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_第1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_第2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_第3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_第4頁
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凡高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摘要題】美術家評介【正文】理想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可能從他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中,從他早年的夢想和人生缺憾中逐步確立起自己的理想。這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凝聚著他的全部成長動機。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他的藝術理想或藝術精神實際上就是他的人格理想在藝術中的反映。一個畫家的人格理想是高尚還是低俗,是強烈還是虛弱,往往決定了他的藝術是否有影響人的力量。眾所周知,凡高出身于一個牧師世家,他自己曾想仿效基督,做一個心靈高潔的圣徒。雖然由于各種原因他不得不放棄了神職,去從事藝術事業(yè),但他在藝術生活中一直保持著傳教士的本色。他悲憫人類的苦難,希望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去救贖別人,在黑

2、暗中向窮人傳遞光亮。為了這個理想,他利用藝術去表達他的苦難意識和人文情懷。一、雙重身份傳教士和畫家,凡高緣何可以兼顧兩個不同的身份?這得回到歐洲牧師文化的悠久傳統(tǒng)中去尋找答案。在十九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間里,牧師在荷蘭社會中扮演著文化領袖的角色,多數牧師身兼數職。他們不僅是傳教人,還可能是詩人、畫家、哲人、語言學家、藝術評論家等等。他們的活動范圍極廣,比方編輯和出版,做各類演講,主題可能涵蓋神學、歷史、政治、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幾乎所有領域。尤其繪畫藝術的傳播更需借助牧師之力。提修卡沙科德拉(tsukasakdara)說:“伴隨著牧師們所作的道德教誨,現(xiàn)代繪畫的復制使藝術在民間廣泛傳播。換句話說

3、,公眾承受荷蘭或異國的現(xiàn)代繪畫是經過牧師的選擇和闡釋。注:tsukasakdara,hristranityversusnature,asterda,1970.以當時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牧師滕克特(j.j.l.tenkate)為例:他的布道廣受教眾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能純熟地征引圖畫來說明教義,或者作即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感染人心。從凡高的書信中可以得知,他在阿姆斯特丹學習時,閱讀過滕克特的書籍,聆聽過他的布道。在凡高所生活過的英國、法國、比利時也都存在這種牧師文化的濃濃氣氛。牧師文化對凡高的影響是浸潤性的。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用宗教來融攝歷史、繪畫、文學。反過來,他也能用繪畫來表達宗教信仰。他所

4、進展的自我教育和從事的工作都是開放性的,一手拿著?圣經?,一手拿著畫筆。凡高自己還從理論上為傳教與繪畫的統(tǒng)一找到根據。凡高認為,愛是宗教與藝術相統(tǒng)一的根據。他說:“理解上帝的最好方式,是愛許多事物,愛朋友、愛妻子,愛你所喜歡的一切事物。這樣,你就會更理解上帝。但是,一個人必須帶著高尚、嚴肅、親切的同情心去愛,帶著力量去愛,帶著理智去愛這是通向上帝之路,也是通向堅決不移信仰之路。注:thepletelettersfvinentvanggh,neyrk,1953.letterfrvinentvangghtthe,august1880.同時他還說:“藝術看起來如此神圣,如此崇高,也可以說就是愛本身。

5、注:letterfrvinenttilhelina,paris,suer1887.凡高借助寓意畫的方式,在藝術中表達信仰。十七世紀的荷蘭,教會組織出版的繪畫象征手冊開始盛行。這種圖繪教義的方式,在其他歐洲國家也被廣泛使用。雖然在十八、十九世紀里,繪畫象征手冊的出版和流通勢頭減弱,這種象征思維形式仍強有力地反映在牧師的各種文化活動中。對此,凡高應是熟知的。至少有證據證明,1877年,凡高在英國做書店店員時,他所喜歡的牧師史潑庚(harleshaddnspurgen)就是用傳統(tǒng)的象征手法寫作的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具有宗教色彩的寓意書和寓意畫仍占據重要地位。一些著名作家,如狄更斯、喬治艾略特、米萊

6、斯等,他們的作品中包含相當多的宗教隱喻。而這些作家的作品高頻率地出如今凡高的書信中。在凡高早期的畫作中,明晰地留有宗教寓意畫的印痕。?背麻袋的礦工?描繪的是他在比利時博里納日所見礦區(qū)的悲慘景象。在俯首行走的礦工的脊背上方,醒目地出現(xiàn)一個教堂。凡高還為這幅畫取了個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背負重荷者。另一幅畫?挖地者?,是凡高在埃頓時期的作品。在挖地老人弓起的脊背處同樣出現(xiàn)一個教堂的影像。1885年以前,凡高的畫作中出現(xiàn)教堂的比例很高。據粗略計算,教堂與挖地者、播種者、收割者的形象組合達十二次。十九世紀許多繪畫中出現(xiàn)的教堂是為構圖上的需要,取其垂直特性。凡高使用它主要不是出于構圖上的考慮,而是從圖像功

7、能上利用它。教堂與土地、勞作、汗水、面包的結合極具基督教宿命色彩。?圣經?上說:“眉頭上淌著汗水才能吃上面包。又說:“你將帶著滿臉汗水吃面包,直到回歸土地。凡高實際上是在運用藝術的方式傳播著基督教教義。二、仿效基督“基督就是道路注:?約翰福音??;绞菍橥炀仁廊说目嚯y才到人間來的。他的無私和博愛是人類所能設想的最高的人格典范。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并非人人都有勇氣和毅力去效仿。凡高卻選擇了基督的道路。一般認為,凡高是在二十歲初戀失敗后轉向宗教的。此前的凡高雖早早步入社會就業(yè),但外表上仍然是布拉班特鄉(xiāng)下男孩的質樸模樣。內心也充滿著對雙親的依戀和對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甜美回憶。他在給提奧的信中,把他的出生地

8、比作圣城耶路撒冷。這種留有童稚印痕的情感很快被突如其來的生活挫折擊碎。也許是因性格過于孤獨內向,他沒有選擇向別人傾訴,而是轉向宗教,尋找能慰藉他心靈的力量。從此,他的人生掀開憂郁莊嚴的帷幕。他夜以繼日地閱讀?圣經?以及勒南的?耶穌傳?、肯皮斯的?仿效基督?、班揚的?遠大前程???嚯y、命運、同情、人性、得救這類問題占據他的心靈。漸漸地,他疏遠了世俗生活法那么,基督的身影逐漸地在凡高身上明晰起來。成年后的凡高在容貌上很有“宗教感,外表嚴肅,卻懷有慈母般的心。在提奧眼里,哥哥文森特凡高就像是羅丹雕刻的施洗者約翰。他說:“這位雕塑家塑造的基督先導者模樣與文森特非常一致,雖然羅丹不曾見過文森特。那悲哀的

9、表情,那因過度思慮和鐵般的自我約束而扭曲的前額,正是文森特的特征。雖然雕像有點傾斜,但鼻子的輪廓和頭部形狀也幾乎一樣。注:byjhannaseir.凡高,似乎是專門為了走困難坎坷的路而生。凡高為自己所作的四十余幅自畫像,多數都帶著鮮明的背負苦難的神情意志。尤其是他左耳上包著繃帶的自我形象,更像是帶著荊冠,流著血的基督。從他所畫的?詩人波舍像?和?加歇醫(yī)生像?中,我們也可看到這種憂郁、悲憫的眼神。按現(xiàn)代心理學的理論,這應是凡高在創(chuàng)作時作出的自我投射。在他的所有畫作中,基督的形象僅出現(xiàn)過一次,那是他在1889年臨摹德拉克洛瓦的?圣母與死去的基督?。圖畫中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臂彎里,他長著與凡高相似的紅

10、胡子和紅頭發(fā)。有人認為,這是凡高的自畫像,正患著病的凡高急迫地需要精神撫慰,他有意把基督偷換成自己。這一說法并非毫無根據,他自己說:“我開始不時地畫它,我發(fā)現(xiàn)可以從中讀到某種特別能撫慰人心的東西。我的畫筆在指間挪動,就像弓在弦走,讓我感到快樂。注:letterfrvinenttthe,saint-rey,septeber1889.凡高自律甚嚴,幾乎放棄了所有世俗生活的享樂,象清教徒那樣生活。他認為:“要在世上活出個樣子來,必須先犧牲掉自己所有的欲求。對那些獻身宗教精神的人來說,除了這種精神,他再沒有別的什么祖國。注:凡高?發(fā)自倫敦的最后一封信?。為去除欲望,他用各種方法來虐待自己。在英國,他為

11、研習?圣經?,常常連續(xù)幾夜放棄睡眠,“像隱士般地節(jié)食不吃肉或調味品,注:?凡高論?。只吃干面包。糖、咖啡、黃油都被他歸入不必要的奢侈品。在阿姆斯特丹學習時,他用棍棒來對付自己的懈擔在比利時博里納日傳教時,他更是為貧困的礦工捐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食物、襯衫、鞋子、床,還有可憐的一點錢,以致于他像個野人一樣身披麻袋,睡棚屋,夜晚因抵御不了寒冷而哭泣。終其一生,他都在最低標準線上生活。當然,他窮;他天性中可能有自虐的傾向。但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對基督的效仿。t肯皮斯的?仿效基督?有這樣的章節(jié):“悲哀的意義、“關于自我否認、“放棄欲求。這些內容對如何做一個基督徒提出了詳細的生活導向。班揚的?天路歷程?講述

12、的是一個基督徒如何從罪惡的“消滅之城到達夢寐以求的“天國之城的經歷。它提醒基督徒,在這一歷程中要經受“絕望潭、“死亡谷、“浮華鎮(zhèn)、“銀礦山、“疑惑寨等生死浮名、物質利誘的諸般考驗。凡高不止一次地提到,這兩部書給予他很多啟示:?圣經?教會他愛,?仿效基督?和?天路歷程?教會他該如何踐履。盡管凡高為了信仰,拋棄了地位、金錢、享樂、安康,他的自我犧牲的行為很接近基督的精神,但他卻不被容于教會組織。從1876年4月到1879年6月,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嘗試了各種方法想得到神職,但屢屢被教會拒之門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宗教高度的制度化、職業(yè)化教條與凡高的直心而動發(fā)生沖突。一方面,凡高對一些宗教成規(guī)缺乏應有的

13、尊重;另一方面,教會體制的僵化已不能適應社會。十九世紀下半葉,正是歐洲基督教衰落期,許多人走出了教堂。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教會墨守成規(guī),不能順應時變,很好地效勞于生活在工業(yè)時代的民眾。與教會的刻板、教條相比,凡高顯得太過自發(fā),沖動、獨立自主、隨心所欲。然而作為一個職業(yè)畫家,凡高仍未放棄仿效基督的人格理想。凡高對工業(yè)化社會的價值觀有一定的認識。他感到商業(yè)已占據統(tǒng)治地位,“道德的偉大被“物質的偉大取代。這種令他不愉快的現(xiàn)象環(huán)繞在他的身邊。他對提奧說:“我成認,海牙這里有能干的大人物。但是許多事情被陰謀、爭吵、嫉妒所覆蓋。那些富起來的藝術家的品格,同樣無疑的是屬于那種用物質的偉大代替道德的偉大。注:l

14、etterfrvinenttthe,hague,ay1882.他有意抗拒物質主義的侵蝕,讓自己遠離那些追逐名利的藝術家組成的俱樂部,自己固守那份?圣經?培育起來的“古老的感情。比方,他在1882年11月中旬的一封信中寫到:“我如今完成兩幅人物素描。一個是正在讀?圣經?的老人,另一個是做飯前祈禱的老人。兩位都明確地表達所謂的一種古老的感情。“對我而言,我可以充分分享它,甚至很需要它,至少我與這個老人一樣,感到上頭有神圣的事物存在,盡管我無法準確地指出他在哪兒。凡高把宗教情感注入到作品中,他筆下的人物,哪怕是簡單的頭像,都因此具有不同尋常的特點和氣質,他們絕不會是美或漂亮的典范,卻有動人心弦的東西

15、。凡高的畫主要是為慰藉心靈效勞的。三、“黑暗中的光明古老的?圣經?是凡高畢生常讀不懈的書。據倫敦的布熱特(breat)回憶,凡高在他家的書店里工作時,常??梢砸姷剿谏习鄷r間,單獨躲到一旁潛心讀?圣經?,還用法語、德語、英語和荷蘭語來翻譯?圣經?。注:.j.brussetnieuertterdasurant.26ay1914.凡高在巴黎古皮爾公司工作期間,幾乎把所有的業(yè)余時間全用在讀?圣經?上。他寫給親人的大量書信中,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抄錄著?圣經?中的箴言。對此,他的親戚雷沃倫德凡高向提奧抱怨道:“哎呀!他能不能學會保持一點兒童的單純,不要總是在他的書信中用如此夸張和神經質的方式插入那么多的?

16、圣經?引文。這讓我們越來越擔憂,怕他變得完全不適應現(xiàn)代生活。注:letterfrreverendvangghtthe,8septeber1876.提奧遺孀約翰娜在編輯凡高生前日記的時候,她為方便讀者閱讀,對凡高日記中出現(xiàn)的?圣經?文抄作了刪除。即使這樣,我們仍可以從被刪過的書信中看到大量?圣經?內容。1887年,凡高生活在巴黎,他在一封寫給妹妹威勒敏的信中說:“我非??鞓纷约阂恢痹谧x?圣經?,比今天許多人更細心地去讀。它給我平靜的大腦去理解那些曾經有過的如此高貴的思想。注:letterfrvinenttilhelina,paris,suer,1887.事實正像凡高所說的那樣,他那個時代并非人人

17、都認真學習這本基督教經典。隨著工業(yè)化的到來,歐洲多數國家的政治和教育日益世俗化。許多人逐步遠離傳統(tǒng)宗教觀念的約束。與凡高同時代的畫家中,像他那樣仍然把?圣經?作為自我教育的重要文本的人,并不多見。那么,凡高又是如何理解?圣經?的呢?lightinthedarkness“黑暗中的光明。這是一條古老的基督教箴言。凡高認為:“這不僅是福音書,而且是整部?圣經?的根本或根底之一。注:letterfrvinenttthe,august1878.這句話用隱喻的方式描繪了人類的命運和福音的精神。人生如同行走在黑暗中的羔羊,迷失方向,步步崎嶇,上帝的福音那么給夜行的人點亮了一盞明燈。所以“黑暗一詞象征罪,肉體

18、的受難;“光明那么代表愛,靈魂的得救。?圣經?把苦難確定為人類的必然命運。所以費爾巴哈說:“基督教是受難之宗教。注: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我認為,凡高生命中的悲愁底色與這種受難思想親密相關,正是從這種思想中源源不斷地流溢出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同時,出于對“光明的向往,他堅決了傳播福音的決心。1876年11月初,在瓊斯牧師的安排下,凡高登臺,面向教眾作了他生平第一次布道。事后,他這樣向提奧描繪他當時的心情:“我站在講壇上,感覺自己像從黑暗的洞穴中走出來,回到友好的天光中。一個幸福的念頭從心中升起:無論我到哪里,都要傳播福音。注:letterfrvinenttth

19、e,nveber1876.洞穴(den或pit)在基督教中的含義為苦難的地方。班揚在?天路歷程?中塑造了一個基督徒“我的形象。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當我穿行在世上的原野,一個洞穴擋住了我的去路,我在洞穴里躺下,昏沉入睡。注:約翰班揚?天路歷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從“受難意識中派生出凡高既沉郁又崇高的審美興趣。這種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習畫時對藝術傳統(tǒng)的承受選擇。凡德馬滕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地位并不顯赫,但他的作品?麥田里的葬禮隊伍?卻被凡高所激賞。凡高少年時曾看見他父親書房的墻上掛著這幅畫,后來,它也成了伴隨凡高終身的作品。這幅畫調子陰沉,景象慘淡。其嚴肅的死亡主題以及悲涼而莊嚴的氣

20、氛對凡高的心靈有持久的穿透力。米勒和勃列東稱得上是凡高所崇拜的畫家。凡高說:“談到米勒和勃列東,雖然,我始終持進步的觀念,但誰想要超過他們兩個不要提了。注:letterfrvinenttthe,hague,2-3nveber1882.尤其是米勒,凡高稱贊他是藝術史的頂峰,在他之后,藝術無可奈何地走著下坡路。凡高畢生臨摹最多的就是米勒的作品。其中,?播種的人?這幅畫,更是不斷被凡高臨蘑改造。技術上的啟示是必然的,與米勒精神上的共鳴也是重要的。眾所周知,米勒是一位忠誠的基督徒,一個出身于農村,愛農民,甘當農民的畫家。他的畫帶著濃濃的宗教情感和鮮明的宿命色彩。羅曼羅蘭這樣評論米勒:“他呼吸到的是?圣

21、經?的精神,他腦子里充滿著它們,經常引用它們。直到生命的終結。在?圣經?中有他的圖畫的解釋和人與大地無休止斗爭的解釋。注:羅曼羅蘭?米勒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凡高閱讀過大量關于米勒的文章,對他的宗教背景非常熟悉。如何將宗教思想轉譯成視覺圖像?或者說如何在圖像中注進宗教感情?在這些方面,米勒給凡高做出了表率。米勒耕耘過的“農民與土地的繪畫主題被凡高繼承下來,并作了延展和深化。當然,荷蘭有偉大的藝術傳統(tǒng),凡高不難從中找到精神導師。倫勃朗就是他最推崇的一位外鄉(xiāng)畫家。倫勃朗同樣是一個“?圣經?的偉大讀者。他的具有沉暗色彩的繪畫作品,形象地再現(xiàn)了黑暗與光明的沖突。對這一意象的宗教內涵,凡高是心領神會的。倫勃朗眾多的自畫像讓凡高感受到繪畫特有的呈現(xiàn)內心、提醒命運的力量。凡高認為,肖像畫中的倫勃朗那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