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單位復(fù)習(xí)學(xué)案_第1頁
必修三第三單位復(fù)習(xí)學(xué)案_第2頁
必修三第三單位復(fù)習(xí)學(xué)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必修三第三單元復(fù)習(xí)學(xué)案(三課時)篇目:寡人之于國也、勸學(xué)、過秦論、師說寡人之于國也 _孟子一、文言實詞1 .通假字(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3)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fā)花白)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2. 特殊詞義(1)河內(nèi)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鄰國之民不力加少(副詞,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數(shù)罟不入洿池(細密)3 .一詞多義(1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2 )數(shù)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補黑

2、衣之?dāng)?shù)(數(shù)目)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3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4 )勝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5 )發(fā)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百發(fā)百中(發(fā)射)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6 )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窮兵黷武(軍事力量)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軍隊)草木皆兵(士兵)4 .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填然鼓之(敲鼓)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穿) 然而

3、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5、古今異義(1)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古:黃河今:泛指河流)(2)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兇惡,厲害)(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4)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保養(yǎng)身體)(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 今:表示同意,認(rèn)可)(6)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今:轉(zhuǎn)折連詞)(7)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沒有罪過)二、文言虛詞1 .而(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 /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2 .其(1)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xùn)|(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xùn)|的)/無失其時(它們的)3 .之(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 /王道之始也(3 )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4 .焉(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 .然(1)指示代詞,這樣:河?xùn)|兇亦然 /然而不王者(2)形容詞詞尾,相當(dāng)于“地

5、”:填然鼓之三、文言句式1. 判斷句(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4 )是亦走也2 疑問句(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保ㄒ蓡柎~“何”在此表示反問)3 .省略句(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

6、”,“以是”相當(dāng)于“因此”)(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保ㄊ∪ブ髡Z“梁惠王”)(5)(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6)(國家)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保ㄊ∪ブ髡Z“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4 .倒裝句(1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2 )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 )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練習(xí)題。1. 下列加粗的字的解釋正確的

7、一項是()A. 河內(nèi)兇(有戰(zhàn)亂)B 鄰國之民不力口(增加)少C. 填然鼓之(代詞,代“鼓”) D 棄甲曳(拖著)兵而走2. 下面的加粗的字意義不同的一組是()A.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春心莫共花爭發(fā)B. 棄甲曳兵而走 斬木為兵C. 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D. 是亦走也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3對下列各句中“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雞豚狗彘之畜樹之以桑未之有也鄰國之民不加少 A./ B ./C./D./4. 下列各句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A.請以戰(zhàn)喻B .寡人之于國也C.王無罪歲D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5. 選出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盡心焉耳矣一一總算

8、盡了心啦B .請以戰(zhàn)喻一一請讓我用打仗來作說明C.直不百步耳一一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D .斧斤以時入山林一一斧頭按時進入山林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題。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寡人之民不加多B .謹(jǐn)庠序之教C.是寡人之過也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 選出與“申之以孝悌之義”句式不同的一項()A.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B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C.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D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勸學(xué) 荀子一、文言實詞1. 通假字(1)輮

9、以為輪 (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 (通“又”,再;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2 .古今異義(1)輮以為輪 (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rèn)為 )(2)金就礪則利 (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博學(xué),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今義:學(xué)問淵博)(4 )用心一也 (用心:古:用,因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 今:參加,參見)(6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 詞類活用

10、(1)動詞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 彎曲)(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3)名詞作狀語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向上,向下)(4)名詞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數(shù)詞作形容詞:用心一也(專一)4、一詞多義(1 )絕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以為妙絕(到了極點)佛印絕類彌勒(非常)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2 )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3 )

11、聞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茫犚姡┎┞剰娪洠ㄒ娐?、知識)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4 )強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旃?dāng)挽強,用劍當(dāng)用長(有力的弓)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有余)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5 )望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先達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虛詞1而連詞,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連詞,表轉(zhuǎn)折: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眠B詞,表并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連詞

12、,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遞進: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2 .焉兼詞,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三、文言句式1. 判斷句(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2 .省略句(1)鞣(之)以(之)為輪份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省介詞“于”)3 .倒裝句(1) 青,敢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2)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3) 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4)

1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練習(xí)題1.下列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槁暴(p M鍥而不舍(q 1)中繩(zh mg)懺悔(ch cn)B.蛟龍(jico)省乎己(x ing)跬步(ku :i)給予(ji)C.磨礪(li)駑馬(n ®纖細(qi m)埃土(D.肄業(yè)(y i)放肆(s 1)造詣(y i)莘莘學(xué)子(x in)2.下列劃線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 雖有槁暴連詞,雖然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動詞,達到C. 駑馬十生 名詞,馬拉車走一天的路程為“一駕”D.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數(shù)量詞一步

14、3. 選出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A. 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B.則知明而行無過矣C.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4. 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基本相同的一項是()A. 學(xué)不可以已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C.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D.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B.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 從詞類活用角度選出劃線詞是使動用法的一項()A.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C.上食埃土,下飲黃泉6. 選出句式相同的一項()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微私人,吾誰與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B

15、.C.D.、填空1. 荀子,名,戰(zhàn)國 期代表人物,荀子一書,現(xiàn)存2. 名句默寫國人,世人尊稱他為 篇,其中第一篇是曰土戸。疋先秦家的最后(2)(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無以成江海。(3)我國古代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只是幻想,而現(xiàn)代人真正登上了月球,請用原文中的一句話來表述這一事實: 三、翻譯下面句子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過秦論 賈誼一、實詞1、通假字:約從離衡(通 橫”)合從締交(通 縱”合縱)制其弊(通敝”困頓,失?。╆惱l何(通呵”呵問)倔起阡陌之中(通 崛”崛起) 贏糧而景從(通 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余年(通 又”)威震四海(通震,震

16、懾)始皇既沒(通歿,死)2、古今異義(1 )以為桂林、象郡(以為:古:把作為 今:認(rèn)為)(2 )流血漂櫓(櫓:古:盾牌今:指劃船的工具)(3) 贏糧而景從(贏:古:背負(fù)、擔(dān)負(fù)今:獲勝,獲得)(4)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今:山東?。?、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nèi)、外:對內(nèi)、對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 南、向西、向東、向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名詞作動詞履至尊而制六合(

17、履:登上)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用破甕作,用草繩系)子孫帝王萬事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動詞作名詞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動詞的使動用法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fàn)幎罚缤觯┝餮瘷ㄆ蛊。┩潭芏鲋T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 形容詞作名詞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形容詞作動詞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形容詞使動用法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nèi)?,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約從離衡(離,使 .離散) 形容詞作動詞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于困境之中

18、)4、一詞多義(1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guī)模)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壓制、控制)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2 )亡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丟失、失去)燕雖小國而后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吞二周而亡諸侯(3 )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愚公移山過秦論:過秦論孟子::(通無”沒有) (使動用法

19、,使滅亡)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牢固、堅固(的地勢)(鞏固)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本來、原來)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執(zhí)、頑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然、誠然)(4 )遺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遺漏、忽略)(5 )利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銳利、鋒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使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0、過秦論:(有利的形勢)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利益、好處)(6 )度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越過) 平心而度之,無果無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1、判斷句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2、被動句為天下笑者,何也?3、狀語后置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4、省略句(1)省略主語(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2)

21、省略賓語以(之)為桂林、象郡(3) 省略介詞 聚之(于)咸陽鑄(之)以(之)為金人十二練習(xí)題1、詞語中加橫線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 甿隸(meng)B. 鞭笞(ch i)萬乘(sh eng) 叢散約敗(z eng)鋤耰棘程(yau q m)甕牖繩樞(y di)C. 隳名城 (hu i) 躡足行伍 (h eng)度長絜大(d u ji e)D. 以窺周室(ku i) 亡矢遺程(sh ii u)逡巡(q Ui)2、下列詞語中加橫線字的音、義都正確的一組是()A.蒙故業(yè)(neng承接)B. 履至尊(I &實行)C. 甕牖繩樞(y d窗戶)D. 制其蹩(bi疲憊)膏腴之地(g co y

22、u肥沃) 振長策(c e馬鞭子)鞭笞天下(ch 打) 逡巡(j U x Un徘徊)3、列加橫線詞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 蒙故業(yè),因遺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為)B.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一體)奮六世之余烈(余威)C. 追亡逐廿二(潰敗的軍隊)斬木為兵揭竽為旗(揭開)D. 將數(shù)百之眾(率領(lǐng))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堅固的城)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A. 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B. 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E.F.秦人開關(guān)延敵。 收天下之兵。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趙奢之倫制其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諸

23、侯恐懼, 內(nèi)立法度,延及孝文王、莊襄王。斬木為兵。因遺策。履至尊而制六合。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會盟而謀弱秦。 務(wù)耕織。G.H. 序八州而朝同列。5、以下各項中加橫線的詞詞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 因遺策(由于)B. 亡矢遺鏃(損失)C. 甕牖繩樞(窗戶)D. 履至尊(登上)膏腴之地(肥沃)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點、毛?。?據(jù)崤函之也(險固的地勢) 以致天下之士(招納)6、以下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兩項是()()A.贏糧而景從。B.合從締交,相與為一。C.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D.余威震于殊俗。E.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F.孝公既沒。7、下列各組句子加橫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

24、地。B. 蒙故業(yè),因遺策。C.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寬厚而愛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吞二周而亡諸侯。D.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解釋有誤的一組是()(1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系,系上繩子。委,委棄。)(2 )孝公既沒(沒,歿,死去。)(3)會盟而謀弱秦(謀,謀求。)(4) 開關(guān)延敵(延,請,迎擊)九國之師逡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5)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櫓,船槳。 )A. B.C.D.9、以下句子中加橫線的詞,不是虛詞的兩項是()()A.合從締交,相與為二。B.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C 輟耕之壟上。D.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10、 下

25、列句中“而”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B.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C.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秦?zé)o亡失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11、下列句中“之”的意義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B.北收要害之郡。C.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D.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12、 以下句中加橫線的詞活用相同的兩項是()()A.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3、 以下句中加橫線的字活用相同的兩項是()()A.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B.履至尊而制六合。C.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D

26、.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14、 以下句中加橫線的字活用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外連衡而斗諸侯。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馬。C 卻匈奴七百余里。D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15、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有誤的一項是(1)()對外用連橫的策略同諸侯斗爭。 流出的血多得能漂起盾牌。合縱的盟約解散了。秦人大開函谷關(guān),迎戰(zhàn)敵人。A.外連橫而斗諸侯。 B .流血漂櫓。C.從散約敗。 D 秦人開關(guān)延敵。(2)()A.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撤淠咀魑淦?,舉起竹竿作旗幟。B.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煽康拇蟪?,精銳的士兵,拿出鋒利的武器,誰能奈何他們? 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然

27、而秦憑借著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了兵車萬乘的國勢。C.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D. 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師說韓愈一、文言實詞(通“授”,傳授)(2)或師焉,或不焉(通“否”)1通假字(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 古今異義(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學(xué)者,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指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5)小學(xué)而大遺 (小學(xué),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 育的機構(gòu))(6) 是故無

28、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無論 今:沒有)(7) 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跟隨(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8)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古:風(fēng)尚 今:道路,道德)3 .一詞多義(1 )師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xué))吾師道也(動詞,學(xué)習(xí))(2 )傳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動詞,傳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3 )從惑而不從師(跟隨)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自)(4)所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用來 的)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4 .詞類活用(1)名詞作

29、動詞吾師道也(學(xué)習(xí))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4)形容詞作名詞小學(xué)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從師)孔子師郯子(以為師)而恥學(xué)于師(以為恥)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傳道受業(yè)解 惑也(惑,疑惑的問題)是故圣益圣(圣,圣人)二、文言虛詞1 .而(1)連詞,表并列: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小學(xué)而大遺(2)連詞,表轉(zhuǎn)折:惑而不從師(3)連詞,表承接:吾從而師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而教之(4)連詞,表修飾:則群聚而笑之(5)表陳述語氣:如是而已2 .之(1)助詞,的: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2)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3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4)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詞,他:作師說以貽之(6)代詞,這,這一類。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 其(1)代詞,那些:其為惑也終不解矣(2)代詞,他:其聞道也固先乎吾(3)代詞,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詞,表反問語氣:其可怪也歟4 于(1)介詞,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詞,向:而恥學(xué)于師(3)介詞,對于:于其身也(4)介詞,從:皆出于此乎(5)介詞,被:不拘于

31、時5 .乎(1)介詞,相當(dāng)于“于”,譯為“在”: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dāng)于“于”,表比較,譯為“比”: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唉”、“呢”:嗟乎!師道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 .也(1)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為惑也終不解矣(3)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其可怪也歟三、文言句式1.判斷句(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2 .省略句

32、(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之”)(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之”)(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 (省略主語)其下(于)圣人也亦遠矣(省略介詞)3 .倒裝句(1)而恥學(xué)于師(于師學(xué),介賓后置)(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后置)(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4 .被動句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四、重要詞義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否定副詞)吾從而師之(從,古義:跟隨、而且;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jié)果) 練習(xí)題1、下列劃線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古

33、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小學(xué)而大潰,吾未見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年十七,好古文A .全不相同B.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C .全都相同D.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劃線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B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圣人無常乃大驚,問所從來3.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余嘉其能行古道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C.吾從而師之D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C.而恥學(xué)于師D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于其身也,貝凰師焉三人行,貝則必有我?guī)熒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A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傳:chu岔,流傳B.作師說以貽之貽:dd ,贈送C.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讀:d cu,句中的停頓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諛:r u,阿諛,奉承、填空題5.韓愈,字,世稱、亠 a,卒謚作品集有4.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正確的一項是:。他是唐代“”的倡導(dǎo)者,后人稱之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為、。三.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7-10題: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