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明法_第1頁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明法_第2頁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明法_第3頁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明法_第4頁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明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明法(一)創(chuàng)新“三境”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境:這是指對目標的企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階段)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歷盡艱辛,積極醞釀)3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頓悟閃現(xiàn),豁然開朗)(二)創(chuàng)新“三力”通常包括發(fā)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g)的幾種基本能力:流暢力、變通力與獨創(chuàng)力。1、流暢力(fluency)指單位時間內產生觀念的多少。如果以“空罐子有什么用?”作為問題,了解在一定時間內能寫出多少答案來。假如某學生寫出:“做帽子、做鞋子、裝水、做桌子、做花盤”等五項,那么該學生的流暢力為6分

2、;另一學生寫出10項,則流暢力為10分。“行云流水,下筆有神”,“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意念泉涌”等都是流暢力高的表現(xiàn)。2、變通力(fiexibility)指的是不同分類或不同方式的思維,從某思想轉換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種不同的新方法看問題。還是以“空罐子有什么用?”作為問題,假如某學生寫出:“做煎鍋、咖啡壺、水壺、茶壺、烤面包機”等五項,那么該學生的流暢力為5分,因這5項都屬烹飪用具類,所以他的變通力只有1分;如果他寫出的是“煎鍋”(烹飪用具類)、“裝水”(容器類)、“鐘鈴”(音樂類)、“盾甲”(防護類)、“花籃”(工藝類),那么他的變通力為5分?!案F則變、變則通”,“山重水復疑無路,

3、柳暗花明又一村”,“隨機應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都與變通力有關。3、獨創(chuàng)力(originality)指反應的獨特性,即“與別人看同樣的東西,卻能想出與別人不同的事物”,“萬綠叢中一點紅”。獨創(chuàng)力由某一項反應在全體反應中所占的比例來決定,雷同越少,獨創(chuàng)力就越高。通常根據(jù)學生反應的統(tǒng)計結果來決定。動腦思考“創(chuàng)新是(像)”例如:創(chuàng)新像打牌,誰知道他下一步出什么(時時求變)。創(chuàng)新像籃球,從各個角度看都是正面(沒有對錯)。創(chuàng)新就是“空白”,是道德經(jīng)中的“無”(只要有畫布,所有的構思必集中于畫框中;只要有框,所有的創(chuàng)意必被局限)。創(chuàng)新像少女的心,有時多云有時情(時時求變)。創(chuàng)新就是一鳴驚人,讓

4、你脫口說“哇噻”。(三)創(chuàng)新“七法”1、腦力激蕩法腦力激蕩(brainstorming)是美國奧斯朋博士所倡導的,它是利用集體思維的方式,使思想相互激蕩,發(fā)生連鎖反應,以引導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法。腦力激蕩會議,通常以18人以下組成為宜。在班級教學中,可以小組方式或分組實施,也可以全班參加,有時也邀請對這一問題有研究的人士參加;或邀請一些新人來,以轉變班級的氣氛,使討論的方式不會呆板。在教室中使用腦力激蕩的步驟如下:選擇說明問題選擇的問題范圍要狹小,且能具有分歧性的答案。例如“怎樣使班上保持整潔?”或“替輔導室的信箱取一個名字”等問題,以一般小朋友所熟悉,且較簡單,又可隨便談論的問題最恰當。問題選妥

5、后,老師應對這個問題加以說明,例如“信箱的名字”,希望愈新奇活潑愈好,讓大家都喜歡。(1)說明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第一,不要批評別人的意見。第二,觀點、意見越多越好。第三,自由思考,應用想像力,容許異想天開的意見。第四,能夠將別人的許多觀點,加以組合成改進的意見。(2)組織并激發(fā)團體的氣氛目前在小學班級中,大多為五六十位小朋友,要使用腦力激蕩術,有時候的確十分困難。因此,用分組的方式,并由小朋友推選一位主持人,教師進而激發(fā)他們討論的氣氛,也就是造成一個自由、愉快而又愿意表達的情境。(3)主持討論會議各小組分開討論,教師可提供下列問題,供腦力激蕩時采用:第一,其他用途它有哪些其他用途?將它改良后有何其

6、他用途?第二,改變它像什么?它提供哪些啟示?第三,修改如何將它扭曲成新的形狀?如何改變它的顏色、大小、形狀、聲音、氣味?第四,擴大能增加些什么而使它改變?第五,縮小能不能使它變小、變短、變輕、變低?能不能使它分割或刪去某一部分?第六,代替能不能將它改作其它用途?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第七,重組能不能將各部分交換?能不能改變程序或重組因果關系?第八,反轉能不能將它反轉?能不能扮演相反的角色?第九,聯(lián)合能不能將各部分聯(lián)合?能不能將目標合并?第十,變形能不能改變其形式?能不能將它燒灼、鉆洞、涂漆?(4)記錄大家所提出的意見或觀點每一小組應推選一位或二位記錄,將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下來。(5)共同定標準

7、并評估,以選取最好的意見腦力激蕩術的使用,特別強調轉緩判斷及批評,以克服對于創(chuàng)造力的阻礙。這種技巧重在鼓勵學生產生許多構想,包括荒誕和愚蠢的想法。希望這些構想能夠引導學生想出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構想,但最后仍須依據(jù)問題的目標定下評估的標準,以選取好意見采用。以下舉一實例說明此種方式:討論的問題:母親節(jié)買什么禮物送給媽媽?當問題提出后,盡量鼓勵學生發(fā)表意見,教師將學生的意見條列在黑板上,例如學生提出的構想有:化妝品、自制卡片、購買卡片、鞋子、洋娃娃等禮物。教師詢問母親節(jié)送禮物給媽媽需要考慮哪些事,師生可共同提出一些評估的標準,然后依標準,按照暫時保留;修改;放棄;決定采用等評估的結果來選取適當?shù)臉嬒?。腦

8、力激蕩術,在創(chuàng)新教學中是最常用的方法,效果最好,而且也最容易實施。其所以具有理想的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腦力激蕩時,大家都不會批判別人的意見,所提的構想都為大家所接納,沒有挫折感;其次是意見或構想具有感染的作用,當某一學生提出一個構想時,不但引發(fā)了自己的想像力,也引發(fā)了別人的想像力,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就像點燃一長串鞭的炮一樣;第三個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不認輸,不甘示弱,或要求表現(xiàn)的心理,看到別人或別組提出那么多意見,自己也會被迫想出一些構想來。有些教師在實施腦力激蕩時,有時會遭遇到學生沉默、不愿提出構想的情形,這時,教師可利用一些訣竅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第一個訣竅是“停止繼續(xù)”:提出問題后,先讓學

9、生思考三至五分鐘,沉默思考,醞釀答案的時間,讓學生不至于太緊張,能夠從容不迫地想像,思考答案。第二個訣竅是“一個接一個”:教師可任意指定一個人提出構想,接著往后輪流提,如果當時沒構想,可跳到下一個人,如此一個接一個巡回的方式,很多新的創(chuàng)意就會產生,直到討論結束。第三個訣竅是“分組比賽”:教師將全班分成數(shù)組,每一組選一位當記錄,在黑板上劃分幾組記錄的位置,當一聲令下,開始提構想,先舉手教師指定發(fā)言,各組的記錄在黑板上記下構想,如此比賽競爭,往往有很多很好的構想出現(xiàn)。第四個訣竅是“分組討論”:教師可利用“六六討論法”或“小組討論”,各組針對問題分開討論,最后一位代表提出各組討論的結果。最后,全班對

10、所提的構想,加以評估。2、屬性列舉法屬性列舉法(attribute listing)系由克勞福德(Crawford)所發(fā)明。他認為每一事物皆從另一事物中產生。一般的創(chuàng)造品都是從舊物中改造。實施的時候,先讓學生列舉所研究問題或物品的各種屬性,然后提出各種改進屬性的辦法,使該物品產生新的用途。為了便利學生思考,可采用下列的方法,提醒他們列出更多的、更不平凡的屬性。(1)特性列舉法依物品的構造及其性能,按名詞(物質、材料、制法)、形容詞(形狀、顏色)、動詞(技能、相關動作)特性列出,然后檢討每一特性可改良處。例如:茶杯的特性,在名詞方面有玻璃、塑膠、鋁、不銹鋼在形容詞方面有:不碎的、美觀的、光滑的在

11、動詞方面有可折疊、可伸大縮?。?)缺點列舉法把產品的缺點毫不客氣地指出來,盡量挑毛病,再針對這些缺點設計改良。例如:“茶杯有什么缺點?”則有人會提出易破、燙手等缺點,然后問:“如何改良這些缺點?”“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改進呢?”“用哪種材料可代替?”(4)希望列舉法就某項物品積極地幻想,希望它還能有什么優(yōu)點,姑且不論其可行或不行都將之列出,因為今日認為不可行的幻想,可能明日便成為可行。教師在教學時使用屬性列舉的策略,除用上述方式外,亦可提示一個問題(例如如何改善運動場),在這個問題之下,列出三行,第一行是問題的要件或部分,列出運動場的主要部分(如跑道);第二行是屬性或特性(如混凝土、泥土);第

12、三行列出改進的構想(例如在混凝土上鋪設人工草皮)。在構想列出后,很容易就可以討論、推敲,提出修正的意見。屬性列舉的策略也是鼓勵班級討論的跳板。3、形態(tài)分析法形態(tài)分析法(morphological analysis)是茲維基(Zwicky)和艾倫(Allen)所提倡。以結構分析為基礎,再使用組合技術,來產生更多的新觀念。實施時,下列的步驟可供參考。(1)問題的敘述應盡量廣泛。(2)列舉出有關這個問題的獨立要素。(3)列舉出每一獨立要素的可變元素。(4)使這些元素(或觀念)相互結合,形成許多新觀念。形態(tài)分析就是將構想分析后,再加上各種新的不尋常的組合。Treffinger也特別提出以下6個步驟,作

13、為實施的參考:(1)選擇各種要素。(2)列出每一要素的特性。(3)發(fā)展評估的標準。(4)考驗許多組合。(5)檢查核對其他的資源。(6)進一步找出最佳的構想。學生須就一個問題的兩類以上不同屬性,分別列出其所有的元素。例如,如何設計一棟良好的房屋:以房屋的形式為第一獨立要素,有以下可變的元素:平房、樓房以房屋的形式為第二獨立要素,有以下可變的元素:木造、磚造將兩種元素結合,木造平房、木造樓房、磚造平房、磚造樓房等觀念,使學生注意到表面無關的觀念,設法將之結合成為新觀念。形態(tài)分析法的基本原則有下列7點:(1)任何一種有限的概念,都是不完全的。(2)知識是無限制的。(3)任何領域都在尋求整體的知識。(

14、4)欲期徹底解決一種問題,應從所有已知要素的所有可能的結合關系中獲得。(5)在各種事物之間,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關系存在。(6)綜合法應先賴于分析法,否則不能獲得客觀分類。(7)應先尋求各種價值的形態(tài)構造(即可能的排列組合)而后尋求所需的觀念或答案。形態(tài)分析法可用在語文課作文、說話的教學上、將同一種主題用不同的組合,把人、事、物作一種新奇的變化,重新安排,使得故事產生許多變化。4、六W檢討法六W檢討法是對一種現(xiàn)行的辦法或現(xiàn)有的產品,從六個角度來檢討問題的合理性。消極方面,它可以指出缺點之所在。積極方面,則可以擴大產品的效用。這六個問題是:(1)為什么(why)(2)做什么(what)(3)何

15、人(who)(4)何時(when)(5)何地(where)(6)如何(how)六W檢討法按著問題性質的不同,用各種不同的發(fā)問技術來檢討,如果現(xiàn)行的辦法經(jīng)過這六個問題的審問,已無懈可擊,答復圓滿,便可認為此一方法已經(jīng)很合理。如果對六W之中某一W的答復不能感到滿意,則表示在這方面尚有改進的余地。從積極方面來發(fā)問,譬如:“還有什么人可能是未來的顧客?”“如何加強產品的引力?”等,則可激發(fā)新的觀念。例如,在小學四年級語文大榕樹和小男孩一課中,可使用六W檢討法的例子如下:如果市政當局準備要在我們的社區(qū)栽很多榕樹,請依下列問題加以研究,把你的想法寫下來。(1)為什么要栽榕樹?(2)要栽怎樣的榕樹?(3)栽

16、在什么地方?(4)什么時候栽比較好?(5)請誰來栽?(6)要怎么栽比較理想?最近企業(yè)界又加了How much一項,以評估價值性,形成了5W2H的策略。5、分合法分合法(生態(tài)比擬法,舉一反三法,糾合術)系由戈登(Gordon W.J.J)于1961年發(fā)表分合法: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synetics: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書所提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其本義為“將原本不相同,亦無關聯(lián)的元素加以整合”。戈登的分合法將過去所認為神秘的創(chuàng)造過程,用簡單的話語歸納為兩種心理運作的過程: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由合而分)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由分而合)所謂“使熟悉的事物

17、變得新奇”,也就是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這一過程在使學生對某種熟悉的事物,用新穎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觀點,去重新了解舊問題、舊事物、舊觀念,以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有一些諺語就是從另一個新奇的角度來解釋一些熟悉的概念,就像我們很熟悉的“母雞只是生蛋的一個工具?!彼^“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也就是熟悉陌生的事物,這一歷程,主要在增進學生對不同新奇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材料主觀化。大部分的學生對于陌生事物的學習,多少都會有些壓力。所以,面對陌生的事物或新觀念時,教師可經(jīng)由學生熟悉的概念來了解。通??梢杂脙煞N方式來熟悉陌生的事物。其一是分析法,先把陌生的事物盡可能劃分成許多小部分,然后就每個小部分加以研究。第二

18、個方法是利用類推,即對陌生的事物加以類推。例如,可問學生:“這個像什么呢?”“它像你所知道的那一樣東西呢?”戈登的分合法,主要是運用類推(analogies)和譬喻(metaphors)的技術來協(xié)助學生分析問題,并形成相異的觀點?!捌┯鳌钡墓δ茉谑故挛镏g,或事物教材之間形成“概念距離”(conceptual distance),以激發(fā)學生的“新思”。例如,問學生“如果教室像影院”,提供新穎的譬喻架構,讓學生以新的途徑,去思維所熟悉的事物。相反地,我們也可以讓學生以舊有的方式,去思索新的主題,例如,以人體去比擬交通運輸系統(tǒng)。譬喻的活動可將某種觀念,從熟悉的教材串連到新教材,或以新觀點去分析熟悉

19、的教材。透過此種“概念距離”的形成,學生能自由任意地思索其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或經(jīng)驗,發(fā)揮想像力及領悟力。戈登提出以下4種類推的方法:(1)狂想類推(fantacy analogy)這種方法是讓學生考慮解決問題的途徑,盡可能以不尋常的思路,去考慮或盡可能牽強附會。例如,開始時,教師問學生:“將球場上笨重的石塊搬走,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學生運用“狂想類推”,提出下列解答:“用大氣球把它搬走”、“用大象搬它”、“用好多的小螞蟻將它搬動”等等。在學生產生各種不同的狂想觀念之后,教師再領導學生回到“觀點”的實際分析和評價,然后決定何種方式為最有效的途徑?!翱裣腩愅啤蓖ǔ5木湫褪恰凹偃缇蜁被颉罢埍M量列舉

20、”。作答者可利用輻射思維,或“狂想類推”盡情思索。它是一種最常用的類推形式,當然有時在答案中也摻雜下列三種類推。(2)直接類推(direct analogy)這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譬喻或類推,借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運用此種策略,要求學生找出實際生活情境相類同的問題情境,或直接比較相類似的事實、知識或技術。例如,將電話比擬聽覺系統(tǒng)的構造,電腦比擬人腦的構造;很多自動控制系統(tǒng),往往是人體系統(tǒng)的翻版?!爸苯宇愅啤敝饕呛唵蔚乇容^兩種事物或概念。它的作用在于將真正的問題情境,或主題的要件,轉換到另一問題情境或主題,以便對問題情境或主題產生新觀念。在譬喻時,可利用人、植物、動物、非生物等等、去

21、進行辨認作用?!翱裣腩愅啤迸c“直接類推”的不同,在于前者純屬幻覺虛構,不依事實而捏造的,是空想幻想的。后者必須有與問題相類同的實際生活情境。(3)擬人類推(personal analogy)其意為將事物“擬人化”或“人性化”,例如,行政組織的觀念,一個好的組織要像人的器官或細胞,各有所司,但每一器官或細胞都是健全的。行政作業(yè)之運作如身心之功能,以心使臂,以臂使指,互相協(xié)調,相互配合,方不致互為阻滯,行政機構如像人體器官之運作,必可得最大效率。如挖土機是模仿人的手臂動作做成的。在教學上,首先要使學生感受到,他是問題情境中的一個要素。所強調的是“同理心的涉入”(empathetic involve

22、nent)。例如,學生自問道:“假如我是校園內的秋千,我想跑到校園的另一角落,該怎么辦?”“好吧!我要跳上去,抓住樹干,然后向上拋,就可以拋到我想去的地方。”(4)符號類推(symbolic analogy)這是運用符號象征化的類推,例如:詩詞的表達,利用一些字詞,可以引申或解析某一較高層次的意境或觀念。又如設計有獨特風格的建筑物等皆是。符號的類推是一種“直指人心,立即了悟”的作用,例如:我們看到了一座“紀念堂”的建筑,立即可感受到莊嚴、雄偉的氣勢??吹揭恍┙煌酥荆⒓纯陕?lián)想到一些規(guī)定。6、檢查表技術所謂“檢查表技術”(checklist technique)就是從一個與問題或題旨有關的列表

23、上來旁敲擊,尋找線索以獲得觀念的方法。這是用來訓練學生思維周密,避免考慮問題有所遺漏的一種方法。此種技術的使用,可以先將問題列成一張分析表或像書目的大綱,然后寫出大綱中每一項所需要處理或解決的要點,最后逐一考慮每一要點可供改變的方向。另外也可使用一種“可能的解答表”(possible-solution list)的方法,可以用腦力激蕩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將這些方案列表考慮。也可以就每一問題的要點,請教不同的人,將他的意見列表一一予以檢核。檢查表的技術有助于腦力激蕩的訓練。奧斯朋在應用想像力(Applied Imagination)一書中列出73項問題,可作為檢核推敲的線索,后來經(jīng)埃伯利(E

24、berle)簡化提出一種“奔馳”(SCAMPER)的設計表格,可供檢查表使用;這種設計主要是用幾個字的代號,來幫助我們了解并實際運用。SCAMPER這幾個字是取代(substituted,S)、結合(combined,C)、適應(adapt,A)、修改(modify,M)、作為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s,P)、除去(eliminate,E)、重新安排(rearrange,R)的縮寫,在中文方面我們也可用下列單字代表,以利記憶:“代結應改他去重”。(1)代(S)何者可被“取代”?誰可代替?什么事物可代替?有沒有其他的材料、程序、地點來代替?(2)結(C)何者可與其“結合”?結合

25、觀念、意見?結合目的、構想、方法?有沒有哪些事物可與其他事物組合?(3)應(A)是否能“適應”?有什么事物與此調整?有沒有不協(xié)調的地方?過去有類似的提議嗎?(4)改(M)“修改”成什么?利用其他方面?使用新方法?其他新用途?其他場合使用?(5)他(P)作為“其他”方面的用途?使用新方法?其他新用途?其他場合使用?(6)去(E)可否“除去”?取消何者?減少什么?較短?有沒有可以排除、省略或消除之處?有沒有可以詳述細節(jié)、增加細節(jié),使其因而變得更完美、更生動、更精致的地方呢?(7)重(R)“重新”安排?交換組件?其他形式?其他陳設?其他順序?轉換途徑和效果?有沒有可以旋轉、翻轉或置身于相對地位之處?

26、你怎樣改變事物的順序、或重組計劃、方案呢?7、創(chuàng)意十二訣大陸學者許立言、張??鼘z查表法創(chuàng)意加以修正,提出了十二個“聰明的辦法”,指導青少年兒童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1)加一加。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么,會有什么結果?(2)減一減。在這件東西上減去些什么,會怎么樣呢?(3)擴一擴。使這件東西放大、擴展,結果會如何呢?(4)縮一縮。使這件東西壓縮、縮小,會怎么樣呢?(5)變一變。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會怎么樣?改變一下次序會怎么樣?(6)改一改。這件東西還存在什么缺點?有改進這些缺點的辦法嗎?(7)聯(lián)一聯(lián)。把某些東西或事情聯(lián)系起來,能幫助我們達到什么目的嗎?(8)學一學。有什么事物可以讓自

27、己模仿、學習一下嗎?(9)代一代。有什么東西能代替另一樣東西嗎?(10)搬一搬。把這件東西搬到別的地方,還能有別的用處嗎?(11)反一反。如果把一件東西、一個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橫豎、里外,顛倒一下,會有什么結果?(12)定一定。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或改進某一件東西,為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發(fā)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規(guī)定些什么嗎? 三、受控實驗法受控實驗法又叫做實驗性研究法,通過對某些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因素加以控制,系統(tǒng)地操縱某些實驗條件,然后觀測與這些實驗條件相伴隨現(xiàn)象的變化,從而確定條件與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一)受控實驗法的特點1 主動變革性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

28、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于認識的需要。可以人為地創(chuàng)造條件,對某些在自然觀察中不易觀察到的情景進行研究,從而擴大研究范圍。2 控制性要求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者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性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可以以比較嚴密的程序組織研究,便于重復驗證,提高結論的科學性。3 因果性實驗已發(fā)現(xiàn):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為直接宗旨和主要任務,本質上是按因果推論、邏輯設計與實施的,它是提示事物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能預設實驗條件,并能測量有關事物,測量結果比較可靠、精確,往往能說明問題。但實驗性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只能是對提純的變量而言,實驗中常??赡苁悄承o

29、法控制的因素在起作用,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明確解釋,對研究者必須具備有關素質與準備,其科研能力、知識經(jīng)驗、技術水平的要求較高。(二)運用受控實驗法的先決條件受控實驗法研究必須考慮幾個先決條件:一是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于解決某一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征的理論。二是研究者必須查閱關于這一問題的有關資料,看看在這個問題上前人是否已經(jīng)提出了同樣的假設并進行過實驗。三是在實驗之前,不僅要看客觀條件是否具備,還要看主觀條件如何,如實驗者對實驗方法和技術掌握的程度,實驗合作者的業(yè)務水平和對實驗的態(tài)度和意愿等。受控實驗法研究一般可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實施、實驗的總結與評價三個步驟。它一般可以采取單組實驗法、籌組實

30、驗法和循環(huán)實驗法三種方法,具體可采用隨機取樣、測量選擇、逐個分配等手段進行。(三)理解實驗中常量和三種變量1 常量在實驗中始終保持不變的量就是常量。例如,常數(shù)、選定的數(shù)目(定數(shù))等。在人文科學研究中,常量是指專題中研究群體內所有個體都具有的特征和條件。2 變量變量是隨著條件、情景的變化而在數(shù)量或類型上起變化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方面。(1)自變量。自變量是實驗者操縱的假定的原因變量。例如,有幾種不同的營養(yǎng)配餐,考察它對學生微量元素的攝入影響有沒有顯著的差異。在這里,不同的營養(yǎng)配餐就是實驗的自變量。自變量可以處在不同的變化狀態(tài)之中,如不同的營養(yǎng)配餐就有甲、乙、丙、丁等不同類型,它是自變量變化程度的規(guī)

31、定。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不用營養(yǎng)配餐,而是采用哪種營養(yǎng)配餐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微量元素的攝入。(2)因變量。因變量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量,它是實驗變量作用于實驗對象之后所出現(xiàn)的效果變量。實驗因變量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例如,上述研究中的“學生微量元素的攝入”的差異就是因變量。(3)無關變量。那些不是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外的一切變量通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量。例如,上述研究中的不同的營養(yǎng)配餐之外的課間零食、晚間自備加餐和節(jié)假日加餐等一切可能影響“學生微量元素的攝入”的因素都是該實驗的無關變量。因此,對無關變量必須加以控制,使其基本保持不變,否則,對實驗結果將帶來影響。(四)受控制實驗法操

32、作步驟受控制實驗法的操作步驟為:制定實驗程序、提出假設、確定變量、選定實驗對象、實施實驗步驟等。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在受控實驗法研究中,所研究的變量和條件必須是明確的,并且可以進行控制和測量。受控實驗法研究的目的都是尋找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操作步驟是:首先找出影響整體事物的因素(自變量),再選擇和控制無關變量,允許一個自變量按實驗設計變化,然后觀測這個自變量的變化引起的因變量的變化。若有需要,可重新選擇和控制無關變量,再允許一個自變量按實驗設計變化,然后觀測這個自變量的變化引起的因變量的變化,即可得到所有影響整體事物的因素(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這種在控制某些變量的條件下進

33、行的實驗才能叫做受控實驗。它是尋找事件因果關系的一個好方法。例如,在“冬季教室空氣質量對學生疲勞的影響”專題研究中,對學生疲勞有影響的因素(自變量)除教室的空氣質量(溫度、濕度、風速及有害氣體)以外,還有學生前天疲勞的恢復情況(主要指睡眠)、當天的餐飲情況(是否空腹)、心理狀態(tài)(是否受刺激)、生理狀態(tài)(是否生病)、學習負荷(是否過輕或過重)等。如何控制好后五項無關變量,也就成了本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當然,也有些受控實驗的無關變量大家都知道,在這里就不多講了。例如,下述實驗方案就是如此:運用實驗法識別失效農藥的方案:適用于各種劑型的農藥。將懷疑變質的農藥按規(guī)定的使用濃度配好,分別噴在已發(fā)生病

34、蟲害的植物上。24h后,如果這種農藥的藥效差不多,說明藥劑沒有變質,可以使用;若檢驗的農藥效果很差,說明已失效,不能使用。如果粉劑或可濕粉劑明顯受潮成團結塊或用手捏時感覺濕氣較重,表明農藥已失效。乳油靜置后出現(xiàn)油水層或發(fā)生沉淀也是失效變質的表現(xiàn)。液劑農藥靜止后渾濁不清、有沉淀或呈絮狀也表明農藥基本失效。其中“各種劑型的農藥”的配制方法、噴灑方法和環(huán)境條件均為眾所周知的常識,可以不必面面俱到。研究性學習資料之九:金華開發(fā)區(qū)小學生雙休日活動安排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資料之十: 研究性學習資料之十一:創(chuàng)新訓練實例臺北市中學語文科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設計單元名稱古體詩選(二)教材來源中學語文課本指導者陳龍安設計者

35、林義烈問題設計教師引導策略備注1想象以下,做什么事宜“獨”?(1)本問題采用“想象”及“六W”中的什么策略。目的是引導學生正確的體會及享受“獨”的滋味。(2)參考答案:啃書;睡覺;痛哭;更衣;洗澡;思考;挖寶藏;吃東西;做白日夢;閉門思過2什么時候你會嗆然淚下?(1)本問題采用“六W”中的“何時”策略。目的是使學生設身處地感受登幽州臺時的陳子昂的心情。(2)參考答案:聯(lián)考落榜;成績太差;朋友離去;受了委屈;親人去世;寵物遺失;迷失自己;失戀;屢次失敗求助無門3一旦登上山頂,你心中會想些什么?(1)本問題采用“六W”中的“什么”策略。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想象的情境。(2)參考答案:眼前的美景;畫畫或

36、寫作;親朋好友;長住大自然;美好的河山4你知道天地之外還有哪些我們所不能肯定的事物?(1)本問題采用“六W”中的“什么”策略。目的是擴展學生思維的領域。(2)參考答案:生死;鬼神;天堂;地獄5作者在登幽州臺歌中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緒?6你對“馬鳴風蕭”的感覺怎樣?活動設計教師引導策略備注活動一:馬首是瞻(1)寫出以“馬”為首的成語(2)以五分鐘為限(3)教師鼓勵(1)本活動的目的在于測試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提供有關成語作為寫作的材料(2)課后實施(3)參考答案:馬耳東風;馬不停蹄;馬革裹尸;馬馬乎乎;馬齒徒增;馬后炮;馬拉松;馬失前蹄活動二:大小天地(1)全班分兩組造詞比賽(2)限造兩字組成的意義相

37、對的詞語(3)5分鐘后計算勝負(1)本活動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造新詞的能力,加深對“反義復詞”的認識(2)課后實施(3)參考答案:古今;往來;公私;哭笑;上下;山水;本末;動靜;頭尾;子女;勝敗活動三:對對佳偶對偶句比賽活動四:改寫本詩成散文 研究性學習資料之十二: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是當今最負盛名、最實用的一種集體式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邦^腦風暴”(Brain Storm)原意是:“突發(fā)性的精神錯亂”,表示精神病患者處于大腦失常狀態(tài)的情形?!邦^腦風暴法”亦簡稱“BS法”,是將少數(shù)人召集在一起,以會議的形式,對于某一問題進行自由地思考和聯(lián)想,提出各自的設想和提案。這是一種發(fā)揮集體創(chuàng)造精神的有效

38、方法,與會者可以無任何約束發(fā)表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異想天開,如同精神病患者處于大腦失常狀態(tài)一樣,因此稱這種方法為“頭腦風暴法”。該法的發(fā)明者A·F·奧斯本(Alex·F·Osbom)是美國大型廣告公司BBDO的創(chuàng)始人,1939年他在擔任經(jīng)理的公司里首先采用了有組織地提建議的方法。當時參加者稱這種方法為閃電構思會議。因為每個參加者為了突擊解決獨創(chuàng)性問題,必須快速思考和閃電般構思。雖然頭腦風暴法最初是為集體舉行獻計獻策會議而制定的,但是人們后來發(fā)現(xiàn),應用相同的原則和規(guī)則,即使在單獨發(fā)想的時候,它也十分有效。頭腦風暴法創(chuàng)始人奧斯本退出廣告界后,在美國紐約州創(chuàng)立

39、了“創(chuàng)造教育基金會”并成為該會的理事長,獻身于創(chuàng)造教育事業(yè),把“BS”當作創(chuàng)造教育體系的一個部門;并且對創(chuàng)造技術的本質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社會壓力對個體自由表達其思想觀點有抑制作用,為了克服這種現(xiàn)象,須設計出一種新型的會議形式,在這樣的會議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不對任何人的觀點作任何評價。評價乃是各種想法表達完之后的事。奧斯本還認為對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而言,暫緩評價具有積極的作用。有鑒于此,奧斯本倡議,應充分肯定“暫緩評價”的價值,使其成為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輔助條件。后來帕尼斯(Sidney J·Parnes)在美國布法羅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奧斯本的主張,即如果遵循暫緩評價

40、的原則,就會在單位時間內產生越來越多的好思想。頭腦風暴法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技術,它之所以獲得成功,應歸功于在小組活動情境下所具有的彼此促動的群體動力學基礎。每當一個人拋出一個想法,這個人所激發(fā)的就不光是他或他自己的想像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與會的其它人的想像力也將受到激發(fā)。頭腦風暴法會在每個人的大腦中產生震動,這會激起一系列聯(lián)想性反應。這就是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頭腦風暴式會議本身還是一個社會交往過程;在該過程中各個個體傾向于設想更多的新觀念。在群體活動中,個體會獲得更大的動力因素。他要在小組中取得一定地位,他就得和別人競爭,而要成功做到這一點只有想出更多地創(chuàng)意,而且小組并不排斥

41、任何一種想法,所有想法都會被接受,這反過來進一步鼓勵參加者提出更多觀點。一 頭腦風暴法的基本原則與特點(一)基本原則布法羅大學的帕尼斯教授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著作中對頭腦風暴法基本原則闡述如下:“在解決問題的設想探索階段要遵循延遲判斷(deferred judgement)這一基本原則”。集體遵循這一原則時的過程就叫做智力激勵??梢娙绻挥梅椒ㄕ摰母袷蕉怯没驹瓌t的模式來理解“BS”,則可以發(fā)現(xiàn)“BS法”中有兩個基本原則: 延遲判斷(deferred judgment)在提出設想階段,只專心提出設想而不進行評價 數(shù)量產生質量(quantity breeds quality)根據(jù)奧斯本自己在說明

42、該原則時引用的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在同一時間內思考出兩倍以上設想的人,可以產生兩倍以上的好設想。即使在同一獻計獻策會議中,會議后半期也可產生多達78%的好設想。一般而言,把有效地遵循這兩個原則并按集體形式進行的獻計獻策會議稱之為“BS”。在這一過程中還必須遵循4條基本規(guī)則。這4條基本規(guī)則是兩條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其他附加的規(guī)則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而相應地發(fā)生變化。正因為這4條規(guī)則是基本原則的具體化,所以違反這些規(guī)則的就不能稱為“BS”,并且也無法得到“BS”所能產生的效果。這四條規(guī)則是:1 不做任何有關缺點的評價所有與會者,包括主持者和發(fā)言人,對別人提出來的設想,不允許進行是好是壞的評論。這是因為各人

43、的思考方法、大腦的結構、行動方法以及個性都不相同,要讓每個人都不受限制,克服大腦的思考禁區(qū),發(fā)掘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就不能進行評價;否則,就可能使與會者一邊倒,人云亦云,不能提出有創(chuàng)見的設想或方案。2 歡迎各種離奇的假想讓與會者象是獨自外出散步時的心情一樣,想什么就說出什么。 例如,某公司在召集單位職工討論開發(fā)面包烤箱時,請了一位老年清潔女工。她提出要能夠生產一種帶捕鼠器的烤箱就好了。聽到將老鼠與面包放在一起的意見,頓時引起轟然大笑。但是主持者并沒有把這種聽起來離奇的發(fā)言置之不理,而是讓老太太說明道理,老太太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說因為烤面包箱總是留下不少面包屑,招來老鼠。根據(jù)老太太的提案,終于開發(fā)出了不掉

44、面包屑的面包烤箱,沒有面包屑也就不能引來老鼠了。3 追求設想的數(shù)量 提出來的假想、方案、主意越多越好,即要求達到足夠的數(shù)量。這樣才能從眾多的假想方案、主意中選擇最佳方案,或者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啟發(fā)。但發(fā)言者要進行自我控制,不要說廢話以免浪費時間。4 鼓勵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設想 一般認為,妨礙人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三道難關,是“認識關”、“知識關”和“感情關”。采取嚴禁批判的原則,就是為了克服上述“三關”的障礙。由于是舉行集體討論會,某一個人的“閃念”可能會將許多人的聯(lián)想點燃。所以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就是這道理。與會者相互啟發(fā),可以不費氣力提出很多新的想法。(二)頭腦風暴法的特點“BS

45、”法已廣泛地被社會各界所接受,它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歡迎,有以下五條原因。這五條也正好是“BS”法的特點:(1)消除了過去妨礙自由想像的清規(guī)戒律。(2)讓過去從各自的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參加獻計獻策會議的成員,站在共同目標的同一立場上提出設想。(3)在開會時有輕松愉快的氣氛。(4)把他人的設想加以綜合和修正,形成敢干打破清規(guī)戒律的局面,因此通過綜合進行設想就變得輕而易舉了。(5)如能理解“BS”法規(guī)則,則技術上實現(xiàn)起來就不會感到太難。二 頭腦風暴法的實施程序(一)明確頭腦風暴法小組的組成1 小組人數(shù)的確定頭腦風暴法小組應有多少人才合適,現(xiàn)有文獻并未明確規(guī)定或批示。一般而言,參加人數(shù)的多少取決于領導風格

46、、個體的變化情況等因素。奧斯本在發(fā)揮獨創(chuàng)力一書中認為,以5至10人為宜,包括主持人和記錄員在內以6至7人為最佳。小組人數(shù)過多,則某些人就無暢所欲言的機會;過少則場面冷清,影響參與者的熱情。參與者最好職位相當,對問題均感興趣,但不必皆屬同行。2 小組中不宜過多行家如果行家太多,就很難避免在“BS”過程中作各種評價,并且難以形成自由奔放的氣氛,然而,在企業(yè)中進行“BS”時;參加者往往是從各個部門匯集而來的各種專業(yè)的行家。在這種場合,無論主持人還是參加者,都應注意不要從專業(yè)角度發(fā)表評論。3 小組成員最好具有不同學科背景如果小組成員具有相同的學科背景,他們是某一方面的專家,那么很可能會循著其專業(yè)的常規(guī)

47、思路來開發(fā)思想,創(chuàng)生觀念,但如果小組成員背景不同,他們提出的觀點就可能千差萬別,從而達到“BS法”的目的。4 對小組領導的要求領導者必須特別注意以下三點:1.掌握會議時應嚴格遵循前文所述四條規(guī)則;2.要使會議保持熱烈的氣氛;3.要讓全體參加者都能獻計獻策。領導者必須具有豐富的“BS”經(jīng)驗,并且必須充分地把握主題的本質。帕內斯教授認為,“BS”會議的領導者需要具有熟練的技術,他應樂于接受“BS”所造成的奔放而接近狂熱的氣氛,努力使參加者忘卻自我并且變得更為自由,他應積極地發(fā)現(xiàn)參加者朝哪個方向提出設想。并會很巧妙地將脫離正確方向的參加者引回到既定的目標方向上來,他應該是演技相當細膩的演員。此外,頭

48、腦風暴法小組成員候選人應在平常的會議中表現(xiàn)出具有有效的人際溝通能力,應避免把那些唯我獨尊或優(yōu)柔寡斷的人選入。同時小組成員中最好有一兩位創(chuàng)造力較強的人,以供激發(fā)他人的思考。(二)熱身會這主要針對小組成員缺乏經(jīng)驗的情況而實施的一步。由于小組成員缺乏經(jīng)驗,他們要達到很高的思想水平就不會那么容易;同時要他們迅速遵從“推遲判斷評價”的原則也很困難。這就需要在正式進行頭腦風暴前召開一個預備會議,以期營造一種有利于頭腦風暴法的氣氛。在這樣的熱身會上,應向成員解釋說明“BS法”的基本規(guī)則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的基本技術,并對成員所作的任何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簡單嘗試都予以鼓勵,讓成員形成一種思維習慣來適應頭腦風暴法,也讓成員馬

49、上適應頭腦風暴法的氣氛。(三)確定議題議題應盡可能具體,最好是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急待解決的問題,目的是為了進行有效的聯(lián)想。議題應由主持人在召開“BS”會議前告訴參加者,并附加必要的說明,使參加者能夠收集確切的資料,并且按正確的方向思考問題。此外,問題的涉及面不宜太廣,應有特定的范圍,這樣才能使會議的參加者集中思想并向同一目標努力。如果由委托人直接向“BS”會議的參加者說明問題,則說明一結束,委托人就應退出會場,把全部工作委托給小組。(四)提出設想1 各抒已見主持人或領導者重新敘述議題,要求小組人員講出與該問題有關的設想。與會者想發(fā)言的先舉手,由主持人指名開始發(fā)表設想;發(fā)言力求簡單扼要,不要作任何

50、論述,一句話的設想也可以。一般地,發(fā)言者首先提出由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設想,然后再提出根據(jù)別人的啟發(fā)而得出的設想。從這一階段開始,就存在著“BS”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因此在這一階段,主持人必須充分掌握時間。根據(jù)參加者的量和質的情況,會議延續(xù)需要1小時或者2小時,形成的設想不會少于100種。需要指出的是,最好的設想往往是會議快要結束時提出的。帕尼斯認為可以從已決定的結束時間開始,會議繼續(xù)再延長5分鐘,因為在這段時間里人們容易提出最好的設想。2 激發(fā)思考在小組人員提出設想的時段,主持人必須善于運用激發(fā)思考的方法,妙趣橫生,使場面輕松,但卻能使參與者堅守頭腦風暴法的規(guī)則。即任何發(fā)言者都不能否定和批評別人的

51、意見,只能對別人的設想進行補充、完善和發(fā)揮。也避免頭腦風暴法淪為自由討論,產生發(fā)言不平均的現(xiàn)象,或是演變成一場辯論會,少數(shù)人爭得面紅耳赤,造成浪費時間的現(xiàn)象。基于此,鮑查德(Bouchard 1971)提出了輪流發(fā)言制。應用此法時,某參加者若是一時想不出設想,他可以放棄這一輪的機會以待下圈。如此一輪再輪,以使每個人都可貢獻設想。一次會議意見發(fā)表不完的,可以再次召開會議,直至各種設想充分發(fā)表出來為止。最后一定能從大量的設想中選擇出最佳的方案。頭腦風暴法進行到人人已臨窮途計短時,主持人必須再來數(shù)圈,務使每人焦心苦慮,盡力想出妙計。奇思妙計往往在挖空心思的壓力下產生。主持人在遇到會議陷于停滯時他可采

52、取下列措施:(1)發(fā)給每人一張與問題無關的圖畫,然后要求組員講出從圖畫中所獲的靈感;(2)休息幾分鐘,讓參與者自行選擇休息的方法,散步、唱歌、喝茶等,然后再來幾輪頭腦風暴法;(3)用奧斯本所提議的下列檢核表方法以使設想源源涌出:第一 移作他用維持原樣,還有其他用途嗎?如果修改一下還有其他的用途嗎?第二 移植還有什么與此相同?過去是否提出過類似想法?可以模仿什么?借用什么?難點何在?© 第三 修改新的孿生想法?改變意義?顏色?運動?聲音?氣味?形式?形狀?款式?其他方面?第四 放大增大什么?更多的時間?更大的頻率?高度?長度?厚度?重量?強度?成分或特殊價值?第五 縮小縮小什么?更小一

53、些?濃縮一點?縮小一點?低點?短點?輕點?省略一些?精簡一些?分離一些?打折扣?第六 替換還有什么可代替?其他人?其他過程?其他設備?其他材料?其他元件?其他動力?其他地點?其他途徑?其他音調?第七 重新安排改變構成?其他模式?別的造型?別的布局?別的元件?別的次序?因果互換?改變步調或計劃?第八 顛倒正反、里外、上下、前后顛倒?反推它的作用?交換一下位置?轉動一下圖表?改變一下看問題的角度?第九 組合怎樣組合?組合部件?組合材料?組合的目的?組合的方案?外形上的組合?思想的組合?這九種方法不但可以在頭腦風暴法中提示意見,而且可以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作為自我質問(self-interroga-tion

54、)之用,其主要作用在于破除固執(zhí)性,使一個人的思想變得更有伸縮性。(五)記錄設想這一階段實質上是與提出設想階段同時進行的。執(zhí)行記錄任務的是組員,也可是其他職員,根據(jù)提出設想的速度,有時應配備兩名記錄員,如果會議因為記錄這種事務性的理由而受到阻礙,就太不值得了。記錄下來的設想是進行綜合和改善所需要的素材,所以必須放在全體參加者都能看到的地方。因此要裁成可以掛在大型畫架上的紙張,或把記錄用紙貼在墻壁上。也可使用黑板報,但在這種場合,要由另一個人同時作記錄。每一設想必須以數(shù)字注明順序,以便查找。必要時可以用錄音機輔助記錄,但不可以取代筆錄。(六)評價對設想進行評價和選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對要解決的

55、問題而言找到最佳解決辦法才是最終目的,同時這也是頭腦風暴法在實踐中起作用的時候。這就要對所提出的那些設想進行評價。對設想的評價不能在進行頭腦風暴法的同一天進行,最好過幾天進行。這有兩條原因:第一,再邀請相同組員進行評價時,他們有可能會各自提出在這期間考慮到的新的設想;第二,當天就進行評價,則處在“BS”那種熱烈的氣氛時不可能有冷靜,客觀地評價。對設想進行選擇必須先確定選取設想的標準。比較通用的標準有可行性、效用性、經(jīng)濟性、大眾性等。有些公司和組織不愿好設想外泄,那么主持人可根據(jù)小組決定的或自己擬定的標準自行決定采取那種辦法、設想。三 頭腦風暴法訓練發(fā)揮自由聯(lián)想(一)聯(lián)想的類型頭腦風暴法事實上是

56、一種高技術方法,不能隨便模仿應用。要讓頭腦風暴法發(fā)揮最大效用,就要讓有可能參與頭腦風暴會議的人員先接受頭腦風暴訓練,只有接受過訓練的人,頭腦風暴法才能的確成為一種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技術。對于這種集體創(chuàng)造性思考方法,要讓參與者提出更多更好的設想,關鍵在于別人的啟發(fā)產生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稱為“觀念聯(lián)想”。觀念聯(lián)想包括以下3種類型:1 接近聯(lián)想例如,由嬰兒的鞋子可以聯(lián)想到嬰兒。一般可以通過“在此以前是什么情況?” “與此同時出現(xiàn)什么?”“在此以后將發(fā)生什么?”等質問產生聯(lián)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法聯(lián)軍與德國展開激烈戰(zhàn)斗,英隨軍記者斯文目睹英法聯(lián)軍的某次沖鋒被德軍擊敗的情形(主要是戰(zhàn)車輪胎被擊破)。當時斯文聯(lián)

57、想到拖拉機的履帶:如果戰(zhàn)車也裝上像拖拉機那樣的履帶,或者將拖拉機改裝為戰(zhàn)車,就不會擔心胎被擊破了。于是他把這個想法提交給英軍司令部,英軍采納了該建議,制成了最早的坦克。2 類似聯(lián)想例如,看到狗想起老虎。這是通過提出“這與什么東西相似?”、“這個與那個有共同屬性嗎?”等等質問而得到的聯(lián)想。19世紀80年代初,俄國科學家莫扎斯基把自己捆在一架大風箏上,讓馬拉著奔跑,將他升到空中。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架飛機。這是利用類似聯(lián)想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最好見證。3 相反聯(lián)想例如,從侏儒想到巨人。通過提出:“與其相反的是什么?”、“假如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將如何?”等等質問得到聯(lián)想。1952年,藤井毛織公司的總經(jīng)理藤井去英國旅行。有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