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對稱與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1)_第1頁
信息不對稱與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1)_第2頁
信息不對稱與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1)_第3頁
信息不對稱與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1)_第4頁
信息不對稱與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內容提要:本文對描述保險市場不對稱信息的兩個主要模型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進行了研究。闡釋了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概念及其產生機理,并從一般意義上給出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規(guī)避策略。在此基礎上,闡述了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的基本思想。 一、引言綜觀信息經濟學的有關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領域的幾乎所有經典文獻都無不是以保險市場為例來研究不對稱信息理論的。原因在于,保險市場是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由于保險機制的固有特性,無論是保險的買方還是賣方都不可能如愿獲得足夠的信息,這種對信息占有的不對稱狀況,很容易被保險市場參與者所利用,并導致保險市場運

2、行的低效率。針對保險市場的這種信息非對稱特征,經濟學家做了許多深人的研究工作,他們運用非對稱信息分析技術研究了保險欺詐、保險市場均衡、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以及非對稱信息下的保險定價等問題。如早在1953年阿羅(Arrow)就指出,信息不對稱是妨礙保險機制順利運轉的主要障礙,并對此進行研究。之后,像羅斯柴爾德與斯蒂格利茨(RothschildandStiglitz)、斯賓賽(Spence)和莫里斯(Mirrlees)等許多著名經濟學家都以保險業(yè)為背景來研究不對稱信息理論。顯然,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都以保險市場為例來研究不對稱信息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佐證了不對稱信息對保險市場影響的嚴重性。鑒于此,本文擬從保

3、險人的角度出發(fā),主要從理論上分析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兩個主要模型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概念及其產生機理,并從一般意義上討論其規(guī)避策略。最后,在委托代理理論框架下,研究基于不對稱信息假定下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的設計思想。二、保險市場的不對稱信息及其分類保險市場的不對稱信息是指交易中的一方擁有而另一方缺少的相關信息。從市場參與者擁有信息多寡的角度,可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信息不對稱是指保險標的通常被保險的買方控制,保險人不易了解關于保險標的風險及風險控制狀況的信息,處于不利地位;第二類信息不對稱一是指保險買方不了解保險人履行未來義務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指保險買方無從確知險種是否適合自己、價格是否公正等等。在這

4、種情況下,保險人就有可能利用保險買方對保險知識的欠缺而為自己謀利。按這種分類方法,保險市場的不對稱信息還有很多種,如保險代理人與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險經紀人與投保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險公估人與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等。若按信息經濟學的有關理論進行分類,則保險市場的這種信息非對稱性可以從兩個角度劃分:一是信息非對稱發(fā)生的時間,二是信息非對稱的內容。把發(fā)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的信息非對稱稱為事前非對稱,反之為事后非對稱,且稱第一種信息非對稱為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稱第二種信息非對稱為道德風險(moralhazard);從信息非對稱的內容看,信息非對稱可能指保險市場參與

5、方的行為,如保險買方改變保險標的風險分布的行為,也可能指市場參與方的知識,如醫(yī)療保險市場投保人對個人健康狀況的隱瞞。從這一角度講,不對稱信息有兩類,即“暗中行動問題”(hiddenaction)和“暗中知識問題”(hiddenknowledge)。顯然,逆向選擇問題對應“暗中知識問題”,而道德風險問題既有“暗中行動問題”又有“暗中知識問題”,即保險市場既存在暗中行動的道德風險,又存在暗中信息的道德風險。當然,不對稱信息的分類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文獻就將“暗中知識問題”和“暗中行動問題”又各分為兩類:即“舊車問題”與逆向選擇問題、委托人代理人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若保險買者對保險產品的知識少于保險的

6、賣者,就會產生“舊車問題”;若保險買者對自身的情況的了解多于保險的賣者,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若從委托代理關系的角度考察保險的買賣關系,就存在所謂的委托人代理人問題;若因為有了保險,被保險人可能進行更加危險的行動,做事不謹慎,就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不對稱信息的分類方法還有多種,但總體來說,保險市場最為基本的不對稱信息模型有兩類:即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梅耶森(Myerson,1991)就主張把保險市場的不對稱信息簡單分為兩類,將所有“由參與人選擇錯誤行動引起的問題”稱為道德風險;所有“由參與人錯誤報告信息引起的問題”稱為逆向選擇。三、保險市場的不對稱信息:道德風險(一)保險市場道德風險的概念毫無

7、疑問,道德風險的概念起源于海上保險。自從阿羅(Arrow)在1963年將道德風險的概念引入到經濟學中以來,在相關的保險文獻中,有關道德風險的定義,有許多種相似的解釋。Arrow給出的定義是:“道德風險就是個體行為由于受到保險的保障而發(fā)生變化的傾向”;Frank(1991)給出的定義是:“道德風險是指被保險人對所投保的保險標的采取較少防損努力的一種傾向”;Varian(1990)認為:“道德風險是指保險雙方中的一方不能觀測到另外一方的行為的情況”;Findlay和Parkin等(1992)人認為:“道德風險是指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所采取的影響或加大不利結果出現(xiàn)概率的行動”。保險文獻中還有若干關于

8、道德風險的定義,在此不一一列舉。正如在海上保險方面很杰出的英國作家魏克道·多弗所指出的那樣:“要精確地定義道德風險有點困難,它可以被看作保險本身的一種要素,或者和被保險人的利益有關,或者和外部條件有關,它使意外事故的發(fā)生成為被保險人謀利的手段?!本C上所述,道德風險泛指市場交易中的一方難以觀測或監(jiān)督另一方的行動而導致的風險,即隱藏行為的一方由于其行為或疏忽致使不利結果出現(xiàn)的概率加大。可見,道德風險是一種事后機會主義行為,它與道德本身并沒有多大關系。一般的觀點認為,道德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經濟人”人格內容的必然結果,它屬于經濟環(huán)境中的外生不確定性,而且破壞了保險市場均衡并導致保險市場的

9、低效率。按被保險人采取的與損失發(fā)生有關的行為的時間分,可以將道德風險分為兩類:一是保險可能會對被保險人的防損動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稱作事前道德風險(ex-antemoralhazard);二是損失發(fā)生后,保險可能會對被保險人的減損動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稱作事后道德風險(ex-postmoralhazard)。事后道德風險同事前道德風險有很大關系。假如被保險人的利益與所報告的風險損失狀態(tài)有關,則有可能產生事后道德風險。另外一種導致事后道德風險的私人信息是保險標的是否遭受了意外事故的損失,因此,被保險人不僅具有保險標的損失程度方面的私人信息,而且還具有保險標的是否遭受意外事故的私人信息。因此,事后

10、道德風險和事前道德風險的唯一區(qū)別是被保險人和自然的行動順序存在差別。被保險人先于自然行動的道德風險問題屬于事前道德風險,相反便為事后道德風險,Spence和Zeckhauser(1971)是首先認識到這種差別的學者。 - 本篇論文是由的網友為您在網絡上收集整理餅投稿至本站的,論文版權屬原作者,請不要用于商業(yè)用途或者抄襲,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否者后果自負,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從道德風險的分類知,道德風險因素從兩方面對風險可保性產生影響。一是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簡稱被保險人)為謀取保險金而故意制造保險事故,使得保險標的受到損害,或者當保險標的受損失時不采取減輕損失的有效措施,

11、故意擴大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被保險人疏于風險防范,致使事故發(fā)生。簡要的說,當被保險人購買足額保險后,他沒有積極性承擔采取防損措施的成本。換言之,保險可以把謹慎行事的得益從被保險人那里轉移給保險人,而被保險人額外承擔了謹慎行事的成本,便產生了道德風險,這種道德風險因素又稱疏忽風險因素,它與前者的區(qū)別在于主觀上是否惡意,在保險業(yè)務中很難對這類風險進行規(guī)避。那么,保險市場上為什么會產生道德風險呢,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教授認為,人類社會交換形式的變化及協(xié)作的產生是產生道德風險的必要條件。產生道德風險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和機會主義傾向(o

12、pportunism)。正如阿羅所說的,人們的行為“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機會主義傾向是指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會采取非常微妙和隱蔽的手段。雖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間或場合都會以機會主義方式行事,但不排除某些人在某些時間和場合,會采用這種方式行事。因此,以欺詐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傾向是基本的人性之一。當然,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是以人的有限理性為前提的,如果人具有完全理性,能夠洞察現(xiàn)在和將來,機會主義行為將無從得逞。因此,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動機問題,從根本上講,產生道德風險的行為只不過是人們攫取其利益的動機選擇。(二)保險人對付道德風險的策略選擇那么,如何來規(guī)避道德

13、風險呢?對此,業(yè)內和學術界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討。歸納起來,措施不外乎有三類:即事前預防、事中監(jiān)督和事后挽救。其中,事前預防是最主要的手段,其具體的策略很多,具體到保險人而言,最主要的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保險條款,即保險人所設計的保險條款應盡量使被保險人謹慎行事的邊際收益或不謹慎行事的邊際成本為正值。在保險實務中,要使謹慎行事的邊際收益為正,主要方法是在設計保險契約時,通過免賠額或共保條款使被保險人承擔部分損失。免賠額條款(deductible)規(guī)定保險人從損失賠償金中扣減預定的固定金額。共保條款(coinsurance)規(guī)定從損失賠償金中扣減預定的百分比。這兩種規(guī)定都要求一部分損

14、失由被保險人承擔,從而為被保險人減少損失提供了經濟上的動力。另外一種規(guī)避道德風險的方法是使謹慎行事的邊際收益為正的方法,即對那些采取防損措施的被保險人進行獎勵。如機動車輛險中常見的無賠款優(yōu)待計費法(No-ClaimDiscount,NCD)就是用低費率的做法來獎勵那些損失紀錄令人滿意的被保險人。實際中,保險人應選擇哪一種措施來應付道德風險呢?當然,這要依據(jù)保險人所面對的是哪一種類型的道德風險。如果保險人面對的道德風險極有可能加大損失,那么,保險人就應當使用免賠額條款。這是因為,使用免賠額條款不僅有利于鼓勵被保險人采取有力度的防損措施,而且在處理小額索賠時還能夠減少成本支出。然而,如果保險人面對

15、的道德風險會使自己的開支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應選擇共保條款。原因在于,被保險人遭受的損失越大,共同的支付也就越大,這樣,被保險人就有了進一步減少損失的動機。另外,保險入還可以通過對保險條款執(zhí)行情況的檢查或采取針對性的核賠查勘策略來規(guī)避道德風險。四、保險市場的不對稱信息:逆向選擇(一)保險市場逆向選擇的概念逆向選擇這一術語同樣來自于保險業(yè),對這一概念的研究起源于人壽保險。所謂逆向選擇是指保險雙方在達成契約前,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tài)下,接受契約的人一般擁有私人信息,而這些信息有可能是對對方不利的,接受契約的人利用這些有可能對對方不利的信息簽訂對自己有利的契約,而對方則由于信息劣勢處于對自己不利的選擇

16、位置上,是為逆向選擇。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逆向選擇既可以是保險買方逆向選擇,也可以是保險賣方逆向選擇,在保險市場中,常見的是賣方逆向選擇。保險市場中的逆向選擇現(xiàn)象相當普遍。盡管經濟學家很早就認識到逆向選擇會干預保險市場的有效運行,但對這個問題研究的歷史卻并不長。20世紀70年代,喬治·阿克羅夫(Akerlof)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真正奠定了這個領域的研究基礎。隨后,許多討論不對稱信息問題的文獻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觀點之一來自于邁克爾·斯彭斯引入的市場信號概念,最為重要的研究是羅斯柴爾德與斯蒂格利茨對非壽險領域逆向選擇問題的研究。 眾所周知,競

17、爭性市場模型下的一個重要假定是買方和賣方都具有完全信息。但事實上,潛在的投保人總是比保險人更了解保險標的風險狀態(tài),保險雙方存在信息差別是難以避免的。尤其是在保險定價中,保險人通常使用分類計算法厘定保單價格,這種方法盡管簡便,但卻不能區(qū)別具有不同風險程度的保險標的,從而也就不能確定適合于投保人的保費水平,由于受到這種約束,保險人只能向所有投保人提出大致類似的保險價格,其結果是,在同等條件下,高風險類型的投保人將購買更多保險,而低風險類型的投保人認為基于平均損失率的保險費率過高,所以決定不購買保險,這無疑會提高所保風險的平均損失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保險費率,并進而引發(fā)更多的人退出保險。因此,逆向選

18、擇不僅會抑制保險需求,而且還會妨礙高效保險契約的簽訂,并導致市場的低效率和保險質量的低下。(二)保險人對付逆向選擇的策略選擇由于逆向選擇發(fā)生在保險契約簽訂之前,因此,在具體的保險實務中,主要有兩種減輕逆向選擇風險的方法間:一是保險人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保險標的有關的信息,以便對投保人做出更為準確的分類。顯然,收集與保險標的有關的信息將幫助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做出準確的風險分類,但這樣的措施只能降低或減緩投保人的逆向選擇,風險并沒有得到有效分擔;二是設計盡量避免逆向選擇出現(xiàn)的保險契約,即設計不同的保險契約以鼓勵風險類型不同的投保人選擇最適合自己風險種類的保險契約,這種保險契約也稱為分離保險契約,由于這

19、類保險契約根據(jù)投保人的不同風險類別收取不同的保險費用,并據(jù)此給予不同的賠償,因此,低風險類型的投保人就被這類保險契約所吸引,由于市場的作用,高風險類型的投保人不得不購買這種分離式的保險契約。但實際上,由于保險人通常難以有效識別投保人的風險類別,設計這種形式的保險契約也就變得非常困難。 - 本篇論文是由的網友為您在網絡上收集整理餅投稿至本站的,論文版權屬原作者,請不要用于商業(yè)用途或者抄襲,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否者后果自負,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與道德風險的情況類似,逆向選擇同樣是客觀存在的,是“經濟人”人格內容的必然結果。因此,無論保險人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逆向選擇風險只能是部分的減

20、輕和避免。鑒于逆向選擇在保險雙方鑒訂保險契約之前就產生了,事前道德風險和事后道德風險是保險客戶投保以后的行為,因此,這三種信息不對稱是有區(qū)別的。逆向選擇問題是一個自然代理契約自然委托支付的序列問題,而事前道德風險是一個契約代理自然委托支付序列問題,事后道德風險則是一個契約自然代理委托支付的序列問題。五、不對稱信息下最優(yōu)保險契約的設計思想保險人規(guī)避道德風險或逆向選擇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保險契約。Crocker和Snow(1986)就指出,被保險人是否遭受了意外事故的損失等信息會影響最優(yōu)保險契約的形式。最優(yōu)保險契約的設計與不對稱信息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從不對稱信息對保險市場的影響看,

21、保險契約有三類:一是考慮逆向選擇的保險契約;二是考慮道德風險的保險契約,其中包括考慮事前道德風險和事后道德風險的保險契約;三是同時考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保險契約。這類保險契約遠比單純考慮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的保險契約要復雜的多,對這類保險契約的特征難以做準確描述。實際中,考慮逆向選擇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的設計思想是:保險人通過向保險市場提供具有自選擇約束特征的契約以對投保人進行風險分類,亦即保險人通過提供價格以及賠付額不同的有區(qū)別的保險契約以誘使?jié)撛诘耐侗H诉M行自選擇,自選擇的保險契約對于特定的投保人來說具有更高的期望效用,而保險人由此根據(jù)投保人選擇的特定的保險契約推測出投保人的風險類型。這樣,保險

22、人通過信息甄別達到了減輕逆向選擇風險的目的。換言之,保險人要解決逆向選擇問題,就要為投保人設計出這樣的保險契約,即從某種特定類型投保人的角度看,這正好是自己的最適契約。如醫(yī)療保險市場就存在非常嚴重的逆向選擇行為。針對這種現(xiàn)象,保險人可以通過自選擇機制的設計來防范醫(yī)療需求方的逆向選擇。也就是說,保險人向市場提供的契約一方面使?jié)撛诘耐侗H藚⒓俞t(yī)療保險的效用不低于不參加醫(yī)療保險的效用,另一方面使?jié)撛诘耐侗H耸艿秸f真話的激勵,并樂于顯示其風險水平。即通過對高風險者采用較低的共保率、較高的保費價格,對低風險者采用較高的共保率、較低的保費價格,達到誘使?jié)撛谕侗H苏f真話的目的,從而使各種類型的投保人可以自主

23、選擇醫(yī)療保險來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顯然,在自選擇約束下,投保人的行為應當是合乎理性假設的,即在對投保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時,通常應當假定投保人的行為與其對自選擇約束的理解是相一致的??紤]事前道德風險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也同樣引起了廣泛關注。Spence和Zeckhauser(1971)以及Harris和Raviv(1979)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他們認為,考慮事前道德風險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應是部分保險形式,這種最優(yōu)保險契約與被保險人必須承擔一個固定比例風險損失的共同保險契約形式有著相似之處,這種共同保險條款為被保險人采取最優(yōu)水平的防損努力提供了激勵因素,即可以通過在保險契約中加入免賠額或共保額條款,使被保

24、險人謹慎行事的邊際收益或不謹慎行事的邊際成本為正值。除了上述機制設計之外,為了防止事前道德風險的產生,最優(yōu)保險契約的設計還經常使用如下的制度規(guī)則:即保險人為了檢查被保險人是否認真履行了保險契約所規(guī)定的防損義務或其它如實相告義務,保險契約還要規(guī)定一個與支付函數(shù)有關的督查條款,在實際的保險實務中,保險人通常采用隨機的督查策略,具有上述特征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顯然可以在委托代理理論框架下進行研究??紤]事后道德風險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同樣可以在委托代理理論的框架下進行設計。從一般意義上講,在保險人以及被保險人參加保險的個人合理性約束,以及誘使被保險人選擇最有利于保險人的行動的激勵相容約束的限制下,追求被保險人期望

25、效用最大化的目標,以此達到規(guī)避事后道德風險的目的。如對機動車輛險來說,車輛的丟失以及車禍等意外事故的發(fā)生,與車主采取的防盜措施、駕駛謹慎與否等有關。在保險人不能監(jiān)督被保險人行動的情況下,由于被保險人缺乏采取防損措施的積極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就應當設計針對性的保險條款來激勵被保險人采取進一步的防損努力。與事前道德風險的情形類似,考慮事后道德風險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也經常使用如下的制度規(guī)則:即保險人為了防止來自被保險人的保險欺詐,比如被保險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情形發(fā)生,保險人在設計契約時還要規(guī)定一個與被保險人的利益有關的核賠查勘條款,當被保險人決定將一種風險狀態(tài)報告給保險人以后,保險人根

26、據(jù)某概率函數(shù)對被保險人的索賠進行隨機核賠查勘,最后決定是否賠付。這里,核賠概率可能是投保人所報告的風險損失額的函數(shù)??傊瑥谋kU人設計保險條款可以采用的激勵機制來看,無論是從罰的角度設計,還是從獎的角度設計,都不是無約束的。設計上述性質的保險條款必須受兩個條件約束:一是保險人設計的保險單必須使保險買方從保險中獲得一定水平的效用,若被保險的風險沒有因此得到很好的轉移,即保險買方沒有得到投保后的效用,再好的保險條款也是無用的。二是保險人使保險買方提供私人信息的邊際效用等于邊際成本(邊際負效用),亦即保險人付給保險買方的信息租金必須足以彌補保險買方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采取防損措施所付出的成本。六、結束

27、語以上闡釋了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概念及其產生機理,并從一般意義上討論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規(guī)避策略,最后闡述了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最優(yōu)保險契約設計的思想。應指出的是,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是永恒的,不對稱信息的存在使得經濟運行機制不能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任何針對性的策略都只能盡量抑制和減輕不對稱信息對保險市場的束縛。況且,由于風險多樣化的出現(xiàn),不對稱信息對保險市場的影響方式將日趨復雜。因此,要實現(xiàn)保險業(yè)持續(xù)、快速、健康的發(fā)展,就應當進一步研究不對稱信息對保險市場的影響,研究保險市場有關各方在長期或短期的不對稱信息狀態(tài)下的行為規(guī)律,揭示非對稱保險市場的內在特征,為保險人的保險經營活動提供決策依據(jù)。參考文獻:

28、 - 本篇論文是由的網友為您在網絡上收集整理餅投稿至本站的,論文版權屬原作者,請不要用于商業(yè)用途或者抄襲,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否者后果自負,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1陳禹。信息經濟學教程州。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2350.2BROWNEM.J.,DOERPINGHAUSH.1.InformationalAsymmetriesandAdverseSelectionintheMarketforIndividualMedicalExpenseInsurance.The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1993,60:300312.3小哈德羅。斯凱伯等著。國際風險與保險:環(huán)境管理分析(上、下冊)M.荊濤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4徐新,邱苑華。道德風險與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最優(yōu)保險契約模型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