng)一12、元好問的論詩十三首第八首 :" 沈宋馳騁翰墨場 ,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
11、,合著黃金鑄子昂 ." 這是說 沈宋詩仍襲齊梁詩風 ,陳子昂改革詩風有巨大功績第六章 :明代1、謝榛詩論討論的中心之一是情景問題.他主張 " 情景適會 "2、"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 ,若水月鏡花 ,勿泥其跡可也 ."這個通達的詩論觀點出自 謝榛的四溟詩 話3、李贄 "童心"說的"童心 "就是 真心李贄袁宏道4、提出 "水滸傳者 ,發(fā)憤之所作也 " 的著名觀點的文論家是5、提出詩文應 "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 " 著名口號的是公安派中的 第七章 :清代"
12、; 以文運事 " 和 " 因文生事 "1、金圣嘆對史記和水滸傳作了比較,指出二者分別是2、"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 ,真是一百八樣 .若別一部書 ,任他寫一千個人 ,也只是一樣 , 便只寫得兩個人 , 也只是一樣 ." 這段文論作者是 金圣嘆3、李漁認為戲曲創(chuàng)作在 "立主腦",他的所謂 "主腦"是指一部戲曲的 主要人物和中心情節(jié)4、李漁的一部內(nèi)容涉及戲曲、歌舞、建筑、園林、飲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閑情偶寄5、王夫之的詩學著作頗豐 ,其中一部論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批評、鑒賞的詩話性著作是明詩評選6、"情景名為
13、二 ,而實不可離 .神于詩者 ,妙合無垠 .巧者則有情中景 ,景中情 ."這段詩論出自 王夫之的姜齋詩 話原詩7、自文心雕龍之后理論性和體系性最強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是8、 把創(chuàng)作客體("在物者")分為理、事、情三個方面,把創(chuàng)作主體("在我者")分為才、膽、識、力四個要素的 清代詩論家是葉燮9、 原詩作者認為在才、膽、識、力四個要素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識10、提出詩歌創(chuàng)作要有"神韻"因而提出"神韻"說的詩論家是(王士禛)11、 清人張宗柟輯王士禛論詩之語為帶經(jīng)堂詩話12、沈德鴻的論詩著作是說詩晬語13、沈德
14、鴻在詩歌理論上提出了-格調(diào)-說14、袁枚的詩論著作主要有 隨園詩話15、為了與沈德鴻的-格調(diào)"說相抗,袁枚提出了 -性靈"說第八章:近代1、劉熙載在文藝美學方面的代表作是藝概2、"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這段文論出 自劉熙載藝概3、 近代改良主義小說理論綱領、-小說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啟超的 論小說與群政之關系4、提出小說理論"熏、浸、刺、提"說的清代或近代文論家是 近代的梁啟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6、王國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是7、王
15、國維詞學理論核心是-境界-說;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這段話的作者是梁啟超人間詞話;無我之境,以我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 人間詞話8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這段著名詞論出自王國維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期末填空題總復習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藝觀主要見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他言行記錄的著作論語.2、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3、孔子在論語 陽貨篇中說:"詩可以 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 名.
16、"4、孔子關于文質(zhì)的論述,后來被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成為要求文學作品 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的基本理論, 并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發(fā)展中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5、孟子對儒家文藝思想發(fā)展的突出貢獻在于:其"與民同樂-的文藝美學思想,以及"以意逆志-與-知人記世"的文學批評方法論.6、孟子認為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養(yǎng)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質(zhì),然后才可能寫出好作品,因 此提出了對后世文學批評影響較大的-知言養(yǎng)氣-說.7、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 浩然之氣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說被后人在文論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論文
17、的悠久傳統(tǒng).孟子在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留志,是為得之."10、孟子在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 也.是尚友也."9、11、 莊子崇尚 自然,反對人文,是其文藝美學思想之核心.12、要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達到理想的境界 ,莊子認為創(chuàng)作主體必須進入 "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13、莊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含蓄, 有回味,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往往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而莊子的"得意而忘言&qu
18、ot;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言、意關系的奧秘,此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14、莊子的-得意忘言-說,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注重文學作品要-意在言外"的傳說,并且為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15、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論偏于浪漫主義、象征主義一邊的,均與先秦諸子著作中莊子一書的文藝思想有著較深的關系.第二章:兩漢1、 司馬遷在劉安評價屈原的基礎上 ,更加突出了離騷"怨"的特點,認為-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2、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根據(jù)歷史上偉人的事跡,更概括出-
19、發(fā)憤著書"說,這種說法正是在他評論屈原 及其作品基礎上的擴展.3、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 愁幽思而作離騷.4、漢書的儒林傳、藝文志都認為漢代治毛詩的是毛公,他是趙人,為河間王博士 .因此,毛詩序的作者當是衛(wèi)宏.5、教材指出:毛詩大序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合乎-發(fā)乎情,止乎禮"的原則,而在揭露和批評現(xiàn)實黑暗方面 又必須"主文而譎諫",明顯地反映了儒家文藝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7、毛詩大序還提出了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
20、以戒."毛詩大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 風,二曰賦,三曰 比,四曰 興,五曰 雅,六曰頌."毛詩大序說:"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9、王充自述他寫作論衡的主旨是 -疾虛妄"(佚文篇),這也建立在其自然論的基礎上.10、王充在論衡多處提到-增",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妄增,即是說假話;二是妥增,則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對語言表達來一點夸大其辭的修飾 ,對事情描摹得更鮮明.這種"增"就很像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 夸張 手法.第三章:魏晉南北朝1、典論 論文首先提出的重要問題是作家的才能 與 文
21、體 的性質(zhì)特點之關系.即所謂的"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不應"各以所長 相輕所短".2、曹丕典論 論文把文章分為 四 科八種.3、曹丕典論論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時期的七位作家,他們是孔融、陳琳、 王粲、徐干、 阮璃、應場和劉楨.4、典論論文說,"夫文本而未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5、6、7、曹丕典論 論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議、典論論文特別強調(diào)作家個性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魏晉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學理論批評論著,按時間先后是詩品.書論、銘誄、詩賦.實際上
22、共分亠種文體.,提出了 -文以 氣 為主"的著名觀點.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 、8教材指出:文賦的中心是論述以 構(gòu)思 為主的創(chuàng)作過程.,其中提出了 "詩 緣情 而綺靡"說,對詩歌抒9、陸機在文賦中把文體分為十類,并具體概括了其風格特征 情而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10、在藝術技巧方面,還特別提出了幾個重要的原則,即"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遺妍.暨音聲之迭代,若 五色之相宣."11、陸機在文賦中說:"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遺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會意"是指具體 構(gòu)思,&
23、quot; 遣言-是指詞藻問題,"音聲迭代-指語言的音樂美.12、 陸機對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提出了五條標準,這就是應、和、悲、雅、艷.13、劉勰認為文學的本質(zhì)是:道是其內(nèi)容,文是其表現(xiàn)形式.14、教材認為: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所說的文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含義.廣義的文指的是 宇宙萬物的表現(xiàn)形式,如日月山川動植品類,則是萬物之文.狹義的文當即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文章.15、教材認為:劉勰所說的"道",具有 儒,道佛 三教合流的含義.16、 神思篇列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之首,重點論述了藝術思維中的想象 問題,提出了 -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的創(chuàng)作觀.17
24、、 劉勰提出的"體性"概念,講的是文學作品的體裁、風格與作家 才能(才性)之間的關系.18、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體"的概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形式,二是指文學作品的 不同風格特點."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個性.19、 劉勰提出個性形成有四個的因素:才,藝,學,習,對于先天稟賦和后天培養(yǎng),劉勰能兼顧而不偏廢.20、 劉勰在體性篇中把文學風格歸納為八種基本類型:"典雅 "、"遠奧-、"精約"、"顯附"、"繁縟"、 "
25、壯麗"、"新奇-、"輕靡".21、劉勰提出"風骨"這一文學批評中的重要概念,對后世文學理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風"當是一種表現(xiàn)得鮮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骨"當是一種精要輕健的語言表達.22、魏晉南北朝時期四部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典論 分別是曹丕、陸機、劉勰、鐘嶸.論文、文賦、文心雕龍和詩品的作者23、詩品與文心雕龍 ,代表了齊梁時期文學批評的最高成就24、 在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上,詩品品評了漢魏至齊梁122位詩人的五言詩.25、鐘嶸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尋".26、鐘嶸在詩品
26、序中指出27、鐘嶸詩論的根本主張是提倡28、鐘嶸認為,"詩"是抒情文學 的不良詩風,崇尚清新自然.:詩歌既是人的-心情搖蕩-的產(chǎn)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靈"."自然英旨"(見詩品序),強調(diào)感情真摯.,"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見詩品序).他要改革"雕績滿眼-29、鐘嶸把-滋味”作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為古代文論中的基本美學范疇30、鐘嶸提出了以怨憤為主要內(nèi)容的-風骨"論,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以"風力"為主干,同時-潤之以丹彩",只有-風力"與&
27、quot;丹彩"均備,才是最好的作品.31、鐘嶸所最欣賞的詩人都符合"風力"與"丹彩-均備的標準,這實際上為他所憧憬的"建安風力"樹立了標準.32、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風,三曰賦."第四章:隋唐五代1、 陳子昂的 修竹篇序 ,就是他詩歌革新主張的一個綱領.2、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是陳子昂對齊梁文學提出的尖銳批評.3、"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是陳子昂對齊梁詩風徒具華麗詞藻而匱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陳子昂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對齊梁文學提出了 &quo
28、t;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和"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的批判,從另一方面說,這也體現(xiàn)了陳子昂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 :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重視"興寄"和"風骨“,寄懷 深遠,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鮮明,語言精警.5、陳子昂的代表詩作 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詩登幽州臺歌 都是體現(xiàn)他的詩歌理想的興寄深遠、風清骨峻之作.6、 唐代皎然的詩論代表作是詩式,另有詩儀一卷,全書已佚,只在其他書中有所引錄.7、皎然的詩論,側(cè)重于探討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造精規(guī)律.而他關于內(nèi)在藝術規(guī)律的探討,較為集中的,則是意境的 創(chuàng)造問題.&韓愈在答李翊書中還繼承了孟子
29、的"養(yǎng)氣"說,提出了 "氣盛言宜"之論.9、教材認為韓愈提出的"氣盛言宜-論中的"氣盛",是指作家仁義道德修養(yǎng)很高而體現(xiàn)出的一種 一種人格境界,已不復是抽象的仁義道德教條.精神氣質(zhì),10、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提出了 "惟 陳言之務去-的觀點,使他的古文理論高于前人.11、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則鳴-論,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12、韓愈的"不平則鳴-論,從實質(zhì)上看是和司馬遷提出的 著書-說一脈相承的.&qu
30、ot;發(fā)憤13、白居易的詩歌理論主要集中在他的長文與元九書 中.此外在讀張籍古樂府、寄唐生、府序等詩文中,也體現(xiàn)了同樣的思想.新樂14、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他強調(diào)的重點在于-義",也就是主張用詩歌達到一種功利目的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這明顯地繼承了傳統(tǒng)的儒家文論思想.,即"15、 白居易在詩歌藝術表現(xiàn)上,忽視藝術要含蓄蘊藉的原則,主張要寫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 標其目 顯其志"(新樂府序),這樣寫出的作品,必然會直白露.16、 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提出:&qu
31、ot;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教材認為這是講意境的基本性 質(zhì).,卒章17、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提出 "思于境偕 "的主張,教材認為 ,"思"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作中的 神志 ,即藝術 思維活動 ,但側(cè)重在創(chuàng)作主體的 情志 意趣活動 ;"境"則是激發(fā)詩情意趣并且表現(xiàn)之的創(chuàng)作客體境象 ."境"與" 思"偕往,相互融匯 ,這就構(gòu)成了作品的 意境 世界 .18、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 ,從鑒賞詩歌的角度 ,開宗明義地把 " 味 "作為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提了出 來:&quo
32、t;文之難 ,而詩之尤難 ,古今之喻多矣 ,而愚以為辨于 味 而后可以言詩也 ."19、司空圖提出的 "韻味"說,從理論淵源上看 ,是本于鐘嶸 詩品 的" 滋味 "說,但有了明顯的發(fā)展和深化 .20、 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近而不浮 ,遠而不盡 ,然后可以言 韻外 之致耳 ."第五章 : 宋金元1、歐陽修晚年作 六一詩話 ,開詩論中詩話之一體 .2、教材認為 :在文道關系上 ,歐陽修步趨韓愈 ,重申了 道 對文的重要性 ,認為 " 道勝者 文不難自至 "(答吳 充秀才書 ),反對"道未足而
33、強言 " ,片面追求文辭 .3、 " 詩窮而后工 "是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較重要的詩論思想.4、蘇軾在與謝民師書中說 :作文要 "如 行云流水 ,初無定質(zhì) ,但常行于所當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 文理 自然 ,姿態(tài)橫生 ."5、 在具體的形象描寫上 ,蘇軾提出 " 隨物賦形 "的主張 ,強調(diào)主體在創(chuàng)作時與對象的一種順應而自然的關系.6、 在送參寥師一詩里 ,蘇軾采用了佛教的 " 空靜 "觀來說詩:"欲會詩語妙 ,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 ,空故 納萬境 ."講到了創(chuàng)作主
34、體與創(chuàng)作客體所構(gòu)成的一種最佳精神狀態(tài) . 7、李清照對當時有些人認為詩與詞并無 本質(zhì)區(qū)別 ,詞即長短句之詩的觀點持不同看法 ,著 論詞 一篇,主張嚴格區(qū)分詞與詩的界限 ,提出了詞 " 別 是一家 "的著名觀點 .8、李清照在論詞中提出了對詞創(chuàng)作的一些審美要求 實 "四,要求詞的格調(diào)高雅、典重 .,主要有 :一,勿" 破碎"二,要有" 鋪敘 "三,講" 故9、 嚴羽是宋代著名的詩論家 ,他論詩的代表作是經(jīng)后人編輯成書的滄浪詩話 .10、 嚴羽強調(diào)學詩要以 " 識 "為主,就是說詩人要有高度的審美判
35、斷力 .11、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了 " 妙悟 "說,這是他以 禪 喻詩的核心內(nèi)容 .12、"妙悟"是就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而言的 ," 興趣 "則是"妙悟"的對象和結(jié)果 ,即詩人直覺到的那種詩美的本體、 詩境的實相 .13、"興趣"是"興"在古典詩論里的一種發(fā)展 ,它與鐘嶸所說的 " 滋味 "、司空圖所說的 " 韻味 "有著直接的繼 承關系 .14、嚴羽在滄浪詩話 詩辨里說:"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 興趣,曰 音節(jié).
36、"15、嚴羽在滄浪詩話 詩辨里說:"詩之極致有一:曰 入神.詩而 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蓋寡也 ."16、元好問是金代詩壇上杰出的詩人 ,也是重要的詩論家 ,他所寫的 論詩三十首 絕句 ,上繼杜甫的 戲 為六絕句 ,下開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續(xù)作,影響深遠 .17、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第六首中說 :" 心聲心畫總失真 ,文章寧復見為人 ?千古高情閑居賦 ,爭信安 仁拜路塵 ?"批判了晉代詩 人格與文格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 .18、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第四首說 : "一語天然萬古新 , 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37、 ,未害淵明是晉人 ." 贊揚了陶淵明詩天然渾樸之美 .19、 詞源 是張炎晚年之作 ,是李清照詞論著作 論詞 之后最為重要的一家詞論專著 .20、教材指出 :在詞源中 ,張炎首先確立了 " 雅正 "的審美標準 ;其次 ,他又提出了 " 清空 "的審美要求 ,第 三,他還提出了 " 意趣 "的審美要求 .21、張炎在詞源中說 :"詞要 清空 ,不要質(zhì)實 . 清空 則古雅峭拔 ,質(zhì)實則凝澀晦味 ." 22、張炎在詞源中說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 、洞仙歌 ,王安石的桂枝香 ,姜夔的暗香 、疏影 等詞 "
38、皆 清空 中有 意趣 ,無筆力者未易到 ."第六章 : 明代1 、明代詩論家謝榛的論詩著作主要是 四溟詩話 , 一名 詩家直說 .2、教材認為 ,謝榛詩論討論的中心問題是 " 情景 ",他說:"詩乃模寫 情景 之具"(四溟詩話卷四 ).又說:" 作詩本乎 情景 ,孤不自成 ,兩不相背 ."(同上卷三 )3、教材認為 :謝榛主張情和景應該互相融合 ,而二者的融合取決于 "情景 適會 ".( 四溟詩話卷二 )4、謝榛認為詩有 體、志、氣、韻四要素 .他說 :"四者之本 ,非養(yǎng)無以發(fā)其真 ,非悟無以入
39、其妙 ."(四溟詩話 卷一 ) 5、謝榛認為詩有 興、趣、意、理四格 .這四格其實就是詩歌的四種審美類型6、李贄對文學理論批評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 童心 "說 .7、李贄認為 :"水滸傳者 , 發(fā)憤之所作 也."將之與司馬遷的 " 發(fā)憤著書 " 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 ,給予它與正統(tǒng) 詩文一樣的地位 .8、李贄的 "童心 "說理論觀點與明代前后 七子 派強調(diào)復古摹擬是對立的 ,成為后來公安派 性靈 說的直接的 理論源頭 .獨抒性靈 "的口號 .童心 "說是一致的 ."天下 六才子
40、 書 ". 他的文學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為代表,其中 袁宏道 是公安派的中堅 .他提出了 " 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 "獨抒性靈 "的口號 ,其所謂 "性靈"與李贄所說的 " 第七章 :清代 1、金圣嘆稱 離騷 、莊子、 史記 、杜甫詩、水滸傳、西廂記為 評論尤以評點水滸 、西廂著名 .2、 金圣嘆 是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評家3、金圣嘆對史記和水滸傳作了比較.他說 :"某嘗道水滸傳勝似史記 ,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卻不是亂說 ,其實史記是以文 運事 ,水滸是因文 生事 ." 4、李
41、漁認為戲曲創(chuàng)作要 " 立 主腦".所謂"主腦",是指一部戲曲的主要 人物 和中心 情節(jié) .他說 :"此一人一事 , 即作傳奇之主腦也 ."( 閑情偶寄 )5、王夫之的詩學著作有詩廣傳 、古詩評選、唐詩評選 、 明詩評選 等 .6、王夫之認為 "情景名為二 ,而實不可離 ",情景結(jié)合的方式有三 :一是 "神于詩者 , 妙合無垠 "二是 "巧者則有 情中景 "三是還有一種 " 景中情 ".7、葉燮著作頗豐 ,尤以其詩學著作 原詩 內(nèi)外篇著稱 ,被認為是繼劉勰
42、文心雕龍 后理論性和體系 性最強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 .8、教材指出 :葉燮把創(chuàng)作分成 "在物者 "即創(chuàng)作客體和 "在我者 "即創(chuàng)作主體兩個方面 .9、教材指出 :葉燮把創(chuàng)作客體分為理、 事、情三個方面 ;把創(chuàng)作主體分為才、膽、 識、力四個要素 .10、教材指出 :葉燮把創(chuàng)作主體分為才、膽、識、力四個要素,其中的 識 處于核心地位 .神韻 "說 . 盡得風流 ."11、王士禛詩學著作頗豐 ,清人張宗柟輯其論詩之語為帶經(jīng)堂詩話 最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廣泛影響的詩人和詩論家.其詩歌理論的核心 ,就是 "13、教材認為
43、:王士禛 "神韻 "說主張對審美對象的表現(xiàn)應該做到 "不著一字 ,說詩晬語 .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應有14、沈德鴻選有古詩源 、唐詩別裁集 、明詩別裁集等 ,詩論著作 益于教化 ,提出 " 格調(diào) "說.15、教材認為 ,沈德鴻的 "格調(diào)"指的是 體裁 和 音節(jié) 二者,二者兼美 ,即是他認為有 "格調(diào)"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論詩著作 隨園詩話 中提倡 " 性靈 "說,以與沈德鴻的 " 格調(diào) "說相抗 .17、"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 ,格律不在性情之外 ."
44、; 這段詩論出自清代詩人詩論家 袁枚 所作的 隨園詩話 第八章 : 近代藝概 .1、劉熙載最為后人所推崇的文藝美學方面的代表著作是 2、劉熙載的藝概包括 文概 、 詩概 、 賦概 、詞曲概、書概、經(jīng)義概六個部分 ,以 文學評論為主 .3、教材指出 :藝概以少總多 ,以點帶面 ,史與論并重且能生發(fā) ,在寫作方法上顯示出劉勰文心雕龍 影響的痕跡 .4、在文學方面 ,梁啟超積極倡導 "詩界革命 "、"文界革命 "、" 小說界 革命 ",以與其社會政治改良思想相響應 5、梁啟超前期詩論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記 、 飲冰室詩話 .6、教材認為 :梁
45、啟超在其前期的詩論著作中 ,主張將 "新 思想 "、"新 境界 "、"新 語句 "與傳統(tǒng)詩歌的 "舊 風格 " 相結(jié)合 .7、教材認為 :梁啟超"文界革命 "的核心在于提倡大量引進 " 新名詞 "以"俗語文體 "表達"歐西文思 ".8、梁啟超的小說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譯印政治小說序 、告小說家等文章中 . 其中前者被視為近代改良主義小說理論的綱領、 " 小說界 革命"的宣言 ."說.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期末名詞解釋總
46、復習概要9、 人間詞話 和 宋元戲曲史 是王國維在文學研究方面最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10、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是 " 境界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期末名詞解釋總復習概要 第一章 : 先秦.朱熹解釋為 :興 ,指詩歌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fā)人精神;觀,比較側(cè)重詩歌所反映的社會政治與道德風尚狀況以及作1、"興觀群怨-說:孔子在論語 陽貨中提出之興奮 ,從吟誦、鑒賞詩歌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者的思想傾向與情感心態(tài) .群,指文學作品的團結(jié)作用 .怨,就是文學作品 (詩歌 )干預現(xiàn)實、批評社會的諷諫作 用.2、"盡善盡美 "說:這是孔子在評述 "韶樂"
47、與"武樂 "時對韶樂所下的定義 .他認為舜時的韶樂 ,"既盡善又盡美 ", 原因是因為舜具備了圣德而受禪讓 ,故盡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審美判斷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3、”養(yǎng)氣"說:孟子在孟子 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yǎng)我浩然之氣."提出了 -知言養(yǎng)氣-說.孟子認為, 必須首先使作者具有內(nèi)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yǎng)成"浩然之氣 ",才能寫出美而正的言辭 .這里的 "養(yǎng)氣"當是指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養(yǎng)氣"了,才能"知言",即知道
48、如何寫出好作品 .這種思想影響到文學創(chuàng)作 ,就特別強調(diào)一個作家要從人格修養(yǎng)入手 ,培養(yǎng)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然后才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 ."知言養(yǎng)氣 " 說的 "氣"抓住了人最本質(zhì)的人格蘊涵,因而被后人廣泛地引入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tǒng) ,對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4、"以意逆志 "和"知人論世 "說: "以意逆志 "與"知人論世"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 "以意逆志 "的"意"當是
49、 指讀者之意 ,而"志"則是作者的思想意志 .就是說讀者要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 .但是我們在理 解"以意逆志 "時要聯(lián)系孟子說話的整個意思 .孟子說:"故說詩者 ,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 之."即是認為 ,解釋詩的人 ,不能以個別文字影響對詞句的理解,也不能以個別詞句影響對詩本意的認識 .應當以自己對詩意的準確理解 ,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 "以意逆志"呢?這就要求 "知人論世"了.即應 當深入地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時代背景 .可以說 &
50、quot;知人論世 "是"以意逆志 "的前提 ,而"以意逆志 "則 是"知人論世 "的結(jié)果.孟子的"以意逆志 "與"知人論世 "說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對后世影響極大 ,后世 的大量的詩話、詞話等大抵都是運用這一原則進行文學評論和批評的.5、"虛靜"和"物化"說:"虛靜"是莊子提出的藝術創(chuàng)作論 .他認為 ,要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達到理想境地 ,創(chuàng)作主體必須 進入 "虛靜 "的精神狀態(tài) ,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
51、自己的存在 ,拋棄一切知識 ,達到與道合一 ,這樣才能自由地進行 審美觀照 ,藝術創(chuàng)造力也最為旺盛 .而"物化 "說則要求主體的 "自然 "與客體的 "自然 "合而為一 ,這樣的創(chuàng)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6、"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 "說:莊子的"言不盡意 "說,意即強調(diào)語言文字的局限性 ,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復雜 思維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出來 .這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 ,文學作品要求含蓄 ,有回味 ,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 , 往往是以 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而莊
52、子的"得意忘言"說,則恰恰道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言、 意關系的奧秘 ,此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 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它在魏晉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 ,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 "意在言外 " 的傳統(tǒng) ,并且為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章 : 兩漢7、"發(fā)憤著書 "說:"發(fā)憤著書 "說是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根據(jù)歷史偉大的事跡而概括出來的.他自受宮刑摧殘后 ,因受刺激而更加堅定了其抱負信仰 ,并由此聯(lián)想到多少先賢因遭困厄而發(fā)憤著書 .其"發(fā)憤著書 "說 中的"憤"固然包含
53、了個人怨憤的情緒 ,更主要的 ,乃是"發(fā)憤忘食 ",為珍惜光陰孜孜不倦之謂矣 .8、"諷諫"說: 毛詩大序 提出諷諫說 : "上以風化下 ,下以風刺上 ","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 " ,充分肯定了文 藝批評現(xiàn)實的意義與作用 ,為后來進步的文學家運用文藝來揭露、批判現(xiàn)實的黑暗,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9、"詩六義 "說:毛詩大序說 :"故詩有六義焉 ,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 ,六曰頌 ."它在解釋風、 雅的意義時 ,接觸到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10、
54、"情志統(tǒng)一"說:毛詩大序認為 ,詩歌創(chuàng)作在合乎 "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原則,強調(diào)詩歌是 "吟詠情性"的." 情志"說正確地闡明了抒情言志的特點 ,說明對文學本質(zhì)的認識已進一步深化了.情志說的提出對后來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11、"文氣"說:曹丕的典論論文從研究作家的才能與文體特征關系出發(fā) ,特別強調(diào)了作家個性對文章創(chuàng)作 意義的重要性 ,提出了 "文以氣為主 "的著名論斷 .文章中的 "氣"是由作家不同的個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提
55、倡 "文以氣為主 ",強調(diào)作品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gòu)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tài)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應當體現(xiàn)作家特殊的個性 ,要求文章必須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 12、"詩緣情而綺靡 "說:這是陸機在 文賦 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 .陸機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要求是 :只講緣情而不 講言志,實際上起到了使詩歌的抒情不受 "止乎禮義"束縛的巨大作用 .這結(jié)后來劉勰 "率志委和"說頗有影響 .13、"風骨"說:風骨,是劉勰文學批評中的重要概念 .近人黃侃在 文心雕龍札記 中認為 :"風即文意 ,骨即文辭 &q
56、uot;. 一般以為 ,風是一種表現(xiàn)得鮮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則是一種精要勁健的言語表達 .可以認為 ,風骨這個概念 體現(xiàn)了劉勰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本性的認識,同時 ,也對后世的文學理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4、"自然英旨 "說(直尋說 ):鐘嶸在詩品序中提出的 ,根本主張是提倡自然英旨強調(diào)感情真摯,強調(diào)詩歌應以抒情為主 ,對一切妨礙抒情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xiàn)技巧,他都表示反對 .提倡"直尋"和"自然英旨 ",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要以自然為最高的美學原則 ,強調(diào)感情真實 .既然強調(diào) "直尋"、"自然 ",要求&qu
57、ot;真美 ",自然要反對數(shù)典用事的掉書 袋和拘忌聲病的當時盛行的 "永明體".他說:"觀古今勝語 ,多非補假 ,皆由直尋."即不是借助于掉書袋的數(shù)事用典,而是語言自然明曉 .而對于"永明體",由于禁忌太多 ,苛細瑣碎 ,所以"文多拘忌 ,傷其真美 ".15、"詩有三義 "說:鐘嶸在詩品序中說 :"故詩有三義焉 ,一曰興 ,二曰比 ,三曰賦 .文已盡而意有余 ,興也 ;因物 喻志,比也;直書其事 ,寓言寫物 ,賦也."他將"興"放在第一位 ,正是
58、突出了詩歌的藝術思想特征.鐘嶸認為 ,如何運用興、比、賦的方法來寫作 ,正是創(chuàng)造作品中 "深厚滋味 " 的關鍵所在 .16、"滋味 "論:是鐘嶸用來作為衡量詩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鐘嶸認為詩歌必須有使人產(chǎn)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最早明確提出以 "滋味"論詩的詩歌評論家 .他認為只有 "使味之者無極 ,聞之者動心 "的作品 , 才是"詩之至也 ".鐘嶸的 "滋味"說是古代文論中的基本審美范疇 .第四章 : 隋唐五代17、"興寄"和"風骨&q
59、uot;說:這是陳子昂詩歌革新的主要主張 ,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重視 "興寄"和"風骨",寄懷深遠 ,言之有 物,因物喻志 ,托物起情 ,意象鮮明 ,語言精警 .18、"取境"說:這是皎然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問題的論述 .他關注到了詩歌的 "取境 "有易、難兩種情況 ,而后一種則是 前代詩論家很少觸及的 ,然這又是創(chuàng)作的實情 .即有時要在有些創(chuàng)作靈感的基礎上 ,繼之以艱苦的構(gòu)思 ,根據(jù)詩 情、詩意的需要 ,深入采掘 . 皎然詩論正視這種情況 ,這是難能可貴的 .19、"不平則鳴 "說: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
60、"不平則鳴 "理論 .他的"不平則鳴 ",包括抒發(fā)各種類型的情 志.因此 ,從本質(zhì)上看 ,"不平則鳴 "應是和司馬遷提出的 "發(fā)憤著書 "說一脈相承 ,進而更進一步發(fā)展了司馬遷的 "發(fā)憤著書 "理論 .20、"氣盛言宜 "說:這是韓愈在答李翊書中繼承孟子"養(yǎng)氣 "說而提出的詩論 .這里所謂的 "氣盛",是指作家的仁義道德修養(yǎng)造詣很高而體現(xiàn)出的一種精神氣質(zhì),一種人格境界 .先道德而后文章 , 人品與文品的統(tǒng)一 ,這本是傳統(tǒng)儒家的重要文學思
61、想 ,而韓愈則對此作了較為深入的闡發(fā) ,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文學理論 .21、"為時 "、"為事"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提出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他所謂的 "為時 "、"為事 ",具體地說就是 "救濟人病,裨補時缺".所謂"救濟人病",就是主張用同情、 憐憫的筆墨,來抒寫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 ."裨補時缺",就是 要用詩歌來暴露 "時缺 ",提示時政的弊端 .白居易的詩論雖然總的來說應該列入儒家文藝思想的大范圍中,但又有很大的發(fā)展、 突破 ,他揚
62、棄了儒家文論中保守、 消極的內(nèi)容 ,而將其積極、 進步的內(nèi)容發(fā)展到了最高程度 .22、"韻味 "說:司空圖提出的 "韻味 "說,從理論淵源上看 ,是本于鐘嶸詩品的 "滋味 "說.他自覺強調(diào)意境的特 殊內(nèi)涵 ,即豐富的審美韻味 ,而且 ,他比鐘嶸更自覺地把 "味"作為論詩的原則和衡詩的標準 .這些對詩歌意境理論的深入而精辟的闡述 ,對后世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23、"四外 "說:司空圖所說的 "四外",指"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 ",&q
63、uot;象外之象 "," 景外之景 ".所謂"韻外之致 ",應該是 指意境作品表層文字、 聲韻覆蓋下的無盡情致 ;"味外之旨 " 則應是側(cè)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啟人深思的理趣 而" 象外之象 "和"景外之景 " 則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層描繪的形象之外,還能讓鑒賞者聯(lián)想到、但又朦朧模糊的多重境象 .這些對詩歌意境理論的深入而精辟的闡述 ,對后世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24、"思與境偕 "說 "思與境偕 "說是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提出"長于詩與
64、境偕 ,乃詩家之所尚者 " 的論說,這實際上是在講創(chuàng)作時如何構(gòu)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對劉勰 "神與物游 "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 思", 可理解成創(chuàng)作中的神思 ,即藝術思維活動 ,側(cè)重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志意趣活動 ;" 境",是激發(fā)詩情意趣并且表現(xiàn)之的創(chuàng)作客 體境象 ."思與境偕 "說明藝術思維是與具體物象相結(jié)合的,"境"與"思"偕往 ,相互融會 ,這就構(gòu)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第五章 : 宋金元25、"詩窮而后工 "說 :"詩窮而后工 &quo
65、t;是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個問題 :一是詩人窮而 "自放 ",能與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較純粹的審美關系;二是郁積的情感有助于詩人" 興于怨刺 ",抒寫出更為曲折入微卻又帶有普遍性的人情,這是對前人思想的深入發(fā)展26、"空靜 "說 蘇軾在送參寥師一詩里 ,用佛教的 "空靜 "觀來說詩 :"欲令詩語妙 ,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 , 空故納萬境 ", 講到了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所構(gòu)成的一種最佳精神狀態(tài).27、"傳神 "論:蘇軾發(fā)展、豐富了前人
66、"傳神"的美學思想 ,從詩與畫共通規(guī)律入手 ,探討形似與神似的關系 ,強 調(diào)藝術地表現(xiàn)客觀事物時 ,要以典型化的 " 形"來集中傳達出客體之物的生命內(nèi)涵 "神".通過對特殊的 "形"的描 寫表現(xiàn)出其內(nèi)在的 " 理",從而達到傳神的目的 .28、詞"別是一家 "說:這是李清照在 論詞 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觀點 ,力主要嚴格區(qū)分詩與詞的界限 ,反對以詩 的粗疏的格律來破壞詞的音樂美 . 6、"妙悟"說:妙悟是嚴羽以禪喻詩的核心內(nèi)容 .在佛教禪宗里 ,妙悟本指主體對
67、世界本體 " 空"的一種把握 .就詩而論 ,妙悟即真當是指詩人對于詩美的本體、詩境的實相的一種直覺.而" 悟有淺深 ",每位詩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完美地遵循這種藝術規(guī)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詩歌的審美價值的不同 ,亦即形成了諸家體制的高下之分29、"妙悟 "說 嚴羽在滄浪詩話 .詩辯中說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 ,詩道亦在妙悟 ."" 妙悟"是嚴羽以禪喻詩的 核心 ."妙悟"本是佛教禪宗詞匯 ,本指主體對世間本體 "空"的一種把握 ,就詩而言 ,&quo
68、t;妙悟即真 "當是指詩人對于詩美的本體、詩境的實相的一種真覺 ,一種感悟 .他說 :"惟悟乃為當行 ,乃為本色 ."由于 "悟有淺深 ",各個詩人悟 的深淺不同 ,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詩歌的審美價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諸家體制的高下之別 .按照 "妙悟 "說的觀點 ,詩應寫得 " 羚羊掛角 ,無跡可求 ",而孟浩然的許多山水田園詩善于將禪意融入詩心,使詩境與禪意合一 ,因而詩歌顯得超脫空靈 ,意境悠遠 ,余味無窮 ,盎然的詩意中又富于禪意 ,這在嚴羽看來是 "一味妙悟 "之作."妙
69、悟 "是創(chuàng)作才能的一種表現(xiàn) ,與"學力 "沒有必然的關系 .詩人要把領會詩歌藝術的特殊性作為詩人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的條 件30、"興趣 "說: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提到的 "興趣",實是 "妙悟"的對象和結(jié)果 ,即指詩人直覺到的那種詩美 的本體、詩境的實相 ."興趣 "的"興"在古典詩論里的一種發(fā)展 ,與鐘嶸所說的 "滋味 "、司空圖的 "韻味 "有著直 接的繼承關系 ,都概括出詩歌藝術的感性直觀的特點及其所引起的豐富雋永的審美趣味.31、詩有"別材""別趣"說:嚴羽以"別趣"、"別材"之說反對宋人 "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 " 、"以才學為詩 ". 所謂"別材 ",是從創(chuàng)作主體上講的 ,而這種詩人的特別才能主要地便體現(xiàn)在"妙悟 "上.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玉米種植中的葉色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及調(diào)控》論文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油氣管道安全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fā)展前景及規(guī)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施工套件軟件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fā)展前景及規(guī)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彈簧卸扣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fā)展前景及規(guī)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客運教練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fā)展前景及規(guī)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小學語文畢業(yè)升學考試全真模擬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案例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商業(yè)大麻除濕機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fā)展前景及規(guī)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醫(yī)院管理軟件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fā)展前景及規(guī)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小學語文畢業(yè)升學考試全真模擬卷(口語表達訓練與評價體系試卷)
- 2025-2030兒童房家具市場發(fā)展分析及行業(yè)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城市規(guī)劃設計計費指導意見》2017修訂稿
- 盤扣式腳手架高支模計算書
- 公路工程資料員培訓(總體)課件
- SY∕T 7298-2016 陸上石油天然氣開采鉆井廢物處置污染控制技術要求
- 核科普知識學習考試題庫(400題)
- 六年級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教學設計(共16篇)
- 線面平行判定定理
- 輪扣式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
- abb繼電保護615系列操作手冊
- 甘肅省審圖機構(gòu)
- 挖掘機部件英語對照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