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植被分布水平地帶性規(guī)律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熱量分帶和構造分區(qū)都是基本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典型表現,它們構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異的基礎。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異規(guī)律具體表現為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緯度地帶性世界植被的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現寒帶的苔原、寒溫帶的針葉林、溫帶的夏綠闊葉林、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體上是沿緯度排列的。2)歐亞大陸中部與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現苔原、針葉林、夏綠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現明顯的
2、緯度地帶性。但這種分布規(guī)律是相對的,常受海陸位置、地形、洋流性質以及大氣環(huán)流等因素的強烈影響。我國植被的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1)在東部濕潤森林區(qū),由于溫度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在氣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現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因此受氣候影響,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針葉落葉林、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北亞熱帶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亞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處亞洲內陸腹地,在強烈的大陸性氣候籠罩下,再加上從北向南出現了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昆侖山等,打破了緯度的影響,這樣,西部從北到南的植被水平
3、分布的緯度變化如下:溫帶半荒漠、荒漠帶、暖溫帶荒漠帶、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高原山地灌叢草原帶。我國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guī)律取決于溫度和濕度條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東南季風的影響,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從東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三個基本植被地帶。從大興安嶺呂梁山六盤山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分我國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半部。西北半部季風影響微弱,為無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在這里具體描述一下東南半部,東南半部是季風區(qū),發(fā)育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在東南半部森林區(qū),自北而南,隨著熱量遞增,植被的帶狀分布比較明顯,它們依次為寒溫性針葉林帶、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
4、葉林、熱帶季雨林帶、赤道雨林帶。除上述植被的緯度變化外,由于受夏季東南季風的作用,從東南向西北,植被出現近乎經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溫帶及暖溫帶地區(qū)較南部的亞熱帶、熱帶地區(qū)表現的更加明顯。2.經度地帶性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主要來源,隨著地球緯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從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種熱量帶。植被也隨著這種規(guī)律依次更替,故稱為植被的緯度地帶性。植被分布的經度地帶性主要與海陸位置、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相關。一般規(guī)律是從沿海到內陸,降雨量逐漸減少,植被也出現明顯的規(guī)律性變化。北美1)兩側都是海洋,其東部降雨主要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團,雨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相應地依次出現森林、草原和荒漠。2)北美
5、大陸西部雖受太平洋濕潤氣團的影響,雨量充沛,但被經向的落基山所阻擋,因而森林僅限于山脈以西。 3)所以,北美東西沿岸為森林,中部為草原和荒漠。植被從東向西依次更替著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現出明顯的經度變化。我國1)位于世界上最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陸腹地。2)冬季盛行著大陸來的極地氣團或北冰洋氣團,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運行。夏季盛行著由海洋來的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主要是太平洋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帶著水氣吹向大陸。3)地形十分復雜,高山眾多。東西走向的山脈對寒潮向南流動起著不同程度的阻擋作用,成為溫度帶的分界線。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東南季風深入內陸起著明顯的
6、屏障作用,與劃分東南濕潤氣候區(qū)和西北干燥氣候區(qū)的分界上有著密切的關系。西藏高原南部東西走向的山脈和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對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入境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4)來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國臺灣東岸時,順著琉球群島轉向日本本州東岸方向向東流去,因此這支暖洋流對我國大陸,特別是對北方氣候未能發(fā)生直接增溫加濕的作用,所以我國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5)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下,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受海洋季風和濕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我國植被的經向地帶性,在溫帶地區(qū)特別明顯。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和極端干旱的氣候,相應的植被變化也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qū)
7、域,即東部濕潤森林區(qū)、中部半干旱草原區(qū)、西部內陸干旱荒漠區(qū),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植被的經度地帶性分布。注意經度地帶性和緯度地帶性并無從屬關系,它們處于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中。某一地區(qū)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guī)律,決定于當地熱量和水分的綜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種因子(即熱量或水分)。(二)、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guī)律,除緯向和經向規(guī)律外,還表現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現的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它是山地植被的顯著特征。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氣溫逐漸下降,而濕度、風力、光照等其它氣候因子逐漸增強,土壤條件(見附錄1)也發(fā)生變化,在這些因子的綜合作用下,導致植被隨海拔升高依次成帶狀分布。其植被帶大致與山體的等
8、高線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這種植被分布規(guī)律稱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在一個足夠高的山體,從山麓到山頂更替著的植被帶系列,大體類似于該山體所在的水平地帶至極地的植被地帶系列。例如,在西歐溫帶的阿爾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溫帶、寒溫帶到寒帶的植被水平帶的變化大體相似。我國溫帶的長白山,從山麓至山頂所看到的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云冷杉暗針葉林、岳樺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帶,也是同自我國東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蘇聯遠東地區(qū),直到寒帶所出現的植被緯度地帶性相一致。因此,有人認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縮影”。而兩者間僅是外貌結構上的相似,而絕不是相同。如亞熱帶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溫性針
9、葉林與北方寒溫帶針葉林,在植物區(qū)系性質、區(qū)系組成、歷史發(fā)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這主要因亞熱帶山地的歷史和現代生態(tài)條件與極地極不相同而引起的。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組合排列和更替順序構成該山體植被的垂直帶譜。不同山體具有不同的植被帶譜,一方面山地垂直帶受所在水平帶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山體的高度、山脈走向、坡度、基質、局部氣候等因素影響??傊挥谕凰街脖粠е械纳降?,其垂直地帶性總是比較近似的。(附1)土壤的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土壤土壤在空間上與大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相適應而呈帶狀分布的規(guī)律性。土壤地帶性現象是由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BB,18461903)首先發(fā)現和確定的,并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帶性學說。土
10、壤分布的地帶性包括水平地帶性與垂直地帶性。水平地帶性主要指緯度地帶性,即土壤地帶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按緯度方向逐漸變化的規(guī)律。產生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緯度上熱量的差異,從而引起溫度、降水等氣象要素自赤道向兩極呈規(guī)律性變化,與此相應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帶狀分布。土壤地帶又受到海陸分異的影響,因距海遠近不同,氣候的干濕狀況不同,導致生物、土壤地帶大致沿經線方向延伸,按經度方向由沿海向內陸變化的規(guī)律,廣義上稱之為經度地帶性。土壤垂直地帶性是山地土壤隨海拔高度不同而變化的規(guī)律,是在水平地帶性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不同水平地帶內,土壤的垂直帶譜不同。土壤垂直地帶只有在山體具有一定高
11、度時才能表現。由于土壤分布的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產生的原因不同于土壤分布的緯度地帶性,目前一些學者認為這兩種分異規(guī)律并非地帶性規(guī)律,故相應地稱為經度性和土壤的垂直帶性。我國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qū),表現為自南向北隨著氣溫帶而變化的規(guī)律,大體上說熱帶為磚紅壤,南亞熱帶為赤紅壤,中亞熱帶為和,北亞熱帶為和,為和褐土 ,溫帶為暗棕壤,寒溫帶為漂灰土,其分布與緯度基本一致。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區(qū)域,表現為隨著干燥度而變化的規(guī)律,東北的東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東向西依次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與經度基本一致。這種變化主要與距離海洋的遠近有關。距離海
12、洋越遠,受潮濕季風的影響越小,氣候越干燥;距離海洋越近,受潮濕季風的影響越大,氣候越濕潤。由于氣候條件不同,的特點也不同,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帶來重大的影響。(附2)課本上有關生物地帶性規(guī)律摘要第二節(jié) 緯向地帶性與經向地帶性一、緯向地帶性緯向地帶性是地帶性規(guī)律在地球表面的具體表現,它表現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緯線延伸,按緯度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排列,而產生南北向的分化。在熱量分帶的基礎上,各自然要素表現出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對應于一定的熱量帶,氣候、水文、風化殼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動力所形成地貌都具有相應于該熱量帶熱力特征的性質,于是產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緯度的地域分化。 緯向地
13、帶性首先反映在大氣過程中。熱量帶影響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不同氣壓帶和風帶的降水量及降水季節(jié)不同??梢?,氣溫與降水都與緯度相關(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氣溫),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兩極的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氣候帶。氣候的緯向地帶性分異往往成為導致其他自然要素緯向地帶性分異的主導因素。 大氣降水是地表水來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氣候帶內降水量和降水季節(jié)不同,因而地表水資源分布及水文過程具有地帶性特征。諸如徑流的補給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變化;湖泊的熱力狀況,沉積類型,化學成分;沼澤的沼澤化程度,泥炭堆積程度,沼澤類型等等,都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分異。值得指出的是,沼澤以及草甸、鹽堿地等自然綜合
14、體的空間分布還受到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它們的地帶性仿佛被隱藏起來,所以沼澤主要景觀地帶的定量特征(表略)草甸和鹽堿地的分布規(guī)律性被稱為隱域性。地貌緯向地帶性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是由于地貌的外營力因素具有緯向地帶性,因此決定于外力作用的地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緯向地帶性。地貌的緯向地帶性分異尤其與氣候帶相適應。在不同氣候帶內有不同的水熱組合,促使外力作用的性質和強度發(fā)生變化。例如,寒冷氣候以融凍風化為主,冰川作用突出;干旱氣候以物理風化為主,風力作用、間歇性流水作用強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緯地區(qū)的冰川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等也表現出一定的緯向地帶性分異。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緯向地帶性更
15、是地帶分異的集中表現和具體反映。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熱組合長期與地表物質作用就形成該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土壤的緯向地帶性表現在土壤的水熱和鹽分狀況、淋溶程度、腐殖質含量、種類和組成等方面。與此相聯系,風化過程和風化殼類型也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差別。植物的緯向地帶性最為鮮明,不同地帶具有顯著不同的植被外貌和典型植被型。植被的種類、組成、群落構造、生物質儲量、生產率等也都受到地帶性規(guī)律的制約。 不同的植物帶內有相應的動物生活著。熱帶森林的猩猩、河馬、亞熱帶森林的獼猴、靈鼠,溫帶森林的松鼠、黑熊,寒帶森林的麇鹿、紫貂,以及極地冰原帶的北極熊、海豹等都具有鮮明的緯向地帶性差異。各自然要素的地帶性決
16、定了自然綜合體的地帶性,因為后者是前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在地表上就產生一系列的緯向自然帶。不僅陸地表面存在著緯向自然帶,在海洋表面,由于水溫、鹽度以及海洋生物、洋流等都具有緯向地帶性差別,因此在海洋上也可分出一系列緯向自然帶。 二、經向地帶性 經向地帶性是非地帶性規(guī)律在地表的具體表現。它表現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經線方向延伸,按經度由海向陸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東西向分化。產生經向地帶性的具體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陸兩大體系對太陽輻射的不同反響,從而導致大陸東西兩岸與內陸水熱條件及其組合的不同。在本質上,這種差異可以歸結到干濕程度的差異,通過干濕差異而影響其他因素分異。一般來說,大陸降水由沿
17、海向內陸遞減,氣候也就由濕潤到干旱遞變。與海岸平行的高亢地形,由于其對水汽輸送的屏障作用,往往加深了這種分異。而大陸東西兩岸所處大氣環(huán)流位置不同,更會引起氣候的極大差異,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從全球范圍看,世界海陸基本上是東西相間排列的。在同一熱量帶內大陸東西兩岸及內陸水分條件不同,自然地理環(huán)境便發(fā)生明顯的經向地帶性分化。在赤道帶和寒帶這方面的分化是不大的;在熱帶則形成了西岸信風氣候和東岸季風氣候的差別;在溫帶形成了西岸西風濕潤氣候、大陸荒漠草原氣候和東岸干濕季分明的季風氣候的差別。相應于氣候的東西分異,自然要素以及自然綜合體也發(fā)生了東西向的分異,表現出諸如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不同景觀的
18、規(guī)律性更替。必須指出,經向地帶性的名稱沒有從本質上反映上述規(guī)律的實質,因為經向地帶性實際上與經線(度)沒有本質的聯系。我們不要被這表面的字眼所束縛而忽視了它的本質內容。此外,并非舉凡經向地帶性因素都必然導致東西向的地域分異。在局部地段它可能加劇了緯向地帶性的作用。例如,在華南(指南嶺以南的區(qū)域)的地域分異中,緯向地帶性分異是鮮明的。其原因除了緯向地帶性因素起著巨大的作用外,同時諸如地勢的北高南低、山脈多為東北西南或西北東南走向、東部及南部瀕海等非地帶性因素不僅沒有減弱或抹煞地帶性因素,反而起著促進作用,加強了該地域的南北分異。三、水平地帶分布圖式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結合為水平地帶性,它有兩種
19、表現形式,即帶段性和省性。帶段性是指非地帶性單位內的地帶性分異。省性是指地帶性單位內的非地帶性分異。例如,我國東亞季風大區(qū)(非地帶性單位)內出現南北方向更替的各自然地帶差異就是一種帶段性。其中每一自然地帶(地帶性單位)內都有明顯的省性分異。如中亞熱帶自然地帶內部由沿海到內陸存在這樣的差異:東部(浙、閩)沿岸是臺風侵襲的范圍,暴雨影響很大;中部(湘、贛)是伏旱控制的地區(qū),受寒潮影響較大,春季常出現倒春寒;西部(川、貴)降水比較均勻,降水強度不大,多云霧,形成比較陰濕的氣候。總之,水平地帶性是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它支配了水平方向的地域分異,產生了地表水平地帶。 水平地帶在空間上
20、呈現一定的分布圖式。這種圖式的形成,取決于緯向地帶性因素和經向地帶性因素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現強度和組合方式。當緯向地帶性占優(yōu)勢時,水平地帶大體上沿緯線方向伸展,像歐亞大陸內部的南北分異;當經向地帶性占優(yōu)勢時,水平地帶基本上沿經線伸展;像北美西部的東西分異;當緯向地帶性與經向地帶性兩者作用相當時,水平地帶明顯地與緯線斜交伸展,像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qū)氣溫的南北差異和于濕度的東西差異共同起作用,兩者勢均力敵,致使這里的水平地帶呈與緯線方向斜交的排列。 水平地帶的交替方式稱為地帶譜。研究世界大陸地帶譜,需要把復雜的地表自然帶的分布模式化。通常是用一個假定的理想大陸的圖式來概括各種形式的水平地帶的交替方式。
21、把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合并成為一個超大陸,有意忽略影響地域分異的其他因素,而集中反映緯度因素和海陸因素對自然地帶分布的影響,表示了自然地帶排列在一個理想大陸上的一般模式,刻畫出大陸大尺度地域分異的一般特征。 四、陸地自然地帶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大陸上產生了水平自然地帶。由于每一陸地自然地帶的典型的和最富有表現力的特征是植被類型,因此,通常自然地帶就以該帶中的典型植被型的名稱命名。本書把陸地自然地帶劃分為:(1)赤道雨林帶。本帶分布于赤道帶的濕潤大陸地區(qū)和島嶼上,如南美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南洋群島。氣候終年炎熱潮濕,降水量超過可能蒸發(fā)量,呈現出過度濕潤狀態(tài),引起稠密
22、而經常滿水的水文網發(fā)育,沼澤眾多。典型植被赤道雨林樹種繁多,層次復雜,喬木高大,常綠濃密,四時常花,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于奔走和長跑的動物;卻給營巢樹棲、攀緣生活的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居所,因而此類動物特別繁盛,各種猿猴和鳥類常年喧鬧,使森林活躍起來。風化過程進行迅速,風化層厚,淋溶過程非常強烈,鐵、鋁氧化物相對累積,發(fā)育著磚紅壤。(2)熱帶季雨林帶。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及我國云南南部等地區(qū),大致與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相當。這里降水量略次于赤道雨林帶,且有明顯干濕季,氣溫年較差也較大。因此熱帶季雨林季
23、相分明:雨季時林相頗似赤道雨林,樹種也相當復雜;干季時則多數樹種都要落葉。本帶土壤主要為磚紅壤性紅壤和紅壤。(3)熱帶稀樹草原帶。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廣泛分布,在澳大利亞、中美和亞洲的相應地帶也有局部出現。氣候屬于熱帶干濕季分明的類型,年中有長達四個月的干季。這里草本植被植株很高,在廣闊的草原上,點綴著散生的喬木,它們具有能儲存大量水分的旱生構造。熱帶稀樹草原季相非常分明:雨季草木欣欣向榮,百花吐艷;干季草原死氣沉沉,一派黃褐色調。廣闊的草原,茂盛的草本植物,使善于疾馳的食草動物,如長頸鹿、羚羊等,在這里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食草動物的繁盛,又給食肉動物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所以食肉動物也很豐富,常見的有獅、
24、豹等動物。季節(jié)性的干濕交替有利于土壤有機質和氮的累積,形成燥紅土。(4)熱帶荒漠帶。本帶位于副熱帶高壓帶和信風帶的背風側,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亞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南非和南美部分地區(qū)表現明顯。氣候屬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熱帶干旱與半干旱類型,可能蒸發(fā)量大大超過降水量,所以沒有地方性水文網,只有少數“外來河”。 植被貧乏,存在著大面積表土裸露地段,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數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長的短生植物為主。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貧乏,占優(yōu)勢的是那些能迅速越過長距離的動物,以及一些爬蟲類和嚙齒類。成土過程進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5)亞熱帶荒漠草原帶。本帶位于熱帶荒漠和亞
25、熱帶森林帶之間。在北半球很清楚地出現于熱帶荒漠帶的北緣,在南半球則出現于澳大利亞南部、南非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區(qū)。氣候屬于亞熱帶干旱與半干旱類型。隨著由熱帶荒漠向緯度較高地區(qū)的推進,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溫時期,夏季的高溫和干旱促使強烈的蒸發(fā),使本帶仍是一個缺水地區(qū)。植被類型屬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較濕潤的季節(jié)里有短生植物生長。土壤屬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6)亞熱帶森林帶。亞熱帶森林帶被大陸內部的荒漠草原所隔開,分成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兩種類型。大陸東岸的亞熱帶森林帶,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國的東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
26、、非洲東南部以及南美的東南部。亞熱帶大陸東岸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這里主要形成常綠闊葉林,又稱照葉林,發(fā)育著亞熱帶的黃壤和紅壤。大陸西岸的亞熱帶森林帶又名地中海地帶,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區(qū)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亞沿海地區(qū);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亞熱帶大陸西岸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夏干型,又名地中海式氣候,這里主要形成常綠硬葉林地帶,發(fā)育著褐色土。 (7)溫帶荒漠帶。此帶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中部和北美大陸西部的一些山間高原上,在南美大陸南部也有所出現。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類型,這里植被貧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個別灌木。在溫帶
27、荒漠的外圍和溫帶草原之間有一個過渡帶叫溫帶荒漠草原地帶,主要是蒿屬草原,還可見到旱生禾本科植物。溫帶荒漠帶和荒漠草原帶的土壤主要是荒漠土、棕鈣土和淡栗鈣土,在它們中間還有成斑狀分布的一些堿土及鹽土。 (8)溫帶草原帶。本帶在歐亞大陸中緯地區(qū)占有相當面積,從東歐平原南部起呈連續(xù)的帶狀往東延伸,經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蒙古高原南部,直達我國境內,構成世界最寬廣的草原帶。在北美洲,溫帶草原帶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形式,也有典型的表現。與北半球相比,南半球草原面積要小得多,在南美、非洲南部等地有局部分布。溫帶草原帶的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半干旱類型。地方性補給的河流夏季水位低,甚至干涸,變成一串湖泊;春季積雪融化,
28、河流滿水。植被以禾本科植物為主。土壤主要是黑鈣土及暗栗鈣土。動物多穴居洞中,嚙齒類動物、有蹄類動物和一些草原肉食動物是溫帶草原的主要動物。溫帶森林草原帶是草原帶向溫帶森林過渡的地帶,它在歐亞大陸中部和北美大陸中部都有分布,其過渡性質反映在氣候、土壤、植被及動物界諸方面。本帶溫度適中,在原始森林草原中,雜草草原景觀與森林景觀相互更替,森林主要是闊葉林、小葉林及松林?;疑滞潦潜編У拇硗寥?。動物界也具有從森林到草原帶動物的混合型。(9)溫帶闊葉林帶。本帶也稱夏綠闊葉林帶。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亞洲東部、北美洲東部,在南半球僅分布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歐洲西部的夏綠林受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往往形
29、成由單一樹種組成的純林,如山毛櫸林、櫟林等。亞洲東部夏綠林受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里闊葉樹種類成分較歐洲豐富,有蒙古櫟林、遼東櫟林以及槭屬、椴屬、樺屬、楊屬等組成的雜木林。北美洲夏綠林受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影響,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櫸和糖槭組成的山毛櫸林。溫帶闊葉林帶的土壤主要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動物種類比熱帶森林為少,但個體數量較多,主要以有蹄類、鳥類、嚙齒類和一些食肉動物為最活躍。(10)寒溫帶針葉林帶。本帶屬于整個溫帶森林帶的北部亞帶,它沿歐亞大陸北部及北美大陸北部連成非常廣闊的自然帶。這里氣候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溫暖潮濕,形成了由云杉、銀松、落葉松、冷杉、西伯
30、利亞松等針葉樹種構成的針葉林帶,發(fā)育著森林灰化土,活躍著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動物。 針葉林帶以南,氣候較溫暖濕潤,漸漸出現闊葉樹種,形成針、闊葉混交林,是針葉林帶與闊葉林帶之間的過渡帶。(11)苔原帶。苔原帶也稱凍原帶。它占據著歐亞大陸及北美大陸的最北部以及鄰近島嶼的廣大地區(qū)。苔原氣候嚴寒而濕潤,土壤凍結,沼澤化現象普遍,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極不利于樹木生長,因而形成以苔蘚和地衣占優(yōu)勢的、無林的地帶。本帶土壤屬于冰沼土。動物種類不多,特有馴鹿和北極狐等,夏季有大量鳥類在陡峭的海岸上棲息,形成“鳥市”。在針葉林帶和苔原帶之間,有一個比較狹窄的過渡帶,稱森林苔原帶。 (12)冰原帶。冰
31、原帶亦稱冰漠帶。它幾乎占有南極大陸的全部、格陵蘭島的大部以及極地的許多島嶼。本帶終年被冰原覆蓋,環(huán)境條件極為嚴酷,沒有水文網和土壤,植被罕見,僅在突出于冰雪之外的巖崖上有某些藻類和地衣生長。冰原帶動物種類極為單一而貧乏,在南極大陸沒有陸生哺乳動物,僅在沿岸地區(qū)分布著特有的企鵝一類海鳥,在北極諸島上主要有白熊。五、海洋自然帶與陸地相比,海洋的性質較為均一。因而海洋自然帶較為單調,自然帶的類型少,界限模湖。海洋自然帶存在于大洋表層,約為海面以下200米深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海洋與大氣對流圈、巖石圈之間進行著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huán),海洋生物也主要集中在這里活動。由于太陽輻射按緯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了大洋表層的溫度、鹽度以及含氧量的緯向分異,海洋生物種群也相應產生分異,形成了海洋自然帶。全球海洋自然帶基本是南北對稱的,但由于北冰洋與南極大陸對立,導致海洋自然帶分布呈現出某些非對稱性。和陸地自然帶劃分一樣,生物種群的分布是劃分海洋自然帶的主要標志。結合多位學者的意見,本書在世界海洋中劃分出以下8個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TS 60870-5-7:2025 EN 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 - Part 5-7: Transmission protocols - Security extensions to IEC 60870-5-101 and IEC 60870-5-104 protocols applyin
- 【正版授權】 IEC 63185:2025 EN-FR Measurement of the complex permittivity for low-loss dielectric substrates balanced-type circular disk resonator method
- 【正版授權】 IEC 61000-4-11:2004 FR-D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4-11: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Voltage dips,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45:2024 EX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45: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portable heating tools and similar appliances
- 【正版授權】 IEC 60204-1:1997+AMD1:1999 CSV EN-D Safety of machinery - Electrical equipment of machine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電氣安全裝置課件
- 醬香酒知識培訓課件下載
- 2025年新生兒科護士個人工作方案
- 2025年機關黨建年度工作方案演講稿
- 教職工消防安全知識培訓
- 07J501-1鋼雨篷玻璃面板圖集
- 明線改暗線施工方案范本
- 普通診所污水、污物、糞便處理方案及周邊環(huán)境情況說明
- 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全冊復習人教版課件
- 《勸學》學業(yè)水平考試復習(學生版)
- 微觀市場潛力分析課件
- 新課標下如何上好音樂課
- 員工宿舍物業(yè)管理服務方案
- 專題人壽保險的九大法律優(yōu)勢
- 工程結算審核服務方案技術標
- 老舊小區(qū)改造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