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講--民居的發(fā)展_第1頁
1第一講--民居的發(fā)展_第2頁
1第一講--民居的發(fā)展_第3頁
1第一講--民居的發(fā)展_第4頁
1第一講--民居的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民居第一講.民居的歷史發(fā)展12一.民居的概念: 在中國,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民居定義為“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今天,中國建筑界的大多數(shù)專家和學者都不同意將民居的概念僅局限于住宅,而是認為它的內(nèi)涵應該擴大到城鎮(zhèn)和村落中與生活相關的各類建筑,甚至是聚落本身。大體而言,“民居”被界定為非官式的、非專家現(xiàn)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領域的人類居住環(huán)境。民居大概是建筑學里使用最多卻又最少達成共識的術語之一了。從歷史上看, 民居幾乎從來都是作為和“建筑”相對的概念而存在的: “建筑”是 “偉大的”、“精致的”、“紀念性的”、“大師杰作的”; 是營造的藝術與科學, 且隱含著由特定價值觀所支配的美學品位。而民居

2、則被排除在所謂的藝術網(wǎng)絡之中, 通常被定義為“本土的”、“自發(fā)的”、由本地居民參與的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基本功能的營造。3二.民居的沿革原始社會的居住建筑主要為巢居和穴居為兩種形式。巢居:在原始社會初期,單指建于樹上的居住形式。后也指底層架空的居住形式穴居:由自然山洞發(fā)展而來,逐步發(fā)展為人工挖掘洞穴。1.原始社會4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實例:西安半坡村兩種住房形式:方形和圓形半坡遺址挖掘現(xiàn)場 5半坡遺址圓形房屋基址6西安半坡1號長方形房子78半坡遺址復原圖龍山文化(父系氏族)因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而得名出現(xiàn)呂字型建筑平面地面上涂白灰面龍山文化遺址平面9河姆渡文化因發(fā)現(xiàn)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而得名實例:浙

3、江余姚河姆渡村河姆渡遺址挖掘現(xiàn)場河姆渡遺址出土榫卯木構件木結構技術水平較高1011河姆渡遺址中的大房子 用木柱將建筑架空,面積有160平方米,它是靠隼卯連接木結構,以梁柱承重,用蘆席充當墻地。12(楊鴻勛中國早期建筑的發(fā)展)巢居發(fā)展序列穴居發(fā)展序列穴居木骨泥墻承重墻體系磚混巢居木構承重梁柱體系框架結構132.奴隸社會夏(公元前2070-前1600)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我國最早的規(guī)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實例14 河南偃師二里頭建筑遺址中,有高出地面的臺基遺跡,在臺基上有木骨泥墻環(huán)繞相隔,這表明穴居形式已發(fā)展到了地面分室建筑階段。1516商(公元前1600-前1046)湖北黃陂縣盤龍宮殿遺址(

4、出現(xiàn)臺子)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商朝 盤龍城宮殿遺址1718河南偃師二里頭一號宮殿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宮殿建筑。已具備了傳統(tǒng)建筑的基本空間要素,即門、墻、廊、庭院和主體。文獻記載有“殷人重屋”之說,所謂“重屋”即重檐屋頂。宮殿分許多房間,其建筑形象是,低矮的夯土臺,木骨泥墻,茅草屋頂,外觀古拙簡潔,即所謂“茅茨土階,四阿重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9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筑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2021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的復原圖。二進合院,中軸線上有影壁、大門、前堂、

5、廊、后室。兩側為通長的廂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環(huán)繞。房屋墻基埋置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溝,屋頂采用瓦。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根據(jù)在西廂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推測此處是座宗廟。 春秋時期 東周時,士大夫的居所一般可以建一個小院,前后兩排建筑,禮儀中記載:“前排房屋面闊三間,中央為門道,兩邊為堂、室;后排房屋面闊五間,中央三間是起居與接待賓客的廳堂,兩側隔墻分別為南北向排列的東堂、東夾西堂、西夾,此排房屋后面連著的后室是寢室”223.封建社會時期23(1)秦漢時期中國建筑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時期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組織形式24井干式:不立柱和大梁。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疊。穿斗式:立柱直接承

6、檁,柱間靠橫穿相連的穿斗式干闌式:底層高架,架上放梁 漢代民居建筑無論在結構類型、單體或組合配置等方面,都已達到相當成熟的狀態(tài)。而其表現(xiàn)形式都是木構架,包括抬梁、穿斗、干闌、井干結構等形式。25三合院廣東出土漢代陶屋L型住宅和圍墻形成的“口”字型日字形 總觀漢代遺存的畫像磚、陶屋等出現(xiàn)的建筑類型:塢堡、樓屋、塔樓、畜欄、亭榭、水井等。 中國古代居住建筑的整體與局部形式,在漢代幾乎全部具備。26前后兩進院落,繞以回廊,闕樓可能是瞭望或儲藏貴重物品之所。27(2)三國、兩晉、南北朝 東漢時期,由于社會動蕩不安,開始建立由高墻圍繞的塢壁(塢堡)28 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社會趨于穩(wěn)定,塢堡這種民居形式逐漸

7、退出歷史舞臺。繼續(xù)延續(xù)漢代的民居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為中心,四周布置輔助房屋。 南朝有的住宅旁或園后還建有園林。貴族宅邸大門用廡殿頂和鴟吻,圍墻上設直欞窗。29(3)隋唐時期 隋唐是古代建筑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 近代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即以木構架為骨干,墻只是維護結構,墻倒屋不塌的建筑結構,)真正始于此時。而之前即使是大型宮殿,也都是土木混合結構,而非全木結構。 在建筑風格上, 自漢朝開始基本都是古拙端正而嚴肅的漢代風格,建筑多使用挺直方正的直線,從唐朝開始,建筑風格轉為豪放富麗,多使用遒勁挺拔的曲線。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現(xiàn)存唐代木構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30 唐代地方城市與長安、洛陽一樣,民宅

8、建在坊內(nèi),而把官署和主要官員住宅放在子城中。 一般民居仍是土墻承重,上架梁檁,草頂民居相當普遍。31 唐制規(guī)定,王公及三品以上官員,可以建面闊三間、進深五架的懸山屋頂大門;五品以上官員,宅邸門外可另設烏頭門,也就是后代牌坊的起源。32(4)宋代 中國古代居住建筑發(fā)展到宋代,已達到了封建社會的較高水平,不僅在個體建筑方面技術日趨完備,并在等級與功能上更偏重于等級的需要。 官宅大多采用多進院落,有獨立的門屋,主要廳堂與門屋之間形成住宅軸線。房屋使用斗栱、月梁、瓦屋面。郊野農(nóng)舍在形制布局上較自由,規(guī)模大小不一。一般小型住宅為三 、五間,較大的則有數(shù)十間,也形成院落形。主要建筑的平面布置與組合形式有一

9、字形、丁字型、曲尺型、工字型等,以工字型最多。梁山宋代民居,房屋多為兩面坡懸山頂,屋面鋪設茅草。33 山西晉祠圣母殿是宋代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檐柱雕刻盤龍,在宋營造法式中小木作圖樣中可見。34(5)元朝 元代是由少數(shù)民族進駐中原而統(tǒng)治的朝代,建筑等各方面多是對中原前朝的繼承與模仿;另一方面因為元人尚武輕文,統(tǒng)治年代不過百年,所以未形成完整的住宅制度,住宅基本是宋代基礎上的自由發(fā)展。 元代建筑特點是粗放不羈,在金代盛用移柱、減柱的基礎上,更大膽地減省木構架結構。元代木構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觀粗放。因為蒙古人好白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為一時代特色。但這一時期中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緩慢,建筑發(fā)

10、展也基本處于凋敝狀態(tài),大部分建筑簡單粗糙。尼泊爾的工藝家阿尼哥35(6)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古建筑的最后一個高峰期。明代住宅制度等級森嚴,劃分詳細。(明洪武年間,分為公侯、一至二品、三至五品、六至九品、庶民五個等級)。明代早期這些嚴格的規(guī)定與崇尚簡樸的風氣,使宋元時期單體建筑的豐富造型與復雜平面不再出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一字型平面,嚴正的中軸線組合,并嚴格遵循前堂后寢的布局。浯溪明代官廳平面圖36浯溪官廳37吳伯宗狀元府38 明朝中后期,制度有所放松,技術也有所提高,使住宅出現(xiàn)新的特點。雕飾日趨精美,居住空間更講究依實際需要建筑,崇尚自然之風興起。在具體的建筑形式上,北方的四合院、窯洞、南方的干闌式、穿斗式等等都已成熟定型,明代是中國古建筑歷史長河中百花齊放的鼎盛期與發(fā)展的終結。39住宅形制演變1. 春秋時期禮儀記載士大夫住宅制度 門、塾、堂、廂、庭院組成住宅多用木結構,屋頂懸山囤頂,用墻形成庭院2. 漢布局分住房和附屬建筑兩部分居住部分門、庭院、堂,附屬部分分前后院,繞回廊,高樓 墓葬中的畫像磚、石刻漢 畫像石三.民居的發(fā)展40 3. 南北朝4. 隋唐五代敦煌壁畫及其它繪畫貴族宅第用烏頭門,作為地位表示之一仍用直欞窗回廊繞成庭院(廊院式住宅)家具形式大變革石刻大門廡殿頂和鴟尾圍墻上有成排直欞窗內(nèi)側建有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