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學實驗報告_第1頁
真菌學實驗報告_第2頁
真菌學實驗報告_第3頁
真菌學實驗報告_第4頁
真菌學實驗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v真菌學實驗報告一.實驗目的:1.1了解真菌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1.2掌握絲狀真菌制片方法。1.3掌握內(nèi)生真菌的分離方法1.4掌握真菌的鑒定方法。二.前言:真菌廣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從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從海洋、高空到赤道、兩極,到處都有真菌。真菌雖然不在空氣中生長繁殖,但它的孢子卻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原來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當今世界,生物技術(shù)已邁入世界經(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真菌學在生物技術(shù)的大潮中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廣泛的多樣性,真菌生長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可以得到比動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夠直接、快速地進行遺傳性狀分離的分析。因此,真菌可以作為研究基礎(chǔ)生物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為生物技術(shù)產(chǎn)業(yè)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直接影響內(nèi)生真菌的生物多樣性,植物物種的年代越久遠,其生物內(nèi)生真菌的多樣性越豐富:抗病原性能越強的植物,其所含的內(nèi)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內(nèi)生真菌有可能產(chǎn)生與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無知或產(chǎn)生抗菌活性物質(zhì)可能參與了藥用植物的抗菌過程,本實驗通過植物病原真菌和G+、G-細菌的抑制實驗發(fā)現(xiàn)莖,根,花,種子或果實內(nèi)生真菌的代謝產(chǎn)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對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研究和開發(fā)內(nèi)生真菌的尋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質(zhì)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三.材料與方法:3.1.1材料:在校園內(nèi)采集銀杏、喜樹、桂花樹樣品包括葉、莖、根、花、種子或果實。3.1.2.藥品與試劑: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馬鈴薯、瓊脂。孟加拉紅,青霉素,鏈霉素,甲基藍,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鹽,葡萄糖,瓊脂條,無菌水等。消毒劑: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鈉溶液(含活性氯10%),30%雙氧水。雙蒸水、瓊脂糖,Tris飽和酚、巰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石英砂,Tris飽和酚,氯仿,異戊醇,無水乙醇,硼酸,冰醋酸,氯化鈉,鹽酸,氫氧化鈉,EDTA,CTAB。3.1.3.培養(yǎng)基:3.1.3.1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馬鈴薯汁1000ml,葡萄糖20g,瓊脂20g

(注:取去皮馬鈴薯200克,切成小塊,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鐘,濾去馬鈴薯塊,將濾液補足至1000毫升,加葡萄糖20克,瓊脂15克,溶化后分裝,15磅滅菌30分鐘3.1.3.2察氏瓊脂培養(yǎng)基蔗糖30g,NaNO33g,MgSO4.7H2O0.5g,KCl0.5g,F(xiàn)eSO4.7H2O0.01g,K2HPO41g,瓊脂13g,蒸餾水1000ml,自然pH3.1.3.3沙氏培養(yǎng)基蛋白胨1g,葡萄糖或麥芽糖4g,瓊脂1.5克,水100ml。制法:1將上述物質(zhì)稱好,放入水中煮沸溶解(不必調(diào)PH即有5左右)分中號試管(約4毫升)包扎,高壓115℃20分鐘。趁熱斜好,凝固備用。3.1.3.4馬丁氏培養(yǎng)基葡萄糖10g,蛋白胨5g,KH2PO41g,MgSO4?7H2O0.5g,1%孟加拉紅3.3mL,瓊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抗生素用法與用量:培養(yǎng)基滅菌之后分裝前按鏈霉素40U/mL,青霉素30U/mL用量加入,冷卻到45℃左右未凝固時加入抗生素,混勻倒平板。四.方法:4.1.1采樣方法:在校園內(nèi)找到銀杏、喜樹、桂花樹并用刀采集葉、莖、根、皮、種子。4.1.2樣品前處理:分別取根、莖、葉、果實,用洗滌劑在自來水下洗凈。老樹皮用75%酒精進行表面消毒后,用鑷子取出,于酒精燈上燒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體培養(yǎng)基上。對于根、莖、葉、果實按下列程序進行表面消毒: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無菌水沖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時間(見表2-2,共設(shè)置7個梯度)→無菌水沖洗4-6次→用滅菌濾紙吸干多余水分→無菌刀片將材料切成小塊將根、莖的表皮、韌皮部、木質(zhì)部大致分開,并切成0.5×0.5cm2大小。將果實的外種皮去掉,消毒之后將內(nèi)種皮去掉。滅菌時,瀝干的植物材料轉(zhuǎn)放到燒杯中,記好時間,倒入消毒溶液,不時用玻璃棒輕輕攪動,以促進材料各部分與消毒溶液充分接觸,驅(qū)除氣泡,使消毒徹底。在快到時間之前1-2分鐘,開始把消毒液傾入一備好的大燒杯內(nèi),要注意勿使材料倒出,傾凈后立即倒入無菌水,輕攪漂洗。滅菌時間是從倒入消毒液開始,至倒入無菌水時為止。滅菌液要充分浸沒材料。寧可多用些滅菌液,切勿勉強在一個體積偏小的容器中使用很多材料滅菌。4.1.3內(nèi)生菌的分離方法:將上述組織塊置于分離培養(yǎng)基上(每一平皿培養(yǎng)5塊組織塊)于27℃恒溫培養(yǎng),同時將上述消毒過程中最后一次沖洗組織塊后的無菌水滴在培養(yǎng)基上平行培養(yǎng),用以檢測消毒是否徹底。觀察菌絲生長情況及污染情況。4.1.4純化方法:培養(yǎng)3-4天后及時采用尖端菌絲挑取法,挑取形態(tài)不同的菌絲或菌落移種到新鮮PDA培養(yǎng)基上。純化3-4次以保證所得菌落為純培養(yǎng)。4.2形態(tài)鑒定方法:4.2.1培養(yǎng)方法:4.2.1.1培養(yǎng)基:查氏培養(yǎng)基、沙氏培養(yǎng)基和PDA培養(yǎng)基。4.2.1.2將4℃保存菌種活化2次;4.2.1.3將活化菌種分別點種PDA、沙氏、察氏平板,每重復4.2.1.425℃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7天;4.2.1.5然后進行菌落特征描述,取一個平行進行制片(膠帶子粘片法),觀察個體形態(tài);4.2.1.6另兩個平行繼續(xù)培養(yǎng)至14天,取出;4.2.1.7重復步驟4,作為最終描述結(jié)果;4.2.1.8根據(jù)真菌分類鑒定手冊和相關(guān)資料分析確該菌的歸屬。4.2.2制片方法:膠帶粘貼法:選用在顯微鏡油鏡下觀察細致不粗糙且粘性好的膠帶。取一小段膠帶從菌落表面的中心向邊緣粘,75%乙醇固定,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染色,將粘有菌絲的一面向上,蓋上蓋玻片,于顯微鏡下觀察產(chǎn)孢結(jié)構(gòu)等特征。4.2.3鑒定標準:觀察的要點:4.2.4菌落宏觀形態(tài):大?。阂跃涞闹睆剑╩m)表示。顏色:包括菌落表面和背面的顏色,及色素是否滲入培養(yǎng)基。菌落表面的紋飾:如皺紋、輻射溝紋、同心環(huán)、整個菌落致密或疏松等。菌落的質(zhì)地:氈狀、毯狀、絨毛狀、棉絮狀、粉粒狀、革質(zhì)狀、有無成束狀或繩狀的氣生菌絲。菌落的高度:扁平、凸起或隆起,及菌落中心部分狀況等。菌落邊緣:全緣、鋸齒狀、樹枝狀等。滲出物:菌落表面有無液滴及液滴的顏色等。4.2.5個體形態(tài):菌絲的特征:表面性狀(粗糙或光滑),寬度等分生孢子梗:分支情況--簡單或復雜,輪生或單生等;長短;基部粗糙或光滑等。產(chǎn)孢結(jié)構(gòu)的形態(tài)特征:形狀,大小,著生狀況(位置,單生、互生或成輪生體)分生孢子的形態(tài):形狀,大小,表面狀況,聚集方式(直鏈、斜鏈或聚集成頭)4.3分子生物學鑒定:4.3.1培養(yǎng)方法:培養(yǎng)基成分與不加瓊脂的PDA固體培養(yǎng)基成分相同。將液體培養(yǎng)基以100mL每瓶分裝至250mL三角瓶中,用8層紗布封口。121℃,蒸汽滅菌20min。將菌絲致密的真菌接種到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恒溫振蕩培養(yǎng)箱中27℃、120rpm培養(yǎng)5-7天。用兩層滅菌紗布過濾菌絲球,用無菌蒸餾水沖洗菌絲球5次,避免培養(yǎng)基中的糖類和蛋白對DNA提取的影響。40℃下烘干菌絲,但是不要過于干燥,然后進行DNA的提取。4.3.2基因組DNA的提取DNA提取采用CTAB法。CTAB(cetyltriethylammoniumbromide,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銨)是一種去污劑,可溶解細胞膜,它能與核酸形成復合物,在高鹽溶液中是可溶的,當降低溶液鹽濃度到一定程度時,從溶液中沉淀,通過離心可將CTAB與核酸的復合物同蛋白質(zhì)、多糖類物質(zhì)分開,然后將CTAB與核酸的復合物沉淀溶解于高鹽溶液,再加乙醇使核酸沉淀,CTAB能溶解于乙醇。CTAB法的好處是能很好地去掉糖類雜質(zhì),提取前期可得到高含量的DNA。4.3.2.1用CTAB法提取材料DNA的具體步驟如下:將CTABbuffer在65℃水浴鍋中預熱,研缽用液氮預冷;4.3.2.2取0.1g左右菌絲體,在液氮中迅速研磨成粉末后,迅速加入5mL預熱的提取液及10μLβ-巰基乙醇,混合均勻后把混合液轉(zhuǎn)入1.5mL離心管中700μL/管;4.3.2.3于65℃水浴保溫0.5-1h,時間不能超過1.5h。保溫期間要輕輕振搖幾次;4.3.2.4冷卻至室溫后,加入等體積(700μL)的飽和酚:氯仿:異戊醇(25:24:1),充分混勻后靜置10min。4.3.2.5離心(12000rpm,10min,室溫),去沉淀,將上清液轉(zhuǎn)入干凈離心管中。4.3.2.6根據(jù)雜質(zhì)的去除情況重復步驟4、5數(shù)次,直至無雜質(zhì);4.3.2.7加入等體積氯仿:異戊醇(24:1)抽提一次以去除飽和酚,離心(12000rpm,10min,室溫);4.3.2.8將上清液逐滴加入兩倍體積的-20℃預冷無水乙醇,以沉淀出DNA。室溫放置10-20min,可以過夜;4.3.2.9挑取或離心去上清液(10000rpm,5min)的方法取出DNA;用75%乙醇洗滌兩次;<10>37℃保溫箱中干燥后溶于適量的TE緩沖液中4℃?zhèn)溆谩?.4所用引物ITS5:GGAAGTAAAAGTCGTAACAAGGITS4:TCCTCCGCTTATTGATATGC4.4.1PCR反應條件:4.4.1.1體系:PCR反應體系為50μL體系,包括:10×PCRbuffer: 1/10MgCl2: 1.5mM,dNTPs(dATP、dTTP、dCTP、dGTP): 各200μM,Primer1 0.2μM,Primer2 0.2μM,Taq酶: 1~2.5U,DNA模板: 約100ng。4.4.2條件:擴增條件預變性95℃5min變性95℃1min復性51℃1min30~35個循環(huán)延伸72℃1min延伸補齊72℃10min4.4.3測序方法:送測序公司。4.4.4序例分析:五.結(jié)果及分析:結(jié)果:試驗分離到兩種真菌5.1八爪金盤分離到菌種查氏正反照5.1.1菌落宏觀形態(tài):大?。壕涞闹睆?.2(mm)。顏色:包括菌落表面棕黑色背面灰色,色素滲入培養(yǎng)基。菌落表面的紋飾:如皺紋、整個菌落致密。菌落的質(zhì)地:氈狀菌落的高度:凸起或隆起。菌落邊緣:鋸齒狀。滲出物:菌落表面無液滴。5.1.2個體形態(tài):菌絲的特征:表面粗糙。分生孢子梗:分支復雜,輪生。5.1.3分子生物學鑒定通過PCR擴增和序列分析,送公司檢測得到的序列為:TGAAGTTAAAAAGCGTAACAAGGTCTCCGTAGGTGAACCTGCGGAGGGATCATTACAAGTGACCCCGGTCTAACCACCGGGATGTTCATAACCCTTTGTTGTCCGACTCTGTTGCCTCCGGGGCGACCCTGCCTTCGGGCGGGGGCTCCGGGTGGACACTTCAAACTCTTGCGTAACTTTGCAGTCTGAGTAAACTTAATTAATAAATTAAAACTTTT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A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ACATTGCGCCCCCTGGTATTCCGGGGGGCATGCCTGTTCGAGCGTCATTTCACCACTCAAGCCTCGCTTGGTATTGGGCATCGCGGTCCGCCGCGTGCCTCAAATCGACCGGCTGGGTCTTCTGTCCCCTAAGCGTTGTGGAAACTATTCGCTAAAGGGTGTTCGGGAGGCTACGCCGTAAAACAACCCCATTTCTAAGGTTGACCTCGGATCAGGTAGGGATACCCGCTGAACTTAAGCATATCAAAATCGGAGGAA通過blast序列分析得到的結(jié)果為:Distributionof100BlastHitsontheQuerySequenceSequencesproducingsignificantalignments:5.2桂花樹莖分離到PDA正反照鏡檢:5.2.1菌落形態(tài):大小:菌落的直徑22mm。顏色:菌落表面的顏色為棕黃色背面為黃色。菌落表面的紋飾:有皺紋、同心環(huán)、整個菌落致密。菌落的質(zhì)地:革質(zhì)狀。菌落的高度:扁平。菌落邊緣:全緣。滲出物:菌落表面無液體。5.2.2個體形態(tài):菌絲的特征:表面光滑分生孢子梗:分支復雜,輪生,較短,基部粗糙。六分析:6.1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同種菌種在不同的培養(yǎng)基上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如菌落形態(tài)大小、顏色、紋飾、質(zhì)地、高度、邊緣、有無滲出物及其滲出物的顏色等。6.2試驗中我們對各種材料進行了菌種分離,用了三種培養(yǎng)基,但由于操作原因和設(shè)備原因,試驗中有很多培養(yǎng)基都被污染了。七實驗總結(jié):7.1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直接影響內(nèi)生真菌的生物多樣性,不同植株的內(nè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