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刑 法 學(1)名詞解釋刑法學: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guī)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科學 O$&p< 刑法: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與統(tǒng)治秩序,根據(jù)自己的意志,以國家名義頒布的,規(guī)定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1OhW>W3eH 刑法體系:是指刑法的組成和結構。其表現(xiàn)形式是法律條文在一個法典中有秩序、有層次的排列。它反映了統(tǒng)治者用刑罰同犯罪作斗爭的意志在刑事法律上的表達方式。 DH 9?| 刑法解釋:指對刑法規(guī)范的法律術語的含義及其在司法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問題的闡釋。 7/xbz| 立法解釋:由國家立法機關對刑法的含
2、義所作的解釋。 <nXn! 學理解釋:是指由未經國家立法機構授權的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學術組織以及專家學者個人對 刑法所作的解釋,它不具有任何的法律效力。 >G-D& A+ 司法解釋:是指由國家最高司法機關依據(jù)法律的授權對刑法規(guī)定的含義所作的說明。 (6.MQ 罪刑法定原則:亦稱罪刑法定主義,是指認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對犯什么罪應處以何種刑罰,都由刑法明文加以規(guī)定,無明文規(guī)定的就不能處以刑罰。 s r 8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M&>Zo 刑法空間
3、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域或對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決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問題。刑事管轄權是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 WCT2:8 屬地原則:是指以地域為標準,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的,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適用本國刑法,反之,在本國領域外犯罪,都不適用本國刑法。 /us;=CM 屬人原則:是指以人的國籍為標準,凡是本國人犯罪,不論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應本國的刑法。 zpdcQl# 保護原則:是指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準,凡是侵害本國國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6sp"
4、KqP 普遍原則:是指以保護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為標準,對凡侵害由該國締結或參加國際公約、條約保護的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無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無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rIY. 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應,就是沒有溯及力。 $_<,bC1 從舊原則:即新法對過去的行為一律沒有溯及力,所謂“法不溯及既往”。 Mb+cXdZb 從新原則:即新法對于未經審判或者判決未確定的行為一律沒有溯及力。 /tV)8pEj
5、 從舊兼從輕原則:符合罪刑法定,又符合刑法的人道主義(有利于被告)原則。 zf6k% 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決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要要件的有機整體。 !R4ihi1 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任何一種犯罪,都會侵犯一定的社會,因而特定社會關系受到侵犯就成為犯罪構成的一個必要條件。 -4"Ef 一般客體:又稱為犯罪的共同客體,是指一切犯罪行為所共同侵犯的客體。 M"5,8QPkI 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也就是
6、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某一個部分或者某一個方面。 RXLD5$s 直接客體:是指某一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客體,也就是某一特定犯罪所侵害的某種具體的社會關系。 n|3ENN 犯罪對象: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直接指向或直接作用于的具體物或具體人。 b6Dve Al6)$8e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 dz&8$(f, 危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在自己的意識或意志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并為刑法禁止的身體舉止或活動。 CR&v z3Q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所
7、實施的為我國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況。 ( 5LB4 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實施并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做且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 &Cm9V 危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具體侵害事實。 G!u o KiL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其中,自然人犯罪主體是我國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犯罪主體。 3guLA X>u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8、BPI&a9s% 刑事責任年齡:刑法所規(guī)定的實施犯罪行為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 yL7D;<!S& 犯罪特殊主體:刑法規(guī)定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犯罪主體, 3Gubq4r 單位犯罪:是指為單位牟取利益,以單位名義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b SxT,2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 Zui2O-L?V 犯罪的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態(tài)度 AKHvz 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fā)生
9、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 S!j=hjqW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 h3<r8D_# 犯罪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測,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 3(0k!o0 " 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 mtu/kd'(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
10、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 BQu_) 意外事件:是指行為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行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的。 y !) 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達到某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簡單地說,目的是危害結果的希望心理,故目的的內容是危害結果。 +LuGjDn0 犯罪動機:是指刺激行人為實施某種行為以達到犯罪目的的內心沖動或者起因。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種心理原因實施犯罪行為,故動機的作用是發(fā)動犯罪行為,說明實施犯罪行為對行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義。 #*w &y
11、0;正當防衛(wèi):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行為。 &'4/Gz 假想防衛(wèi):正當防衛(wèi)中的不法侵害必須是真實的,而行為人由于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結果造成損害的 qKNXn; 防衛(wèi)過當:是指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 = 0MF 特別防衛(wèi)權: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Ww-%s9N&l
12、t;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 =2!AKKxX 避險過當:是指避險行為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行為。 _<I!j/B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tài):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fā)生、發(fā)展和完成的過程與階段中,因主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狀態(tài)。 wgfy; # 犯罪既遂:是指行為人所故意實施的行為已經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 rw_T&>! 犯罪預備:是故意犯罪過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種停止狀態(tài),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而開始創(chuàng)造條件的行
13、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則未能著手犯罪實行行為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 v l59|W6 犯罪未遂: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具體犯罪構成的實行行為,由于是意志以外的原因則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tài) N'hj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停止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停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tài)。 +W| MAJtg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SjgF&LD 主犯:是指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LddW0h+=8 從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
14、者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_J q| 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 )US|&> o8 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m-kpW8 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R<W#.mpo6 想象競合犯:是指實施了一個行為而觸犯數(shù)個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 W"9iFj X 結果加重犯:又稱加重結果犯,是指法律上規(guī)定的由于發(fā)生了嚴重結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狀態(tài)。 oHZqX.3 繼續(xù)犯:亦稱持續(xù)犯,是指犯罪既遂后,犯罪行為和不法狀態(tài)在一定時間
15、內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的犯罪。 KdqK' 連續(xù)犯:是指行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xù)實施數(shù)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 m'1NZV%# 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但其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情況。 Db(k,P'Y 吸收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數(shù)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他的犯罪行為,僅成立吸收行為一個罪名的情況。 &*g5kh 刑事責任:是犯罪人因實施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 y 0*cC 刑罰:是指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在刑法中確立,由法院對犯罪人適用并通
16、過特定的機構執(zhí)行的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 K/oPfD 刑罰目的:泛指國家制定、適用和執(zhí)行刑罰所追求的客觀效果,它包括國家通過刑事立法、刑事審判、刑罰執(zhí)行三項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社會效果。 OY6.m 特殊預防:是指防止犯罪分子本人重新犯罪。 b0LjNO< 一般預防:是指防止社會上不穩(wěn)定分子走上犯罪道路。 :Yj Ov 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 d T/*O8 管制:是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機關管束和群眾監(jiān)督改造的刑罰方法。 O60jC;F 拘役:是指短期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機
17、關就近強制進行勞動改造的一種刑罰方法。Hk2X( 有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和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無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和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其主要適用于那些罪行嚴重,但不必判處死刑,而又需要與社會永久隔離的嚴重犯罪分子。 /(n)I 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是我國刑罰體系中最嚴厲的懲罰手段。 9YHSL 附加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 i40r?- 罰金: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shù)量金錢的一種刑罰方法。沒收財產:是指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強制無償?shù)厥諝w國有的
18、刑罰方法。 ec1g7w-n 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犯罪分子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 w?M*n<) O 驅逐出境:是指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中國國(邊)境的處罰方法。 N0 ?O*a 刑罰裁量:簡稱量刑,是指法院對于犯罪分子依法裁量決定刑罰的一種刑事審判活動。 yvDzxu 刑罰裁量情節(jié):是指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量刑時,據(jù)以決定是否處刑以及處刑輕重的各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情況的總稱。 iTlk'?O 法定情節(jié):是指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量刑時必須考慮的各種事實情況,它既包括從寬處罰情節(jié),也包括從重處罰情節(jié)。 I:>
19、 M!w 酌定情節(jié):是指刑法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根據(jù)立法精神和審判實踐經驗,在量刑時也需要酌情考慮的情節(jié)。 GMNf#;x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在刑罰執(zhí)行完比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K=(&iq!VO 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過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 :He:Bdk 數(shù)罪并罰:一種刑罰裁量制度,它是人民法院對同一犯罪人在法定時間內所犯數(shù)罪,依據(jù)一定的原則進行的合并處罰。 wkm SIN
20、: 限制加重原則:是指對數(shù)罪分別判刑后,在其中最重一刑以上、數(shù)罪總和刑以下確定應執(zhí)行的刑罰,并規(guī)定刑期最高不得超過一定的限度。 IBF>4q m" 緩刑:是指對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備法定條件下,在一定期間附條件地不執(zhí)行原判刑罰的一種制度。 O0$ijJa| 刑罰執(zhí)行:是指有行刑權的司法機關依法將生效的刑事判決所確定的刑罰付諸實施的一種刑事司法活動。 H+ M |Ju7 減刑:是指對被判管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jù)其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現(xiàn),而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制度。 V&Z# 9Dx
21、 假釋:是指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zhí)行一定刑期以后,確有悔改表現(xiàn),不致再危害社會,因而附條件地將其提前釋放的一種刑罰制度。 WYzY#-j 刑罰消滅:也即刑罰權的消滅,是指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現(xiàn),致使國家不能對犯罪人行使司法上的具體刑罰權。 !EW: u 時效:是指經過一定的期限,對刑事犯罪不得追訴或者對所判刑罰不得執(zhí)行的一項法律制度。追訴時效: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 iH$N HfH 時效中斷:是指在追訴時效進行期間,因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而使以前經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終了之時,時效重新開
22、始計算的情形。 LpiLk| 2i 時效延長:是指追訴期限內,因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而使對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的追究,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的制度。 vaU7tJ: 赦免:是指國家對于犯罪分子宣告免予追訴或者免除執(zhí)行刑罰的全部或者一部的法律制度。刑法學問答與案例1.如何理解刑法學極其研究對象?答: 刑法學是法學的一個重要部門,是以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刑法學以其特定的研究對象把刑法學與其他法學學科特別是與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勞動改造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證據(jù)學、犯罪偵查學等其他刑事法學學科區(qū)分開來。因為,它們都不是專門研究刑法規(guī)范的,這些學科在研究對象上與刑法學是不相同的,從
23、而它們與刑法學之間的界限也是分明的。在了解刑法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到:中國刑法學不同于外國刑法學或比較刑法學,所以它只能以研究中國的刑法及其所規(guī)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為主,適當借鑒外國有關經驗與內容。中國刑法學的研究,要以我國現(xiàn)行刑法和司法實踐為基本依托,以社會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從而闡明概念,講清原理,分析和解決刑法的立法與司法實際問題,以形成具有本國特色和部門法特點的我國刑法學,貢獻于我國的刑事法治事業(yè)與整個社會的進步。1.什么是刑法學?它與其他刑事法學學科有何區(qū)別?答: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guī)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科學。刑法學與犯罪學、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證據(jù)學、
24、犯罪偵查學等其他刑事法學學科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其研究對象不同:刑法學是專門研究刑法及其所規(guī)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而其他學科都不是專門研究刑法規(guī)范的,即它們都不是從刑事實體法的角度來研究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2.刑法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從總體上來說,研究刑法學的根本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應該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的刑法的現(xiàn)行規(guī)定與歷史情況及未來前景聯(lián)系起來,把所考察的問題置于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聯(lián)系社會經濟政治條件進行客觀的歷史分析和評價,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立足本國,放眼世界,使刑法學的研究來自實踐,并為實踐服務。從具體方法來說,研究刑法學的方法有:分析的方法、比較
25、的方法、歷史的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綜合研究的方法等。3.我國刑法學的理論體系是怎樣的?答:我國刑法學的理論體系,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完善的歷程。在建國之初的50 年代,我國刑法學界在學習乃至模仿前蘇聯(lián)刑法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初步勾勒了我國刑法學理論體系的雛形;80 年代初期在開始全面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法制與法學的進程中,由我國一批老一輩刑法學者參加編寫的第一部全國性刑法學的教材 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刑法學(高銘暄主編,法律出版社1982 年版,1984 年修訂版)基本確立了我國當代只法學的理論體系;以后又經過刑法學界的不斷探索與研究,我國刑法學的理論區(qū)系又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完善,從而臻于
26、成熟。2.如何理解刑法的性質?答:刑法的性質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刑法的階級性質.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質;刑法的階級本質是由國家的階級本質決定的,刑法的法律性質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為廣泛,其二,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3.怎樣理解我國刑法的任務?答:1.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民的統(tǒng)一。懲罰犯罪,是指采用刑罰即刑事制裁的方法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而懲罰犯罪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保護人民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l)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2)保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4)保護社會秩序、經濟
27、秩序。2.保障機能與保護機能的統(tǒng)一。3.怎樣理解我國刑法制定的實踐根據(jù)?答:根據(jù)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指定本法.4.什么是刑法的解釋?它有哪幾種類型?答: 刑法解釋,是指對刑法規(guī)范含義的闡明類型:有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學理解釋,文理解釋,倫理解釋立法解釋,是由立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解釋 司法解釋 就是由司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解釋 學理解釋 就是由國家宣傳機構社會組織,教學科研單位或者專家學者從學理上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解釋 文理解釋,就是法律條紋的字義,包括單詞,概念,術語,從文理上所作的解釋 倫理解釋 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聯(lián)系有關情況,從邏輯上所作的解釋 倫理解
28、釋又分為擴張解釋和限制解釋.5. 什么是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刑法基本原則的特征?(其主要特征即界定標準是什么?)答:刑法基本原則,是指貫穿全部刑法規(guī)范。體現(xiàn)我國刑法制的基本性質與基本精神。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識的準則。特征:(一)刑法基本原則必須是貫穿全部刑法規(guī)范的原則。(二)刑法基本原則必須體現(xiàn)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質和基本精神。(三)刑法基本原則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我國刑法體系有什么特點?答:1.統(tǒng)一性;2.科學性;3.獨創(chuàng)性6.罪行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法官自由獨斷
29、.(2)實定化,即對于什么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具體法律后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guī)定.(3)明確化,即刑法條文必須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辭或模棱兩可.7.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和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新刑法點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guī)定的特權:對于一切犯罪行為,不論犯罪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職業(yè)狀況,財產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yè)績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適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時不應有所區(qū)別,
30、一視同仁,依法懲處,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應依法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被害人同樣的權益,應當受到刑法同樣的保護;不得因為被害人身份,地位,民族,宗教,信仰,政治面貌,財產狀況等情況的不同而對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適用,既無論追究犯罪人,還是保護被害人,均應切實貫徹適用刑法上的平等與公正.10.如何理解我國刑法關于朔及力的規(guī)定?答: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我國刑法關于溯及力問題采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
31、。按以下不同情況分別處理:(1)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2)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認為是犯罪的,只要這種行為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就應當適用新刑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3)當時的法律和新刑法典都認為是犯罪,并且按照新刑法典的規(guī)定應當追訴的,原則上按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即新刑法典不具有溯及力。(4)如果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了生效判決,該判決繼續(xù)有效。8.怎樣理解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與基本要求?答: 所謂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即犯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亦
32、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罪刑相稱。要求: 包括了立法與司法兩個方面。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立法要求是:刑事立法要依據(jù)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設置體現(xiàn)區(qū)別對待的刑罰制度和輕重有別的具體犯罪的法定刑幅度。體現(xiàn)為:(l)刑法確立科學嚴密的刑罰體系。(2)刑法規(guī)定區(qū)別對待的處罰原則與刑罰制度。(3)刑法分則設立輕重不同的不同具體犯罪的法定刑幅度。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要求是:(l)糾正重定罪輕量刑的錯誤傾向,把量刑與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糾正重刑主義的錯誤思想,強化量刑公正的執(zhí)法觀念。(3)糾正不同法院量刑輕重懸殊的現(xiàn)象,實現(xiàn)執(zhí)法中的平衡和協(xié)調統(tǒng)一。9.如何理解我國刑法
33、關于空間效力的規(guī)定?答: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域和對人的效力。它所要解決的是國家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問題。我國空間效力的規(guī)定,采用的是以屬地原則為基礎,兼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原則的刑事管轄權體制。具體體現(xiàn)為:(l)依照屬地管轄原則(2)依照屬人管轄原則(3)依照保護管轄原則(4)依照普遍管轄原則11簡述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怎樣認識犯罪的基本特征)?答:犯罪是指嚴重危害我國社會,觸犯刑法并且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其基本特征有三個:(一)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既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既具有刑事違法性.(三)犯罪是應該受刑罰處罰的行為,既具有應受刑法懲罰性.
34、12.怎樣理解犯罪概念的意義?答:犯罪概念是統(tǒng)一認定犯罪和劃分罪與非罪界限的總標準.一個行為究竟是犯罪或者不是犯罪,是犯罪還是其他違法行為,是犯罪還是錯誤,從總體上說,就看這個行為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并且是否達到觸犯刑律,應受刑法處罰的程度.13.什么是犯罪構成?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怎樣?答: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聯(lián)系在于: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首先,作為犯罪概念基本屬性的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也是犯罪構成的基本
35、屬性。其次,犯罪構成又是犯罪概念及其基本屬性的具體化,犯罪構成通過其一系列主觀與客觀的要件,使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這一本質特征得到具體而明確的體現(xiàn)。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最主要區(qū)別則在于它們的功能有所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從整體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屬性(特征),從原則上把犯罪行為與其他行為區(qū)分開來;而犯罪構成的功能則是要解決具體行為構成犯罪的規(guī)格和標準問題。換言之,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是抽象與具體的關系。犯罪概念本身并不能直接解決司法實踐中所必需的認定犯罪的具體標準問題,它必須通過犯罪構成才能具體實現(xiàn)。.11.犯罪構成有什么意義?答:有助于區(qū)分罪與非罪有助于區(qū)分罪與彼罪有助于正確裁量刑
36、罰14.怎樣把握犯罪構成的特征?答:(一)犯罪構成是一系列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二)犯罪構成是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三)犯罪構成由刑法加以規(guī)定.15.犯罪構成有哪些共同要件?答: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說明行為對某種客體造成侵害的客觀事實特征,他包括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一定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等.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且依法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人.4.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極其結果所抱的心理態(tài)度.16.什么是犯罪客體?犯罪客體是怎樣分類的?其分類的意義是什么?答:犯罪
37、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危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是行為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之一.按照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的范圍,犯罪客體可劃分::犯罪的一般客體.犯罪的同類客體.犯罪的直接客體.按照犯罪行為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的單復犯罪的直接客體又可劃分為單一客體和復雜客體。意義:首先,通過分類可以進一步揭示各類犯罪客體的屬性,正確認識犯罪客體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解決刑事司法中諸如定罪量刑中的各種難題.其次,通過分類可以揭示犯罪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犯罪,總結其規(guī)律性,制定正確的刑事政策.17.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有什么關系和區(qū)別?答: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在與:作為犯罪對象的具
38、體物是具體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xiàn),作為犯罪對象的具體人是具體社會關系的主體或參加者,犯罪分子的行為作為犯罪對象就是通過犯罪對象即具體物或者具體人來侵害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區(qū)別:1.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2.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必要條件,犯罪對象則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他僅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條件.3.任何犯罪都會使犯罪客體受到危害,而犯罪對象而不一定受到損害.4.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26什么是犯罪的不作為?構成犯罪的不作為應當具備哪些條件?答:犯罪的不作為,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并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
39、; 構成犯罪的不作為要以下條件:(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3)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18.什么是刑法中危害社會的行為?它有那些基本表現(xiàn)形式?在什么條件下才能成立犯罪的不作為?答:我國刑法中的危害社會行為,是指表現(xiàn)人的意志或意識并且對社會有害的行為。危害社會行為歸納為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即作為與不作為:所謂作為,是指行為人用積極的行為所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況。所謂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實施并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
40、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構成犯罪的不作為,客觀方面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3.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不是一般的危害性19.怎樣理解我國刑法中的危害結果?答:刑法意義上的危害結果,可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謂廣義的危害結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為所引起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也包括危害行為的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和不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所謂狹義危害的結果,是指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通常也就是對直接客體所造成的損害.19.什么是刑法中的因果
41、關系?如何認定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答: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聯(lián)系。認定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注意掌握以下一些基本觀點和基本問題: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2.因果關系的相對性。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5.因果關系的復雜性。6.因果關系的必然聯(lián)系與偶然聯(lián)系問題。7.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問題。8.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20.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解決了因果關系是否即意味著行為人要負刑事責任?答: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2.因果關系的相對性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5.因果關系的復
42、雜性22.什么是刑事責任能力?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是什么關系?答: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能力,簡言之,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力.刑事責任能力中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lián)系.一方面,辨認能力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基礎,只對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有認識能力,才談的上憑借這種認識能力而自覺有效的選擇和決定自己是否實施觸犯刑法的行為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的具備是以辨認能力的存在為前提, 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責任能力的關鍵。在具有辨認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有控制能力才能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僅有辨認能力而沒控
43、制能力,就沒有選擇和決定自己行為的能力,就不成其為刑事責任能力。23.什么是刑事責任年齡?我國刑法對于刑事責任年齡是如何規(guī)定的?答: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也稱相對無刑事責任階段3. 完全負刑事責任階段,已滿16周歲的人,完全負刑事責任階段.24.怎樣理解和掌握精神障礙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問題?答:(一)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我國刑法典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
44、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yī)療."(二)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依據(jù)我國刑法典規(guī)定和有關的司法精神病鑒定實施及司法實踐經驗,責任能力完備而應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包括以下兩類:1.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2.大多數(shù)非精神性精神障礙人(三)限制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我國刑法典規(guī)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也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5.聾啞人,盲人,生理醉酒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如何?答:對聾啞人,盲人,
45、犯罪堅持應當負刑事責任與適當從寬處罰的原則,正確適應對聾啞人,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對聾啞人,盲人犯罪,原則上即大多數(shù)情況下賦予以從寬處罰;只是對于極少數(shù)知識和智力水平不低與正常人犯罪時具備完全責任能力的犯罪聾啞人,盲人才可以考慮不予以從寬處罰;對于不但責任能力完備,而且犯罪性質惡劣,情節(jié)和后果非常嚴重的聾啞人,盲人犯罪分子,應堅決不從寬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21.自然人犯罪主體的共同要件有哪些?答:(一)犯罪主體必須是自然人(二)作為自然人的犯罪的主體必須具備刑事責任能力25.怎樣理解單位犯罪及其處罰原則(雙軌制)?答:單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
46、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單位犯罪的特征:1.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2.只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單位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犯罪,才存在單位犯罪及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單位構成。處罰原則:我國刑法規(guī)定,對于單位犯罪的處罰,一般采取雙罰制的原則,即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同時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但是,當刑法典分則和其他法律(特別刑法)另有規(guī)定不采取雙罰制而采取單罰制的,則屬例外情況。26.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有什么意義?答:所謂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
47、的行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資格,地位試狀態(tài),例如,公務員,軍人,親屬,在押罪犯等,往往被規(guī)定為某些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27.如何理解犯罪主觀方面的概念?研究犯罪主觀方面有什么意義?答:所謂犯罪主觀方面,就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的危害社會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意義:有助于正確定罪有助于適當量刑27.怎樣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關系?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對直接故意犯罪定罪量刑有什么意義?答: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也就是犯罪結果在犯罪人主觀上的表現(xiàn)。犯罪動機:是指刺激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的內心沖動或者內心起因.。1二者的密切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
48、:1)二者都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心理活動。2)犯罪目的以犯罪動機為前提為基礎,犯罪目的源于犯罪動機。3)二者有時表現(xiàn)為直接的聯(lián)系,即它們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2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又是相互區(qū)別、不容混淆的。表現(xiàn)為:(1)從內容、性質和作用上看,犯罪動機是表明行為人為什么要犯罪的內心起因,是更為內在的發(fā)動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動犯罪實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則是實施犯罪行為所追求的客觀犯罪結果在主觀上的反映,起的是為犯罪定向、確定目標和侵害程度的引導、指揮作用。(2)一種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而且,除復雜客體犯罪以外,一般是一罪一個犯罪目的;同種犯罪的動機則往往因人、因具體情況而異,一罪可有
49、不同的犯罪動機(3)一種犯罪動機可以導致幾個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種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時為多種犯罪動機所推動。(4)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在一些情況下所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5)一般地說,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響定罪,犯罪動機的作用偏重于影響量刑。(一)犯罪目的的意義:1.在法律標明犯罪目的的犯罪中,特定的犯罪目的是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2.對法律未標明犯罪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來說,犯罪目的也是其犯罪直接故意中必然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而且每種直接故意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目的,因而在剖析具體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時,明確其犯罪目的的內涵并予以確切查明,無疑對定罪具有重大作用。
50、此外,由于定罪正確是量刑適當?shù)那疤?,因而犯罪目的影響定罪,也可以說它對正確適用刑罰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二)犯罪動機的意義:1.犯罪動機側重影響量刑。2.犯罪動機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也具有一定的意義。28.什么是犯罪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各有什么特征,二者有什么區(qū)別?答:所謂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特征: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以希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為其必要特征的 間接故意表現(xiàn)為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區(qū)別:1.從認識因素上看,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認識程
51、度上有所不同2.從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顯然不同3.特定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與否,對這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相同27.簡述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qū)別?答: 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qū)別主要有:從認識因素上看,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認識程度上有所不同。明知必然或可能發(fā)生;明知可能發(fā)生。從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顯然不同。希望;放任。特定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與否,對這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特定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與否決定了間接故意的成立與否。28.故意犯罪停止形態(tài)的概念、特征及其存在范圍?答: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fā)生、發(fā)展和完
52、成犯罪的過程及階段中,因主客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狀態(tài)。特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按其停止下來時是否已經完成為標準,可以區(qū)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即犯罪的既遂形態(tài);二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范圍:犯罪停止形態(tài)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而不可能存在于過失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中;而且,直接故意犯罪中也并非都存在犯罪的所有這些停止形態(tài)。29.什么是犯罪的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各有什么特征?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有哪寫區(qū)別?疏忽大意的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qū)別何在?答:所謂犯罪的過失,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
53、夠避免的心理態(tài)度.特征:疏忽大意有兩個特點:一是應當預見 二是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過于自信的過失也有兩個特征:1.在認識因素上,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2.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之所以實施行為,是輕信能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區(qū)別:1.認識因素上有重要區(qū)別.二者雖然都是預見到行為發(fā)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但他們對這種可能性是否全轉化為現(xiàn)實性,即實際上發(fā)生危害結果的主觀估計是不同的。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區(qū)別,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雖然都不希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對危害結果的態(tài)度仍是不同的.根據(jù)行為人的實際認識能力和當時的情況,額外事件是行為人對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不可能預
54、見,不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只是由于其疏忽大意的心理而導致了未能實際預見.30.行為人在法律上和事實上認識的錯誤有哪幾種情況?這些情況對行為人形式責任的解決有何影響?答:法律上認識錯誤有:(一)假象的犯罪(二)假象的不犯罪(三)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的誤解;事實上認識錯誤有:(一)客體的錯誤(二)對象的錯誤(三)行為實際性質的錯誤(四)工具的錯誤(五)因果關系的錯誤33.行使特別防衛(wèi)權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答:(1)客觀上存在著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2)嚴重的暴力犯罪正在進行;(3)防衛(wèi)行為只能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施。30.什么是排除犯罪性的行為?排除犯罪性的行為有哪幾種?答:排除
55、犯罪性的行為;是指在形式上似乎符合某種犯罪的構成要件,而實質上不具備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因而不構成犯罪的行為。行為:履行職務的行為正當業(yè)務的行為執(zhí)行命令的行為經權利人同意的行為31.什么是正當防衛(wèi)?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應當具備哪些條件?答: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該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條件: (1)起因條件,即不法侵害的產生與存在(2)時間條件,即不法侵害正處于已經開始并且尚未結束的進行狀態(tài)。(3)對象條件。即只能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而不能對沒有實施侵害的第三者實行。(4)主觀條件
56、。即必須出于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衛(wèi)意圖。(5)限度條件。即防衛(wèi)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32.什么是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如何劃清正當防衛(wèi)的防衛(wèi)過當?shù)慕缦?答: 所謂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wèi)人的防衛(wèi)行為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而沒有對其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劃分正當防衛(wèi)與防衛(wèi)過當?shù)慕缦迲斠孕袨槭欠衩黠@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為標準:只要防衛(wèi)行為的強度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防衛(wèi)行為的強度沒有明顯超過侵害行為的強度,防衛(wèi)行為對侵害者所造成的損害不是過分大于侵害行為人可能造成的危害,就應當認為沒有超過必要限度。在實行正當防衛(wèi)過程中,違反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條件,明顯
57、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因而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行為,就屬于防衛(wèi)過當。33. 什么是特別防衛(wèi)權?它與一般防衛(wèi)權有哪些不同?答:特別防衛(wèi)權: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區(qū)別:(1)特別防衛(wèi)權只能針對犯罪的侵害行為而不能針對一般違法的侵害行為實施;而一般防衛(wèi)行為針對的不法侵害,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一般違法行為。(2)特別防衛(wèi)權只能針對暴力犯罪行為而不能針對非暴力犯罪行為實施;而一般防衛(wèi)行為不僅可以針對暴力手段的不法侵害,而且可以針對非暴力手段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3)特
58、別防衛(wèi)只能針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而不能針對危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財產權利等其他非人身安全權益的犯罪行為;一般防衛(wèi)行為則可以針對任何侵犯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進行反擊。(4)特別防衛(wèi)權只能針對特定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為而不能針對較輕的或一般的暴力犯罪行為實施;一般防衛(wèi)行為既可以是針對嚴重暴力犯罪行為實施,也可以是針對未達到嚴重程度的暴力犯罪行為實施。(5)特別防衛(wèi)權行為的實施不受必要限度的限制;而一般防衛(wèi)行為要受到法定的“必要限度”的限制和制約。33.什么是緊急避險?成立緊急避險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如何劃清緊急避險的必要限度?答:為了使國家,公共
59、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條件:(一)緊急避險的起因條件(二)緊急避險的起因條件(三)緊急避險的對象條件 (四)緊急避險的限制條件(五)緊急避險的主觀條件(六)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限度:所擔任的職務或從事的業(yè)務負有同一定危險做斗爭的責任的人員,如軍人、醫(yī)護人員,這些負有與特定危險做斗爭的人員不能以避免與其職務有關的危險為由,實行所謂緊急避險,如他們置自己的責任與不顧,逃避危險以至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4. 試述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有何異同?答: 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既有相同點又有區(qū)別:(l)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的相同點:第一,目的相同。二者都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第二,前提相同。二者都必須是合法權益正在受到威脅。第三,責任相同。二者都應當對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承擔刑事責任。(2)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的區(qū)別:1.危險的來源不同,正當防衛(wèi)的危險來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而緊急避險的來源.除了人的不法侵害外.更多情況下來自于自然災害,動物侵襲以及人的生理病理的原因.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制作中的排版與字體選擇技巧
- 危機公關的實戰(zhàn)經驗分享
- 產品質量管理關鍵控制點分析
- 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的SMART目標設定
- 情緒管理心理健康課
-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挑戰(zhàn)與對策
- 外出培訓學習
- 企業(yè)物流管理與優(yōu)化流程
- 道路工程試驗檢測計劃
- 人工智能在心理學領域的應用
- 小學奧數(shù)題庫《數(shù)論》因數(shù)和倍數(shù)-最大公因數(shù)-2星題(含解析)
- 四節(jié)一環(huán)??刂浦笜撕痛胧?/a>
- 化學反應過程與設備教案
- 惠州標準機房建設方案
- 俄烏沖突中無人機作戰(zhàn)運用及啟示
- 光伏2021施工上崗證考核答案
- 《土壤學》第7章-植物營養(yǎng)與施肥原理
- DL/T 5220-2021 10kV及以下架空配電線路設計規(guī)范
- 海南啤酒市場調查報告
- 上海市歷年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真題40篇(2003-2021)
- 煤炭送貨辦法實施細則(二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