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心靈之道_第1頁
禪宗的心靈之道_第2頁
禪宗的心靈之道_第3頁
禪宗的心靈之道_第4頁
禪宗的心靈之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內(nèi)容摘要: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國 歷史 又產(chǎn)生了以慧能的 壇經(jīng)1為代表的禪宗智慧。禪宗作為佛教,不僅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而且甚至將自己的源頭 直接追溯到佛祖釋迦牟尼那里?!笆雷鹪陟`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為笑。世尊日: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乃囑摩訶迦葉?!?2禪宗正是以心傳心,惟論明心見性,因此稱為佛心宗或者心宗。但禪宗 有別于一般的印度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相比,禪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辯性,成為 了一種生活的智慧。不僅如此,禪宗也不同于一般中國的佛教。唯識宗主要深入細致地論述 了人的意識如何產(chǎn)生和迷誤,同時人又

2、如何轉(zhuǎn)識成智。天臺宗倡導(dǎo)圓頓止觀去體悟事物的即 空即假即中,亦即圓融三諦。華嚴宗則顯示了覺悟者已經(jīng)證悟的如來藏清凈體。與它們不同,禪宗突顯的是個體的心靈在瞬間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梢哉f,禪宗是中國智慧對于印度 佛教最具創(chuàng)造性解釋后的獨特產(chǎn)物。也正是如此,它彌補了中國精神結(jié)構(gòu)中的缺失,豐富了 心靈的維度。在禪宗產(chǎn)生之后,中國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禪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補,而 是儒道禪互補。在道家和儒家之后, 中國 歷史 又產(chǎn)生了以慧能的壇經(jīng)1為代表的禪宗智慧。禪宗作為佛教,不僅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而且甚至將自己的源頭直接追溯 到佛祖釋迦牟尼那里。“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

3、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為笑。 世尊日: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乃囑摩訶 迦葉。” 2禪宗正是以心傳心,惟論明心見性,因此稱為佛心宗或者心宗。但禪宗有別于一 般的印度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相比,禪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辯性,成為了一種生 活的智慧。不僅如此,禪宗也不同于一般中國的佛教。唯識宗主要深入細致地論述了人的意 識如何產(chǎn)生和迷誤,同時人又如何轉(zhuǎn)識成智。天臺宗倡導(dǎo)圓頓止觀去體悟事物的即空即假即 中,亦即圓融三諦。華嚴宗則顯示了覺悟者已經(jīng)證悟的如來藏清凈體。與它們不同,禪宗突 顯的是個體的心靈在瞬間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梢哉f,禪宗是中國智慧對于印度佛教

4、最 具創(chuàng)造性解釋后的獨特產(chǎn)物。也正是如此,它彌補了中國精神結(jié)構(gòu)中的缺失,豐富了心靈的 維度。在禪宗產(chǎn)生之后,中國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禪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補,而是儒道 禪互補。一、禪作為智慧佛教在漢代就已經(jīng)引入了中國。先是小乘佛教,后是大乘佛教。但為什么中國思想主要 接受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這一直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一般認為,漢地本身就具有大 乘氣象。所謂大乘,也就是說人具有菩薩情懷,能自覺覺人,愿意普渡眾生。這的確在中國 的儒道思想中已經(jīng)得到了表達。如儒家的仁愛天下,道家的泛愛眾物等等。但漢地對于大乘 的接受還源于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即對于一種不同于儒道的新的智慧的興趣。這也就是說,人們

5、除了對于 自然(道家)和社會(儒家)的把握之外,還渴求對于心靈自身的深入探求。當(dāng)然,大乘佛教在漢地的傳播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首先是空宗的介紹,然后才是有宗的弘 揚。不管是空宗,還是有宗,中國人的佛教實踐主要是采取了兩種途徑。其一是讀經(jīng)。它是 對于印度佛教經(jīng)典的翻譯、理解和闡釋。其中不乏對于佛教基本教義的各種不同的解釋,由 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其二是禪定。一般認為,沒有禪定,便沒有覺悟可言。因此,禪定不 僅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手段,而且是開啟智慧的唯一途徑。但慧能的禪宗既不倡導(dǎo)片面的讀經(jīng),也不主張單一的禪定。因此,禪宗之禪不是禪定之 禪,而是智慧之禪。在這樣的意義上,禪宗是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創(chuàng)

6、新。但創(chuàng)新 并不意味著絕對地拋棄過去,不如說,它是對于過去的回歸。但回歸不是對于過去的簡單的 重復(fù),而是過去的轉(zhuǎn)化和新生。對于慧能而言,那個過去的傳統(tǒng)既包括了印度佛教的空宗和 有宗,也包括了中國的儒道思想。禪宗首先直接繼承了涅磐有宗的佛性思想。有宗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僅對于那些 善人,而且對于那些惡人,佛性都是永遠長存的。佛性是人的不生不滅的內(nèi)在本性。因此, 任何人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禪宗其次也采用了般若空宗的中觀思想,也就是不二或者無二。不二法門是大乘佛教的 一般的思維方法?!胺鸱ㄊ遣欢?。 3這一法門否定了人們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它既 不是一般語言所斷定的某一方面,也不是這一方面的

7、對立面,當(dāng)然也不是這兩者的綜合而產(chǎn) 生的第三者。毋寧說,它是在這種語言的描述之外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它強調(diào),事物 的實相既非有,也非無,如非有非非有。同時,事物的實相既是有,也是無,如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門不僅克服了人們認識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引導(dǎo)人 們在修行上走向中道,消解了世間和出世間的絕對差異和距離。作為中國化的佛教,禪宗還運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儒家是關(guān)于人的現(xiàn)實世界的學(xué)說, 它制定了各種道德倫理規(guī)范。這些也是可以通達禪宗的?!靶钠胶蝿诔终],行直何用修禪?恩 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4。在這樣的一種規(guī)范中,人一方面約束自己心

8、行,另一方面遵守人際關(guān)系既定秩序。比起儒家而言,禪宗更具道家的色彩。人們甚至認為,禪宗就是道家化的佛教。這當(dāng)然 有多種原因。道家否定世俗世界,歸隱山水,采用玄學(xué)化的思想和言說,這都可以在禪宗身 上找到或顯或隱的影子。不管禪宗在何種程度上受到印度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但它都是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的智 慧。其創(chuàng)造性的關(guān)鍵點在于:它對于佛教的基本理論一一戒定慧三學(xué)重新進行了革命性的解 釋。戒學(xué)作為三學(xué)之一,指的是佛教徒的規(guī)范、戒律。它一般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 因此戒律首先是否定性的,也就是說,人不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它其次也是肯定性的,也就是說, 人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戒律事實上確定了一個佛教徒存在的邊界,這包括了

9、身體、心靈和言說等方 面。它具體化為善惡的區(qū)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dāng)然,佛教的眾多戒律還可分為小乘和 大乘戒律等類型?;勰芙邮芰朔鸾剃P(guān)于戒律特別是大乘菩薩戒律的基本思想,但以作為自性的佛性重新進 行了解釋,并稱之為無相戒。無相戒之所以無相,是因為它以佛性為戒體。作為佛性自身, 它是實相無相?;勰艿臒o相戒因此就不同于一般的小乘和大乘的戒律中的具體的戒相,而是 以佛性為核心對于戒律等佛教的基本思想的闡釋。無相戒分為四個方面: 歸依自三身佛、四弘誓愿、無相懺悔和三性三歸依戒。 慧能認為, 佛經(jīng)所說的法、報、化三身佛不在人的心靈之外,而就在心靈之中。因此對于三身佛的歸依 就不是歸依外在佛,而是內(nèi)在佛

10、。四弘誓愿是菩薩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決心,但最終在于 自心和自性。因此,“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xué),自 性無上佛道誓愿成。5 ”懺悔一般都要通過外在的儀式來認清自己身、語、意的罪過,但根 本的是除去自己內(nèi)在的雜心。三歸依戒要求歸依佛、法、僧三寶,但佛是覺、法是正、僧是 凈。因此,三歸依戒由外在的歸依變成了內(nèi)在的歸依。與戒學(xué)一樣,定學(xué)也是佛教的三學(xué)之一。但事實上,禪定作為一種修行的方式存在于佛 教之外的許多宗教實踐之中。在印度,一些所謂的外道就非常重視禪定,如瑜珈等。佛教只 不過是更突顯了禪定的意義并將其系統(tǒng)化了。在中國,儒家和道家關(guān)于心的修煉功夫?qū)嶋H上 也具有

11、禪定的相似特性。因此導(dǎo)致了唐宋以后儒家的靜坐、道家的內(nèi)丹、禪宗的禪定的相互 借鑒。當(dāng)然,只是在佛教中,禪定才形成了主題,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謂的禪定是指心靈專注一境的修煉活動及其狀態(tài)。但禪與定仍有一定的差異。禪是靜 慮,是觀照內(nèi)心;定則是心不散亂而止于一處。但人們一般將禪定合用。于是作為心靈自身 凈化的過程,禪定包括了止和觀兩個方面。作為心靈的修煉,佛教采用了一系列的禪法。小乘佛教一般將禪定劃分為四禪八定的修 行層次。四禪分別是: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和舍念清凈。八定除了四禪的四色界 定之外,還包括四無色界定。它分別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 想處定。大乘佛教則

12、 發(fā)展了更多的禪定的方法,如念佛禪、實相禪。在中國佛教實踐中, 人們也使用了一些禪法,最突出的如五門禪法(數(shù)息觀、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 觀)、止觀雙修等。禪宗以禪命名,容易給人誤解,仿佛它只是突顯了戒定慧中的禪定。事實上,禪宗之禪 與禪定之禪相關(guān),但并非就是禪定之禪。首先,慧能認為禪宗的根本“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6這在于禪宗所追求的是心 靈的覺悟。而它只是通過心靈的實踐,而不是身體的實踐來實現(xiàn)。一般所說的禪定被狹隘地 理解為單純的身體的靜坐行為。雖然身體的修煉為心靈的覺悟可以提供一定的條件,但它并 不能直接解決心靈自身的問題。正如慧能所質(zhì)疑的:“道由心悟,豈在坐也?!?7其次

13、,禪宗當(dāng)然也肯定禪定對于佛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認為禪定就等同于坐禪或 者靜坐,而是認為它遍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為、思想和言說之中?!耙恍腥琳?,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8。因此,不僅靜坐,而且日用操作、挑水砍柴都必須禪定化。這種貫穿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禪定才是真正的禪定。第三,如此規(guī)定的禪直達心靈自身?;勰軐⒍U定解釋為心地法門: “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9 因為它是心靈本性的呈現(xiàn),所以它不是有相的,而是無相的?!盁o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10。如此理解的禪定是超言絕相的。在對于禪定的解釋中,慧能已經(jīng)引入了關(guān)于禪定和智慧的關(guān)系的探討

14、。一般認為,定慧 有別,因定生慧,或者因慧生定。但慧能的禪宗反對這種關(guān)于定慧慣常的看法。他認為定慧 體一不二,同屬一起。它們的關(guān)系猶如燈與光的關(guān)系?!坝袩艏垂猓瑹o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11燈是光之燈,光是燈之光。一方面,燈在光之中顯現(xiàn)自身為燈;另一方 面,光是燈發(fā)出和照耀的光芒。 J, 慧是定之慧。這表明禪定和智慧要相互規(guī)定,也同時要求人們的修行要心如一。但什么是智慧本身?佛教所說的智慧是對于諸法破除了一切迷情妄相的真知。因為它與 世間的智慧(也就是聰明)不同,所以人們一般采用梵語的“般若” 一詞。一般而言,它可 以分為實相般若(佛所達的諸法如實之相)、觀照般若(理解并親證佛所說

15、的道理)和文字般 若(佛所言說的親證的實相)等。無論是對于小乘佛教,還是對于大乘佛教而言,般若都具 有特別的意義。而慧學(xué)修習(xí)的次第分別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證所成慧。與此不同,慧能所說的智慧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內(nèi)涵。他在解釋“大智慧到彼岸”時,把 一切歸于心的本性。他認為大就是心空,如同虛空一樣;智慧就是心對于萬事萬物的認識; 到彼岸就是克服了生滅的變化。雖然智慧是特別的、偉大的,但慧能將它還原到人的日常生 活?!耙磺刑幩?,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 般若生。” 12在此,智慧就在于人的一念之中,亦即覺悟之中。更具體地說,智慧就是作 為智念與愚念的

16、區(qū)別。但根據(jù)慧能的觀點,心就其本性而言不僅有智慧,而且就是智慧。他認為,世人性凈, 猶如青天?!爸侨缛?,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故遇 善知識,聞?wù)嬲?,自除迷妄,?nèi)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xiàn)?!?13它描述了這樣一個過程:首先人的本性是清凈的,其次妄念遮蔽了人的本性,最后通過去蔽頓悟成佛。但這一過 程實際上又不過是一念之間,也就是以智慧之念克服愚蠢之念。對于佛教的戒定慧三學(xué),慧能反對對于它們只是作外在的規(guī)定。其中最典型的是神秀的 解釋。他說:“諸惡不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 14神秀將戒定慧分開,定是一種心靈的凈化,戒和慧則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具

17、體化為遵守善惡的倫理道德標(biāo)準(zhǔn)。與此不同,慧能將它們?nèi)恐糜谛牡睾妥孕缘幕A(chǔ)上。他說:“心地?zé)o非自性戒, 心地?zé)o癡自性慧,心地?zé)o亂自性定?!?15心地或者自性就是智慧的本源之地,甚至就是智慧本身?;?能不僅用心地或者自性規(guī)定了智慧,而且也去規(guī)定了戒律和禪定。因此,慧能將戒定慧三學(xué) 完全內(nèi)在化了和心靈化了。通過這種變革,禪宗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種新的智慧之學(xué)。二、自性即佛佛教的戒定慧三學(xué)集中于一個核心的問題:人如何學(xué)佛并成佛?當(dāng)然,這首先必須回答:佛是誰?佛究竟意味著什么?禪宗的智慧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把佛不僅理解為佛性,而且理 解為自性。與世界上任何的一神教或者是多神教不同,佛教中的佛不是在任何意義

18、上的上帝或者是 神靈,不管他們是自然神還是人格神。佛意味著覺悟,也就是覺悟了人生和世界的真理。因 此佛也就是佛性。那些覺悟了的人之所以為佛,是因為他們被佛性所規(guī)定。釋迦牟尼正是一 位歷史上的覺悟者。他雖然是一位圣者,但他不是神,而是人。他甚至也認為,諸佛世尊, 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既然佛是覺悟,那么學(xué)佛和成佛的關(guān)鍵便也是覺悟。任何一種佛教都主張對于佛的信仰。特別是印度和中國歷史上的佛教有將佛外在化和偶 像化的傾向。因此,對于佛的信仰變成了對于佛的崇拜。但禪宗反對迷戀任何外在的佛,而 是要求發(fā)現(xiàn)內(nèi)在的佛或者佛性,從而使自己成為佛。對于禪宗而言,佛或者佛性絕對不是人 之外的其他什么東西,而就是人

19、自身的自性。但何謂自性? 一般而言,所謂性就是本性,是存在的規(guī)定。由此,一個存在者就是這一 個存在者。而所謂自性則更突出了存在自身的規(guī)定。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存在自身所是的 特性。一方面,自性讓存在者自身區(qū)別于其他存在者,另一方面,自性讓存在者成為其自身。在佛教中,自性還有一系列的其他名字:法性、實性、本性、如來藏、如此等等。但在慧能 那里,自性具有獨特的意義。它不是指諸法的自性,而是指人的自性。甚至可以說,在大千 世界中,礦物、植物和動物是沒有自性的,只有人是有自性的,也就是有佛性的。為什么自性只是人的自性?在世界整體中,人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者。人有心靈,甚至人 就是心靈,因為人的一切存在不僅

20、顯現(xiàn)為心靈的活動,而且在根本上被心靈所規(guī)定。雖然心 是復(fù)雜的,多變的,但心的本性卻是唯一的和永恒的,因此它是本心、真心、真如心、自性 清凈心。這個本心便是覺悟之心。因此,人的自性就是人的心靈。因為它可以覺悟自己的自 性,所以可以說它就是知道自己作為自性存在的自性。一般而論,性與心是不同的,性是存在的規(guī)定,心是人的規(guī)定。但禪宗所理解的性與心 是同一的,性生發(fā)了心,而心通達了性。在這樣的關(guān)聯(lián)中,性就是心,心就是性。自性就是 自心,甚至兩者可以合二為一,稱為心性。禪宗的革命性在于,它不僅將佛的佛性理解為自 性,而且將人的自性解釋為本心。這就是說,每一個人自身就具有佛性。于是成佛的問題便 不是一個一般

21、世界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而且是個人此時此地的問題,并且主要表現(xiàn)為個 人的心靈的問題。慧能將佛性完全理解為人的自性,因此人的自性便完全具有佛性的特點。他曾感嘆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16所謂自性本自清凈,是指它沒有原始無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來的無窮煩惱和痛 苦,而是純潔的、透明的。對于自性,神秀的偈語尚未體悟其自身。他認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17神秀的問題在于,他對于自性把握為有,而沒有理解為空。同時,他只是要去掉污染,而沒有能體悟清凈。與此完全不同,慧能說出了自

22、己另外的心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18?;勰艹酥赋鲎孕曰蛘叻鹦员旧硎菬o相的外,更強調(diào)了它自身是清凈的、沒有污染的。因此,對于自 性的通達并不是各種外在的修行,而是內(nèi)在本性的覺悟。所謂自性本不生滅,是指自性非有為法,無生滅相。自性是人的實相,是不二的實性?!盁o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nèi)外,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19佛性不是如同一個物是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之中的,因此,它并不具備任何時間和空間性。相反,自性就是涅磐妙心。涅磐不是死亡或者圓寂, 而是不生不滅。這里的不生不滅不是將滅止生,以生顯滅,而是本無所生,

23、也無所滅。所謂自性本自具足,是指它自身是完滿無缺的, 具有佛或佛性的一切功德。 佛就是覺悟。 它首先是自覺,證悟了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其次是覺他。佛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以 自己的智慧來教化迷情,讓他人發(fā)菩提心,達清凈地。最后是覺滿。佛不僅上求菩提,而且 下化眾生,悲智雙運,福慧雙足,因此功德圓滿。所謂自性本無動搖,是指它是寧靜的,能保持自身的同一和純凈。如果人心存妄念,那 么就會隨境動搖。這就是說,心既沒有規(guī)定自己,也沒有規(guī)定境,而是反過來被境所規(guī)定。 于是境的生滅便會導(dǎo)致心的生滅。與此相反,自性卻是本無動搖。這意味著它毫無妄念,不 隨境遷。所謂自性能生萬法, 是指它能讓萬法作為萬法而顯現(xiàn)

24、?!白孕阅芎f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zhuǎn)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20萬法正是依靠自性或者自心從遮蔽而走向敞開的。因此,沒有自性,便沒有萬法;有了自性,便有了 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表明了萬法唯自性,萬法唯心?;勰軐τ谧孕晕妩c揭示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本自清凈、本不生滅和本自具足是就 自性自身的本性而言,本無動搖和能生萬法則是就自性和萬法的關(guān)系而言。前者主要是空性,后者主要是實性,這兩個方面正好顯示了自性的“不二”特性,亦即非空非實,亦空亦實。禪宗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如此神奇的自性。這就為人們學(xué)佛和成佛提供了內(nèi)在的可能性。“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

25、直了成佛”21三、迷誤雖然自性或者佛性常在,但它卻又常被遮蔽。為何如此?正是因為每人天生就具有佛性, 所以才有可能迷失,而遮蔽佛性。對于一個沒有佛性的存在來說,它既不可能擁有佛性,也 不可能失卻佛性。因此,人的佛性及其遮蔽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勰苷J為,佛性之迷誤仿佛是青天被浮云所遮蓋,于是其清凈的本性被污染。事實上, 那些具有自性的大眾一般都處于其自性的迷誤之中。因此,對于人而言,存在一個原初的悖 論,亦即兩種對立的現(xiàn)象。一方面,人的自性并不是原始無明,而是清凈的;另一方面,人 的自性又不是完全不受他物的影響,而是無時不處在迷誤之中。 不過,自性的清凈是內(nèi)在的、必然的和永恒的,而自性的迷誤是

26、外在的、偶然的和暫時的。但自性的迷失形成了無明、煩 惱和種種罪過。人自性的迷失在根本上表現(xiàn)為人的自心的迷失。這就是說,心靈蒙蔽了自身或者被蒙蔽。這是如何發(fā)生的?心迷在于起念,產(chǎn)生了意念。當(dāng)然所謂的意念并不是意味著一般的意念或 者是任何一種意念,而是與正念不同的邪念。起念指的正是邪念的生起。佛教所說的邪念就 是三毒,亦即貪嗔癡。貪是貪欲,是對于外在事物的渴求和占有;嗔是憤怒和仇恨,是要傷 害甚至是要消滅他人或者他物;癡就是無明,是無知或者是誤知。當(dāng)人的心靈產(chǎn)生這三種邪 念的時候,人的自性隱而不現(xiàn)了。但心靈為何會產(chǎn)生迷失呢?這在于當(dāng)心靈起念的時候,它的意向是指向外在事物的。一 旦心靈為外在事物所規(guī)

27、定,它就會失去其自身的本性。這也意味著自心的迷失。禪宗將它表 述為著境,也就是心游履攀緣于外在事物并被它們所影響。佛教對于心和物所構(gòu)成的世界更具體地表達為所謂的“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但當(dāng)心受制于物的時候,它就會被物 所束縛,并被物所遮蔽。這就是慧能所批判的外迷著相。但外迷著相不僅表現(xiàn)為一般的自性的迷失,而且表現(xiàn)為人們在學(xué)佛和成佛的道路上的迷 失。這就是說,人們雖然發(fā)現(xiàn)了自性的迷失并試圖返回自性,但這一尋找自性的過程也會發(fā) 生外迷著相。只是人們往往沉溺于其中,而沒有覺悟,不知道自己處于迷誤之中。一般追求覺悟的過程就是大小乘佛教所共同主張的戒定慧三學(xué)。如果人們?nèi)缁勰苣菢訉?戒定慧三學(xué)理

28、解為自性或者佛性的話,那么他將走向自性覺悟的道路。反之,人們不僅誤解 了佛教的基本學(xué)說戒定慧,而且也導(dǎo)致了自性的迷失。這有種種表現(xiàn)。第一,人們將戒不是理解無相的,而是理解為有相的。佛教有很多教規(guī),從而將佛教徒 從非佛教徒中區(qū)分出來。但僅僅遵守外在的規(guī)定,并不能使人達到心靈的覺悟。相反,對于 規(guī)則的被動服從也許只是成為了一種空洞的無意義的行為。第二、人們的禪定不是心靈的覺悟,而是身體的靜坐。這種靜坐以身體的修煉取代了心 靈的開啟,以空心無思、常坐不動置換了日常生活的隨緣任運、來去自由,實際上是一種對 于身心的損害。只有當(dāng)禪定和智慧結(jié)合的時候,它才能使人達到自性。第三、人們追求智慧不向內(nèi)求,而向外

29、求。于是,一種對于智慧的追求變成了一種對于 愚蠢的向往?;勰芏啻沃赋觯鸺捶鹦曰蜃孕?。因此,求佛不能向外,而要向內(nèi)。但很多人 卻把佛性等同與佛的偶像,并把自性的覺悟誤解為偶像的崇拜。同時,人們只是注重讀經(jīng), 相信由此可以獲得無上菩提。 但慧能認為,口念般若,不認自性般若,這是愚不是智。另外, 對于般若口念心不行,不過是如幻如化、如露如電。除了戒定慧之外,大乘佛教還主張有與小乘佛教所不同布施、忍辱和精進等,它們合稱 六度。其中,布施是六度之首。但慧能認為,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只是修福,而不是修道。 在修道和修福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修道亦即功德。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功德?慧能強調(diào):“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

30、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22但人們往往將修福代替了功德?!懊匀诵薷2恍薜?,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 罪,后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23因此,修福之人依然處于深重的迷誤之中,他必須轉(zhuǎn)向修德或者修道?;勰苤赋?,自性的迷誤不僅有外迷著相,而且有內(nèi)迷著空。雖然人們能意識到一切有相 的虛幻性,并克服對于它們的執(zhí)著,但也會陷入另外一種情形之中,即執(zhí)著于一種空洞的心 靈。這種心靈并不具有生命的意義,從而不是對于自性的覺悟。那些著空之人甚至反對文字, 反對經(jīng)文。這種極端的做法不僅否定了佛所言說的智慧,而且也自相矛盾,否定了自己任何 言說

31、的可能。慧能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邪見而已,因為它并沒有顯現(xiàn)心性,而是遮蔽了心性。“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24這種空依然是是一種有。四、無念作為否定人的迷誤關(guān)鍵在于其迷念,也就是人自身心靈的迷失。因此,對于迷誤的克服就必須對 癥下藥,它不是借助其他什么方法,而是依靠消除心靈的迷失。慧能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dǎo) 見性。當(dāng)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誤不同,所以有愚有智?!?25雖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誤的人沒有發(fā)現(xiàn)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開悟的人獲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 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為他不能自悟

32、。當(dāng)他要覺悟自性的時候, 就必須借助于智者的開導(dǎo), 然后達到自己覺悟。與愚人的迷誤不同,智者是明心見性的人。但智者之所以能夠覺悟,是因為佛已經(jīng)將無 上菩提智慧說了出來。法華經(jīng)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所謂一大事, 慧能認為不是其它什么事物, 而就是佛的知見,也就是智慧。關(guān)于佛的知見,一般都分為開、示、悟、入,也就是開啟、顯示、證悟和契入?;勰苷J為,所謂佛的知見的開、示、悟、入 正是人的自性的開、 示、悟、入。諸佛世尊出現(xiàn)于世, 是為了眾生的佛的知見的開、示、悟、入;同樣,智者的開導(dǎo),也是為了愚者自性的開、示、悟、入。但那些迷誤的人們?nèi)绾尾拍苷嬲X悟呢?去掉迷誤,也就是去掉心靈的遮蔽。它具體表 現(xiàn)為:“屏息諸緣,勿生一念?!?26慧能將它表述為“無念”,并且認為是禪宗自己最基本 的修行法門。對于無念,慧能做了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