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語法知識_第1頁
文言文語法知識_第2頁
文言文語法知識_第3頁
文言文語法知識_第4頁
文言文語法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語法知識文言文語法知識文言文語法知識xxx公司文言文語法知識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shù):第1.0次更改批準(zhǔn)審核制定方案設(shè)計,管理制度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整理一、詞類活用

(一)動詞活用

1、使動用法(客觀事實(shí))

(1)動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伶官傳序》)

項伯殺人,臣活之。(司馬遷《鴻門晏》)

(2)形容詞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戰(zhàn)國策《觸龍說太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般瓜洲》)

(3)名詞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司馬遷《鴻門晏》)

2、意動用法

(1)形容詞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睹献?盡心上》)

(2)名詞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稍稍賓客其父。(王安石《傷仲永》)

2、為動用法

既泣之三日。(龔自珍《病梅館記》)

文嬴請三帥。(左丘明《戰(zhàn)國策》)

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dāng)?!埃谠斗N樹郭橐駝傳》)

(二)名詞的活用

1、用作動詞

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司馬遷《鴻門晏》)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晏》)

2、用作狀語

(1)表示方位或處所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記》)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歸有光《向脊軒志》)

(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

置人所罾魚腹中。(司馬遷《陳涉世家》)

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

君為我呼入,吾將兄事之。(司馬遷《鴻門晏》)

人皆得以隸使之。(張溥《五人墓碑記》)

(4)表比喻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薄松齡《聊齋志異?狼》)

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星羅棋布

(三)形容詞

1、用作名詞

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將軍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司馬遷《陳涉世家》)

2、用作動詞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鄒記諷齊王納諫》)

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石鐘山記》)

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石鐘山記》)盡情享受

(四)數(shù)詞的用法

文言文里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應(yīng)把量詞增補(bǔ)上。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林嗣環(huán)《口技》)

1、約數(shù)(余、可、許,譯作左右、光景)

潭中魚可百許頭。(柳宗元《小石潭記》)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伐檀》)

章小女,年可十二。《漢書?王章傳》

一問三不知,三思而后行,“三、九”極言“多”

2、倍數(shù)與分?jǐn)?shù)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歸有光《項脊軒志》)

蓋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石鐘山記》)

二八佳人

3、作動詞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說》)

二、代詞用法

1、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吾、余、予

第二人稱:汝、爾、若、乃、而

第三人稱:之、其、彼、夫、厥

2、指示代詞

(1)近指:是、此、斯、茲

(2)遠(yuǎn)指:其、彼、夫

3、無定代詞

表肯定:或,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相公又稍稍語人曰:”某也賢!”(《報劉一丈書》)“某”,某人。

表否定

莫、無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4、疑問代詞

指人:誰、孰

吾與城北徐公孰美(《戰(zhàn)國策?鄒記諷齊王納諫》

指物:何、胡、曷、奚

指處所:安、惡、焉

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司馬遷《鴻門晏》)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5、特殊代詞:見

“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

冀君實(shí)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希望。君實(shí):司馬光?;颍夯蛟S。?。涸?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見:譯作我。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遺存有“見恕”、“見諒”、“見察”、“見告”、“見教”等都是沿襲了這種用法。

等。

三、兼詞用法

1(1)之于

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地。(列子《愚公移山》)

(2)之乎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莊暴見孟子》)

文王之國,方七百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2、焉=于之(彼)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荀子《勸學(xué)》)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陶淵明《桃花源記》)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荷蓧丈人》)?!把伞钡淖饔孟喈?dāng)于一個介賓結(jié)構(gòu)“于是”

(“是”指代子),充當(dāng)動詞“見”(使……謁見)的補(bǔ)語,“見其二子焉”即“見其二子于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n愈《師說》)

3、盍(曷)——何不

子曰:“盍各言你志?!薄墩撜Z?《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叵=不可

布目備曰:“大耳心最叵信。(《后漢書?呂布傳》)

四、特殊句式

(一)“者”字結(jié)構(gòu)

1、放在動詞和形容詞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使整個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譯作“……的人,……的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2、“者”放在數(shù)詞或時間之后表示一定范圍或種類。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司馬遷《項羽本紀(jì)》)

(1)……者,……也判斷句的標(biāo)志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之……者,定語后置句的標(biāo)志

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

石之鏗然有聲者。(王安石《石鐘山記》)

(二)“所”字結(jié)構(gòu)

放于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前,使整個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所代的是某種動作的對象。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左傳?曹劌論戰(zhàn)》)

所食:指“食”的對象,即吃的東西。

食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即吃東西的人。

“所……者,”和“所……”相同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

“所以”,固定格式

(1)“用來……的方法(東西)”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的原因”

此世所以不傳也。(王安石《石鐘山記》)

親賢臣,遠(yuǎn)小人,其前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其后漢所以頹廢也”。(諸葛亮《前出師表》)

(3)“為……所”,表被動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所劫。(賈誼《過秦論》)

五、偏義詞

偏義復(fù)詞

近義詞或反義詞做語素構(gòu)成一個詞,其中一個語素表義,另一個語素只作陪襯,不表意義。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遺歸。(《孔雀東南飛》)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同上)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而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墨子《非攻》)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王安石《石鐘山記》)

窗戶、忘記、兄弟、老師你教學(xué)水平高。

偏義代詞

相,“互相”,有時偏指一方,可譯作“我、你、她”

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張溥《五人墓碑記》)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為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四、古今詞義異同

(一)詞義不變

馬、牛、山、風(fēng)

(二)詞義變化

1、詞義擴(kuò)大

①“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之名,后來擴(kuò)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中國”,原義指中原地區(qū),現(xiàn)在指全中國。

③“菜”原義是草之可食者,不包括肉蛋?,F(xiàn)在有葷菜、素菜之分,已擴(kuò)大為包括肉蛋了。

④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專指打瞌睡?,F(xiàn)在則泛指所有的睡覺。

⑤故事:原義是舊事,現(xiàn)在指寓言故事。

⑥醒:古義是酒醒,現(xiàn)泛指醒。

(2)詞義縮小

宮,古代泛指房子,現(xiàn)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丈人,在古代是對老者的尊稱。現(xiàn)代“丈人”專指妻子的父親,即岳父。

憐,古今都有可憐的意思,但是古代還有“愛”的意思。

窮:古今都有窮的意思。但在古代更多的用作不得志,失意講。

臭:古代泛指氣味。現(xiàn)在只指難聞的氣味。

妻子:古義指妻子兒女。今義:妻,與“丈夫”相對

(3)詞義轉(zhuǎn)移

湯:熱水。成語:赴湯蹈火

涕:淚水。后出現(xiàn)了“淚”,才指鼻涕。

羹:本指帶湯的肉食?,F(xiàn)指糊狀食物。

走:可燒而走之。(《赤壁之戰(zhàn)》)本意是跑。

兵:本指兵器,后指士兵,戰(zhàn)事。

獄:本指案件,后指監(jiān)獄。

勸:在古代表示鼓勵、勸勉。如“勸學(xué)”、“勸農(nóng)”都是鼓勵的意思。但是人們常從現(xiàn)代語出發(fā),把“勸”理解成勸說。

去:古代指離開某地,現(xiàn)在則指到某地去?!叭鴳燕l(xiāng)”?!澳钊トデЮ餆煵ā?/p>

(4)感情色彩

1、褒貶不同

爪牙:原意是幫手,現(xiàn)指走狗。褒變貶。

鍛煉:玩弄法律對人進(jìn)行誣陷。貶變褒。

謗:批評議論?,F(xiàn)指造謠中傷。中變貶。

2、詞義輕重

誅:責(zé)備,現(xiàn)指殺。成語有“口誅筆伐“

感激:憤激,現(xiàn)指感動。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遺憾、不滿。古義輕,今義重。

怨:的古義重,今義輕。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

餓:古義指嚴(yán)重的饑餓,已達(dá)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睹献?告子篇》:“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即用“餓”的古義。今義的“餓”指一般的肚子餓,程度減弱了。

五、特殊句式

(一)倒置句式

1、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王安石《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晏》)

大王來何操(同上)

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

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強(qiáng)調(diào)賓語。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韓愈《師說》)夫晉,何厭之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譯文:齊桓公說:“這次用兵難道是為了我個人嗎是為了繼承先君的友好關(guān)系。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樣”

注:有時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的單一性或排它性,于是就在提前的賓語前面再加上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才是舉,惟命是從

2、定語后置

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于中心詞之后。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王安石《石鐘山記》)

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3、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在古代漢語里有些則后置作補(bǔ)語。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盛以錦囊。(《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4、主語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二)判斷句式

1、……者,……也,單用“……者”,“……也”,“者也”

此世之所以不傳也。(王安石《石鐘山記》)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同上)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2、用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蛾惿媸兰摇?/p>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段迦四贡洝?/p>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恫∶佛^記》

3、用動詞“為”,“是”表示判斷。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方為魚肉,何辭為(這里“為”是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鴻門晏》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漢,無論魏晉?!短一ㄔ从洝?/p>

4、有時也不用判斷詞

劉備,天下裊雄。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秦,虎狼之國。

《史記?屈原列傳》

(三)被動句式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進(jìn)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用“為”,“為……所……”(“為”引出了動作的主動者)

或“……為所……”表被動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曹所先。(《三國志》)

其印為予群從(弟侄輩)所得。(《活版》)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妒酚?鴻門晏》

3、用“見”,“見……于……”表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為……之所……)

4、用介詞“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四)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1、主語和謂語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是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捕蛇者說》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省謂語、主語]《曹劌論戰(zhàn)》

2、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戰(zhàn)國策》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荀子?王霸》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蹲髠鳌?/p>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戰(zhàn)國策?燕策》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而欓T晏》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促織》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yuǎn)),功在不舍?!秳駥W(xué)》(五)幾種習(xí)慣的固定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宋史?忠義一》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2、"……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jié)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yuǎn)(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yuǎn))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