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層面探析次貸危機中的銀行風險管理_第1頁
微觀層面探析次貸危機中的銀行風險管理_第2頁
微觀層面探析次貸危機中的銀行風險管理_第3頁
微觀層面探析次貸危機中的銀行風險管理_第4頁
微觀層面探析次貸危機中的銀行風險管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微觀層面探析次貸危機中的銀行風險管理    有關次貸危機及其接踵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研究隨著危機的演變發(fā)展而不斷深入,更多的分析聚焦于宏觀層面的問題。的確,在經濟金融全球化和風險管理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仍然出現波及范圍如此廣泛、損失如此巨大、影響如此深遠的系統(tǒng)性危機,毫無疑問是整體的制度和政策設計以及發(fā)展模式出了嚴重問題,這應該是危機第一位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想進一步追問下去:那些市場參與主體尤其是居于市場核心、被公認為風險管理水平領先的銀行為什么樂于參與這樣一場高風險的賺錢游戲,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反映出國際活躍銀行的風險管理

2、也存在致命的缺陷。本文從微觀層面就危機演變過程中銀行的風險管理問題進行分析,揭示銀行的錯誤決策以及引致這些行為的內在機理,并對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提供可參考的建議。銀行在次貸危機形成中扮演了三重角色次貸危機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積累、集中爆發(fā)的錯綜復雜的過程,其中經歷了由次級貸款危機向次級債券、流動性、信用等不同層次危機的傳導過程,很難在時間和空間上對其進行明確的分割。這一過程和圖1所示的次級貸款由產生到被轉化成MBS等債券,進而生成各種衍生產品,并在各金融機構間流動的過程具有內在的映射關系。在這一演化過程中,銀行扮演了三重角色:首先是貸款市場發(fā)行者,其次是次債的一級市場發(fā)行者,最后是次債及其衍

3、生品的二級市場參與者。銀行的這三種角色幾乎同時出現,并在每一種角色中生動展現了其相應的錯誤行為。次貸的主要發(fā)行者:暗含操作風險首先,銀行始終是次貸的主要資金提供者。銀行的抵押貸款市場份額從1978年的72%左右持續(xù)下降到1992年30%多,此后一直基本保持這個比例。這種下降主要是各種抵押貸款公司和經紀公司發(fā)展引起,但資金絕大多數還是來自銀行,次貸正包含在這些抵押貸款中。而且在純粹的次貸市場上,每次貸款公司的洗牌都以銀行大舉進入而結束。其次,放松放貸標準的操作風險促成次貸規(guī)模不斷擴張。根據實證分析證明,競爭加劇會使銀行降低放貸標準,這揭示了次貸市場發(fā)展的基本原因,可以從次貸的發(fā)展歷程中得到具體體

4、現,如圖2所示。特別是在房地產和證券化市場前景良好的背景下,銀行基本已從審批第一還款來源轉移到第二還款來源上,產生很多如不需信用評估、零首付等次級貸款,對經紀人和客戶經理的盡職調查也日益淡化。次債一級市場的發(fā)行者:異化風險管理首先,銀行因風險管理的需要而發(fā)展和參與次債一級市場。占銀行資產很大比重的房貸期限偏長,尤其在利率市場化下的美國,資產久期偏大條件下的負債免疫管理的結果自然是把長期貸款轉移出去,證券化正是最佳選擇。這種將“貸出-持有”模式轉變成“貸出-分銷”模式的創(chuàng)新顯然具有降低信用和利率風險的作用,并通過表外化也有效減少資本占用,提高資產流動性,這是銀行參與一級市場的初衷。其次,這種風險

5、管理創(chuàng)新嚴重異化,成為次貸風險的第一級放大器。證券化的致命缺點是將銀行風險轉移出去的同時,將銀行身份從責任人轉化為中介,使銀行失去應有的盡職調查動力,原有不合理激勵機制更加扭曲,標準更加放松,從而產生更多次貸(見表1)。同時,證券化割斷了投資者和貸款人之間信息流動,為進一步的風險埋下隱患。而銀行并非置身風險之外,其中一個主要風險是證券化帶來虛幻的流動性。銀行將次貸看成流動性很好的資產,不僅利用表外化大大增加資本杠桿,而且高度依賴商業(yè)票據等短期化融資方法支持房貸業(yè)務,嚴重脫離了存款立行的審慎經營原則。另一個風險是銀行并沒有徹底轉換成次級房貸中介,次貸本身需要在銀行資產負債表里停留一段時間,同時,

6、銀行一般會自己持有部分如權益級的MBS、CDO等信用級別較低的證券。一旦二級市場逆轉,就會面臨次債贖回或發(fā)行失敗等風險。次債及其衍生品二級市場的參與者:導致風險的系統(tǒng)化銀行在二級市場的參與方式對風險的放大作用使其成為次貸危機的風險樞紐,使風險系統(tǒng)化。首先,銀行過度參與二級市場,將風險回歸銀行的同時,成為次貸風險的第二級放大器。銀行出于分化風險在一級市場實施房貸證券化,又出于對MBS特別是CDO高收益的追求,在二級市場上同時投資次債。為進一步擴大次債投資,并規(guī)避巴塞爾協(xié)議監(jiān)管,銀行又成立專門結構投資機構(SIV),如花旗的SIV持有的CDO占市場的25%。此外,銀行還通過自己建立或投資對沖基金參

7、與次債市場。通過以上三種方式,銀行幾乎創(chuàng)造了二級市場50%的需求,反過來又催生自身繼續(xù)擴張一級市場的動力,導致房貸市場風險管理扭曲。比如,20032006年在房貸規(guī)模縮小23%的同時,次貸卻增加了156%,將風險再次放大。其次,銀行的參與方式使自身成為風險樞紐,使風險系統(tǒng)化,是次貸風險的第三級放大器。在直接參與二級市場方面,按照新資本協(xié)議,需要分配20%的資本權重,那么銀行參與的程度有限,風險可控性也會較高。然而,銀行通過發(fā)行CDS進行對沖,對沖后資本要求為0,使銀行完全擺脫資本約束,可以進行無限量交易,而風險通過CDS在銀行間重新分布。僅德意志銀行的CDS規(guī)模就達124億美元。而成立SIV方

8、式更沒有資本約束。同時,SIV并非簡單利用銀行資金投資CDO等,而是進一步發(fā)行資產支持商業(yè)票據進行融資,提高投資杠桿,市場小的波動足可通過SIV對銀行資本造成巨大損失。成立對沖基金也具有類似作用。美國對沖基金約2萬億美元,按34倍杠桿,控制資金達8萬億美元左右,這些杠桿資金主要由銀行提供,對銀行也是很大威脅,成為市場風險的焦點和樞紐。以上三種參與方式的參與基礎極不穩(wěn)固,使風險經過這一樞紐而系統(tǒng)化。這一不穩(wěn)固來自于次債的定價缺陷。從次貸到CDO及CDO的n次方要經歷至少兩次證券化過程,每次證券化過程都導致債務人原始信息弱化,信息隨著多級證券化過程而嚴重不對稱,投資者只能根據外部評級結果進行定價,

9、并核算損益。在市場空前繁榮而又缺乏流動性的扭曲市場下,各種次債投資機構同時依賴外部評級的信用維持近乎相同的投資策略和高額利潤。一旦市場出現動搖,各種金融機構的風險都將向銀行集中,并經過銀行擴散至整個金融系統(tǒng)而集中爆發(fā),風險系統(tǒng)化,造成對資本的大量需求,引發(fā)銀行集體惜貸,流動性突然消失,Libor突然增大(見圖3),進而形成金融危機。這種由以上三級放大器組成的風險正反饋增益機制是本次危機與上世紀末存貸危機風險特征的根本區(qū)別,是存貸危機時銀行在金融系統(tǒng)的核心地位遠高于現在,當時倒閉的銀行比例也遠高于現在,但整體影響卻低于本次危機的根本原因。探尋風險管理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在被認為科學、先進的風險管理體

10、系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風險管理的多層次疏漏,從目前反映的情況看,整體上可以歸納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就是銀行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風險,但有足夠的激勵敢于去冒險;客觀原因就是銀行有關風險管理的方法或技術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使銀行過于依賴這些技術和方法而低估了真實風險?,F實情況是,這兩種原因都同時存在并交織發(fā)揮作用,以下從四個方面進行總結。風險管理理念的脆弱性使銀行主動承擔過高風險審慎經營始終都應是銀行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風險承擔的大小與風險管理能力應相互匹配。盡管自巴塞爾協(xié)議尤其是新資本協(xié)議推行以來,國際銀行業(yè)在風險管理理念上普遍強調了審慎原則,但是在競爭和高利潤的誘惑下還是顯露出其

11、執(zhí)行上脆弱的一面。當代的商業(yè)銀行無不將風險管理視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并把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定位為贏利和發(fā)展。這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在面對一個能夠產生比其他業(yè)務利潤高出很多的市場時,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基于短期化的激勵模式時,所謂科學的風險管理就轉變?yōu)殂y行追求高風險、高盈利最直接的借口,審慎原則就變成風險只要自認為能夠駕馭就盲目承擔的主動原則。從審慎原則出發(fā)的風險管理技術的每次突破都被變異成銀行進入更高風險領域的工具,而非安全的保障,并依靠風險管理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高收益、高風險的業(yè)務。次貸危機中銀行在房貸市場和次債二級市場上表現出高操作風險正是銀行看重高收益及高估風險管理能力的結果。北巖銀行

12、、新世紀公司正是以此成為英、美兩國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也因此而突然倒下。風險治理結構和風險文化中的缺陷導致銀行不能有效制約高風險業(yè)務風險管理理念的脆弱性和不徹底必然影響到風險治理結構和風險文化的建設,進一步導致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上的激進。在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缺乏溝通及董事會對于業(yè)務風險理解和了解有限的情況下,委托代理問題必然在風險治理和風險文化中出現,以利潤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可能削弱風險管理應有的獨立性和話語權,并扭曲風險偏好和激勵機制,最終導致從上到下的風險過度偏好、風險管理崗位虛設等現象,領導意志、甚至個別活躍操作人員都可能主導整個業(yè)務。舉兩個可對比的例子,高盛聽取兩個交易員的意見及時撤出了

13、次債市場,而花旗在為不合格貸款繳納7000萬美元罰金及為其他類似案件公開道歉后仍不反省,并在2007年初收購已有30億美元次貸損失的第一富蘭克林銀行并導致高額次貸損失,正是這一問題的反映。同時,以壓力測試為代表的風險識別和風險集中度分析工具并沒有得到銀行應有的重視。激勵機制和會計準則套利激勵銀行過度承擔風險客觀地說,目前全球銀行業(yè)普遍使用的以EVA和RAROC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相對于過去以財務利潤為中心的考核模式,盡管在促進業(yè)務健康發(fā)展和資源合理配置、提高風險揭示與激勵考核的科學性等方面有了顯著的進步,但是,這些基于績效的工具本身并沒有徹底解決短期化問題。在管理導向不明確和內控不嚴的情況下,

14、極有可能成為追逐短期利潤的另一種翻版,改變的僅僅只是增加了一個資本成本的扣減項而已。在現實運用中,可能會存在市場人員高估利潤而低估風險的問題,特別是在對業(yè)務實行當期“按量兌酬”而風險尚未閉環(huán)的情況下,問題就尤其明顯。在董事會無法制定風險和報酬時間分布匹配的激勵機制條件下,管理層可能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以短期利潤為中心的業(yè)務發(fā)展戰(zhàn)略。例如,次貸危機中大量發(fā)放的“2/28”型可調利息貸款(ARM),風險基本不會在前兩年出現,而兩年后的風險極大。根據全美抵押銀行家協(xié)會的資料,2006年以后次貸不良率并非整體惡化,主要是可調利率次貸不良率顯著上升,而且在明年以后還會集中暴露。另一個與激勵高度相關的因素是

15、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價是目前金融機構對很多金融產品計價的基本原則,但如何公允則存在很大的操作風險。由于次債及其衍生品很難精確定價,銀行可以操縱定價維持高額利潤,進一步激勵發(fā)展次債業(yè)務,導致更大的風險和虛假利潤。迷信風險管理技術導致對風險的輕視,使銀行敢于過度承擔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風險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發(fā)展給予銀行管理高風險業(yè)務足夠的自信,并過度依賴模型的作用。對風險管理技術的缺陷認識不足。目前,銀行風險管理主要是以VaR為基礎的風險計量、以RAROC為基礎的資本配置和績效評價、以壓力測試為基礎的風險及風險集中度識別組成的風險管理技術體系,但這些技術都存在一定缺陷。首先,銀行忽視了Va

16、R模型對風險的低估。VaR定義為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損失,其前提假設就是風險損失服從正態(tài)分布。但是,大量實證結論發(fā)現損失分布具有厚尾性,難以預測小頻高值事件。盡管現在利用條件自回歸GARCH模型或極值理論EVT來提高VaR的尾部穩(wěn)定性,但仍無法完全克服這種缺陷。更致命的是,VaR一般用于計算市場風險,而CDO等流動性極差,問世時間較短,市場數據根本不具代表性,不可能準確計算其VaR。另一方面,VaR模型不具有次加性。也就是說銀行必須具有處理組合中資產的相關性問題,而這也不可能準確做到。比如,美林三季度風險價值為58億美元,實際核銷金額為84億美元。同時,VaR模型的偏差會進一步向其它模型傳遞,導

17、致其它模型偏誤,使偏誤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其次,RAROC模型的親周期性導致對次貸業(yè)務的不當激勵。RAROC模型是一種有效考慮資本成本的績效評估和資本配置工具,理論上說具有對財務收益按風險進行調整的作用,使銀行的收益和風險相匹配。定義式為:其中:Y、C分別為經營收入和成本;EL為預期損失,根據新巴塞爾協(xié)議,EL可以采用IRB法確定;EC為經濟資本,可以用VaR值代替。由于所有參數都用歷史數據求取,從圖4可以看出,2005年左右的違約率(PD)相對較低。同時,由于存在房價上升預期,違約損失率(LGD)的估計也偏小,加之上面指出的VaR被低估的結論,使本來科學的RAROC從分子和分母兩個方面同時高估了

18、次貸收益,導致過多分配資本,造成次貸大量發(fā)放。第三,過于相信壓力測試,沒有認識到其不完善之處。壓力測試是識別風險及風險集中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VaR模型的尾部缺陷。而其本身既涉及復雜的模型,又涉及主觀因素影響,對次貸風險的低估也是造成銀行過度承擔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觀方面的情景設置可能過于樂觀,客觀方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風險的系統(tǒng)性無法準確考慮。圖3出現的危機中的羊群效應表明,根據常態(tài)數據設置的壓力測試參數無法揭示真實風險。MBS、SIV、CDS等風險管理創(chuàng)新技術強化了風險的系統(tǒng)性和銀行的脆弱性。這些新的工具在潛在的反饋增益機制下已經完全喪失了風險轉移和對沖的功能,比如對信用風險的

19、轉移導致銀行不能嚴格盡職調查,更放任房貸經紀人的包裝和欺騙行為,這是本次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立SIV及發(fā)行CDS后對CDO等的大量投資也是同樣原因引起。巴塞爾新資本協(xié)議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盡管新協(xié)議強調三大支柱的協(xié)同,但尚不能對以上產品鏈設計全面的監(jiān)管模式,為銀行逃避監(jiān)管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新協(xié)議集中關注資本充足率管理,對流動性及系統(tǒng)性風險管理缺失,也缺乏動態(tài)風險管理的機制。第三,風險管理技術缺陷使得第二支柱的監(jiān)管能力受到很大制約,第三支柱的作用也大打折扣??傊?,新資本協(xié)議的三大支柱都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難以發(fā)揮應有的協(xié)同作用。對策建議此次危機無疑為國內銀行業(yè)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風險教育課,使

20、我們有切膚的感受去真正體會風險管理對于銀行無論是百年老店還是新生代,無論是巨無霸還是小字輩,無論是“大超市”還是“專營店”是何等的重要,也因此有機會全面了解國際銀行業(yè)的風險管理狀況,既看到國內銀行在發(fā)展階段上與國際銀行先進經驗的差距,也正視在一般意義上國際銀行業(yè)存在的問題。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明確風險管理戰(zhàn)略,構建科學、長效的風險管理體系高盛的例子比較值得借鑒,國內銀行應該堅持把風險控制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充分發(fā)會董事會在風險管理上的作用,明確“安全第一”的風險戰(zhàn)略目標,明確風險戰(zhàn)略定位,堅持審慎經營的原則,綜合考慮風險戰(zhàn)略與業(yè)務戰(zhàn)略,在整個銀行內部創(chuàng)建一種自上而下的風險意識文化。完善風

21、險管理組織體系,尤其是業(yè)務、風險和內審相互獨立、相互監(jiān)督的治理架構。重視模型風險,提倡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方法盡管目前國內商業(yè)銀行在風險的模型化管理方面還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在復雜程度和先進性上與國際領先銀行還有明顯的差距,在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及中小企業(yè)信貸等方面還幾乎處于空白。但是,仍然需要強調,風險計量模型具有內在的風險和不穩(wěn)定性,必須杜絕唯模型論的做法,不能單一依靠定量技術,模型應該被定位為風險管理的輔助工具,尤其是一些高度風險或大額業(yè)務必須與有效的定性分析和專家判斷相結合,科學合理地綜合使用多種管理方法,以客觀全面地揭示風險,有效提高風險管控能力。關注銀行的系統(tǒng)性風險管理系統(tǒng)性風險是本次危機的集中體現,新協(xié)議對系統(tǒng)性風險的忽視也客觀造成了危機的爆發(fā)。從國內的情況看,由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呈現出明顯的趨勢性特點,銀行在連續(xù)多年的快速擴張中存在戰(zhàn)略趨同、業(yè)務趨同、結構趨同、資產集中等問題,受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不比國外銀行小,潛藏著一定的系統(tǒng)性風險。目前,銀行的行業(y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