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循環(huán)發(fā)展史_第1頁
體外循環(huán)發(fā)展史_第2頁
體外循環(huán)發(fā)展史_第3頁
體外循環(huán)發(fā)展史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體外循環(huán)發(fā)展史 一、體外循環(huán)的定義體外循環(huán)(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指通過特殊裝置將回心血液引流至體外,經氧合后再輸回人體,從而臨時完全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的一種專業(yè)技術,也稱心肺轉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體外循環(huán)技術使常規(guī)條件下難以進行的心內畸形、高難大動脈疾病糾治手術得以開展,開創(chuàng)了心、血管外科學的新紀元,其也成為心臟、血管疾病外科治療的必備技術。上海仁濟醫(yī)院心胸外科薛松 二、體外循環(huán)的發(fā)展簡史 (一)組織灌注       1812

2、年,Le Gallois死亡動物的組織器官以血灌注后出現(xiàn)短暫生命恢復現(xiàn)象。建立體外模型,以保證器官的存活。       19世紀中葉,Brown-Sequard 以血液灌注死刑犯尸體,尸僵消失。       1929年,Brukhonenko和Tchetchuline以血灌注斷頭犬的頭或全身,頭及其它組織器官功能能維持數小時。血液灌注的意義:向組織器官提供氧氣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并帶走代謝廢物,保持生命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研究證明:保持含氧血液的灌注能維持組織器官的功能。 (

3、二)醫(yī)療要求呼喚體外循環(huán)技術的誕生       先天性心臟畸形、大血管等疾病治療的需要       1930年10月,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院外科,一女病人行膽囊切除術后兩周出現(xiàn)肺大塊栓塞死亡,促動其監(jiān)護醫(yī)師、剛畢業(yè)的Gibbon產生設想:如果將此病人的靜脈血氧合變成動脈血后再輸入其動脈內,也許能救活此病人。       1953年5月,Gibbon用其自制的體外循環(huán)裝置為一18歲患有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女孩cecelia b

4、avolek 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于體外循環(huán)心內直視下房缺修補術。(三)進行體外循環(huán)三個基本條件:足夠的血流動力(人工心或血泵)充分的血液氣體交換(人工肺)滿意的血液抗凝(四)三個基本條件的實現(xiàn)1.血泵:注射器、活塞泵、隔膜泵、螺旋推進泵、指壓泵、單滾壓泵、多滾壓泵、錐面滾壓泵、離心泵、渦流泵、重力皮囊滾壓泵等。目前臨床體外循環(huán)中最常用的為滾壓泵和離心泵,其具有足夠的驅動力、精確控制流量、使用方便等特點。           轉子泵     

5、60;                       離心泵 2.人工肺(氧合器):生物肺氧合:又稱交叉循環(huán)。人或動物的肺(危險性大、操作困難、供體難找)            1890年,F(xiàn)redericq用于動物實驗   

6、60;        1919年,Quimby用于動物實驗            1931年,F(xiàn)iror用于動物實驗            1953年,Mastard用猴肺對5例法四患者進行手術,全部死亡。        

7、0;   1954年,Lillehei以成人供小兒患者交叉循環(huán)進行45例心臟手術,28例存活(62%!)。血膜式氧合:靜立垂屏式、滾筒式、碟片式(血液破壞嚴重、氣血接觸面小、氣體交換效率有限)。            1885年,F(xiàn)rey 和 Gruber將血液沿轉動的圓筒內壁注入,形成薄血膜,筒內氧氣與薄血膜進行血氣交換。鼓泡式氧合:大量血氣泡增加了氣體交換面積,但仍有血液明顯破壞。      

8、      1882年,Schroder將氧氣自盛裝靜脈血的容器底部吹入來氧合血液,此為鼓泡式氧合其原型。            1950年,Clark使用硅油祛除血氣泡,使鼓泡式氧合器真正安全大量被用于臨床。使其成為20世紀60-70年代主要產品,至今在經濟落后地區(qū)仍在使用。膜式氧合:避免血氣直接接觸破壞污染,更接近人肺生理。       

9、60;  1944年,Kolff 和 Berk發(fā)現(xiàn)血液經過人工透析器時能被氧合,產生膜式氧合器。成為20世紀80年代至今主要設備。  3.血液抗凝:1916年,Jay Mclean于在心臟和肝臟勻漿中發(fā)現(xiàn)了肝素1924年,經提純的天然肝素首次用于輸血中的抗凝1936年,成功地將從牛肺和豬腸粘膜中提取到的肝素用于人體1937年,Chargaff和Olson發(fā)現(xiàn)魚精蛋白能戲劇性地中和肝素的抗凝作用 (五)其他主要技術的形成1.安全灌注流量奇靜脈現(xiàn)象1952年,Cohen、Anderson和Watson于常溫下阻斷上下腔靜脈,只保留奇靜脈回信血液,結

10、果30min內心腦功能被保持正常,證明只需8-14ml/kg/min流量即可保證重要臟器的安全灌注。此實驗意義在于排除了高流量灌注帶來的嚴重并發(fā)癥,同時,又可創(chuàng)造安靜無血的手術視野。2.低溫        低溫可降低組織代謝率,減少氧需,提高體外循環(huán)時機體的安全性。Kirklin等測定了犬在不同溫度時的氧耗。3.血液稀釋       早期,體外循環(huán)時使用全血預充,既造成血源緊張,又帶來嚴重并發(fā)癥。      

11、; 1961年,Zuhdi用5%來代替部分血液預充,稀釋血液,證明安全、省血,又利于微循環(huán)灌注。4.心肌保護      1955年,Melrose等就首次提出化學性心臟停跳,向主動脈阻斷近端注射2.5%檸檬酸鉀致心臟舒張,但產生直接心肌損傷。     1959年,Shun wa及同事們介紹了局部心臟低溫技術,但在心肌內存在溫度梯度。      20世紀60年代后期,大量文獻報道了局部低溫技術引起彌散性心肌和心內膜下壞死,實驗證明這種技術對心肌保護的不足性,

12、并導致術后心臟功能的抑制。      1973年,Gay和Ebert再次介紹了含鉀停跳液的概念,并強調低鉀能避免直接損傷心肌。這一報告使得使用含鉀停跳液致電化學停跳流行起來。       1976年,倫敦Thomas'醫(yī)院的Hearse等在«Circulation»雜志上介紹了以鈉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外液型停跳液,使心臟停跳并保持柔軟狀態(tài)。他們的這種液體逐步變得非常流行,并代表了心肌保護領域的主要進步。     

13、  20世紀70年代后期,F(xiàn)ollette等介紹了冷高鉀含血停跳液的概念,大量研究結果證明其有血液強大的緩沖作用及攜氧能力,從而被廣泛接受。       隨著研究進一步深入,揭示心肌保護在于減少氧耗,在使用停跳合并低溫降低氧耗的技術中,心肌電機械活動停止及心肌處于無張力舒張狀態(tài)所降低的氧耗占所有降低氧耗的90%,而低溫所起作用只占10%。從而導致溫血停跳液的流行。三、體外循環(huán)的建立與實施       在建立體外循環(huán)前,必須在人工管道、人工肺、微栓過濾器等與病人循環(huán)系

14、統(tǒng)連接的裝置預先充滿等滲平衡液、人工膠體或血液,并排盡氣體,此過程稱為預充。心臟手術時,通常經胸骨正中劈開切口顯露心臟,游離上、下腔靜脈并分別套繞阻斷帶。靜脈注射抗凝藥物肝素300u/Kg,測定活化全血凝固時間(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或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350秒后,自升主動脈插入動脈插管并與體外裝置供血管連接;自右心房插入上、下腔靜脈插管或單根心房管與體外靜脈血引流管連接。ACT480秒后方可開始體外循環(huán)轉流,靜脈血在血泵驅動下經人工肺氣體交換后自升主動脈注入。也可經外周血管(股、動靜脈)建立體外循環(huán)。體外循環(huán)開始后,即可進

15、行血液降溫。灌注流量可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一般維持50-80ml/kg/min或1.8-2.4L/m2/min,低溫可降低代謝,隨溫度降低可減小流量,從而減少手術視野的回血,也可減少血成份的機械性破壞。平均動脈壓即灌注壓一般維持在50-80mmHg。小兒代謝率較高、基礎血壓較低,故其需要較高流量,而灌注壓可稍低??赏ㄟ^監(jiān)測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病人血壓、尿量、體溫變化速度、酸堿平衡及乳酸水平等來判斷組織灌注充分與否,維持SvO270%,尿量0.5ml/kg/h,酸堿平衡及乳酸水平正常。灌注不足時,可通過提高灌注流量、血紅蛋白濃度、擴張小血管等措施來改善。阻斷升主動脈后,自阻斷近段升

16、主動脈或冠狀動脈竇灌注心臟停搏液,使心臟迅速停跳以保護心肌。阻斷前,經右上肺靜脈插管作左心引流減壓也有利于心肌保護。待心內操作完畢,經心內排氣后開放阻斷鉗、恢復心臟循環(huán)和節(jié)律。當病人體溫恢復正常,血壓、血氣、電解質、酸堿平衡滿意后,逐步降低流量至停機。注射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后,病人平穩(wěn)即可拔除插管。 四、體外循環(huán)在非心臟外科領域的應用      神經外科:某些顱腦病變的外科手術。       胸外科:侵及主氣管、肺門及胸部大血管的手術,或對呼吸功能不全病人進行呼吸輔助。       普外科:如布加綜合癥手術。       泌尿外科:下腔靜脈巨大癌栓摘除術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