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中風治療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1.gif)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中風治療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2.gif)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中風治療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3.gif)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中風治療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4.gif)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中風治療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207865ea07c3b5381891ddcdc718cf6a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針灸治療中風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1針灸治療中風2一、概念【概念】中風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輕者不經昏仆,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蹇澀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西醫(y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面神經麻痹等病,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2一、概念【概念】中風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3
發(fā)病最快,恢復最慢,死亡最多,致殘最重風與火合故快,瘀與痰痹阻故最慢病為大厥,“厥則暴死”,故死亡最多“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景岳全書》),故致殘最重3發(fā)病最快,恢復最慢,死亡最多,致殘最重4二、病因病理1、腦血管疾病病因總的病因:血管壁病變的基礎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流動力學改變注:①血管壁病變:最常見為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動脈硬化兩種)②心臟及血液動力學改變:高血壓、低血壓、心衰、房顫、傳導阻滯③血液成分改變:血粘度高,如高脂血癥、高血糖癥、高蛋白血癥、脫水、紅細胞增多癥、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癥等;凝血機制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應用抗凝劑等。僅少數腦部病變,如先天畸形、外傷、腫瘤等。4二、病因病理1、腦血管疾病病因52、中醫(yī)病因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內就有風疾、武丁因疾首而占卜。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記載有魯國人孫綽有專治半身不遂的?。ㄆ荩?,并謂起死回生?!妒酚洝}公列傳》中已有中風醫(yī)案。王符氏《潛夫論》也有“賈誼病于偏枯婉疥之疾”的記載?!痘茨献印贰按髴n內崩”已注重到精神作用致中風的重要性。《金匱要略》的“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可看作正式將本病名為中風,而且設為專論。確立的中風是內外合邪,臟腑功能失調而致。“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52、中醫(yī)病因6《千金翼方》孫思邈注重內風,“人不能用心謹慎遂及風病,半身不遂,言語不正,庶子皆發(fā),此為猥退病……當須絕于思慮,省于言語,無于無為,乃可求愈。若還同俗類,名利事務,欠才色為心者,幸勿苦是醫(yī)藥,徒勞為病耳?!碧扑我院笾撩髑?,尤其金元時代學術爭鳴,突出“內風”立論,但對于內風的原因,看法不同。內風三家劉完素:腎水不足,心火暴盛——主火李東垣:形勝氣衰,木令自病——主氣朱丹溪:溫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主痰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元氣不足”中風發(fā)病的“根本因素”?!爸酗L非風”,“散風,清火,順氣化痰之方,今人遂用,仍然無效”。氣虛血瘀論:“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癖”。治療上“專補氣者,氣愈補而愈癖”,應補氣活血以通血道”,使元氣直達病所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6《千金翼方》孫思邈注重內風,“人不能用心謹慎遂及風病,半身7
【病因病機】1.積損正衰,耗散精氣2.情志所傷,化火生風3.濕痰內生,化熱生風4.正氣不足,外風入中7【病因病機】8
【辯證分型】1中絡:半身或一側手足麻木、肌力弱,口眼喎斜,言語不利者;2中經: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而神志昏蒙者。3中腑: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而神志恍惚者。4中臟: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清醒后有強言謇或不語者8【辯證分型】9
中臟腑病位較深,病情較重。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閉證和脫證。①閉癥:證見神志不清,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赤,氣粗,喉中痰鳴,大便秘結,脈象滑數或弦滑。②脫證:證見昏沉不醒,目合,口張,手撒,遺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細微或沉伏。如見冷汗如油,面赤如妝,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是真陽外越之象,為危候。9中臟腑病位較深,病情較重。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10三、臨床分析1、中風先兆:
“一二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部分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符合中分先兆癥。10三、臨床分析1、中風先兆:112、缺血性中風
1)腦血栓形成偏癱+意識障礙
2)腦血栓的基礎上導致(腦神經組織腦梗塞、腦動脈堵塞發(fā)生缺血性壞死而發(fā)病)
3)腦梗塞發(fā)生部位一以大腦中動脈閉塞最多見,其次為大腦后動脈、大腦前動脈以及小腦的主要動脈。病理:4-6小時腦組織缺血與水腫壞死1-2周腦水腫減輕,壞死組織液化8-10周后形成軟化灶112、缺血性中風124)四個要點:①50歲以后發(fā)病②男性較多③常于休息、靜止或睡眠時發(fā)生癥狀④常有先兆癥狀:如頭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在血壓的低時更容易發(fā)生。(容易忽視)124)四個要點:13CT上:早期無陽性征。25-50%早期見到穿支動脈供血區(qū)密度減低,但邊緣模糊。24小時至2周:24小時大部分出現典型腦梗塞征象,與血管分布相一致的低密度區(qū)。1周后低密度區(qū)邊界更清,密度減低。2-3周后,出現“模糊效應”。慢性期出現軟化灶,周圍有腦萎縮。13CT上:14MR:缺血6小時內——高信號(細胞毒性水腫)此后:血管源性水腫,細胞壞死,髓鞘脫失,血腦屏障破壞,出現長T1,長T2信號。后期(慢性期):大的病灶形成軟化灶,T1、T2顯著延長,信號與腦脊液相似。一般腦梗塞病灶呈楔形或扇形,同時累及皮、髓質,增強掃描呈腦回狀,為腦梗塞典型影像。14MR:15MR兩個優(yōu)點:
1)早期(<6小時)能顯示腦梗塞病灶,CT不能
2)顯示幕下腦梗塞,MR優(yōu)于CT。15MR兩個優(yōu)點:16兩個重要概念:1)缺血閾(腦血流的重要性)腦血流降低至20ml(100g腦·分)以下水平時:一系列腦功能障礙腦血流降低至15ml(100g腦·分)以下水平時:維持神經元內環(huán)境以來的離子泵進行性耗竭腦血流降低至10ml(100g腦·分)以下水平時:細胞膜去極化,離子流進入神經元,導致細胞不可逆性死亡2)缺血半暗帶動脈閉塞后一部分腦組織通過側支循環(huán)得到了夠用的血流,能維持在泵衰竭水平之上,電活動需要量之下,即缺血半暗帶。16兩個重要概念:176、出血性中風
1)腦出血主要在很多癥狀中要關注以下5個方面①出血部位②出血量③出血速度④機體狀況⑤機體反應性2)發(fā)病后數分鐘即意識喪失,提示出血量多,出血范圍大,或正迫入腦室176、出血性中風1)腦出血主要在很多癥狀中要關注以下5個183)部位:
①殼核最常見部位(該動脈血流量大,血管內壓高,其肌層常有生理缺血,如果該動脈出血為外側型,由于不影響內囊,一般無偏癱),此外,尾狀核頭部,丘腦、腦橋、小腦、腦室也見。②尾狀核出血易出現腦膜刺激征,易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相混淆,后者有全頭痛和后枕痛。③后顱窩出血——病側瞳孔逐漸變小中腦出血——病側瞳孔擴大大腦半球出血——A)量不多:瞳孔大小無變化,對光反射正常
B)顳葉受損: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丘腦出血——雙眼球向下斜視④要特別注意深昏迷病人,眼球一般固定于中央位,觀察眼球對出血灶的定位很重要。18194)出血量:
30ml以下一般為少量,30-60ml為中量,60ml以上為大量,但與部位有關,如果重要部位,如腦干則5-10ml也可致死。5)急性期預后判斷:脈搏很快或很緩慢,體溫升高,血壓下降,則病情危重,預后較差。有意識障礙但逐漸轉為清醒,無發(fā)熱或僅為輕微發(fā)熱,血壓無明顯波動,無尿便障礙,預后較好。194)出血量:206)恢復期:可以仍處于昏迷狀態(tài),甚至病情加重,再次出血;繼發(fā)肺部感染;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心腎功能或多系統(tǒng)功能障礙及衰竭。此期大部分病人要由軟癱逐漸到硬癱才能出現肢體活動。(也有個別由軟癱直接轉為硬癱)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亢進,重呈痙攣狀態(tài)上肢屈曲,下肢伸展模式吞咽困難,飲水反嗆,嗆咳。(顱神經受損和假性球麻痹所致)失語也比較多見(大腦主半球言語中樞損傷所致各種類型可見)206)恢復期:21
【針灸治療】1傳統(tǒng)毫針療法1.1中經絡證之半身不遂處方:肩髃、曲池、外關、環(huán)跳、陽陵泉、解溪、昆侖,上肢還可輪取陽池,后溪等穴,下肢輪取風市、陰市、懸鐘等穴。中經絡證之口眼喎斜處方:地倉、頰車、合谷、內庭、承泣、陽白、攢竹、昆侖、養(yǎng)老21【針灸治療】221.2中臟腑1.2.1閉證治法:降火豁痰,啟閉開竅
處方:水溝、合谷、太沖、十二井穴、豐隆、勞宮1.2.2脫證治法:回陽固脫。多用灸法處方:關元、氣海、神闕。脈微欲絕加內關、太淵;汗多加合谷、陰郄;221.2中臟腑231.3靳三針
處方:顳三針:在偏癱對側顳部,耳尖直上入發(fā)際2寸處為第一針以此為中點.水平向前、后各移l寸處,分別為第二針、第三針。1.4醒腦開竅法處方:雙側內關、人中、患側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操作方法:雙側內關,直刺0.5寸,提插捻轉瀉法,施手法1分鐘;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雀啄瀉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231.3靳三針24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針尖刺到原三陰交穴的位置上,進針0.5寸,提插補法,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穴,原穴沿經下移2寸的心經上取穴,直刺進針0.5寸,提插瀉法,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穴直刺進針0.5寸,提插瀉法,以手動3次為度。委中穴,仰臥位抬起患肢取穴,醫(yī)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關節(jié),以醫(yī)者肘部頂住患肢膝關節(jié),進針1.0寸,用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24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針尖刺251.5風府、啞門針法處方:風府、啞門隨證配穴:意識障礙加百會、人中;血壓高加曲池太沖;失語加涌泉、通里;上肢癱加肩三針,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加環(huán)跳、秩邊、風池;1.6十二透穴針法處方:肩髃透極泉,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huán)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透陰陵,絕骨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涌泉。251.5風府、啞門針法261.7上、下二穴相配方處方:患側天鼎、環(huán)跳二穴1.8子午流注納甲法處方:運用子午流注法配合陽陵泉、百會、太陽、天宗、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huán)跳等體針。261.7上、下二穴相配方271.9督脈十三針法處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鐘、命門、腰陽關、長強;1.10治任脈法:處方:任脈十二針方包括承漿、廉泉、天突、紫宮、膻中、鳩尾、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271.9督脈十三針法281.11治六腑俞法處方: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1.12中風三針處方:人中、通天、中封1.13刺募法處方:中府、膻中、巨闕、期門、章門、天樞、中脘、關元、中極
281.11治六腑俞法291.14中風十二穴處方:百會、前頂、后頂、通天、列缺、照海、支溝、懸鐘、足三里、合谷、陽谷、曲池(雙穴取雙側)1.15接氣通經法處方:大椎、大杼、風門;患側上肢肩髃、曲池、四瀆、外關、合谷;下肢先取腎俞、關元俞、秩邊、后取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291.14中風十二穴301.16巨刺三步法始見于《靈樞·官針篇》臨床治療中風時常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之施治,該法療效肯定?!夺樉馁Y生經》卷四中“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若灸則當先百會、次風池、曲池、合谷……三里、絕骨,不必拘舊往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依據:經脈左右偱行,腧穴左右交會,經氣左右交貫。為后代醫(yī)家所重視:1)元代杜思敬《濟生拔萃·針經摘英集》曰“治中風手足不遂,針百會、三里等七六,左治右,右治左”。2)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之“盤石金直刺傳”中“中風半身不遂,左瘀右痰者……先于無病手足,針宜補不宜瀉,次針其病手足,宜瀉不宜補。
301.16巨刺三步法31巨刺的優(yōu)點:1)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方面優(yōu)于非巨刺組。2)調整營衛(wèi)偏注以治偏癱,一定要先固定取穴出發(fā),而且一定要貫徹和分別補瀉輕重。3)腦部則取一穴,百會,代表了中風治療古代選頭部穴位以諸脈諸陽為主,而且下針的第二個穴位——肢體穴位即用“補”,巨刺法所以是扶正邪祛的方法,這是我多年的臨床體會。31巨刺的優(yōu)點:32操作方法:第一步:單取健側經穴,用瀉法,行針2分鐘,令病員強行活動患肢,如毫無動靜,間隔10分鐘重復操作一次,若仍無反應,于24小時后再重復施術。待患肢活動明顯改善后則進入第二步。第二步:以健側經穴為主,用瀉法,患側經穴為輔,用補法。待患肢活動明顯改善后進入第三步。第三步:以患側經穴為主,用補法。健側經穴為輔,用瀉法。處方:合谷、手三里、曲池、少海、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32操作方法:331.17四郄穴方處方:陰郄、郄門、水泉、梁丘
2.刺血法對中風偏癱可以以刺血為主,綜合治療中放血療法卻可提高偏癱的療效。應用放血療法的第二種情況見于失語
1)取穴:語言Ⅰ、Ⅱ、Ⅲ區(qū)+百會穴方法:三棱針點刺放血主治:腦梗塞失語癥
2)舌尖點刺,用梅花針(略)第三種情況:偏癱伴四肢浮腫331.17四郄穴方34處方一:十二井穴及十宣放血,交替使用隨證配穴:頭痛眩暈或耳門動脈搏動明顯者,加太陽、百會放血;舌強、嘔惡者,加刺金津、玉液。處方二:手足十二針(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均雙側)。肘膝窩尺澤、委中等靜脈怒張?zhí)幏叛?,出血量?00ml以上;手足十指尖刺出血處方三:雙側太陽穴,上肢取曲澤、中渚;下肢取委中、豐隆、陽關(均取患側)處方四:首用三棱針刺百會,四神聰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繼用針刺人中、承漿、風池、風府、合谷、勞宮、太沖、涌泉34處方一:十二井穴及十宣放血,交替使用353.耳針處方:皮質下、腦點、肝、三焦、加癱瘓部位的相應穴。失語加心、脾;舌咽困難時加口、耳迷根、咽喉。4.頭針⑴焦氏頭針處方:運動區(qū)、足運感區(qū)、感覺區(qū)等,尤以患肢對側的運動區(qū)為主:
下肢癱瘓取對側運動區(qū)上1/5和足運感區(qū);上肢癱瘓取對側運動區(qū)中2/5;口歪舌偏,言語不清取對側運動區(qū)下2/5;疼痛麻木者取對側感覺區(qū)。353.耳針36⑵《中國頭皮針灸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處方:
從頂顳前斜線(前頂至懸厘),頂顳后斜線(百會至曲鬢)和頂旁一線(通天穴沿經向后1寸,與正中線平行)頂旁二線(正營穴沿經向后1寸與正中線平行)毫針沿頭皮快速針至帽狀腱膜下,以220次/分頻率持續(xù)捻轉3-5分鐘,留針5分鐘,重復3次出針,12次為一療程。此法多用于中風急性期時最佳。36⑵《中國頭皮針灸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處方:37(3)三段接力刺頭皮針療法
主穴:頂顳前斜線配穴:頂旁一線頂旁二線,高血壓加頂中線方法:用1.5寸毫針再頂顳前斜線從上而下連針3-4針,即三段接力針法.刺入1寸左右,行抽氣法和提氣法.37(3)三段接力刺頭皮針療法385.舌針處方:廉泉,針時針尖向后上刺入深達舌根約3-4公分;或從舌下金津、玉液之間刺和舌根部;舌體左右橫刺透過舌體兩側斜刺深達舌根部(此為舌三針),針時輕度捻轉不留針,病人出現痠、麻、脹感為宜。6.眼針處方:主要選取雙側上、下焦區(qū)。隨證配穴:伴高血壓者,可配以肝區(qū);失語,配心區(qū);二便失禁配腎區(qū)。施術時不用提插、捻轉手法,通過取穴順序的不同而分補瀉.順眼針經區(qū)分布順序者為補,反之為瀉。385.舌針397.拔罐法
一般常在偏癱肢體的穴位上先點刺出血,再拔罐可使瘀血得以排出,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另外,也有人用走罐法,在偏癱肢體的經絡線上進行拔罐,或在背部膀胱經上有關的腧穴上拔罐,以疏通經絡,促進偏癱肢體的恢復。397.拔罐法408.穴位注射常選用風池、曲池、外關、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承山、風市、懸鐘、解溪等患側的腧穴。藥液種類非常多,如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VitB12、MgS04、胞二磷膽堿、肌生注射液,ATP、煙酰胺,防風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等等。一般隔日一次,10一15天為一療程。408.穴位注射41
常用處方:1)偏癱初期:
5%γ-氨基丁酸1.5ml或三磷酸腺苷10-20mgA)風池雙
B)風市雙每日一次2)偏癱中后期VitB1100mg穴注病側風池煙酰胺50mg或丹參注射液2-4ml或VitB12250ug穴注A)腎俞雙足三里雙
C.C.O1mlB)大腸俞雙曲池雙41常用處方:429.激光針灸激光針療法是用微細的激光束來刺激穴位,臨床常用的是氦氖激光。利用它的熱效應、壓強作用、光效應、電磁場等刺激經絡穴位,以達到偏癱肢體的氣血流行,功能恢復。10.粗針粗針又稱巨針,系不銹鋼絲制成,針長2~3寸,直徑0.5—2毫米不等。取穴以手足三陽經及任、督二脈穴位為主,手足之陰經穴為輔,針感要求有上傳或下傳,或向四周放散。429.激光針灸4311.穴位埋線
手足三里、陽陵泉、承山、三陰交,每次選1~3穴,埋羊腸線,1月1次,15次為一療程。12.微波針灸
選曲池、手三里、風市、足三里等有關穴位,得氣后將針柄接通微波天線,調好電壓輸出功率以患者無刺痛為度,可改善腦出血癥狀、體征,對預防致殘有重要意義。4311.穴位埋線4413.神經刺激療法①刺激臂叢神經,治療上肢不遂,針刺相當于扶突穴部位;②刺激坐骨神經,改善下肢功能,部位相當于環(huán)跳穴處;③刺激脛神經,針刺相當于委中、三陰交穴部位;④刺激正中神經,針相當于內關穴處,據報道,本法治療中風療效極為顯著。4413.神經刺激療法4514、灸法中脘五穴灸,又叫中脘排灸取穴:以中脘為基點,隔姜片放一艾炷,左右橫開1寸-1.2寸,各隔姜片放一艾炷,點然后左右交替移動艾炷。4514、灸法臨床體會:臨床體會:47一、辯證要點以神智清醒與否辯中臟腑和中經絡以語言和運動輕重辯病情以寒熱癥象辯虛實中風兼疼痛,需辯淤血或風邪,兼痙攣,為風盛;夜間重,為淤血;肢體沉重為痰濁;無力麻木,為血虛。47一、辯證要點以神智清醒與否辯中臟腑和中經絡48二、選穴治療要點基本方:水溝、內關,醒腦開竅,促使蘇醒,振奮督陽。早期開竅瀉火降氣,如血壓增高,加曲池、太沖;大小便障礙,取秩邊,陰陵泉;中晚期病情穩(wěn)定,取手足三陽經穴,以調整氣血為主。中臟腑原則上先用灸,單穴神闕用隔鹽灸5-9壯,癥狀無改善加隔姜灸關元、氣海,治療原理都是督脈生病治督脈,甚者臍下營。不可忽視加減穴。失語取天窗、啞門、百會,艾條雀啄灸,每穴五分鐘,或啞門穴用隔藥餅灸,一般來說,中風失語針的效果不如灸,其他失語則不可一概而論。后期取健側穴位,在于疏導經氣,濡養(yǎng)筋肉。要提高療效,需綜合治療。中風病位在腦,但涉及五臟六腑,以頭針、體針、電針等結合效果明顯。頭皮針選穴常用有七區(qū):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足運感區(qū)、言語二區(qū)、言語三區(qū)、運用區(qū)、血管舒縮區(qū)。48二、選穴治療要點基本方:水溝、內關,醒腦開竅,促使蘇醒,49
三、電針的應用
1、電針治療中風,行之有效,應用廣泛。2、改善軟癱病人運動功能,提高肌力效果明顯,也有一定改善肌痙攣,降低肌張力作用。3、下肢運動功能改善較上肢明顯。神經功能缺損恢復較快。4、頭部穴位電針,如百會、印堂尚可治療中風抑郁癥。5、多加用其他療法,如常規(guī)神經內科治療,頸靜脈加注藥物治療,配合下肢功能強化訓練。6、取穴以陽明經為主,加強肌力,以陰經透刺為主緩解痙攣,降低肌張力。7、各種波形交替使用以防耐受。
49
三、電針的應用
1、電針治療中風,行之有效,應用廣泛。50足內翻
治法:平衡陰陽二蹺主穴:丘墟解溪,嚴重加太沖和懸鐘手法:用捻轉瀉法或提插瀉法,留針30分鐘,不宜電針。50足內翻51四、療效評價針灸早期介入參與搶救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后期針對后遺癥是任何目前醫(yī)學方法都不能替代的??商岣呱尜|量,利于康復。針灸治療恢復期要堅持療程,不可忽視復發(fā)的危險。復發(fā)者病情一次較一次嚴重。無論急性期或者恢復期,針灸都是適宜的。兼有預防復中的作用。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梗塞者,針灸療效最好。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效果較差。古代認為針灸治療中風療效不顯或出現復發(fā)主要由于“針不知分寸,補瀉不明,不分虛實,其癥再發(fā)?!保ㄡ樉拇蟪桑?1四、療效評價針灸早期介入參與搶救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后期針52五、腦出血針灸治療要點早期用穴少,手法輕,弱刺激。中晚期中強度或高強度刺激。除極少數穴位外,均不留針。治療中,隨時測量血壓,明顯升高者,操作需慎重。52五、腦出血針灸治療要點早期用穴少,手法輕,弱刺激。中晚期53六、參考古代處方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沖、合谷。前穴未效,復刺后穴。啞門、大敦。――《針灸大成》卷九半身不遂:“絕骨、昆侖、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針后復發(fā),“復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針灸大成》卷九著名的《太平圣惠方》中風七灸:宜于七處一齊下火,灸三壯。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53六、參考古代處方中風不省人事:54
Thankyou!54Thankyou!人有了知識,就會具備各種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勤懇讀書,廣泛閱讀,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閱讀科技書籍,我們能豐富知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我們能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培養(yǎng)文學情趣;通過閱讀報刊,我們能增長見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有許多書籍還能培養(yǎng)我們的道德情操,給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們前進。人有了知識,就會具備各種分析能力,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中風治療課件57
針灸治療中風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1針灸治療中風58一、概念【概念】中風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輕者不經昏仆,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蹇澀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西醫(y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面神經麻痹等病,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2一、概念【概念】中風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59
發(fā)病最快,恢復最慢,死亡最多,致殘最重風與火合故快,瘀與痰痹阻故最慢病為大厥,“厥則暴死”,故死亡最多“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景岳全書》),故致殘最重3發(fā)病最快,恢復最慢,死亡最多,致殘最重60二、病因病理1、腦血管疾病病因總的病因:血管壁病變的基礎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流動力學改變注:①血管壁病變:最常見為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動脈硬化兩種)②心臟及血液動力學改變:高血壓、低血壓、心衰、房顫、傳導阻滯③血液成分改變:血粘度高,如高脂血癥、高血糖癥、高蛋白血癥、脫水、紅細胞增多癥、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癥等;凝血機制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應用抗凝劑等。僅少數腦部病變,如先天畸形、外傷、腫瘤等。4二、病因病理1、腦血管疾病病因612、中醫(yī)病因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內就有風疾、武丁因疾首而占卜。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記載有魯國人孫綽有專治半身不遂的?。ㄆ荩⒅^起死回生?!妒酚洝}公列傳》中已有中風醫(yī)案。王符氏《潛夫論》也有“賈誼病于偏枯婉疥之疾”的記載?!痘茨献印贰按髴n內崩”已注重到精神作用致中風的重要性?!督饏T要略》的“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可看作正式將本病名為中風,而且設為專論。確立的中風是內外合邪,臟腑功能失調而致?!靶霸谟诮j,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52、中醫(yī)病因62《千金翼方》孫思邈注重內風,“人不能用心謹慎遂及風病,半身不遂,言語不正,庶子皆發(fā),此為猥退病……當須絕于思慮,省于言語,無于無為,乃可求愈。若還同俗類,名利事務,欠才色為心者,幸勿苦是醫(yī)藥,徒勞為病耳。”唐宋以后至明清,尤其金元時代學術爭鳴,突出“內風”立論,但對于內風的原因,看法不同。內風三家劉完素:腎水不足,心火暴盛——主火李東垣:形勝氣衰,木令自病——主氣朱丹溪:溫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主痰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元氣不足”中風發(fā)病的“根本因素”?!爸酗L非風”,“散風,清火,順氣化痰之方,今人遂用,仍然無效”。氣虛血瘀論:“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癖”。治療上“專補氣者,氣愈補而愈癖”,應補氣活血以通血道”,使元氣直達病所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6《千金翼方》孫思邈注重內風,“人不能用心謹慎遂及風病,半身63
【病因病機】1.積損正衰,耗散精氣2.情志所傷,化火生風3.濕痰內生,化熱生風4.正氣不足,外風入中7【病因病機】64
【辯證分型】1中絡:半身或一側手足麻木、肌力弱,口眼喎斜,言語不利者;2中經: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而神志昏蒙者。3中腑: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而神志恍惚者。4中臟: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清醒后有強言謇或不語者8【辯證分型】65
中臟腑病位較深,病情較重。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閉證和脫證。①閉癥:證見神志不清,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赤,氣粗,喉中痰鳴,大便秘結,脈象滑數或弦滑。②脫證:證見昏沉不醒,目合,口張,手撒,遺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細微或沉伏。如見冷汗如油,面赤如妝,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是真陽外越之象,為危候。9中臟腑病位較深,病情較重。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66三、臨床分析1、中風先兆:
“一二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部分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符合中分先兆癥。10三、臨床分析1、中風先兆:672、缺血性中風
1)腦血栓形成偏癱+意識障礙
2)腦血栓的基礎上導致(腦神經組織腦梗塞、腦動脈堵塞發(fā)生缺血性壞死而發(fā)?。?/p>
3)腦梗塞發(fā)生部位一以大腦中動脈閉塞最多見,其次為大腦后動脈、大腦前動脈以及小腦的主要動脈。病理:4-6小時腦組織缺血與水腫壞死1-2周腦水腫減輕,壞死組織液化8-10周后形成軟化灶112、缺血性中風684)四個要點:①50歲以后發(fā)?、谀行暂^多③常于休息、靜止或睡眠時發(fā)生癥狀④常有先兆癥狀:如頭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在血壓的低時更容易發(fā)生。(容易忽視)124)四個要點:69CT上:早期無陽性征。25-50%早期見到穿支動脈供血區(qū)密度減低,但邊緣模糊。24小時至2周:24小時大部分出現典型腦梗塞征象,與血管分布相一致的低密度區(qū)。1周后低密度區(qū)邊界更清,密度減低。2-3周后,出現“模糊效應”。慢性期出現軟化灶,周圍有腦萎縮。13CT上:70MR:缺血6小時內——高信號(細胞毒性水腫)此后:血管源性水腫,細胞壞死,髓鞘脫失,血腦屏障破壞,出現長T1,長T2信號。后期(慢性期):大的病灶形成軟化灶,T1、T2顯著延長,信號與腦脊液相似。一般腦梗塞病灶呈楔形或扇形,同時累及皮、髓質,增強掃描呈腦回狀,為腦梗塞典型影像。14MR:71MR兩個優(yōu)點:
1)早期(<6小時)能顯示腦梗塞病灶,CT不能
2)顯示幕下腦梗塞,MR優(yōu)于CT。15MR兩個優(yōu)點:72兩個重要概念:1)缺血閾(腦血流的重要性)腦血流降低至20ml(100g腦·分)以下水平時:一系列腦功能障礙腦血流降低至15ml(100g腦·分)以下水平時:維持神經元內環(huán)境以來的離子泵進行性耗竭腦血流降低至10ml(100g腦·分)以下水平時:細胞膜去極化,離子流進入神經元,導致細胞不可逆性死亡2)缺血半暗帶動脈閉塞后一部分腦組織通過側支循環(huán)得到了夠用的血流,能維持在泵衰竭水平之上,電活動需要量之下,即缺血半暗帶。16兩個重要概念:736、出血性中風
1)腦出血主要在很多癥狀中要關注以下5個方面①出血部位②出血量③出血速度④機體狀況⑤機體反應性2)發(fā)病后數分鐘即意識喪失,提示出血量多,出血范圍大,或正迫入腦室176、出血性中風1)腦出血主要在很多癥狀中要關注以下5個743)部位:
①殼核最常見部位(該動脈血流量大,血管內壓高,其肌層常有生理缺血,如果該動脈出血為外側型,由于不影響內囊,一般無偏癱),此外,尾狀核頭部,丘腦、腦橋、小腦、腦室也見。②尾狀核出血易出現腦膜刺激征,易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相混淆,后者有全頭痛和后枕痛。③后顱窩出血——病側瞳孔逐漸變小中腦出血——病側瞳孔擴大大腦半球出血——A)量不多:瞳孔大小無變化,對光反射正常
B)顳葉受損: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丘腦出血——雙眼球向下斜視④要特別注意深昏迷病人,眼球一般固定于中央位,觀察眼球對出血灶的定位很重要。18754)出血量:
30ml以下一般為少量,30-60ml為中量,60ml以上為大量,但與部位有關,如果重要部位,如腦干則5-10ml也可致死。5)急性期預后判斷:脈搏很快或很緩慢,體溫升高,血壓下降,則病情危重,預后較差。有意識障礙但逐漸轉為清醒,無發(fā)熱或僅為輕微發(fā)熱,血壓無明顯波動,無尿便障礙,預后較好。194)出血量:766)恢復期:可以仍處于昏迷狀態(tài),甚至病情加重,再次出血;繼發(fā)肺部感染;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心腎功能或多系統(tǒng)功能障礙及衰竭。此期大部分病人要由軟癱逐漸到硬癱才能出現肢體活動。(也有個別由軟癱直接轉為硬癱)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亢進,重呈痙攣狀態(tài)上肢屈曲,下肢伸展模式吞咽困難,飲水反嗆,嗆咳。(顱神經受損和假性球麻痹所致)失語也比較多見(大腦主半球言語中樞損傷所致各種類型可見)206)恢復期:77
【針灸治療】1傳統(tǒng)毫針療法1.1中經絡證之半身不遂處方:肩髃、曲池、外關、環(huán)跳、陽陵泉、解溪、昆侖,上肢還可輪取陽池,后溪等穴,下肢輪取風市、陰市、懸鐘等穴。中經絡證之口眼喎斜處方:地倉、頰車、合谷、內庭、承泣、陽白、攢竹、昆侖、養(yǎng)老21【針灸治療】781.2中臟腑1.2.1閉證治法:降火豁痰,啟閉開竅
處方:水溝、合谷、太沖、十二井穴、豐隆、勞宮1.2.2脫證治法:回陽固脫。多用灸法處方:關元、氣海、神闕。脈微欲絕加內關、太淵;汗多加合谷、陰郄;221.2中臟腑791.3靳三針
處方:顳三針:在偏癱對側顳部,耳尖直上入發(fā)際2寸處為第一針以此為中點.水平向前、后各移l寸處,分別為第二針、第三針。1.4醒腦開竅法處方:雙側內關、人中、患側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操作方法:雙側內關,直刺0.5寸,提插捻轉瀉法,施手法1分鐘;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雀啄瀉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231.3靳三針80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針尖刺到原三陰交穴的位置上,進針0.5寸,提插補法,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穴,原穴沿經下移2寸的心經上取穴,直刺進針0.5寸,提插瀉法,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穴直刺進針0.5寸,提插瀉法,以手動3次為度。委中穴,仰臥位抬起患肢取穴,醫(yī)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關節(jié),以醫(yī)者肘部頂住患肢膝關節(jié),進針1.0寸,用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24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針尖刺811.5風府、啞門針法處方:風府、啞門隨證配穴:意識障礙加百會、人中;血壓高加曲池太沖;失語加涌泉、通里;上肢癱加肩三針,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加環(huán)跳、秩邊、風池;1.6十二透穴針法處方:肩髃透極泉,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huán)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透陰陵,絕骨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涌泉。251.5風府、啞門針法821.7上、下二穴相配方處方:患側天鼎、環(huán)跳二穴1.8子午流注納甲法處方:運用子午流注法配合陽陵泉、百會、太陽、天宗、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huán)跳等體針。261.7上、下二穴相配方831.9督脈十三針法處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鐘、命門、腰陽關、長強;1.10治任脈法:處方:任脈十二針方包括承漿、廉泉、天突、紫宮、膻中、鳩尾、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271.9督脈十三針法841.11治六腑俞法處方: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1.12中風三針處方:人中、通天、中封1.13刺募法處方:中府、膻中、巨闕、期門、章門、天樞、中脘、關元、中極
281.11治六腑俞法851.14中風十二穴處方:百會、前頂、后頂、通天、列缺、照海、支溝、懸鐘、足三里、合谷、陽谷、曲池(雙穴取雙側)1.15接氣通經法處方:大椎、大杼、風門;患側上肢肩髃、曲池、四瀆、外關、合谷;下肢先取腎俞、關元俞、秩邊、后取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291.14中風十二穴861.16巨刺三步法始見于《靈樞·官針篇》臨床治療中風時常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之施治,該法療效肯定?!夺樉馁Y生經》卷四中“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若灸則當先百會、次風池、曲池、合谷……三里、絕骨,不必拘舊往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依據:經脈左右偱行,腧穴左右交會,經氣左右交貫。為后代醫(yī)家所重視:1)元代杜思敬《濟生拔萃·針經摘英集》曰“治中風手足不遂,針百會、三里等七六,左治右,右治左”。2)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之“盤石金直刺傳”中“中風半身不遂,左瘀右痰者……先于無病手足,針宜補不宜瀉,次針其病手足,宜瀉不宜補。
301.16巨刺三步法87巨刺的優(yōu)點:1)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方面優(yōu)于非巨刺組。2)調整營衛(wèi)偏注以治偏癱,一定要先固定取穴出發(fā),而且一定要貫徹和分別補瀉輕重。3)腦部則取一穴,百會,代表了中風治療古代選頭部穴位以諸脈諸陽為主,而且下針的第二個穴位——肢體穴位即用“補”,巨刺法所以是扶正邪祛的方法,這是我多年的臨床體會。31巨刺的優(yōu)點:88操作方法:第一步:單取健側經穴,用瀉法,行針2分鐘,令病員強行活動患肢,如毫無動靜,間隔10分鐘重復操作一次,若仍無反應,于24小時后再重復施術。待患肢活動明顯改善后則進入第二步。第二步:以健側經穴為主,用瀉法,患側經穴為輔,用補法。待患肢活動明顯改善后進入第三步。第三步:以患側經穴為主,用補法。健側經穴為輔,用瀉法。處方:合谷、手三里、曲池、少海、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32操作方法:891.17四郄穴方處方:陰郄、郄門、水泉、梁丘
2.刺血法對中風偏癱可以以刺血為主,綜合治療中放血療法卻可提高偏癱的療效。應用放血療法的第二種情況見于失語
1)取穴:語言Ⅰ、Ⅱ、Ⅲ區(qū)+百會穴方法:三棱針點刺放血主治:腦梗塞失語癥
2)舌尖點刺,用梅花針(略)第三種情況:偏癱伴四肢浮腫331.17四郄穴方90處方一:十二井穴及十宣放血,交替使用隨證配穴:頭痛眩暈或耳門動脈搏動明顯者,加太陽、百會放血;舌強、嘔惡者,加刺金津、玉液。處方二:手足十二針(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均雙側)。肘膝窩尺澤、委中等靜脈怒張?zhí)幏叛?,出血量?00ml以上;手足十指尖刺出血處方三:雙側太陽穴,上肢取曲澤、中渚;下肢取委中、豐隆、陽關(均取患側)處方四:首用三棱針刺百會,四神聰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繼用針刺人中、承漿、風池、風府、合谷、勞宮、太沖、涌泉34處方一:十二井穴及十宣放血,交替使用913.耳針處方:皮質下、腦點、肝、三焦、加癱瘓部位的相應穴。失語加心、脾;舌咽困難時加口、耳迷根、咽喉。4.頭針⑴焦氏頭針處方:運動區(qū)、足運感區(qū)、感覺區(qū)等,尤以患肢對側的運動區(qū)為主:
下肢癱瘓取對側運動區(qū)上1/5和足運感區(qū);上肢癱瘓取對側運動區(qū)中2/5;口歪舌偏,言語不清取對側運動區(qū)下2/5;疼痛麻木者取對側感覺區(qū)。353.耳針92⑵《中國頭皮針灸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處方:
從頂顳前斜線(前頂至懸厘),頂顳后斜線(百會至曲鬢)和頂旁一線(通天穴沿經向后1寸,與正中線平行)頂旁二線(正營穴沿經向后1寸與正中線平行)毫針沿頭皮快速針至帽狀腱膜下,以220次/分頻率持續(xù)捻轉3-5分鐘,留針5分鐘,重復3次出針,12次為一療程。此法多用于中風急性期時最佳。36⑵《中國頭皮針灸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處方:93(3)三段接力刺頭皮針療法
主穴:頂顳前斜線配穴:頂旁一線頂旁二線,高血壓加頂中線方法:用1.5寸毫針再頂顳前斜線從上而下連針3-4針,即三段接力針法.刺入1寸左右,行抽氣法和提氣法.37(3)三段接力刺頭皮針療法945.舌針處方:廉泉,針時針尖向后上刺入深達舌根約3-4公分;或從舌下金津、玉液之間刺和舌根部;舌體左右橫刺透過舌體兩側斜刺深達舌根部(此為舌三針),針時輕度捻轉不留針,病人出現痠、麻、脹感為宜。6.眼針處方:主要選取雙側上、下焦區(qū)。隨證配穴:伴高血壓者,可配以肝區(qū);失語,配心區(qū);二便失禁配腎區(qū)。施術時不用提插、捻轉手法,通過取穴順序的不同而分補瀉.順眼針經區(qū)分布順序者為補,反之為瀉。385.舌針957.拔罐法
一般常在偏癱肢體的穴位上先點刺出血,再拔罐可使瘀血得以排出,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另外,也有人用走罐法,在偏癱肢體的經絡線上進行拔罐,或在背部膀胱經上有關的腧穴上拔罐,以疏通經絡,促進偏癱肢體的恢復。397.拔罐法968.穴位注射常選用風池、曲池、外關、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承山、風市、懸鐘、解溪等患側的腧穴。藥液種類非常多,如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VitB12、MgS04、胞二磷膽堿、肌生注射液,ATP、煙酰胺,防風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等等。一般隔日一次,10一15天為一療程。408.穴位注射97
常用處方:1)偏癱初期:
5%γ-氨基丁酸1.5ml或三磷酸腺苷10-20mgA)風池雙
B)風市雙每日一次2)偏癱中后期VitB1100mg穴注病側風池煙酰胺50mg或丹參注射液2-4ml或VitB12250ug穴注A)腎俞雙足三里雙
C.C.O1mlB)大腸俞雙曲池雙41常用處方:989.激光針灸激光針療法是用微細的激光束來刺激穴位,臨床常用的是氦氖激光。利用它的熱效應、壓強作用、光效應、電磁場等刺激經絡穴位,以達到偏癱肢體的氣血流行,功能恢復。10.粗針粗針又稱巨針,系不銹鋼絲制成,針長2~3寸,直徑0.5—2毫米不等。取穴以手足三陽經及任、督二脈穴位為主,手足之陰經穴為輔,針感要求有上傳或下傳,或向四周放散。429.激光針灸9911.穴位埋線
手足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環(huán)境設計的藝術性與審美培養(yǎng)探討
- 生產線作業(yè)計劃與實時調度分析
- 班級紀律執(zhí)行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
- 生態(tài)城市規(guī)劃中的綠色交通系統(tǒng)建設
- 現代辦公中的網絡教育平臺應用
- Unit 6 My family(說課稿)-2024-2025學年滬教版(五四制)(2024)英語一年級上冊
- 2024年二年級品生下冊《大自然的奧秘》說課稿 冀教版001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3 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經濟說課稿 人民版必修2
- 10的認識和加減法(說課稿)-2024-2025學年一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2024)001
- 14《圓明園的毀滅》第二課時(說課稿)2024-2025學年語文五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中國人口研究專題報告-中國2025-2100年人口預測與政策建議-西南財經大學x清華大學-202501
- 2025年度廚師職業(yè)培訓學院合作辦學合同4篇
- 《組織行為學》第1章-組織行為學概述
- 25版六年級寒假特色作業(yè)
- 浙江省杭州市9+1高中聯盟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市場營銷試題(含參考答案)
- 2024年山東省泰安市高考物理一模試卷(含詳細答案解析)
- 護理指南手術器械臺擺放
- GB/T 19228.1-2024不銹鋼卡壓式管件組件第1部分:卡壓式管件
- 2024年計算機二級WPS考試題庫380題(含答案)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礦山資源儲量管理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