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1.gif)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2.gif)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3.gif)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4.gif)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f8d948403860153188c6563e3f40556a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論語》1教學目標:1、弄清思路,理解課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3、歸納文言詞語意義及句式。重點:文言多義詞與句式辯識。難點:孔子的主張。教學目標:2
孔子,名,字,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末期著名的和,也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55歲離開魯國,周游列國14年,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他的主張并不被各國諸侯采納,于前684年回到魯國。于是他從事教育,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希望他的學生到各諸侯國去參政,繼續(xù)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鬃訉W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春秋孔子,名,字,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末期3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對暴政,主張仁政,“禮治”二修身:“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三倫理思想:“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四政治思想:維護封建等級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五教育:“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六品德:“溫、良、恭、儉、讓”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對暴政,主張仁政,“禮治”二修身:“克己復4
《論語》是記錄____時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所以它是
體,凡__篇,為__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春秋語錄20儒四書論:纂輯,應讀lún;語:言談?!墩撜Z》《論語》是記錄____時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所以5文學常識拓展:
“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周易》、《春秋》“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文學常識拓展:
“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6背景簡介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王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背景簡介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7①論語()②顓臾()③社稷()④虎兕()⑤出于柙()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⑧冉有()⑨櫝
()正音:請你讀讀準費()①論語()②顓臾8①論語(lún)②顓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
⑧冉有(rǎn)⑨櫝(dú)正音:請你讀讀準費()bì①論語(lún)②顓臾(zhuānyú)正音:請你9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螅o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朗讀第一段朗讀第一段10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①求,冉有。無乃······與,表示對情況的推定,含推斷語氣,相當于“恐怕······吧”。②爾,你,指冉有,賓語前置。是,這,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代詞,指代沒能勸說季氏放棄伐顓臾的想法。③過,責備,動詞。與”通“歟”,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推測,可譯為“吧”、“嗎”。④本句表達了孔子對弟子的批評,又鮮明地顯示了自己的觀點。孔子說:“冉求!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①求,冉有。無乃···1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夫:發(fā)語詞。者,助詞。以為:把…作為。
“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之指顓臾。是--這。顓臾,先代的國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魯國的疆域之中,是魯國的藩屬。
(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12
(4)何以伐為?
“何以……為?”是反問句式。何以:以何,賓語前置為什么要討伐他呢?季氏將伐顓臾課件13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季氏將要攻打顓臾。冉求、季路去拜見孔子,說:“季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了。”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孔子說:“冉有!恐怕要責備你們吧?顓臾,過去先王曾經(jīng)讓他擔任東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而且在(魯國的)國境之內(nèi)了,這是魯國的臣屬啊,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4第一段語言知識點一個通假字:無乃爾是過與?一個古今異義詞: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把(他)封為]一個詞類活用:無乃爾是過與
[名作動,過錯——責備]一個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一個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兩個賓前句:
第一段語言知識點一個通假字:無乃爾是過與?15A)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個文言固定句式相當于“恐怕……吧”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是”賓前]B)何以伐為?還原:以何伐為?[為:疑問句末語氣助詞,“呢”]A)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個文言固定句式B)何以16試背誦季氏將伐_____。______見于孔子,曰:“季氏_______顓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過與?夫_____,昔者_____以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矣,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試背誦季氏將伐_____。______見于孔子,曰:“季氏_17______伐______。________見于_____,曰:“_______有事于______?!?/p>
_____曰:“求!_________?夫顓臾,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伐______。________見于_____,18朗讀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朗讀第二段:19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施展才能擔任職位不就職搖晃、站不穩(wěn)跌倒形:錯誤名:過錯從在為什么通“歟”,呢這護持、扶持攙扶表轉折那關猛獸的籠子匣子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20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冉有說:“季孫大夫要這樣做,我們倆都不想(這樣)啊。”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p>
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能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就任職;如果沒有才能,就辭職退位?!?/p>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瞎子)遇到危險卻不去扶持;跌倒了卻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那攙扶的人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1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寶玉毀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這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比喻論證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況且你22冉有的狡辯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師敏銳的責問下,把責任推到季氏身上。冉有的狡辯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師敏銳的責問下,23“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比接姓f這話想干什么?推卸責任(開脫自己)。推卸責任(開脫自己)。24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者止?!______,顛______,則_______相矣?且爾言____。_____出于柙,龜玉______,是______與?”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也?!?/p>
25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
孔子曰:“求!_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痏______,顛而不扶,__________?且爾言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p>
孔子曰:26朗讀第三段: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比缃衲菆怨瘫聿⒘幸欢ǔ蔀閼n患、禍害痛恨、討厭那舍棄、回避表轉折給托辭、借口孔子自稱句中助詞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今義:國家。古義: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義:家庭。擔憂、害怕少不均勻貧困不安定表并列傾覆這本國以外的人施行使……來使動,使……來使動,使……安心,使動,輔佐使……來使動,分崩:分裂;離析:渙散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保全策劃動武表轉折國內(nèi)朗讀第三段:如今那堅固表并列一定成為憂患、禍害痛恨、討厭那舍27課文第三段針對孔子的批評冉有是怎樣辯解的?課文第三段針對孔子的批評28冉有第二次狡辯
冉有的辯解:“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顓臾,城墻堅固,離季孫的封地費很近,現(xiàn)在不占領,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分析:
冉有要作辯解,表明冉有仍然堅持對顓臾動武。這必將受到孔子進一步批評,由此也將進一步顯示孔子的思想。冉有第二次狡辯冉有的辯解:分析:29課文第三段課文第三段30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為之辭。冉有??!君子痛恨那種避而不說自己想要那樣做,卻一定要另找借口的做法。哼!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為之辭。冉有??!君子痛恨那種避3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聽說過,無論諸侯還是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蛘撸翰慌聳|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聽說過,無32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口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33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撫他們。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34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如今仲由和冉求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撫。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既35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內(nèi)使用武力。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36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魯國國內(nèi)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37孔子治國安邦的原則是什么?“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p>
表明了對內(nèi)創(chuàng)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
孔子治國安邦的原則是什么?“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38最后一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末句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季氏發(fā)動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謀亂,妄圖篡奪魯國的政權。這句體現(xiàn)了孔子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敏銳的政治眼光。最后一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末句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季氏發(fā)動戰(zhàn)39歸納文中衍變出來的成語禍起蕭墻或蕭墻之禍,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分崩離析
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離析:渙散季孫之憂原指季孫氏的憂患,后借指內(nèi)部的憂患禍起蕭墻
1、
2、
3、
歸納文中衍變出來的成語禍起蕭墻或蕭墻之禍,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40冉有曰:“今夫_____,固而_____。今不取,_____必為_____憂。”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而必為之辭。丘也聞______者,不患寡而_____,不患貧而_____。蓋均____,和____,安_____。夫如是,故_____不服,則_____以來之,既來之,______。今________,相夫子,______,而不能__也,邦______析,而不能__也,而謀______于邦內(nèi)。吾恐_____之憂,不在_____,而在_____之內(nèi)也?!比接性唬骸敖穹騙____,固而_____。今不取,_____41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_____。丘也聞__________,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蓋______,和無寡,_______。夫如是,故遠人不服,________,既來之,_______。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守也,_________。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___________。”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_____。丘也聞_____42虎兕出柙: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負責任。既來之,則安之:原指使他們吸引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大動干戈:發(fā)生戰(zhàn)爭,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虎兕出柙: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負責任。43責無乃爾是過與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當伐駁引用名言設比喻斥君子品質(zhì)政治主張揭穿陰謀曉之以禮曉之以理曉之以德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冉有孔子文章一共寫了孔子與冉有三次對話。責無乃爾是過與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駁引用名言設比喻斥君44延伸鞏固翻譯下列句子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峙略撠焸淠惆?!為什么還要攻打它呢?能施展才能則居其位,否則就不要去。有道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的態(tài)度)。延伸鞏固翻譯下列句子45《季氏將伐顓臾》文言文知識整理《季氏將伐顓臾》461.
(1)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2)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2.疾例句出處釋義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將深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5)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6)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正確,與“非”相對這判斷詞,是病厭惡、痛恨快、急速疾苦、痛苦
強妒忌1.
(1)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2)是社稷473、止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4、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不去就職禁止、阻止只是、僅僅看見見解、見識拜見、謁見xiàn,出現(xiàn)
3、止485、過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過猶不及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且爾言過矣是誰之過與無乃爾是過與故嘗與過宋將軍走過、經(jīng)過
超過過分、過于錯誤過錯責備拜訪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49“與”通“歟”,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推測,可譯為“吧”、“嗎”同例1,表反問,可譯為“呢”1、通假字1.無乃爾是過與2.是誰之過與“與”通“歟”,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推測,可譯為“吧”、“嗎”501、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而不能來(之)2.“既來之,則安之?!笔箘佑梅ǎ菏埂瓉怼w順2、詞類活用使動用法,使……安定。1、修文德以來之使動用法:使……來、歸順2、詞類活用使動用法513、相夫子4、①后世必為子孫憂
②吾恐季孫之憂
指憂患的事。形容詞活用為名詞。2、詞類活用相:名詞活用為動詞。輔助季氏3、相夫子指憂患的事。2、詞類活用相:名詞活用為動詞。輔助季523、古今異義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2)是誰之過與古義:把……當作今義:認為古義:指示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3、古今異義古義:把……當作古義:指示代詞,這53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4)陳力就列
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義:國家,家庭。古義:就——居,充任;列——職位
今義:到隊列里去。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古義:就——居,充任54過是誰之過與無乃爾是過與且爾言過矣責備,動詞過錯,名詞責備,動詞安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安定,形容詞使……生活安定4、一詞多義錯誤,形容詞過是誰之過與責備,動詞責備,動詞安不患貧而患不安安定,形容詞55相則將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輔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詞輔佐,動詞引出對象于冉有、季路見于孔子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虎兕出于柙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對從在相則將焉用彼相矣輔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詞輔佐,動詞引出對象于冉56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無乃爾是過與?B、何以伐為?2)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吧恐怕該責備你吧?為什么……呢為什么要攻打它呢?這是國家的臣屬5、文言句式恐怕……吧恐怕該責備你吧?為什么……呢573)賓語前置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又何羨乎!A、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于動詞前。B、當疑問代詞充當賓語時,就要前置。又羨慕什么呢?又羨何乎?無乃過爾與?是誰之過與?這應責備誰呢?3)賓語前置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又何羨乎!A、用“581.特殊詞義(1)何以伐為(語氣詞,表反問)(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詞,這)(3)蓋均無貧(句首發(fā)語詞)(4)則修文德以來之(整治)2.詞類活用使動用法。既來之,則安之(使……來、使……安定)則修文德以來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來)(2)名詞作動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托辭,找借口)一、文言實詞1.特殊詞義一、文言實詞591.而連詞,表轉折。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辭/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2)連詞,表并列。
固而近于費/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2.之
助詞,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吾恐季孫之憂/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2)代詞。夫子欲之(它)/既來之,則安之(代遠人)二、文言虛詞1.而二、文言虛詞603.且
(1)連詞,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連詞,況且。且爾言過矣4.為(1)動詞,成為。后世必為子孫憂(2)語氣詞,表反問。何以伐為5.也(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語氣詞。丘也聞有國有家者(3)句末語氣詞。今由與求也3.且616.以(1)介詞,因為。何以伐為(2)連詞,表目的,相當于“來”、“以便”。則修文德以來之7.于(1)介詞,對。季氏將有事于顓臾(2)介詞,從?;①畛鲇谘?3)介詞,在。龜玉毀于櫝中6.以621.判斷句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語氣詞“也”,表判斷)2.疑問句(1)求!無乃爾是過與(疑問語氣詞“與”,表疑問)(2)何以伐為(疑問代詞“何”與句末語氣詞“為”,表反問)(3)是誰之過與(疑問代詞“誰”與疑問語氣詞“與”,表疑問)三、文言句式1.判斷句三、文言句式63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省動詞賓語“之”,即顓臾)(2)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國君)則修文德以來之(省去主語“國君”)(3)(國君)既來之,則安之(省去主語“國君”)(4)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之)也(省去賓語“之”)3.省略句644.倒裝句
(1)季氏將有事于顓臾(于顓臾有事,介賓短語后置)(2)何以伐為(以何伐為,賓語前置)(3)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于柙出,介詞賓語后置;于櫝中毀,介賓短語后置)(4)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于邦內(nèi)謀動干戈,介賓短語后置)4.倒裝句6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鬃痈裱杂癫蛔敛怀善?,人不學不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工欲善其事,66欲速則不達。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生可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盡善盡美。欲速則不達。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67※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啦煌?,不相為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名言681、
下列句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A無乃爾是過與B是誰之過與C且爾言過矣D聞大王有意督過之2、
選出加點“而”表示關系不同的一項:A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B位尊而無功C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
選出加點“者”用法不同的一項:A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B吾二者皆不欲也C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D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1.AD2.C3.A1、
下列句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694、
選出加點“是”用法不同的一項:A是誰之過與B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C無乃爾是過與D財用于是乎出5、
選出加點“焉”意義、用法不同的一項:A則將焉用彼相矣B若不闕秦,將焉取之C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D焉用亡鄭以陪鄰6、
選出加點“之”用法不同的一項: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B且在邦域之中矣C夫子欲之D太后盛氣而揖之4.C5.C6.B7.B4、
選出加點“是”用法不同的一項:707、
選出加點“于”意義、用法不同的一項:A虎兕出于柙B季氏將有事于顓臾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D青,取之于藍《季氏將伐顓臾》中產(chǎn)生或引伸出來的成語有(A,B,D,E)
A分崩離析B禍起蕭墻C井底之蛙D開柙出虎E季孫之憂
7、
選出加點“于”意義、用法不同的一項:71延伸鞏固——2、語段閱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翻譯:玉石不經(jīng)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
延伸鞏固——2、語段閱讀72延伸鞏固——2、語段閱讀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延伸鞏固——2、語段閱讀73一問:冉有、季路告訴孔子“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是瞞著季氏,還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們來的?一問:冉有、季路告訴孔子“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是瞞著季氏,還74兩種猜測家臣的一舉一動都須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張,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們來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張的可能,他有這毛病。試看他推卸責任那句話,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靈機一動”。兩種猜測家臣的一舉一動都須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張,因75二問:在三段對話中,季路一言不發(fā),這是為什么?請從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態(tài)方面探討一下原因。二問:在三段對話中,季路一言不發(fā),這是為什么?請從季路的性格76三種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辭,干脆讓伶牙俐齒的冉有搶先發(fā)言,自個兒樂得清閑??赡芏杭韭烦歉畼O深,有意讓冉有出頭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進可退??赡苋簩τ诠シヮ咊В韭凡⒎侨接心菢拥蔫F桿兒支持者,但駁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見孔子,卻以沉默來表示自己的尷尬處境或矛盾心境。三種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辭,干脆讓伶牙俐齒的冉有搶先發(fā)言,77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論語》78教學目標:1、弄清思路,理解課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3、歸納文言詞語意義及句式。重點:文言多義詞與句式辯識。難點:孔子的主張。教學目標:79
孔子,名,字,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末期著名的和,也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鬃?5歲離開魯國,周游列國14年,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他的主張并不被各國諸侯采納,于前684年回到魯國。于是他從事教育,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希望他的學生到各諸侯國去參政,繼續(xù)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鬃訉W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春秋孔子,名,字,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末期80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對暴政,主張仁政,“禮治”二修身:“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三倫理思想:“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四政治思想:維護封建等級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五教育:“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六品德:“溫、良、恭、儉、讓”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對暴政,主張仁政,“禮治”二修身:“克己復81
《論語》是記錄____時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所以它是
體,凡__篇,為__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春秋語錄20儒四書論:纂輯,應讀lún;語:言談。《論語》《論語》是記錄____時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所以82文學常識拓展:
“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周易》、《春秋》“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文學常識拓展:
“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83背景簡介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王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背景簡介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84①論語()②顓臾()③社稷()④虎兕()⑤出于柙()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⑧冉有()⑨櫝
()正音:請你讀讀準費()①論語()②顓臾85①論語(lún)②顓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
⑧冉有(rǎn)⑨櫝(dú)正音:請你讀讀準費()bì①論語(lún)②顓臾(zhuānyú)正音:請你86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朗讀第一段朗讀第一段87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①求,冉有。無乃······與,表示對情況的推定,含推斷語氣,相當于“恐怕······吧”。②爾,你,指冉有,賓語前置。是,這,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代詞,指代沒能勸說季氏放棄伐顓臾的想法。③過,責備,動詞。與”通“歟”,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推測,可譯為“吧”、“嗎”。④本句表達了孔子對弟子的批評,又鮮明地顯示了自己的觀點??鬃诱f:“冉求!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①求,冉有。無乃···88(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夫:發(fā)語詞。者,助詞。以為:把…作為。
“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之指顓臾。是--這。顓臾,先代的國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魯國的疆域之中,是魯國的藩屬。
(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89
(4)何以伐為?
“何以……為?”是反問句式。何以:以何,賓語前置為什么要討伐他呢?季氏將伐顓臾課件90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季氏將要攻打顓臾。冉求、季路去拜見孔子,說:“季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了?!?/p>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孔子說:“冉有!恐怕要責備你們吧?顓臾,過去先王曾經(jīng)讓他擔任東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而且在(魯國的)國境之內(nèi)了,這是魯國的臣屬啊,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1第一段語言知識點一個通假字:無乃爾是過與?一個古今異義詞: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把(他)封為]一個詞類活用:無乃爾是過與
[名作動,過錯——責備]一個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一個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兩個賓前句:
第一段語言知識點一個通假字:無乃爾是過與?92A)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個文言固定句式相當于“恐怕……吧”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是”賓前]B)何以伐為?還原:以何伐為?[為:疑問句末語氣助詞,“呢”]A)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個文言固定句式B)何以93試背誦季氏將伐_____。______見于孔子,曰:“季氏_______顓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過與?夫_____,昔者_____以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矣,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試背誦季氏將伐_____。______見于孔子,曰:“季氏_94______伐______。________見于_____,曰:“_______有事于______?!?/p>
_____曰:“求!_________?夫顓臾,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伐______。________見于_____,95朗讀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朗讀第二段:96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施展才能擔任職位不就職搖晃、站不穩(wěn)跌倒形:錯誤名:過錯從在為什么通“歟”,呢這護持、扶持攙扶表轉折那關猛獸的籠子匣子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97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冉有說:“季孫大夫要這樣做,我們倆都不想(這樣)啊?!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p>
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能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就任職;如果沒有才能,就辭職退位?!?/p>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瞎子)遇到危險卻不去扶持;跌倒了卻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那攙扶的人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8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寶玉毀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這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比喻論證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況且你99冉有的狡辯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師敏銳的責問下,把責任推到季氏身上。冉有的狡辯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師敏銳的責問下,100“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比接姓f這話想干什么?推卸責任(開脫自己)。推卸責任(開脫自己)。101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者止。’危_______,顛______,則_______相矣?且爾言____。_____出于柙,龜玉______,是______與?”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也?!?/p>
102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p>
孔子曰:“求!_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痏______,顛而不扶,__________?且爾言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p>
孔子曰:103朗讀第三段: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比缃衲菆怨瘫聿⒘幸欢ǔ蔀閼n患、禍害痛恨、討厭那舍棄、回避表轉折給托辭、借口孔子自稱句中助詞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今義:國家。古義: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義:家庭。擔憂、害怕少不均勻貧困不安定表并列傾覆這本國以外的人施行使……來使動,使……來使動,使……安心,使動,輔佐使……來使動,分崩:分裂;離析:渙散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保全策劃動武表轉折國內(nèi)朗讀第三段:如今那堅固表并列一定成為憂患、禍害痛恨、討厭那舍104課文第三段針對孔子的批評冉有是怎樣辯解的?課文第三段針對孔子的批評105冉有第二次狡辯
冉有的辯解:“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顓臾,城墻堅固,離季孫的封地費很近,現(xiàn)在不占領,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分析:
冉有要作辯解,表明冉有仍然堅持對顓臾動武。這必將受到孔子進一步批評,由此也將進一步顯示孔子的思想。冉有第二次狡辯冉有的辯解:分析:106課文第三段課文第三段107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為之辭。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種避而不說自己想要那樣做,卻一定要另找借口的做法。哼!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為之辭。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種避108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聽說過,無論諸侯還是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蛘撸翰慌聳|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聽說過,無109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口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110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撫他們。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111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如今仲由和冉求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撫。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既112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內(nèi)使用武力。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11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魯國國內(nèi)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114孔子治國安邦的原則是什么?“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表明了對內(nèi)創(chuàng)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
孔子治國安邦的原則是什么?“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115最后一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末句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季氏發(fā)動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謀亂,妄圖篡奪魯國的政權。這句體現(xiàn)了孔子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敏銳的政治眼光。最后一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末句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季氏發(fā)動戰(zhàn)116歸納文中衍變出來的成語禍起蕭墻或蕭墻之禍,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分崩離析
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離析:渙散季孫之憂原指季孫氏的憂患,后借指內(nèi)部的憂患禍起蕭墻
1、
2、
3、
歸納文中衍變出來的成語禍起蕭墻或蕭墻之禍,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117冉有曰:“今夫_____,固而_____。今不取,_____必為_____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_______而必為之辭。丘也聞______者,不患寡而_____,不患貧而_____。蓋均____,和____,安_____。夫如是,故_____不服,則_____以來之,既來之,______。今________,相夫子,______,而不能__也,邦______析,而不能__也,而謀______于邦內(nèi)。吾恐_____之憂,不在_____,而在_____之內(nèi)也?!比接性唬骸敖穹騙____,固而_____。今不取,_____118孔子曰:“求!君子____________。丘也聞__________,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蓋______,和無寡,_______。夫如是,故遠人不服,________,既來之,_______。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守也,_________。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___________?!笨鬃釉唬骸扒螅【觃___________。丘也聞_____119虎兕出柙: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負責任。既來之,則安之:原指使他們吸引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大動干戈:發(fā)生戰(zhàn)爭,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①畛鲨裕罕扔鲪喝颂用摶蜃魇虏槐M責,主管者應負責任。120責無乃爾是過與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當伐駁引用名言設比喻斥君子品質(zhì)政治主張揭穿陰謀曉之以禮曉之以理曉之以德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冉有孔子文章一共寫了孔子與冉有三次對話。責無乃爾是過與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駁引用名言設比喻斥君121延伸鞏固翻譯下列句子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峙略撠焸淠惆?!為什么還要攻打它呢?能施展才能則居其位,否則就不要去。有道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的態(tài)度)。延伸鞏固翻譯下列句子122《季氏將伐顓臾》文言文知識整理《季氏將伐顓臾》1231.
(1)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2)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2.疾例句出處釋義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將深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5)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6)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正確,與“非”相對這判斷詞,是病厭惡、痛恨快、急速疾苦、痛苦
強妒忌1.
(1)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2)是社稷1243、止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4、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不去就職禁止、阻止只是、僅僅看見見解、見識拜見、謁見xiàn,出現(xiàn)
3、止1255、過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過猶不及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且爾言過矣是誰之過與無乃爾是過與故嘗與過宋將軍走過、經(jīng)過
超過過分、過于錯誤過錯責備拜訪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126“與”通“歟”,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推測,可譯為“吧”、“嗎”同例1,表反問,可譯為“呢”1、通假字1.無乃爾是過與2.是誰之過與“與”通“歟”,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推測,可譯為“吧”、“嗎”1271、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而不能來(之)2.“既來之,則安之。”使動用法:使……來、歸順2、詞類活用使動用法,使……安定。1、修文德以來之使動用法:使……來、歸順2、詞類活用使動用法1283、相夫子4、①后世必為子孫憂
②吾恐季孫之憂
指憂患的事。形容詞活用為名詞。2、詞類活用相:名詞活用為動詞。輔助季氏3、相夫子指憂患的事。2、詞類活用相:名詞活用為動詞。輔助季1293、古今異義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2)是誰之過與古義:把……當作今義:認為古義:指示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3、古今異義古義:把……當作古義:指示代詞,這130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4)陳力就列
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義:國家,家庭。古義:就——居,充任;列——職位
今義:到隊列里去。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古義:就——居,充任131過是誰之過與無乃爾是過與且爾言過矣責備,動詞過錯,名詞責備,動詞安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安定,形容詞使……生活安定4、一詞多義錯誤,形容詞過是誰之過與責備,動詞責備,動詞安不患貧而患不安安定,形容詞132相則將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輔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詞輔佐,動詞引出對象于冉有、季路見于孔子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虎兕出于柙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對從在相則將焉用彼相矣輔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詞輔佐,動詞引出對象于冉133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無乃爾是過與?B、何以伐為?2)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吧恐怕該責備你吧?為什么……呢為什么要攻打它呢?這是國家的臣屬5、文言句式恐怕……吧恐怕該責備你吧?為什么……呢1343)賓語前置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又何羨乎!A、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于動詞前。B、當疑問代詞充當賓語時,就要前置。又羨慕什么呢?又羨何乎?無乃過爾與?是誰之過與?這應責備誰呢?3)賓語前置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又何羨乎!A、用“1351.特殊詞義(1)何以伐為(語氣詞,表反問)(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詞,這)(3)蓋均無貧(句首發(fā)語詞)(4)則修文德以來之(整治)2.詞類活用使動用法。既來之,則安之(使……來、使……安定)則修文德以來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來)(2)名詞作動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托辭,找借口)一、文言實詞1.特殊詞義一、文言實詞1361.而連詞,表轉折。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辭/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2)連詞,表并列。
固而近于費/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2.之
助詞,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吾恐季孫之憂/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2)代詞。夫子欲之(它)/既來之,則安之(代遠人)二、文言虛詞1.而二、文言虛詞1373.且
(1)連詞,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連詞,況且。且爾言過矣4.為(1)動詞,成為。后世必為子孫憂(2)語氣詞,表反問。何以伐為5.也(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語氣詞。丘也聞有國有家者(3)句末語氣詞。今由與求也3.且1386.以(1)介詞,因為。何以伐為(2)連詞,表目的,相當于“來”、“以便”。則修文德以來之7.于(1)介詞,對。季氏將有事于顓臾(2)介詞,從?;①畛鲇谘?3)介詞,在。龜玉毀于櫝中6.以1391.判斷句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語氣詞“也”,表判斷)2.疑問句(1)求!無乃爾是過與(疑問語氣詞“與”,表疑問)(2)何以伐為(疑問代詞“何”與句末語氣詞“為”,表反問)(3)是誰之過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181-2024車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絡安全異常行為檢測機制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豪華別墅租賃定金及維護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理發(fā)店轉讓合同-附帶店鋪裝修及經(jīng)營策略指導
- 二零二五年度砂石料運輸安全培訓及應急預案協(xié)議
- 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小學數(shù)學教育分析
- 提升安保措施保障智慧旅游出行安全
- 專業(yè)育嬰師服務合同
- XX省重點水電工程擴建項目合同2025
- 個人股權轉讓合同書
- 產(chǎn)品售后保養(yǎng)服務合同樣本
- JJF(石化)007-2018鉛筆硬度計校準規(guī)范
- GB/T 13364-2008往復泵機械振動測試方法
- 植物的類群及演化
- 老年社會工作課件
- 最新記24小時出入量、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課件
- 普通生物學考試大綱
- DB23T 2714-2020 農(nóng)村生活垃圾非焚燒低溫處理設施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 【人教版】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課件1
- 農(nóng)信社運營主管述職報告【三篇】
- 48個國際音標表(打印版)已整理
- 建標 198-2022 城市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