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_第1頁
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_第2頁
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_第3頁
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_第4頁
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禮記·大學(節(jié)選)

《禮記》——最早的封建禮制教科書

禮記·大學(節(jié)選)《禮記》——最早的封建禮制教科書1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2儒家“十三經(jīng)”和“五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為:詩、書、禮、易、春秋。十三經(jīng)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分別是:《詩經(jīng)》、《尚書》、《周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孟子》、《孝經(jīng)》、《爾雅》。儒家“十三經(jīng)”和“五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為:詩、書、禮、易、春秋。3“四書”南宋理學家朱熹將《禮記》里的《大學》、《中庸》二篇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作《四書章句》,此后八百年間一直是天下士子們的必讀之書。“四書”南宋理學家朱熹將《禮記》里的《大學》、《中庸》二篇抽4“五經(jīng)”與《十三經(jīng)》之“傳、記”詩、書、禮、易、春秋謂之“經(jīng)”;“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詁之作。“五經(jīng)”與《十三經(jīng)》之“傳、記”詩、書、禮、易、春秋謂之“經(jīng)5書名性質(zhì)注疏易經(jīng)原為卜筮之書,後經(jīng)闡釋,乃成哲理之書。*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最早的史書,屬記言體。*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詩經(jīng)最早的詩歌總集、文學作品。*西漢毛亨傳

*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記古代官制。*東漢鄭玄箋

*唐賈公彥疏儀禮記古代禮儀。*東漢鄭玄箋

*唐賈公彥疏禮記本是附於儀禮之後的「記」,為古代禮學彙編。*東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左傳解釋春秋之作,以記史事為主。*晉杜預集解

*唐孔穎達正義公羊傳解釋春秋之作,以釋義例為主。*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穀梁傳解釋春秋之作,以釋義例為主。*晉范寧集解

*唐楊士勛疏論語記錄孔子言論。*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孝經(jīng)宣揚孝道之書。*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爾雅最早的訓詁書。*晉郭璞注

*宋邢昺疏孟子記錄孟子言行,原為子書,南宋始列入。*漢趙岐注

*宋邢昺疏書名性6《十三經(jīng)》影響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jīng)》作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jīng)典?!妒?jīng)》影響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jīng)》作為7“三禮”漢代把孔子和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131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85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49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抖Y記》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叭Y”漢代把孔子和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8《禮記》(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抖Y記》(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9關于其內(nèi)容:《禮記》記錄古代禮節(jié)習俗、禮儀制度及禮論,記載禮制、禮意,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語錄、禮的產(chǎn)生和變遷;涉及政治、法律、道德、歷史、文藝、教育、日常生活、天文及歷法、地理知識等諸多方面,它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關于其內(nèi)容:《禮記》記錄古代禮節(jié)習俗、禮儀制度及禮論,記載禮10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jīng)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等篇。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jīng)解11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jié),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等多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12禮記·樂記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āng)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禮記·樂記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13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14“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禮自外作。”生于人心者,本于性情,人情之所不能免,故稱“樂由中出”。先王功成治定而制禮,“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禮記·禮運》),故稱“禮自外作”。這就把禮樂同人的心理本性和仁義、和王者的政治實踐聯(lián)系起來?!皹酚芍谐觥?、“禮自外作”“樂由中出,禮自外作?!鄙谌诵?5祭統(tǒng)第二十五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祭如在)祭統(tǒng)第二十五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16經(jīng)解第二十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繆以千里。”此之謂也。經(jīng)解第二十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17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成就最大的是“禮”、“易”。仁、義、禮、樂既各有不同含義和側重,又相互錯綜援引,互為因果。各個概念在本義上各有出處限定,在支義和引申義上則相互推演,在內(nèi)容上相互涵括重復,在哲學概念上共同構成多元而統(tǒng)一、封閉而自洽的哲學體系。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成就最大的是“禮”、“易”18在《易傳》和禮記以后,儒家思想體系五經(jīng)、六藝齊備,仁與義,禮節(jié)與樂和并舉,禮、樂、政、刑并行,天理、國法、人情一體,儒家學說哲學概念的多元結構最后形成,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論證也由此而告完成。(封閉的多元性,諸概念相互轉化,相互闡釋:天、地、仁、義、禮、樂、王制、圣人、君子、小人,被安排在嚴整有序的系統(tǒng)之內(nèi)。)在《易傳》和禮記以后,儒家思想體系五經(jīng)、六藝齊備,仁與義,禮19《中庸》第一章『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海病坏酪舱?,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海场荒姾蹼[,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海础幌?、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返谝徽隆海薄惶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0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21中庸第三十一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弊釉唬骸暗榔洳恍幸臃?!”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第三十一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22中庸第三十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艽说酪印km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第三十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中庸第三十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对姟吩唬骸凹让髑艺?,以保其身?!逼浯酥^與!中庸第三十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2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的常守中道,表現(xiàn)為君子隨時而作,卻又不離中道);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的常守25宋代,程子:“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p>

《中庸集注》說:“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是也。然則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宋代,程子:“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26中庸與“天人合一”《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烈印?。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中庸與“天人合一”《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27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28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

(1)天道與人道合一《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保?)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只有如此,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1)天道與人道合一29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3)理性與情感合一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萬物育焉”)。(4)外內(nèi)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p>

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3)理性與情感合一30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jīng)等。(1)五達道:中庸之道調(diào)節(jié)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關系。(2)三達德,就是智、仁、勇。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p>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31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3)九經(jīng)九經(jīng)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yōu)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3)九經(jīng)32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1)慎獨自修“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保?)忠恕寬容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笨鬃樱骸凹核挥鹗┯谌恕??!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彼^“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1)慎獨自修33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3)至誠盡性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苯Y論:過猶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適便是奇絕完滿。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3)至誠盡性34表記第三十二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表記第三十二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35儒行第四十一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儒行第四十一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36課文:《禮記·大學》《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于春秋時期,寫定于戰(zhàn)國時期。按傳統(tǒng)說法,《大學》是孔子門生曾參所作。(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大學其實就是指關于人生的學問,指做人的學問,指端正心態(tài)的學問。課文:《禮記·大學》《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于春秋時37禮記·大學第四十二(節(jié)選)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第四十二(節(jié)選)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38開宗明義。首章。

直指“大學之道”的根本宗旨。鄭玄: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朱熹:da4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笨追f達:《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開宗明義。首章。

直指“大學之道”的根本宗旨。鄭玄:名曰大學39首章分析:A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B要素:修身和知道修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C三者關系“正確的認知、精進的修養(yǎng)、根本的思維方式?!笔渍路治觯篈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40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親民)。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41“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保ɑ丨h(huán)往復)“物格而后知至……國治而后天下平?!薄庇H民”“知道”和“修身”的關系——”大學之道”(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保懊髅鞯隆焙汀坝H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42繼而論說修身的步驟。由外在的實踐到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打通了個人與社會、道德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比較《中庸》: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崩^而論說修身的步驟。由外在的實踐到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打通了個人與社43比較《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薄吨杏埂返诙逭拢骸罢\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p>

比較《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44禮記·大學(節(jié)選)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回應篇首:“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禮記·大學(節(jié)選)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45“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保ɑ丨h(huán)往復)“物格而后知至……國治而后天下平?!薄庇H民”“知道”和“修身”的關系——”大學之道”“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46比較:禮記·中庸三十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比較:禮記·中庸三十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47比較《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者應備。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北容^《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48大學第四十二(接課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髮W第四十二(接課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49大學第四十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以德去刑)大學第四十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50大學第四十二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汐I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大學第四十二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51參考備忘:莊子·天地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參考備忘:莊子·天地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52因此,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guī)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已經(jīng)闡明而后才是仁義,仁義已經(jīng)闡明而后才是職守,職守已經(jīng)明確而后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稱謂,外形和稱謂已經(jīng)明確了而后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職,依才任職已經(jīng)明確而后才是恕免或廢除,恕免或廢除已經(jīng)明確而后才是是非,是非明確而后才是賞罰。因此,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guī)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53賞罰明確因而愚鈍與聰穎的人都能相處合宜,尊貴和卑賤的人也都能各安其位;仁慈賢能和不良的人也才能都襲用真情。必須區(qū)分各自不同的才能,必須遵從各自不同的名分。用這樣的辦法來侍奉帝王,用這樣的辦法來養(yǎng)育百姓,用這樣的辦法來管理萬物,用這樣的辦法來修養(yǎng)自身;智謀不宜用,必定歸依自然,這就叫做天下太平,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賞罰明確因而愚鈍與聰穎的人都能相處合宜,尊貴和卑賤的人也都能54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55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xiāng),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56文本內(nèi)涵解析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教育的途徑在于以內(nèi)心修養(yǎng)為本,以外在實踐為末文本內(nèi)涵解析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57文本藝術分析排比和蟬聯(lián)句法邏輯感和不容置疑的雄辯氣勢文本藝術分析排比和蟬聯(lián)句法58思考與討論1、“內(nèi)圣外王”何以成為中國古代有志之士用以自勵并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2、“三綱目”、“八條目”內(nèi)容指的是什么?3、道德的修養(yǎng)與知識的探索是什么關系?二者能否統(tǒng)一起來?思考與討論1、“內(nèi)圣外王”何以成為中國古代有志之士用以自勵并59蕭天石:道儒之辯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貴道德而小仁義,輕禮法,賤兵刑。后世之學老子者,則詘儒學,儒學亦詘老子;圓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夫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至乎其極,大通于一,豈有分邪?是謂玄同!(《道海玄微》)蕭天石:道儒之辯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貴道德而小仁義,輕禮60老子本經(jīng)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贝搜詾橹沃畬哟我?。蓋道不足以化,則行之以德;德不足以立,則惠之以仁;仁不足以懷,則制之以義;義不足以革,則裁以禮;禮不足以齊,則刑之以法,法不足以治。則威之以兵;而以為撥亂反正之資。老子于禮治之后,不忍言矣。老子又曰:“大道廢,有仁義。”又曰:“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惫薯n愈謂老子“小仁義”者,此也。法刑與兵戎之事,老子尤厭之。故為之加敘此數(shù)語.以啟下文。不補此數(shù)語,厚傳之儒道互相詘者,便無所承矣。老子本經(jīng)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61蕭天石:《道家養(yǎng)生學概要》P1蕭天石:《道家養(yǎng)生學概要》P162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63大學語文復習提綱

2009—2010上學期一、填空:1、現(xiàn)代文和古代文部分所有篇目的基礎知識;2、課堂講授篇目為重點,包括文學知識、語言能力問題、思想分析等。二、古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復習課文(10%)蘭亭集序、世說新語、莊子·秋水、禮記·大學等。大學語文復習提綱

2009—2010上學期一、填空:64三、簡答(40%)1、季羨林說:“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翹尾巴的高度與人類前途的危險性成正比——尾巴翹得越高,危險性越大?!边@時就什么問題而說的?季羨林的基本觀念是什么。2、陳省身說:“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春秋時代。”的內(nèi)在含義有哪幾方面?3、賈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說:“說穿了,看秦腔不為求新鮮,他們只圖過過癮。”試說明觀眾欣賞秦腔藝術中“過癮”可能包含的內(nèi)容。三、簡答(40%)654、賈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說:“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們的家鄉(xiāng)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這里“大苦大樂之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與“秦腔”是怎樣的關系?5、賈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說:“但是,一到臺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為帥為將,子可以將老父繩綁索捆?!蹦闶窃趺蠢斫狻扒厍幻媲叭巳似降取钡??6、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一篇思想隨筆,它的主題是思考什么的?7、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當中,普通的豬的形象有何寓意?4、賈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說:“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6610、你認為魯迅《復仇》中二人應“毫無動作”還是或相愛、或相殺、或“照所欲而行的為是”呢?為什么?10、你認為魯迅《復仇》中二人應“毫無動作”還是或相愛、或相671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是甚么讓王羲之傷懷?12、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是甚么引發(fā)王羲之的感慨?13、你怎樣理解“魏晉風度”?14、“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怎樣理解王子猷的“何可一日無此君”?1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6815、“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為何訪友而不入其門?如果叩門而入會怎樣?16、《莊子?秋水》包含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7、四書、五經(jīng)、儒家六藝分別指什么?15、“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69四、論述分析題1、《梵?高的墳塋》:“澹泊者,明于心而淡于欲、清于志而寡于營也當羅丹命豐腴清麗的裸女模特兒們在畫室翩然起舞……梵?高在哪里?他正對著一片平常的農(nóng)田、一張破舊的靠椅、一雙踏遍人間含辛茹苦的皮鞋,畫這些巴黎的大師們不屑一顧的事物。然而我不知道有哪一位畫家能像梵?高畫得那么動情、那么執(zhí)著、那么令人神往,這就是天才之所以為天才的原因?!辫?高的天才指的是什么?你認為使梵?高成為天才的原因主要指什么?四、論述分析題702、傅雷先生說:“但此種苦悶也需用智慧來解決……而唯有如此,自己的小我苦悶才能轉化為一種活潑潑的力量而不僅僅成為憤世嫉俗的消極因素;因為憤世嫉俗并不能解決矛盾,也就不能使自己往前邁進一步。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不怕經(jīng)??鄲?,經(jīng)常矛盾,但必須不讓這苦悶與矛盾妨礙我們愉快的心情?!奔热豢鄲炘趺磿杏淇斓男那??“愉快的心情”指什么?2、傅雷先生說:“但此種苦悶也需用智慧來解決……而唯有如此,713、你認為錢鍾書對“人籟”的看法是不是一個偏見?試闡發(fā)你的理由。4、魯迅《復仇》主題是“復仇”。復仇是指誰向誰復仇?“無血的大戮”指什么?當中提到的“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是甚么意思?3、你認為錢鍾書對“人籟”的看法是不是一個偏見?試闡發(fā)你的理72復習提示:主要是掌握課文相關作家作品知識、深入理解課文的觀點和理念、能深入淺出的辨析問題等。以上題目主要是提供復習思路,試題不盡相同,請認真復習,尤其注重對重點篇目課文的理解。(《野草》《莊子》《禮記》《世說新語》等)答題要求正確、準確;思路清晰,文字流暢,書面整潔。復習提示:主要是掌握課文相關作家作品知識、深入理解課文的觀點73禮記·大學(節(jié)選)

《禮記》——最早的封建禮制教科書

禮記·大學(節(jié)選)《禮記》——最早的封建禮制教科書74第14周《禮記大學》課件75儒家“十三經(jīng)”和“五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為:詩、書、禮、易、春秋。十三經(jīng)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分別是:《詩經(jīng)》、《尚書》、《周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孟子》、《孝經(jīng)》、《爾雅》。儒家“十三經(jīng)”和“五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為:詩、書、禮、易、春秋。76“四書”南宋理學家朱熹將《禮記》里的《大學》、《中庸》二篇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作《四書章句》,此后八百年間一直是天下士子們的必讀之書?!八臅蹦纤卫韺W家朱熹將《禮記》里的《大學》、《中庸》二篇抽77“五經(jīng)”與《十三經(jīng)》之“傳、記”詩、書、禮、易、春秋謂之“經(jīng)”;“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詁之作。“五經(jīng)”與《十三經(jīng)》之“傳、記”詩、書、禮、易、春秋謂之“經(jīng)78書名性質(zhì)注疏易經(jīng)原為卜筮之書,後經(jīng)闡釋,乃成哲理之書。*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最早的史書,屬記言體。*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詩經(jīng)最早的詩歌總集、文學作品。*西漢毛亨傳

*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記古代官制。*東漢鄭玄箋

*唐賈公彥疏儀禮記古代禮儀。*東漢鄭玄箋

*唐賈公彥疏禮記本是附於儀禮之後的「記」,為古代禮學彙編。*東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左傳解釋春秋之作,以記史事為主。*晉杜預集解

*唐孔穎達正義公羊傳解釋春秋之作,以釋義例為主。*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穀梁傳解釋春秋之作,以釋義例為主。*晉范寧集解

*唐楊士勛疏論語記錄孔子言論。*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孝經(jīng)宣揚孝道之書。*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爾雅最早的訓詁書。*晉郭璞注

*宋邢昺疏孟子記錄孟子言行,原為子書,南宋始列入。*漢趙岐注

*宋邢昺疏書名性79《十三經(jīng)》影響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jīng)》作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jīng)典?!妒?jīng)》影響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jīng)》作為80“三禮”漢代把孔子和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131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85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49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抖Y記》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三禮”漢代把孔子和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81《禮記》(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抖Y記》(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82關于其內(nèi)容:《禮記》記錄古代禮節(jié)習俗、禮儀制度及禮論,記載禮制、禮意,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語錄、禮的產(chǎn)生和變遷;涉及政治、法律、道德、歷史、文藝、教育、日常生活、天文及歷法、地理知識等諸多方面,它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關于其內(nèi)容:《禮記》記錄古代禮節(jié)習俗、禮儀制度及禮論,記載禮83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jīng)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等篇。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jīng)解84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jié),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等多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85禮記·樂記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āng)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禮記·樂記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86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87“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禮自外作?!鄙谌诵恼撸居谛郧?,人情之所不能免,故稱“樂由中出”。先王功成治定而制禮,“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禮記·禮運》),故稱“禮自外作”。這就把禮樂同人的心理本性和仁義、和王者的政治實踐聯(lián)系起來?!皹酚芍谐觥?、“禮自外作”“樂由中出,禮自外作?!鄙谌诵?8祭統(tǒng)第二十五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祭如在)祭統(tǒng)第二十五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89經(jīng)解第二十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繆以千里?!贝酥^也。經(jīng)解第二十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90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成就最大的是“禮”、“易”。仁、義、禮、樂既各有不同含義和側重,又相互錯綜援引,互為因果。各個概念在本義上各有出處限定,在支義和引申義上則相互推演,在內(nèi)容上相互涵括重復,在哲學概念上共同構成多元而統(tǒng)一、封閉而自洽的哲學體系。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成就最大的是“禮”、“易”91在《易傳》和禮記以后,儒家思想體系五經(jīng)、六藝齊備,仁與義,禮節(jié)與樂和并舉,禮、樂、政、刑并行,天理、國法、人情一體,儒家學說哲學概念的多元結構最后形成,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論證也由此而告完成。(封閉的多元性,諸概念相互轉化,相互闡釋:天、地、仁、義、禮、樂、王制、圣人、君子、小人,被安排在嚴整有序的系統(tǒng)之內(nèi)。)在《易傳》和禮記以后,儒家思想體系五經(jīng)、六藝齊備,仁與義,禮92《中庸》第一章『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海础幌病⑴?、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海怠恢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返谝徽隆海薄惶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93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94中庸第三十一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第三十一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95中庸第三十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艽说酪?。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第三十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6中庸第三十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逼浯酥^與!中庸第三十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97“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的常守中道,表現(xiàn)為君子隨時而作,卻又不離中道);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薄熬又杏梗∪朔粗杏?。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的常守98宋代,程子:“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集注》說:“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是也。然則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宋代,程子:“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99中庸與“天人合一”《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烈印?。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中庸與“天人合一”《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100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101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

(1)天道與人道合一《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2)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只有如此,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1)天道與人道合一102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3)理性與情感合一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萬物育焉”)。(4)外內(nèi)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p>

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3)理性與情感合一103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jīng)等。(1)五達道:中庸之道調(diào)節(jié)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關系。(2)三達德,就是智、仁、勇。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p>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104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3)九經(jīng)九經(jīng)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yōu)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3)九經(jīng)105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1)慎獨自修“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2)忠恕寬容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笨鬃樱骸凹核挥?,勿施于人”?!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彼^“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1)慎獨自修106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3)至誠盡性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苯Y論:過猶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適便是奇絕完滿。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3)至誠盡性107表記第三十二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表記第三十二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108儒行第四十一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儒行第四十一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109課文:《禮記·大學》《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于春秋時期,寫定于戰(zhàn)國時期。按傳統(tǒng)說法,《大學》是孔子門生曾參所作。(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大學其實就是指關于人生的學問,指做人的學問,指端正心態(tài)的學問。課文:《禮記·大學》《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于春秋時110禮記·大學第四十二(節(jié)選)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第四十二(節(jié)選)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111開宗明義。首章。

直指“大學之道”的根本宗旨。鄭玄: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朱熹:da4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笨追f達:《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開宗明義。首章。

直指“大學之道”的根本宗旨。鄭玄:名曰大學112首章分析:A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B要素:修身和知道修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C三者關系“正確的認知、精進的修養(yǎng)、根本的思維方式?!笔渍路治觯篈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13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親民)。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114“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回環(huán)往復)“物格而后知至……國治而后天下平?!薄庇H民”“知道”和“修身”的關系——”大學之道”(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保懊髅鞯隆焙汀坝H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115繼而論說修身的步驟。由外在的實踐到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打通了個人與社會、道德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比較《中庸》: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繼而論說修身的步驟。由外在的實踐到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打通了個人與社116比較《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薄吨杏埂返诙逭拢骸罢\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p>

比較《中庸》: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117禮記·大學(節(jié)選)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貞祝骸拔镉斜灸?,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倍Y記·大學(節(jié)選)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118“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保ɑ丨h(huán)往復)“物格而后知至……國治而后天下平?!薄庇H民”“知道”和“修身”的關系——”大學之道”“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119比較:禮記·中庸三十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比較:禮記·中庸三十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120比較《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者應備。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比較《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121大學第四十二(接課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髮W第四十二(接課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122大學第四十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以德去刑)大學第四十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123大學第四十二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汐I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大學第四十二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124參考備忘:莊子·天地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參考備忘:莊子·天地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125因此,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guī)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已經(jīng)闡明而后才是仁義,仁義已經(jīng)闡明而后才是職守,職守已經(jīng)明確而后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稱謂,外形和稱謂已經(jīng)明確了而后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職,依才任職已經(jīng)明確而后才是恕免或廢除,恕免或廢除已經(jīng)明確而后才是是非,是非明確而后才是賞罰。因此,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闡明自然的規(guī)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126賞罰明確因而愚鈍與聰穎的人都能相處合宜,尊貴和卑賤的人也都能各安其位;仁慈賢能和不良的人也才能都襲用真情。必須區(qū)分各自不同的才能,必須遵從各自不同的名分。用這樣的辦法來侍奉帝王,用這樣的辦法來養(yǎng)育百姓,用這樣的辦法來管理萬物,用這樣的辦法來修養(yǎng)自身;智謀不宜用,必定歸依自然,這就叫做天下太平,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賞罰明確因而愚鈍與聰穎的人都能相處合宜,尊貴和卑賤的人也都能127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128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xiāng),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129文本內(nèi)涵解析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教育的途徑在于以內(nèi)心修養(yǎng)為本,以外在實踐為末文本內(nèi)涵解析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130文本藝術分析排比和蟬聯(lián)句法邏輯感和不容置疑的雄辯氣勢文本藝術分析排比和蟬聯(lián)句法131思考與討論1、“內(nèi)圣外王”何以成為中國古代有志之士用以自勵并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