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_第1頁
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_第2頁
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_第3頁
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_第4頁
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摘要: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認為,認識論是科學知識的邏輯學,與心理學無關;哈克的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那么認為,心理學和邏輯學同等重要。他們共同分享的前提是:只有對知識的客觀內(nèi)容的分析才具有邏輯的品格,而對認識主體及其狀態(tài)和傾向的研究那么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波蘭尼挑戰(zhàn)了這一前提,為心理和邏輯之辯開出了全新的場面。他的個人認識論在通常被視為心理的領域中窺見了邏輯的因素,并且大大拓展了邏輯的外延。論文聯(lián)盟作者簡介:郁振華,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62)現(xiàn)代西方的認識論研究,常常與心理和邏輯之辯糾纏在一起。哲學家們在認識

2、論上的一些重要差異,往往與他們在心理和邏輯之辯上所采取的不同立場有關。本文擬以波普、蘇珊哈克和波蘭尼為例,來展示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這不是一個任意的選擇,因為波普、哈克和波蘭尼的認識論在義理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互相間有本質(zhì)性的聯(lián)絡,對于說明本文的主旨,具有典范意義。波普主張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有一個重要的思想背景,那就是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之間的嚴格區(qū)分。哈克在批判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波蘭尼在批判客觀主義的科學知識觀的過程中,都對心理與邏輯的關系作了深化的討論。因此,本文不滿足于在一般的層面上討論波普、哈克和波蘭尼在認識論上復雜的互相關系(如波普和波蘭尼之間的對立、哈克對

3、波普的批評、波蘭尼相對于哈克在義理上的轉進等等),而是試圖緊扣心理和邏輯之辯,來考察他們的認識論方案。我們將看到,波普、哈克和波蘭尼對心理和邏輯之辯的不同解決,使他們的認識論呈現(xiàn)出各異的相貌。一、波普:認識論是科學知識的邏輯學心理與邏輯之辯,由來已久。19世紀下半葉,隨著心理學的迅速開展,心理主義盛行。心理主義把一切人類知識,包括數(shù)學和邏輯學,都歸結為心理學。這遭到了一些邏輯主義者如弗萊格、胡塞爾以及新康德主義者的堅決抵抗。邏輯主義者強調(diào)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之間的種類差異,并主張只有邏輯的東西才是哲學分析的真正對象參見趙修義、童世駿?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年版,第271-286頁。邏輯主義的這些根本主張在20世紀的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得到了進一步地發(fā)揮。邏輯經(jīng)歷主義者賴辛巴哈在分析知識的內(nèi)在構造時,看到了思想的心理方面和邏輯方面之間的差異:在思想的邏輯關聯(lián)體系與實際的思想過程之間存在著一個宏大的差異。思想的心理活動是相當模糊、波動的過程,它們幾乎從未遵照邏輯所規(guī)定的方式,甚至會省略全面說明當下問題所須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在這樣語境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發(fā)現(xiàn)的脈絡(ntextfdisvery)和辯護的脈絡(ntextfjustifiatin)的區(qū)分。賴辛巴哈指出:思想者發(fā)現(xiàn)這個定理的方式與他在公眾面前闡述它的方式之間的差異,可以用來說明我們所說的這個差異。為了

5、標識這個差異,我得引入發(fā)現(xiàn)的脈絡和辯護的脈絡這兩個術語。賴辛巴哈認為,發(fā)現(xiàn)的脈絡注重的是思想的實際過程,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而認識論那么應該關注辯護的脈絡,關注思想的應然狀態(tài),即思想的邏輯聯(lián)絡。雖然波普反對邏輯經(jīng)歷主義的歸納主義和證實主義,但是他指出應區(qū)分心理的和邏輯的,并且認為心理學和認識論不相干,認識論應當專注于知識的邏輯學這一點上,他和賴辛巴哈并無二致。我要嚴格區(qū)分設想一個新思想的過程與對它進展邏輯考察的方法和結果。他認為,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工作,即提出和檢驗理論??茖W家如何設想或創(chuàng)立一個理論,是一個事實問題;而對所提出的理論加以檢驗,對科學知識作邏輯的分析,那么是一個辯護和有效性

6、的問題。經(jīng)歷心理學對前者感興趣,而認識論、科學哲學那么專注于后者。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是他在心理和邏輯之辯上的立場的必然結果。波普劃分了三個世界:世界1是物理對象或者物理狀態(tài)的世界,世界2是意識狀態(tài)或心靈狀態(tài)或?qū)蛐袆拥男袨閮A向的世界,世界3是思想的客觀內(nèi)容的世界,其中包括理論體系,問題和問題情景,批判性論證,討論的狀態(tài)和批判性論證的狀態(tài),以及刊物、書籍和圖書館的內(nèi)容等等。在他看來,認識主體的狀態(tài)和傾向,屬于世界2,專注于世界2的認識論,難逃心理主義的窠臼。認識論要擺脫心理主義的侵擾,只有撇開世界2而專注于世界3,撇開認識主體而專注于思想的客觀內(nèi)容。他所倡導的客觀主義的認識論,作為一種

7、關于科學知識的邏輯學,就專注于世界3諸工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一種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二、哈克:心理學之于認識論的相關性哈克認為,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是站不住腳的。她鋒利地指出,波普的認識論的一些重要主張,本身就要求一個認識主體。她從波普的劃界標準、根本陳述理論、認識論的動態(tài)品格以及可誤論等四個方面,論證了自己的主張,對波普的沒有主體的認識論提出了一個內(nèi)在的批判在此根底上,她倡導一種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主張認識論概念如知識、信念等都是雙面概念,包含認識主體和命題兩個因素,都具有雙重意義,即狀態(tài)意義(statesense,如kningthatp,believingthatp)和內(nèi)容意義(

8、ntentsense,如theknledgethatp,thebeliefthatp)。對于賴辛巴哈、波普嚴格區(qū)分心理和邏輯,進而把認識論界定為科學知識的邏輯學的做法,學界有不同的反響。比擬極端的有庫恩和費伊阿本德等,他們質(zhì)疑嚴格界分發(fā)現(xiàn)的脈絡和辯護的脈絡、心理和邏輯的有效性當然也有比擬溫和的反響,如哈克和波蘭尼,他們成認心理與邏輯之分的有效性,但是不同意波普對認識論的性質(zhì)與任務的界定。當然,哈克和波蘭尼也有很大的不同。本節(jié)先論哈克。哈克的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承受心理和邏輯之分,但是她不同意賴辛巴哈和波普的心理學與認識論不相干的主張。她認為,波普關于心理學與認識論不相干的主張有兩個重要預設:(

9、1)起源和辯護不相干;(2)因果和辯護不相干。哈克認真地檢討了這兩個預設,認為它們都是成問題的。哈克認為,波普在?知識和無知的起源?(1960)中為起源與辯護不相干的主張?zhí)岢隽藘蓚€論證。但在她看來,這兩個論證都是沒有說服力的。首先,波普認為,起源和辯護相干的主張,是與存在著不可錯的知識來源的主張相聯(lián)絡的。假如存在著不可錯的知識來源,那么,起源問題和辯護問題當然相干。但波普是個可誤論者,他否認存在著不可錯的知識來源,由此,他試圖證明起源和辯護不相干。哈克認為,波普否認存在著不可錯的知識來源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她指出,從這一點是得不出起源問題和辯護問題不相干的結論的。其次,波普指出,主張陳述的真理性

10、可以通過探究其起源來決定的觀點,混淆了陳述的真理問題和詞的意義問題,這種混淆是本質(zhì)主義的必然結果。本質(zhì)主義認為,定義是關于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的陳述,它界定了詞(即指稱本質(zhì)的名稱)的意義。它還主張,定義是原理,能產(chǎn)生不能從其他命題中推出來的原始命題,因此是科學的基矗詞的意義是和它的歷史或起源相關聯(lián)的,本質(zhì)主義試圖以同樣的方式來處理詞的意義和陳述的真理,認為陳述的真理性可以通過探究其起源來決定。假如起源能決定一個術語或詞的真正意義,它們就能決定一個重要觀念的真正定義,因此至少決定某些根本原理,這些原理是事物本質(zhì)或本性的描繪,它們是我們的證明的根底,因此也是我們科學知識的基矗換言之,假如本質(zhì)主義成立,那

11、么,起源問題和真理問題必然是相干的。但是,波普認為,本質(zhì)主義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定義不能為我們提供關于事物的本性的任何事實性知識。由此,波普試圖切斷起源問題和真理問題的邏輯聯(lián)絡。但是,哈克認為,從本質(zhì)主義站不住腳這個前提是得不出起源和辯護不相干的結論的。不難看出,哈克在此著力從邏輯上反駁波普。波普關于起源與辯護不相干的這兩個論證在邏輯上犯了同樣的錯誤,都違背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一條根本規(guī)那么,即否認前件推不出否認后件。荷蘭的波蘭尼學者AndySanders在闡發(fā)波蘭尼思想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哈克工作的意義,但在筆者看來,他似乎未能準確把握哈克這兩個反駁的要旨。哈克不僅指出了波普對起源和辯護不相干的

12、論證是站不住腳的,而且肯定了起源和辯護是相干的。她認為,在有些情況下,關于信念起源的信息是與信念的辯護相關聯(lián)的。比方有人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答:我在?時代?上讀到的,或者我看到它發(fā)生的,如此等等。哈克指出,這一點連波普也是成認的,雖然這種成認與他的根本主張是不自洽的。我們不必假定關于起源的知識能決定性地確立所說信念的真理性,不必假定?時代?雜志或者某人的知覺判斷是不可錯的,我們只要成認它們是可靠的就足夠了。所以,哈克說,關于起源的信息不是決定性的,但它在一個較弱的意義上是和辯護相干的。與起源和辯護不相干的預設親密相關的是因果和辯護不相干的預設。哈克稱之為因果不相干論證(theirrelevan

13、efausatinarguent)。因果不相干論證的大意是:知覺經(jīng)歷引發(fā)了某人的信念。在此,經(jīng)歷和信念之間是因果關系,而不是邏輯關系。由于辯護是一個邏輯問題,所以,主體的知覺經(jīng)歷與對其信念的辯護是不相干的。波普在討論根本陳述和知覺經(jīng)歷的關系時,就使用了這個論證。他認為,根本陳述雖然由知覺經(jīng)歷所引起,但經(jīng)歷卻不能為根本陳述作辯護。波普的觀點受到了艾耶爾的批判。哈克對艾耶爾的批判極具同情。她認為,波普的回應說明,他本質(zhì)上承受了艾耶爾的觀點,成認知覺經(jīng)歷對于我們承受或拒斥根本陳述來說,既是原因,也是理由,雖然這種理由缺乏演繹的決定性。換言之,在知覺經(jīng)歷和根本陳述的關系問題上,波普放棄了因果不相干的論

14、證。哈克指出,波普的因果不相干論證包含兩個前提:(一)知覺經(jīng)歷和根本陳述之間是因果關系而非邏輯關系;(二)辯護只是一個邏輯問題。哈克認為,第一個前提是正確的,但第二個前提是錯誤的。哈克主張,辯護是一個雙面(duble-aspet)概念,既包含因果方面,也包含邏輯方面。由于極端演繹主義意義上的邏輯一詞未能全面反映辯護的標準特征極端演繹主義認為,只有演繹推理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推理才能構成承受陳述的理由。哈克認為,極端演繹主義對辯護的理解過于狹隘,承受信念的理由不限于演繹性的決定性理由。下文討論波普、哈克和,哈克更傾向于議論辯護的評價方面而不是辯護的邏輯方面。她認為,在這個雙面的辯護概念中,因果方

15、面和評價方面互相交織。一個主體之處論文聯(lián)盟于某種知覺狀態(tài),因為有助于將一組命題在說明上整合起來(該組命題包含所討論的內(nèi)容意義上的信念以及他正處于該狀態(tài)中這一命題),所以可以為由它以因果的方式支持的信念作出辯護。哈克在?證據(jù)和探究?中專辟一章,對辯護的雙面性分三步作了極為細致的闡述。雖然有些地方未免過于繁復,但其根本意思還是清楚的,落實到經(jīng)歷和信念的關系問題上,雙面的辯護概念主張,在良好的知覺條件下,正常知覺者的知覺經(jīng)歷既是原因,也是理由??梢?知覺經(jīng)歷和信念的辯護是相干的。波普采取了極端反心理主義的立場,哈克那么在純粹心理主義和極端反心理主義之間取了一個中道,持溫和的(反)心理主義的立常由此,

16、她對認識論和心理學的看法和波普迥然不同。在波普看來,心理學和認識論是不相干的,因為認識論研究的是知識的邏輯而不是知識的心理學。但在哈克看來,雖然心理因素對于辯護或合理的可承受性問題來說不是決定性的,但與之相干。如上所述,哈克對起源和辯護以及因果和辯護的相干性,都做了有力的論證。所以,哈克明確主張,心理學和認識論是相干的,心理學和邏輯學對于認識論來說同等重要。她說:假如說我反對波普,主張認識論不能局限于世界3是正確的,假如說我認為認識論既要關注知識的主體,也要關注知識的對象的看法是對的,那么,對于心理學采取一種不同的態(tài)度看來是適宜的:簡單地說,心理學和認識論的關系與邏輯學和認識論的關系,幾乎是一

17、樣的。也就是說,心理學和邏輯學各自討論了一個對象,而認識論那么聚焦于這兩個對象之間的關系。這段話典型地彰顯了認識論與心理和邏輯之辯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在心理和邏輯之辯上有一個簡單明了的取舍:對認識主體及其狀態(tài)和傾向的討論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和認識論不相干,只有關于科學知識的客觀內(nèi)容的邏輯分析才是認識論的本務。哈克的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那么認為,認識論概念具有雙重意義,其狀態(tài)意義及其所蘊涵的認識主體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其內(nèi)容意義那么屬于邏輯的、評價的范疇。心理因素雖然不能演繹地決定真理和有效性的問題,卻與之相干。所以,對于認識論來說,心理學和邏輯學同等重要。三、波蘭尼:個人知識論的

18、邏輯品格和哈克一樣,波蘭尼也肯定了心理與邏輯之分。邏輯是一種正確性規(guī)那么(rulefrightness):它告訴我們,必須如何推理,才能從給定前提推出正確的、豐富的結論。邏輯規(guī)那么是我們評價人們思維和論證的正確性的標準。心理學自身不能區(qū)分真和假的推論,因此對于邏輯原那么來說是盲目的。但它能說明理解和施行正確的邏輯-數(shù)學推理能得以開展的條件,并且能對推理的錯誤作出說明。邏輯的理由能說明推理的正確性,心理學能說明正確推理的條件和錯誤思想的原因。顯然,波蘭尼對邏輯和心理之分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如上所述,對于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來說,心理學是不相干的,對于哈克的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來說,心理學和邏

19、輯學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那么,波蘭尼的個人知識論是如何對待心理和邏輯之辯的呢?波蘭尼認為,科學家的個人介入對于形成和持有科學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個人知識論對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的個人介入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考察了大量的個人系數(shù),按照?個人知識?一書的順序,大致涉及到了科學家的個人判斷力、評價、技巧和鑒別力、理智的激情、信念、承諾等。筆者認為,這些個人系數(shù)分屬兩個不同的范疇,具有不同的認識論地位。其中的一局部,如判斷力、技能、鑒別力等,正是默會才能(taitpers)的范例;另一局部,如理智的激情、信念、承諾等,更多地和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狀態(tài)有關,具有標準意味,范導著默會才能的運用。科學家富有激情地(理智

20、的激情)、充滿信心地(信托綱領)、負責任地(承諾框架)運用各種默會才能,目的是要獲得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關于外部實在的科學真理。乍看起來,這種強調(diào)科學家的個人介入,強調(diào)科學家的默會才能和精神狀態(tài)的學說,顯然是一種心理學的研究。雖然波普和哈克在心理學與認識論是否相干、在認識論是否需要研究認識主體等問題上針鋒相對,但是兩人之間也有某種共識。他們共同分享的前提是:只有對知識的客觀內(nèi)容的分析才具有邏輯的品格,而對認識主體及其狀態(tài)和傾向的研究那么屬于心理學的范疇。但是,恰恰是這一前提,受到了波蘭尼的挑戰(zhàn)。這一挑戰(zhàn)是如此地根本,因此人們有理由預見,在波蘭尼那里,心理和邏輯之辯必將別開生面。個人知識論在心理和邏

21、輯之辯上的根本立場,可從對兩類個人系數(shù)的分析看出。波蘭尼說:有人反對我把個人判斷的各種默會才能看作是發(fā)現(xiàn)的決定性工具和科學真理的終極標準,認為這些作用是心理的而非邏輯的。但我的批評者卻沒有解釋這一區(qū)分。問題是,一個將某物納入同類的以往實例的知覺行動,是一個心理過程,還是一個邏輯推論?我們已經(jīng)看到,它可能是錯的,其結果可能是假的;當然它也很可能是真的。對我來說,這意味著它是一個邏輯推論的過程,盡管它不是明述的。個人系數(shù)的第一局部是各種默會才能。默會才能的運用,作為一種認知行動,展現(xiàn)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為了強調(diào)默會知識的動態(tài)品格,波蘭尼常常喜歡議論默會認識(taitkning)。在邏輯實證主義者和批

22、判理性主義者看來,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但波蘭尼卻強調(diào),他的默會認識論是一種邏輯學研究。知覺常常被波蘭尼引為默會認識的范例。他對知覺的考察,注重的是知覺行動有對錯之分,其結果有真假之別。波蘭尼說:任何可以說對或錯的關系,以及任何可以或不可以導致有效結果的過程,在此意義上都構成了邏輯分析的主題。按照他對邏輯本質(zhì)的理解,他關于知覺的研究,注重的是知覺的標準方面,所以是一種邏輯的考察。他對知覺的邏輯品格的強調(diào),同樣也適用于其他的默會認識。在上述引文中的最后,波蘭尼指出,知覺行動是一個非明述的邏輯推論。在他看來,邏輯推論有兩類:一類是明述推論(expliitinferene);一類是默會

23、推論(taitinferene),知覺行動屬于后者。波蘭尼說:當我將一些視覺線索看作一個連接的對象時,對各類線索的覺知與由此而來的知識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邏輯關系。在此,這些線索進入了一個默會推論的程序,其中整合代替了演繹。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明述推論和默會推論之間的根本差異。假如說明述推論的本質(zhì)是演繹,是指具有演繹關系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那么,默會推論的本質(zhì)是整合,是指輔助覺知(subsidiaryaareness)和焦點覺知(falaareness)之間的關系。波蘭尼把由認識者的整合而實現(xiàn)的從輔助覺知向焦點覺知的轉移過程,稱作默會推論。論文聯(lián)盟總之,對于個人系

24、數(shù)的第一局部,即默會才能,波蘭尼注重的是其標準的方面,所以默會認識論是一種邏輯研究。那么,個人系數(shù)的第二局部的情形如何呢?相對于默會才能,理智的激情、信念、承諾等刻劃科學家的精神狀態(tài)的個人系數(shù),心理意味似乎更為濃重。然而,波蘭尼卻致力闡發(fā)它們的邏輯功能。比方,關于理智的激情,波蘭尼說:我將說明科學的激情不只是心理的副產(chǎn)品,相反具有一種邏輯的功能,是科學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們對科學陳述的一個本質(zhì)屬性作出了反響,因此可以說是正確的或錯誤的,取決于我們是成認還是否認該屬性出如今其中。此處所說的本質(zhì)屬性是指科學興趣或科學價值。理智的激情的選擇功能,是指它只把具有科學興趣或科學價值的事實、問題、概念及經(jīng)

25、歷的聯(lián)絡等納入科學研究的視野之中,而將缺乏科學興趣或科學價值的東西排除在外。波蘭尼認為,理智的激情可以判斷事實的科學價值或科學興趣的有無、大小,它會告訴我們有的問題是值得討論的,有的卻是沒有意義的,有的概念和經(jīng)歷的聯(lián)絡是應該承受的,有的那么是應該拒斥的。這種選擇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可見,波蘭尼對科學中的理智的激情的討論,注重的不是其事實維度,而是其標準維度。理智的激情之能說正確和錯誤,就是其邏輯功能。因此,波蘭尼對科學中的理智的激情的研究,旨在抉發(fā)其邏輯品格。這一結論不僅適用于理智的激情,也適用于其他刻劃科學家的精神狀態(tài)的個人系數(shù)??傊?波蘭尼對各種個人系數(shù)的研究,不是關注其自然狀態(tài)或過程,而是

26、專注于其標準的有效性。以科學真理為根本的范導目的,個人知識論的根本旨趣是邏輯的而非心理的。個人知識論致力于闡發(fā)個人系數(shù)的邏輯品格,從根本上挑戰(zhàn)了波普和哈克的共同預設,為心理和邏輯之辯開出了全新的場面。按筆者所見,波蘭尼起碼在如下三個方面超越了波普和哈克。首先,無論是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還是哈克的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都只是在知識的內(nèi)容義和狀態(tài)義上展開心理和邏輯之辯,沒有深化到知識的才能義。上文對波普、哈克和波蘭尼的討論,事實上觸及了知識的三種含義,即知識之為狀態(tài)、知識之為內(nèi)容以及知識之為才能。為方便討論,我們可以將上文所隱含的思想明確地表述為知識三義,即知識的狀態(tài)義、內(nèi)容義和才能義。知

27、識的狀態(tài)義和內(nèi)容義都限于命題性知識,知識的才能義那么指向了作為才能之知的默會知識。不難看出,在心理和邏輯之辯上,波普的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之取心理而舍邏輯,哈克的具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之兼綜心理和邏輯,都只是對知識的狀態(tài)義和內(nèi)容義的取舍和兼綜,而未嘗論及知識的才能義。波蘭尼的個人知識論打破了這一限制。個人知識論把判斷力、技巧和鑒別力等默會才能看作科學家的個人系數(shù)的重要組成局部,并且明確主張默會認識論本質(zhì)上是一種邏輯的而非心理學的研究,這樣就把心理與邏輯之辯帶到了才能之知的層面之上。其次,波普和哈克都認為,認識主體的狀態(tài)或者說知識的狀態(tài)義毫無疑問地屬于心理的而非邏輯的范疇,然而,這一點卻受到了波蘭

28、尼的質(zhì)疑。波蘭尼不是一般地議論認識主體的狀態(tài),而是專注于科學家的一些特殊的精神狀態(tài),即科學家們富有激情地、充滿信心地、負責任地運用各種默會才能,追求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關于外部實在的科學真理。波蘭尼在理智的激情、信托綱領、承諾框架等名目下對科學家的情感、信念和承諾等的討論,注重的不是這些精神狀態(tài)的事實維度,而是其標準維度,具有邏輯研究的性質(zhì)。開掘科學家的精神狀態(tài)的邏輯功能,這樣的工作顯然逸出了波普和哈克的思想范圍。再次,在對邏輯的看法上,相對于波普和哈克,波蘭尼的視野要開闊得多。波蘭尼說:我把邏輯稱作從真的前提得出有效結論的各種規(guī)那么。時下,邏輯卻似乎被定義為從嚴格的前提得出嚴格的結果的各種規(guī)那么

29、。我想,我們應該拒斥這種定義。對于經(jīng)歷知識確實立來說,不存在嚴格的規(guī)那么。時下關于科學史的著作證明了我多年前提出的觀點,即對科學的追求在每一階段都被難以細述的思想力量所決定。在此我已經(jīng)說明,這一事實如何構成了我闡發(fā)一種關于非明述思想(nn-expliitthught)的理論的出發(fā)點。用賴爾的術語,人們可以把這種理論稱作關于科學或關于一般意義上的知識的非形式的邏輯??梢?波蘭尼持有一個比擬開放的邏輯觀,他所理解的邏輯,不僅包括嚴格的形式邏輯,還包括非嚴格、非形式的邏輯,上文所說的以演繹為核心的明述推論屬于前者,而以整合為核心的默會推論那么屬于后者。相對而言,波普和哈克對邏輯的理解那么要狹隘得多。波普是一個極端的演繹主義者或者說極端的反歸納主義者,在他看來,歸納不能在邏輯上得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