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6)_第1頁
初中語文古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6)_第2頁
初中語文古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6)_第3頁
初中語文古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6)_第4頁
初中語文古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6)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初中古文閱讀練習(xí)(九下)九年級下冊(一)墨子·公輸【甲】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秀,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jié)M地,江漢之魚鱉黿鼉?yōu)樘煜赂唬?,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 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

2、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擋)之 B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擋)有余C、公輸盤詘(通“屈”,折服)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盜匪)矣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B、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C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D、犧牲玉帛,弗敢加也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文: 4、墨子用“文軒”“錦秀”“粱肉”比楚國之 ,用“敝輿”“短褐”“糠糟”比宋國 ,其最終目的是 。15、本文記敘墨子成功阻止楚國進攻宋國,唐雎不辱使命也寫了唐雎在強秦面前使安陵國避過一劫。按照你的理解,請簡要說說墨子和唐雎為什么能成功阻止強國要對弱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答: 【參考答案】1、D 2、A 3、這是什么樣的人? 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的守御者)。 4、國力強大(或:地大物博) 貧窮弱?。ɑ颍簢θ跣。﹦褡璩致运螄?5、答案開放??梢詮膽?zhàn)爭的性質(zhì)來談,也可以從人物的機智、謀略以及精神來談,言之有理

4、有據(jù)即可?!疽摇抗敱P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惫敱P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惫敱P曰:“吾義固不殺人?!弊幽悠?,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惫敱P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弊幽釉唬骸昂灰娢矣谕酰俊惫敱P曰:“諾。”1、解釋加點的字詞。(1)子

5、墨子聞之,起于魯 ( )(2)子墨子起,再拜 ( )(3)吾義固不殺人 ( )(4)夫子何命焉為 ( )(5)不可謂知類 ( )(6)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 ( )2、第段概括了墨子整個行程的句子是什么?體現(xiàn)了墨子什么精神?答: 3、墨子見公輸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答; 4、翻譯下列句子。 (1)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 (2)請獻十金。 5、墨子止楚攻宋的前提是什么?他是怎樣誘使和激發(fā)公輸盤承認(rèn)這一前提的? 答: 【參考答案】1、(1)動身 (2)起身 (3)講道義 (4)表疑問 (5)明白事理(6)仁愛2、行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體現(xiàn)了:“講和平仁愛”的精神。3、阻止攻打

6、宋國。4(1)殺死不足的人民去爭奪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2)請允許我奉送你十金。5、仁義。先是請公輸盤幫他殺人,然后引出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這句自相矛盾的話,從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道義上駁得公輸盤啞口無言?!颈抗敱P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

7、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惫敱P服。1、請用“/”給選文的第二段文字?jǐn)嗑洹?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4、根據(jù)上面選文,墨子是如何說服公輸盤的? 【參考答案】1、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2、這個消息(或這件事) 聰明 3、公輸盤給楚國制造云

8、梯這種器械,制成后,將要拿去攻打宋國。 自己說講道義,殺少量的人還懂得不合理,卻要去殺眾多的人,不能說明白事理。 4、略(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9、 )A、天時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D、委而去之 有孫母未去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含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3、孟子認(rèn)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的要素是: ,其中最重要的是 。美國在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委員會改造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guān)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guī)律,即: 4、各寫出含有下面句中加點詞語的成語兩個。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參考答案】1、A 2、C 3、略4、如獲至寶、至高無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聞、

10、孤家寡人等。【乙】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3)池非不深也 ( )(4)委而去之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1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確的道理 B、統(tǒng)治的方法C、“地利”與“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國之道4、請你根據(jù)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的內(nèi)容,聯(lián)系歷史或現(xiàn)實,舉一個這樣的事例。 【參考答案】 1、(1)包圍 (2)表原因 (3)護城河 (4)放棄2、(1)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2)幫助少到了極點,內(nèi)外的親屬也會背叛(他的)。 3、D4、此題為開放性試題,所舉事例要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颈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

12、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1、帶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是: 郭: 環(huán): 委: 畔: 2、文章論證天時不如地利時,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勢之大的短語是 。(均用原文填空)3、第三段開頭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起 作用。 4、文章中心論點側(cè)重強調(diào)的是 。5、翻譯“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參考答案】 1、外城 圍 放棄 背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3、“過渡

13、”、“承上啟下”均可 4、地利不如人和5、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三)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孟子是_家的經(jīng)典之一。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_ 3、談你對“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的理解。 _ _ 4

14、、 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結(jié)合本文,談?wù)勵伝氐墓适履苷f明什么道理。_ _ 5、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樣的共鳴? _ _ 【參考答案】1、儒 2、“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點即可給滿分。3、圍繞“成才離不開主觀努力”來答即可;能寫出原句的意思亦可。4、圍繞“痛苦和磨難可以造就人才”來答即可;答“生于憂患”亦可。5、圍繞“物質(zhì)生活優(yōu)裕了,仍然需要憂患意識”或“因有憂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來答即可。【乙】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

15、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 ,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下邊對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組是( ) 苦其心志(痛苦) 益其所不能(利益) 外患(國外)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給下列一組排比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用“/”表示) 必 先 苦 其 心 志,勞 其 筋 骨,餓 其 體 膚,空 乏 其 身,行 拂 亂 其所 為。3、文中缺漏了一處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補出來。 4

16、、文章第一段寫舜、傅說等六人的經(jīng)歷,是為了證明 這一觀點。 5、寫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意思: 【參考答案】1、B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3、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4、生于憂患5、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颈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1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起,指被任用)B、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C、人恒過,然后能改(過去)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選出下列各組加點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B、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D、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公與之乘3、本文闡述的一個人生哲理是_ _。(用原文語句回答) 4、本文第一段所列舉的舜、傅說、膠鬲等人的經(jīng)歷,給你什么有益的啟示? 【參考答案】1、C 2、A 3、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不設(shè)統(tǒng)一答案,切合原文大意且言之成理即 【丁】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選文中孟子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結(jié)論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 。 2、孟子說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長短錯落,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你以選文第

19、段為例加以具體分析。 3、選文第段緊承上文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推論,其中從正面進行推論的是哪句話? 4、孟子在選文第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jīng)受磨練。下面列出的名言中,與之意思相近的是哪兩句? ( )A、古人大業(yè)成,皆自憂患始。B、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D、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緟⒖即鸢浮?、治理國家 憂患可以使人和國家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和國家萎靡滅亡 2、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領(lǐng)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構(gòu)成一組排比,讀起來一句緊似一句,非常有氣勢;且這組句子句式較整齊,以

20、短句為主,和前后較長的句子搭配起來,使全段句式富于變化,讀來節(jié)奏感很強。 3、“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4、A D (四)孟子·魚我所欲也【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

21、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蹴爾而與之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行

22、道之人弗受C、 所惡有甚于死者 D、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3、翻譯下面的句子。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么? 【參考答案】1、禍患,災(zāi)難 這,這樣 給 增加,益處 2、A( A 轉(zhuǎn)接 B 代乞人;結(jié)構(gòu)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乙】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

23、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

24、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選出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故患有所不辟也。C、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于我何加焉!( )賢者能勿喪耳( )此之謂失其本心( )3、下列“而”字表示轉(zhuǎn)折意思的一項是(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C、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5、簡答: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該句中的“

25、是心”是指什么?答: “此之謂失其本心?!痹摼渲械摹按恕敝甘裁? 答: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弊髡咛匾饨淮@一句的意圖是什么?答: “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shè)喻的目的是什么?答: 6、聯(lián)系實際,簡要評說孟子所主張的“義” 【參考答案】1、C 2用腳踐踏(用腳踢)古代的一種量器丟掉、遺失天性、天良 3、B 4、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吃),(這樣做就連)過路的人都不會接受。如果是高官厚祿,就不講禮義而接受它,這高官厚祿對我又有什么益處呢?5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強調(diào)人生

26、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jīng)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干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fā)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棒~”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shè)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guān)系。6、提示:孟子所說的“義”有其特定的階級標(biāo)準(zhǔn),但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這一道德范疇經(jīng)過人們的充實與闡發(fā),已經(jīng)超過儒家的思想范圍,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格?!颈眶~,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27、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魚,我所欲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亦我所惡( ) 二者不可得兼( )2、選出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一句中加點的“為”字意義相同的一項( )A、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B、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C、中峨冠而多髯者為多坡 D、賢能為之用3、下列含有兩個通假字的一項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文中作者所持的主張是 ,文章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6、這段文字用“魚”比喻 用“熊掌”比喻 用“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比

29、喻 7、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寫 8、本文用了 、 、 論證方法9、第一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指出從正面論證的句子有哪些?從反面論證的例子有哪些? 10、揣摩下面句子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學(xué)用這種句式寫一個句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 11、孟子認(rèn)為“義”高于生命,“義”具體指什么呢?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或?qū)氋F生命譜寫了一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答: 【參考答案】1、欲:想要的;E;停止,棄惡;憎惡,兼,同時 2、B 3、C 4、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待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5、舍生取義,擺事實講道理。 6、生

30、義 舍生取義7、主要寫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義”為重,甚至為“義”獻出生命。8、比喻論證 道理論證 事例論證9、正面:生亦故患有所不避。反面:如使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正面:由是而有不為也。 10、提示:要注意句式特點,力求形神兼?zhèn)洹?1、孟子認(rèn)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守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路。 (例子略) (丁)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1、,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屋舍儼然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C、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進亦憂,退亦憂 D、同舍生皆被綺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填空。 選段中,作者將比作“魚”,將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張:當(dāng)二者不能兩全時,應(yīng)。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與文段中的“”這個詞含義相同。 3、翻譯下面的文

32、言語句。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翻譯: 4、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rèn)為,義重于生,當(dāng)義和生不能同時兼得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與選文的主旨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敗被俘,寧死不屈,也是這種精神的寫照。C、選文開頭以魚和熊比喻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義”,引出中心論點,自然貼切。D、在孟子看來,不僅賢人,就是每個普通人,都有舍生取義之心,在生死考驗的關(guān)鍵時刻,都會作出合乎義的選擇。4、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關(guān)鍵看你怎樣取舍。請仿照文中畫線的句式,用現(xiàn)代漢語另寫一個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觀。 【參考答案】1、C2、生義舍生取義賢者 3、由此可見,采用某種手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D、5、如:金錢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當(dāng)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時,我將放棄金錢,保全人格。 (五)左傳·曹劌論戰(zhàn)【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蹋窀囊?,”公曰:“犧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