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原考證方法_第1頁
基原考證方法_第2頁
基原考證方法_第3頁
基原考證方法_第4頁
基原考證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jīng)典名方的中藥基原考證方法與示例張衛(wèi)王家倫楊洪軍張瑞賢通信作者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100700)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法》,推動來源于古代經(jīng)典名方的中藥復方制劑穩(wěn)步發(fā)展,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更好保障,2018年4月13日,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了《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是由中醫(yī)藥專家經(jīng)過反復論證遴選出的100首源于古代、沿用至今、療效確切、且具有特色的經(jīng)典古方。但隨著年代更迭,組成這些經(jīng)典名方的中藥品種和藥用部位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變化。因此,為了確保古方臨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確定經(jīng)典名方中藥物品種和藥用部位就顯得非常關鍵,這就涉及到一門學問——中藥基原考證。01什么是中藥基原考證中藥基原包括中藥的品種以及其入藥部位。中藥基原考證是澄清中藥材品種、入藥部位混亂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它能從復雜的異物同名品種中區(qū)分出哪個是經(jīng)手過長期歷史考驗的傳統(tǒng)的藥用品種,為確定藥材正品提供文獻依據(jù)。02本草考證的方法中藥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長期的歷史考驗是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可靠保證,而這些重要的藥物使用信息被記錄在歷代的醫(yī)藥文獻之中。因此,要從歷史文獻入手去查找中藥使用品種和藥用部位的相關信息。如何獲得研究所需文獻2.1.1查找文獻查閱文獻的目的是獲得相關的研究資料,查閱文獻要盡量做到竭澤而漁。但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查找到研究所需要的文獻資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目錄學知識在文獻查閱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早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目錄書籍,以后歷代均有目錄學專著,重要的如史書中《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官修、私藏目錄《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通志?校讎略》《校讎通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而醫(yī)學目錄學書籍有《醫(yī)藏書目》《醫(yī)學讀書志》《醫(yī)籍考》《宋以前醫(yī)籍考》《現(xiàn)存本草書錄》《歷代中藥文獻精華》《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歷代醫(yī)學書目提要》等。通過閱讀目錄學書籍,可以比較容易地從紛繁的書籍中鎖定研究可能所需用的書籍,然后再通過閱讀所鎖定書籍的序和目錄來了解這本書的內(nèi)容,以判斷對書籍閱讀的詳略程度,以進一步查找需要的文獻。此外,還要注意古代目錄書籍中沒有收錄的醫(yī)學文獻,如考古發(fā)現(xiàn)的簡冊、帛書、卷子以及銘文、石刻類文獻古代的藥物相關文獻雖然在經(jīng)、史、子、集類文獻中都可能論述或轉引,但因其為本草學專業(yè)學術類別,于其他類別的文獻中記載較散,功夫主要在平日里慢慢積累,而子部本草類著作中得記載則較為集中易于查得。這里重點介紹本草類文獻的查閱。由于年代湮久,天災、戰(zhàn)亂、以及人為因素的破壞,宋以前的很多本草文獻均以亡佚,而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通過其特殊的文獻編寫格式將其前代本草文獻的精華保存在書中,過去學者查閱宋以前本草文獻時,均較重視該書。但隨著本草文獻的輯佚研究工作,早期的本草書籍更多的被輯佚出來,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吳普本草》《名醫(yī)別錄》《本草經(jīng)集注》《新修本草》《開寶本草》《本草圖經(jīng)》《雷公炮炙論》等,這些輯佚出來的書籍不僅有《證類本草》所引錄前代本草的精華,更有散在其他經(jīng)史子集中書籍的佚文,在經(jīng)過比對研究后,輯佚的書籍比《證類本草》所引錄的文獻更豐富,更接近于原始著作。因此當代學者在查閱文獻時,更應重視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以輯佚本為最佳文獻來源。在現(xiàn)代研究成果中,《中華大典?醫(yī)藥衛(wèi)生典?藥學分冊》一定要予以重視。該書按照每一位藥物將清代以前的本草文獻中的相關論述文字進行整理匯編,而且還附有藥物的歷代本草文獻的墨線圖和彩圖,通過查閱該書可以大大地提高古文獻的檢索效率。但這部書籍中所收錄的文獻也有很多遺漏,比如民國以前比較重要的地方性中草藥文獻如《南方草木狀》《嶺南采藥錄》《本草求原》《生草藥性備要》等均未收錄。除了清代以前的古籍文獻外,民國時期及建國以后的文獻也同樣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如民國時期的《藥物出產(chǎn)辨》(陳仁山)《山草藥指南》(胡真)《增訂偽藥條辨》(曹炳章)《中國新本草圖志》(趙燏黃)等,以及建國后的地方性中草藥書籍,如CNKI網(wǎng)上可以查詢1965—1980年的“文革期間中草藥數(shù)據(jù)庫”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文獻。另外,近期由國外回歸的本草書籍也非常值得關注。此外,對電子文獻的檢索也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比較常用的電子檢索數(shù)據(jù)庫有《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古今圖書集成》《中華醫(yī)典》等,均可實現(xiàn)全文檢索。但應注意:電子文獻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檢出率低,文字錯誤率高,因此,電子文獻可以作為線索去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而不應作為最終的參考文獻。電子文獻檢索出的文字一定要比對原書進行核實。整理文獻對查找到的文獻要進行文獻著錄,最好按文獻形成的歷史時間順序進行著錄。在著錄時要注意對文獻的出處也同時進行標記。而且由于中醫(yī)古籍同一書籍不同版本間也存在差異(《傷寒論》的桂枝湯幾個版本,唐以前版本都沒有桂枝去皮。),因此有必要對不同版本的文獻也要標記清楚。如《本草綱目》有金陵本、有江西版本系統(tǒng)、有錢本系統(tǒng),還有張本系統(tǒng)。每個版本系統(tǒng)又有不同的版本系統(tǒng),如江西本系統(tǒng)中有江西本(萬歷三十一年夏良心、張鼎思刊刻),有湖北本(萬里三十四年薛三才、楊道全刊刻于湖北),十竹齋本(崇禎年間胡正言、胡正心刊刻于南京)等等10余個版本。引用文獻時就要注明是從哪個版本轉引而來。如藥物(忍冬);文獻摘錄內(nèi)容(附樹延蔓,莖微紫色,對節(jié)生葉。葉似薜荔而青,有澀毛。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一花)兩瓣,一大一小,如半邊狀。長蕊?;ǔ蹰_者,蕊瓣俱色白;經(jīng)二、三日,則色變黃);文獻出處(《本草綱目》萬歷三十一年夏良心、張鼎思刊刻)。再如藥物(水蛭);文獻摘錄內(nèi)容(水蛭藥圖,見圖1);文獻出處(《證類本草》劉甲本轉引《本草圖經(jīng)》)這里值得強調(diào)的一點是:對于本草文獻的整理要注意到本草文獻“層層加注”的文獻編寫方式,以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下文簡稱《證類本草》)為例?!蹲C類本草》雖為宋代唐慎微所撰寫的書籍,但書中文字內(nèi)容均來自其前代本草書籍,唐慎微本人并無新增內(nèi)容,書中的文字內(nèi)容按照一定的文獻格式進行編排,如白色大字為來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文字,黑色大字為來自《名醫(yī)別錄》的文字,雙行小字后標注為陶隱居為來自《本草經(jīng)集注》的文字,雙行小字后標注為唐本注者為來自《新修本草》的文字,雙行小字后標記為臣禹錫等謹按XX者為來自《開寶本草》的文字,圖經(jīng)曰后面的文字為來自《本草圖經(jīng)》的文字,藥性論云后面的文字為來自《藥性論》的文字等等(見圖2)|。

因此,我們在著錄時要將這些文字拆分開,不能統(tǒng)一寫成引自《證類本草》,而應分別著錄成不同的醫(yī)學文獻。我們只要了解書籍的藥物文字編寫格式,就不會弄錯。不頑 云葡xrE味苦爭創(chuàng)X嘖務曇誥蹩聘娠筒瞬不頑 云葡xrE味苦爭創(chuàng)X嘖務曇誥蹩聘娠筒瞬£訂髓吐夭騏m壽勰曹Tw^w¥閔艮.青務衲雨相-曲黃謾止晦痛得五*孑輕豢箱令人有孑得黃會白拔赤小A樹易摩嚴訓沖i&qr^fe^;加亦科芒團者詼孑苓爲眩藪看簾宿游其鹿申皆開應名席嗎莊瑕灤邑墜,箕看為甘佐耳多用道麻蔡飆裁刪棊相帥件叢生警出減曲懈倒宛州著大費茹好纟城層芥電揭㈱越廈中方.插心僵罄^eehh習^xt4:棘歸山谷爻究甸令川蜀18^招「河果決.暫逍挪肯有藝苗長尺蹩彳mi「:L尺^靑豹冃齬*杞撫W.姒癰孚唸翔is凹瓦寸F刃曾爭蚤擁夢戎峯務-奉內(nèi)誡三謂生炒?^琨傘所有小異張$油謨聲下肩器旳囂鸚曇蠢1澀舉鬻谿覃饉i袈S莫露鐸恃卜番F(xiàn)帝良抵匕於島豪琴矗脈苑丸宵S不希解増七丸朋-日^-孑?懐政和總史誰癥擁用爭草懲A革都中品之上別小腸女孑地閉淋<盂小兒腹痛蟲賜一m5名瀝婦其孑主"^^覇歸ti事赧1^1圖2《證類本草》的文獻標識選擇確定研究所用文獻最后是對整理后的文獻進行選擇,對不同版本的書籍應以初刊本為首選,因為初刊本更能反映作者的本意,無法見到初刊本者,則選擇公認較佳的版本。如考查《本草綱目》,金陵承龍本為祖本,錢本系統(tǒng)和張紹堂本系統(tǒng)的文字和藥圖則多有篡改,應以金陵胡本為標準,否則結果是不可靠的。03考證分析獲得研究所需的文獻后就要進行中藥基原的分析與考證工作了。中藥基原的分析考證經(jīng)常要用到一些方法與策略,以下作以簡要論述。3.1本草考證方法與技巧——處處留意尋找證據(jù)3.1.1藥物原植物(動物、礦物)形態(tài)的描述古籍文獻中對于藥原植物(動物、礦物)的形態(tài)描述是基原考證的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證據(jù)。古代文獻中對藥物原植物(原動物、原礦物)的描述雖然不如現(xiàn)代植物學對植物的描述如此細致而詳盡,但往往能抓住植物(原動物、原礦物)的形態(tài)特點,借助植物、動物、礦物分類學的知識,可以直接對其品種加以判斷?!吨袊参镏尽贰吨袊叩戎参飯D鑒》《中國動物志》《中國礦物志》及其各省市編寫的植物志、動物志、礦物志均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如對金銀花的考證時,《本草綱目》記載:“附樹延蔓,莖微紫色,對節(jié)生葉。葉似薜荔而青,有澀毛。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一花)兩瓣,一大一小,如半邊狀。長蕊?;ǔ蹰_者,蕊瓣俱色白;經(jīng)二、三日,則色變黃”。這些特征的描述可以明確的幫組判定金銀花的正品為忍冬科的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而非紅腺忍冬、山銀花、灰氈毛忍冬、毛花柱忍冬等品種。3.1.2藥圖古籍中的藥物圖片與文字性描述相輔相成,也是品種考證的最有力證據(jù)。歷史上早期最有價值的本草圖譜要推唐代《新修本草》的藥圖?!缎滦薇静荨贩参迨木?,計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藥圖目錄一卷及圖經(jīng)七卷。本書之藥圖及圖經(jīng)兩部分早已于宋代失佚,不得而見。 現(xiàn)存最早的本草藥圖來自宋代《證類本草》(其不同版本系統(tǒng)如《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藥圖均有不同),此外《履巉巖本草》《救荒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本草原始》《植物名實圖考》《質(zhì)問本草》等書籍中均有藥圖可供參考。古籍文獻對原植物形態(tài)的描述以及藥圖是我們進行中藥基原考證時最為主要的兩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專業(yè)知識的限制,中醫(yī)藥學專業(yè)研究人員往往對植物、動物和礦物分類學知識有所欠缺,因此,在考證時遇到疑問,一定要虛心向相關專家進行請教,以避免由于知識盲區(qū)所帶來的考證錯誤。3.1.3考古實物考古挖掘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中藥實物標本鑒定是確定藥物品種最有力的的憑證,這些實物標本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文字記載的不足。古代遺留下來而保存至今的標本較為難見,其價值也極為珍貴。我國20世紀70年代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土出漢代10余種中藥實物,包括茅香、佩蘭、辛夷、高良姜、桂皮、花椒、藁本、杜蘅、姜、朱砂等。中國藥物早在唐代就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盛放日本圣武天皇遺物的官庫)至今還很好地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一些藥材實物標本,這對研究唐代《新修本草》所收載的有關藥物品種,無疑具有相當?shù)臋嗤浴=脊潘l(fā)現(xiàn)的西漢?;韬睢⒊啥祭瞎偕綕h墓等墓葬保存的藥物標本等等,都是對藥物基原考證的極為重要的證據(jù)。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古代實物被發(fā)掘,我們要及時的掌握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以補充通過文字考證工作的不足。如對明代蘄簟的來源考證中,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王要村劉家咀明代墓葬中出土的蘄簟、湖北蘄春竹類樣品制成的竹炭進行超微結構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蘄簟和水竹的部分紋孔均呈1~2列縱向排列,并結合古詩詞中蘄簟特征的描述,考證蘄簟原植物(蘄竹)即為水竹PhyllostachysheterocladaOliv.及其近緣種。這一考證結果揭開了歷史上困擾已久的四大薪藥之——蘄竹的身份之謎。3.1.4實地調(diào)研古諺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本草考證的工作,也一定要深入藥物產(chǎn)地去實地考察原藥材的形態(tài)。謝宗萬先生十分強調(diào)實地考察在本草考證的重要性,他認為調(diào)查鑒定是搞清中藥品種的首要步驟。在實地考察時會加深對植物不同品種間細微差別的直觀感受,走訪民間用藥品種還可以開拓考證時的思維空間。謝宗萬老師的品種考證工作是基于大量的實地調(diào)研基礎上進行的,十分值得借鑒。如對黨參的考證時,他不僅調(diào)查了黨參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川黨參C.tangshenOliv.管花黨參C.tubulosaKom.等黨參的主要品種,也考察了地區(qū)性就地取材的黨參品種,如球花黨參C.isubglobosaW.W.Sm.,灰毛黨參C.canescensNannf.,脈花黨參C.nervosaNannf.新疆黨參C.viridifloraMaxim.等20個品種。實地調(diào)研往往在本草考證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史記?倉公傳》:“漢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蟯瘕……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shù)升,病遂愈”。這是1600年以前用芫花治病的記載。這段話對芫花沒有形態(tài)方面的描述,究竟用的紫色的芫花還是黃色的芫花,從文字上絲毫看不出來。但我們知道淳于意是山東人,臨淄也在山東境內(nèi),而山東境內(nèi)的芫花只有開紫花的一種,根本沒有黃芫花。因此,此處用的芫花應為開紫花的芫花無疑。3.1.5產(chǎn)地分布動植物的生長有其地域性,不同的地域由于氣候、土壤、環(huán)境等不同,其生長的品種也有別。如對半夏的考證:在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有半夏“以齊州者為佳”(齊州即今山東省歷城縣),并附有齊州半夏圖。日本學者19世紀末20世紀處將這種“齊州半夏”考訂為三裂葉半夏PinelliatripartiataSchott.然而,三裂葉半夏僅產(chǎn)于日本,中國并無分布,因此這種考證結果顯而易見是錯誤的。從其藥圖中可以看出齊州半夏認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ternateBreit.,其前冠以“齊州”是為了強調(diào)此地藥材的優(yōu)質(zhì)。3.1.6生態(tài)習性動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對品種考證也有很大意義。如水蛭,《本草圖經(jīng)》載:“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一名蜞。此有數(shù)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螞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可見,古代對水蛭品種的劃分主要依據(jù)其生長環(huán)境,分為水蛭(生長在水中)、草蛭(生長在草中)、泥蛭(生長在泥中)、石蛭(生長在山中或石上)。而石蛭、泥蛭可“令人眼中如生煙,漸致枯損”(《蜀本草》),草蛭“于肉中產(chǎn)育,亦大為害”,均不作藥用,因此,可以判斷,正品水蛭必為生長在水中的水蛭。3.1.7植物生長周期特點每個植物都有發(fā)芽期、幼苗期、開花期、結果期等不同的生長周期,這些生長周期(尤其是開花期、結果期)往往在古籍文獻中有所記載。通過文獻中的這些記載與實物進行比對,往往可以證實或證偽一些品種。如藥用谷精草有谷精草、賽谷精草、華南谷精草、毛谷精草和寬葉谷精草5種,它們的外形有很多相似之處,很難通過文獻中對植物形態(tài)的描述進一步去考證哪種屬于正品。然而,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谷精草”條文中說:“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九月采花,陰干”,說明本草古籍中所記載的藥用谷精草的花期在公歷10月前后(農(nóng)歷9月)。而上述5種藥用谷精草中華南谷精草花期在5~6月,谷精草花期在6—11月,均不符合文獻中記載的10月前后,可以予以排除。3.1.8藥材特征古人已經(jīng)注意到從形色氣味上對藥材飲片進行鑒別,有時這些鑒別特征往往能幫組獲得藥材原植物的信息。如《本草圖經(jīng)》載:“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陜西、川郡皆有之,以蜀川錦文者佳”?!板\文”二字,說出了正品大黃與其他同屬植物在藥材形狀上的區(qū)別。所謂“錦文”是指大黃商品藥材(去皮)表面往往可見灰白色網(wǎng)狀薄壁組織與棕色的射線交錯而成的菱形(斜方形)紋理,以及暗紅橙色的放射狀渦紋(習稱星點,即異型維管束)。這種錦文大黃,無疑是指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和掌葉大黃Rh.palmatumL.而言。山大黃(華北大黃)、藏邊大黃、河套大黃等均無此錦文。由此“錦文”特征,即能幫助考訂其品種。3.1.9野生與家種植物由野生變?yōu)榧曳N往往會導致植物形態(tài)、化學基礎、乃至功效等多種變化,在中藥里有時就是不同的藥材。關注植物栽培的歷史往往也會對于基原考證有很大的幫助。如在進行《傷寒論》中所用的“術”為白術還是蒼術這個問題考證時發(fā)現(xiàn):蒼術則為野生品種,而古代白術有《本草蒙筌》中的“浙術”《本草綱目》中的“吳術”,“浙術”與“吳術”為家種栽培品,最早可能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據(jù)此,漢代《傷寒論》中所用的術應為蒼術,而非后世栽培的白術。3.1.10藥物名稱古人所起藥材的名稱有一定含義,適當推敲中藥命名,如正名、土名、別名等對品種考證有一定幫助。如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記載的“黃寮郎”是蘇頌據(jù)“天下郡縣圖上所產(chǎn)藥物”撰述而成,藥圖有失實之嫌,至明代《本草綱目》已將其列入“有名未用”之類,成了失傳中藥。然而,從民間藥名中發(fā)現(xiàn)浙江對豆科植物云實CaesalpiniasepiariaRoxb.有“黃寮刺”、“倒扎黃狼刺”、“倒搭刺”等俗名。這些俗名和“黃寮郎”、“倒摘刺”、“黃榔刺”諸古名相近?!包S寮郎”當為宋時天臺方言,“黃”字應是指云實黃花?!板祭伞币伞傲美伞钡闹C音,含招惹男郎之意,今臺州地區(qū)謂挑逗人,也說撩人。我國古代婦女有戴花習俗,清《植物名實圖考》:云實“花艷如金”,“以為香草”,“摘而售之”,“云荼插髻滿頭”。可見黃寮郎之名大約因婦女簪云實黃花而得。這可作為黃寮郎即是云實的重要佐證之一。3.1.11藥物功效藥物功效是古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總結而出的。中醫(yī)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因此明確藥物功效是藥物基原考證的最終目的。反之,通過對古籍中所記載的藥物功效也可以分析考證藥物的品種。如在本草文獻中通過藥物原植物形態(tài)記載發(fā)現(xiàn)了麻莾與大麻科植物大麻 CannabisSativaL.基本一致,為了考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麻蕡的考證是否為大麻時發(fā)現(xiàn):《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麻蕡的藥理作用為“多食,人見鬼,狂走”。而現(xiàn)代研究證明“大麻雌株及未成熟果穗含大麻樹脂15%~20%,具有麻醉作用,吸食后產(chǎn)生精神欣快,引起幻覺及運動神經(jīng)失調(diào)”,這一藥理作用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記載吻合,因此可以進一步證實《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所記載的麻蕡即為大麻。3.1.12藥物劑量古人在組方時對一首方劑中各個藥物所使用的劑量都會有所考量,有時通過留心方劑中藥物的劑量也會對本草考證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對古方所用是枳實還是枳殼的問題考證。枳實,形體甚小,其干品平均每枚重約lg。則大承氣湯僅用枳實4g(四枚),這一劑量,既與《傷寒》《金匱》二書用量規(guī)律大相徑庭,又與方中其它藥物用量懸殊,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據(jù)考證,后漢一兩相當于今l3.92g,稱為“復秤”,漢末分一斤為二斤,稱為“今秤”,蘇敬認為“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湯,則水為殊少,故知非復秤,悉用今者耳”(新修本草?合藥分劑料理法)。故仲景方中一兩,約為今6?96go該方用大黃四兩,厚樸半斤,應分別折合為28g以及56g。如此,則枳實、厚樸用量相差16倍之多,令人不可思議。如能以枳殼藥材平均每枚8g折算,則枳實用量為30余克,就比較合理了。據(jù)此判斷《傷寒論》中的枳實可能為枳殼。3?1?13時代背景、政治因素了解古籍作者的時代背景,有助于深刻領會書籍文字后的故事,通過分析考證可以幫助解決一些難懂或文字上相互抵牾之處,從而有助于中藥基原的考訂。如在對人參的考證中發(fā)現(xiàn)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說“上黨人參,殆不復售”“上黨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國所獻即是,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于上黨”。言語中已經(jīng)暗示遼東參與上黨參藥材外觀的差異,但當時遼東、上黨皆屬于北朝,陶畢竟沒有機會了解二者植物形態(tài)的不同,只是含混地說上黨參“俗用不入服”,意即不及遼東參、高麗參。而到了唐代蘇敬寫《新修本草》卻決口不提遼東參,別有隱情?!缎滦薇静荨烦捎诟咦陲@慶二年(659),而在總章元年(668)高麗被滅,唐政府在今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前,遼東大部分是被高麗占領,乃至唐太宗曾感嘆說:“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至之度外”。這樣蘇敬不提遼東參,唐代民間人士或醫(yī)家等堅持說上黨參優(yōu)于遼東參就容易理解了。3?1?14文字訓詁訓詁學是中國傳統(tǒng)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從而形成了大量的訓詁文獻。通過查閱古代訓詁文獻,往往有助于對中藥名的理解,甚至可以在中藥基原的考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一味藥物作“厚柎”,大家比較熟悉的與此相關的中藥是“厚樸”,這兩者是同一藥物嗎?查閱古代對“柎”字訓詁考證發(fā)現(xiàn)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對“柎”的釋義云“《說文》:柎,闌足也。注曰:闌字恐有誤,韻會本闌作鄂。柎、跗,正俗字也,凡器之足皆曰柎。箋云:承花者曰鄂,不當作柎。柎,鄂足也。鄂足得花之光明則韡韡然盛。郭璞云:江東呼草木子房為柎,草木子房如石榴房、蓮房之類,與花下鄂一理也”??梢钥闯觯瑬醋值谋疽猱斨富ㄍ谢蜃臃恐?。植物厚樸Magnoliaofficinalis的子房是由多心皮螺旋狀聚生于圓錐形的花托上,結果時多少合生成一橢圓形的果狀體,其形體與郭璞所說“子房如石榴房、蓮房之類”完全相符,也與箋云“柎,鄂足也”義合??梢宰C明藥物“厚柎”為厚樸M.officinalis的干燥幼果,與藥物“厚樸”為樹皮不同。3.2橫向對比——綜合分析各種證據(jù)進行考證以上是在進行考證時常常要用到的一些方法,或者說是技巧。但在運用某一方面的技巧獲得某一結果時,最好不要輕易的下結論,而要考從多個方面去尋找證據(jù),證據(jù)越多,所下的結論就越準確。就好比偵探斷案的還原現(xiàn)場,獲得的資料證據(jù)越豐富,距離真相就越逼近。要綜合分析各種證據(jù),正面的,反面的,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排除不可能的因素,剩下的就是最接近真實的情況。如考證六朝前枳實的品種發(fā)現(xiàn):第一,宋代《本草圖經(jīng)》始有枳實和枳殼的形態(tài)描述以及藥圖。其所附“汝州枳殼”和“成州枳實”二圖,就其圖形觀之,二者葉全為三小葉組成的復葉,且多刺,成州枳實花果并存,這些特點,均與蕓香科枳屬植物枳Poncirustrifoliate(L.)Raf.(亦作枸橘)形態(tài)吻合。第二,從產(chǎn)地來看,《名醫(yī)別錄》云“生河內(nèi)”(今河南焦作),宋《開寶本草》云“生商州”(今陜西商縣),《圖經(jīng)本草》藥圖中記載為成州(甘肅成縣)和汝州(河南臨汝),從柑橘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來看,只有枸橘這個比較耐寒的種,能分布到上述北緯33.8~34.2度的地區(qū)。也就古語所說“江南為橘,江北為枳”。無論圖文證據(jù)還是與古諺語中所說相符的程度,都說明在蕓香科枳P.trifoliate(L.)Raf.是枳實、枳殼的使用品種,宋代以前使用的應該都是這個品種為正品。再來考證六朝以前醫(yī)書中所用的枳實是否為枳殼可以找到3條證據(jù),第一條證據(jù)是枳實在方劑中的用藥劑量,這已在上文詳述,此不贅述。第二條,《名醫(yī)別錄》謂枳實“九、十月采”,說明當時所用的枳實是已經(jīng)成熟的果實而非幼果。第三,陶弘景說:“枳實采,破令干,除核,微炙令香用”,可證實枳實是熟果,因為只有熟果或近成熟的果實才有核可去。以上三個方面的證據(jù),均指向六朝以前所用的枳實為枳殼,我們可以較為確定得出這個結論。綜合分析也就是多重證據(jù)法,證據(jù)越多,所得出的結論越接近真實情況。縱向分析——運用歷史演變的觀念進行考證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不同時期有所變遷,這個歷史事實,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在考證古方中的藥物時就要有這種歷史的觀念,要注意考證同一藥物在不同時期歷史的基原。以通草和木通為例?!缎滦薇静荨芬郧暗谋静莺汀侗静菥V目》中收錄的通草是木通科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新修本草》: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jié)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對此則稱之為木通,不再叫通草。宋《本草圖經(jīng)》《證類本草》中的通草,品種復雜,木通科木通和五加科通脫木等均統(tǒng)稱通草。明確以通脫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為通草,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本草拾遺》: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蓖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明確將通草與木通分開。而馬兜鈴科關木通非古代藥用品種。因為《新修本草》以前的通草都是木通科的木通,據(jù)此,《傷寒論》中的當歸四逆湯之通草應是木通科木通?!肚Ы鸱健分型暩啵ㄎ逦蹲?、通草、款冬花、人參、細辛、桂心、青竹皮、菖蒲)之通草也為木通科木通。而宋代由于木通和通脫木統(tǒng)稱為通草,其方子中的通草是究竟是哪一種則要看方子的主治與功效。一般認為通草甘淡寒,諸清肺熱助氣下降而利水,其性降中有升,常用于濕熱內(nèi)蘊,小便短赤,能使胃氣上達而下乳汁;木通苦寒,主降心火,引熱下行而利水,其性降中兼通,常用于口舌生瘡,心煩不眠,小便短赤,淋瀝澀痛,腳氣腫痛,能通血脈,通大便,通利關節(jié),通瘀滯而下乳汁。明代以后由于木通與通草分開,則較為容易判斷。重視宋臣改寫的醫(yī)書值得注意的是:100首經(jīng)典名方中,33首出自宋以前方書,其中《傷寒論》14首,《金匱要略》14首,《千金翼方》1首,《備急千金要方》4首,對這些方劑中藥物的考證一定要小心。與漢唐訓詁義疏的傳統(tǒng)不同,宋人比較注重考據(jù),勇立新說,刻意求新,以致行篡改古書。宋人這種輕易該書的弊端在醫(yī)書的整理上表現(xiàn)的十分突出,如校正醫(yī)書局所整理的《素問》、《甲乙經(jīng)》、《本草圖經(jīng)》、《脈經(jīng)》、《傷寒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論》、《外臺秘要》、《金匱要略經(jīng)》都經(jīng)過了篡改。由于未經(jīng)宋人整理的古書極少流傳下來,故人們對宋人私改醫(yī)書的作法以及這種做法給古醫(yī)籍所造成的危害都缺乏足夠的認識,以致于在古醫(yī)籍的研究中遇到許多困惑而不得其解。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傷寒論》版本基本上是經(jīng)宋臣整理后的版本,其藥物組成均有“桂枝(去皮)”,這個“去皮”讓我們很難理解。但如果我們看唐以前的《傷寒論》散在在其他文獻中的殘文則可以發(fā)現(xiàn),“桂枝”后并沒有“去皮”二字,更為不同的是也幾乎不稱桂枝,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