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段解剖》PPT課件_第1頁
《腰段解剖》PPT課件_第2頁
《腰段解剖》PPT課件_第3頁
《腰段解剖》PPT課件_第4頁
《腰段解剖》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脊柱腰段的相關解剖一、腰椎的形態(tài)結構椎骨的形態(tài)結構橫突椎弓椎體棘突下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椎孔椎弓根(pedicle,P)椎弓板(lamina,L) Vertebral body Vertebral arch Transverse process spinous process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Vertebral foramen)腰椎的形態(tài)結構(上面觀)乳突副突腰椎的形態(tài)結構(前面觀)腰椎前后面觀第三腰椎(正中矢面)第五腰椎(正中矢面)腰椎側面觀腰椎的CT圖像第3腰椎CT圖腰椎的椎弓根椎弓根:伸向后外。椎上切跡:

2、較小,其矢徑自腰1向下逐漸變小。椎下切跡:較大,其矢徑差異不大。在腰椎側位X線像上,根據椎上切跡矢徑的大小,可大致估計側隱窩的寬窄,但其數(shù)值略大。腰椎的椎弓板椎弓板:較厚,略向后下傾斜。如椎弓板厚度超過8mm,可視為增厚。兩側椎弓板會合成椎弓板的夾角:腰1為83.0,腰2為85.1,腰3為89.6,腰4為86.4,腰5為85.0。角度越小,可影響椎管的狹窄程度。腰椎的關節(jié)突上關節(jié)突:由椎弓根發(fā)出,關節(jié)面向內。下關節(jié)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結合處發(fā)出,關節(jié)面向外。峽部:腰椎上、下關節(jié)突間部。如此部斷裂,稱峽部不連。關節(jié)突面的方位:為矢狀位,但向下逐漸變?yōu)樾蔽?,至?腰椎幾乎呈冠狀位關節(jié)突面的傾斜度(

3、與矢狀面的夾角): 右側 左側上關節(jié)面 48.2 49.6 下關節(jié)面 46.6 49.7腰椎的橫突組成:在發(fā)生上由肋部和橫突部愈合而成,其前部為肋部。橫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會合處向外突出。第5腰椎橫突由椎弓根與椎體連接處發(fā)出。長度:第3腰椎橫突最長,其次為第2、4腰椎橫突,第5腰椎橫突最短。附著的肌肉:相鄰橫突之間為橫突間肌,橫突尖端與棘突之間為橫突棘肌,橫突前側有腰大肌和腰方肌,橫突背側有豎脊肌,第2腰椎前有膈肌。乳突:為上關節(jié)突后緣的卵圓形隆起。副突:為橫突根部的后下側的小結節(jié)。乳副突間溝(57.0%)、乳副突間切跡(34.6%)、 乳副突間孔或管(8.4%):二、腰段椎管1. 腰椎椎孔的形

4、狀L12L34L5腰椎椎孔(管)的形狀L45L3L5椎管:中央椎管和側椎管(側隱窩)腰段的椎管前界:為椎體、椎間盤和前縱韌帶;后界:為椎弓板、棘突基底和黃韌帶;兩側界:為椎弓根和椎間孔;后外側界:為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管分為中央椎管(為硬膜囊占據的部位)和側椎管(為神經根通道的神經根管部分)。3.腰神經通道神經根管椎間管神經根管盤黃間隙:椎間盤與黃韌帶之間的間隙。盤黃間隙腰1為4.7mm腰2為3.4mm腰3為2.5mm腰4為1.9mm腰5為2.5mm在椎間管內口較小,下位腰椎尤為顯著,幾乎將內口下部封閉。劉正津 陳爾瑜主編臨床解剖學叢書胸部和脊柱分冊 神經根管側隱管:即側椎管,前為椎體后緣,后為上關

5、節(jié)突前面與椎弓根和椎弓板連結處,外為椎弓根的內面。其內側入口相當于上關節(jié)突前緣平面。神經根管上關節(jié)突旁溝:腰神經向外經上關節(jié)突小面內緣所形成的溝。椎弓根下溝:椎間盤明顯退變縮窄時,可使上一椎體連同椎弓根下降,后者與椎間盤側方膨出形成一溝,可使通過的神經根發(fā)生扭曲。 椎間管椎間管前為椎體后面及椎間盤,后為黃韌帶和椎間關節(jié),上下分別為椎上、下切跡。椎間管椎間管界壁:前為椎體后面及椎間盤,后為黃韌帶和椎間關節(jié),上下分別為椎上、下切跡。內口:多呈卵圓形,少數(shù)呈腎形、三角形或鑰匙眼形。外口:多呈鑰匙眼形,少數(shù)呈三角形。腰骶部椎間孔與脊神經連于椎間盤纖維環(huán)與椎間關節(jié)之間的纖維隔將椎間管分為上、下兩部:上部

6、有腰神經根、腰動脈椎管內支和椎間靜脈上支通過;下部有椎間靜脈下支通過。腰骶部旁正中矢狀斷面圖第5腰椎側隱窩男性組:矢徑為5.0mm,橫徑為3.5mm.女性組:矢徑為4.9mm,橫徑為3.8mm.劉正津 陳爾瑜主編臨床解剖學叢書胸部和脊柱分冊 三、椎骨間的連結黃韌帶椎間關節(jié)(關節(jié)突關節(jié))前縱韌帶后縱韌帶髓核纖維環(huán)椎間盤三、椎骨間的連結前縱韌帶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后縱韌帶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黃韌帶Ligamenta flava棘上韌帶Supraspinous ligamen

7、t棘間韌帶Interspinous ligament棘間韌帶的厚度腰12 6mm(57mm )腰23 8mm(611mm )腰34 10mm(415mm )腰45 11.7mm(418mm)劉正津 陳爾瑜主編臨床解剖學叢書胸部和脊柱分冊 前縱韌帶分為三層,即淺層越過34個椎體,中層越過23個椎體,深層越過12個椎體。借纖維束緊密附著于各椎體邊緣,與椎體疏松相連。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堅強。椎骨間連結上起樞椎,與覆膜延續(xù);下達骶骨。寬窄不齊,不能完全遮蓋椎體的后部和椎間盤。深層纖維為齒狀,與椎體疏松相連,其間隔以靜脈叢。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堅強。 后縱韌帶后縱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三角:為椎間盤的薄弱區(qū)。后縱

8、韌帶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 it udinal Lingament,OPLL)CT與MRI顯示,腰椎OPLL的厚度差距較大,所造成的狹窄程度并不完全與臨床癥狀平行。如有的厚度達16mm,椎管如同細月牙形,使椎管前后徑小于10mm,但癥狀不嚴重,而有的OPLL較薄但癥狀明顯。根據后縱韌帶骨化(O)、椎管矢徑(A)及椎管橫徑(S),可測定頸椎椎管狹窄率,在矢狀面為O/ AX100。在橫切面為O/ S X100。在下部頸椎椎管,若后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30%以上時,多出現(xiàn)脊髓壓迫癥狀。在腰椎,后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的30%以上出現(xiàn)神經壓迫癥狀作

9、為手術治療的參考標準。黃韌帶黃韌帶:正常厚度24mm,由上向下逐漸增加。除椎間孔和后方正中線的小裂隙(有小靜脈通過,并有脂肪填充)外,幾乎充滿整個椎弓間隙。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間關節(jié))和黃韌帶黃 韌 帶由薄而堅韌的黃色彈性纖維構成。在上附著于上一椎板下緣的前面,向外至同一椎骨的下關節(jié)突的根部,直至橫突根部;在下附著于下一椎板上緣的后面及上關節(jié)突前上緣的關節(jié)囊;彼此呈疊瓦狀排列。屈曲時,可使相鄰椎弓板稍分開,黃韌帶緊張;過伸時可稍縮短,但不皺折突入椎管。外傷或其它原因,黃韌帶變厚(可達816mm)為纖維組織,失去正常柔軟并能折疊,可引起椎管狹窄及神經根的壓迫癥狀,通常易發(fā)生在第4、5腰椎椎弓板之間。劉

10、正津 陳爾瑜主編臨床解剖學叢書胸部和脊柱分冊 橫突間韌帶橫突間韌帶橫突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椎骨間連結橫突間韌帶分為內、外兩部,內側部作腱弓排列保護脊神經后支及血管。厚度:由上向下逐漸增厚。在上腰椎橫突間隙外側部發(fā)育不良,為薄的筋膜層;在下兩個腰椎橫突間隙,參與構成髂腰韌帶;在腰5與骶1間,為髂腰韌帶的腰骶部。纖維環(huán)髓 核椎間盤后縱韌帶后縱韌帶軟骨板骺 環(huán)椎間盤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髓核椎骨的發(fā)生與發(fā)育腰椎間盤椎間盤上、下軟骨板:大小和形態(tài)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可承受壓力,防止椎體因壓力發(fā)生吸收,并在滲透壓下水分可擴散至無血管的纖維環(huán)。纖維環(huán):為呈同心層排列的纖維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前后縱韌帶緊密相連。

11、各層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30度60度),并借粘合質相連。其前部及外側部較后部約寬一倍(頸椎纖維環(huán)后部較前部厚);后部窄,層次少,纖維近平行;最內層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髓核:為富有彈韌性的半流體的膠狀物質(85%的水分和退化的脊索殘余),其密度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纖維變粗)。一般位于纖維環(huán)的中部偏后(頸椎椎間盤的髓核多在中部稍前)。其形狀由周圍的纖維環(huán)及上下軟骨板所固定,約占椎間盤切面的5060%,但可隨外界的壓力改變其位置及形狀。椎間盤的厚度29.4%21.5%54.4%32.1%椎間盤/脊柱腰骶部正中矢狀斷面圖腰椎椎間盤的厚度脊柱的動脈椎間盤的血液供應胎兒時期和幼兒:有起

12、自背內側椎體動脈的軸向椎間盤動脈,鄰近脊索。發(fā)生中椎間盤:有背側、腹側和軸向椎間盤動脈供應,并在透明軟骨板區(qū)內互相吻合。成人椎間盤:幾乎完全無血管,僅纖維環(huán)周圍有小血管穿入,其營養(yǎng)主要靠錐體內血管經軟骨板彌散而來。退行性的椎間盤有血管浸潤現(xiàn)象。脊柱的靜脈脊柱的靜脈脊神經的脊膜支脊柱的神經分布竇椎神經(脊膜支)組成:由腦脊根(起自脊神經或脊神經節(jié))和交感根(起自后交通支或脊神經節(jié))組成,纖維成分:感覺纖維(傳導痛覺和本體感覺)和交感纖維。行程: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向上圍繞椎弓根基底,行向椎管前面中線。分布:發(fā)支至后縱韌帶、骨膜、硬膜外間隙的血管及硬脊膜,并發(fā)支至椎間盤,但是否進入纖維環(huán)尚存在不同意見。脊膜支受刺激時可引起腰部及股后肌群反射性痙攣及腰腿痛。切斷脊膜支可使椎間盤、后縱韌帶、硬脊膜的本體感覺喪失。髓核的可塑性髓核突出的方向髓核的疝出髓核脫出與椎間盤脫出癥椎間盤向后外側疝出壓迫神經根四、肌肉和筋膜肌肉和筋膜肌肉和筋膜肌肉和筋膜C4 T1L2 S3五、脊髓與脊神經馬 尾五、脊髓和脊神經胸神經及其分支脊神經后支脊神經后支脊神經后支腰神經后支在橫突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