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鄧中甲講稿_第1頁
方劑學鄧中甲講稿_第2頁
方劑學鄧中甲講稿_第3頁
方劑學鄧中甲講稿_第4頁
方劑學鄧中甲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PAGE 449 頁 共 NUMPAGES 449 頁目 錄 TOC o 1-3 h z HYPERLINK l _Toc425455539 方劑學 01講 緒言、總論 PAGEREF _Toc425455539 h 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0 方劑學 02講 發(fā)展簡史 PAGEREF _Toc425455540 h 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1 方劑學 03講 方劑與治法 治法概述 PAGEREF _Toc425455541 h 1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2 方劑學 04講 總論 方劑與治法 PAGEREF

2、 _Toc425455542 h 1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3 方劑學 05講 吐法的適應癥特點和法定義 PAGEREF _Toc425455543 h 2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4 方劑學 06講 和法常用分類、消法定義 PAGEREF _Toc425455544 h 27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5 方劑學 07講 消法和下法在適應癥方面的區(qū)別 PAGEREF _Toc425455545 h 3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6 方劑學 08講 方劑的配伍 PAGEREF _Toc42545

3、5546 h 3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7 方劑學 09講 方劑的配伍 PAGEREF _Toc425455547 h 44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8 方劑學 10講 方劑的基本結構 君臣佐使 PAGEREF _Toc425455548 h 49 HYPERLINK l _Toc425455549 方劑學 11講 方劑的基本結構 方劑的組成、藥味與藥量的變化 PAGEREF _Toc425455549 h 54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0 方劑學 12講 劑型更換的變化 PAGEREF _Toc425455550 h

4、 59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1 方劑學 13講 總論小結 各論 解表劑 辛溫解表 麻黃湯 PAGEREF _Toc425455551 h 6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2 方劑學 14 講 麻黃湯 桂枝湯 PAGEREF _Toc425455552 h 6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3 方劑學 15講 桂枝湯 九味羌活湯 PAGEREF _Toc425455553 h 74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4 方劑學 16講 九味羌活湯 香蘇散 PAGEREF _Toc425455554 h 80 HY

5、PERLINK l _Toc425455555 方劑學 17講 小青龍湯 射干麻黃湯 止嗽散 PAGEREF _Toc425455555 h 8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6 方劑學 18講 止嗽散 辛涼解表 銀翹散 PAGEREF _Toc425455556 h 91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7 方劑學 19講 銀翹散 桑菊飲 麻杏石甘湯 PAGEREF _Toc425455557 h 97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8 方劑學 20講 麻杏石甘湯 越婢湯 柴葛解饑湯 扶正解表 敗毒散 PAGEREF _Toc425455

6、558 h 10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59 方劑學 21講 敗毒散(二)、參蘇飲、麻黃附子細辛湯(一) PAGEREF _Toc425455559 h 10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0 方劑學 22講 麻黃附子細辛湯 寒下:大承氣湯 PAGEREF _Toc425455560 h 11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1 方劑學 23講 各論 瀉下劑 寒下法、大承氣湯及附方 PAGEREF _Toc425455561 h 117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2 方劑學 24講 溫下法 溫脾湯 大黃附子湯

7、 潤下法 麻子仁丸 濟川煎 PAGEREF _Toc425455562 h 12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3 方劑學 25講 濟川煎 逐水 十棗湯 攻補兼施 黃龍湯 PAGEREF _Toc425455563 h 12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4 方劑學 26講 和解劑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PAGEREF _Toc425455564 h 13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5 方劑學 27講 大柴胡湯 蒿芩清膽湯 調和肝脾、四逆散 PAGEREF _Toc425455565 h 139 HYPERLINK l _

8、Toc425455566 方劑學 28講 四逆散 逍遙散 PAGEREF _Toc425455566 h 14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7 方劑學 29講 逍遙散 痛瀉要方 PAGEREF _Toc425455567 h 150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8 方劑學 30講 痛瀉要方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及附方 清熱劑 清氣分熱 白虎湯 PAGEREF _Toc425455568 h 15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69 方劑學 31講 竹葉石膏湯 消營涼血 消営湯及附方 犀角地黃湯 PAGEREF _Toc425455569

9、 h 161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0 方劑學 32講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 涼隔散 普濟消毒飲 仙方活命飲 PAGEREF _Toc425455570 h 166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1 方劑學 33講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 涼隔散 普濟消毒飲 仙方活命飲 PAGEREF _Toc425455571 h 17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2 方劑學 34講 龍膽瀉肝湯 左金丸 葦莖湯 瀉白散 清胃散 PAGEREF _Toc425455572 h 17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3 方劑學 3

10、5講 清胃散 玉女煎 葛根芩連湯 芍藥湯 PAGEREF _Toc425455573 h 18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4 方劑學 36講 芍藥湯 白頭翁湯 小結 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清骨散 當歸六黃湯 PAGEREF _Toc425455574 h 189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5 方劑學 37講 當歸六黃湯 袪暑劑 治法特點 香薷散 新加香薷飲 PAGEREF _Toc425455575 h 19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6 方劑學 38講 清暑益氣湯 溫里劑 溫中袪寒 理中丸 小建中湯 吳茱萸湯 PAGEREF

11、 _Toc425455576 h 200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7 方劑學 39講 吳茱萸湯 回陽救逆 四逆湯 參附湯 PAGEREF _Toc425455577 h 207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8 方劑學 40講 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及附方 陽和湯 PAGEREF _Toc425455578 h 21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79 方劑學 41講 補益劑 補氣 四君子湯及附方 補中益氣湯 PAGEREF _Toc425455579 h 217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0 方劑學 42講 補中

12、益氣湯 生脈散 玉屏風散 完帶湯 PAGEREF _Toc425455580 h 22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1 方劑學 43講 完帶湯 補血 四物湯及附方 當歸補血湯及附方 PAGEREF _Toc425455581 h 22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2 方劑學 44講 當歸補血湯及附方 歸脾湯 PAGEREF _Toc425455582 h 233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3 方劑學 45講氣血雙補 炙甘草湯劑附方 補陰 六味地黃丸及附方 PAGEREF _Toc425455583 h 239 HYPERLINK

13、 l _Toc425455584 方劑學 46講 六味地黃丸 左歸丸 大補陰丸及附方 PAGEREF _Toc425455584 h 24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5 方劑學 47講 一貫煎 第五節(jié) 補陽、腎氣丸(一) PAGEREF _Toc425455585 h 250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6 方劑學 48講 腎氣丸及附方十補丸 右歸丸 陰陽雙補 地黃飲子 固澀劑 PAGEREF _Toc425455586 h 25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7 方劑學49講 固表止汗 牡蠣散 斂肺止咳 斂肺散 澀腸固脫 真人養(yǎng)

14、臟湯 四神丸 PAGEREF _Toc425455587 h 260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8 方劑學 50講 澀精止遺 桑螵蛸散 固崩止帶 固沖湯 固經丸 易黃湯 PAGEREF _Toc425455588 h 26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89 方劑學 51講 易黃湯 安神劑 重鎮(zhèn)安神朱砂安神丸 滋養(yǎng)安神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 PAGEREF _Toc425455589 h 271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0 方劑學 52講 開竅劑 開竅劑 涼開 安宮牛黃丸 紫雪丹 PAGEREF _Toc425455590 h 277

15、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1 方劑學 53講 至寶丹 至寶丹 溫開 蘇合香丸 PAGEREF _Toc425455591 h 28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2 方劑學 54講 理氣藥 越鞠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PAGEREF _Toc425455592 h 287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3 方劑學 55講 半夏厚樸湯、天臺烏藥散、暖肝煎 降氣 蘇子降氣湯 PAGEREF _Toc425455593 h 292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4 方劑學 56講 蘇子降氣湯 定喘湯 旋覆代赭湯 橘皮竹茹湯

16、PAGEREF _Toc425455594 h 298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5 方劑學 57講 理血劑 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氣湯 氣滯血瘀之血府逐瘀湯 PAGEREF _Toc425455595 h 304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6 方劑學 58講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 PAGEREF _Toc425455596 h 310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7 方劑學 59講溫經湯 生化湯 失笑散 PAGEREF _Toc425455597 h 314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8 方劑學 60 講桂枝茯苓丸

17、十灰散咳血方 PAGEREF _Toc425455598 h 319 HYPERLINK l _Toc425455599 方劑學 61 講 小薊飲子 槐花散 PAGEREF _Toc425455599 h 324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0 方劑學 62 講 治風劑 疏散外風 川芎茶調散 大秦艽湯 小活絡丹 PAGEREF _Toc425455600 h 330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1 方劑學 63 講 牽正散 玉真散 消風散 小結 平息內風概述 PAGEREF _Toc425455601 h 336 HYPERLINK l _Toc4254

18、55602 方劑學 64 講 治風劑 羚角鉤藤湯 鎮(zhèn)肝熄風湯 PAGEREF _Toc425455602 h 341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3 方劑學 65 講 治風劑 鎮(zhèn)肝熄風湯 天麻鉤藤飲 大定風珠 PAGEREF _Toc425455603 h 347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4 方劑學 66 講 治燥劑 輕宣外燥 杏蘇散 桑杏湯 PAGEREF _Toc425455604 h 352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5 方劑學 67 講 清燥救肺湯 滋陰潤燥、增液湯、麥門冬湯 PAGEREF _Toc425455605

19、h 356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6 方劑學 68講 麥門冬湯 養(yǎng)陰清肺湯 百合固金湯 袪濕劑 燥濕和胃 平胃散治燥劑 PAGEREF _Toc425455606 h 362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7 方劑學 69 講 平胃散及附方 藿香正氣散 清熱祛濕 茵陳蒿湯 PAGEREF _Toc425455607 h 367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8 方劑學 70講 茵陳蒿湯及附方 八正散 三仁湯 PAGEREF _Toc425455608 h 374 HYPERLINK l _Toc425455609 方劑學 71 講

20、三仁湯 甘露消毒丹 連樸飲 當歸拈痛湯 PAGEREF _Toc425455609 h 380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0 方劑學 72 講 二妙散 利水滲濕 五苓散及附方 豬苓湯 PAGEREF _Toc425455610 h 386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1 方劑學 73 講 豬苓湯 防己黃芪湯 溫化寒濕、苓桂術甘湯 PAGEREF _Toc425455611 h 391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2 方劑學 74 講 真武湯及附方 實脾散 PAGEREF _Toc425455612 h 396 HYPERLINK l

21、 _Toc425455613 方劑學 75講 實脾散 萆薢分清飲 祛風燥濕、羌活勝濕湯及附方 獨活寄生湯 PAGEREF _Toc425455613 h 401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4 方劑學 76 講 獨活寄生湯 祛痰劑 燥濕化痰 二陳湯及附方 溫膽湯 PAGEREF _Toc425455614 h 407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5 方劑學 77 講 溫膽湯 清熱化痰、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 潤燥化痰、貝母瓜蔞散 PAGEREF _Toc425455615 h 412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6 方劑學 78 講 貝

22、母瓜蔞散 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 三子養(yǎng)親湯 PAGEREF _Toc425455616 h 418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7 方劑學 79 講 治風化痰 半夏白術天麻湯 章結 消食劑 保和丸 枳實導滯丸 PAGEREF _Toc425455617 h 423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8 方劑學 80 講 健脾丸 章結 驅蟲劑 烏梅丸 PAGEREF _Toc425455618 h 429 HYPERLINK l _Toc425455619 方劑學 81 講 總結方劑學的性質和任務 中西醫(yī)對藥理的認識之差別 PAGEREF _Toc42545

23、5619 h 434 HYPERLINK l _Toc425455620 方劑學 82 講 中醫(yī)用藥量的特點 劑型舉例 煎服方法 配伍特點 中醫(yī)方藥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 PAGEREF _Toc425455620 h 441方劑學 01講 緒言、總論方劑學充分體現了中醫(yī)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臨床上體現出整體動態(tài)的特點。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思想,動態(tài)的思想,在方劑學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醫(yī)學和現代醫(yī)學在學科的重視上很大差別的一個方面?,F代醫(yī)學重藥輕方,它是以藥物為基本單元,即使有方,也把它還原為藥。中醫(yī)學有輕藥重方的特點,有些人說,重藥更重方。 第一部分:緒言討論三個問題什么是方劑,

24、方劑學。 方劑學的性質,學習方劑學的目的與任務。 方劑學的學習方法。 什么是方劑、方劑學?有些人誤解為處方簽上寫上幾味藥,那個藥物群體,就說“這個方劑怎么樣”。把任何一個處方和方劑等同。這是不恰當的。因方劑有很嚴格的規(guī)定性的?!胺健庇幸?guī)定,規(guī)矩的意思?!耙砸?guī)成圓,以矩成方”,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皠弊衷趹?zhàn)國以前與“齊”是相通的。工具書中解釋“劑”為“排比而整齊謂之齊”,“ 參差而無雜謂之齊” “排比而整齊”指事物排列當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齊度。有一定的規(guī)矩,這叫“劑”。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參差不齊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規(guī)定性,也叫“劑”。由此可見,方劑是以藥物按一定的

25、規(guī)矩和方法組成的。漢書 藝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這個“方”的規(guī)定性,它涉及到組織方劑時要考慮到藥物的寒溫,也就是藥性了,針對疾病的具體情況,經過一些炮制加工調配,水火之劑,達到“通閉解結,反之于平”,達到治病目的。方劑應該是在辨證論治確定治法之后,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組成結構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方劑不是一個簡單的藥物拼湊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張?zhí)幏蕉伎梢员环Q為符合要求的方劑。方劑學是一個學科的名稱,方劑學是闡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它強調兩個問題:(1)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治法和方 劑的理論。中醫(yī)藥學歷來用理法方藥四個環(huán)節(jié)來概括它。理是理論,包括生理

26、臟像學說為代表、病理病因病機學說為代表,以及 治法、方劑、中藥。方劑學討論的方面不僅僅是方,還在法。研究法與方這兩個環(huán)節(jié)。(2)方劑學不僅研究理論,還非常強調臨床運用。在理論與臨床運用方面探討治法和方劑的本質,探討它的運用規(guī)律。 方劑學的性質,學習方劑學的目的與任務從這個學科的性質來講,劃為中醫(yī)學的專業(yè)基礎課。往往也把它叫做主干課。中醫(yī)方劑學在傳統學習中是個橋梁課。是以前面的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中藥學作為它的基礎,后面緊接著是臨床課程即中醫(yī)內、外、婦、兒各科,是使學員從基礎跨越到臨床的一個過渡。過去師帶徒往往先讀本草,后背湯頭,就上臨床。學湯頭、學方劑是隨師上臨床過程當中學習。傳統中醫(yī)的

27、教學沒有象現代的大生產式的教育體制,由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到臨床課這樣一個比較系統的過程。所以從傳統學習當中來看,中醫(yī)學的方劑學是一個橋梁課。學習方劑學的任務是通過一定數量常用方劑的講授和學習,引導學生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分析、運用方劑和臨床組方的能力,為以后學習中醫(yī)臨床課程奠定基礎。教材里根據方劑的不同性質把方劑分為三類 : 基礎方 、代表方、 常用方?;A方是歷代方劑學發(fā)展過程當中,總結的一些針對基礎病機、基礎證型所確立的方劑。臨床較少單獨以那幾味藥使用,它反映了病機共性。代表方是在中醫(yī)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一些醫(yī)學流派或者一些醫(yī)學大家,在理論上創(chuàng)新的同時,相應臨床上產生的,代表這

28、種理論的典型的方劑。 象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集中反映了李東垣“甘溫除熱”治法。又比如象朱丹溪的大補陰丸。集中反映了他學術思想方面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補陰學派的思想。 代表方的學習要結合它的學術思想的特點來理解它。 常用方是經過很多年臨床運用中被公認的,確定有效的方劑。 這三類方劑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基礎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點,也可以兼跨,也可以集中單獨反映哪一個方面的方劑。每一類的方劑在學習的要求上是不同的??傊?,通過學習,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分析、運用方劑的能力,特別是在臨床組方的能力,能夠為學習中醫(yī)臨床課程奠定基礎。 方劑學的學習方法緊密連系已學各科知

29、識 正確處理理解與記憶的關系。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課堂實際上只進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臨床上學習,今后工作過程當中,還要不斷地通過實踐去反復深化、理解。 背誦一定數量的方歌。方歌類型有三:(a) 以湯頭歌訣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湯頭歌訣的編寫方法為代表的這一類方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藥物組成,簡明扼要比較全面、比較實用。成為人們首選。(b) 以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為代表的方歌編寫方式。它把藥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絕對用量,都編在里面。 對于深入研究經方,研究張仲景的方,以在臨床運用中深入體會,是比較有效的。很多人在初步學習以后提高的階段,喜歡背陳修園的這類方歌。它沒有方名,時間久,

30、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來。比如有的方還好說,酸棗仁湯,按照長沙方歌括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調劑,服后恬然入夢鄉(xiāng)”。藥量比例都有,安神方面的功能也反映出來了。幸好第一味藥君藥酸棗仁,大家容易背出來。但是換一個方,“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時間久了,這是個什么方呀。就想不起來豬苓湯這個方名了。(c) 趣味方歌類,只適用應付考試,后面的效果很差的。例:暖肝煎“烏龜狗肉香又香,加點茯苓和生姜”。到后來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加強預習和及時復習。 總論 第一章 方劑學的發(fā)展簡史在中國古代的醫(yī)籍當中,方書占得最多。每一個時期有每一個時期的特點,教學要求突出兩個

31、方面:(1)了解每一個時代特點;(2) 在每一個時代選擇有代表性的方書作為重點學習了解的內容。從先秦開始,到近五十年分為七個歷史時期,到清為止選出14本方書。應該掌握是什么時代,歷史意義,它的特點、作者;(1) 先秦時期方劑學的產生和初步的發(fā)展階段。方是后于藥產生的,對遠古的先民來講,首先是跟藥食同源有關系,發(fā)現了中藥,發(fā)現了藥物的治療作用,隨后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了解了藥物之間相配,結合運用效果更好,逐漸在相配中認識到藥物的多種功效,這就形成了初步的方的用法,配方這種用法,我們把它叫復方。從古代的醫(yī)著中看,描述兩味藥相結合的用藥是比較晚的,現在只能界定于春秋戰(zhàn)國這個時候最早什么時候產生的現在很

32、難界定。但作為先秦時期來說,包括秦和秦以前,叫先秦。這時候的方書,主要是反映在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方書。把它的方所治的病劃分為五十二類。就這個書產生現在看是在戰(zhàn)國時期,這個方書還是處于一種民間醫(yī)學水平,因為沒有反映出辨證論治的東西。過去都把黃帝內經的內經十三方看作是歷史最早的方書。實際上內經最后成書是漢代。七篇大論一直是是唐代經整理才完全形成的。(2) 兩漢時期這個時代的特點:對方劑學的形成和理論基礎的奠基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前面是一種復方的出現,而且成一定規(guī)模了,方劑學這個學科,不管從實踐的運用到理論來說都是不夠的。到東漢、西漢,兩漢這個時期,方劑學基本形成了,這個學科奠

33、基了。主要是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對方劑學形成中在理論基礎方面,主要是它的一個貢獻,起到了方劑學理論的奠基工作:我們現在統帥治法的是治則,治療原則,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調陰陽,調和氣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等等適合于一切病癥所需要的一種指導思想,那這個治則基本上都是黃帝內經里面建立的。 黃帝內經歸納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論后世總結的哪類治法,如程鐘齡歸納的“八法”,或者張景岳歸納的治法“新方八陣”,“古方八陣”里面體現的治法,或者“十劑”里面的一些治法,幾乎在內經里都已經提到了,都總結了。 黃帝內經的十三方過去認為也是屬于經方范圍的。認為是最早的方劑。十三方里從劑型、服法以及到它臨床使用針對

34、的主治和后世醫(yī)學運用的意義上看來,都有一定的基礎,一定的價值。雖然方量不多反映出這個時候的用方從劑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時期是有進步的。都是經方范圍的。 在方劑配伍的基本結構方面,內經開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論。提出以 “君臣佐使” 作為組織方劑基本結構的要求。 黃帝內經為整個中醫(yī)理論奠基,此處僅分析對方劑學的聯系與貢獻。 傷寒雜病論的貢獻:在黃帝內經對方劑學奠定理論基礎的同時,漢代傷寒雜病論也在醫(yī)學內部以及外在環(huán)境相互的促進下產生了。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當時的內經的很多思想有關。中醫(yī)藏象學說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漢后期,陰陽五行學說用到醫(yī)學上完全成熟也是西漢。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全球性的那

35、場流行病,在和疾病作斗爭過程中總結了大量經驗基礎上產生了傷寒雜病論。張仲景自己承認“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學習了靈、素。在這個前提下,才產生了傷寒雜病論。那傷寒雜病論對方劑學的貢獻那更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證。證候的本質是病機,針對病機,產生治法,治法指導下組織方劑。他說“融理法方藥為一體”。就是指治法方劑在臨床實踐中,和理論、藥物結合,形成理法方藥體系,這是一大貢獻。 產生了一大批多少年來臨床驗證行之有效的名方。所以把仲景方稱為“經方”。它重方并不多,傷寒雜病論后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合起來去掉重復的才323方,但絕大多數長期臨床運用行之有效,直到現在中醫(yī)界都非常推崇。同時,仲

36、景制定了很多基礎方,對后世方劑學的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這些基礎方里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結構。我們不光說這些方面臨床療效好,它配伍的基本結構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就象白朮、茯苓的配伍。到宋元時代,產生的以白朮、茯苓配伍的方,僅僅從比較有名一點的醫(yī)籍里面來看,就有幾百個。都以此為基本結構。從基礎的方劑,針對基礎的病機,體現基礎的治法,然后是基本的配伍單元。而且,從它的精煉的用藥,準確的用量,也反映出對后世組方配伍規(guī)律有很大的影響 ??梢哉f,這個時代,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出現是個大的飛躍。對方劑學的形成和后世的發(fā)展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人們才把它叫做“方書之祖”。不是沒有道理的。 到這個階段是達到了一個很高

37、點,但并不等于一切都不用發(fā)展。實際上宋元時期產生 “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口號,說得是太過了一點,但也有它的道理。當然這句話出來以后形成的時方派,經方派是在方劑學運用研究中的兩大流派,在運用中甚至有一種互相對峙的情況。應該怎樣很好地處理這兩方面的關系,這也是我們后面在討論到具體的方劑時,一個應認真思考的問題。但不管怎么說,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也是“方書之祖”,融理法方藥為一體,產生了一批對后世影響很大,到現在運用仍卓然有成效的方劑。日本人對中國古代醫(yī)家最推崇的就是張仲景,朱丹溪。他們甚至于用仲景原方藥都不變,這也太過,他們和我們交流時,說“你們怎么把張仲景的方改來改去的呀,加加減

38、減,對張仲景不尊重。我們開的小柴胡湯一劑,小柴胡湯兩劑”。我說張仲景自己就加減,仲景方里很多基礎方都有加減方法。 所以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學習、研究還應該很好地深入。這是兩漢時期的這兩個經典著作對中醫(yī)方劑學的形成發(fā)展的影響,就討論到這里。方劑學 02講 發(fā)展簡史總論 第一章 方劑學的發(fā)展簡史(3)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三百多年里面,由于政權的更替比較頻繁,戰(zhàn)爭比較多,社會、經濟各方面都不太穩(wěn)定,因此這個時期大部頭的方書還沒有出現。這個時期在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方面影響也比較小。人們在社會比較動亂的時期更注重實用所以這個時期出來的一些方書都以實用為主,理論探討方面少一些。教材介紹了三部書,在這個時

39、期作為重點,肘后備急方 , 小品方和 劉涓子鬼遺方本科生要求了解兩部書的特點,一個是肘后備急方 ,一個是劉涓子鬼遺方。小品方是已經早就原著找不到了,但是在 90年的時候,湯萬春先生從日本收集回來的殘卷,加上其它的很多書里,特別是象外臺秘要這些里面摘取出來的這個內容,他著述了小品方。 (1) 肘后備急方這本方書作者是葛洪,葛洪在中醫(yī)學的發(fā)展歷史上有很大的貢獻。他既是醫(yī)學家,又是化學家,也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的特點可用四個字概括:簡、便、廉、效。用藥和服用方法都很簡單。藥物的收集或者服法方便,價格比較便宜。效果呢有很多從后世的應用來說,是比較確鑿的。它叫肘后備急方,簡稱肘后方。備急

40、,說明它里面有很多急救方法和相應的方劑。所以在歷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3)劉涓子鬼遺方是屬于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外科的專科方書。其中很多到現在我們經常用于外科的包括瘡瘍腫毒,包括火燙傷,這些用的主方中間象大黃這些用得非常的嫻熟。它一百四十多個方里面,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大黃。 所以它在外科學后世實際上運用藥物當中影響是很大的。這是在這個時期,以這兩本方書作為一個代表,代表了這個時代特點,方量都不多,就拿肘后備急方來講,將一般的單方合起來才一千左右,所以方的量并不大,講究實效。 (4) 隋唐時期特別在唐代從國家來講整個比較昌盛稱之為盛唐時期,這個時期由于政權穩(wěn)固,對外的發(fā)展比較多,交往也比較多,所

41、以在內部安定了,醫(yī)藥發(fā)展也快,外部交流也快。這個時期的特點,大部頭方書的出現,在歷史上也相當于上了臺階。 整個這個時期的方書,以千金方和外臺秘要基本能概括這個時期的特點。 千金方的作者孫思邈,大家稱他藥王,從這個書來講有兩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前者有五千多個方,后者二千多個方,加起來不足八千,這部書的特點是在歷史上比較早的,作為唐代相當于集大成的方書。它把漢以后很多的上代著作中的方,和他自己經驗的方收集起來,而且他總體思想辨證思想,一種臟腑辨證思想,他在病癥結合的分類,特別在臟腑治法方面的發(fā)展,都有很大貢獻。他這個時期屬于唐朝前期,孫思邈活了一百零三歲,從隋朝末年隋煬帝時期,活過了這個高祖、

42、太宗到高宗,最后到武則天時期,所以時間相當長。在歷史上這本書的影響也很大。外臺秘要這本書有六千多首方,它收集方的特點,因為它出在中唐,時間是安史之亂前后,而且從家族關系來講,跟唐朝大詩人杜甫還是表兄弟關系,這個時期跟孫思邈又隔了一段時期,所以又收集了這段時期流傳的方劑,以及很多海外傳來的方和藥,所以它里邊也出現了很多,包括“乞力伽丸”之類,這個“蘇合香丸”這類的名稱。所以這兩部方書都是代表了唐代進入大部頭方書出現這個時期。促使了方劑學的發(fā)展。 (5) 金元時期金元時期的特點是一種方劑學全面發(fā)展,就從時間來講,為什么說全面發(fā)展呢,在方和藥方面,特別方運用之后,內經也好,神農本草經也好,提出的很多

43、觀點到這個時候開始使用。內經提了君、臣、佐、使,“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但提出之后前面的醫(yī)學著作和方書里分析當中都沒涉及,“神農本草經”里有三品,上、中、下分類,有歸經,但歸經這一思想,直到這個時期,在付諸實踐當中才有了突破。但集中反映在,在這個時候方解開始出現了,方論開始出現了,這個時期歸經理論開始用了,特別象“引經報使”的觀點,張元素開始使用“引經報使”這個觀點。在他這個使用是個創(chuàng)造了,所以在方劑學方面發(fā)展,而且這個時期隨著整個中醫(yī)學,在政府比較重視的情況下,理論和實踐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說金元四大家,易水學派,河間學派這些,從學術、理論到創(chuàng)設的新方,總結新

44、的治法這類應該說是轟轟烈烈。所以這個時候出現的 “古方不能治今病”這種提法也推動了這種改革的前進。 一些方的運用,唐宋時代的氣候跟漢代完全不同,差別很大。所以在這時期新的治法,新的方劑,圍繞方劑使用的新的很多理論發(fā)展很快。雖然這個時期處于很長一段是南北對峙,南面宋,隔著黃河北面是金,但是并沒有影響對學術上南北的交往,金元四大家里有些人有南方的,有北方的,北方為主,但經常北方的生病后他又到南方去,這個過程。特別應該指出,宋代的皇帝有很多都喜歡醫(yī)藥,不但支持,自己動手參與其中,自己來整理來寫。圣濟經也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實際”這兩字這個概念的。它的緒言就是宋徽宗寫的。從趙匡胤宋太祖開始到宋太宗,

45、中間幾代皇帝都很喜歡醫(yī)學。國家成立了“校正醫(yī)書局”,把以往的一些醫(yī)書整理出版,象傷寒雜病論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分為兩本。應該說在漢代的那么古老的醫(yī)籍能保存下來,這個時期這個國家組織是很不容易的,應該說是功不可沒的。因為在印刷技術水平都相當低下的時期,保存這些資料的價值很高,所以列出的方書,要掌握三本的特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由國家的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它所制定的方子。這些方子是通過臨床的長期觀察,行之有效,它所建立的基礎應該說是在當時大量收集方子的基礎上,譬如當時的太平圣惠方,宋代的圣濟總錄,這都是收方一萬多,兩萬多的這種大部頭方書,這么多的基礎上,通過驗證選出不到八百個方,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

46、來發(fā)布給天下,這個是公眾承認的有效方劑,類似于我們現在的藥典。所以我們把這個書看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藥典。這個方書里面收載了很多基礎方,譬如四君自子湯、四物湯、平胃散、二陳湯這些有名的這個時方里的基礎方,這個方書占了很大比例。而且這方書里的方由于它經過臨床驗證,在這么大的基數里選的,所以確實行之有效,流傳至今都是長盛不衰的方劑。 傷寒明理論,這本方書對中醫(yī)學、方劑學的貢獻,主要是在第一個用君臣佐使的理論分析方劑。分析了傷寒論上包括麻黃湯、桂枝湯等在內的二十首方劑,那就說它的價值是歷史上開方論之先河。第一個來作方論是誰呢,成無己。它并不是方論專著,它主要研究傷寒。所以只能說是第一個

47、作方論,用君臣佐使理論分析方劑 ,開方論之先河。小兒藥證直訣,用它來代表一些個體醫(yī)家,在方劑學方面的一個貢獻。小兒藥證直訣是最早的兒科專科方書。其中有很多直到現在仍然行之有效,廣為采用的方劑,包括六味地黃丸,清五臟熱的很多方,從導赤散開始,有一套名方。在這個時期很多的醫(yī)學大家在制法、方劑上都有創(chuàng)新。劉河間的寒涼派,創(chuàng)了包括象芍藥湯之類的,對痢疾的用法,到后來調氣活血治法的產生。李東桓產生了一批方劑,和他相應的治脾胃的治法,以及甘溫除大熱的治法。以及張子和對仲景攻下方法的擴大運用,集中在他儒門事親攻下派這個著作當中。象朱丹溪的“六郁”思想,以及他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補陰思想,充分地以他代表性

48、的方劑越鞠丸,大補陰丸這些反映出來的。所以這個時期應該講是中醫(yī)學發(fā)展歷史上進步很快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方子是很多的。(6) 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的特點:明代側重在方藥共融發(fā)展,藥方發(fā)展當中互相影響。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約規(guī)范整理這種特點。在明代以本草鋼目為代表的研究本草為主的專著里面收了大量方劑。附方單方加起來有 一萬以上。在本草書當中收載了方劑,這種方法的發(fā)明是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過去象神農本草經這一類是不載方的。本草鋼目把方和藥密切聯系。而且本草鋼目里有很多藥怎么配伍,通過配伍來控制功效發(fā)揮功效方向的描述,也是很突出的,還的架構了一種方和藥之間的橋梁。本草鋼目畢竟是本草書為主,但這種做法反映了方藥

49、的共融。方和藥不可截然地隔離分開的,現在有一種研究中藥功效,孤立研究。戰(zhàn)國時代,人們對藥物毒副作用的認識,是非常恐懼的。更談不上對毒副作用的控制。而是說對他的恐懼。孔子基本上是不肯吃藥的。別人給他吃藥不舒服了,他說什么?“丘未達,不敢嘗”。戰(zhàn)國以前,凡是藥物,通通把它叫毒藥。而且錯誤地認為吃了藥以后,就會有副作用。所以說“服藥不瞑眩,則厥疾不廖”。吃藥如果沒有頭昏胸悶,沒有這種反應的話病就不會好,所以在戰(zhàn)國以前很多是在用針灸,用氣功、導引、按摩這類治病為主。西漢后期,開始由毒藥的名稱,改為叫本草。用藥為主逐漸就形成了一個主流。為什么能夠控制毒副作用呢,來通過配伍。中醫(yī)在運用天然藥物,使它成為中

50、藥,經過漫長歷史,是臨床上經過反復的,也就是產生的長期毒副作用,逐漸克服它以后取得的成果。醫(yī)和藥應該是互相共融發(fā)展、并肩前進的。方的發(fā)展促使了功效的認識。藥物認識發(fā)展以后,又促進了遣藥組方方面的拓寬。明代的普濟方61739首方。它是我國歷史上現存的載方最多的方書。明代吳昆的醫(yī)方考,收方七百多。它是歷史上第一部方論的專著。比較詳細地分析方劑。從成無己第一個用內經的君臣佐使理論,來分析傷寒二十個方以后,到這個時期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它形成了歷史上第一部詳析方論的一個專著。 清代中醫(yī)的臨床發(fā)展很快。出現了很多臨床醫(yī)家。他們總結的方書里面,融會了他們創(chuàng)設的,或者修訂過去的方也很多。在方劑方面出現了兩

51、個方面的特點:(1) 方論書很多。但不是很大部頭的,從古金名醫(yī)方論以后,又出來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以及古方選注等等,部頭雖不大,分析得更具體、更詳細。(2) 在規(guī)范由博返約,規(guī)范適合于教學這個方面發(fā)展很快。出了一些對教育方面很有貢獻的人,包括陳修園。也出了一批適合于師帶徒這類的教材,醫(yī)方集解、湯頭歌訣。都是汪昂的。它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早期的方劑教材,適合初學的。它大量的選的都是他以前的人們,歷代的這些行之有效的好方子。里面很少他自己的方。他從規(guī)范它的項目組成、功用主治以及簡要的一些方義分析?;径歼@個格局已經形成,但到后來的 八四年后的成方切用,這加減法豐富了。以及到成方便讀都屬于這一教學類的。

52、但是醫(yī)方集解為其中一種代表。它在方劑分類方法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綜合分類法。作者是清代初期的。67 歲寫出醫(yī)方集解,79歲時寫出本草備要。都是教科書形式,很少寫臨床,也不附病案。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教科書的設計。湯頭歌訣是用來配套的,作為學生教學當中記憶的、記誦方。方歌還有個背誦的方法。我們覺得要先誦后背,不急著背。天天就朗讀,朗朗上口地讀,讀一段時間以后,每次都從前面的方開始往后面讀,學到后面,從前面往后讀,其中一大部份的讀到后來脫口而出了。重點在有些難背一點的記一下。還是再朗讀,這樣的效果好得多。在明清時期,我們剛才談了兩個特點。一個是方藥共同發(fā)展,一個是由博返約。由博返約的過程一個是規(guī)范了。一個有些探討

53、細致了。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也對后來的教學開展,因為在上個世紀的前半期開始,在至少中國的大陸地區(qū),很多省辦了一個學校。也開始像醫(yī)方集解的有很多也作為教科書。也就逐漸地由小生產的教育方式,走向大生產體制制度,教育方式在過渡。應該說跟清的這段時期的一個經驗的積累。早期教材的出現是有一些影響的。 (7) 近代、現代一百年左右的時間特別這里總結的是近五十年來,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這個時間內。方劑學的發(fā)展有哪些特點。大量古代方書的??背霭妫S著出版業(yè),出版手段,信息傳遞工具,各方面的現代化發(fā)展。所以從五十年代以后,多次地繼承整理中醫(yī)的古籍。 方劑工具書的大量涌現。以中醫(yī)方劑大辭典為杰出代表

54、。 教材建設的不斷更新。 實驗方劑學的雛形出現。 中藥新藥的研究與生產。 特別這里總結的是近五十年來,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這個時間內。方劑學的發(fā)展有哪些特點。隨著出版業(yè),出版手段,現代信息傳遞工具,各方面的現代化發(fā)展。所以從五十年代以后,多次的繼承整理中醫(yī)的古籍。 多次出版,這個就給保存這些文獻,給學習繼承和研究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文獻整理,我歷來有看法,不僅僅要出版古代東西,不僅僅是版本考證、考據、訓詁等等這些工作,文獻整理還有一個理論的整理和規(guī)范過程。這方面方劑學做是做了不少,但還是很不夠的。 另外在這個時期,總的這個時期的特點,繼承整理和現代化研究兩個方面,都在做了工作的。繼承方面,大量古

55、代方書??背霭?,方劑出現了很多現代的工具書。包括我們國家?guī)в蟹芍笇б饬x的,象藥典。在這些工具書當中,中醫(yī)方劑大辭典用了二十多年時間,集中很多人,搞得很細。這個是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彭懷仁教授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孜孜不倦搞出來的。在中醫(yī)各學科比較當中都是突出的。 在現代化研究當中,實驗方劑學這個學科的雛形已經出現,因為它能夠和具有中醫(yī)特點的方劑融為一體還為時還早。但不管怎么樣跨出了方劑實驗的一步。當然,什么東西都應該是有多元化的,既有實驗,又有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各方面的,不能夠是千篇一律,非要非此即彼,一元化。怎么樣實驗方劑要符合中醫(yī)的特色,特別是思維特色,在還是待研究的問題。 就中藥新藥的研究和生

56、產,特別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地規(guī)范,盡管在歷史長河里這是很短暫的,但是畢竟開始做了。 我覺得后面要做的是“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后面要做的事還很長。因為現在雖然多版教材的目的是使得小生產式的內容能夠適合大生產的教育和生產體制的使用,這類整理規(guī)范過程是個漫長的。完全強調規(guī)范,它特色很多沒有了。不規(guī)范,大生產教育體制又不適應。這個矛盾解決過程,將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 方劑學發(fā)展簡史的第一章,我們就簡要討論到這里。每個時代主要掌握每個時代的特點。同時以幾本方書作為一個代表。 方劑學 03講 方劑與治法 治法概述第二章 方劑與治法 第一節(jié) 治法概述前面我們討論了教材的緒言和總論的第一章,下面我們接著

57、討論第二章,方劑與治法。 在序言里面談到方劑學定義的時候,談到方劑學是闡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劑的理論及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說明方劑學包括了治法和方劑兩個環(huán)節(jié)。治法是什么呢?我們先看治法概述,也就是從總體上把握治法的一些特點。因為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或者運用方劑的。在后面各論的方劑里,還要具體的討論治法。 這里討論治法的概述。 黃帝內經奠定了治法理論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創(chuàng)造性的融理、法、方、藥為一體。總結了一整套臨床辨證論治的體系。 但治法這個提法有廣義狹義的不同。廣義來講,治療方法也包括治法,一般我們說,你這個病用什么治法,有的說吃中藥,用方、用方藥來治療,或者用針炙來治療,都是治法。這是很廣義

58、的,泛指的這就是治法。我們方劑學里面討論的治法是狹義的。它指的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的采取的治療法則。治法是治療法則。這個法則它有個前提,它的產生是在你通過辨清證候,辨證,證候清楚了,把病因病機搞清楚了,針對病機產生的治法。因為治法針對病機產生,方劑是在治法指導下組成,所以方劑必須針對病機,體現治法。中間治法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治法的定義,它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的采取的治療法則。針對性,針對什么?針對病機。作為治法,理論上奠基,前面提到過,是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匯聚了當時對臨床治病過程當中的很多治法的認識,散在的匯聚在里面的不同篇章里面。這個都反映

59、出來了。后世通過整理,對這一治法形成很多說法,譬如“十劑”的思想,譬如說很多醫(yī)家后來“十劑”他也發(fā)展了,“十二劑”,“二十四劑”,都是一種對內經基礎上對治法的一種發(fā)展。到最后清代由博返約,程鐘齡的醫(yī)學心悟,把它歸納為大法的八法。八法實際上仍然基于內經的基礎,這個我們現在所講到的,常用的“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等等這都是源于內經的。所以基本上奠定了治法的一個框架。傷寒雜病論對治法方面,是融理、法、方、藥為一體。形成了辨證論治一個體系了,我們辨證論治,在傷寒論是臨床辨證論治體系建立這個標志吧。那整個辨證論治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的

60、話,它是兩個階段,辨證的階段關鍵是捕捉病機,論治的階段關鍵是確立治法。所以這兩個階段,針對病機產生治法,然后方劑是一種手段,只能說是重要手段或者手段之一。所以論治階段為什么說關鍵在治法,而不是說關鍵在方劑呢?理、法、方、藥,因為治法,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必須遵照這個治法。如果肝氣郁結,用方要遵照它疏肝理氣,用針灸仍然要遵從這個治法。方劑是重要手段,或者是使用最多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這是治法的重要性。在辨證論治整個過程當中,反映出來的一種重要性。因為你辯證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病機,論治的關鍵在于確立治法。所以方劑必須要針對病機,體現治法。這是一個在傷寒雜病論開始建立的這一套體系。臨床理、法、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