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法律制度_第1頁
漢代的法律制度_第2頁
漢代的法律制度_第3頁
漢代的法律制度_第4頁
漢代的法律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兩漢的法律制度兩漢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公元前206206年年公元公元220220年)年)漢代法律制度立法思想立法活動主要法律形式刑法制度律 令 科 比民事法律制度一、漢初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思想陸賈 “文武并用文武并用” 賈誼 “以禮治國” 淮南子黃老學派集大成 約法省禁約法省禁 董仲舒“天人三策” 二、漢中期“獨尊儒術(shù)”法律儒家化立法思想春秋決獄引經(jīng)注律立法思想變化的背景德主刑輔 黃老學說是道家兩個學派。黃指黃帝之學,老指老子的學說。黃帝之學是在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一個學派,也是道家中的一派。它與老子學說的根本區(qū)別是:黃帝之學不僅講道,而且講法。黃學代表作品黃帝四經(jīng)。老學是指老子的思想。它推

2、祟無為,認為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老子的“無為”為無不為、無不治。漢初把黃老糅合在一起,成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指導思想。 陸賈:“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提出“無為”理論,以道為本,承襲黃老,但與先秦黃老不同。先秦時期的黃老思想,道法兼容,突出法治,排斥儒術(shù),而陸賈倡導的黃老之學,不僅吸收了儒學,而且還高揚仁義之理,使之上升為與道法并重的地位。漢的黃老學說,已明顯糅入了儒家思想的內(nèi)核仁義,融儒、道、法三者為一體,完成了可供統(tǒng)治者選擇的理論準備。 淮南子以道家學說為主,博采陰陽、儒、墨、名、法諸家之說,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了黃老學說,成為黃老學派的集大成之作。黃老之學

3、對漢初立法的影響黃老之學對漢初立法的影響o漢初黃老之學以其清靜無為、務德化民、約法省禁、順應民心成為統(tǒng)治者首選的治國思想。在這一理論引導下,漢初統(tǒng)治者制定了“休養(yǎng)生息”的基本國策,輕徭薄賦,獎勵耕織,“從民之欲而不擾亂”。這個基本國策貫穿了漢初半個多世紀,經(jīng)蕭何、曹參等名相“填以無為”的實踐及幾代君主身體力行的推崇,取得了顯著的功效。 o 黃老之學對漢初統(tǒng)治者的立法思想產(chǎn)生深刻持久的影響。陸賈的 新語十二篇,提出了“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的恤刑思想。其到漢文帝時期,由賈誼賈誼演繹為德刑相德刑相濟的理論濟的理論。賈誼吸取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明確提出“變化因時”為“萬世法理”的重要性。他指出“秦一

4、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者笑”最根本原因就是“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主張應當以亡秦為鑒,以禮治國。 約法省禁約法省禁 o 約法三章:約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王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o 漢惠帝廢除三族罪 ;文帝二年廢除收孥相坐律;o 文帝十三年廢除肉刑 。o約省思想言論罪:惠帝思想言論罪:惠帝廢除挾書律 ;高后廢除妖言令。文帝 除誹謗法詔; o 明法守身,法信于民 。o 6.推行疑獄讞報制度,凸現(xiàn)“慎罰”原則 o 漢書張釋之傳:o 頃之,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于是

5、使騎捕之,屬廷尉。(張)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以為行過,既出,見車騎,即走耳?!贬屩喈敚捍巳朔港?,當罰金。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馬賴和柔,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措手足?唯陛下察之?!鄙狭季迷唬骸巴⑽井斒且??!眔 其后有人盜高廟座前玉環(huán),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贬屩夤陬D首謝曰:“法如

6、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基。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歟?”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德主刑輔” o 西周的“明德慎罰”;o 先秦儒家為“為政以德” ;o 漢初經(jīng)陸賈與賈誼的融合為“德刑相濟”;o 董仲舒時,提出“德主刑輔”、“大德小刑”。 “德主刑輔” o董仲舒 通過天道陰陽,論證了德刑關(guān)系:o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

7、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注:漢書董仲舒?zhèn)?。?。 o董仲舒將德刑生殺與陽陰夏冬相配,力圖以自然、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印證人類與社會的統(tǒng)治模式:o正如天只有“陰”而不能成其為“歲”,治國不可專任刑罰;“陽”是歲成的關(guān)鍵,所以德教才應當成為治國的主要手段;然而陽沒有陰的輔助,也不能獨立成歲,德教與刑罰的關(guān)系如同“天出陽”而“暖暑居百”,“地出陰”而“清寒居一”,(注:春秋繁露基義。)o因此根據(jù)天意,德主刑輔、大德小刑便是最優(yōu)化的選擇,圣人應當“多其愛而少其嚴,原其德而簡其刑,以此配天”。 立法思想變化的背景o 西漢中期

8、,統(tǒng)治者所直面的已不是以“清靜寡欲”即可寬松治理的政治局面與社會現(xiàn)實。o 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并不昭示著來自地方威脅勢力消亡;o 財富的巨大積累,使得諸侯王得以擁兵自重,權(quán)力欲望最大化膨脹。o 地方豪強驕縱不法,武斷鄉(xiāng)曲;宗室貴族兼并土地,僭越制度,爭相奢侈;o 對外關(guān)系上,也呈現(xiàn)出“和親”之策難以為繼的態(tài)勢。o 箝制、約束、擴張的政治欲望,已非崇尚無為的黃老之學所能承載,統(tǒng)治者的立法思想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抉擇,新理論與新思想呼之欲出。 春秋決獄原則原心定罪 董仲舒是春秋決獄的倡導者。 后漢書應劭傳記載:“膠東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shù)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

9、事?!?春秋決獄量刑標準量刑標準“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睂嵸|(zhì)從客觀事實出發(fā),推究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動機故意、過失目的“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 忠忠孝孝 春秋決獄o判斷“志善、志惡”的標準是儒家的禮。凡是符合禮的規(guī)定就是善,不符合禮的規(guī)定就是惡。禮就是“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東漢公孫弘)o 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擊丙,誤傷乙,甲當何論? -太平御覽春秋決獄案例一或曰:“毆父也,當梟首?!弊h曰:“臣愚以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春秋之義,許止

10、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也,不當坐?!睆娬{(diào)犯罪的主觀動機,肯定儒家“君子原心,赦而不誅”原則。o 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 -通典 春秋決獄案例二 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詩云:螟嶺有子,蜾蠃負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亡,不得葬。 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何論? 春秋決獄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于齊,言夫死

11、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于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 。案例三這個判例強調(diào)儒家父慈子孝,以及父母子女關(guān)系中的事實上的扶養(yǎng)、贍養(yǎng)關(guān)系,并以此限制了漢律殺父罪的適用范圍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子,不能長育,以乞丙,于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案例四春秋決獄的意義 積極性:春秋決獄是中國古代法制發(fā)展史中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它依托醇厚的文化背景而產(chǎn)生,是漢儒“通經(jīng)致用”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也是經(jīng)義向法律滲透的必然結(jié)果。在司法實

12、踐中,它往往以縝密而又符合人情的理念析理辨義,推本溯源,努力展現(xiàn)人們的動機、心理,強調(diào)“心”、“志”的善惡,從而對法律的不當運用及無序泛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春秋決獄主張“罪止首惡”、“惡惡止其身”,在刑法原理上不失其合理積極的一面。 引經(jīng)決獄具有相當?shù)南麡O性“原心定罪”原則可任意改變法律規(guī)定,從而使本來就不穩(wěn)定的法律進一步失去其應有的嚴肅性、公正性和權(quán)威性,為法律虛無主義開了門戶。也使儒家思想中許多消極因素(如“三綱五?!钡龋┑靡詳U張,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漢代立法活動張湯29篇約法三章 傍章律盜賊囚捕雜具劉邦入關(guān)與秦人約法三章,全文是“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 戶、興(

13、兵)、廄九章律叔孫通18篇 越宮律 朝律 趙禹6篇 抵和骶同音抵罪實是骶罪,亦即笞臀或笞背的罪 漢律60篇 科科條無限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令決事比 漢代主要法律形式 律天子詔所增損,不在律上者為令 立法步驟 首先皇帝要求“具為令”“議為令”“議著令”其次有關(guān)官吏提出具體立法方案,最后由皇帝“制可”,使令具有正式法律效力。 春秋決獄法律解釋 引經(jīng)注律 u 1、律、律 漢朝經(jīng)常適用的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說的“法典”。它不是針對某一事項頒布的,也不是隨時修訂的,所以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適用的普遍性。u 2、令、令 即皇帝的命令,是根據(jù)需要,隨時頒布的單行法規(guī)。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可以變更或替代律的有關(guān)規(guī)定

14、。 漢宣帝時,廷尉杜周在回答對他辦案“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的指責時說:“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漢書杜周傳。 由于律缺乏變通,令成為具有重要作用和獨立體系的法律形式,在實踐中的實際地位要高于律典。u 3、科、科 是針對某類事的一個方面制定的單行法規(guī)。是針對某類事的一個方面制定的單行法規(guī)。u 4、比比 謂之類例。即是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型判例,也叫謂之類例。即是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型判例,也叫“決事決事比比”。o腹誹之比。漢武帝時進行幣制改革,大司農(nóng)顏異曾經(jīng)公開表示反對朝廷造白鹿皮幣,但當聽到別人對此事不滿時,卻不明確表態(tài),而是輕微動了一下嘴

15、唇。張湯認為,作為大臣這樣做,說明其內(nèi)心對皇帝的決策有誹謗之意。于是以腹誹罪論死?!白允侵?有腹誹之法比?!边@里說的“有腹誹之法比”也許混淆了“法”和“比”的界限,不夠確切,下述如淳的解釋更能說明問題。如淳曰:“誹謂非上所行,若顏異反唇之比也?!笨傊沁@個案件后來成了判例,凡是類似的案件都據(jù)此比照論罪。(一)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則u 1、關(guān)于刑事責任年齡、關(guān)于刑事責任年齡 70或80以上,10歲或8歲、7歲以下犯罪,一般要減刑或免刑,而且逮捕時不加刑。死罪上請廷尉,得免死。 2、關(guān)于法律時效、關(guān)于法律時效 “犯法者各以法時律令論之” u 3、親親得相首匿親親得相首匿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u 4、

16、先自告者除其罪、先自告者除其罪 犯罪者其犯罪行為未被發(fā)現(xiàn)之前,自己到官府報告其犯罪事實,可以免除其罪。 u 5、貴族官僚有罪先請、貴族官僚有罪先請 即即上請制度上請制度關(guān)于矜恤老幼魏晉的規(guī)定同于漢代, 唐律中的系統(tǒng)規(guī)定;凡年70以上、15以下以及殘疾者,犯應處流刑以下的罪,可以用金錢贖罪而不必服刑;凡80以上、10歲以下犯一般的罪可以免刑;年90以亡、7歲以下除受到連坐(唐代只有謀反、謀大逆等嚴重危害皇權(quán)的罪才連坐)以外,雖犯死罪亦予免刑。 從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來,到清末為止其遺風則在民國時期猶存。1930年中華民國刑法規(guī)定:年80以上罪得減輕刑罰。 (二)刑名u 1、死刑、死刑 殊死殊

17、死,即斬首。,即斬首。u 2、肉刑、肉刑u 3、徒刑、徒刑 顧山顧山:為女徒犯規(guī)定的專門的贖罪的方:為女徒犯規(guī)定的專門的贖罪的方法,即讓其一個月出三百錢雇用他人代之服法,即讓其一個月出三百錢雇用他人代之服勞役,也稱為勞役,也稱為“女徒顧山女徒顧山”。(三)罪名1、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打擊割據(jù)勢力方、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打擊割據(jù)勢力方面面u阿黨附益罪阿黨附益罪 酎金律酎金律:懲罰諸侯王進貢的貢金不合斤懲罰諸侯王進貢的貢金不合斤兩、成色標準的法律。兩、成色標準的法律。左官律左官律:懲罰那些舍棄朝廷的官職而到諸懲罰那些舍棄朝廷的官職而到諸侯處做官的人的法律侯處做官的人的法律u事國人過律罪事國人過

18、律罪u非正罪非正罪u 僭越罪僭越罪u 泄漏省中語罪泄漏省中語罪2、加強君主專制,嚴防臣下專權(quán)方面、加強君主專制,嚴防臣下專權(quán)方面u 欺謾、詆欺、巫罔罪欺謾、詆欺、巫罔罪u 非議詔書、毀先帝罪非議詔書、毀先帝罪u 左道罪左道罪u 廢格詔書罪廢格詔書罪3、維護皇帝尊嚴,保障皇帝安全方面、維護皇帝尊嚴,保障皇帝安全方面u 不敬、大不敬罪不敬、大不敬罪u闌入宮門罪闌入宮門罪4、鎮(zhèn)壓農(nóng)民反抗,維護地主階級專政方面、鎮(zhèn)壓農(nóng)民反抗,維護地主階級專政方面u大逆無道罪大逆無道罪u 群飲罪群飲罪u 首匿罪首匿罪u 通行飲食罪通行飲食罪u 見知故縱罪見知故縱罪引經(jīng)注律律學律章句學興盛,表明儒家對法律獲得了廣泛的解釋

19、權(quán)?!斑`忠欺上”、“虧禮廢節(jié)”、“逆節(jié)絕理”、“陵上僭貴”等用語,無不傳遞著儒家的價值觀念,表明漢儒隨時可以將經(jīng)學要義注入到法律之中,使法律逐漸演變?yōu)槿寮伊⒎ㄋ枷氲妮d體。 東漢時期,律令章句學盛行。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shù)十萬言。 所謂章句,就是離章析句,求義明理,它是漢代人閱讀古籍的分析方法之一。 律章句則是漢儒采用訓詁學的方法分析漢律,闡發(fā)法制,“律說”或為其成果形式之一。舉例 o 近人程樹德九朝律考律家考載:o 論決為髡鉗,輸邊作長城,晝?nèi)账趴芴?,夜暮筑長城,城旦四歲也;出罪為故縱,入罪為故不直;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漢儒注解律文的一個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釋字求義,語言

20、簡煉,使律文的本義更平實準確。 馬融(79166) 東漢著名的經(jīng)學家,才高博洽,遍注經(jīng)書,常聚徒千余人講授經(jīng)學,盧植、鄭玄皆出其門下,被稱為“通儒”。鄭玄(127200)鄭玄通曉經(jīng)學,學問淵博,遍注經(jīng)學,著述極豐,是漢代經(jīng)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號稱“鄭學”。應劭是東漢時期博覽多聞的經(jīng)學家、律學家。著有漢官禮儀故事及律略論、漢朝駁議等制度、律學著作。 律本章句或是諸儒章句的纂輯,或是應劭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知而犯之謂之故,意以為然謂之失, 違忠欺上謂之謾, 背信藏巧謂之詐, 虧禮廢節(jié)謂之不敬,兩訟相趣謂之斗, 兩和相害謂之戲, 無變斬擊謂之賊, 不意誤犯謂之過失,逆節(jié)絕理謂之不道, 陵上僭貴謂之惡逆

21、,將害未發(fā)謂之戕, 唱首先言謂之造意,二人對議謂之謀, 制眾建計謂之率, 不和謂之強,攻惡謂之略, 三人謂之群,取其非物謂之盜,貨財之利謂之贓。 晉代律學家張裴在律表中有一段對法律概念的精確解釋文景時期的刑制改革1、背景、背景緹縈上書緹縈上書2、內(nèi)容、內(nèi)容u 墨(黥墨(黥qing)髡鉗為城旦舂髡鉗為城旦舂u 劓劓 笞三百笞三百笞一百笞一百u 斬左趾斬左趾笞五百笞五百笞三百笞三百u 斬右趾斬右趾棄市棄市漢書刑法志記述文帝廢除肉刑 :o 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系長安。淳于公無男,有五女,當行令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其少女緹縈,自傷悲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

22、:“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后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睍嗵熳?,天子憐悲其意,遂下令曰:o “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朕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具為令。 行為能力婚姻制度所有權(quán)漢代民事法律制度23歲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婚姻

23、解除一妻多妾制婚齡七出三不去繼承制度諸子均分財產(chǎn)制嫡長子繼承制收養(yǎng)制度女子繼承權(quán)嫡長子繼承制秦漢律明確規(guī)定在官位繼承權(quán)上一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秦在皇位繼承上,除遵嫡長子繼承制度外,并用遺囑的方式確立皇位繼承人;漢代繼承這一傳統(tǒng)。如史記孝文本紀中有段記載說:“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若非嫡長子繼承爵位和官職,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據(jù)漢書外成恩澤侯表記載,元延三年,營平壯侯的嗣侯趙岑“坐父欽詐以長安女子王君俠子為嗣”,結(jié)果受到免除二干九百四十四戶的懲罰。諸子均分制據(jù)史記陸賈傳載, “孝惠費時,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有口者,陸生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以好峙

24、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托音)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chǎn)?!?女子繼承權(quán)棠陰比事中記錄了風俗通中的一案,“漢沛郡民,家貲二十余萬,一男才數(shù)歲,失其母,有一女不賢,其父病,因呼族人為遺書,令悉以財屬女”。后來在爭訟中,太守武斷地認為立遺囑人之所以讓女兒繼承家業(yè)實際上是種寄存關(guān)系,并不是一種繼承權(quán)利。盡管判決與遺囑相抗衡,但案例說明,在漢代婦女是享有繼承權(quán)的。漢代行政機構(gòu)與職官縣 令 郡 守中 央 丞 相地 方皇 帝三 公最高統(tǒng)治者九 卿 立法權(quán)裁決權(quán)封國 州 前期與郡縣并存東漢末期御史大夫 太尉兩漢入仕的選舉方式察舉法征辟歲舉特舉 孝廉察廉 茂材 賢良 明經(jīng) 明 法

25、尤異 治劇 多為庶民現(xiàn)任官吏西漢為秀才.民吏皆可.多被任為縣令官吏普通吏民 自下而上最主要途徑征召皇帝直接任命 辟舉地方官吏推薦 上書拜官 士自己上書皇帝請求召用 任子 納貲吏二千石,視事滿三年,可保舉一人為郎 專門監(jiān)察組織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監(jiān)御史 十三部刺史 地方最高長官御史臺三獨坐尚書令司隸校尉特殊的監(jiān)察組織 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 三公皇族外戚近侍宦官二千石長吏地方行政監(jiān)察 督郵 中央行政監(jiān)察 丞相司直 郡守 各部 漢代監(jiān)察組織 監(jiān)察諸郡 行政立法附益律 尚方律 史 律 上計律 漢官舊議 抑諸侯勢力 抑制官吏私自提高品及待遇的 規(guī)范官吏撰寫史書 考核官吏 規(guī)定官制 抑商政策法律化高度歧視商人貶低社會法律地位禁止商賈為吏商賈不得占田加重賦稅,沒收財產(chǎn)緡錢令告緡令 賈人毋得衣錦繡,操兵,乘騎馬 漢高祖漢武帝七科謫 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 不得為吏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 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文帝時“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仕宦為吏 景帝時亦遵行“有市籍不得宦 禁止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