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基礎》期末試題A卷附答案_第1頁
《訓詁學基礎》期末試題A卷附答案_第2頁
《訓詁學基礎》期末試題A卷附答案_第3頁
《訓詁學基礎》期末試題A卷附答案_第4頁
《訓詁學基礎》期末試題A卷附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A卷附答案試題部分1 分,共 5 分) TOC o 1-5 h z ?訓 ?和 ?詁 ?兩個字連用,最早見于()A. 毛詩詁訓傳B.C. 說文解字D.魏晉隋唐時期是()訓詁的深入與擴展期訓詁實踐的興盛與訓詁理論的探討期A. 訓詁的產(chǎn)生期B.C. 訓詁的更新與變革期D.3. 說文解字注的作者是(A.許慎B.梅膺祚C.段玉裁D.戴震4. 墨子間詁屬于()A.傳注B.章句C.義疏D.集解5. 釋名的作者是()A.許慎B.段玉裁C.劉熙D.黃侃2 分,共 10 分)1. 三種不同性質(zhì)的訓釋是:、 TOC o 1-5 h z 訓詁考證的三種方法:、黃侃先生認為:詁就是,本來的意思。解釋詞的。訓就是,引申

2、的意思,解釋詞的。訓詁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包括詞的。聲訓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從訓詁的體式來看,專門解釋古書正文的叫, 既解釋古書的正文,又解釋前人的傳住的一般叫。3 分,共 18 分)乾嘉學派:經(jīng)籍纂詁以形說義:義訓 :同源詞 :增字足義:四、說明下列各例屬何種訓詁方式(每小題1 分,共 10 分)1、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爾雅釋宮 )2、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方言 )3、二足以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爾雅釋鳥 ) TOC o 1-5 h z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詩政訓傳)5、天,顛也。( 說文解字)6、福者,備也;備者,備百順之名也,無所不

3、順之謂備。( 禮記 )7、采,采取也,從木從爪。( 說文解字)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莊子齊物論 )9、亂,治也。( 爾雅釋詁 )10、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課之繡。( 詩政訓傳)五、簡答題(每小題5 分,共 25 分)義界的實質(zhì)、原則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通釋語義與隨文釋義的區(qū)別是什么?解釋?望文生訓?的含義,并說明產(chǎn)生這一訓詁弊病的主要原因。什么是以形索義?運用字形探求詞義時應注意哪些問題??讀曰?、 ?讀為?與?讀若?、 ?讀如?有什么不同?六、論述題(每小題8 分,共 16 分)?字 ?與 ?詞 ?是訓詁學的兩個基本概念,它們的關系如何?論述義訓及種類。七、訓詁分

4、析題(每小題8 分,共 16 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注: ?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之間。殷, 這里用做動詞,震動。?這樣注解對嗎,為什么?文心雕龍章句中這段話怎樣理解?并加簡略評論。?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亦送末之??茡?jù)事似閑,在用實切巧者迴運彌縫文體將令數(shù)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答案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 分,共 5 分)1. A 2. B 3. C 4. D 5. C二、填空題(每小題2 分,共 10 分)三種不同性質(zhì)的訓釋是:形訓、聲訓、義訓。訓詁考證的三種方法:以形索義、因聲求義、

5、比較互證。黃侃先生認為:詁就是故 ,本來的意思。解釋詞的本義 。訓就是 順 ,引申的意思,解釋詞的引申義 。訓詁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包括詞的本義和引申義。聲訓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尋求本字、推求語源。從訓詁的體式來看,專門解釋古書正文的叫注 ,既解釋古書的正文,又解釋前人的傳住的一般叫疏。三、名詞解釋題(每小題3 分,共 18 分)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思想學術領域中出現(xiàn)的一個以考據(jù)為治學主要內(nèi)容的學派。主張將義理與考核相結合,以考核為手段去通曉文章、尋求義理。乾嘉學派推崇漢代經(jīng)說,遵循漢代經(jīng)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tǒng)。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經(jīng)籍纂詁: 經(jīng)籍

6、纂詁清代阮元撰集,匯輯古書中的文字訓釋編排而成的訓詁書,屬集合貯存型訓詁纂集專書。全書按照佩文韻府分韻編字,佩文韻府所沒有的字就根據(jù)廣韻或集韻增補。卷次按佩文韻府分一韻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別有補遺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編每卷之后。全書所輯錄的文字訓釋都是唐以前的經(jīng)傳子史的注釋和唐以前的訓詁書、字書、韻書、音義書中所有的。這部書搜羅極為豐富,在字的訓釋之外,還兼顧到經(jīng)傳的異文,字的假借和古文異體,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以形說義:是指通過字形的分析,來了解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即體現(xiàn)在造字意圖中的基本詞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辯識聲讀的專書。義訓 : 又稱直陳詞

7、義,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同一個詞或者一串次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的方法,其特點是簡明而準確.同源詞 : 由同一詞派生出來,因而音義省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詞.增字足義: 把被釋詞放在釋詞的地位,另外增加一個或幾個詞以完足詞義的訓釋.四、說明下列各例屬何種訓詁方式(每小題1 分,共 10 分)1、宮謂之室,室謂之宮。( 爾雅釋宮 ) 互訓2、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方言 ) 互訓3、二足以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爾雅釋鳥 ) 義界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詩政訓傳) 義界 ( 就位置而言)5、天,顛也。( 說文解字) 音訓 ( 音近為訓 )6、福者,備也

8、;備者,備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之謂備。( 禮記 ) 遞訓7、采,采取也,從木從爪。( 說文解字) 形訓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莊子齊物論 ) 遞訓9、亂,治也。( 爾雅釋詁 ) 反訓10、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課之繡。( 詩政訓傳) 義界 ( 就顏色而言)五、簡答題(每小題5 分,共 25 分)義界的實質(zhì)、原則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凡以一句解一字之義者,即謂之義界。原則是確切而簡要地說明一種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局限性:首先, 定義難以下得精確; 其次,文字往往冗長。通釋語義與隨文釋義的區(qū)別是什么?兩者相對而言,都是訓釋詞義。解釋詞的意義有所不同,前者解釋

9、的概括義,后者解釋的是具體義。解釋的方法不同,前者離開具體的解釋對象而作總括性的注解, 即解釋的不同是某一詞語在霜句,某篇乃至某書里的含義,而是某一詞語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義;后者則是針對某一具體的解釋對象而作的有個性的解釋。釋義體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個詞語法含義給以準確而簡明的解釋;后者顧名思義,是隨文而釋。解釋?望文生訓?的含義,并說明產(chǎn)生這一訓詁弊病的主要原因。答: A望文生訓就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說,其實跟原文的意義毫不吻合B主要原因 a 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訓b 昧于古義也會產(chǎn)生望文生訓c 連綿詞無定字什么是以形索義?運用字形探求詞義時應注意哪些問題?以形索義是運用表意漢字的

10、字形與他所記錄的詞匯相互適應的關系來推求本義的方法。在運用字形探求詞義的具體實踐時,必須注意:只有本義才直接與字形切合。體現(xiàn)原始造字意圖的字義叫本義。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注意?筆意?同?筆勢?的區(qū)別。?筆意?指能夠體現(xiàn)原始造字意圖的字形。?筆勢?指經(jīng)過演變趨向符號化,從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圖的字形。注意?造意?同?實義?的區(qū)別。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圖,實義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詞義。?讀曰?、 ?讀為?與?讀若?、 ?讀如?有什么不同?讀曰 、讀為,用本字來說假借字的 TOC o 1-5 h z 書共典 : ?播時百谷。?鄭玄注:?時,讀曰蒔。?詩衛(wèi)風氓?隰則有泮?,鄭箋:?泮讀為畔。?有時?讀

11、為?也用于注音,類似?讀若?。周禮春官大祝 : ?辨九拜,七曰奇拜。?杜子春注:?奇,讀為奇偶之奇。 ?讀若,讀如,一般用于擬聲注音說文?讀?篆下段氏注云:?擬其音曰讀,凡言讀如,讀若皆是也。?儀禮 聘禮 : ?門外米三十車,車秉有五藪。? 鄭玄注:?藪,讀若不數(shù)之 數(shù)。 ?周禮 考工記 陶人 : ?庾實二觳。? 鄭注:?庾,讀如 請益與之庾之 庾。 ?有時,?讀如?也用于以本字釋假借字。禮記儒行 : ?雖危,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禮記少儀 : ?齊齊皇皇?。鄭玄注:?齊齊皇皇,讀如歸往之往。 ?這是古人使用術語不嚴密而產(chǎn)生的混亂情況。所以前人對?讀若?的性

12、質(zhì)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讀若?是擬音( 段玉裁 ) ,一說?讀若?是明假借( 錢大昕 ) ,一說?讀若?是既擬音又明假借。六、論述題(每小題8 分,共 16 分)?字?與?詞?是訓詁學的兩個基本概念,它們的關系如何??字 ?與 ?詞 ?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不同概念。詞是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意義單位,是音與義的結合體。字與詞是相互關聯(lián)而彼此區(qū)別的兩個概念,詞是語義的運用單位,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在使用過程中,字詞關系的對應表現(xiàn)得比較復雜。字與詞不是一一對應的。從一個漢字記錄的語言單位來看,可以有種種現(xiàn)象。 a. 一個字記錄一個單詞(如水,山等); b. 一個字記錄多音詞中的一個語素(

13、如天下、社稷等); c. 一個字記錄多音語素中的一個音節(jié)(如猶豫、玲瓏等);d. 一個字記錄兩個單音詞的組合(如?諸?是之于的合音詞等)。字與詞的對應關系是可以變化的。語言文字的錯綜變化可能影響相對穩(wěn)定的形音義關系。a. 因詞義引申漸遠,分化為新詞而文字未變,形成一字記錄兩詞的現(xiàn)象(如朝,本義是早上,后引申為朝代等義); b. 因文字假借而記錄了不同的詞,形成一字記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的現(xiàn)象(如角,本義是獸角,假借為古代宮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為角色的角;) ; c. 因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異體字,形成多字記錄一詞的現(xiàn)象(如?哲?,有喆、悊、嚞等異體。) ; d. 因詞義引申或意義使用的范圍

14、不同產(chǎn)生文字孳乳現(xiàn)象,形成以不同的漢字記錄音義相通的同源詞的現(xiàn)象,這些漢字的形體或相關,或不相關 (如遘媾篝溝購等。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字從冓者,謂若交積材也?) 。論述義訓及種類。義訓:又稱?直陳詞義?,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個詞或者一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的方法。義訓方式有以下幾種:1. 同義相訓:是用同義詞解釋同義詞, 是義訓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又分為: 同訓: 一個詞用另一個同義詞來解釋,或是把若干個同義詞類聚在一起,再用一個通用的詞加以解釋。互訓: 用同義詞互相訓釋。遞訓:幾個同義詞輾轉相訓。2. 反義相訓:是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詞義的分化可能是構成反訓的一個重要原

15、因;詞義的發(fā)展由一個方面向它的對立面演變,是構成反訓的又一原因。3. 歧訓: 為避免訓釋詞產(chǎn)生歧義而再加一個訓釋使詞義更明確。4. 從詞義的廣狹來看,有以大名(共名)釋小名(別名):就是指出被釋詞所表示的事物種類。以小名釋大名,以狹義釋廣義; 指被釋詞的外延比較大,用來解釋的詞語概念外延比較小,并且都包含在被釋詞的范疇之中,但是往往具體。5. 從表達方式來看,還有:義界:又稱表明義界,是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表述詞義的內(nèi)容和特點。描寫: 對詞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狀、性能等加以描述。譬況; 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類似的不熟知的事物。比較:通過對比來釋明意義相近或相關的詞。舉例:即舉其一,以見其他。由反知正:是

16、用反義詞加上否定詞來闡明詞義。增字足意:是把被釋詞放在釋詞的地位,另外增加一個或幾個詞以完足詞義的訓釋。七、訓詁分析題(每小題8 分,共 16 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注: ?熊在怒吼, 龍在長鳴,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之間。殷, 這里用做動詞,震動。?這樣注解對嗎,為什么?答:這樣的注解不對。依照注釋,殷,這里用做動詞,震動。?但 ?像雷鳴般的聲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對應不上。?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之間?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語不知所云。其實,這里的?殷巖泉?只是句法上錯綜變化了一下,語意結構跟?熊咆?龍吟?是一致的,當講成?巖泉殷?,他們共同構成全句的主語部分。?巖泉?返指巖間之泉,是?殷 ?的主語。這樣全句就結構整齊,語意順暢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龍在吼鳴,巖泉在震響,它們的聲音使深林戰(zhàn)栗,讓層巔(高山)驚動。文心雕龍章句中這段話怎樣理解?并加簡略評論。?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亦送末之??茡?jù)事似閑,在用實切巧者迴運彌縫文體將令數(shù)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文心雕龍 章句中這段話,大意是:?夫、惟、蓋、故?這四個字,是用在句子開頭的發(fā)語詞;?之、而、于、以?這四個字,是用在句子中間的虛詞;?乎、哉、矣、也?這四個字,是慣常用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