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語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偏誤分析_第1頁
中介語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偏誤分析_第2頁
中介語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偏誤分析_第3頁
中介語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偏誤分析_第4頁
中介語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偏誤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4年第3期 第20卷No3. 2004 Vol.20.收稿日期:2004-01-12作者簡介:楊文全(1963,男,四川樂山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后。-45-中介語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偏誤分析楊文全 胡 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610064摘 要:中介語理論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中介語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其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為探索第二語言習得規(guī)律拓展了一個新界域。本文從中介語的性質(zhì)、產(chǎn)生根源以及它與偏誤分析的關系入手,探討了該理論對第二語言教學的作用與啟示。關鍵詞:中介語;目的語;母語;偏誤分析;第二語言教學中

2、圖分類號:H19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0403-0045-04中介語理論是第二語言習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雖然它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只有短短30年的時間,但人們對它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深入。1972年,Selinker 發(fā)表了Interlanguage 一文,從而奠定了中介語理論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地位。他認為中介語是“The separ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3、 and target languages.1 (二語/外語學習者的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在結構上處于母語與目的語的中間狀態(tài)”,這是關于中介語的一個最早的定義。在中國,也有不少學者試著給中介語一個科學的界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呂必松先生的解釋:中介語是指第二語言習得者特有的一種目的語系統(tǒng),這種語言系統(tǒng)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化和交際等方面既不同于學習者自己的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而是一種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靠攏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2這應該算是對中介語所下的一個較為完整的定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由于中介語研究的目的是“尋找外語自然習得過程的規(guī)律,為課堂教學提供選擇、組織和安

4、排材料方面的理論依據(jù)”,3因此,我們必須將中介語理論的研究成果應用于第二語言教學。一、中介語的性質(zhì)中介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系統(tǒng),它有其自身的特點,按照美國學者C.Adjemian 的看法,中介語具有可滲透性、“化石化”現(xiàn)象和反復性。4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分析這三種特性。(一可滲透性。正因為中介語具有可滲透性,才使其成為一個既不同于學習者母語,又區(qū)別于目的語的特殊語言系統(tǒng)。而且,這種滲透性是雙向的,受到來自母語和目的語兩方面的滲透。從母語來的滲透,就是正負遷移和母語干擾的結果;從目的語方面來的滲透,則是對已經(jīng)學過的目的語規(guī)則或形式的泛化。例如,很多日本學生會說:“我飯吃?!边@是因為日語中賓語是放在

5、動詞之前的,這屬于來自母語“飯食”造句模式的滲透。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人會在學習了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通常是在動詞原形后加-ed 這一規(guī)則后,將“go ”的過去式變?yōu)椤癵oed ”,這就是對已學的目的語規(guī)則過度泛化的結果,是來自目的語方面的滲透。 (二“化石化”現(xiàn)象。所謂“化石化”現(xiàn)象,就是指絕大部分二語習得者由于種種原因,外語學習到了一定階段以后,就不像學習的最初階段那樣穩(wěn)步提高,而是處在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tài),不能達到目的語這個理想的終點,這是由中介語的頑固性造成的。該現(xiàn)象是中介語到了一定階段后出現(xiàn)的一種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一方面是中介語在總體水平上總是達不到與目的語完全一樣的水平;另一

6、方面是學習者 -46-在某些具體語言形式上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滯不前了。如語音方面,有些學生到了高年級仍然不能正確地發(fā)出某些音。如日本留學生即使到了高級水平也常常將“溫柔”(w n r óu 的“柔”讀作“l(fā) óu ”?!盎爆F(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作用,可大致歸納為三方面:1.學習第二語言的成年人大腦靈活性減退。2.成年人由于抽象思維活動能力的發(fā)展對目的語規(guī)則進行的不正確的歸納總結或類推泛化。例如前面提到過的“go ”的過去式變?yōu)椤癵oed ”的例子,這種錯誤通常只可能發(fā)生在成人身上,對于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或抽象思維能力很弱的兒童來說,這種錯誤一般是

7、不會出現(xiàn)的。3.語言“自我”造成的對目的語“移情作用”的阻滯。Guiora(1972提出語言自我(language ego來解釋人們在使用語言時自我的體現(xiàn)。對于只用一種語言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我為他們的語言所束縛。一個孩子的自我(ego 表現(xiàn)在對行為有影響,是成長的、靈活的,過了青春期,這種自我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中會造成“威脅”或壓抑,語言自我變得更具保護性和防御性。語言自我以捍衛(wèi)母語的安全的方式來保護母語,排斥其它語言。(三反復性。中介語的發(fā)展不是直線形的,它逐漸接近目的語的過程是反復的、曲折的。反復性表現(xiàn)為某些已經(jīng)得到糾正的偏誤又重新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xiàn)。有時老師可能會發(fā)現(xiàn),剛剛糾正的錯誤,學生可

8、能馬上會再犯。如筆者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留學生在解釋“畫龍點睛”時說:“一個人寫了一條龍”,老師馬上糾正說應該是“畫了一條龍”,學生點頭表示理解,但接著又說:“沒有寫眼睛”??梢姟皩憽焙汀爱嫛钡母拍钤谒念^腦中長期以來都是混淆的,因此一時還改正不過來。反復性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介語的頑固性。但是,中介語的反復性只是表現(xiàn)在某些項目上,總的說來,中介語仍然有向目的語靠攏的趨勢。二、中介語產(chǎn)生的根源Selinker (1972把中介語的產(chǎn)生原因歸結為五個方面:語言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因此,可以說中介語是由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規(guī)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況

9、下,所做的不全面的歸納與推論而產(chǎn)生的語言系統(tǒng)。(一語言遷移。語言遷移是中介語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根源。Selinker (1972認為,具有第一語言特征的中介語規(guī)則與具有第二語言特征的中介語規(guī)則還有其他規(guī)則相互作用,經(jīng)過一個過程,輸出后就成為中介語。而具有母語特征的中介語規(guī)則就是由語言遷移造成的。首先,母語與目的語相互作用構成了“跨語言情境”,這種情境為母語規(guī)則的遷移提供了必要條件。也就是說離開兩種語言的接觸,語言的遷移就不會發(fā)生。其次,“語際識別”也為母語遷移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謂“語際識別”就是指由于母語和目的語的某些特征相似,學習者會跨越兩種語言的限制去進行比較和識別。這樣,學習者會不自覺的運用母語

10、的規(guī)則來處理目的語的信息,從而造成語言遷移。(二目的語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具有第二語言特征的中介語規(guī)則,它的形成與目的語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有關。學習者過度概括所學語言的規(guī)則,把一些特殊的詞或結構當成普遍性的規(guī)律來套用,產(chǎn)生在所學語言中不存在的語法結構和錯誤的變體。Selinker 舉過一個例子:“What did you intended to say?”這就是英語的過去式規(guī)則過度泛化的一個典型。還有將“foot ”的復數(shù)變?yōu)椤癴oots ”,都是這一類型的例子。(三訓練造成的遷移。這類錯誤多是由于教師的教學安排或順序不當使學生混淆了某些語法規(guī)則而引起的。如The old man laughs as

11、if the child(教師沒有把“as if ”和“l(fā)ike ”用法上的差異辨析清楚,從而使學生混淆了這兩個詞的用法。由于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訓練的影響很重要,有人曾專門分析了由引導造成的偏誤。該分析認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引導時應充分考慮到九大因素的影響,盡量避免由訓練造成的遷移。這九大因素是:語言因素;語境因素;語體因素;驗證因素;評判因素;個性因素;文化因素;教材因素;社會因素。(四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這兩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tǒng)的表層結構。首先我們來看看學習策略。有人曾對中、日及阿拉伯國家的學生在美國學習英語的情況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12、中日學生在運用定語從句時所犯的錯誤要比阿拉伯國家的學生少得多,其原因就是因為中日學生采用了回避的策略,盡量不用或少用定語從句。交際策略是指學習者在交際中由于某種原因無法用現(xiàn)成、準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解決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一些語言或非語言手段。交際策略也是中介語的來源之一。如許多英語學習者由于不知道“balloon ”(氣球而 -47-用“air ball ”這個生造的詞來代替。除了上述原因外,Nemser (1971提出的中介語系統(tǒng)的自主,5以及Corder (1987的簡單代碼等都是中介語產(chǎn)生的根源。6在Selinker 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中介語3的例證來

13、歷不明,因此Nemser 認為這是中介語規(guī)則與一些“自主規(guī)則”相結合產(chǎn)生的。而Corder 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習得者在學習初期的語法極為簡單,與洋涇浜化的語法以及兒童習得母語初期的語言結構極其相似。如沒有形態(tài)標志、沒有系動詞、語序相對固定等。三、中介語與偏誤分析長期以來,對于中介語理論和偏誤分析的關系有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是將偏誤分析與中介語對立起來,另一種是將二者完全等同。實際上中介語理論比偏誤分析具有更廣泛的內(nèi)涵。偏誤分析是把外語學習者發(fā)生的偏誤作為研究的對象,它所關注的是學生所使用的目的語形式(實際是中介語與目的語本身固有的規(guī)范形式之間的差距,以及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中介語理論則把學

14、習者使用的目的語形式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加以研究,從而發(fā)現(xiàn)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揭示成年人學習外語的動態(tài)過程。由此可見,中介語理論與偏誤分析有交叉的部分,但二者關注的對象、終極目的又是有所不同的。偏誤分析以認知理論為基礎,與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和語言習得機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它改變了人們對錯誤的傳統(tǒng)看法,把錯誤從需要糾正、避免提到了通過它來認識語言學習內(nèi)部規(guī)律的高度。偏誤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它不是偶發(fā)的錯誤,如口誤、筆誤等往往反映了學習者在身體、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出現(xiàn)的“狀態(tài)”錯誤。出現(xiàn)在學習第二語言者身上的偏誤通常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語言形式,反映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和能力問題。如有的留學生在造句

15、時說:“我們盡量努力學習,爭取短時間內(nèi)達到六級(HSK 六級。”在這個句子里,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就在于不知道“努力”本身帶有“盡量”的意思,不能同時做“學習”的修飾語。第二類是指不符合語境的語言形式,反映學習者的語言運用問題。這一類問題比較復雜,就單純的語言形式來看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什么錯誤,但是從學習者要傳達的信息與其所處語境的諧和度來看卻是有錯誤的;就是說,學習者在特定的語境所規(guī)約的話題中,其所要表達的意思與他所用的語言形式不符,因此這也應該視為一種偏誤。例如有的初級班學生在想要表達“這朵花是紅色的”意思時說:“這朵花是紅?!焙茱@然,在漢語中雖然有這樣的說法,但是主要是用來表示強調(diào)和容認的語氣的。

16、可見作為初級班的留學生,他們對漢語“是”的多種用法的理解與運用還不到位,往往還只是局限在表示判斷這一用法上,因此,就一般的語境來說,我們可以斷定學習者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朵花是紅的”,而不是要強調(diào)這朵花的顏色紅的事實。這時教師要在弄清學習者所處的具體語境及其表達意圖后及時地指出這種錯誤,讓學生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他要表達的東西。學習者只有通過反復地糾正偏誤,他所使用的語言形式才能逐漸接近目的語的標準形式。四、中介語理論對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中介語研究的目的是尋找外語自然習得過程的規(guī)律,為課堂教學提供選擇、組織和安排材料等方面的理論依據(jù)。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用于指導我們的第二語

17、言教學。首先,我們要分清中介語發(fā)展的階段。Corder 將中介語中的偏誤按照性質(zhì)分為成系統(tǒng)前、已成系統(tǒng)、成系統(tǒng)后三個階段。成系統(tǒng)前的錯誤是指學習者有了某種交際意圖,但又沒有掌握表達這種意圖的方式,只好從已知的語言素材中去搜羅一些手段來倉促應付。這時他的說法具有很大的任意性,而且他自身無法改正。例如有學生在老師問他“這篇課文難不難?”時說:“有很多話我不認識”。在這里,他實際上是要說“有很多話我看不懂”??墒撬乃?jīng)Q定他還不能完整地表達這句話。這時他并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表達是錯誤的,也無法做自我修正,需要老師指出并加以改正才行。第二種是已成系統(tǒng)的語言錯誤。學習者之所以會犯這種錯誤,是因為,雖然他

18、們在實現(xiàn)內(nèi)化的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系統(tǒng)的規(guī)則,但是他們的理解還不完整。例如學生在學習了“經(jīng)驗”這個詞語之后,知道了“經(jīng)驗”是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因此他說:“修電腦我很有經(jīng)驗?!边@句話是正確的;但他也說“我考試沒考好,應該吸取經(jīng)驗?!边@句話就不對了。因為“經(jīng)驗”一般是指從成功的事情中得到的有益知識,而從失敗和錯誤中得到的應該叫“教訓”。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說教師有很大的責任,我們在講解語法點的時候,務必要做到準確細致,應多舉些例子來說明詞語的各種句法關系及其用法差異,讓學生充分了解該語言點的各種用法。至于成系統(tǒng)后的錯誤,只是由于學習者尚未養(yǎng)成習慣,所以會出現(xiàn)錯誤,這種錯誤學習者自己能夠解釋也能夠改

19、正。在教學中,我們在糾錯前應先分析學生所處的實際階段,再根 -48-據(jù)其階段的不同制定相應的對策,如對于處在成系統(tǒng)后的學生,他已經(jīng)具備自我糾錯及解釋的能力,教師就無須花太多精力,只需點到為止。其次,由于中介語的頑固性和反復性,所以我們不要認為糾錯會一勞永逸,也不能因為學習者在某些語言點上一錯再錯而對其喪失信心,而應當看到其發(fā)展進步的一面。況且偏誤有個體的和普遍的區(qū)別,因此我們既要注意該階段大多數(shù)學生容易犯的錯誤,又要進行個別糾錯,不能忽視個別學生身上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再次,由于中介語產(chǎn)生的根源很復雜,所以在對它進行分析的時候就不能一概而論。對偏誤的分類應注意其交互性,要區(qū)分它是由母語的遷移造成的

20、,還是過度泛化的結果;是訓練失誤導致的,抑或是學生學習策略的原因。在通常情況下,中介語現(xiàn)象并非由單一的原因造成的,這時對偏誤的分類應注意其交互性。只有了解了這些原因,才可能對癥下藥,使學習者盡快向目的語標準形式靠攏。第四,根據(jù)Krashen (1985的輸入假說,輸入的語言信息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易,他用“i+1”來表示。7對成年人來說,可以幫助他們習得第二語言的簡單代碼就是教師的語言、本族人與學習自己母語的外國人交談時使用的語言,以及第二語言習得者之間的交際語言“中介語”??梢?中介語并非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絆腳石,它有其實用價值。第五,任何語言都和該民族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因此教師在教

21、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向?qū)W生灌輸一些有關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并同學生的母語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真正了解并融入到目的語文化中,減少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中介語。最后,中介語并非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系統(tǒng),本身并不影響交際。學習者可以不斷通過假設驗證主動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調(diào)整修訂所獲得的規(guī)律,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以逐漸接近目的語的范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加以引導、監(jiān)控,使學生最終能找到突破口,掌握第二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結 語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既要受到來自母語的干擾,又要受習得的目的語語言規(guī)則的影響,還會受到學習者已有的其他知識的影響。在上述各種影響因

22、子的相互作用下,便產(chǎn)生了中介語這種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研究對語言習得理論的建立和完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探索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的本質(zhì),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習得的發(fā)展階段,揭示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及第一語言對它的影響。目前,中介語的研究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比如中介語的起點問題等,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著眼于理論研究的同時,思考如何將其應用于我們的第二語言教學實踐,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根本動力和最終目的。參考文獻:1Selinker ,Larry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V ol .

23、10,No .3,1972.2呂必松.論漢語中介語的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回眸與思考(張德鑫等主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329.3戴煒棟,束定芳.對比分析、錯誤分析和中介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5.4Adjemian ,Christian ,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Systems ,Language Learning V ol .26,No .2,1976.5Nemser .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 Vol .4,1971.6Corder ,S .Pit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7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