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篇《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講解“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1、寫作與出版概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由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大約寫于1845秋至1846年8月。共分兩卷:“第一卷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第二卷對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其中第一卷第一章標題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與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主要闡述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但沒有寫完。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僅發(fā)表第2卷第4章。1924年發(fā)表《費爾巴哈》章俄譯本;1932年全書在蘇聯第一次以原文發(fā)表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1955年出俄文第二版。1960年中文版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988年《費爾巴哈》章中文單行本出版。一、背景介紹主要指1835年至1845年間的德國哲學和德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流派。黑格爾于1831年去世。在德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黑格爾哲學陷入危機。黑格爾學派內部分裂為:保守的老年黑格爾派,以辛里克斯為代表;激進的青年黑格爾派,以施特勞斯、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
1835年施特勞斯發(fā)表《耶穌傳》,認為福音故事不是個人主觀的“自我意識”的產物,而是某種精神實體(如國民精神、民族精神等)的產物,是無意識的集體創(chuàng)造的結果。
1841年——1842年,鮑威爾陸續(xù)出版三卷本《復類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反駁施特勞斯,認為一切取決于“自我意識”,福音故事是個別人有意識地編造出來的。2、關于批判的對象
意識形態(tài)(ideology),字面上的意思是“觀念科學”。法國大革命時期由德·特拉西(DestuttdeTracy,1754-1836)第一次使用這一概念。特拉西出生于具有蘇格蘭血統(tǒng)的貴族家庭,青年時期就讀于斯特拉斯堡大學,他是改革君主政府的積極支持者。大革命恐怖時期被監(jiān)禁,出獄后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意識形態(tài)家”團體。特拉西開創(chuàng)的意識形態(tài)學說逐漸在法國學術界產生影響。1795年法蘭西研究院成立,特拉西成為其倫理學和政治學學院的院士。
3、關于書名中的“意識形態(tài)”
特拉西的意識形態(tài)或“觀念科學”,旨在建立一門基礎性的哲學理論。它通過“從思想回溯到感覺”的方法,摒棄宗教、形而上學以及其他一切權威性偏見,在感覺的基礎上,重建政治、倫理、法律、經濟、教育等各門科學的基本觀念。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負有使命的科學;它的目標在于為人類服務,甚至拯救人類,使人們擺脫偏見,為理性的統(tǒng)治作好準備。特拉西及其信徒曾設計一種國民教育制度,以期把法國轉變成一個理性的科學的社會。他們的學說把對個人自由的信念和精心設計的國家計劃綱領結合起來,因此曾一度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法定學說。拿破侖起初支持特拉西及其同伙,但不久就轉而反對他們,并且于1812年12月將法國軍事上的失利歸咎于“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因此從那時起,意識形態(tài)一詞不僅在法國而且在德、英、意大利等國,都兼有褒貶雙重含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使用的是其貶義,意即“虛假意識”。意識形態(tài)概念簡介系統(tǒng)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是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根本利益的體現,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思想上層建筑的部分。表現在哲學、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等形式中?!?/p>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識形態(tài)”一詞最早出現于《神圣家族》中,而具體闡述則是在《德意志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意識形態(tài)是階級社會的特有現象,對抗性的生產關系導致“在全部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的關系就像照相機中一樣是顛倒的?!彼€指出統(tǒng)治階級利用意識形態(tài),一方面粉飾統(tǒng)治,一方面作為統(tǒng)治的手段。但是馬克思除了在貶義上使用外,主要把它作為和經濟形態(tài)相對應的一個歷史唯物主義重要范疇?!墩軐W大辭典》中的“意識形態(tài)”條目
意識形態(tài)與科學相對立。
——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
它通過批判當時以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等為代表的、以唯心史觀為特征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次系統(tǒng)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進一步論證和發(fā)展了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二、中心思想1、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前提現實的個人;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保ǖ?3頁)四、內容簡介“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保ǖ?7頁)
“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第28頁)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和考察歷史的基本方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笠环N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fā),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第28頁)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由此還可以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
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第41頁)這里指明了考察社會歷史問題的唯物主義方法與唯心主義方法的對立,也特別指出了解決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方法原則?!霸谒急娼K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huán)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保ǖ?8頁)
這是否表明,哲學會隨著實證的歷史科學的建立而終結?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是什么關系?唯物史觀是哲學嗎?3、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的終結哲學與實證科學
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后面將對這一點作更清楚的說明——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第30頁)
如果世界模式論不是從頭腦中,而僅僅是通過頭腦從現實世界中得來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得來的,那么為此我們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學,而是關于世界和世界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的實證知識;由此產生的也不是哲學,而是實證科學。(恩格斯:《反杜林論》,第128頁)這是否意味著哲學與實證科學是對立的,而且這種對立含有唯物主義方法與唯心主義方法的對立?哲學與實證科學
現代唯物主義,否定的否定,不是單純地恢復舊唯物主義,而是把兩千年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全部思想內容以及這兩千年的歷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內容加到舊唯物主義的水久性基礎上。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它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各種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因此,哲學在這里被“揚棄”了,就是說,“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來說是被克服了,按其現實的內容來說是被保存了。(恩格斯:《反杜林論》)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現代唯物主義是舊哲學的批判繼承,但它本身不再構成一門特殊的科學,只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實際上,而且對于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第29頁)“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第37頁)這是說,共產主義已不是一種道德要求和人為方案,而是建立在深刻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之上的科學。共產主義在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中有其現實基礎。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自稱人道主義者,認為共產主義是通過私有財產的揚棄而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自稱共產主義者,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fā),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fā)展,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歷史必然性。4、共產主義問題
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優(yōu)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此外,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第31頁)作為物質生活條件的現實的自然界
作為社會歷史基礎、從而作為唯物史觀出發(fā)點的,應當是伴隨著人們的活動而不斷變更“人化的自然界”,而不應當是開天辟地以來就存在的、始終如一的那種非人化的自然界。
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也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第45-46頁)6、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
因為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tǒng)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在普遍意義的思想。……它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確同其余一切非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有更多的聯系,在當時存在的那些關系的壓力下還不能夠發(fā)展為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第47頁)
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然形成的社會中,就是說,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鐣顒拥倪@種固定化,我們本身的產物聚合為一種統(tǒng)治我們、不受我們控制、使我們的愿望不能實現并使我們的打算落空的物質力量,這是迄今為止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因為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關于這種力量的起源和發(fā)展趨向,他們一點也不了解;因而他們不再能駕馭這種力量,相反地,這種力量現在卻經歷著一系列獨特的、不僅不依賴于人們的意志和行為反而支配著人們的意志和行為的發(fā)展階段。(第36-37頁)7、異化及其揚棄
這種“異化”(用哲學家易懂的話來說)當然只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后才會消滅。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就必須讓它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同時這些人同現存的有錢有教養(yǎng)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為前提的。(第37頁)異化及其揚棄
人的實踐活動的異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相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異化揚棄的根本前提是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異化才能成為革命的對象。在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發(fā)生、強制性的分工才會的被揚棄,人才發(fā)展出普遍的交往關系和全面的能力。
(1)生產關系:1843年馬克思通過批判黑格爾法哲學而轉向對市民社會的研究,發(fā)現了人們之間聯系的紐帶是私有財產,并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結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痹凇渡袷ゼ易濉分型ㄟ^“實物關系”的研究,初次接觸到生產關系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并使用了“生產方式”術語。接著在評李斯特的手稿中,剖析了“工廠制度”,把工業(yè)勞動本身中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區(qū)分開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形成了標志生產關系的獨立范疇。生產關系還多用“市民社會”、“交往方式”、“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所有制關系”來表達。概念解釋(2)異化問題: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使用并肯定了異化概念。他把現象“理解為本質的異化”。1843年夏,他開始批判黑格爾法哲學,“離開黑格爾走向費爾巴哈”。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用異化概念分析了國家,提出國家、政治制度表現出來的彼岸性是一種異化,是人們本質的異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沿著“人的本質的異化”和“復歸”這樣一條線索發(fā)展,并把異化概念作為自己學說的中心范疇和主要方法。用異化分析政治、經濟、意識等各領域,確立了異化理論的完備形式。在唯物史觀形成前,異化理論曾推動青年馬克思去研究現實問題,但他越深入社會實踐,就越感到異化理論無力。1845年發(fā)表的《神圣家族》表明了他對異化理論的動搖。他已經主要從現實生活條件中分析異化的本質,提出了人的“實物本質”和“實物性”的概念,把“非人性”、“人性的異化”理解為生活資料的喪失。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分析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異化”的命題,超越了帶有思辨和人本主義性質的“異化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清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Module 12 Help Unit 2 Writing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
- Unit 6 Useful numbers(教學設計)-2024-2025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血壓測量操作護理
- 2016年秋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 課題3 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5 搭石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
- 2024秋八年級地理上冊 第4章 第三節(jié)《合理發(fā)展交通運輸》教學設計1 (新版)商務星球版
- 2024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1.1經緯網定位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 七年級英語上冊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Section A (1a-2d)教學設計(新版)人教新目標版
- 《媽媽的生日》(教學設計)吉美版四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
- 2024學年八年級英語上冊 Module 12 Help Unit 1 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help arrives教學設計 (新版)外研版
- 3.2 頻率的穩(wěn)定性(第2課時) 課件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
- 2025年貴州省遵義市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含筆試答案無聽力原文及音頻)
- 教育學基礎復習題庫
- 建筑節(jié)能新路徑:嚴寒地區(qū)老舊建筑改造
- 2024年廣州農村商業(yè)銀行招聘筆試真題
- 2024年寧波樞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數學丨湖北省八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數學試卷及答案
- 2024年貴州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試題
- 客服營銷面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中國工商銀行遠程銀行中心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我的師德小故事標準教案2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