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法稱諸論的順序和形成埃利希·弗勞瓦爾納 撰 湯銘鈞 譯釋量論(Pramavrttikam)是偉大的佛教邏輯學(xué)家法稱(Dharmakrti)的主要著作 目前,法稱的諸部著作首先有以下各種版本:釋量論(Pramavrttikam):1、阿阇黎法稱的釋量論(Pramavrttikam by crya Dharmakrti),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Rhula Sktyyana)編,J. B. O. R. S., Vol. XXIV/1938附錄(頌文);2、阿阇黎法稱的釋量論(自義比量品):自釋和角畜主所撰的復(fù)注(crya-Dharmakrte Pramavrttikam (Svr
2、thnumnapariccheda) svopajñavtty Karakagomiviracitay takay ca sahitam),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匯編和整理(Rhula-Sktyyanena samprita sampditañ ca),Allahabad (1943);3、法稱的釋量論及如意喜的注釋(Dharmakrtis Pramavrttika with a commentary by Manorathanandin),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編,J. B. O. R. S., Vol. XXIV/1938及以后各期附錄。正理滴論(Nyy
3、abindu):正理滴論:法稱的一篇佛教邏輯論文及法上的注釋正理滴論廣釋(Nyyabindu: Buddiiskii uchebnik logiki, sochinenie Dharmakrti i tolkovanie na nego Nyyabinduka, sochinenie Dharmottary),F(xiàn)Th舍爾巴茨基(F. Th. Stcherbatsky)編,I., Bibliotheca Buddhica. VII., Petrograd, 1918。因滴論(Hetubindu):一項重構(gòu)的嘗試附載于:阿黎阇陀論師的因滴論廣釋及難辨師的名為顯明抄的復(fù)注(Hetubinduk of
4、 Bhaa Arcaa with the sub-commentary entitled loka of Durveka Mira),班智達蘇克拉吉·商卡維(Pandit Sukhlalji Sanghavi)和牟尼·室利·耆那維迦耶吉(Muni Shri Jinavijayaji)編,Gaekwad's Oriental Series., Nr. CXIII., Baroda 1949。論議正理論(Vdanyya):法稱的論議正理論及寂護的注釋(Dharmakrtis Vdanyya, with the Commentary of ntarakita),
5、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編,J. B. O. R. S., Vols. XXI & XXII/1935-36附錄。觀相屬論(Sabandhapark):法稱的觀相屬論:文本和翻譯(Dharmakrtis Sabandhapark, Text und Übersetzung),E弗勞瓦爾納,WZKM., Bd. 41/1934 (藏文本及現(xiàn)存的梵文殘片)。成他相續(xù)論(Satnntarasiddhi):法稱的成他相續(xù)論和律天的成他相續(xù)論廣釋的藏譯本(Tibetskii perevod sochinenii Satnntarasiddhi Dharmakrti i Satnn
6、tarasiddhik Vintadeva ),F(xiàn)Th舍爾巴茨基編,I-II., Bibliotheca Buddhica. XIX., Petrograd, 1916。同時,我還利用了奈塘版(Narthang)和德格版(Derge)的丹珠爾(Tanjur)。,其中各章的順序歷來是一個謎團,早已令古代的注釋家們傷透腦筋。情況大致如下。釋量論是陳那(Dignga)的集量論(Pramasamuccaya)的一個注釋。集量論 譯注:方括號中,是譯者為補充文意或解釋說明而添加的文字,下同。這部著作在如下順序的六章中,探討了認識論(Erkenntnislehre)的全部內(nèi)容:1、感知(Wahrnehmu
7、ng,pratyakam),2、推理(Schlu,svrthnumnam),3、論證(Beweis,parrthnumnam),4、例證和虛假的例證(Beispiel und Scheinbeispiel,dnto dntbh ca),5、他者的排除(Sonderung von anderem,anypoha),6、各種錯誤的反駁(Falsche Einwände,jtaya)。對此,法稱撰寫了他的四章Vrttikam 釋論。其中的一章逐字詳細解釋了陳那的序頌(Einleitungsvers)。 簡單地稱之為“有關(guān)佛陀論的一章”(Chapter on Buddhology)是不妥當(dāng)?shù)?/p>
8、。對其內(nèi)容的一種考察已證實這一點,正如現(xiàn)今在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的內(nèi)容報告中得到簡略地縱覽的那樣。藏文翻譯則稱之為Pramasiddhi 成量。其余的三章探討了感知、推理和論證。在此,引人注意的是,這部著作的四章在傳承中顯示出一種十分奇怪的順序。正常的順序應(yīng)當(dāng)是,感知、推理和論證跟在序論章之后。但實際情況則是,關(guān)于推理的一章處在第一位,之后才是序論、感知和論證。 不僅是藏文翻譯,還有唯一一個完整的梵文寫本(R商克利諦延那將其標(biāo)記為PH),都證實了這種順序。按照這種順序的第一章,也就是關(guān)于推理的這章,同時有法稱自己的注釋,其余三章則由他的弟子天主慧(Devendrabuddhi)作了注
9、釋。并且對于所有這四章,天主慧的弟子,即法稱的再傳弟子釋迦慧(kyamati,或作kyabuddhi),又以相同的順序撰寫了一個復(fù)注(Subkommentar)。因此,釋量論這部著作各章的這種奇怪的排列,是在最早的傳承中就被牢固地確定下來的。此外,這種排列也得到了較晚的注釋家們的確認,因而在他們試圖進行注釋的時候,都假定了這是既定的排列。因此而產(chǎn)生的問題就是:這種奇怪的排列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法稱只對關(guān)于推理的這章而且僅僅是這一章作了注釋?Th舍爾巴茨基在他的佛教邏輯(Buddhist Logic)的第一卷中首先考慮了這個問題。 Th. Stcherbatsky, Buddhist Logic
10、, Vol. I (Bibliotheca Buddhica XXVI), Leningrad, 1932.對此,他先是簡短地復(fù)述了A沃斯特里科夫(A. Vostrikov)的報告。 S. 38 f. 據(jù)我所知,這個報告并沒有付印。對于他,我在這里不發(fā)表進一步的意見,因為舍爾巴茨基的敘述極為扼要,只是傳達了一些非常值得商榷的具有或然性的猜測。 譯注:S. 38 f. 表示第38頁以下,f. 表示“以下”,以下類此。他本人則是給出了較晚的印度注釋家們的各種不同的解釋的嘗試。 S. 44 f.然而,在這方面的期待本來就不是很高。印度的注釋家們通常都傾向于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事論事地來考察各種原因。關(guān)
11、于各種論書的作者們通常都會斷言的那些個人方面的原因,在現(xiàn)有的情況下,他們大多也沒有掌握什么信息。他們在這方面所說的,因而也僅僅是由各種猜測所組成的,對于我們來說無足輕重。因此,我們最好還是依靠她所能給予我們的最可靠的,即依靠法稱本人,這就是說,在他的各種著作中,來尋求一個對于這個既已提出的問題的回答?,F(xiàn)在,就讓我們來考察釋量論,這部著作的第一章與其余的三章之間,在結(jié)構(gòu)和論述上都顯示出一種根本的差別。后面的三章是一部正規(guī)的Vrttikam。這三章從理應(yīng)被解釋的陳那的文本出發(fā),對此作出了詳細的解說,在必要的地方,也附加了延伸的討論,并且在陳那的文本的某一點得到評論之后,便轉(zhuǎn)入下一點。正如這種順序的
12、第二章,就是按照陳那在他獻給佛陀(Buddha)的序頌中的各個修飾語展開論述的,即pramabhta 量成就 (v. 1 ff. 譯注:v. 1 ff. 表示第1頌以下,ff. 表示“以下”,以下類此。)、jagaddhitai 欲利眾生 (v. 35 ff.)、st 教誡者 (v. 132 ff.)、sugata 善逝 (v. 139 ff.)和ty 救護者 (v. 145 ff.)。 雖然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對于釋量論頌文的計算有誤,但為了簡便起見,我還是以此為準(zhǔn),更確切地說,對于第一章,我根據(jù)的是自義比量品(Svrthnumnapariccheda)的Allahabad版(見上
13、Nr. 2),對于其余的三章,則是頌文版(見上Nr. 1)。 譯注:參見本文開頭的腳注中,對于釋量論各種版本的編號。第三章則是逐項解說了陳那的感知理論,正如這種理論在集量論的第一章里所闡述的那樣。這一章談?wù)摿苏_認識的兩種手段,這兩種手段分別對應(yīng)于認識的兩種對象(v. 1 ff. = Pr. sam. I v. 2 譯注:v. 1 ff. = Pr. sam. I v. 2 表示該章的第一頌以下,對應(yīng)于集量論第一章的第二頌,Pr. sam. 是集量論(Pramasamuccaya)的縮寫,I表示第一章,II表示第二章等等,以下類此。),還探討了對于證明正確的認識還有其他對象和手段的嘗試的反駁(
14、v. 76 ff. = Pr. sam. I v. 2 b 3 a),并解說了陳那對于感性的感知的定義(v. 123 ff. = Pr. sam. I v. 3 b),回答了感知為什么是根據(jù)各種感覺器官來命名的問題(v. 191 ff. = Pr. sam. I v. 4 a),而且是一直解說到集量論的第13頌為止,陳那正是以這一頌結(jié)束了對于他的獨特理論的闡述。 一項對于各種不同理論的反駁,占據(jù)了這一章的剩余部分,對于這一部分,法稱在他的Vrttikam中并沒有給予重視。 譯注:根據(jù)現(xiàn)行的編號,陳那集量論第一章的“正說”部分,似應(yīng)是到第12頌為止,參見Hattori, Masaaki (服部正
15、明), 1968, Dignga: On Percep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30.以集量論第三章為依據(jù)的第四章,也同樣是開始于詳細地解說對于論證的定義(v. 1 ff. = Pr. sam. III v. 1)和對于主張(Behauptung)的定義(v. 15 ff. = Pr. sam. III v. 2),在這里,也同樣有大量字詞得到了逐個解釋,一直到概括性地闡述了關(guān)于理由(Grund)的理論之后,這部著作幾乎是直接就結(jié)束了。釋量論與陳那的集量論的這種關(guān)系,因此也得到了早期的注釋家們應(yīng)有的重視。天主慧便是經(jīng)常性地引用了
16、法稱的各項解釋所針對的陳那的那些辭句。在新近公布的如意喜的注釋中,也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且,即便是像智作護(Prajñkaragupta)這樣一位自由的解釋者,也沒有錯過對于這種種關(guān)聯(lián)的暗示。與此相比,釋量論的第一章所呈現(xiàn)出來的,則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圖景。這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顯示了出來。這就是說,它以一首綱領(lǐng)頌(programmatischer Vers)作為開始,這首頌簡短地宣告了將要得到探討的對象,原文如下: 在這里,我不考慮那些一般性的序頌。pakadharmas tadaena vypto 譯注:vypto原作vyapto,似是印刷錯誤,參見Gnoli, Raniero (ed)
17、, 1960, The Pramavrttikam of Dharmakrti: The First Chapter with the Autocommentary, Rome: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p. 1. 10-11. 又全頌可以翻譯為:為那一部分所遍的宗法是因,它惟有三種,以不相離性的規(guī)定故,其它都是似因。 hetus tridhaiva sa |avinbhvaniyamd dhetvbhss tato pare | 3在這里,找不到與集量論的任何關(guān)聯(lián)。因為,集量論的第二章是以推論(Schlufolge
18、rung)兩分為推理和論證,以及對于推理的解說作為開始的。而在這里,對此卻沒有任何談?wù)?。或許,人們至少還是可以想到這一頌與陳那的某種聯(lián)系。對此,可能的說法就是,法稱在他的Vtti 自釋中異常詳細地解釋了這一頌,并針對他本人的老師自在軍(varasena)的一項批評,為陳那對于pakadharma 宗法這個詞所作的解釋進行了辯護,而且我們也可以將這一頌的開頭,看作是援引了陳那的文字。 首見于烏調(diào)達迦羅(Uddyotakara)的正理釋(Nyyavrttikam),S. 131, 17 (Kashi Sanskrit Series版)和寂護(ntirakita)的攝真實論(Tattvasagrah
19、a),v. 1385。對于烏調(diào)達迦羅的引文,婆恰斯巴提密室羅(Vcaspatimira)評論道:Digngasyaiva pradentarahetulakaam 正是陳那的教言中有關(guān)因的特征者。寂護則稱其來源為cry 阿阇黎們,在通常情況下,他借此所指的都是陳那。 譯注:S. 131, 17表示第131頁第17行,以下類此。但是,這并非事實。因為,根據(jù)傳承下來的一致說法,這里引用的原文是:grhyadharmas tadaena vypto hetu 譯注:為那一部分所遍的所執(zhí)法是因。由此可見,恰恰是pakadharma這個關(guān)鍵性的詞,在這里為grhyadharma 所執(zhí)法所替代。陳那通過轉(zhuǎn)
20、義 譯注:“宗”(paka)的原義指整個宗命題,在“宗法”(pakadharma)這個詞中,轉(zhuǎn)義指宗依有法。正理門論曰:“豈不總以樂所成立合說為宗,云何此中乃言宗者唯取有法?此無有失,以其總聲于別亦轉(zhuǎn),如言燒衣,或有宗聲唯詮于法?!眳⒁娻崅ズ?,2008年:因明正理門論直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第9192頁。來解釋pakadharma這個詞,因而與這一頌決無聯(lián)系。毋寧說,陳那倒是在集量論的第三章里,在緊接著這個著名的頌文:sapake san asan dvedh pakadharma punas tridh |pratyekam asapake ca sadasaddvividhatva
21、ta | 8 譯注: 直 譯 正理門論(Nyyamukham)宗法在同品上存在、不存在和兩者兼有,在異品上,又各有三種,存在、不存在和兩者兼有。宗法于同品,謂有、非有、俱;于異品各三,有、非有及二。參見鄭偉宏,2008年,第8791頁。之后的如下字句當(dāng)中,才傳達了這種解釋的:samudyasya sdhyatvd dharmamtre tha dharmii |amukhye py ekadeatvt sdhyatvam upacaryate | 9 譯注:對于由于所立以集聚為性,因而并非總體的有法、單獨的法,由于是一部分,還是假說為所立性。而且,法稱本人也是在量決定論(Pramavinica
22、ya)的第三章(fol. 201b 1 ff. 德格版)里,才以相同的字句,將他在這里對于釋量論的Vtti中給出的相同解說,連同自在軍的反駁,與集量論的如上頌文聯(lián)系在了一起。最終,法稱便是用tridhaiva sa, avinbhvaniyamt 譯注:它惟有三種,以不相離性的規(guī)定故。這些詞語,指出了根據(jù)不變的聯(lián)系(feste Verbindung)的不同種類,理由分為三種,這就是說,指出了他首先創(chuàng)立的而且是他所特有的一種理論。因此,法稱在釋量論的第一章里作為他的闡述的開始的這個頌,來自于他本人,而且與集量論的第二章并無絲毫關(guān)聯(lián)。雖然他以陳那的文字為依據(jù),但是,這些文字則是出自于另一部著作。
23、論者似乎傾向于從陳那的因門論(Hetumukham)中找尋來源。但是,根據(jù)我們目前的了解,這依然是一種單純的猜測。為什么法稱對于這個頌作了如此詳細的解釋,這首先是有他的特殊理由的,如下所述:正如我們已經(jīng)說過的那樣,這個頌是一首綱領(lǐng)頌,它簡短地宣告了接下來所要闡述的內(nèi)容。就此而言,這首頌很像是一首論體頌(straarra-Verse),正如彌勒尊(Maitreyantha)用來開始他的辨中邊論(Madhyntavibhga)的那個頌 譯注:唯相、障、真實,及修諸對治,即此修分位,得果、無上乘。(CBETA, T31, no. 1600, p. 464, b11-12)一樣。 天主(akarasv
24、min)的入正理論(Nyyapraveakastram)的序頌就顯示出一種明確的相似,其中提到了strrthasagraha 奘譯:總攝諸論要義。 譯注: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xiàn)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CBETA, T32, no. 1630, p. 11, a28-b1)又stra原作astra,似是印刷錯誤,參見Dhruva, A. B., 1930, The Nyyapravea, Part I,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 p. 1. 3.我們在法稱這里,還可以找到類似的情形。在論議正理論的開端,也有一首這樣的綱領(lǐng)頌,只不過這部論的其余
25、部分都是用散文來寫的。而且,特別是因滴論,這部論也是用散文來撰寫的,但也同樣是開始于一首這樣的頌,更確切地說,也正是我們上面的那首來自于釋量論第一章的頌,它在這里也正是用來作為綱領(lǐng)性質(zhì)的序頌。如是發(fā)軔于一首綱領(lǐng)頌,同時與集量論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這就已經(jīng)是意味著釋量論的第一章與其余各章之間存在一種原則性的差別。而且,相同類型的差別,還可以在這一章此后的闡述中得到證實。大致如下所述。 我必須更明確地指出,羅睺羅·商克利諦延那的那些內(nèi)容報告并不完善,而且是誤導(dǎo)性的。在對于這首綱領(lǐng)頌的最初幾個詞作出了詳細的解釋,一直到引證了如上所引的陳那的文字之后,法稱就開始對于他關(guān)于理由的不同種類的理論,作出
26、了一個詳細的闡述。理由有三類,即自身的本質(zhì)(eigenes Wesen,svabhva)、結(jié)果(Wirkung,kryam)和無感知(Nichtwahrnehmung,anupalabdhi)。因為,正是憑借這三類,而且僅僅是憑借它們,理由與結(jié)論(Folge)之間的一種不變的聯(lián)系(feste Verbindung,avinbhva)才得以確立。在第一種情況下,這種不變的聯(lián)系的依據(jù)是理由與結(jié)論兩者在本質(zhì)上的相同(Wesensgleichheit)。緊接著,一個問題就被提出:在有差別的理由和結(jié)論之間,何以能有本質(zhì)上的相同?并在這里得到了回答:在這里,僅僅涉及到作為此類事物的根據(jù)的種種概念。在第二種
27、情況下,這種不變的聯(lián)系的依據(jù)是,結(jié)果產(chǎn)生于原因(Ursache),并且沒有原因,就不可能有結(jié)果。繼而,一個問題又被提出并得到了回答,即:既然這樣一種推論僅僅是與各種概念相關(guān),它又何以能促成一種對于各種現(xiàn)實事物的認識?接下來,三類理由的性質(zhì)又得到了更為詳盡的規(guī)定,即結(jié)果(v. 4 a)、自身的本質(zhì)(v. 4 b),特別是無感知(v. 5 8),從它又分出了好些不同的子類(Subart)。接下來,就是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的評論,評論的順序是按照已經(jīng)列舉的理由的三類進行的(v. 9 13)。與此相聯(lián)系而被認識到的是,對于異類的結(jié)論(Folge im Ungleichartigen,vipaka)的單純的
28、無感知,并不足以保證理由與結(jié)論之間的聯(lián)系,而為了保證這種聯(lián)系,對于上述種類的不變的聯(lián)系的證明,正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引出了一段更長篇幅的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法稱也試圖通過陳那的辭句,來支持他的觀點(v. 14 32)。在總結(jié)性地論斷了每一個推論因此都必須以這樣一種不變的聯(lián)系為依據(jù)之后,法稱便轉(zhuǎn)而對于理由的各個種類,展開了更為細致的分析。他從結(jié)果開始(v. 33 ff.)。接著是對于自身的本質(zhì)的評論(v. 41 ff.),這就引生了對于概念的理論、對于作為概念的基礎(chǔ)的他者的排除(Sonderung von anderem,anypoha)的理論的詳細闡述(v. 42 186)。對于無感知的探討,則構(gòu)成了最后的部分(v. 199 ff.)。在探討的過程中,談到了語言的問題,這個問題又引生了對于傳承的可信性(Glaubwürdigkeit der Überlieferung)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所有問題的一項廣泛的討論,這項討論便占據(jù)了這一章的剩余部分(v. 215 342)。從各個部分來看,闡述的安排好像是相當(dā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獼猴桃樹種子種質(zhì)資源保護與利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面包磚市場推廣與銷售渠道建設(sh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環(huán)保設(shè)備技術(shù)改造與維護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乘風(fēng)破浪或有事的動態(tài)環(huán)保技術(shù)開發(fā)合同4篇
- 2025年度面包磚生產(chǎn)線自動化改造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奶業(yè)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門禁管理系統(tǒng)集成服務(wù)合同協(xié)議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辦公用品采購合同范本樣本3篇
- 2025年度軟件質(zhì)量控制合同協(xié)議4篇
- 專屬2024版員工離職合同模板
- 2024年公證遺產(chǎn)繼承分配協(xié)議書模板
- 燃氣經(jīng)營安全重大隱患判定標(biāo)準(zhǔn)課件
- JB-T 8532-2023 脈沖噴吹類袋式除塵器
- 深圳小學(xué)英語單詞表(中英文)
- 護理質(zhì)量反饋內(nèi)容
- 山東省濟寧市2023年中考數(shù)學(xué)試題(附真題答案)
- 抖音搜索用戶分析報告
- 鉆孔灌注樁技術(shù)規(guī)范
- 2023-2024學(xué)年北師大版必修二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 教學(xué)設(shè)計
- 供貨進度計劃
-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護理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