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說“木葉”》同步練習(1)(解析版)_第1頁
3.9 《說“木葉”》同步練習(1)(解析版)_第2頁
3.9 《說“木葉”》同步練習(1)(解析版)_第3頁
3.9 《說“木葉”》同步練習(1)(解析版)_第4頁
3.9 《說“木葉”》同步練習(1)(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9說木葉同步練習一、知識積累與語言文字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勞徠 賞賚 田萊 明眸善睞B橘頌 菊花 焗油 局促不安C驚厥 蕨菜 鱖魚 猖獗一時D砧板 苫布 針氈 阽危若是【答案】B【解析】A項,“萊”讀“l(fā)i”,其余讀“l(fā)i”;B項,全讀“j”;C項,“鱖”讀“u”,其余讀“ju”;D項,依次讀zhn/shn/zhn/din。2選出下列各項中有錯別字的一項()A明月皎皎 紅花灼灼 細雨蒙蒙 風度翩翩B北風蕭蕭 炊煙裊裊 紅日冉冉 紅塵滾滾C奧妙無窮 豐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 情意纏綿 文字洗練 詩句精彩【答案】D【解析】“文意棉密”中“棉”應

2、寫作“綿”。3.下列填在橫線上的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1)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 (2)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的詩歌語言?(3)“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是一字千金。A.傳誦 精妙 幾乎 B.傳誦 精致 簡直C.傳頌 精妙 幾乎 D.傳頌 精致 簡直【答案】A【解析】(1)“傳誦”與“傳頌”都有“輾轉傳布”的意思,但“傳誦”重在誦讀或稱道,“傳頌”重在頌揚。(2)“精妙”,精致巧妙,側重巧妙;“精致”,精巧細致,側重細致。(3)“簡直”的意思是“

3、完全如此”,近于“等于”;“幾乎”則表示“十分接近”,程度較“簡直”稍弱些。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A.模擬題的題型和題量與真題相似,多做模擬題,可以培養(yǎng)考生對題目的熟悉度,從而熟能生巧,在考試中能夠快速解題。B.有時書中的人物命運,引起我的沉思和聯(lián)想,凝視著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這篇文章內容淺顯,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復推敲的微言大義。D.中學生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常常自以為確鑿無誤,一經老師點撥,方知大謬不然。【答案】B【解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此處望文生義。5.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調查表明,無論大學生在校成績多么優(yōu)秀,走上工

4、作崗位后都將面臨各種挑戰(zhàn),需要憑借勤奮、智慧與堅韌去應對。B南昌西漢?;韬钅沟某鐾廖奈锍薚168次列車從北京西站進京,隨后搭乘中鐵快運專車,在首都特警護送下開往首都博物館。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動影響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勢的到來,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國內出口量驟降。D有人發(fā)現(xiàn),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可以有效防止細胞衰變,促進大腦關鍵部位血管的生長,增加到達這些區(qū)域的營養(yǎng)物的供給量?!敬鸢浮緿【解析】A項,語序不當,應改為“大學生無論在校成績多么優(yōu)秀”;B項,搭配不當,主語中心語為“文物”,所以最后一句話應該是“在首都特警護送下被運往首都博物館”;C項,句式雜糅,改為:去掉“令”,

5、或去掉“隨著”和“的到來”。6.請從“竹”“旦”“月”三字中任選一個,參照下面文字中畫線句子的形式進行仿寫。中國漢字有著無窮的魅力。其獨特的形美和義美,隨時都能勾起人們無限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例如:一個“馬”字,讓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飄揚昂首長嘯的駿馬,孤獨躑躅在寂寞的沙場。一個“雨”字,讓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瀝瀝地灑落,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答: 【答案】示例一:一個“竹”字,讓你仿佛看到了翠綠秀頎的萬竿斜竹,在陽光里篩下斑駁的影子,耳邊竹風颯颯,地上竹影婆娑。示例二:一個“旦”字,讓你仿佛看到了一輪紅彤彤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氣象萬千。課內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79題。從“

6、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皹淙~”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

7、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边@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

8、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7.下列有關這段文字內容的分析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葉”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 B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樹葉”,甚至“落葉”也不常見。 C

9、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葉”與“樹葉”相同,沒有可辯論之處。【答案】B【解析】說古詩中“落葉也不常見”錯誤。原文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8.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出“落葉”與“落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答:【答案】所指對象相同,但給人的感受不同?!奥淙~”是一般概念,意義具體而可觀,內涵比較單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具有較多的感情色彩,內涵比較豐富?!窘馕觥勘绢}考查篩選文本信息、歸納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整合信息,歸納要點。落木之于落葉的區(qū)別,猶木葉之于樹葉的區(qū)別??筛鶕摹皬母?/p>

10、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落葉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等信息句概括作答。9第二段中說“寒風掃高木”一句用“高樹”替代“高木”“當然也可以”,又說“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答:【答案】不矛盾。說“當然也可以”,是從二者所指對象的角度,說明二者沒有區(qū)別。說“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待它們,“木”比“樹”更有韻味?!窘馕觥拷獯鸫祟},需根據文意理解“高木”與“高樹”的異同點加以概括分析。從所指對象和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三、課外拓展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說涼州林庚王之渙的涼州詞里寫了“

11、黃河”和“孤城”,這曾引起過疑問,因為涼州城(今武威縣城)離黃河還遠,兩者為什么會同在一起出現(xiàn)呢?最近又有人懷疑當時涼州所屬是否有臨近黃河的城。涼州古來原是一個廣泛的地區(qū),并不是單指涼州城說的(當然涼州城也無妨稱涼州),而且最早的涼州城也不在武威。兩漢以來涼州本指當時隴右一帶,后漢書卷三十三,涼州刺史部下,就列有隴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等,當時涼州刺史治隴城,在黃河以東,所以涼州原來就是橫跨黃河的。據后漢書所載,隴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涼州所屬總計約八十城,城不可謂不多。三國以后涼州移治武威,而唐代又以河西幕府為重鎮(zhèn),因分為河西、隴右

12、兩道,河西道設涼州都督府仍治武威。唐書涼州都督府、姑藏(即武威)條下,又載置有阜蘭府、賀蘭州等八州府。而唐書蘭州條下則載:“貞觀六年又督西鹽州,十二年又督涼州?!碧m州(即金城郡)是黃河邊上的重鎮(zhèn),又是隴西與河西的通道,所以與涼州關系密切。涼州都督置皋蘭府,這說明涼州東南郡是直達黃河邊上的,幣其東北部又置賀蘭州,也是直臨北部黃河西岸的,然則黃河西岸均屬涼州府,豈非十分明顯?這也就是所謂河西一帶,而這里既設有州府,又豈能沒有大小城堡,這是毋庸置疑的。涼州一帶說來即河西一帶,而涼州詞也就是泛寫這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它并不是專寫涼州城的,唐人的許多涼州詞都可以說明這個,雖然涼州城是涼州的中心,是河西幕

13、府的所在地。至于唐詩中寫這一帶邊塞時,其區(qū)域則往往更偏東些,首先隴西與河西就時常是分而不清,這是由于古涼州原是橫跨黃河的,而隴西一帶又是古涼州的中心,長久以來即在邊塞詩中出現(xiàn),形成一種傳統(tǒng)的概念。如王維的隴西行寫隴西而遠到了涼州的酒泉郡,而耿津的涼州詞歌涼州實際上是描寫了隴西一帶,然則唐代地理分區(qū)上雖劃為隴右、河西兩道,而隴西與涼州在人們傳統(tǒng)的心目中則是近似的,隴西在河東,涼州在河西,詩人筆下的涼州因此并不是遠離黃河的,薛逢的涼州詞所以說“黃河九由今歸漢,塞外縱橫戰(zhàn)血流”。涼州與九曲黃河是同其命運的又豈止是某處沾上點邊而已。至于當時的某些城堡,則可能不復存在。王之渙的詩大約是寫在初入涼州境時,

14、不禁會想象著整個涼州,因而提到玉門關,這仍是一個涼州的泛寫。從詩中“一片孤城”的形容看來,城大約也不甚大,歷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記載,本身也不容易保存。究竟是哪一座城,這就難作具體的考證。但是涼州詞之可以寫黃河邊上的風光景物以及城堡,則是無可懷疑的。(選自唐詩綜論,有刪改)10.下列關于“涼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涼州在古代原本指的是一個包括涼州城在內的廣泛的地區(qū),最早的涼州城并不在武威,直到三國以后涼州才移治武威。B兩漢以來涼州指的是當時的隴右一帶,當時涼州刺史治隴城,在黃河以東,由此可見涼州原來專指黃河以東的地區(qū)。C從后漢書的記載來看,漢代涼州刺史下轄多個郡,每個郡又都有多座城,

15、涼州所管轄的城總計約八十座,數(shù)量很多。D從唐書的記載來看,唐代涼州的東南部一直達到黃河邊上,東北部直臨北部黃河西岸,所以河西一帶都屬于涼州府。【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和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項縮小了范圍?!皼鲋菰瓉韺V更S河以東的地區(qū)”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說“涼州原來就是橫跨黃河的”。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唐代以河西幕府為重鎮(zhèn),把前代的涼州分為河西、隴右兩道,河西道設涼州都督府仍治武威,置有皋蘭府、賀蘭州等八州府。* P P; ?5 P$ M( R4 B$ J+ B唐詩中寫的河西邊塞區(qū)域往往偏東,由于古涼州橫跨黃河,隴西一帶是古涼州的中心,所

16、以唐詩中隴西與河西時常分而不清。C王維的隴西行和耿津的涼州詞都是將涼州和隴西混在一起寫的,薛逢的涼州詞則說明涼州與黃河有著緊密的關系。6 h1 G/ K/ Z K5 9 aD王之渙的涼州詞大約是他初入涼州境時所作,詞中描寫的是涼州城的景象,據“一片孤城”的形容推測,涼州城不是很大?!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歸納內容要點。D項偷換概念。從原文“涼州詞也就是泛寫這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它并不是專寫涼州城的”以及“這仍是一個涼州的泛寫”來看,“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的是涼州城的景象”錯,“一片孤城”也不能說指的就是“涼州城”。1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17、蘭州地處黃河邊上,是連通隴西與河西的重鎮(zhèn),與涼州有密切的關系,唐代河西一帶設有涼州府,那里肯定有一些大小城堡。B唐代涼州城是涼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但唐人的許多涼州詞并不是專寫涼州城的,而是泛寫河西一帶邊塞的。C雖然唐代地理分區(qū)上隴西和涼州分處河東和河西,但是它們在人們傳統(tǒng)的心目中是近似的,詩人筆下的涼州并不是遠離黃河的。D因為古代涼州的城堡數(shù)量太多,而且年代久遠,所以現(xiàn)在難以具體考證出王之渙的涼州詞里寫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D項無中生有,強拉因果。從原文看,現(xiàn)在難以具體考證出王之渙的涼州詞里寫到的“孤城

18、”是哪一座城,是因為“歷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記載,本身也不容易保存”,文中沒有說是“因為古代涼州的城堡數(shù)量太多,而且年代久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詩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瀟灑自如與寬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總覺得他并沒有離開我們,還生活在我們中間。林庚先生自幼穎悟,北國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養(yǎng),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詩的種子。林先生在大學期間就已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最初熱心于舊體詩詞,語言渾成,意境高遠。但林先生感到寫舊體詩詞難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來決定改寫新詩。先后出版了夜春野與窗北平情歌等詩集。林先生寫詩先是自由體,后來轉向新格律詩???/p>

19、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林先生任教于廈門大學中文系。1938年1月,隨廈門大學遷至閩西山區(qū)長汀,與外界幾乎處于隔絕狀態(tài),這時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學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國文學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除繼續(xù)研究古典詩歌和文學史外,還在各報刊上發(fā)表新詩和有關新詩創(chuàng)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在講壇上才華橫溢,名言雋語層出不窮。對整個中國文學的宏觀認識,結合著對詩句的細密分析,再加上那詩人的風度,吸引著每一個聽課的學生。在教學的同時,林先生出版了中國文學簡史等享譽學術界的著作,直到90高齡,還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詩集空間的馳想。林庚先生寫詩一方

20、面致力于把握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漢語的新節(jié)奏;另一方面則追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和規(guī)律,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新詩的寫作中來。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語言傳達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淺出明朗不盡的藝術效果。有的詩仿佛脫口而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蘊藉。有的詩令人如癡如醉,一種少年的精神伴隨著完美的節(jié)奏呈現(xiàn)在眼前,其新鮮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脫筆硯者。有的詩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意識,而詩的形式卻又帶著鮮明的民族特點。語言是那么淺顯,含義卻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詩人,是以詩人為基點從事文學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詩歌的目的是從中尋求創(chuàng)作的經驗,以及詩歌形式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在詩壇上曾經輝煌過,經

21、過歲月的淘洗,他的詩必將重新贏得新一代的讀者。正是因為他抱著這樣的目的,并且對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有敏銳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學術研究才能獨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學研究而言,林先生長于文學史的總體把握和宏觀研究,他的中國文學簡史高瞻遠矚,犖犖大端,有一種卓然不群的氣象。他關于屈原和楚辭的考證獨辟蹊徑,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他關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標舉“少年精神”“建安風骨”“盛唐氣象”,贊揚創(chuàng)造力,給學術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林庚先生的過人之處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詩歌、學問與人格的統(tǒng)一,詩歌魅力、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交融。他為人清高,藝術趣味高雅,學風既嚴謹又靈活,

22、有一股樸茂純真的靈氣貫注于其詩其學其人之間。林庚先生享年96歲,桃李滿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著青年人的朝氣與活力。詩人的氣質,學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古代知識分子的風骨,現(xiàn)當代知識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他是中國近百年來文學史、學術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標志性人物,有了他,這段文學史、學術史和教育史,才顯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詩,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詩。他離去得那么從容,沒有痛苦,只有瀟灑。如果說有一點遺憾的話,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圓,而沒有看到。他仿佛是為詩而生的,為中國這個詩的國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個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

23、美。我們都為物欲橫流、精神蒼白的某些現(xiàn)狀而痛心,我還為缺少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而遺憾。在這種背景下,更覺得我們的老師林庚先生之可貴。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學習他,愿他的精神經過我們而得以發(fā)揚光大。13.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ǎ┯啄攴f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詩歌,最初致力于舊體詩詞,后轉寫新詩,其詩語言渾成,意境高遠。B抗戰(zhàn)爆發(fā)后,廈門大學遷至閩西山區(qū),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讓林庚潛心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學史是他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C林庚教學出色,成就非凡,專著享譽學術界,其詩也總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語言傳達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藝術效果深入淺出,明

24、朗不盡。D因林先生標舉“少年精神”“建安風骨”“盛唐氣象”,所以對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在學術研究上更獨具慧眼。E對林庚詩一般的生命歷程和他在中國百年文學史、學術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記敘使全文充滿深深的懷念、贊美和遺憾之情。【答案】BC【解析】A項,“語言渾成,意境高遠”是其舊體詩的風格特點。D項,“林先生標舉少年精神建安風骨盛唐氣象”和“對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在學術研究上更獨具慧眼”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屬于強拉因果。E項,文中“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個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們都為物欲橫流、精神蒼白的某些現(xiàn)狀而痛心,我還為缺少理想

25、主義、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而遺憾。在這種背景下,更覺得我們的老師林庚先生之可貴”是對當時的人的一種遺憾,而選項說為林庚遺憾,張冠李戴。14.林庚一生的學術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哪些原因?請簡要分析。答:【答案】他研究古典詩歌的目的是尋求創(chuàng)作的經驗及詩歌形式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對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有敏銳的感受力。他長于文學史的總體把握和宏觀研究。【解析】這是一道局部內容概括的題目,解答這類題目,需首先鎖定答題的區(qū)間,然后抓住文中的重點的詞句“正是因為他抱著這樣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學研究而言”結合語境分析概括。15.林庚的過人之處在于其“詩歌魅力、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體現(xiàn)在何處?請簡要分析。答:【答案】林庚致力于把握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漢語的新節(jié)奏,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詩歌的民族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