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雜談講解_第1頁
寄暢園雜談講解_第2頁
寄暢園雜談講解_第3頁
寄暢園雜談講解_第4頁
寄暢園雜談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寄暢園雜談200930410235今夏,和同學結(jié)伴到蘇杭一帶游園。無錫臨近蘇州,康乾盛世兩帝14次臨幸,自然不可不逛寄暢園。蘇州園林逛多了,總覺得山林意趣不足,若說滄浪亭有山林意趣,那么寄暢園的山林意趣更是蘇州園林之“糯”所無法企及。行前zy老師曾與我們談及寄暢園,將她比作“老人”;史上最大煞風景者乾隆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曾賦“輕棹沼尋曲水灣,秦園寄暢暫偷閑,無多臺榭喬柯古,不盡煙霞飛瀑潺”等詩句。雖歷史不如滄浪亭久遠,其蒼古之情并無二致。說寄暢園蒼古,得說寄暢園歷史。在wzt同學的推薦下,我正在讀明代江南園林研究讀書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我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直接認識來自現(xiàn)存的園林,

2、而現(xiàn)存之園林大多只能反映清或是清末時的狀態(tài)。學界已有的一些關(guān)于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突出對于晚清園林的理解,并沒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明代江南園林研究作者顧凱認為這其實是一種黑格爾式的線性發(fā)展觀:將現(xiàn)存園林作為最晚一個階段的產(chǎn)物,可以作為最佳代表?!?】在當代新的學術(shù)思潮已不認可這種歷史觀,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也需要突破習見的整體化、靜態(tài)化、簡單化的認識方式。【2】那么,我們對一個園子的賞析,也必須深入到園林史的研究中,在特定的時空中考察其變化。1沿革1.1鳳谷行窩明正德年間,秦金以惠山寺僧舍漚寓房建別業(yè)“鳳谷行窩”。鳳谷行窩名稱的由來,通常認為秦金號鳳山,鳳谷表示園的歸屬,,惠山

3、又稱九龍山。龍山配鳳谷,自然合宜;行窩則是自謙之詞,指園子風格簡樸素淡?!?】明代中后期別墅園林盛行,成書于明末的園冶對山林地的評價明顯高于城市地,“園林惟山林最勝”,而鳳谷行窩無疑處于自然風光優(yōu)美的山林地。這處基址位于惠山寺北,喬木參天、虬枝拂地。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惠山寺遭火災,巡撫周忱認為是寺左地勢平緩,左缺青龍所致,于是用燒毀的瓦石堆筑了一座護山,這就是寄暢園西部假山的前身。青龍屬木,墩上種樹是題內(nèi)應有之義,所以幾十年后秦金筑鳳谷行窩時,已是“喬松古木合圍者以數(shù)百計”【4】。又因在惠山腳下,引二泉之水入園也是少不了的。在這樣一處林木蔥郁、地勢起伏、溪澗縈繞的基址上,秦金只須因形就勢

4、,略作收拾,簡樸地點綴些亭橋即可。秦金逝世后,園子轉(zhuǎn)給了同宗的秦翰、秦梁父子,父子兩人對行窩做了一定的改筑。秦金時還只是開澗、聽泉,到秦翰時開始鑿池聚水,即后來錦匯漪的前身。廣栽修竹,到秦耀時已經(jīng)蔚然成景。另外還在園后案墩筑為假山,在明代以石為山的假山營造方式依然大量可見,此時期寄暢園主要關(guān)注石頭自身形態(tài),借以象征真山,無疑為白居易“聚拳石為山”的遺風,后來此法走入末流。1.2寄暢山水蔭明萬歷26年至27年,第三代園主秦耀對園子進行大規(guī)模改建,借王羲之“寄暢山水蔭”詩句意,更名為“寄暢園”,并請王穉登作園志寄暢園記,宋懋晉繪制寄暢園五十景圖王穉登在寄暢園記記述了園林的概貌,園門設(shè)在東墻,(周維

5、權(quán)先生解讀似乎有誤此時期園門在北墻)入門西折東為另一扉“清響”,此處多種竹子。出扉門便是水池“錦匯漪”,水源來自惠山泉。由“清響”經(jīng)過一段廊子到達“知魚檻”,從此處折而南為“郁盤”,有廊連接于“先月榭”,廊的盡端為書齋“霞蔚”。往南便是三層的凌虛閣高出林梢,可俯瞰全園之景。再折而西,跨澗過橋登假山上的“臥云堂”,旁有小樓“鄰梵”,登之可數(shù)寺中游人。循徑往西北為“含貞齋”,階下一古松。出含貞齋循山徑至“鶴景”和“棲元堂”,堂前層石為臺,種牡丹數(shù)十本。往北進入山澗,澗水流入錦匯漪。經(jīng)過跨越錦匯漪北端的七星橋,到達“涵碧亭”。亭之西側(cè)為“環(huán)翠樓”,登樓南望“則園之高臺曲榭、長廊復屋、美石嘉樹,徑迷花

6、亭醉月者,靡不呈祥獻秀,泄秘露奇,歷歷在掌”?!?】五十景圖和寄暢園記正好帶領(lǐng)游人游賞了一遍。王穉登總結(jié)該園特色在于水泉之勝,“秦公之園,得泉多而取泉又工,故其遂出諸園之上?!睆奈迨皥D中我們確實也可以看到泉水流經(jīng)曲澗,最后形成“飛泉”,匯入“錦匯漪”一派山環(huán)水繞的景象。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土山上置奇石的做法,可見以石為山的營造方式,在明后期還在延續(xù)。后來秦燿逝世,園分兩房四子,遂分裂。圖1-1圖1-2“飛瀑”,宋懋晉寄暢園五十景圖1.3山色溪光清康熙初年,秦燿曾孫秦德藻,又將園子并歸,聘造園名家張南垣之侄張軾對園子精心改造,奠定格局,風景益勝。寄暢園今存山水景觀,掇石藝術(shù)、八音澗、七星橋、美人

7、石等,主要為該階段遺存。【6】“山色溪光,”為康熙所題,可以此御題體會園子要義。此時寄暢園面貌已經(jīng)同王穉登所見的明代格局很不一樣:全園面積減小,“錦匯漪”在,但面積已大為縮小;差異最大的是“錦匯漪”西部,以山景成為園中的重要景致?!?】張南垣以疊山著稱,張軾對寄暢園的改造也主要體現(xiàn)在山體上。他將山體挖開,辟出一條深谷,并將泉水引至谷底,使假山有了層次。另外,張軾還一些建筑的位置挪到園東,使園林布局更加洗練,并于園外環(huán)境統(tǒng)一:園門由北面改到東面,橫跨水面的“知魚檻”、池中的“涵碧亭”、池西的長廊全部移到池東岸,“宛轉(zhuǎn)橋”改為七星橋,聯(lián)系園東、北面的交通;無錫縣城位于寄暢園東,面向山林背向城市,向

8、西經(jīng)由水池過渡到園內(nèi)假山,最后延續(xù)至園外真山,形成城市人間到天然山水的有機過渡。圖1-3,南巡盛典,清1.4古園今昔史上名園常遭遇朝代更迭、或是園主家道中落等原因而難以為繼。寄暢園建園400余年至今而不易二姓簡直可以說是奇跡。近代寄暢園遭受戰(zhàn)爭破壞,秦家所作的修復為歷史名園保存了基本框架。1954年惠山橫街拓建,寄暢園東南邊界向西縮進37米不等,但將貞節(jié)祠和秉禮堂劃入寄暢園內(nèi),因此新辟了南入口。雖說寄暢園四百多年來到現(xiàn)在,園子格局、丘壑盡變,但延山引水、古樹參天的蒼古廓落之境無異,這不得不提秦氏家族對園林的經(jīng)營,還有復園者李正教授的匠心。1980年始,李正教授主持寄暢園的修復工作,先后重建“鄰

9、梵樓”、“梅亭”,翻建“嘉樹堂”,和東南部的修復工作。李正教授尊重歷史,結(jié)合現(xiàn)狀,科學考證,修舊如舊,使一代名園終于以其鼎盛時期面貌示人。李正教授定1771年南巡盛典之寄暢園圖定位園林修復藍本原因有三:一、鑒于在康乾時期,因兩帝臨幸,園主對園林不斷豐富提高,園景益臻完美。二、為與諧趣園南北對照。三、寄暢園今存格局大體為清康乾時期,與明代格局已很不一樣,且明時寄暢園面積比現(xiàn)狀大,難以明時為藍本復原。圖1-4,寄暢園現(xiàn)狀平面圖,引自造園意匠2延山引水陳從周先生云:“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9】,這不正是寄暢園的寫照嗎?寄暢園可謂“延山引水”之極則,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結(jié)合外因,

10、冶內(nèi)外于一爐,納千里于咫尺,能突破有限空間,以少勝多,小中見大”?!?0】寄暢園背山臨水,與寺為鄰,右接錫山,后倚惠山,可見寄暢園的選址是十分成功的,前文也有論述到,今西部山林景觀,大體為秦金營建鳳谷行窩之前惠山寺堆筑了一座護山,應該說今所見的“延山引水”的格局,不得不提秦金相地得宜。2.1延山2.1.1“惠山”,“錫山”孰借?回到相地選址的問題,寄暢園周邊的區(qū)域有惠山和錫山,寄暢園在水平位置上與惠山、錫山距離相約,均是可借之景,為什么偏要選擇“枕惠山,觀錫山”的因借模式?我嘗試作一些推測:一、為更好地借兩山之景,秦金選擇在兩山之間建園。二、兩山之間,惠山山麓有惠山寺,明代山林別墅流行與寺廟為

11、鄰,因此選擇在惠山寺北建園。三、惠山是主峰,錫山是次峰,這一地勢決定了寄暢園借惠山山勢,而觀錫山龍光塔山景。四、雖說是“枕惠山”,其實寄暢園離惠山山麓還有一段距離,而惠山寺鑒于風水考慮而所堆筑的護山,恰好可以當做惠山余脈,延山的土丘。雖不在惠山山麓,但由于視距的控制,空間氛圍的營造,鳳谷行窩時期已有未山先麓的格局。寄暢因位實環(huán)境圖圖2-1寄暢園位置環(huán)境圖,選自李正,因地制宜巧借外景淺談無錫寄暢園的造園藝術(shù)2.1.2掇山技藝的變化吳肇釗在奪天工中提到“延山的手法,是園林造山中最理想的,因其能將大自然引渡入園”,在寄暢園這與其說是手法的高超,倒不如說是相地得宜,巧于因借。但是,寄暢園的疊山一直都有

12、強調(diào)“延山”,明末張軾對山的改造,是沿襲張南垣截溪斷谷之疊山法,土山置奇石的做法已被取代。張南垣疊山法強調(diào)參照畫理,再現(xiàn)自然中人們常接觸到的山根山腳,營造未山先麓的氣勢,另外選用的黃石與惠山土質(zhì)統(tǒng)一,顯得與惠山氣脈相連。這些都使寄暢園未山先麓的形勢更為強烈,山林氣更濃。HU軻害筋圖2-3筆者自攝,這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攝于鼎湖山,另外一張設(shè)于寄暢園。請猜猜哪一張是寄暢園。作者自攝2.2引水2.2.1曲澗懸淙秦金建園早期引二泉之水,鳳谷行窩已是地勢起伏,溪澗縈繞之地,至秦燿改筑,更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王穉登在寄暢園記中評價道:“其最在泉”,又有如下記述“茂林在上,清泉在下,奇峰秀石,含霧出云,于焉修褉

13、,于焉浮杯,使蘭亭不能獨勝?!鄙介g流淌的澗水與錦匯漪具有天然落差,最后形成瀑布泄入池中,而賞瀑的最佳位置在宛轉(zhuǎn)橋和涵碧亭11】圖2-4明代時涵碧亭,宋懋晉寄暢園五十景圖2.2.2八音澗張軾時筑八音澗,開辟深谷,泉水穿流谷底,更是將引水做到極致。山谷本幽靜,但因夾澗而產(chǎn)生了共鳴箱的音響效果,又因跌落高差不一,落水潭深淺的變化、和明流、暗流的敞音和悶音的變化而產(chǎn)生“無弦琴”的聯(lián)想?!?2】游人走在幽邃的深谷中,眼前是渾厚的黃石峭壁,頭頂是密不見日的林木,腳下是叮咚流淌的山泉,雖然是一座人工假山,卻有“群峰造天,深巖蔽日”的真山氣象?!?3】2.2.3錦匯漪八音澗從西南流向東北,延展開成平波澹澹的水

14、池,形成園中開闊明凈的空間。周圍假山、建筑、林木的巧妙安排,勾勒出曲折窈窕的水面輪廓。尤其以池東臨水建筑知魚檻和西岸伸向池心的鶴步灘石磯夾持,使空間呈現(xiàn)“放收放”的對比,增加了風景的層次,這一夾持,也使得建筑的布局顯得更為疏朗。另外東北角七星橋和跨水廊橋二度分割,形成了意趣不同的小水面,使錦匯漪顯得深邃不盡。圖2-5錦匯漪,作者自攝3惠山園與諧趣園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江南,駐蹕寄暢園。園林美景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即令隨行宮廷畫師繪圖作為回京仿建的參考。后來在萬壽山東麓仿建了惠山園,其地理位置相似,借景條件也相仿?;萆綀@的主要山水格局,無論在“形”或是“神”上與寄暢園有許多相似之處

15、。北部有土丘高出地面5m左右的大塊巨石,形似萬壽山余脈,這與寄暢園和惠山的關(guān)系相似;這里原是地勢低洼的池潭,水位與后湖有將近2米的自然落差,經(jīng)穿山引水疏導可成夾谷與水瀑,類似寄暢園的“八音澗”,富山林野趣?!?4】經(jīng)穿山引水,從“尋詩徑”中婉轉(zhuǎn)下瀉,順著山勢迂回盤桓流入水池。惠山園南部以水景為中心,水面成曲尺形,水池的四個角位都以跨水的廊、橋等分出水灣與水口,使水面有不盡之意,知魚橋斜臥波面的意圖與寄暢園相同?!?5】惠山園在嘉慶年間改建,并命名為諧趣園。池北岸建起了龐大的涵遠堂,原有的地勢高差被削弱,破壞了惠山園時期的園林山水格局;園林建筑的高密度布置,池岸周以連廊,形成了以水池為中心內(nèi)聚感

16、更強的空間,與原來惠山園時期“靠山麓、“半圍廊”的格局,削弱了自然山水林泉的氣氛,許多學者認為是個倒退。圖3-1諧趣園byWZT4思考4.1歷史的語境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學習和研究,需在特定的時空中對復雜多樣的動態(tài)變化作出考察。中國古典園林史源遠流長,我們能從中吸取養(yǎng)分的也不僅僅是明清時期的園林;另外針對某個園子的學習和研究,也應注意到園林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歷史現(xiàn)象,對園林的理解需要較為全面的把握,從歷史中把握園林的變遷,自然能夠逐漸摸索出一些線索。但這并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可能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發(fā)展過程吧。如曹汛先生概括疊山手法的演變,第一個階段流行的疊山手法“是寫實的,效仿真山,尺度上也

17、接近真山”,做得“有若自然”,時間是“春秋末到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秦漢已很普遍,后漢形成高超,到南北朝時期這樣蠻干的還大有人在,隋唐以后逐漸少起來”;第二階段可謂“小中見大”,以白居易“百仞一拳”為要義的土山置石。第三階段自明萬歷以來,參照畫理,產(chǎn)生于更早期的“效仿真山,”“有若自然”的造山傳統(tǒng)又展現(xiàn)出新的活力,不同前代的是“從整體把握山形氣勢,藝術(shù)地再現(xiàn)山的一部分”?!?6】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疊山的風格是不斷在變化,但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一個成熟的體系,本與自然,高于自然的特點,師法自然的原則無異4.2變與不變之標準那么,對園子的評判,恐怕也有變與不變的標準吧。從前我對獅子林的看法,就常引用計成或是

18、沈復的評論“排如爐燭花瓶,列似刀山劍樹”、“城中最著名之獅子林,雖曰云林手筆,且石質(zhì)玲瓏,中多古木;然以大勢觀之,竟同亂堆煤渣,積以苔蘚,穿以蟻穴,全無山林氣勢。以余管窺所及,不知其妙?!睂嶋H上,獅子林并非出于云林手筆【17】,獅子林假山這一形態(tài),至今仍有相當程度存留元末積土累石的風格,【18】而計成,沈復的審美判斷是基于明末流行的疊山風格,這樣的評價是否中肯?歷史上對獅子林的評判褒貶不一,但就惠山園改筑成諧趣園,或推而廣之說清漪園重建成頤和園,學界普遍認為某些局部的改動、改建后景點的經(jīng)營和景觀組織,遠遜于乾隆當年的藝術(shù)水平,甚至出現(xiàn)不少敗筆,建筑與自然的融糅不如清漪園時期,山嵌水抱的形勢被削弱了??梢娭v究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是中國古典園林不變的價值取向。參考文獻:【1】【2】顧凱,明代江南園林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頁6【3】【4】黃曉,鳳谷行窩考錫山秦氏寄暢園早起沿革【5】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