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語文文本解讀的問題與策略西北師大教師培訓學院石義堂文本語文教師賴以存在的家園 語文教材是中學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tài)的文本。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獲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教師、學生)通過觀照客體(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由于主體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就是千差萬別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 文本,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共同面對的最主要的學習材料。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角度看,他要通過對文本所提供的語言材料的學習,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和凝結在作品中的深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內涵,受到情感沖擊和審美熏陶。
2、同時,又要透過這些文本內容去體會和理解作者運用語言形式的技巧,學習表達的方法。 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成為一個有兩個主體共同參與、對話的過程。一是讀者主體(在閱讀教學中具體表現為教師和學生)要透過語言文字的形式去不斷靠近作者靈魂,體會作者表現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另一個是文本主體(作者主體)通過自身作品內容與呈現的方式,對讀者主體產生一種有形無形的制約和引導作用。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說的那樣:“文本,尤其是經典文本,并不如后現代學者所說的那樣是無深度無本質的,而是有其穩(wěn)定的立體層次結構?!闭沁@樣一種結構,在不斷規(guī)范和引導著讀者的解讀過程。 在孫紹振看來,經典文本的結構至少有三個層次
3、。 第一層次:顯性的、表層的感知連貫,表現在作品中,就是作品所呈現的敘事和觀點材料。也就是我們經常問學生的:“本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什么觀點?” 第二層次:隱性的,在顯性感知過程以下的,是作者“意脈”變化流動的過程。 第三層次:文體形式的規(guī)范性和開放性,還有文體的流派和風格。 第一個層次往往是學生可以一望而知的;引導學生努力向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掘進,讀出文本結構深層的文化密碼,讀出作者駕馭文體形式的才華來,則成為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當前解讀文本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受到兩種哲學觀念的重大影響:一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狹隘社會功利論,二是后現代離開文
4、本主體絕對的讀者自發(fā)主體論。機械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文本內容會自然在讀者頭腦中得到反映;而絕對的讀者自發(fā)主體論則認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獨特的理解。 第一種觀念曾經在從新中國成立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四十多年里主導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導致了教師對文本的概念化解讀,比如項鏈的主題,教參和很多教師認為是小說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荷塘月色抒發(fā)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敗以后知識分子的苦悶 。一些經典的寫景散文,都要被冠以“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表現作者熱愛自然的感情”這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但卻毫無個性的解讀結果。 第二種觀念,則影響了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指導新課程改革以來十多年的語文教學
5、,導致了課堂上層出不窮,千奇百怪的所謂“多元解讀”的結果。比如說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啊,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啊,皇帝的新裝中的騙子是“義騙”啊,造成了對經典文本的肆意歪曲。 面對當前文本解讀中出現的泛化解讀的現象。語文教師除了從觀念層面正確認識文本的特點掌握解讀文本的正確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應該切實加強自己的語文修養(yǎng),以自己的解讀帶動學生的解讀、影響學生的解讀,和學生一起暢游在語言藝術的海洋之中,獲得獨特的社會認識和審美感受。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不斷閱讀和吸收新的語言藝術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感受鑒賞語言藝術作品的能力。文本解讀的原則 一
6、、再現與還原的統(tǒng)一。所謂再現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的聯想與想象,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文本所描述的人物、事件、環(huán)境在頭腦中真實地復現出來,提升學生感性印象的真實性與深刻性,克服閱讀中浮皮潦草、浮光掠影的“淺閱讀”的現象。 所謂還原就是要盡力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在他表現特定內容時的心態(tài)、感情,也就是我們說的將作品放到特定的語境下去觀照。例如,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解讀,本篇散文雖然是作者成年時寫作的,但文本中分明跳動著一顆火熱又有些頑皮的少年心。如果沒有再現的過程,我們就不可能真切地感受“百草園”中豐富多彩的景物;而如果沒有還原,我們就很容易以一種成人化的思維方式將作者的思維也成人化,從而得出“批
7、判舊式教育禁錮學生心靈”的結論。 如果將再現與還原統(tǒng)一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百草園之所以成為我的樂園,就是因為它有兒童能為之癡迷的一切好玩有趣的元素:各種植物五彩繽紛的色彩,奇特動物靈動的姿態(tài),“美女蛇”傳說的新奇與刺激,“雪地捕鳥”的無盡趣味即便是倒了“三味書屋”之后,兒童的天性也使作者在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涯中偷得幾分樂趣,“折臘梅”、“尋蟬蛻”、“喂螞蟻”、“描繡像”。 就連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的描寫,也是以一種兒童的視野來表現的。作品中關于讀書的描寫,一共重復出現了六次,先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充滿了調侃的味道,緊接著又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嚴正和“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
8、戲謔、“上九,潛龍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上上錯”的難解混在一起,形成一種荒謬的并置,使人忍俊不禁。實際上,在小魯迅那里,兒童的天性早已將讀書游戲化了。 由此看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構成了作者童年生命成長的兩個空間,前者是一個大的空間,一個充滿趣味充滿生命活力的民間文化的空間,后者是一個相對狹小、單調、乏味,但在兒童的眼里也同樣能給尋找到樂趣的學校教育的空間。兩者的對比首先是要表現對于童年生活的留戀,同時也間接提出了兒童應該在什么樣的空間里成長這樣一個嚴肅的教育學問題。 因此,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理解,對中學生來說,可能“表現兒童熱愛自然,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追根究底的性格特
9、點和天真可愛、活潑生動的內心世界”這一題旨,會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溝通力和親和力。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自己學會“占有、挑選、拿來”,并且“放出眼光”,這就需要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從他們的現實生活入手,從他們的性格特點、思維習慣、興趣愛好出發(fā)。否則,“封建教育的弊端”“國民劣根性”將成為他們面前的黑箱,只是名詞術語的堆砌而不能感受語詞的感情色彩,不能體驗人物的悲歡離合,更遑論主題領悟、文學鑒賞了。 二、知人與論世的統(tǒng)一。 所謂知人,就是要也能到學生了解作者的經歷與個性特征,因為任何作品毫無例外都打上了作者生活歷程與生命感受的烙印,也必然受到作者個性的影響;所謂論
10、世,就是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產生時的特定歷史條件,在特定歷史條件背景下觀照作品的內涵。 例如吶喊自序是學生較為難解的篇目之一,特別是對于著名的“鐵屋子”的意象的理解,如果不了解魯迅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就很難真正理解當時的魯迅對新文化運動的態(tài)度。 魯迅的生活經歷與心路歷程在吶喊自序中有著最集中的表現,主要線索就是“夢”。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
11、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
12、也并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
13、到寂寞了,但是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因此,教師如果以“夢”為線索,引導學生追溯魯迅的心路歷程,從他的“夢”的開始、變化、幻滅的經歷,體會他對于改良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艱難程度的認識,體會他認識到一件事情“應為而不能為”的內心深處的痛苦,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鐵屋子”的比喻。 許多夢 1、走異地、進新學堂(實業(yè)救國); 2、醫(yī)生夢(醫(yī)學救國) 3、文學夢(文藝救國) 夢的幻滅未曾經驗的無聊與寂寞回
14、到古碑、自我麻醉生命的消磨與不甘吶喊、文化戰(zhàn)士橫空出世。 此外,從魯迅的生命經驗與心路歷程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魯迅的快意與痛苦全都不是圍繞著自我生活中的“小我”發(fā)生的,而是自覺地把自己的命運與人類、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結合起來,是“大我”的快意與痛苦。這并不是說魯迅是一個不是人間煙火的圣人,就像他說的“譬如勇士,也戰(zhàn)斗,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認識到這一點,看到魯迅的豐富與深刻、徘徊與猶豫、尖銳與偏狹、痛苦與迷茫,對全面認識魯迅,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使我們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個血肉豐滿的魯迅,而不是一個木乃伊似的魯迅。 再如孔乙己的教學,歷來都把它的主題定位為“揭
15、露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人性的罪惡”但是,由于學生對科舉制度本身沒有任何直觀經驗,理解起來就會感到很隔膜。 但是如果聯系到魯迅一貫的啟蒙思想和他作品一貫的主題“揭出病苦,引起療救者的注意”,我們就可能會找到另外的路徑,去引導學生思考和領會這篇作品。 比如,從作品中幾次寫到不同人的“笑”入手,讓學生體會這些人笑什么?為什么笑?笑了以后又怎樣?可能就會在學生面前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
16、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 “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柜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fā)笑。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敝逼鹕碛挚匆豢炊梗约簱u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
17、不多也。”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掌柜(笑) 酒客 (笑) 孔乙己(被笑) 孩子(笑) “我”(笑) 孔慶東認為,“整個孔乙己講的就是“涼薄”,所謂揭露封建禮教的弊端,批判科舉制度等,都是從我們接受的政治教育出發(fā)得出的結論,我們不能說它錯,但它不是根。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的是它寫出了具有普遍人性意義的人與人之間的漠不關心,一種痛心的涼薄?!笨滓壹菏沁@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其實推廣開來,我們可以發(fā)現魯迅的許多作品都在描繪社會底層的人民相互之間的刻薄、
18、冷漠、隔閡、互虐。這正是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阿Q正傳里的阿Q、王胡、小D,故鄉(xiāng)里的楊二嫂,藥里面的花白胡子、紅眼睛阿義,祝福里的柳媽等等。 三、緣情與求理的統(tǒng)一 所謂緣情就是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仔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灌注的思想感情,特別要留心體味作者感情的復雜處、微妙處,追求“感同身受”的效果。因為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表現的時候,往往并不是直接和一覽無余的,也不是像清水一樣單純的,往往有很多復雜的情感雜糅在一起,這也往往是作品顯得真實和有感染力的所在。所謂求理就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的表現合乎不合乎情理。 例如,背影作為名家名篇,歷來受到讀者喜愛和教材編選者的青睞,多次入
19、選中學語文教材。但許多老師卻覺得在教學背影的時候往往效果不佳。據報道,2003年年底,武漢一家晚報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學生民意測驗中得分很低。中學生不喜歡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形象又很不瀟灑”。 為什么歷來受到好評的名篇,卻不能很好地激起現在的學生的共鳴。有人認為是因為現在的孩子普遍感情淡漠。我想,恐怕不能簡單地以這樣的理由解釋??赡苓€是與教師未能引導學生找到理解文本的切入點有關。 孫紹振教授在今年語文建設第六期發(fā)表文章的美學問題認為 :“背影的動人之處,不僅是父子之情,還在父子之情的動態(tài)轉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強烈的轉化,一方面是無所察覺,二者的對比,顯出父親的愛
20、是無條件的愛。而兒子的愛,則是平靜狀態(tài)。這里就顯示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處:他筆下的親子之愛,是錯位的,愛與被愛是有隔膜的。愛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這樣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可能還不是問題的根本。仔細揣摩文本,文中有很多地方的表述顯得“語焉不詳”,給人一種很模糊的印象,似乎作者總是“欲言又止”。例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薄敖鼛啄陙?,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
21、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 祖母是怎樣死的?父親的差事為什么交卸了?他如何“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我有何不好? 讀到朱自清年譜的時候,這些疑問就豁然開朗了。 因祖母逝世,回揚州奔喪。父親時任徐州榷運局長。在徐州納了幾房妾。此事被當年從寶應帶回淮陰的淮陰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趕到徐州大鬧一場,終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為打發(fā)徐州的姨太太,父親花了許多錢,以至虧空五百元。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辭世。(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頁。)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在本文所表達出的,恰
22、恰是人情與事理的矛盾沖突引起的情感激蕩的漣漪。正是這種情感上的復雜性和內在的沖突,成了本篇散文最吸引人也最打動人的地方。 父親一方面對兒子充滿真愛,這是一個做父親的本能的、出于“血濃于水”的血緣關系而產生的愛,它是真摯的、無私的;但另一方面可能也參雜著作為父親的愧疚之情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母親去世,兒子受累。所以,他在車站的一系列表現,也就有了更為合理的解釋。 作為兒子,同樣也處在這種情與理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出于血肉親情,他能夠感受到父親的愛;另一方面,由于父親的一些作為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的影響,他從理智上又在以一種有意無意的方式從內心拒斥著這種愛。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才出現了作者內心一種特別的感受
23、:“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這也正是孫紹振教授所說的“愛的隔膜”產生的原因。但是,當時間的流逝洗掉親人之間的隔膜的時候,作者又感到一種內疚,以一種自責的心態(tài)剖析自己:“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因此,解讀本篇作品的時候,教師需要抓住文中流露出來的“情理沖突”,努力做到“緣情與求理的統(tǒng)一”。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文本的內涵核心。 再如,對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木蘭詩的解讀,有的教師滿足于學生在嘻嘻哈哈當中不假思索得出的結論花木蘭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深明大義、忠君愛國的英雄,而沒有遵循“緣情與求理”統(tǒng)一的原則,對文本內容進行細心的揣摩與分析,因而使得文本解讀
24、永遠停留在表層現象上,這又如何能使學生感受和理解花木蘭形象的動人之處呢? 實際上“英勇善戰(zhàn)”、“深明大義”都是在文本中無跡可尋的莫能兩可之詞,“忠君愛國”則更是滿嘴胡說八道。 首先來看所謂“英勇善戰(zhàn)”,整篇詩歌在寫到與作戰(zhàn)有關的情形時,只有簡短的兩句話,十個字:“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嚴格來說,只有五個字“將軍百戰(zhàn)死”,因為“壯士十年歸”是寫凱旋的。作者寫得最多的是什么呢?一是憂思:“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倍浅稣鳒蕚浜驼鲬?zhàn)途中對親人的思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
25、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三是回到家鄉(xiāng)時親人的迎接場面和和恢復女兒身的自得,“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 再看所謂“深明大義”,作者明明寫到:“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也就是說,木蘭之所以代父從軍,僅僅是出于一個懂事的女兒對年老父親的體諒,對家庭的眷顧而已,和國家大義扯不上任何關系。 至于“忠君愛國”,就更是子虛烏有了。 那么,木蘭詩的魅力究竟在
26、哪里?還是應該從情與理的角度開掘。 從情的角度看,全詩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木蘭的“多情”,既有對老父親可能被征的擔憂之情,又有征途中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還有凱旋后不戀獎賞,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急切之情,更有恢復女兒身過程中的喜悅之情和恢復女兒身之后的自得之情。正是這些情感的表現和展露,使木蘭的形象沒有停留在一般的“英雄”形象上,而是塑造出了一個既有柔情,又有擔當的“女英雄”形象。 從理的角度看,集中表現在詩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寫“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里就集中展現了情與理的矛盾:征戰(zhàn)疆場從來就被看成是男人的事情,就像有人說的“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但木蘭面臨的卻是一
27、種特殊的情況“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家里的男丁老的老,小的小,而征兵命令則是無情的。正是在這種矛盾中,木蘭顯出了她果決的、有擔當的一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币彩窃谶@種情理沖突中,木蘭的形象第一次得到了升華。 最后一段中寫道;“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從事理上說,似乎有點離奇:一個女子和男人在戰(zhàn)場上一起摸爬滾打十多年,卻沒有暴露自己的女兒身。但恰恰是這樣的不合理,卻強化了本詩的浪漫主義的氛圍,也為后面木蘭調皮戲謔的解釋埋下了伏筆:“雄免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里隱含了女性對于男性粗心大意的調侃和女性心靈精致的自得,是全詩的
28、點睛之筆。 四、多元與一元的統(tǒng)一。 所謂多元就是讀者帶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對作品作出的個性化解讀,就是讀者主體對文本的建構和再創(chuàng)造,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所謂一元就是作者表現在作品中的只屬于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閱讀過程中的一元解讀與多元解讀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語文閱讀教學中,既需要體現讀者個性的多元解讀,也許要尊重和還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的一元解讀。 創(chuàng)作主體的單一性,決定了閱讀過程中一元解讀的需要與趨勢。 一篇文章,無論題材范圍和題材形式如何,都是特定的作者在特定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也總是反映著作者特定的對人生、社會、自然、自我的某種認識,體現著作者特定
29、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看,作品一經完成或發(fā)表,上述的這些“特定”的內容便凝固于其中,成為一種現實的、“定型化”的存在,這種存在是讀者改變不了的,也不必試圖去改變的; 從作者對讀者的解讀預期看,任何一個作者,不管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處于怎樣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狀態(tài)中,他總是希望讀者能對自己的作品作出盡可能符合自己“本意”的解釋,總不希望讀者誤讀、甚至曲解自己的作品?!耙磺€哈姆雷特”的產生其實正是讀者與作者間無法徹底消除的“隔膜”和“距離”所產生的一種解讀過程中的無可奈何的現象。 閱讀主體的多元性,決定了閱讀過程中“多元解讀”的必然性。 如前所述,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旨是特定的,是作者在它自身所處
30、的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那一個”,并且,作者也期望讀者能夠正確地理解自己的用心所在,但這實在只是作者的一種“奢望”而已。當作品一經讀者的閱讀,作者的原義便因讀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經歷的各異、個性特點的區(qū)別而發(fā)生了“變異”。 也就是說,每個讀者都是用自己特有的經驗作為背景去解讀作品的,這個過程,就是“誤讀”的過程,也正是讀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中重新構建文本意義的過程。就此而言,“多元解讀”實際上就是“誤讀”代名詞,它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現象。 閱讀的過程就是“多元解讀”與“一元解讀”共存共生,由多姿多彩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讀”逐漸向具有意義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讀”無限
31、逼近的過程,沒有“多元解讀”的支撐,“一元解讀”就會成為無所依附的空中樓閣;而沒有“一元解讀”的目標導引,“多元解讀”就會出現“盲人摸象”式的莫衷一是的混亂局面。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正是在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多重對話中,從“多元解讀”出發(fā),在教師的引導和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和交流中,逐步逼近“一元解讀”指向的“真義”的過程。 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在“多元解讀”與“一元解讀”的交互作用下實現個性化感受對文章內容的豐富、超越與在不斷追尋的過程中對作者原意的認同的統(tǒng)一;閱讀教學的教育價值就在于實現“多元解讀”所主要體現的“過程方法價值”、“情感熏陶價值”與“一元解讀”所主要體現的“認識價值”、“文化
32、認同價值”的統(tǒng)一。 文本解析的要點 一、高屋建瓴,占領制高點; 二、提綱挈領,設計主問題; 三、庖丁解牛,找準切入點; 四、深入文本,抓住主矛盾。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王禹偁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chun)。竹工破之,刳。竹工破之,刳(k)去其節(jié),用代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子城西北隅,雉堞圮(p)毀,榛毀,榛(zhn)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y)江瀨江瀨(li),幽闃,幽闃(q)遼夐遼夐(xing),不可,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
33、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zhngzhng)然;宜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鶴氅公退之暇,披鶴氅(chng),戴華陽巾,手執(zhí),戴華陽巾,手執(zhí)周易周易一卷,焚香默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 待其酒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
34、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干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干(hn)、麗譙、麗譙(qio),華則華矣!,華則華矣! 止止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吾聞竹工云: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竹之為瓦,僅十稔(rn),若重覆之,得二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 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西掖(y)。戊戌歲除日。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 豈懼竹
35、樓之易朽乎?幸后之人與我同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志,嗣而葺(q)之,庶斯樓之不朽也。之,庶斯樓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文本解析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chun)。竹工破之,刳。竹工破之,刳(k)去其節(jié),用代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黃岡:即今湖北黃岡市,以縣東有黃岡山得名,宋代是黃州州治所在地。椽:椽子,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圓木條。 刳:削,剖。陶瓦:用泥土燒成的瓦。比屋皆然:家家房屋都是這樣。比,并列,挨著。以:因為,介詞。工省:指建房用竹瓦比用陶瓦省工。此段以簡潔的文字交
36、代當地多建竹樓的原因。先略說用竹瓦代陶瓦的好處,為下文詳寫竹樓作鋪墊。子城西北隅,雉堞圮子城西北隅,雉堞圮(p)毀,榛毀,榛(zhn)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波樓通。 子城:城門外的套城,也叫“甕城”“月城”。隅:角落。雉堞:城上的女墻,呈凹凸形。圮:毀壞,坍塌。榛莽:長得很深的草木。榛,叢生的樹木。莽,長得很深的草?;姆x:荒蕪污穢。因:利用,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月波樓:在黃岡城西北。王禹偁有月波樓詠懷詩,詩中云:“茲樓最軒豁,曠望西北陬(zu,角)?!痹冱c竹樓。 遠吞山光,平挹遠吞山光,平挹(y)江瀨江瀨(li),幽闃,幽闃(q)遼夐遼夐(xing)
37、,不可具狀。,不可具狀。 遠吞山光:遠眺可以盡覽山光。吞,包含,這里是“盡覽”的意思。平挹江瀨:平視可以將奔流的江水盡收眼底。挹,舀。瀨,流經沙灘的水。江瀨,指奔流的江水。挹江瀨,就是可以看清江水的意思。幽闃:幽靜。闃,寂靜。遼夐夐:遼遠。夐夐,遠。具狀:完全描述出來。具,完全地。狀,描述??倢憳峭馑娚?、川之景。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絕;宜圍棋,子聲丁丁(zhngzhng)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38、。 宜:適宜。這以下六個“宜”字,都是說竹樓與什么相適宜。夏宜急雨,有瀑布聲:是說夏天宜有急雨,人在竹樓中如聞瀑布聲。虛暢:清虛和暢。詩韻:詩的韻味。清絕:極清。絕,極。丁?。合舐曉~。投壺:古代宴會上的一種游戲,賓主依次投矢于壺,中多者為勝,勝者斟酒,敗者飲酒。竹樓之所助:竹樓所助成的。是說夏天之所以有瀑布聲等等,都是因竹樓造成的。六“宜”都在聲音上,因有聲之物遇竹相應,其音必佳。前二“宜”在天時,后四“宜”在人事。 第二段,寫建造竹樓,略寫樓外所見山川景色,詳寫樓內六宜樂趣。公退之暇,披鶴氅公退之暇,披鶴氅(chng),戴華陽巾,手執(zhí),戴華陽巾,手執(zhí)周易周易一卷,焚香默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坐,消遣世慮。 公退:辦完公事回來。鶴氅:鳥羽制成的披風。晉人王恭披鶴氅出游,人稱“此真神仙中人”,遂為高士、道流所披之衣。華陽巾:道士所戴頭巾。神仙傳:“韋節(jié),京兆人,魏武(曹操)時為東宮侍讀。后卜居華山,號華陽子,名其巾曰華陽巾?!敝芤祝喝寮医浀?,亦稱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消遣:消除排遣。世慮:世俗雜念。自畫超脫紅塵的隱士形象。自畫超脫紅塵的隱士形象。江山之外,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 待其酒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大豆買賣合同
- 2025房屋出租合同范本
- 2025品牌酒類買賣合同
- 物業(yè)公司保潔外包合同范本(7篇)
- 現代物流中的智能灌裝機技術應用探討
- 科技廚房中的智能餐具及其使用技巧
- 課題申報參考:跨文化傳播中的話語體系建設與國家形象塑造研究
- 教育游戲在促進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作用
- 科技型企業(yè)的綠色實驗室建設策略
- 數學游戲在鞏固小學基礎知識中的作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培訓課件
- 管道坡口技術培訓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高考英語試卷(新課標Ⅰ卷)含答案
- 2024年認證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及認證基礎知識 CCAA年度確認 試題與答案
- 皮膚儲存新技術及臨床應用
- 外研版七年級英語上冊《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含答案)
- 2024年遼寧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必考題
-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中2024屆高考沖刺模擬數學試題含解析
- 幼兒園公開課:大班健康《國王生病了》課件
- 小學六年級說明文閱讀題與答案大全
- 人教pep小學六年級上冊英語閱讀理解練習題大全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