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學史知識點_第1頁
中國醫(yī)學史知識點_第2頁
中國醫(yī)學史知識點_第3頁
中國醫(yī)學史知識點_第4頁
中國醫(yī)學史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遠古公元前21 世紀公元前 21 世紀公元前476 年(夏、商、周、春秋)1. 醫(yī)和六氣致病說:陰、陽、風、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學說)2. 周朝宮廷醫(yī)生分為:食醫(yī)、疾醫(yī)、瘍醫(yī)、獸醫(yī),這是最早的醫(yī)學分科。公元前 475公元 265 年 戰(zhàn)國-三國3. 脈灸經: 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現存最早論述經脈的文獻。4. 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漢以前的醫(yī)學水平,現存最早方書。5. 帛畫導引圖我國現存最早的醫(yī)療體操圖。1、 黃帝內經!作者并非一人一時之手筆成書戰(zhàn)國至秦漢篇卷-素問、 靈樞 各 9卷, 每卷 9 篇,全書共18卷, 162 篇。傳承-素問- 至唐代僅存8 卷, 唐代王冰補入7 篇大論。

2、 ( 第七卷 “天元紀大論”)宋代又補充2 篇素問遺篇,刺法 、 本病 ,顯系后人偽托之作。靈樞宋哲宗元祐八年,高麗使獻 黃帝針經, 南宋時由史崧獻出家藏舊本?;緝热?素問運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理論論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疾病預防等。靈樞著重介紹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成就-注重整體觀念、.重視臟腑經絡、.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黃帝內經全面地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yī)學成就,標志著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初步確立,其后中醫(yī)學發(fā)展均是以其為理論基礎,這是中醫(yī)發(fā)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本著作。1. 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或八十一難,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雜病論 

3、83;自序 。西漢末期至東漢成書。包含了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輸穴、針法等內容,也是一本有影響的中醫(yī)書籍。首創(chuàng)“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最早提出“奇經八脈”名稱、循行路線、功能特點、病變證侯、與十二經關系等;提出“左腎右命門”說;提出“無形三焦”說。2. 神農本草經 簡稱本草經或本經,首載于梁代阮孝緒的七錄,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載藥:365 種,其中植物藥252 種,動物藥67 種,礦物藥46 種。創(chuàng)藥物三品分類法;提出了藥物七情和合的理論;論述方劑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闡述藥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劑等;.論述了藥物的功效和主治;記載了臨床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集漢以前藥物學大成,奠定了中藥

4、學理論基礎。2、 傷寒雜病論!張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河南省鄧縣穰東鎮(zhèn)),官至長沙,張長沙。醫(yī)圣:明代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 “稱仲景曰圣”。中國臨證醫(yī)學、辨證論治奠基人,現代個體化治療方案運用的第一人。東漢末年,約150年 219 年流傳: 傷寒論 晉 ·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校訂傷寒論使成為定本;明代,趙開美刻書出版了翻刻宋版?zhèn)摿鱾髦两?。金匱要略 北宋王洙從翰林院蠹簡中找到金匱玉函要略方, 將傷寒部分刪除,整理出版為金匱要略方論。內容和成就:初步確立辨證論治原則- -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原則,使得祖國醫(y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證實

5、踐緊密結合起來;“方書之祖 ” 傷寒論載方 113 首, 金匱要略載方 262 首, 全書收方269 首, 用藥達 214 種,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 整部傷寒雜病論概括了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以及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治療八法。此書理法方藥齊備,正式確立了辨證論治法則,并具體指導臨床實踐,為我國臨證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元 265960 年 兩晉-南北朝-隋 -唐 -五代醫(yī)藥學的全面發(fā)展6. 齊梁間,全元起,素問訓解 最早整理、注釋素問,亡佚。7. 隋(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 太素 ) 現存最早注本,凡30 卷,現 26 卷8. 唐 ·王冰次

6、注黃帝內經素問( 次注黃帝素問)9. 晉代王叔和第一個收集、整理、補充和編次傷寒論, 10 卷 22 篇;a) 首開整理編次傷寒雜先河;10. 孫思邈千金翼方9、 10 卷收錄傷寒論條文,“方證同條,比類相附”。11. 脈經 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作者:晉·太醫(yī)令王叔和12. 諸病源候論 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著!作者:隋· 巢元方主撰。廣泛記載臨床各種疾病,內科為主。包含部分疾病證候鑒別;提出病因理論方面的新見解;證候描述細致、準確;記載了“妊娠欲去胎候”、 “金瘡斷腸候”、 “拔齒損候”、 “陰中生息肉候”等醫(yī)學發(fā)展新成就。13. 本草經集注作者: 南朝· 梁,陶弘

7、景 醫(yī)藥學家、道家, “諸王侍讀”, “山中宰相”。著述有 本草經集注藥總決效驗方養(yǎng)生經養(yǎng)生延命錄補闕肘后百一方等書。對神農本草經整理,糾正錯誤,并增補365 種藥物,共計730 種;對藥物的性味、產地、采集、形態(tài)、鑒別等認識進一步提高。創(chuàng) “諸病通用藥”分類法 ,以病為綱,以 “主治 ”分類。14. 新修本草 我國第一部藥典!(國家藥典;蘇敬等23 人集體創(chuàng)作;載藥:844 種補充了許多新發(fā)現的藥物和外來藥物;藥圖25 卷, “圖文并茂”,首次創(chuàng)造了通過繪圖描記藥物形態(tài)和顏色標準;圖經7 卷加以說明。)a) 雷公炮炙論我國第一部炮制學專著!載藥:300 種。作者:南朝·雷敩。后世制

8、藥業(yè)皆尊雷敩為炮制學鼻祖?!叭绶ㄅ谥啤?。15. 方劑學著作:肘后救卒方千金方外臺秘要16. 肘后救卒方作者:晉代· 葛洪 中醫(yī)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內容豐富,簡廉便驗;詳記天花癥狀,為世界最早(阿拉伯醫(yī)家累塞斯10 世紀方有記載); 詳細描述恙蟲病(沙虱),為世界最早認識,包括癥狀、發(fā)病地域、感染途徑、預后等;。17. <<千金方唐 ·孫思邈 ( 581 682) 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 備急千金要方( 652) 、千金翼方( 682) 我國最早醫(yī)學百科全書。<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yī)學百科全書> 重視醫(yī)德修養(yǎng)、詳論醫(yī)德規(guī)范; 創(chuàng) “方證同條,比類相

9、附”傷寒研究法;集唐以前醫(yī)方之大成,載方6500 余首;創(chuàng)設了分證列方的體例,便利檢索;重視婦女、兒童疾病的論治; 強調綜合治療; 倡導積極養(yǎng)生,強身長壽。反對魏晉盛行的服石求長生的風氣。對藥物深入研究, “萬物皆藥”.18. 外臺秘要唐代· 王燾大型綜合性醫(yī)著、包羅臨證各科;整理保存了大量古代醫(yī)學文獻;收集整理并推廣大量民間單、驗方;總結了唐以前臨床新成就:如:消渴發(fā)病時小便味甜,“金針撥障術” 治療白內障,通過觀察小便判斷斷黃疸之輕重、進退;19. 劉涓子鬼遺方 現存最早外科學專著。作者:晉劉涓子,把活血化瘀法用于創(chuàng)傷外科消、托、補法。20.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現存第一部的骨傷科

10、專著。 代表了唐朝骨傷科最高成就。作者:唐·藺道人。成就:1.系統(tǒng)記述了骨折的治療常規(guī);骨折復位固定“動靜結合”; 首次記載了治療肩關節(jié)脫臼的椅背復位法;收載40 余方,有外洗、外敷、內服等多種用法。21. 經效產寶現存最早產科專著,作者:唐·昝殷。22. ( 脈經 、 諸病源候論、 千金方涉及小兒科)顱囟經 現存最早的兒科學專著 。 唐前的專書均佚?,F存之顱囟經為最早兒科專書。最早提及小兒體質“純陽 ”學說;載有鱉甲治小兒骨熱疳癆;首次記載了用烙法斷臍預防小兒臍風。23. 針灸甲乙經作者:晉·皇甫謐。現存最早的、并以原本形式傳世的第一部針灸學專著。建立了較完整的

11、針灸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性較強,理論、經驗咸備的針灸學專著。24. 唐朝太醫(yī)署是世界最早的醫(yī)科學校。公元960 1368 年 (宋金元)25. 河間三書金 ·劉完素,著素問玄機原病式、 宣明論方、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病機十九條涉及的疾病種類予以推衍,對研究內經病機理論和治則有一定價值。26. 元 ·滑壽,著讀素問鈔,綜合了歷代醫(yī)學家對內經注釋,將素問分為12類,系統(tǒng)選錄,辨論比較精確,考證亦較詳審。另,著有難經本義。27. 金 ·成無己 注解傷寒論! 現存全面注釋傷寒論的最早專著,“以經論釋”; 傷寒明理論28. 元代王好古陰證略例專門闡述陰證傷寒29.

12、 解剖學歐希范五臟圖存真圖30.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三因方)作者:南宋· 陳言(無擇)載方:1500 余首;進一步闡述了三因致病說,分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使病因學說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31. 察病指南南宋 ·施發(fā)撰于1241 年。繪制了33 種脈象圖,以圖示脈,是脈搏描述上的創(chuàng)舉。32. 元代 ·杜本補充24 圖編成敖氏傷寒金鏡錄,內容包括舌質、舌苔、舌色、舌面變化等,主要病理舌象均已提高到。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圖文并茂的驗舌專書。金元四大家:金· 劉完素 ;金 · 張從正;金· 李杲; 元 · 朱震亨33. 劉完素: 著

13、作: 素問玄機原病式、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學術思想:火熱論, “六氣皆能化火”、 “五志化火”說。 因善用寒涼藥物,后世稱其“寒涼派”。針對火熱病的治療以清熱通利為主。34.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河南蘭考)人,久居宛丘(河南淮陽) 自稱宛丘。代表著作:儒門事親學術思想:主張祛邪,持“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說,善用汗、吐、下三法,善精神療法。因其臨證中善于攻下,后世稱其“攻下派。35.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號東垣老人,金代真定(河北正定)人。代表著作: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 蘭室秘藏。 學術思想:創(chuàng)立脾胃學說,持 “內傷脾胃, 百病由生”說;治療善以調補脾

14、胃,升舉清陽。后世稱其“補土派 ”。 (師從張元素,字潔古,金代易水人,易水學派的開山。學術思想:重臟腑辨證,對臟腑的辨證用藥都按照溫涼補瀉加以歸納,形成規(guī)律;重視脾胃,以補氣補血治療;在藥性、藥理方面具有突出貢獻。 代表著作:醫(yī)學啟源、 珍珠囊、 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金 ·張元素 珍珠囊 :只論 113 種藥物,但內容豐富,辨藥性之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證用藥之法,藥物歸經說和臟腑標本用藥式為后世遵循。)36. 朱震亨:字彥修,元代浙江義烏人,世居丹溪。代表著作:格致余論、 局方發(fā)揮。學術思想: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相火論;創(chuàng)用滋陰降火法,后世稱其“滋

15、陰派 ”。雜病用丹溪!37. 本草圖經!(公元 1058-1061 年)我國藥學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繪而成的刻版藥物圖譜!蘇頌整理加工編撰而成,重點討論了藥物的來源和鑒別,把辨藥和用藥結合,還收載了大量單方驗方。實用性強。38. 個人撰著本草證類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北宋·唐慎微。內容詳實、文獻豐富、體例嚴謹,代表了宋代藥物學最高成就。后政府修訂為國家藥典頒行,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刊行,流傳500 余年,一直為本草學范本。39. 本草衍義作者:北宋·寇宗奭。藥物優(yōu)劣真?zhèn)舞b別;考證各說,糾正謬誤。40. 飲膳正要作者:元·忽思慧 飲膳太醫(yī)。我國古代

16、重要的食物營養(yǎng)、飲食衛(wèi)生與食療的專書。41. 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時期編著的大型方書之一,集理法方藥一體的完整體系的醫(yī)書。42.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第一部國家頒行的成藥專書和配方手冊!43. 圣濟總錄宋元時期載方最多的方書,近20, 000 首,前代方書幾乎全被囊括。44. 十藥神書作者: 元 ·葛乾孫 (字可久)內容: 創(chuàng) 10首良方,分為止血劑、止嗽劑、祛痰劑、補養(yǎng)劑等。為治療肺癆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則。45. 南宋 ·陳自明外科精要將辨證施治的原則運用于外科臨證。樹立“治外必本諸內”的原則。元 ·齊德之外科精義總結了宋元時期外科學領域中的新成就。46.

17、宋元時期,傷科無專著。元代·李仲南永類鈐方中設風損傷折骨傷科專篇;創(chuàng)制了縫合針“ 曲針 ”,引線由內向外逐層縫合,堪稱傷科史上重要發(fā)明。47. 元 ·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正骨兼金鏃科” ;創(chuàng)制了“草烏散 ” ,應行麻醉;記載了懸吊復位法,牽引復位法是傷科史上的創(chuàng)舉!“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48. 宋 ·楊康候(字子建)十產論 產科專著,論述十種難產及處理方法,記載了轉胎手法是醫(yī)學史上異常胎位轉位術最早記載。49. 南宋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24 卷,載方1383 方。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候胎、妊娠、坐月、產難、產后。重視氣血,詳論婦科病因病機;確立

18、婦科疾病的證治綱領; 揭示婦科用藥規(guī)律;具有初步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的思想。50. 小兒藥證直訣北宋·錢乙,字仲陽, “兒科之圣”, “兒科鼻祖”。重小兒臟腑辨證;創(chuàng)制了一些兒科專用方劑:六味地黃丸、異功散、導赤散、升麻葛根湯。51. 南宋 ·劉昉幼幼新書整理匯集了宋以前兒科之大成;保留了一些散佚的文獻;記載小兒指紋最早的書籍 “虎口三關指紋檢查法”。52. 北宋 ·王惟一, 主持鑄造“針灸銅人”2具。 著作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載腧穴657( 354)個; 先述經絡循行排列,再詳論腧穴主治。53. 南宋·王執(zhí)中與針灸資生經突出貢獻在對證配穴,因證取穴,針

19、灸方藥兼施。記載灸法豐富,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臨證定穴提倡“同身寸 ”法,標準一直沿用至今。54. 元代·滑壽,字伯仁,晚號櫻寧生。十四經發(fā)揮通考腧穴657 個,釋名釋義,繪圖示意,提高了針灸學術的系統(tǒng)性。55. 南宋 ·宋慈的洗冤集錄5卷 有重大價值,是影響于國內外的法醫(yī)學專著!56. 惠民局、和劑局,南宋發(fā)展為太平惠民局,世界醫(yī)學史上最早的國家藥局!公元 1368 1840 年(明-清 ·鴉片戰(zhàn)爭前)57. 內經全文注釋:明· 馬蒔素問注證發(fā)微靈樞注證發(fā)微(現存最早全注本) ;明·吳崑素問吳注 ;清·張志聰素問集注 靈樞集注。58

20、. 分類節(jié)要內經:明 · 張景岳 類經 “以類相從”, 分為 12 大類, 為現存分類注釋素問 靈樞最完整者。另有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明 · 李中梓內經知要,節(jié)選內經原文分為8 類,內容全面簡要,實為上乘之作。59. 傷寒論錯簡重訂說:明 · 方有執(zhí) 傷寒論條辨太陽病為“風傷衛(wèi) ”, “寒傷營 ”, “營衛(wèi)俱傷 ”;清初喻昌(字嘉言),著尚論篇,提出 “三綱鼎立”說;其他醫(yī)家:張璐、吳謙、吳儀洛、周揚俊。維護舊論:代表醫(yī)家:張遂辰、張志聰、張錫駒60. 辨證論治:清· 柯琴(柯韻伯)傷寒來蘇集“以六經為百病立法” ;清 · 尤怡(尤在涇) 傷寒貫

21、珠集金匱要略心典61. 清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現存規(guī)模最大、體例較為完善的古代類書。醫(yī)學全部分類輯錄自內經至清初120 余種醫(yī)學文獻,包括醫(yī)學理論、各科病證、方劑藥物、醫(yī)史傳記等,迄今類書中收錄醫(yī)書最多者。62. 醫(yī)宗金鑒清·吳謙等。90 卷,分為傷寒、金匱、臨床各科等15 種,其中傷寒和臨床各科 “心法要訣”為全書精華所在。全書較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醫(yī)學術體系,又注重臨床,便于初學,是具有教材性質的普及性醫(yī)學叢書。條理清楚、圖文并茂。63. 明 ·王肯堂證治準繩包羅臨證各科,以證治為主;每一病證先綜述歷代醫(yī)家治驗,然后闡明作者見解;論述精辟、治法詳備,切于實用。6

22、4. 名醫(yī)類案:明 ·江瓘,開創(chuàng)了選編古人醫(yī)案于一書的先河。65. 清代醫(yī)案著作以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最為知名。66. 脈診:李時珍瀕湖脈學;望診:清代·汪宏望診遵經;問診: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 、 景岳全書設“十問篇 ”,編成 “十問歌 ” ;四診合參:清代·林之瀚四診抉微;67. 一體堂宅仁醫(yī)會,明代隆慶年間,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國民間最早的學術團體;68. 明 ·吳有性 (字又可,江蘇吳縣人)著作:溫疫論。創(chuàng) “戾氣學說”。在傳染病發(fā)展史上寫下重要篇章,標志著溫病學說的形成。69. 清代溫病學派醫(yī)家與著述:葉桂 溫熱論; 薛雪 濕熱條辨; 吳瑭

23、 溫病條辨;王士雄 溫熱經緯。70.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江蘇吳縣人。著作:溫熱論、 臨證指南醫(yī)案;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方法;發(fā)展了溫病診斷方法 舌診、驗齒、辨斑疹等。薛雪,字生白, 號一瓢, 江蘇吳縣人。 著作: 濕熱條辨, 對濕熱病專篇進行論說第一人。吳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著作:溫病條辨。 完善了溫病學說, 創(chuàng)立三焦辨證。王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寧人。著作:溫熱經緯 溫病學論述匯編,溫病診治參考書;霍亂論。71. 醫(yī)林改錯清·王清任,字勛臣,河北玉田人,我國醫(yī)學史上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 醫(yī)學實踐家。 善用活血化瘀 創(chuàng)立活血化瘀方劑;重視解剖學“業(yè)醫(yī)診病,當先名臟腑。72. 食物本草

24、:朱橚救荒本草藥食兩用。 地方本草:蘭茂滇南本草,首載土茯苓、川貝等藥,開地方藥物志先河。73.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人。 本草綱目集明以前藥物學之大成,載藥1892 種,增藥物374 種;先進的藥物分類:“物以類聚、目隨綱舉” ;科學地論述藥物知識:設發(fā)明、正誤等項;豐富的自然科學資料:腦為元神之府;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醫(yī)藥文獻。74. 本草綱目拾遺由清 · 趙學敏查閱600 多種文獻,耗時近 40 載廣泛收集。載藥 921種,補充了本草綱目716 種未能收載或敘述不詳者。從增加新藥種類數量而言,可居歷代本草之冠。較早提出了生物進化觀點;記錄了人工培育新植物品種。7

25、5. 明 ·繆希雍炮炙大法 明代炮制學名著,敘述400 余種藥物炮制法;各種劑型。76. 普濟方是我國古代最大的方書。成書于明代,朱橚等編撰,載方 6 萬余首,集15 世紀以前方書之大成。明代吳崑醫(yī)方考收方 700 余首,以討論方解為主要內容,明代影響很大的方論專著,為醫(yī)家掌握方劑組成變化原理的重要參考。77. 溫補派代表醫(yī)家:薛己、張介賓、趙獻可。強調溫補腎陽在養(yǎng)生與治病上的重要性,反對以寒涼藥物攻伐腎陽。反溫補派:徐大椿醫(yī)貫砭,陳修園景岳新方砭。78. 溫補派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吳縣人。學術思想:脾腎并舉,注重溫補。代表著作: 薛氏醫(yī)案; 內科摘要 醫(yī)學史上第一本以”內科”

26、命名的醫(yī)籍。79. 張介賓,字景岳,又字會卿。學術思想:陽非有余,真陰不足,人體虛多實少;治療主張溫補腎陰腎陽;“左 / 右歸丸” 、 “左 /右歸飲” 。代表作:景岳全書、 類經 。80. 趙獻可,字養(yǎng)葵。學術思想:發(fā)揮命門之說, “命門之火”。代表作:醫(yī)貫 。81. 明 · 陳實功,字毓仁,號若虛。著作:外科正宗學術特點:強調內外治結合;內治用消、托、補;外治常用腐蝕藥品及手術器具;設計創(chuàng)造了簡單有效的器械;。82. 清 · 王維德,字洪緒。著作: 外科證治全生集學術特點:把外科分為陰陽兩類;反對使用刀針和腐蝕藥治療;創(chuàng)制 “陽和湯 ”、 “犀黃丸 ”、 “小金丹 ”。83. 清 · 高秉鈞,字錦庭。著作:瘍科心得集學術特點:強調瘍科同樣須求本論治“病因 ”、 “辨證 ” ;將溫病學說用于外科;“疔毒走黃 ” 紫雪丹、犀角地黃湯。84. 明 ·陳司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