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2023年高考歷史復習課件(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2023年高考歷史復習課件(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2023年高考歷史復習課件(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2023年高考歷史復習課件(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2023年高考歷史復習課件(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第1課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客觀辯證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對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實證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史實、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

2、信息,認識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秦以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培養(yǎng)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fā)展產生的影響,培養(yǎng)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教學目標時空坐標備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BC2070-BC476(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時期:BC475-1840年時空坐標知識結構國家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各國通過特定的權力分配、機構設置和運行為特征的政治體制來實現社會治理。各國國情不同,各國的政治體制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濟社

3、會發(fā)展基礎上的長期演進的結果。 單元概述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先秦時期:為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到戰(zhàn)國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等歷史階段一、夏朝的王位世襲制:約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禪讓政治傳統(tǒng),建立了世襲制王朝國家夏,禹就就是夏朝的君主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對夏后氏生活的地區(qū)直接統(tǒng)治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tǒng)治。社會形態(tài):這一“代替”帶來了哪些變化?公天下 家天下傳賢 傳子原始公有制 奴隸私有制政權性質:權力傳承:王位世襲制(辛亥革命結束)特點: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王權具有神

4、秘色彩方式:父子相傳,兄終弟及結果: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認識:王位世襲制的出現是私有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對立的必然趨勢。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二:商朝建立后(一)實行內外服體制1、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2、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二)商朝已經有較系統(tǒng)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三、西周的貴族等級分封制政體(一)分封制概念社會形態(tài):“封建制度”:與封建社會相聯系。國家結構:“封邦建國”:在先秦時期簡稱“封建”,指的是分封制。目的對全國進行有效統(tǒng)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對象

5、 同姓王族(主體,如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燕姬奭(sh)西周宗室,受封于薊(今北京) 異姓功臣(姜尙,齊) 先代貴族(微子,宋)內容權利 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獨立性) 義務 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影響積極 初期鞏固了周王朝的統(tǒng)治,擴展了疆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 諸侯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特點分封對象分封對象多元化,但以同姓親族為主體分布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縱向聯系明確周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秩序),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系橫向聯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系 分封制

6、起到了“穩(wěn)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這起到了“鎮(zhèn)撫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統(tǒng)治范圍擴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一方面加強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力量,對少數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該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從而為抵御外侮,鞏固邊防提供堅強的物質后盾。像太王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他們與當地人民結合,對開發(fā)吳越作出了貢獻,加強了對巴、濮、越、鄧等部的控制。最終使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起到了拱

7、衛(wèi)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西周成為疆域廣大的國家;周王確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對各諸侯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統(tǒng)治效果得到加強;密切了同周邊民族的關系,推動了西周經濟開發(fā)與社會的發(fā)展。探 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積極影響?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商代內外服制度商代內外服制與西周等級分封制的異同相同點:都是為了鞏固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都承擔了一定的義務,且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西周分封制示意圖不同點:內外服制下,外服與商王朝是同盟關系,無血緣關系;貴族等級分封制下,諸侯與王室大都有血緣關系或姻親關系。內外服制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散;貴族分封制下,諸侯國對周天子的義務更

8、加明確,周王室的有效管轄范圍擴大,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二)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相結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宗法制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 ,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維護周王朝的統(tǒng)治和政治穩(wěn)定原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特點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是家族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國與家結合。大宗與小宗既具有相對性,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宗法等級,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政治上的壟斷地位和特權地位,有利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強化王權。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影響深遠。深

9、遠影響利:形成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濃厚親情觀,有利于社會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弊:導致特權思想嚴重,等級制度森嚴;形成了傳宗接代觀念和重男輕女思想;人們崇尚權威,家長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帶作風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發(fā)展。聯系兩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就是分封制。家國同構: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同構體現 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洽。這種借助血緣人倫關系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模式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禮樂制內容禮樂制度要求不同等級都安于名分,遵守禮制,不得僭越目的鞏固貴族的身份地位,協調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即天下歸

10、心實質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即維護統(tǒng)治的工具)影響維護了西周政治穩(wěn)定,保證了西周社會的和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瓦解春秋后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厲王虐,國人謗王。 國語周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上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上述材料體現了商周原始民主傳統(tǒng)的哪些特點?(1)君主的權利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利有制約作用。(2)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3)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干預朝政。(4)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

11、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三)商周政治體制的共同特征: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局面2、等級森嚴: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不同等級的權 利和義務固定,很難逾越3、君主權力的相對性:分封制給予諸侯國較大的統(tǒng)治權力,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絕對集中,地方的獨立性較強。4、迷信色彩濃厚:王權與神權密切結合(商代)5、穩(wěn)定延續(xù):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體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進行了重大改革,君主專

12、制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角度貴族政治官僚政治地方單位邦國郡縣官員身份貴族官僚選官標準血緣才能產生方式任命世襲在職時間終身任期經濟來源采邑俸祿行政特點分權集權高度集權沒有實現【歷史趨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諸侯展開爭霸兼并戰(zhàn)爭,社會動蕩不安;各國為富國強兵,紛紛進行變法,貴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雛形出現;奴隸主貴族沒落,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2)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得到發(fā)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逐

13、漸形成;重農抑商政策興起。(3)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私學興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較快的發(fā)展,詩歌成為當時代表性的文學形式。(4)民族關系上:諸侯爭霸戰(zhàn)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但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tǒng)一,為秦朝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創(chuàng)造了條件。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一、概念辨析1、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指地方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解決中央與地方的關系)2、君主專制:是指決策的方式,處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體現的是君臣關系)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二、建立原因經濟根源小農

14、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來維護社會安定,保障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需要建立中央集權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社會根源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諸侯割據的教訓,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秦統(tǒng)一后,六國殘余勢力還很大,只有加強中央權力,才能維護統(tǒng)治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商鞅變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tǒng)治思想。韓非子創(chuàng)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理論,為秦始皇創(chuàng)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政治基礎春秋時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步瓦解。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一)體制核心“皇帝制度1、特點: 2、地位:秦朝政治體制的

15、核心三、主要內容:包括皇帝制、郡縣制、 官僚制“皇帝”名稱的由來秦王嬴政自認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不更改過去的王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議帝號。臣下議論后,上尊號為“泰皇”。嬴政去泰號,取名“皇帝”?;实圩苑Q“朕”或“始皇帝”,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其位世襲。皇帝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 2 000多年皇帝獨尊創(chuàng)制與“皇帝”有關的一系列專用稱號,如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盎实邸背蔀槲覈鲗V粕鐣罡呓y(tǒng)治者的專有稱謂皇權至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

16、皇位世襲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自稱“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二)官僚制:三公九卿制特點:以皇權為中心;國與家同治,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參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議”的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供皇帝裁決?!巴⒆h”可以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但最終決定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地方制度:全國推廣郡縣制1、原因:在總結西周以來因分封導致“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秦實現了大一統(tǒng),2、內容:3、作用:徹底廢除分封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有利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維護國家統(tǒng)

17、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劃時代的變革,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管理模式對后世影響深遠,四、秦朝文書材料一: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材料二: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脣(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律材料三:“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東漢王充在論衡條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統(tǒng)一后,統(tǒng)一車軌,修馳道,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和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秦統(tǒng)一文字,為文書行政奠定基礎;秦朝以法治國,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十分嚴密。概況:(1)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行政(2)建立了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遞系

18、統(tǒng)(3)秦朝文書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閱大量文書影響:(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行政效率;(2)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3)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五、評價積極影響疆域: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初步奠定了祖國的疆域政治: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專制王朝所沿用,成為中國專制社會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經濟: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大規(guī)模的生產活動,有利于經濟文化發(fā)展,使中國產生了高于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民族: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和

19、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文化: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發(fā)展等消極影響政治:君主個人品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國家政策,容易造成決策的隨意和行政的專斷,極易出現暴政、腐敗現象經濟:在明清時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妨礙了社會的進步思想文化: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文化專制日趨嚴厲。思想上獨尊一家,禁錮了人們的頭腦,壓抑了人性及其創(chuàng)造力,阻礙了中國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溫故而知新】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國并行制度(繼承郡縣制,但同時實行分封制)監(jiān)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漢武帝設刺史,監(jiān)察地方土地和賦稅制度:土地私有,繳納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fā)展為編戶制

20、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軍隊建設:中央有由衛(wèi)尉和中尉率領的守衛(wèi)皇宮和京師的常備軍,地方有經過訓練的預備軍法律建設與治國思想:依秦律制漢律,并加以刪減完善,漢文帝減輕刑罰,約法省禁,無為而治。一、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一)兩漢行政中樞的演變1、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2、中朝:漢武帝設立中朝(或稱“內朝”,包括侍中、尚書令、常侍,負責決策),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西漢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3、尚書臺: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漢代的政治制度二、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郡國并行制1、含義

21、: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并行。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訓,鞏固王朝統(tǒng)治。3、弊端:隨著諸侯王勢力不斷增強,開始形成分裂勢力,威脅中央集權。4、解決措施:(1)平定七國之亂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tǒng)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2)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基本上解決王國問題刺史制度1、設置:漢武帝把全國劃為十三監(jiān)察區(qū)(州),每州設刺史一人. 刺史制度是對秦代監(jiān)御史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 目的: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君主專制統(tǒng)治.2.職權及演變(1)職權刺史代表中央巡行地方,監(jiān)察郡國高官.只有調査權

22、,而無處置權。(2)演變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在地方有了固定治所及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年,州牧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州成了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郡縣二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3)評價積極性:對地方官吏勤政、廉政建設有一定的督察作用;它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權,并為后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借鑒。局限性:在專制政體下,為官的刺史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惡習,容易導致嚴重的監(jiān)察腐敗;隨著刺史權力范圍的擴大,東漢后期地方刺史更是發(fā)展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倦A段特征】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階段(1)政治上: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3、確立和鞏固;漢承秦制,且有創(chuàng)新。(2)經濟上:封建經濟初步發(fā)展;鐵犁牛耕推廣到全國,農業(yè)生產力不斷進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關系發(fā)展,漢代田莊經濟興起;手工業(yè)較發(fā)達,領先世界;商品經濟不斷發(fā)展,陸上絲綢之路繁榮,政府對市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重農抑商政策強化。(3)思想文化上:統(tǒng)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秦朝焚書坑儒,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萍?造紙術等)、文學(漢賦)初步發(fā)展。(4)外交上:絲綢之路(陸上和海上)開通。(5)民族關系上:秦漢時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是有和平、有戰(zhàn)爭,和平多于戰(zhàn)爭,民族關系總體上是和睦友好的。隋唐至元行政中樞的演變角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24、制元朝一省制主要內容三省及其地位(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三省六部職權(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與出令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構,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三省官制(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并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三省官員共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宋朝另設中書門下省“佐天子,執(zhí)大政”,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職權(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臺諫(御史中丞、知諫院)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一省制中樞體制特點三省職責分明,相互制約機構(增設)重疊丞相權重作用和意義三

25、省六部制體系完整,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體制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分散、削弱了宰相權力,皇帝得以總攬大權;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導致北宋“積貧積弱”宰相權勢增大,威脅皇權隋唐一、中央三省六部制2、運行:1、來源:魏晉時期三省制相權三分相權被分割為三部分,這樣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之不足加強君權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

26、,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4、評價:三省六部制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三省六部制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體制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為此后歷代王朝沿用。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影響行政效率。3、特點:比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點:(1)都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表現不同點:(1)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于秦,盛行于漢;三省六部制確立于隋,盛行于唐。(2)內部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

27、其中行政、軍事、監(jiān)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3)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后者由于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并趨向鞏固;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二、地方:州(道)縣。1、隋朝:廢郡,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成10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zhèn),以節(jié)度使為最高軍事長

28、官。節(jié)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寶以后,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借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jié)度使。 結果給胡人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創(chuàng)造了機會。 安史之亂后,道變成了州縣以上的行政實體。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zhàn)略要地,設節(jié)度使。后來發(fā)展到兼并、役使州縣,形成藩鎮(zhèn)割據格局。(2013年課標卷)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菊n堂探究】示例一:信息:漢代的州集中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體平衡。 說

29、明:漢唐間南方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示例二:信息:漢代州名與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說明:唐代“道”的劃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勢。示例三:信息:漢代北方地區(qū)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區(qū)的道密集;唐代北方地區(qū)的道比漢代北方地區(qū)的州少。說明:中央集權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減弱;唐代裁撤合并行政區(qū)域,減少了行政支出,緩解經濟負擔。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詔不見于漢代。 說明:從漢至唐邊疆民族地區(qū)有所發(fā)展;與中原聯系加深;密切中央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 唐代少數民族政策效果明顯;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緩和民族矛盾。示例五:信息: 漢代交州與唐代嶺南道所轄變化不大。 說明:這一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為緩慢。示例六:信息:

30、 州、道開始都是監(jiān)察區(qū),后來演變成行政區(qū) 。 說明: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地方與中央關系不斷調整,機構設置隨形勢而變化)。宋朝一、中央:二府三司制1、設置:宋朝三省雖置,但職能廢弛癱瘓,另設中書門下省“佐天子,執(zhí)大政”,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職權。2、特點、多設機構,分化事權,加強皇權3、影響:(1)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卻減弱了對皇權的約束力。(2)職權過于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冗官局面二、地方:路、府、縣。宋朝改道為路,設置四監(jiān)司(安撫司、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又將隋唐時期的軍事管理機構府變?yōu)橐患壭驼?,從而形成路、府、縣三級制。元朝一、中央一省制:相

31、權反彈為了提高行政效率采用一省制 , 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 中書省也稱都里 ) , 六部歸入中書省 ; 樞密院掌全國軍事 ; 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qū) , 藏族地區(qū)正式列入中國版圖, 元朝后期 , 宰相權力越來越大 , 有時甚至威脅皇權 。二、地方:省、路、府、州、縣。1、原因: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疆域遼闊,需要加強中央對全國的有效管轄和統(tǒng)治2、內容: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京畿周圍(稱“腹里”京津晉冀魯一帶由中書省直接管理,西藏由中央宣政院直遠民族地區(qū)由宜慰司管理(宜宣慰司直屬于宣政院)。行省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

32、時受中央節(jié)制。3、意義: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劃分行政區(qū)劃的做法 , 南北向而治 , 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 ( 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 ) ,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 不利于區(qū)域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等 )促進了各民族交融,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強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為我國明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4、特點:(1)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3)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jié)制相結合;(4)行省權力大而不專;(5)犬牙交錯的區(qū)劃方式。兩漢

33、至明清時期的行政演變明清時期 一、中央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制。廢丞相:洪武十三年( 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 親理政務,綿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結,標志封建君主專制發(fā)展到更高階段。內閣制:廢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中樞首腦。2、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提高行政效率,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二、地方: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1、明朝:(廢行省,設三司)明初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割,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2、清

34、朝: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3、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時代地方行政體制主要內容漢朝郡、縣兩級制州、郡、縣三級制漢承秦郡縣二級制:郡設太守為最高長官,下設郡尉、郡丞分別協掌軍事、行政,郡下設縣(或道),縣設令或長,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屬吏,漢初地方行政體制還包括王國和侯國;東漢晚期,原來的監(jiān)察區(qū)“州”變?yōu)橐患壭姓C構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隋唐州、縣二級制隋朝廢郡,以州統(tǒng)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承隋制。唐還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唐中期后,節(jié)度使發(fā)展到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宋朝路、府、縣三級制宋朝改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